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微信扫码分享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精选4篇)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篇1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有:

  1、技术的产生

  2、技术的内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

  对象分析

  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来达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技术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2、进行新课

  (1)技术的产生

  师: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的进步,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飞机的诞生”两个案例,并一起讨论:技术是怎么产生的,指出案例中的技术产生。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生:造纸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飞机的诞生为了满足人类突破地球束缚的梦想。所以,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师:我们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技术的产生源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

  (2)技术的内涵

  师: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中,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这个词出现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所以技术的内涵也不断扩展,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在手工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对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540~1620年,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逐步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17世纪初,技术仅指各种应用技艺。

  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技术就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人们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所以,随这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通常会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师:从技术的内涵看,技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下面我们阅读课本“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永动机’梦想的破灭”两个案例,一起讨论,填第6页的表。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所以,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我们要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使用的目的。

  通过课件呈现下面两个案例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人于公元前256年后建造的一座运用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其主体工程规划学,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风车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底地之国”。几千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国土,还要围海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陆地。

  这两个例子典型的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师: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阅读第7页“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学生阅读)

  之所以蝗灾那么快得到防治,是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社会个方面的配合。由此可见,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3、小结本节内容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

  经多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小结、补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枯燥,如“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教学中容易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作法,如何来突破这些难点,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及对学习通用技术的愿望。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的重组,优化是顺利、完满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素材必须经过优化和重组,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运用。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篇2

  教学分析:

  这一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

  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学情分析:

  ①对技术由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认为技术比较神秘又自己关系不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②对技术的内涵,两个属性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①知道技术的产生并联系生活说明技术的表现②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延伸变化的③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④认识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破除技术的神秘感

  教学步骤:

  步骤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新课导入

  这一节作为《通用技术》的开篇章节要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课程领域

  课程设置的介绍,及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介绍,提出课程的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社会的技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图片的内容回忆讲解

  2.1

  课程内容

  讲解

  技术的产生

  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②飞机的发明

  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有目的性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几种技术的意义和目的各是什么?

  学生阅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飞机的诞生”两个案例,并一起讨论:技术是怎么产生的,指出案例中的技术产生。讨论交流

  2.2

  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它的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延伸变化

  通过各个阶段的变化过程讲解技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所以技术的内涵也不断扩展,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

  阅读课文

  2.3

  技术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同时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①先来看技术的自然属性

  符合的:立体生态农业工程

  违背的:永动机

  ②看技术的社会属性

  蝗灾的防治

  之所以蝗灾那么快得到防治,是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社会个方面的配合。由此可见,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枯燥,如“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教学中容易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作法,如何来突破这些难点,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及对学习通用技术的愿望。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的重组,优化是顺利、完满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素材必须经过优化和重组,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运用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篇3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人我们的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技术?技术具有哪些性质?让我们走进技术世界去探索吧!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一、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下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那么,技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㈠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为了记录和传递言息,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写在竹木薄片和帛上,但这些记录用的材料均不理想、为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生的需求,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为人类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图1-1)。有了纸后,人们复制图书仍采用人工抄写的方式。不仅速度慢,还容易出错。我们的祖先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后来,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时,满足了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纸和印刷品,满足了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㈡ 飞机的诞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梦想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缚,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不少先驱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做过无数次飞天尝试,但最后都失败了。19xx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吸取前人的经验,改进和试验了三架滑翔机,初步掌握了稳定和操纵的规律,并设计出了小型风洞。经过努力,他们造出了一架装有一台12马力(马力=735.5w)活塞式发动机,机身、机翼由既轻又牢的枞木和桉木制成的飞机(图1-2)。同年12月17日.哥哥威伯尔 莱特驾驶它在59s内飞行了260m、尽管这次试飞历时不到lmin,却把人类借助机械翱翔蓝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古代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还是近代发明的飞机,它们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技术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记录、传递信息和传播知识)和愿望(摆脱地球引力飞上蓝天),拓展人类的能力,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讨论交流    试举出几项满足人们需求和愿望的技术,填入下表,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  

  技术项目内容或技术产品名称

  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和愿望                 二、技术的内涵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图l-3)。 在古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仅限于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活、因此,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在手工业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对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540—1620年,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逐步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17世纪初,在英国,技术仅指各种应用技艺、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开始。这一时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要比过去深刻得多。那时的思想家狄德罗在其王编的百科全书中指出“所谓技术,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和电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开始。《不列颠百科全书》把1879年10月21日定为现代技术的诞生日,这一天,爱迪生在他创立的研究室里成功地进行了电照明实验。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不仅与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和过程相联系,而且与科学、发明、自然、社会、人和历史联系密切。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核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利用和推广,使人们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回顾技术发展的历程,人们通常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问题思考    1.  你怎样理解“技术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产生的”这句话? 2.  你认为技术的内涵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

