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之一

  金坛直溪中心小学 顾娟

  教学要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读--划――品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四、五两小节。(学生自读,自悟,感知文章的内容。)

  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好,刚才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读读你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找出“盘旋”、“陆续”、“投入”等词语,在读中理解这些灰椋鸟的“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情状。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3、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队“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4、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5、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言情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语言文字的欣赏)

  6、“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把灰椋鸟写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7、“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倾注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呢?”

  8、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地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无法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再次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动画演示一、二部分,学生跟着画面小声的朗读课文。)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爱护鸟,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同学们,作者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

  自评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对全文起到了辐射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升腾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结尾,我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灰椋鸟

  教学要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读--划――品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四、五两小节。(学生自读,自悟,感知文章的内容。)

  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好,刚才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读读你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找出“盘旋”、“陆续”、“投入”等词语,在读中理解这些灰椋鸟的“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情状。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3、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队“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4、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5、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言情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语言文字的欣赏)

  6、“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把灰椋鸟写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7、“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倾注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呢?”

  8、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地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无法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再次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动画演示一、二部分,学生跟着画面小声的朗读课文。)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爱护鸟,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同学们,作者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

  自评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 “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对全文起到了辐射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升腾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结尾,我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作者:胡玉华    转贴自:丽华二小    点击数:176

  评许笑阳老师《灰椋鸟》的教学

  丽华二小   胡玉华

  《灰椋鸟》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语言生动,文笔优美,许老师在课上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课上得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在: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许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抓住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拓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许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设计精当的多媒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结束时,以《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介绍作者,悠扬动听、真情感人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听者和学生,使学生受到爱鸟的教育,增强了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心灵净化,情绪受到感染,精神受到震撼。

  三、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许老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引读,然后让学生圈划字句,再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许老师还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例:让学生利用想象,设身处地地体会鸟儿是怎样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的,从而感知作者对鸟儿的喜欢。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许老师引读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划出自己喜爱的句子,说说原因,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并在小组里讨论,使学生主动性可以得到发挥。学生的交流也比较精彩。

  四、注重引导实践

  语文课是听说读写的课,一般的课上读多写少,给学生写的训练少,课上许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写的训练,给学生动笔的机会,难能可贵。比如学生学写保护鸟类的公益语:

  鸟儿,天空永远是你的,你是人类的朋友。

  愿天空永远有鸟儿飞翔的身影。

  精练、诗化的语言是平时落实训练目标,扎实训练的结果。

  五、课堂教学流畅

  有人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许老师的课中,也有一点遗憾:

  未能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个别问题,给予准确的引导。

  我还有一点我的建议:

  语文课是语言的积累课,在本课的知识拓展、语言积累方面:

  1、  可以引导学生自办鸟的乐园》小报,丰富写鸟的精彩语句的积累。

  2、  或者播放《百鸟奏鸣曲》,能引导显示结合课文听鸟声、说感受,写鸟声,积累语言。

  总之,新理念下的第一范文应该是美的课堂,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堂,许老师这堂课努力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结构合理,书声琅琅,教师还以良好的教学艺术,创造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次次热烈而愉悦的朗读、讨论中感受到了课堂的活力,语文的魅力!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18、《灰椋鸟》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示:灰椋鸟(图)     

  怎么样?课文中怎样描述?

  但是,作者看了灰椋鸟归林的电视录象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那灰椋鸟归林的情景到底如何?怎会如此吸引作者呢?

  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归林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但是,要想把他们归林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样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准备好了吗?

  二、            精读课文

  (一)

  1、自由读课文第4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圈出关键的字词。

  2、指名说灰椋鸟归林的过程。

  3、示:“一开始……他们的叫声”指名读,教师圈出“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4、你们想听听他们的叫声吗?闭上眼,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5、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空的灰椋鸟呢?

  示:“它们大都是……头顶飞过”指读听着他们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谁再来试试,把灰椋鸟的多、归林的壮观表现出来。边读边划重点词。

  再读,这么壮观的场面老师也想来读读,行吗?闭上眼,用心去感受一下,睁开眼,抬起头,你看到了什么?(天空密密麻麻)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排空而至,谁来读读这了词(指读、齐读)

  6、天空中一下就有这么多鸟吗?

