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精选4篇)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篇1

  陈新苗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今天我又一次听了他的这节送

  教下乡的课——认识梯形,让我受益匪浅。整节课听下来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陈老师善于关注

  课堂,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她强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按自己的特点学习数学,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允许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

  【案例背景】

  认识梯形是中班下学期的一个学习内容。因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

  程中,已经对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等图形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得抽象,因此陈老师通过各种形式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一、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子:幼儿自选图形,孩子们通过仔细的观察,请出三个小朋友的图形,说说是什么图形,贴到黑板上,请其他的宝宝再看看自己手中的图形,放到相应的图形后面,集体检查。在认识梯形的时候,陈老师又增加了难度,有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分析:在第一部分时候其实陈老师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但是通过这少时间却大致地了解了孩子与孩子的差异。有的孩子在认识梯形时候已经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梯形的特征了——梯形的一边是有滑滑梯的。这个孩子真的是说的非常得形象。想然,班级中的孩子似乎对于这样的梯形都能找到也都能认识。但是在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中就遇到了问题,陈老师用其他图形比对了一翻,试图让幼儿发现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不同,但是孩子们总是回答不到这个点上,这时陈老师灵活地取出了正方形,比对了一下,小朋友们马上就发现了一个梯形的一角是直直的,所以叫直角梯形。另一个图形两遍都有滑滑梯而且是一样坡度的是等腰梯形。这样通过一些努力孩子们终于初步认识了梯形中两个特殊的梯形的名称。

  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平时在数学区域活动时按特征排序。我们先按花色归类好再排序是否要快呢?有几位幼儿开始动手按花色归类,然后试探着慢慢的排序,对能力差的幼儿,让他们不考虑花色直接排序,慢慢的给他们增加难度,让他们也能按花色归类再排序。尽管幼儿都会分类排序,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别,我并没有急于干涉幼儿的操作方式,而是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后,在集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让幼儿明显看到不同方法所产生的速度差异。经过共同讨论,幼儿认识到把花色相同的或数字相同的归在一起,就能更快更方便的进行排序。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开始只为他们提供单种花色的扑克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因此,我觉得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个体差异,才能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并允许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

  例子:梯形还会翻跟斗,他们翻呀翻呀,都藏到了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找找,找到了就从机器人身上取下来。分为集体与个别,并逐一检查。

  分析:陈老师设计的机器人教材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幼儿学习兴趣最浓的一个环节,同时很好地利用了已经掌握的经验去分析图形的特征,正确地找出梯形,使孩子们对梯形的认识更加深。

  但是陈老师设计的机器人有几块是很难的,用一个通俗的字说就是“叼”,她故意将有些梯形画的不完整,或者弯曲了一点,拉长了一些。每一孩子找到一块就进行分析并说出理由。但是第一个孩子就找错了,通过集体检查孩子们才知道,原来要很仔细观察才行,并不是很容易的。有了经验接下来简单的孩子们很快都找到了。但是在找最后一块的时候孩子们要么是找错了,要么就是没有发现,但是发现陈老师并没有那么着急地想马上公布,而是再三请孩子们看仔细。只是因为最后一块隐藏得实在是太隐蔽了,孩子们最终没有将它找出来。最后由老师公布,但是这一点都没有影响到本节课的效果,反而让孩子们明白了看某物做某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课后陈老师就是每节课都是有缺陷的,每个孩子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是不等的。我们要允许孩子出错。

  思考:平时在数与量的感知匹配过程中,我设计了送礼物的教具,在小篮中放着1至10圆点卡片和相应的各种五颜六色的物品。如:一把牙刷,两个积木,三块橡皮,四颗纽扣,五粒糖果……在操作中孩子们马上采用了先归类后排序的方法,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数量展示又快又明显。对物体数量的感知幼儿基本已会,但能否用记点子的方法把他们记下来,这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在归类排序的活动后,再让幼儿把小圆点记下来,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数量的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感受了陈新苗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形式的同时在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一种创新的精神。相信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中,只要我们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幼儿,孩子们一定能对一些抽象的数理逻辑知识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的数学教育也更加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篇2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 梯形的概念是较抽象的,幼儿要了解它的特点,就要借助于操作,对比,观察等方法来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通过课件制作了一个闯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把握对梯形的认识。活动开始,我以幼儿熟知的动画角色—孙悟空导入,邀请幼儿们帮助他勇闯“梯形城”,使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

  在第一关,我设置正方形门、长方形门和梯形门,每道门的问题使幼儿初步感知梯形和已学过的图形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同时进一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来了解不同的梯形。在第一关中,我发现幼儿对于直角梯形的认识有点难度,我将直角梯形的特点“上下两边平行,一边斜的,一边直的”做了重点讲解,并且孩子们自己也发现这个梯形的一个角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直角是一样的。

