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微信扫码分享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通用12篇)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1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时间:战斗刚刚结束。

  地点:苏联的一个刚被战火毁掉的小村庄里。

  人物:小男孩、夜莺、德国军官一名、德国士兵若干名。

  布景: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他们发现就在不远的地方,有个光着头的孩子坐在河岸边上。孩子搭拉

  着两条腿,穿着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军官(朝孩子):喂,你来!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军官:呶,让我看看!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军官(点了点头):很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

  。)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说着,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进嘴里吹起来

  。)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军官(打断他的话):你这个坏家伙!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小孩(不慌不忙):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军官轻蔑地一笑。)(画外音:真是个蠢东西。)

  军官: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哪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小孩(很有信心):怎么不认识!我和叔叔常到磨房哪儿的堤坝上去钓鱼。哪儿的狗鱼可凶了,能

  吃小鹅!

  军官: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把这个小东西给你。(说着,他指了指手

  中的打火机。接着恶狠狠地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是并排走的小孩和军官。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

  官完全忘了。)

  军官(看看越来越密的森林,突然问):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

  小孩: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

  菇。

  (军官听了不再问了。)

  ……幕落。

  【简评】

  瞧,你改的课本剧多棒啊!如果能演出来,那更美。

  地点:茂密的树林中。

  人物:小男孩──夜莺、德国军官一名、德国士兵若干名、游击队员若干名。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

  (画外音:由轻到响的夜莺的叫声)

  游击队甲(伸直腰,侧着头):你们听见了吗?

  (他再仔细听了听夜莺!游击队乙:你没听错吧?(他边侧耳倾听边拿出手榴弹以防万一)

  游击队甲:这回你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游击队甲(凝神站着,好象钉住一样。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边数一边打着拍子):一、

  二、三、四……(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

  游击队丙:对付得了!(端着冲锋枪,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游击队甲:应该对付得了!我和斯切潘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如果

  我们出了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不一会儿,小男孩领着德国兵出现了,小男孩还在兴致勃勃地唱着。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的时候

  ,突然从林中发出一声口哨声。孩子突然站住,转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被

  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整个树林)

  (第二天,孩子又穿上那件绿上衣,坐在河边削着什么,嘴里发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并不时地转

  过头去,好像在等谁。)

  ……幕落。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2

  一、背景导入揭题

  1、图文结合介绍卫国战争背景。

  2、揭题:

  夜莺的歌声就是发生在卫国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出示齐读课题。

  3、文中的夜莺指的是谁吗?那夜莺的歌声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我们来学课文。

  4、讲解隔行分段。

  二、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故事就是这样一部分写下来的。文章第一部分重点描述了小孩与敌人周旋。周旋过程中敌人一次一次的盘问到底想知道什么呢?小孩又是怎样回答的。请同学们仔细读文章第一部分,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学习第1组对话,出示:

  ⑴ 从军官的对话中,你知道军官到底想知道什么?孩子怎样回答?(指名读)

  ⑵ 原来,这组对话告诉我们军官想知道的是_____________,但小孩回答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是小孩听不懂军官的话吗?

  ⑷ 军官很不满意小孩的回答,就继续盘问,小孩面对军官并没有害怕,还是不慌不忙地回答。一起读。同学们想一想这里野兽指什么?

  ⑸ 我们明白了军官和小孩话语中的含义,现在你能不能借助这样的句式有条理地来说说呢?出示: 孩子从军官的问话中知道_____________,但是他___________,军官听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回答巧妙地回避了敌人的盘问。

  ⑹ 小结,感情朗读。

  3、像这样巧妙的应答,文中还有许多,你发现了吗?请同学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妙在何处?