  7、让我们把看到的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连起来,用我们的朗读来展现!(齐读)

  这是我们用眼看到了,那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什么?(指读“先回来的鸟……伙伴汇合”)

  你们都听到了什么?这些叫声都是一个调的吗?理解“倾诉、呼唤、应和”,

  8、假如,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呢?

  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小群活泼可爱的灰椋鸟在欢快地鸣叫。

  9、此时此刻,我们眼前是排空而至的灰椋鸟,耳畔是他们活泼欢快地叫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作者为了把灰椋鸟归林地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先写了看到的,再写了听到的,写很有条理。让我们再去感受一番,自由读第4小节。

  (二)

  1、引读:“夕阳渐渐西沉……过早的安眠”它们在林内尽情地飞舞、尽情地歌唱,让我们用眼、耳、心一起去感受吧!

  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看看那些写鸟的句子深深地吸引着你,把他们划出来,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把你喜欢句子读出喜爱来,自由读读

  2、交流:“看,……翩翩起舞哇!”指名说说。指导朗读。

  指明读、赛读、齐读

  3、交流“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出示该句,指明说说

  那些排空而至的灰椋鸟聚集到了一起,欢快的鸣叫着,你叫我也叫,你叫得响,我要叫得比你更响——这就是“百鸟争鸣”划出,这声音,似—— 如—— 谁愿意把着百鸟争鸣的情景读出来。指明读,齐读。

  引读:这上万只……欢呼起来。

  4、谁能完整的来展现一下林内的景象?(指名读)

  5、作者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也一定被感染了。也会想作者一样欢呼起来,会欢呼些什么?

  (三)

  1、在回来的路上,我想——(引读)

  2、是啊,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为灰椋鸟提供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又怎么会看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得感谢林场工人,但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作者——

  三、            小结提升

  作者细腻地把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和鸟儿归林后的喧闹而又热烈地场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并且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正切的体验。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吗?

  1、出示作者简介

  2、播放动画《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为就丹顶鹤牺牲的动画)

  通过这段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十分的爱鸟,热爱大自然。

  3、让我们一齐包含深情的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            全课总结

  鸟是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五、            布置作业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作者:杨美琴    转贴自: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点击数:237

  重难点突破方案————《灰椋鸟》教学例谈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杨美琴

  《灰椋鸟》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大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灰椋鸟产于在中国北部,所以我们的学生没有见过,更别说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其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成了本课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一重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边读边想象画面,突破“归林图”。

  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还停留在读读课文,谈谈理解的层面上,那么,学生的收获甚微。我在教学《灰椋鸟》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引导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并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通过交流讨论:启发学生从“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 、“数百米长的长队” 、“巨大的椭圆形” 、“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的回答童趣横溢,富有创意。我仿佛看到了一群一群疲倦了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投入妈妈的怀抱;我仿佛看到了一支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小精灵所组成的队伍正归队呢!在此基础上理解 “排空而至”,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那么请你边读边想象排空而至、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壮观的语气。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想象:通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壮观的场面,那你听到了什么?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耳里意思丰富着呢?你们听(引读)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          ,又像            。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                 。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会和同伴倾诉什么?呼唤什么?应和什么?(学生想象说话,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鸟儿们愉快的歌声。”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它们在诉说一天的遭遇。”有的说:“我仿佛在和同伴们商量明天将要野游的打算。”……同学们,这么一幅欢乐的景象,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归林图)这样一来,学生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看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有效地突破了“归林图”这一重点。