  技术的基本要求

  技术要素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⒈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经验、技能是最基本的技术表现形态。经验是在实践中的体验,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经验、技能在下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如古代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近代以机器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现代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能等。 ⒉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如果把实体技术理解为生产手段,那它既包括“活技术”(以技术手段为标志),也包括“死技术”(以技术成果或技术对象为象征),而以代表技术手段的生产工具等“活技术”为主。实体技术可以按不同历史时期分为手工工具、机器装置、自控装置等三种形式。 ⒊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以技术知识为特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技术知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经验知识,一种是理论知识。古代的技术知识是具有描述性规律的技能、准则,而现代的技术知识是技术规则和理论。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同时,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下面,我们先来探究技术的自然属性。  

  ㈠ 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西北某地,土壤贫脊,为了改造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当地的人们决定走立体农业之路。他们大量种植植物,特别是果树和豆科植物。树身用来作木材,果实供人食用或作饲料,落花、落技、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氮量。树木植被的形成,改善了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了昼夜温差,增加了土壤和空气的湿度,提高了干旱土壤中养料的利用率。这样便使土壤的肥力、温度、墒情干部得到了改善和恢复。这一过程往复进行下去,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形成了可以持续生产的立体农业工程,当地人民也因此普遍增加了经济收人  

  ㈡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人幻想设计“永动机”,以提供“没有本钱的能源”。“永动机”的想法一直持续了几百年。有人企图利用物理方法设计“永动机”,结果遭到失败。后来,又有人妄想从化学变化过程中实现“永动机”的梦想,同样没有成功。这些“永动机”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此后,仍然有人梦想制造另一类“永动机”。他们的想法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不可能的。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梦想也彻底破灭了。     讨论交流    1.  找出第一个案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并分别把它们写下来。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   因

  2.  找出第二个案例中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地方,并分别写出来。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地方

  原   因

  技术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     怎样理解技术的社会属性呢?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蝗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内便得到有效防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已治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波及7省2市,灾情十分严重、1952年,国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找出根治蝗灾的办法。在中央政府和有关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学家们对蝗虫的繁殖、迁飞、天敌以及危害区的地理环境。旱涝灾情等因素做了详尽调研,并调动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反复进行科学试验、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着手,提出了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制定“改治结合,根治蝗害”的方案,采用“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技术进行灭蝗,成功地使大面积蝗灾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问题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技术的社会属性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调查研究

  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若干符合(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事例,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来源:福建高中新课程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篇4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实例,展示了技术起源的历史场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技术的内涵,辨证的分析了技术的两个重要属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并且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大量使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情分析

  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设计思路

  该节是通用技术课的第一节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师讲授,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首先通过媒体演示案例,接着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4)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小困难,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展现人类不断克服困难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增强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四、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重点是技术的产生。难点是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

  六、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古至今,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远古的时候,人们在冬天只能身披树叶难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简陋的山洞,只能吃生肉,这些困难都严重的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投影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原始野蛮的状态发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呢?

  一、技术的产生

  老师:聪明的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是如何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的呢?

  学生:发明制作衣服抵御寒冷,建造房屋遮风避雨,学会用火,食用熟食。

  老师:当这些目的都达到了,人们又发明各种时装、建筑物和美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幻灯投影(图略):

  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学会用火

  多样美食

  建造房屋

  豪华建筑

  缝制衣物

  漂亮服饰

  老师:课本中也举出一些人类通过发明新技术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例子,请同学阅读总结回答。

  学生:为了更方便有效的记录传递信息,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了能够飞上天空,发明了飞机。

  老师:这是课本中的例子,同学们讨论下,看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同学们分两组讨论,看哪个组举出的例子多。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为了方便出行,发明马车,又发明汽车。

  学生:为了能在水面活动,发明了船。

  学生:为了方便联系,发明电话。

  ……

  老师:同学们总结讨论一下这些事例,看这些技术的产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飞机是为了能上天,船只是为了能下海,这些技术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愿望。

  老师:很好,技术的产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具有目的性,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需求和愿望促使人类发明新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

  (设置任务,激发兴趣)课下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难题在困扰我们,需要发明哪些新技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试一下,看咱们自己能不能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来解决这些问题,美化我们的生活呢?

  二、技术的内涵

  老师:刚才我们讨论了技术的发源,那么到底什么是技术,技术的内涵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社会一些主技术发展的主要阶段。

  幻灯投影:

  时间

  13—15世纪

  18—19世纪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中叶

  事件

  中国四大发明

  纺织机械,蒸汽机发明。

  内燃机,电机发明。

  核能,航天,生物,信息网络等技术

  影响

  影响世界科技发展。

  欧洲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对技术内涵理解到新的高度。

  (幻灯投放相应图片)

  技术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合应用技术进行讨论。它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老师: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应该怎样理解“技术是伴随人类劳动而产生的”这句话?

