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元气怼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通用4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解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接着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再找出两个数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例子,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数、最大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接着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例子,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数、最大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想想做做”第1题利用倍数和因数的概念阐述两个数的关系;第2、3题结合生活现实加深对倍数、因数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倍数、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设计理念

  教师应利用倍数和因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思路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①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突出乘法算式的书写,为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作铺垫;

  ②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用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及时巩固,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③在此基础上,通过辨析题让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充分交流,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⑤适当设计练习题或游戏,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操作

  感知

  揭示

  课题

  1.提出要求:每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卡片按要求完成:

  (1)用这1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有多少一个数种不同的摆法?

  (2)每种摆法中,每排摆几个?摆几排?

  (3)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教师板书:

  4×3=12

  6×2=12

  12×1=12

  3. 揭示课题,教师选择4×3=12,向学生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4.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5.根据黑板上的另两道乘法算式,指名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6.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8.出示辨析题:有一位同学说“18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1.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

  3、指名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摆法,这里可能出现: 2×6=12

  6×2=12

  这样的乘法算式,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第二种摆法是把第一种摆法旋转一下得到的,实际上属于一种摆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5.独立完成

  自

  主

  探

  究

  探

  究

  规

  律

  找一个数的倍数

  1.探究方法

  (1)出示例题: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

  (2)教师组织交流答案、方法,当学生出现用省略号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时,教师及时追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找3的倍数比较好?

  (3)提问:用这种方法找有什么好处?

  (4)完成第71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找3的倍数。

  (2)学生交流后总结:用3依次乘1、2、3……

  (3)方便、快捷。

  (4)学生独立填在书上,填好后指名回答。

  2、探究规律

  (1)提问: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们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1)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后,

  (3)得出结论: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找一个数的因数

  1、探究方法

  (1)出示例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提问:怎样找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3)出示第7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找36的因数。

  (2)组织交流,学生作出评价。

  (3)全班再次交流,评价各种方法,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最佳方法。

  (3)完成第72页“试一试”,学生独立填在书上。

  2、 探究规律

  (1)提问:根据找一个数的倍数的规律,你能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规律?

  (2)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先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组织练习

  加深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72页“想想做做”第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72页“想想做做”第3题。

  (2)提问: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都有怎样的关系?

  3、游戏

  (1)宣布游戏名称:看谁反应快。

  (2)宣布游戏规则:凡是座位号符合以下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3)宣布游戏内容:

  ①座位号是5的倍数,

  ②座位号是36的因数,

  ③座位号是48的因数,

  ④座位号是1的倍数,

  ……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填表,

  (2)交流解答方法

  (3)回答书上的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填表

  (2)再交流解答方法

  (3)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总人数÷排数=每排人数,即每排人数×排数=总人数,所以表中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总人数的因数。

  3、学生参与游戏。

  全课总结

  1、提问: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掌握了哪些方法?

  ③理解了哪些结论?

  ④还有哪些收获?

  1、学生一一回答。

  附板书:

  倍数和因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的倍数有:3、6、9、12、15……、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的倍数有:2、4、6、8、10

  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5的倍数有:5、10、15、20、25……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2的因数有:1、2、3、4、6、12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36的因数有:1、2、3、4、6、9 、12、18、36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注:此教学设计获江苏省第二届“蓝天杯”教学设计一等奖。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篇2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意义及其关系。掌握2、3、5倍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的观察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2、3、5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㈠让学生回顾一下,奇数与倍数的定义。什么样的数是奇数,什么样的数是偶数。

  奇数:个位数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个位数位上是2、4、6、8的数

  ㈡区别因数与倍数,

  ①什么样的数是因数

  一整数能被另一整数整除,后者是前者的因数。

  例如:15÷3=5  15÷5=3  那么3、5是15的因数。

  ②什么样的数是偶数

  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15可以能被3与5整除,所以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所得的商。a÷b=c  就是a是b的c倍。c就是倍数。

  练习:说一下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2÷2=6   18÷3=6  15÷3=5  15÷5=3

  ㈡根据课本102页图

  找出2、3、5倍数的特征,并说一下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自己总结一下。

  ①2的倍数全是偶数,并且数位上的数字是0、2、4、6、8的数

  ②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③5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是0与5的数。

  ㈢课本102页,自主练习1

  1、找出2的倍数与5的倍数。并表明哪些数既能够被2整除,也可以被5整除。

  2、找出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数是奇数。

  3、第四题哪些数是3的倍数?把他们圈起来。

  4、在1--20自然数当中,找出偶数,3的倍数,5的倍数。

  ㈣总结:在自然数当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了自然数,初步认识了因数与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了解2、3、5倍数的特征。课堂总体来说不怎么满意,由于笔误出现几处错误,导致本节课不怎么完美。

  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掌握知识令我比较满意,书本练习题所列题型全部理解,明确。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12个,摆了一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三四十二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3、18

  师:还有谁?