  二、在自学中感悟,突破“闹林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教师总是一味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丝毫没有自学感悟的空间,那么,学生将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好的学生认为老师讲的他都懂,差一点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因此,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划、品”的方法感受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1)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关键的词句。(3)品:边读边思,想象画面。通过自学,学生的收获还真不少。有的说:“我读了这一段,仿佛自己就是一只灰椋鸟,也和同伴们一起在翩翩其舞呢!”;有的说:“作者真是太了不起了,把灰椋鸟写得这么美,像穿上盛装的少女,感觉和真的一样。”;有的说:“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多处用到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此时的鸟儿是大自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有的说:“这哪里像树林,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刚刚排空而至的鸟儿,此时都聚集在这儿开paty呢!”……此时,我有趁热打铁:“同学们,多么精彩的发言呀,这么多的鸟儿一起鸣叫,所以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百鸟争鸣)“似            ,如            。”这是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场面,好吗?(学生听“鸟叫声”的音乐)鸟儿叫得这么欢,的确,这儿成了天然的俱乐部,成了鸟的乐园。再读这一段。你能给这幅百鸟争鸣的画面起个好听的名字吗?(闹林图)通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读、划、品”的过程中融入了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与鸟儿们一起舞蹈,一起唱歌,一起欢呼……

  三、学唱歌曲,突破情感线。

  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凄婉、深邃的音乐声响起,本节课也接近了尾声,我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作者徐秀娟爱鸟的事迹,通过生动感人的画面,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出示:“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齐读。此时,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自然就得到了升华。

  每一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只有把内容的特点和学生以之为难的关键点结合起来思考,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突破方式,层层深入,收放有度,从而凸现课堂的有效性。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灰椋鸟》教案(第一教时)

  南京市东山小学董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随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新词,会用“好像……又像……”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自然段。

  3、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并想象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句,想象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教学过程:

  一、认识“灰椋鸟”,激趣导入:

  1、板书“鸟”,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鸟?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交流,外形漂亮、叫声动听、对人类有益……)

  2、再板“灰椋”,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请学生读名字,注意读准“椋”)

  3、你们认识灰椋鸟吗?你们想认识灰椋鸟吗?(幻灯片出示灰椋鸟图片及相关资料。指名读资料)

  4、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观赏一下灰椋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你自己的生字新词,没有可以不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自己的生字新词,相机正音。

  (2)出示文中易读错的词语,集体正音。

  (3)交流归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的经过这件事。)

  3、快速浏览,抓住重点: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在这件事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两个场面?

  (2)交流归纳: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和灰椋鸟归林后的场面。

  三、精读感悟第四自然段。

  1、过渡:灰椋鸟归林,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文章哪一部分给我们进行了介绍。

  2、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2)先交流,后小结:从“一开始”“没有几分钟”“先回来的”“后到的”可以看出作者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3、认真阅读这一段,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4、交流:你能具体说说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你还从哪些地方也能感受出壮观?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a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1)看,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画简笔画:两只灰椋鸟一上一下地归林)他们是这样归林的吗?

  (2)它们是怎样归林的?你能帮老师画正确吗?(指名上台画图)

  画得不错,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画?(理解:一小群盘旋陆续)

  (3)从这一句话你能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怎们样?(很有序)

  (4)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b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理解“大部队”上引号的含义

  (2)理解“排空而至”的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灰椋鸟排空而至?

  (3)你还从哪些地方也能感受出壮观?

  (4)是啊,这哪里还是一只只的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小精灵所组成的队伍啊!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c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1)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的耳朵里意思丰富着呢?你们听(引读)

  先回来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

  (2)从这一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和谐快乐)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呢喃细语,它们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见闻,在树的情抱里开着沙龙会吧。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倾诉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你的同伴和儿女?(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回答,不能太单调)

  (4)有感情地朗读

  (5)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让灰椋鸟变得更加活泼,我们学会了想象在介绍事物时也会更加生动的。你能试着用“好象……又像……”说一句话吗?

  四、小结:

  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灰椋鸟有秩序、很壮观、很快乐,那么归林后的灰椋鸟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来欣赏吧!