  出示两句:带着自己的理解一起来读读对话。

  四、学习第二、三部分

  过渡:面对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的盘问,孩子一次又一次巧妙地应对,让军官觉得他是个蠢孩子,于是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警惕,就这样放心地让小孩带路前往苏蒙塔斯村。

  出示引读:

  1、路上,小孩有时候__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______,他好象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小孩,有时候学夜莺、杜鹃叫、有时候甩胳膊、拾松果、踢球果这些举动,其实啊,其中蕴含着一些神秘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有关句子来说说其中的秘密。

  3、后来,小孩不仅用语言来,还用歌声、行动来迷惑敌人,把敌人引入____________,巧妙、及时地将德国的信息_______________。使埋伏在树林深处的游击队作好充分的准备,你们看,引读第三部分。

  五、战斗在胜利中结束了,但战争还在继续 

  齐读最后两小结。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屑、挺、拧、蘑、鬼、呻、吟、宛”8个生字,会写“削、喂、哨、挺、斯”等14个生字,懂得“呻吟、宛转、耷拉、轻蔑、以防万一”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难点:

  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录音,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鸟儿的叫声好听么?(学生自由发言)

  放夜莺歌声的录音,师:听听,这是什么鸟儿的声音?(板书:夜莺)

  2、师小结导入:

  夜莺的歌声多美啊!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夜莺的歌声。(师板书补充课题)

  3、质疑过渡: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写的内容不是介绍夜莺这种鸟儿,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

  二、学生自主读文

  要求:读准确、流畅,标出自然段,想想故事主要写什么。

  三、检查自学,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2、小组内轮流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正音,并交流共同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写了什么事?

  (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4、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5、默读课文,看看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个词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6、交流归纳:

  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设计意图:本课篇幅较长,适宜学生分组交流,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快地抓住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四、合作读文,交流感悟

  1、师: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和同桌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分角色读文,划精彩句子。

  3、课堂交流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破题提问,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的歌声”在本课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小孩利用夜莺的歌声来传递情报。)

  2、质疑过渡:

  小“夜莺”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读读课文。

  二、深入读文,感悟体会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夜莺的歌声?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多读几遍,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分别出示三处写夜莺歌声的段落,随机指导感悟:

  出示:

  ⑴ 第2自然段:“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① 这段话描述了什么情景?

  ② 联系第1、3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等词句,体会小孩唱得起劲是为了引起敌人的注意,才好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表现出勇敢。)

  ③ 仔细读小孩和军官的对话,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小孩在和敌人巧妙周旋?指名两学生分角色读这段对话,再交流体会。

  (抓住“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快活的蓝眼睛”、“学杜鹃叫”、“夜莺到是只有我一个”、“不慌不忙地回答”、“野兽来了”、“很有信心地回答”等词句,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孩子与敌人巧妙地周旋:表面装傻,实际言语讽刺敌人、迷惑敌人相信他。)

  ④ 这部分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小孩的机智,在与军官巧妙地周旋?

  (同以上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第一部分最后5个自然段品味词句,体会意思。)

  ⑵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① 这里描述的“夜莺的歌声”写的是什么情景?(传递情报)

  ② 自读这部分课文,具体说说小孩是怎样传递情报的?

  ③ 同桌一起读第二部分课文。

  ⑶ 第四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① 你读懂了什么?从最后一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小孩学夜莺唱歌以假乱真,才能更好地迷惑敌人。)

  ② 这两段话和前面哪部分课文相似?分男女生对比读前三段和这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小孩唱歌实际是在放哨。)

  3、从小孩的言行,你能想到什么词来赞扬他吗?(机智、勇敢。)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到了什么?

  2、你想对文中的“小夜莺”说点什么吗?动笔写一写。

  四、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写体会。

  2、课后小练笔。

  【板书设计】

  巧周旋

  机智 传情报

  夜莺的歌声(宛转) 

  勇敢 灭敌人

  站岗哨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5

  【教材简析】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年代发生的事了解甚少,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更是不曾体会。因此对学生进行珍爱和平的教育很有必要。况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心灵受到一次震撼,经受一次洗礼。从而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珍爱和平、追求和平。

  【设计理念】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进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的学习,学生将采取读、思、析、悟相结合,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中主人公的人物品质,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人物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描述一下。

  2、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只勇敢的小夜莺的歌声。

  3、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⑴ 文章是不是在写夜莺这种鸟的叫声?为什么要说是“歌声”呢?