  生2:36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

  生1:1

  生2:4

  生3:6

  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张老师作一下详细说明,因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完成,下面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想一想怎么不遗漏,注意了,当你找出了36的所有因数,别忘了填在作业纸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张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份作业,可有意思了。我把他命名为a、b、c师板书。

  a:2、4、13、12、18、36

  b:1、2、4、3、6、9、12、18、36

  c:1、36、2、18、3、12、4、9、6

  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沉默)一点都没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吗?你先来。

  生1:都对的

  师:有没有道理?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挺困难的。

  生2:写全了

  生大声说:没有!

  师:正好触及了大家的公愤,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不太好找了,是吧?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写全,少了3、6、9。

  师: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

  生:36÷4,只写了4,没写9

  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

  生齐:两个两个找。

  生2: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比较美观。

  师:张老师提炼出两个字:“顺序”,好象还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的问题,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生:他应该把4、3调换一下。

  师:做了一个微调就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第三个同学是最没有顺序的,什么1、36,2、18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师:你想提出抗议吗?你们觉得有顺序吗?(有)你自己来说?

  生:他们那样还要头对尾头对尾的,像这样直接就可以写了。

  师:有没有听明白,也是同样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大小没有排,b大小排完后从小到大很舒服。

  师:你看你那个舒服吗?

  生:舒服

  师:正是因为你的质疑,他把方法说了出来。他用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出的发言,正是你们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有没有问题。

  师:虽然这个同学找到了尝试完了1,找到36、尝试完了2,找到18、3、12、4、9、6,自然数有很多,那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生1:找到开始重复就不找了

  生2:我认为应该找到比较接近如5、6,7、8找到比较接近就可以了。

  师:体会体会1、学生:36、2、学生:18、3、12、4、9、6这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

  生:

  生:直接找更大数的所有的因数,这个同学很厉害,已经在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找一个因数的个数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遗漏。试一个。20

  生齐:1、2、4、5、10、20

  再试一个:15,写在练习纸上。学生汇报

  师:寻找一个数掌握的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会找一书的倍数吗?找一个小一点的,3的倍数,谁来找一个。

  生:21、300

  师:你能把3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

  生:不能。太多太多了。

  师:那怎么办?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试试看。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汇报。

  师:同学们虽然找的答案差不多,但脑子里的方法各不相同。我想听听你是怎样找的?

  生1:3×1、3×2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篇4

  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70~73页教学相关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第74~77页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偶数、奇数等知识。

  第78~79页教学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第80~82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并组织综合练习。

  编写的“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我国数学家研究这一猜想取得的显著成就。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探索有挑战性的问题。

  1 联系实际体会自然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教材的第一部分先教学倍数、因数关系,再教学求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前者是形成数学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

  (1) 第70页的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教材根据各种拼法中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与行数,把三种拼法分别表示成4×3=12、6×2=12和12×1=12。以4×3=12为例讲了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又让学生说出6×2=12、12×1=12里存在的倍数、因数关系。这道例题有两个编写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数学式子都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提取出来,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实际经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第二个特点是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用4×3=12里学到的倍数、因数知识解释6×2=12、12×1=12这两个式子里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客观存在于两个具体的自然数之间。因此,要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系,如4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不能说成4是因数、12是倍数。

  (2) 第71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是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内容不同,教学方法都非常相似。即利用初步建立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联系已经掌握的乘除法口算,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方法。

  找3的倍数,采用的思路是“3和任何非零自然数的乘积都是3的倍数”。这一思路容易理解、容易操作,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3的倍数是怎样的数”想起,先形成找3的倍数的思路,然后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找,并按顺序写出来。还要理解例题在写出3的倍数时为什么用了省略号。“试一试”独立找2和5的倍数,一方面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3、2、5的倍数可以发现有关倍数的一些规律。如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等。在若干个实例中寻找共同特点,总结成规律,虽然仍旧是不完全归纳,但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了。

  在找36的因数时,如果沿“乘积是36的自然数都是36的因数”这个思路就能得出“想乘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容易形成,在操作时往往不大顺畅。如果按“36除以哪些自然数没有余数?”这个思路想就能得出“想除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一旦形成,方法易于操作。因此,例题从因数的概念出发,利用×=36这个式子先让学生明白,找36的因数就是写出这个式子的因数。然后联系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利用除法求36的因数。

  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学要承认学生实际,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删去重复的,补上遗漏的,并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会过程、总结方法、提升水平,学会有序地思考和寻找。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写出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教材在编写时认真落实了这些规定,在“想想做做”里没有编排找较大自然数的倍数的练习题。适量出现一些稍大的数(如30),写出它的全部因数。

  2 在找百以内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的活动中,认识这些数的特点。

  教材第二部分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都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几,方法是一致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各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特征与判断方法与5的倍数、2的倍数完全不同。所以这部分教材分两段编写,把5和2的倍数的特点合并在一道例题里教学,把3的倍数的特点安排在另一段里教学。两段教材都是“寻找特点——利用特点判断”的教学线索,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

  (1) 第74页例题先在百数表里5的倍数上画“△”、2的倍数上画“○”,于是表里出现两列画“△”的数和五列画“○”的数,其中一列数上画“△”也画“○”。这些符号有利于学生分别观察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发现表现在个位上的特点。也便于发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结合2的倍数,联系以前讲过的双数和单数,列举了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数是奇数。这道例题安排的操作活动和提出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认识。