  学生回答或老师总结:人类在劳动中总想不断提高自己生效率,就要通不断过改进原有技术,发明新技术。技术也就伴随着人类劳动而产生。这就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本质。

  总结:回顾技术发展的历程,人们通常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合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合技能的总和。这就是技术的内涵。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老师: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好多科学家疯狂的追逐一种叫永动机的技术发明,认为它可以不耗费任何资源,而不断向人类社会提供能量。同学们考虑,为什么科学家要去发明这样一项技术呢?

  永动机模型(图略)

  学生:人类社会发展迅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农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能力支持,而现有的技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所以才要去发明这样的技术。

  老师:那么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这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但是这种技术最终未能成为现实,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它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老师:正确。原因同学们在物理学的学习中都研究过,“永动机”违反自然规律,在这里,我们说它不具备技术的自然属性!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违反技术自然属性的例子吗?下面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古代的炼金术士试图用化学的方法把其他的物质转化为黄金,这是违反科学原理的,还有寻求长生药的炼丹士!

  学生:前段时间有人宣称他有把水变成油的技术,这也是违反自然属性的!

  ……

  老师:很好!通过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可以在生活中辨别那些骗人的伪科学。下面就由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叫自然属性。

  学生:技术是对客观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老师:刚才讲了很多违反技术自然属性的例子,下面由同学们再举出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属性的技术事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利用植物生长规律和自然环境条件,建立立体生态农业体系。

  学生:利用太阳能发电,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利用万有引力使卫星能围绕地球运动。

  ……

  老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的反映了技术的自然属性。下面同学们再分析下面的图片。

  (投放黄河奔腾、蝗虫飞舞、农田干旱的图片资料)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的国家一直承受着各种自然灾难,黄河泛滥改道,有些地方被称做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闹蝗灾,农田颗粒无收;干旱更是困扰着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然而这一切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有了巨大改变。

  (投放黄河水利工程、丰收农田、农田灌溉系统图片)

  同学们分析下,为什么解放前后我们国家有如此巨大变化呢?

  (学生讨论)

  学生: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了,可以有办法阻止灾害发生。

  学生:人民是国家主人,自然灾害受到高度关注。

  学生: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自然灾害的愿望很迫切。

  ……

  老师:解放前人们也期望好的生活,为什么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呢?

  学生:以前科学水平达不到!

  学生:旧社会十分腐败,灾害得不到关注。

  老师:很好!从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且,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同学们还能举出体现技术社会属性的技术案例吗?

  (学生讨论)

  学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可以延续病人生命。

  老师:对,这种技术在科技水平达到后才出现,虽然病人一直都需要,但这是在以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

  学生:建立三峡水电站。

  老师:这即可以满足人们用电需要,还能减轻长江的水涝灾害,满足了社会的要求。

  ……

  老师:同学们,刚才虽然是把技术的两个属性分开来说的,但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它们都是同时具备两个属性。任何的技术都是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任何技术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满足社会需要,还要受到社会条件制约!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探讨知道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了技术的内涵,分析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些都为我们学习下面的技术课打下了基础。希望同学们课下完成以下任务。

  课下作业:

  1、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看能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发明一些实用技术,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2、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符合(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事例,进行分析,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七、教学流程

  1、导入:创设情景,由学生想象技术起源时的历史场景。

  2、老师提问,学生思考人类为了改变生活发明了哪些技术,这些技术都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从而导出“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需求和愿望促使人类发明新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

  3、通过展示人类社会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理解“技术是伴随人类劳动而产生的”,并进一步阐明技术的内涵。

  4、通过永动机的例子,并由学生自己思考举出类似的例子,说明技术自然属性的意义所在,然后再由学生思考符合自然规律的、成功的技术实例,进而加深理解对自然属性的理解;通过蝗灾、干旱、涝灾等自然灾害的减少,说明技术社会属性的意义。最后总结说明技术的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5、课堂小结,简要总结所学内容——技术的起源、内涵和两个属性。

  6、布置课下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八、教学参考

  《技术与技术1教师用书》           地质出版社

  《高中物理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山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教科书》                 岳麓版

  九、对课堂效果的分析

  1、技术分析:

  ⑴这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必须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展示大量生动的实例;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去发现、探讨,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类课程,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讨论、研究作好引导工作,避免走错方向,从而形成好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⑵通过案例引导出知识点,根据情况可以由学生概括,也可以由老师总结,这都需要分析不同知识点的特点。

  ⑶布置适当的课下任务,不在于强迫学生完成作业,而是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评价分析:

  ⑴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提高学习通用技术课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⑵学生在技术的起源,技术的内涵与概念,技术的属性等方面能作到基本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⑶学生能够熟悉这门新的课程的学习思路和方式,不再有陌生感,从而消除对新事物的恐惧,降低学习时的紧张程度。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82414116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