  五、助你背诵:

  一开始还是地飞过来,,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有的围成,,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板书设计:        有序

  归林时壮观

  25、灰椋鸟快乐

  归林后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今天,有幸听了一堂《灰椋鸟》的公开课,尽自己最大的本事做了实录,希望能给各位同仁带来一点帮助。

  (课前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flash画面,渲染气氛。)

  师:听着这段优美的旋律,使人想起了已经为保护丹顶鹤献身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徐秀娟。(板书:徐秀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灰椋鸟》。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一起随作者欣赏《灰椋鸟》。

  (生自由读课文3-4小节)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的感受是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十分壮观。

  师:(板书:场面壮观)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再读这段文字,用笔划划,再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边读课文边圈圈划划,并和同桌讨论。教师穿行在学生中间,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十分壮观的?

  生1:(读句子)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我是从“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感受到场面十分壮观。

  师:数百米长有多少长呢?我们学校的南校门到北校门大概是一百多米,数百米多长啊!椭圆形有多大呢?

  生2:大概有我们的操场那么大。

  师:(面向生1)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好吗?

  (生1再读句子)

  师:谁也想读这一句话?

  (指名读,齐读)

  师:还从哪些句子体会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

  生3:(读句子)“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从“老远就听到”感受到当时的场面十分壮观。

  生4:(还是这句话)“我从‘排空而至’体会出鸟儿真多。

  师:(面向生4)请你再读好这句话,好吗?

  师:谁也喜欢这句话的站起来读。

  (四分之三的学生站起来齐读这句话)

  师:真壮观啊!还有吗?

  生5:(读句子“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从我们头顶飞过。”)我是从“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师:想看看吗?(放录像)此时天空中出现什么情景?

  (天空中黑压压的一片)

  生:天空被遮住了。

  生:成千上万只鸟儿来了。

  生:整个天空中都是灰椋鸟。

  师:这就是“排空而至”(出示卡片:排空而至)

  (生齐读这段话)

  师:(引读课文)先回来的鸟儿在林内……,好像互相……,又像在……。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边飞……,很快找到……,与……。

  (放录像,听鸟叫声)

  师:这时候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林内真热闹啊!

  生:它们好像在对话,

  师:我们好像就成了一只只灰椋鸟,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呢?

  生:找到好地方了。

  生:快来,宝贝!

  生:今天的收获真大啊!

  ……

  师:请你说说你的收获。

  生:今天捉了好多虫子。

  师:是啊,又为树木除去了不少害虫,真是收获不小

  ……

  师:你能邀请同伴一起应和吗?

  生1:爸爸,我回来了。

  生2:好孩子,快回来吧。

  生1:我还想和好朋友再玩一会儿。

  生2:好吧,记得早点回家。

  ……

  师:鸟儿们不停地在林中应和,好像……,又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真壮观啊!

  (生齐读这段话)

  师: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

  (生齐读第五节)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灰椋鸟入林非常热闹。

  师:(板书:入林热闹。放鸟鸣)你听到了什么?

  (出示一段话:树林内外……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生齐读这段话。)

  生:好像是交响乐雄浑磅礴。

  生:好像海浪拍打着海滩,气势很大。

  师:似疾风吹过树林,如什么?

  (生略一思索)

  生:如交响乐团在演奏。

  生:如铜管乐器齐鸣。……

  师:如银珠落入玉盘,似什么?

  (生略一思索)

  生:似钢琴声清脆悦耳。

  生:似万马奔腾于草原。……

  师:此时,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做游戏。

  生:我在表演节目。

  生:我在参加运动会。

  生:我在讨论国家大事。

  生:我在参加歌唱比赛。

  ……

  (师生比赛朗读这一段话)

  (生再读这一段话,再次感受)

  师:此时此刻,我们来赞美一下这些灰掠鸟吧。

  生:你真无忧无虑啊!

  生:你真幸福啊!

  生:你真自由自在啊!

  ……

  (多媒体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儿的乐园。)

  师:此时,你想大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你要大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什么呢?

  生:我们要植树造林。

  生:我们要保护树林,保护鸟儿的家园。

  生: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鸟儿。

  ……

  师:是啊,我们要热爱树林,热爱鸟儿。学到这儿,你还觉得灰椋鸟不好看吗?