  ⑵ “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文:

  ⑴ 请大家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读顺句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多读几遍,遇到自己读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在书上做上记号。

  ⑵ 指名分部分朗读,注意正音。重点朗读难懂的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问题?交流读后收获:

  ⑴ 本文讲了一个叫夜莺的小男孩的故事。

  ⑵ 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⑶ 小男孩学夜莺叫,叫的太像了,像唱歌一样,所以叫夜莺的歌声。

  ⑷ 小男孩用夜莺的叫声向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游击队员消灭了这批德国鬼子。这是一曲胜利的赞歌,所以课题叫夜莺的歌声。

  ⑸ 我觉得文中的小夜莺很机智、很勇敢、很爱国。……

  3、对于学生初步感知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比如:苏联的卫国战争。也可由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

  三、析读领悟,体会品质

  1、过渡: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而且还能弄明白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现在你们面前一定浮现出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那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

  2、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3、研读重点句子:

  ⑴ 要求: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⑵ 形式:

  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4、出示以下句子,重点交流、讨论:

  ⑴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⑵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⑶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⑷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⑸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⑹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5、交流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

  6、交流第⑹句时,引导学生认识这句话和文章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首尾呼应,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

  7、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些句子,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朗读时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也可边读边做动作。

  四、角色朗读,情感升华

  1、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过渡:

  同学们越来越觉得小夜莺机智、勇敢,而敌人是那么的狡猾、阴险。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3、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情感进一步升华。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夜莺的歌声  迷惑敌人  (机智、勇敢、爱国)  

  传递信息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6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ao 空kong 塞sa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1、在古今中外战争中,侵略者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孩童,他们不怕牺牲流血,开动脑筋,千方百计的打击敌人,有些侵略者直到全部被消灭了,还不知道是怎么落入了抵抗组织巧妙地设下的陷阱中。不信,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夜莺的歌声》。

  2、齐读课题,交流预习中了解的情况。(适时介绍时代背景: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抵抗战争,叫“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卫国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的因素占领了苏联不少地方,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军发起总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历经4年的卫国战争的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而告终。其间,苏联各地涌现出许多爱国将士,爱国民众。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是许许多多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人民中的一分子,大家都亲切叫他什么?)

  3、围绕课题质疑。(估计会有:夜莺是什么?夜莺的歌声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以“夜莺的歌声”为题?为什么称这个小孩子为夜莺?……鼓励学生将这些问题写到黑板上)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写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7

  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叙述,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接着写游击队员歼敌胜利,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婉转的歌声。

  说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均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高贵品质,都会使人们深受教育和感染。而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先辈革命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德国鬼子的凶恶狡猾。

  说重难点:

  重点: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难点:理解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

  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夜莺图片、小英雄王二小图片、雨来图片、小兵张嘎图片、课文精彩对话的片段、学习要求等。

  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重感悟,重迁移运用,这就决定了学习中注重孩子的朗读感悟,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因此对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通过教学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

  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自主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由半扶到完全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最终达到自己用方法去学。再让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孩子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演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流程:

  一、由题目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多媒体出示夜莺的图片,介绍夜莺的歌声如何好听,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中的夜莺指的是一个孩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随机板书学生说的表现小夜莺品质的词,并打上问号,为画句子作准备。)

  (体会夜莺的品质,及时介绍时代背景。)

  三、再读,知结构;

  扫读课文,思考:

  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几部分,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因为课文比较长,要更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如扫读、跳读、快速浏览等。)        

  四、学方法,精读第一部分,从字里行间捕捉夜莺的  机智·勇敢

  1、找出相关句子并画下来。

  2、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小夜莺这样说,这样做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敌人听了小夜莺的话,看见小夜莺这样做,心里会怎么想?(请抓住语句体会)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五、自读,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总结学习方法,抓住重点句子去体会,边读边揣摩人物心理,边读边想象当时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也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

  1、快速读后三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画自己认为关键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3、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为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打好基础。

  六、总结用《夜莺的歌声》为题的含义。

  这歌声是诱敌的声音,这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这歌声是胜利歼敌的歌声,更是对热爱祖国,勇于和敌人斗争的英雄的颂歌.

  七、拓展,升华感情。

  1合作表演,从表演中再次体会夜莺的机智和敌人的狡猾残忍。

  2.延伸。其实,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小夜莺这样的少年英雄,大家仔细想一想都有谁?(多媒体出示小英雄王二小图片、雨来图片、小兵张嘎图片)

  此举是为了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和延伸。

  八、布置作业。

  1、读读写写生字新词。(注意到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2、小练笔

  发挥想象: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的情景。(注意了读写结合)

  3、阅读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九、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诱敌       首

  机智 ?!    送信       尾

  勇敢 ?!    歼敌       呼

  爱国 ?!    再诱       应

  板书设计的亮点:

  1、抓住文章要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和中心。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8

  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我神秘地问道,“这篇课文早给我们分好段落了!看谁能一下子就说出这篇课文分为几段?”

