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

微信扫码分享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精选4篇)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 篇1

  ,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比较两组算式,师:象21÷5和25÷3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这样的除法可以怎样去计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独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各种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

  3.师:刚才我们用画图、想乘法、想口诀……计算出了21÷5和25÷3,知道这两个算式计算时都是有多的,我们就把多的这个数叫做余数,用……来表示。现在谁能看图,说说这两个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生看图说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余数,还能用各种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其实除法也能用竖式来进行计算。猜一猜,除法的竖式会是怎么样的,与加减法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说竖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试一试:用竖式计算13÷3、47÷6。

  思考:纵观本节课教学,在老师精心创设的运动会的情景中,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案例二】

  一、把握起点

  1.师:小朋友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识吗?

  生:有余数的除法。

  2.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借机了解生的认知基础。

  生1:就是除起来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点6点再写一个数的除法。

  ……

  3.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来说一个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生举例:7÷3 10÷4

  二、感知意义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 篇2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今天听了常老师的《有余数除法》,常老师就灵活的运用了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余数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教学效果良好。

  一、利用抢答方式,做好课前的铺垫。

  新课开始,教师设计了包含除法的的练习,一方面,采用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包含除法,列出算式,说出结果,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常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7个草莓,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事先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不同学具,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从而引出余数的意义。第二次操作是学生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出摆成的结果,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出正方形,从而得到余数不同的算式。数形结合,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汇报所有算式,让学生找找有什么发现。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本次操作中,学生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教师教学态度和蔼。

  常老师教学态度和蔼,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改进措施:

  1、课堂内容要适当减少一些,这样会让学生掌握更牢固。

  2、 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教师的问题指向性可以更明确些,不至于使学生一直把眼光停留在其他的角度上去找规律,也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用于其他的环节渗透。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 篇3

  《有余数除法》教学反思

  王玲玲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可以根据除法的算式老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因此,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正是在学生已经知道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不必再次去研究“14颗草莓平均分给4人,你会分吗?”而是应该直接出示“14颗草莓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颗?”用什么方法计算,紧接着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中出现的困难。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以便于弥补不足。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分析出商乘除数是已经分的,剩下的没分写下来叫余数这一环工节时,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位。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 篇4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 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这3道除法算式(指三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这2道除法算式(指两个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1)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我们来看××同学摆的,他摆得对不对?算式呢?谁来把这个算式读一遍?

  第二题,谁来读题?

  小黑板出示第2小题。

  生读: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还剩( )个。

  我们用圆片代替三角,先摆一摆,再填空。

  学生摆好后,再填。(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都填好了吧,看××同学摆的,对不对?算式呢?

  谁来读这个算式?

  这2题都对的同学请举手。(帮有错的同学纠正,哪一题不对,错在哪里)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小黑板出示第2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2道题,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填在书上。

  学生填写,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我们看××同学填的,他填得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题对不对?表示什么意思?

  仔细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看第3题。

  小黑板出示第3题。

  请同学们看黑板,这里有4道题,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2道题在读一读,并说说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5.全课总结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一些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余数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看这幅田园风光图,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猪,小朋友)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两次教学《有余数除法》带来的思考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69808116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