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微信扫码分享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通用11篇)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1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

  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使学生能够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2、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片

  二-[第1课时]

  教学内容:式题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云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培养学生计算四则混合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准备题: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

  (1)250-200+50

  (2)250×200÷50

  (3)250+200×50

  (4)250-200÷50

  提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

  算的顺序是什么?

  如果只有乘除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做?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式题

  2、概括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级运算时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1:(1)460-180+270-320

  (2)250×40÷125×8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

  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

  法,按什么顺序计算?

  师:我们通常把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把乘法和

  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问:(1)题里只有加减法,我们就说它只含有什么运算?

  (2)题呢?

  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当按什么

  顺序进行计算?

  结论: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的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

  3、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2:(1)480-126×5÷21

  (2)136÷17+12×4

  问:第(1)题中含有哪些运算?第(2)题中含有哪些

  运算?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

  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

  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4、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6+24-31+19          (3)260+125×8÷10

  (2)190÷5×10÷10          (4)2000÷25-20×4

  5、出示例3:(1)2000÷(25-20)×4

  师: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3024÷[(23+19)×6]

  师:“[ ]”叫中括号。

  这道题有哪几种括号?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板书:  3024÷[(23+19)×6]

  =3024÷[42×6]

  =3024÷252

  =12

  总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20÷[(200+120)÷32]

  (2)[45-(13-7)]×6

  三、巩固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50-50+25-5     150×50-25×5      150÷50×25×5

  150÷50+25÷5     150+50÷25+5      150-50+25×5

  四、作业 :p35-1、2、3

  五、板书设计 :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3

  (2)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目标 :

  1.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文字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使用中括号列出三步计算的综合算式。

  3.能正确列出综合算式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水平。

  教学重点:列综合算式解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列综合算式时,如何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复习铺垫

  (1)先说出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再按要求加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5÷(3.25-1.25)×0.75

  ①本题的运算顺序怎样?

  ②如果运算顺序改为:减—乘—除,怎样加括号?

  ③如果运算顺序改为:减—除—乘,怎样加括号?

  ④如果运算顺序改为:乘—减—除,怎样加括号?

  (2)出示准备题:2.4与0.48的差,去除12,商是多少?

  设问:

  ①根据题意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

  ②除数就是题中的差,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办?

  ③除数要先算出来,怎么加括号?如果不加括号呢?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出来。

  2.新课展开

  一,教学例5。

  (1)通过改变准备题揭示例题并读题/。

  (2)分析题意。设问:

  ①根据题意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

  (要求学生答出:12是被除数,2.8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是除数。)

  ②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③怎样求除数?列式求除数时必须怎样?

  (要求学生答出:这里要先算减法,再算乘法。列式求除数时减法要加小括号。)

  ④求出除数以后再做除法,但表示除数的算式在整个综合算式的后部,应该怎么办?

  (启发学生答出:把表示除数的算式加上中括号。)

  (3)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4)完成“做一做”中的第1题。

  二,教学例6。

  谈话过渡。(略)

  (1)出示例6,读题审题,作线段图(略):

  (2)会分步解答吗?试试看。(一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练习本上)

  (3)让板演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设问:综合算式怎样列式的呢?其中48.5×4.5表示会么?48.5×3.5又表示什么?

  (5)讨论第二种解法。老师指着线段图显示:因为这个工程队上下午每天铺路的米数是相同的,所以求一天共铺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1个48.5,2个48.5,3个48.5……8个48.5。如果这样想,那么还可以怎样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6)学生口述第二种解法的思路,教师板书,完成计算。

  (7)设问:综合算式怎样列呢?其中4.5+3.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8)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综合算式(由式②式①),看看它们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发现: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

  (9)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做在书上)

  (2)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中(1)、(2)两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4)书面作业 :练习十一第3题中(3)、(4)两题,第4题。

  4.全课小结  (略)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4

  教学目标 :

  1.认识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括号的作用,并认识中括号。

  3.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知道四则混合运算中商是循环小数或小数位数较多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初步掌握判断能简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正确简算。

  6.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  )或者只有(  ),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  ),又有(  ),要先做(  )后做(  )。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2.新课展开。

  一,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二,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三,教学例3。

  (1)板书:3.6÷1.2+0.5×5,然后设问:

  ①这道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用“和、差、积、商”回答)

  ②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回答第③问时,启发并告诉学生:要用中括号[ ]。

  ④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边设问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2)让学生计算以上4题。由4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练习本上。做好后反馈矫正。

  提醒学生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小数位数较多或多个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用约等于),再进行计算。

  (3)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练习。

  这样设计,主要是精心设计了一级设问,培养学生根据运算顺序的需要使用括号的能力。精心设计的板书,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3.巩固练习

  (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    )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    )级运算,后做第(    )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十第4题。

  (3)书面作业 。练习第十第1、2题。

  4.全课小结。  (略)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5

  (4)应用题④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会解答比较容易的相遇求路和相遇求时间的行程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相遇求路程”、“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相向运动中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距离的变化。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新课

  (1)口答下列问题。

  ①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②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行120千米要多少小时?

  ③张华每分钟走60米,照这样3分钟共走多少米?

  (2)引导学生概括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关系。

  (3)出示准备题。

  ①读题。②请两个学生依据准备题,相对走一走后,出示投影并观察两人运动情况。③填表讨论: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④交流小结: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0,即两个相遇,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正好是两家的距离。

  2.新课展开

  一,审清题意。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设问:题中已经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4分后在校门口相遇及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二,理清思路。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号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两种解题思路。

  (1)讨论①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②怎样求两人4分钟所走的路程和?