  “五段!”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完全正确!”我当即表态,“祝贺你取得第一名。请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

  其他同学听了频频点头。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像是电视中的镜头切换。开始是在村子里,接着在路上,然后又切换到了树林里,再接着就打起来了,最后镜头又回到了村子里。”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

  “你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是必然碰上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地说。

  “拿证据来!”我说,“给你两分钟找证据。”

  学生找来的证据还不少:1、从30和31节看出小夜莺和游击队早有联络暗号;2、从第1、2、3节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德国鬼子发现他,好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3、课文最后第二节写小夜莺又在那里“好像在等谁似的”,其实他是在等德国兵经过。

  “大家找来的证据有力的证明:小夜莺不是偶然碰上德国鬼子的。可以确定,这其实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战斗!同学们假如你是游击队长,你在战斗前的计划中考虑了哪些要素?”

  短暂沉默后,学生说:“我要考虑好联络暗号。”

  我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联络暗号要使敌人不察觉,要是被敌人察觉,那就完了。而在树林里,用鸟叫声最合适,敌人不会怀疑。”

  “你真是个好队长!”我夸奖道。

  “老师,我考虑作战地点。”一个男同学说,“作战地点要在林中空地上。”

  “请问队长,为什么要选‘林中空地’?”我请教道。

  “在树林里,一是便于游击队员们埋伏,还便于小夜莺一转身逃脱。但如果真的是在树林里的话,就很难消灭敌人,因为敌人也可以利用树木来掩护,所以最好成绩的埋伏圈是设在树林里的一块空地上。”

  “多英明的队长啊!”我说。

  “老师,小夜莺要穿上绿颜色的衣服,这样更便于他在树林里逃脱。”一个同学补充道。

  “还要考虑派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又一名“队长”说。

  “书中是派小夜莺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的。”我说,“作为队长,你为什么不派一个大人,而派小夜莺去呢”

  “因为小夜莺是个小孩子,德国鬼子就不容易怀疑。可别看他人小,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连大人都比不上他!”

  这一环节我抛出“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这一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到答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后文联系和照应的写法和读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换位思考,学生兴趣昂然,情趣顿生,思维活跃而严谨。

  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以上两“问”视角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书4—19小节,注意人物身份。”我说。

  “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可以一人当小夜莺,一人当军官,注意人物语气、表情。”

  “我发现,‘小夜莺’读的不错,就是‘德国军官’还不是太像。”读书声止,我说,“下面老师当军官,谁来做小夜莺?”

  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此时我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学生说——

  “军官是个很凶狠家伙,但小夜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小夜莺还用‘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巧妙地暗骂德国鬼子。”

  “小夜莺看到德国军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国军官信任他。”

  “小夜莺一开始就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样,后来他用鸟叫声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德国鬼子就不会引起怀疑。”

  ……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

  《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同学们,小夜莺的任务不仅是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还要向游击队传递情报。”该分析时就分析,我说,“最难的是人数,小夜莺在前面带路,要数请敌人人数很不容易;最要紧的也是敌人人数,要是把32人数成31人会怎样?数成33人又会怎样?”

  这一分析,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稍稍议论,学生说,要是多数了一个人,最后清理战场时就会发现少了具敌人的尸体,就会以为是一个鬼子给逃脱了,以后就不能再派小夜莺去了;要是少数了一个,就可能出现溜走了一个敌人而游击队还不知道,这对小夜莺的生命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同学们,这些情况小夜莺自己当然比我们更清楚,但他仍旧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因为他憎恨杀害他亲人、侵占他祖国的德国法西斯。”我把语气转向低沉,“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可爱的小夜莺说啊!——同学们,这就是小夜莺(幻灯出示图片),你又想对这个穿着绿上衣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吗?”