  幼儿喜欢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的方式,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随之大大增强!于是在第二关,我设置一条图形通道,通道内摆放不同图形,要求通过时只能踏在梯形图形上,碰到其他图形就要跳过去。这里的梯形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第一关认识了梯形,而这一关就是对上一关梯形学习的检验和提高。在此活动中,我发现幼儿都能很快地找出一般的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但是当遇到一个斜边不一样长的梯形时,有一些幼儿认为它不是梯形。虽然此类梯形第一环节让幼儿看过,可是到这里有些幼儿却忘记了,我以梯形的特征提醒幼儿这也是梯形中的一种,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将梯形的概念阐述得又科学又能让幼儿明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第三关,我让幼儿在一幅图片里找出隐藏的梯形并涂色。通过幼儿实际操作,使幼儿进一步掌握梯形的概念,让幼儿切实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由于有了前两关的知识铺垫,这一关,孩子们进行的都很顺利,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正确地找到了隐藏在图片中的梯形。

  反思整个活动,我觉得我的教师评价缺乏感染力,当幼儿很好地完成一个任务时,我只是以“你们真棒”“恩”“好”等简单带过,而且给孩子说的机会也不够多,每个问题都有很多孩子抢着回答,为了方便我只是随意叫几个前排的幼儿回答,这无形中扼杀了一些幼儿的创造性想法,也降低了一些孩子的积极性,这点是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注意的,当然课件制作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后也要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篇3

  一、环节设计,层层递进;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所以,我通过用梯形与各种图形作比较,从而巩固、理解梯形的特征。为了让幼儿能认识梯形的特殊特征,我又让幼儿动手操作“折”来体验其特殊性,让幼儿记忆深刻。最后,通过集体寻找梯形,独立寻找梯形来巩固,加深幼儿对梯形的印象。

  二、缺少情境性;

  中班幼儿的特点,还是需要趣味化、情境化的课堂。本次缺少情境性,也就缺少了趣味性,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在活动中 可设计一些如:图形王国等有趣味的情境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衔接语还应连贯些。

  教师在每个环节语的衔接语显得有些僵硬,过渡的不自然。教师应在这方面多考虑,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能自然又带有神秘性。

  活动中存在很多不足,如重难点没有很好的把握好。这一方面应多花时间思考,在今后的活动中减少发生这种问题的现象。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篇4

  一, 教材分析:

  认识梯形是中班上学期数学活动的内容,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运用了比较,观察,操作,对比等方法,在区分了长方形和提醒的不同后认识提醒,进一步归纳,总结出提醒的主要特征,进而使幼儿更加了解区分梯形和长方形的不同.

  1, 活动目的:

  幼儿园数学大纲提出,幼儿园数学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教与学的关系,使幼儿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要求,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在制定本节课教学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 本节课属于概念课,重点在于理解概念,要求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其主要特征并能正确识别.

  2) 从教材知识结构来看,本节课易采用比较,观察,操作,游戏的方法探究新知,故活动中突出对幼儿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我制定本节课的目的如下:

  通过观察 比较 操作认识提醒,形成提醒的概念,并能找出来和拼搭出生活中与梯形相似的事物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 活动重点:

  依据我对本教材的理解,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知道梯形的概念,掌握其特征."提醒上下两条边是平行的,但比一样长,左右两边是斜的."

  3, 活动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比较和区分长方形与梯形的不同.

  二, 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选择这几种方法,依据了教材特点和幼儿年龄特征,应用启发式谈话法,便于幼儿有目的,有顺序的对学习材料进行观察,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并能是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对于观察中出现的问题,错误能及时予以补救和纠正.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是幼儿进一步获得正确鲜明的概念.幼儿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然而,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它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轻松自如,饶有兴趣的学习,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采用游戏法,比较法,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长方形和提醒的比较,更好理解提醒的概念.

  三, 说学法:

  在活动中,突出观察,比较,启发谈话,大胆发现,使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且与教法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求知的良好品质,这样做,使幼儿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四, 说活动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 观察思考,探究新知识;

  (三) 巩固强化,完善新知识;

  1, 活动开始,以幼儿熟知的各种几何拼搭的物体引出长方形和梯形,是幼儿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提醒的不同特点,进一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得出提醒的概念.在此知识的基础上,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通过拼搭,引导其说出生活中玩过的和见过的和梯形相似的东西,在活动中加深对提醒的概念.

  2, 重要环节介绍:梯形的概念是较抽象的,幼儿要了解它的特点,就要借助于操作,对比,观察等方法来理解,因此,我通过让幼儿用长方形纸对折出提醒,使幼儿说出生活中所见过的提醒,有通过拼搭物体,使幼儿进一步掌握提醒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等腰,直角,一般梯形)让幼儿切实感到生活里处处有数学,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

  3, 说教具的使用: 通过一些辅助图形的介入,让幼儿复习了对以前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又通过自己动手动脚折叠,比较出了长方形和提醒的不同,最后,通过拼搭物体得出梯形的概念.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案例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70534116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