  生:我喜爱灰椋鸟清脆悦耳的鸟叫声

  生:大自然赋予了它们活力,它们是那样的生气勃勃。

  ……

  师:是啊,此时此刻,我们也和作者徐秀娟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群鸟儿。它们的名字叫……

  生(齐):灰椋鸟

  师: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简评:

  本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很深。

  1、指导朗读到位。当学生找出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适当指点一下,学生的朗读就有较大的进步。

  2、说话训练扎实。围绕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入林的热闹”,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一只灰椋鸟,设身处地去感受,效果很好。

  3、课堂气氛轻松。在教师娓娓动听的话语中,逐步进行朗读指导,说话训练,逐步渗透环保教育,教师的过渡语很自然,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孜孜以求的吧?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之一

  执教者:青口小学 韩善亮

  教学目的:

  ⒈赏读课文,再次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

  ⒉通过课外精选片段的拓展与交流,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利用音乐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说写结合,内化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按明暗两条线索构文的方法。

  二、品读、赏析、感悟。

  ⒈引导学生说说印象最深的场面。

  ⒉圈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批注,完成课后5 。

  ⒊教师小结:

  只有看得细致,听得仔细,想得丰富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拓展、交流、积累。

  ⒈交流自办小报《鸟的乐园》

  ⒉指读小报上写鸟的最精彩的语句,品析、积累。

  ⒊强调:看得细致,听得仔细,想得丰富。

  四、迁移、练写、内化。

  ⒈播放《百鸟奏鸣曲》。

  ⒉引导说说感受。

  ⒊发纸练写,鼓励运用积累的语言。

  五、作业 。

  ⒈摘抄文中优美语句。

  ⒉读《鸟的天堂》。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一、学习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灰椋鸟 水杉 郁郁葱葱 翘首仰望 椭圆 互相应和栖息 地毯 翩翩起舞 扑棱棱 深涧 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和”、“翘”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欢那些,好好读一读,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 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3.想像说话:“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请你为保护动物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诗词觅趣:唐诗觅“鸟””

  请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鸟名,使之组成一句完整的唐诗。

  (1)细雨鱼儿出,微风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尽马蹄轻。

  (3)落霞与孤_____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身无彩______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蓬山此去无多路, ________殷勤为探看。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读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连线(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 箩筐 坚强的 基础

  挂着 红榜 坚决的 立场

  贴着 黑板 坚定的 态度

  栽着 杏树 坚实的 性格

  (三)能力广角(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

  (四)难不倒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五)课文传真(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它们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子里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回来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急急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林中热闹极了,到处可以听到灰椋鸟的叫声。

  1.仔细想一想,作者站在 观察灰椋鸟的。

  2.这段话是按 顺序记叙的。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3.在这段话中,最后三句话之间是 关系。

  4.用“﹏﹏”划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1. 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六、板书设计