  ……

  “小夜莺在战斗中牺牲”是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我以为,悲剧的“美”更震撼人心。小夜莺的“死”更能使他的英勇形象长久地存活于孩子心头。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我还想让学生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牢记:夜莺的歌声本质上是呼唤和平的歌声啊!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9

  组名:        姓名: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师:安排课前预习,媒体资源:教学课件《夜莺的歌声》,动画课件《夜莺的歌声》。)

  激趣: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1、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请在书上做好记号。

  自主学习

  2、读一读课文的生字,并写一写。

  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

  ———————————————————————————————————————

  3、找到包含上面词语的句子,先自己读一次,理解词语的大意.

  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

  合作探究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1-19段)

  4、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

  5、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

  出示幻灯片,进一步引导分析第二段。

  读第三段,讨论(25-34段)

  6、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

  7、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

  默读第四段(35—37段),思考

  8、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

  9、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

  10、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              )。

  巩固反馈

  11、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chén jì      kǒu   shào          níng shén          shāo huǐ

  (      )       (       )          (        )          (        )

  qīng miè       xí guàn           guǐ    zi           fáng   zhǐ

  (      )       (       )          (        )          (        )

  bù huāng bù máng              jù jīng huì shén

  (                   )             (                 )

  12、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路    (    )的眼睛    (    )地回答

  (    )的树林    (    )的上衣    (    )地微笑

  (    )的花园    (    )的歌声    (    )地站着

  自评:              组长评:             教师评: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10

  教学目标:1、读了课文,文中的“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文中的“夜莺”指,“歌声”指,用这种“歌声”是为了告诉游击队,表现小“夜莺”。

  3、认真读课文,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可体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用“——”画出来。还可以批注自己的理解。

  课堂流程: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同大家一道初步阅读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但还不够,要想把这个故事讲得精

  彩些,我们这节课还得进一步地理解课文,通过讨论,看“夜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特别是要把课文中没有明明白

  白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又会怎么想。

  2.学生自愿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能体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语句,并谈谈体会

  3.各组分角色读第二部分.

  4.自读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又是怎样表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

  5.齐读第四部分,(首尾呼应)“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

  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6.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孩子们读得很好,一个机智、勇敢、爱国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苏联的伟大的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所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不仅仅是小“夜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卫国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就是她,他的名字叫卓娅。同学们可以上网查阅或查阅有关书籍,读读她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诱敌→传信→摆脱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自主品读

  师:我们的小主人翁跟你们差不多大,你们天天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爸爸妈妈天天怕你们饿着了,冷到了。但是小夜莺却已经投入到战斗中了。细细品读课文,看看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并且做出批注。

  (2)、小组内交流。

  2、品读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描写了小夜莺和德国军几次对话?(五次)

  (2)、学生自学对话部分,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

  句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a、齐读

  b、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用?句二:“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a、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这里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指的是谁?

  c、咱们也试着说说。

  句三:“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a、齐读

  b、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c、指导朗读:你也来骂骂看。

  过渡: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么样啊?

  (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学生交流谈体会。

  (4)、分角色朗读。

  a、同桌练习,体会德国军官的语气,及小夜莺的语气和神态。

  b、表演。

  (5)、谈谈对小夜莺的看法。(机智、勇敢)

  3、品读歌声相关句子,感受人物情感。

  (1)句一: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a、读句子

  b、说说体会?

  c、这夜莺的歌声是为了什么?

  (2)句二: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松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a、齐读

  b、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 指导朗读

  (3)句三: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那个人说。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夜莺的叫声次数表示鬼子数,杜鹃叫声次数表示机关枪数。他们配合非常默契。已经配合了不止一次了。)

  (4)、句四: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

  a、读句子

  b、小夜莺又在干什么了?

  c、回顾开头三段,与这段话有什么关系?(前后呼应)

  (5)、感受人物情感。

  小夜莺面对这么凶狠的敌人他真的不怕吗?什么使他能无所畏惧?(对敌人的恨,对国家的爱)

  三、拓展延伸

  1、简介苏联卫国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

  2、我们中国抗日战争中也出现了很多的小英雄,你们知道哪些?

  四、总结全文

  回首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憾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战争带给人类的是灾难,让我们共同呼吁国际社会,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全世界人了共同的心愿。

  五、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小夜莺说些什么?