  “想想做做”的安排很有层次。第1、2题是简单的判断,初步应用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点,起巩固知识的作用。第3、4题按要求组数,第3题组成的是两位数,没有明确每名学生都要全部、有序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数,可以通过交流达到全部、有序的要求。第4题组成的是三位数,“你排出了哪几种”这个问题对有条件的学生要求有序思考并排出所有的数,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多排出几种,并向同伴学习有序的思考方法。第5题通过在数表中涂色,体会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2的倍数不都是4的倍数。

  (2) 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比较难,第76页例题充分研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需要,作了五步安排:

  第一步在百数表里3的倍数上画“○”,这项活动让学生看到3的倍数与2的倍数、5的倍数不同,分散在表的各行各列里。由此产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点可能与2、5的倍数不同。

  第二步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百数表上看到画“○”的数的个位上并不都是3、6或9,还有其他数。许多个位上是3、6、9的数上没有画“○”,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学生还可以任意写出一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逐一检验是否是3的倍数。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3的倍数的特点不表现在它的个位上。

  第三步为学生指点新的探索方向。把3的倍数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看看用几颗珠。先找较小些的两位数,再找更大的数。通过计算表示各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初步发现算珠的颗数总是3、6、9、12等,这几个数都是3的倍数。这一步对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关系很大,学生也乐意进行,要适当多安排一点时间。

  第四步把算珠的颗数转化成各位上数的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这一步是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从“数的某一位上是几,计数器的那一位上就拨几颗珠”这一事实理解计数器上算珠的总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从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推理出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第五步是“试一试”,通过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上面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教材设计的五步教学过程是连贯的,步步深入、逐渐逼近数学的本质内容。既有对例证的细致研究,又有反例作验证,是科学而严密的过程。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数学思考的含量都比较高,除了第1题利用3的倍数的特点进行简单判断外,其他习题都需要仔细地想一想。如第2题要准确理解题意,“除以3有余数”即不是3的倍数的意思。第3题在方框里填数字的时候,要依据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推理,而且答案是多样的,在每个方框里都有3个数字可填。第5题是组成三位数,首先要从四张数字卡片中选择3张,而且3张数字卡片之和必须是3的倍数,有两种选择,分别是5、6、7和0、5、7。然后再有序地把选出来的卡片排一排,组成三位数。前一种选择能排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后一种选择只能排出4个不同的三位数。这些习题不要急于得出答案和结论,要注重过程,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

  3 通过写因数、比因数个数等活动,建立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第三部分教学素数和合数,教学活动的线索是: 分别找到2、3、5、6、8、9等自然数的因数→按因数的个数把这些自然数分类→接受素数、合数等数学概念→应用数学概念判断50以内的自然数是素数还是合数。这些活动难度都不大,学生都能进行。在按因数的个数把、2、3、5、6、8、9分类时,可能需要稍微点拨,明确分类的标准。在讲述素数、合数概念时,语言必须准确。

  这部分教材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2、3、5、6、8、9的因数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让他们在独立写因数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不同;二是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把2、3、5、6、8、9按因数的个数分类,避免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枝节;三是主要使用“素数”这个名词,“质数”只是带了一带。这对学生无所谓,教师在开始阶段可能不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利用11~20各数,让学生再次经历认识素数和合数的过程。要通过例题、“试一试”和这道题,让学生记住20以内的八个素数: 2、3、5、7、11、13、17、19。至于更大的素数就不要求记忆了。

  4 练习六整理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教学了许多数学概念,是按下图的线索展开的。

  乘法算式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因数素数与合数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概念,提升应用数学知识的水平,练习六把上面的结构图分成四块组织整理。

  (1) 扩大倍数与因数概念的背景。

  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是在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的乘法算式上教学的。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学生明白了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练习六第1题继续在除法算式中理解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都是被除数的因数。这样,学生对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入,对用除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体会。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有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为基础。

  (2) 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并举,综合应用2、5、3的倍数特征的知识。

  第2~4题练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两道题是数学问题,一道题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的形式容易引起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回忆,实际问题的形式反映了数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先安排数学问题,再安排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第4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3)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分。

  学生对奇数与素数、偶数与合数往往混淆不清,第6题是为了区分这些概念而设计的。先在1~20各数中用“○”圈出素数、用“△”圈出偶数,回忆素数的意义和偶数的意义;再回答题中的两个问题,体会它们是不同的概念。要注意的是,两个问题都是看着表格呈现的现象回答的。其中的“2”既画了“○”,又画了“△”,这就表明素数里有偶数,偶数里有素数。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主动区分不同的概念,正确回答问题,又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抽象的,甚至文字游戏式的机械操练。

  (4) 紧扣基础知识探索数学现象的内在规律。

  第7题对学生来讲有两个特点: 一是涉及了几个数学概念,有连续的自然数、连续的奇数、3的倍数等,二是两个问题都是微型课题,题目中的“找一找、算一算”指点了研究方法。

  第10题把五个数分别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这五个数都是偶数,其实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继续尝试。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87230117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