  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五自然段。2、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昨天我们学习了18、灰椋鸟,下面请同学看填空。2、填空:起初,“我”觉得灰椋鸟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后来,决定亲自去看一看灰椋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早早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里,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2、出示句子“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开始归林了。”指名读,齐读,读出惊喜的心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1、过渡:灰椋鸟归林,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这是我们今天这堂课学习的重点。2、轻声自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板书  归林时)(时间先后顺序“一开始——没过几分钟”     )3、问:一开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a、出示第一句:“一开始……投入刺槐林。”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盘旋着”、“陆续”、“投入”)b、把“陆续”改为“连续”你们看行不行?4、过渡:没几分钟“大部队到了”那又是怎样的情景?a、出示:指读“没过几分钟……从我们头顶飞过。”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壮观)b、再把这些词读好,把句子读好,要读出壮观的场面。(师:灰椋鸟灰压压的一大片向我们这边飞来,文中用了哪一词说出了这个意思?(“排空而至”)5、这些鸟在林中又有些什么表现呢?a、出示:“先回来……汇合。”学生自读,说说体会。(板书     亲密、友好)b、指导学生用“好像……又像”造句。 6、小结:写灰椋鸟归林时突出了壮观、友好的场面。 7、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1、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呢?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体会。2、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交流、朗读。3、“树林内外,百鸟争鸣,……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a、交流体会(板书  喧闹、热烈)b、讨论:“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其实写的是什么?(鸣声很大)c、指导用“似……如……”造句 4、是啊,整个林子栖息着那么多鸟,真像一个天然的俱乐部。齐读,读出喧闹又热闹的气氛。5、作者被这场面疑惑了,产生了什么疑问?她果真不明白吗?是为了突出什么?6、启发学生想象:作者也被这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作者会怎样欢呼?指导小结:作者写灰椋鸟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我们读时要好好体会。6、朗读五、助你背诵六、请你欣赏七、作业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2、读背3—5节 板书设计                  归林时: 壮观      友好18灰椋鸟                   归林后: 喧闹      热烈     请你欣赏: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节选自巴金的《鸟的天堂》填空:起初,“我”觉得灰椋鸟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后来,决定亲自去看一看灰椋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助你背诵:一开始还是(             )地飞过来,(       ),(    )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        ),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                 ),有的围成(                  ),(           ),(         )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                                   ),又像(                              )。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             ),(           ),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归林以后,灰椋鸟还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        ),那几只又(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                    )!树林内外,(         ),(   ),(       ),似(            ),如(          ),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葛采平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对全文起到了辐射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升腾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结尾,播放动画<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以读为本 感悟真情——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八课《灰椋鸟》精彩教案

  作者:江苏省泰州市海军小学 陈冬安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1

  江苏省泰州市海军小学    陈冬安

  邮编:225325   联系电话:28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内化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适时适度的有效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读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理解,读中想象交流,读中积累内化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受到情感熏陶,启发思维,健全学生个性,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导,质疑激趣。

  1、 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和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处一个地球。平时,在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鸟儿?

  2、 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吗?(生答:没有。相机板书课题,重点指导: 椋

  liáng)

  3、难怪大家对它充满了好奇。那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质疑)

  设计思路:通过谈话引导,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动机,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汇报,理清层次。

  (1)、学生说灰椋鸟的外形。(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出示灰椋鸟的投影片)

  师:这样的外形,在作者的眼里觉得灰椋鸟怎么样?(生答:根本就不好看。)

  师:根本就不好看,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反问句来强调她的看法。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

  (2)、我们了解了灰椋鸟的外形是一点儿也不好看。你还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生答:归林的情景)那么,课文中哪几小节写的是这些场面呢?(三、四、五自然段)

  (3)、第二、六小节分别讲了些什么呢?

  3、教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先写灰椋鸟的外形,再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等候灰椋鸟归来,接着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最后写作者的感想。

  设计思路:让学生快速阅读,理清课文层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梳理、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精读课文,互动感悟。

  课文四部分的内容当中,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呢?(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同学们,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选择好位置,静静地等候灰椋鸟归林吧!

  1、师读第三小节,渲染情境。

  2、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小节。无论你看到的,还是你听到的,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读第四小节)

  3、学生汇报交流:

  (1)、生朗读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等重点词语来谈感受,体会鸟的多和壮观。

  ②、文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排空而至、浩浩荡荡)指名读这两个词语,读出壮观的气势。

  ③、观看课件,学生练读这段话,体会灰椋鸟的壮观场面。

  ④、齐读。

  (2)、除了看到的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如果你现在就是归林的灰椋鸟,你会怎样倾诉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或者你是如何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呢?(学生想象说话,并抓住“倾诉、呼唤”这两个词指导学生练读,体会语调的变化。)

  ③、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置身在刺槐林内,眼前是鸟儿飞舞的身影,耳畔是鸟儿悦耳的鸣叫,这一切统统交织在一起。作者先写了看到的排空而至的情景,再写了鸟儿欢乐的鸣叫,很有条理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自然流露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5、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吧!(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思路: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加上教师的相机引导、点拨,让学生真正领悟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达到了学生与教师、作者、文本的和谐对话。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儿越来越少了,可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内尽情地飞舞,尽情地欢唱。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用心去感受灰椋鸟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吧!