  2、查找有关小英雄的资料。

  3、阅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板书:     13、夜莺的歌声

  恨

  小夜莺    ——       德国鬼子

  爱

  机智勇敢               凶狠

  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战争与学生距离比较遥远,为了使学生体会深刻。我围绕“读”字展开教学,安排了自己品读,品读对话,品读歌声的句子。通过反复读,使学生感受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学生非常投入,感受也特别深。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体会夜莺的勇敢和机智。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大家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夜莺的叫声。

  2、你们听到了什么?(是鸟在叫,声音很动听,像唱歌一样)

  3、这就是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就是《夜莺的歌声》,你们想知道课文写了一些什么吗?

  播放夜莺的叫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自学字词

  1、自学本课生字词:

  ⑴ 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知,运用所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三、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生字:

  音:翘舌音 甩  后鼻音 挺

  形:“挺”不要写成“扌延” “喂”不要多加一撇

  2、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⑴ 自然段很多。

  ⑵ 对话很多。

  ⑶ 课文中出现了空行。

  3、作者已经给课文分好了段,我们来看看每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⑴ 诱敌上钩。

  ⑵ 巧妙传信。

  ⑶ 歼灭敌人。

  ⑷ 接受任务。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把段意连起来试试看。(小男孩子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巧妙传信,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鬼子)

  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学期语文学习的一个训练重点,此处先让学生概括段意,然后串起来,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⑴ 自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⑵ 交流,打出字幕:

  ①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唱起来。

  ②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拾球果。

  ③ 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叫声……传来。

  ④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⑤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意思了。

  ⑥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歌声。

  ⑶ 读一读上述句子。

  每篇课文都有一条主线,教学时紧扣课题,抓住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条理清晰。

  2、联系上下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的歌声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⑴ 默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交流:

  第一次:

  ① 战斗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弯着腰。

  板书:诱敌上钩(战斗刚打完,会有少量德国兵跟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小男孩在此等候,用歌声引诱敌人上前,以达到给他们带路,消灭他们的目的)

  ② 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灾难:房屋被烧,花园被毁……)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③ 你从哪个词知道的?(从“新的劲头”可以看出唱的人十分有劲,他这么带劲地唱,就是要诱敌上钩)理解:沉寂。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第二次:

  ① 在带路的路上,麻痹敌人。

  ② 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③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小男孩很天真烂漫)(他很聪明,故意装出天真的样子让敌人以前他是只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放松警惕)(他很勇敢,在敌人面前表现自如)

  板书:机智 勇敢

  ④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自读自悟,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小男的机智和勇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第一段中,有很多地方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你们也可以采用分角色的形式朗读这一段,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和勇敢。

  3、同座位分角色朗读。

  4、评议:

  分角色朗读应注意文中的提示语,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当时的感情,相机理解:盘问、轻蔑等词语。

  5、交流:

  ⑴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倒是只有我一个!”(故意把人和动物混淆)

  ⑵ “刚刚一开火……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骂德国兵是野兽)

  ⑶ “你说的是一种洋蘑菇吗?”

  故意把游机队说成蘑菇,装成什么也不懂的样子,以打消敌人的戒备心理。

  6、分角色练读,你喜欢读哪个角色,就练习哪个角色。

  7、指名分角色朗读。

  利用分角色朗读这一形式,引导学再次深入仔细地品读课文,体会小男孩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小结:小男孩机智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诱敌上钩,他是怎样巧妙利用夜莺的歌声来报告敌情,帮助游击队员消灭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交流

  第三次、四、五、六次夜莺的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从每一次歌声中你知道了什么?

  第三次:

  1、从远处传来。

  2、引起游击队员的注意。

  3、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次:

  1、越来越响。

  2、报告敌情之后。

  3、有感情地朗读。

  4、质疑:

  为什么游击队员能听明白歌声的意思?(小男孩经常用这种方法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

  第五次:

  报告完敌情之后,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因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很高兴。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第六次:

  1、第二天,接受新任务。

  2、诱敌上钩。

  3、这一段和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首尾呼应)

  三、总结全文

  小男孩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巧妙地利用夜莺的歌声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保卫了自己的祖国。

  四、写生字(略)

  【板书设计】

  诱敌上钩

  13、夜莺的歌声  保卫祖国  小男孩(机智、勇敢)

  报告敌情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83663116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