  1、请在小组里自学第五自然段,找出你们喜欢的写鸟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们喜欢的原因。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巡视时,提示:发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不要轻易放过,自己多读几遍,把你喜欢的感觉读出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灰椋鸟是“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在作者的眼里根本就不好看,而此时此刻,是大自然赋予它们无穷的魅力。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像是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作者不由得发出惊叹。

  (3)、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②、练读;③、齐读。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1)、生谈感受,感情朗读。

  (2)、师:同学们,刚刚排空而至的那么多灰椋鸟,此时全部栖息在刺槐林中,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情景,那就是——“百鸟争鸣”。所有的鸟儿都在引颈高歌,所以,作者听起来才好象“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3)、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去听一听百鸟争鸣的情景。这么多同学举手,认为自己读得好的都站起来读。

  4、如果说刚才灰椋鸟归林的时候,是一首动听的奏鸣曲,而此时百鸟争鸣就汇成了一曲雄浑的交响乐。谁能完整地展示一下现在林中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思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纷纷读议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作者在兴奋之余,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小节。

  2、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

  3、正是因为林场工人为它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灰椋鸟才得以快乐的生活着。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的由衷感谢,以及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欣慰。

  四、介绍作者,升华主题。

  1、介绍作者及生平事迹。

  2、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3、读完课文,听完了歌曲,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作者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4、再次有感情地最后一小节。

  设计思路:介绍作者、欣赏歌曲,这两个环节的安排,为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架设了心灵沟通的桥梁,产生了情感共鸣。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崇高精神境界深深感染了学生,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江苏省泰州市海军小学      陈冬安

  邮编:225325   联系电话:289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教学时可作简介,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

  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欣赏品味、自我感悟、想象拓展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

  下面我就说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本堂课分三个环节:复习导入、学习课文,感悟品味、总结延伸。

  课始,投影出示灰椋鸟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灰椋鸟的外形。学生会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好看。而后教师过渡: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由此引入第二环节:学习课文,感悟品味。

  文章有两个重点段,第四节的“群鸟归林”和第五节的“百鸟争鸣”,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也放在了这两个段落上,教学“群鸟归林”时,教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周围静得出奇,茂密的树林在等待鸟儿的归来。你们看,它们回来了!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节,边读边想画面。而后学生交流:你看到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觉得这景象如何?出示文中群鸟归林的一段话,认真地读读这一段话,拿起笔来圈圈划划,抓住关键的词句好好体会当时的景象,抓住两句话重点体会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第一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先指名读,

  找出哪些词句正确生动写出灰椋鸟归林的?学生找到“盘旋”、“陆续”、“投入”等词。重点理解“投入”这个词

  ,与“飞入”进行比较,什么时候用“投入”?从“投入”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这树林是鸟的家园。

  第二句:“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他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最后齐读两段话,

  再次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接着教师再次过渡:这是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你们还听到什么?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耳中的意思丰富着呢。师引读:先回来的鸟——好像——又像——后到的鸟——然后想像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

  最后小结:我已经感觉到同学们融入到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让我们完整地感受一下这壮观而又欢乐的场面。齐读第四自然段结束本段的教学。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幅情景呢?由此引入第5自然段,要求学生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第一句话: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教师渲染:作者把灰椋鸟写得很美,那是由于晚霞的映照缘故。回想课文开头,作者笔下的灰椋鸟并不漂亮,但作者喜欢上这些小生灵后,它们在作者的眼中竟变成了翩翩起舞的美少女了。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让我们也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第二句话:“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段话的教学分三步,首先重点理解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些什么?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呢?

  然后理解“似飞瀑,如惊涛”写出了什么?这是怎样的声音呢,欣赏“鸟鸣”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百鸟争鸣的场面。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师生齐读本段,以回归整体。

  接着简要学习第六自然段。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最后进入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延伸。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教师介绍:1987年9月16日,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徐秀娟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大家一起欣赏,会唱的一起唱。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设计本课的一点想法,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85766116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