  (2)交流小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明确: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两人4分钟所走的路程和。求两人4 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只要先求小强、小丽4分钟各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还可以先求小强小丽两人1分钟所走的路程,再乘以时间4分钟。

  (3)教师投影演示讲解第二种解题思路,1分钟后两人走65米加70米,2分钟呢?2个65米和加70米的和,3分钟呢?3个65米70米的和,4分钟呢?4个65米70米的和。4分钟所走的路程,正好是两家的距离。

  三,解答看书。

  (1)在理清思路上的基础收,独立试做(分别由两名学生板演两种方法),学生解题后看书对照,检查解题方法和步骤,再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5×4+70×4                (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答: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2)引导学生概括出两种解题思路:①先求两人各自所走的路程,再加起来。②先求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的和(即速度和),再注4分钟两个所走的路程和。

  (3)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两种解法间的联系是什么?

  (4)交流小结:第二种解法比较简单。其实第二种解法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学生读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特点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比较中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品质,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两种方法解答)

  设问:用两种方法解答,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选用一种解法解答)

  (3)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练习十四第3题。

  75+75×2表示(                   ),

  69×2表示(                   ),

  75×+69×2表示(                   ),

  75+75×2+69×2表示(                   ),

  75+(75×2+69×2)表示(                   )。

  (4)书面练习。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4.全课小结   (略)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6

  (3)应用题③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和习惯。

  2.会解答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目所叙述的事,抽象分析数量关系,找出两个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

  1.新课导入  

  (1)口头列式。(投影显示,学生口答。)

  ①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

  (2)选择填空。

  a. 一堆货物1800吨。     b. 计划每天运200吨

  c. 实际每天运250吨。

  (                 )÷(                  )=实际几天运完?

  (                 )÷(                  )=计划几天运完?

  2.新课展开

  一,揭示例4,读题、审题。

  (1)把复习(1)中②的问题“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改成“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揭示例4。

  (2)学生读题后设问:

  ①这道题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作如下板书:

  原计划: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

  实际: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几天?

  二,分析数量关系。

  (1)分四人小组讨论。(投影逐题显示)

  ①要求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方法是(                   ),因为(                   )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必须先求(                 )。

  ②要求现在每天烧多少千克,方法是(                  ),因为(                   )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必须先求(                )。

  ③根据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这两个已知条件可直接算出(                        )。

  (2)交流。学生说思路,教师板书:

  (3)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分析过程。(略)

  (4)提示:刚才我们是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的。事实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从关联条件入手分析数量关系,谁来试试看。

  引导学生答出:根据“运来1吨煤”和“计划烧40天”这两个关联条件,用除法就可以求出“计划每天烧多少千克?”再联系“实际每天节省5千克”这个条件,用减法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再根据“运来1吨煤”。这个条件,用除法就可以求出“实际这批煤可以烧几天”。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出分析过程。(略)

  三,尝试解答。

  设问:这道题你会解答吗?分几步解答?试试看。

  四,变式讨论。

  (1)说明:把题里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实际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2)讨论:该怎样解答?

  (3)讨论:你懂得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改变条件、问题后,可以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①第1题要求学生从关联条件入手,先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②第2题改变条件和问题以后,要求学生从问题入手,先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③引导讨论:这两题解答以后,你懂得了什么?

  (2)分析数量关系的专项练习。

  投影显示练习十二的第2、3题。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然后做在练习本上。

  (3)继续完成练习十三第1、4和5题。

  4.全课小结。(略)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7

  (1)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

  1.认识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括号的作用,并认识中括号。

  3.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知道四则混合运算中商是循环小数或小数位数较多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初步掌握判断能简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正确简算。

  6.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  )或者只有(  ),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  ),又有(  ),要先做(  )后做(  )。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2.新课展开。

  一,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二,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三,教学例3。

  (1)板书:3.6÷1.2+0.5×5,然后设问:

  ①这道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用“和、差、积、商”回答)

  ②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回答第③问时,启发并告诉学生:要用中括号[ ]。

  ④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边设问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2)让学生计算以上4题。由4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练习本上。做好后反馈矫正。

  提醒学生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小数位数较多或多个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用约等于),再进行计算。

  (3)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练习。

  这样设计,主要是精心设计了一级设问,培养学生根据运算顺序的需要使用括号的能力。精心设计的板书,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3.巩固练习

  (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    )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    )级运算,后做第(    )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十第4题。

  (3)书面作业 。练习第十第1、2题。

  4.全课小结。  (略)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8

  2.应用题

  (1)应用题①

  教学目标 :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会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理解题意。

  3.会用逆解法检验,培养检验的习惯和能力。

  4.培养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

  1.新课导入  

  导语 :昨天我们班级进行了数学竞赛,为了奖励获奖的同学,老师买了一些铅笔作为奖品,下面我们就来一边计算一边发奖。(老师拿出实物演示,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

  (1)老师买了22支铅笔,拿出12支奖给获一等奖的同学还乘多少支?

  (2)老师买了22支铅笔有3位同学获一等奖,平均每人奖4支,还剩多少支?

  (3)老师买了22支铅笔,有3位同学获一等奖,平均每人4支,剩下的奖给5位获二等奖的同学平均每人得几支?

  2.新课展开

  一,揭示例1,读题、审题。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2)设问,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画出线段图。

  ①这道题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题目里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③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同学们,线段图画好以后,从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题意。我们还可以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来理解题意。老师一边叙述条件和问题,一边板书。(略)

  说明:我们把条件和问题这样有顺序地,按一定联系排列起来,同样可以看清题意。今后审题时,只要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就可以。

  二,分析数量关系。

  (1)引导学生看图并设问:

  ①因为剩下的3天做完,求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用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

  ②根据这一数量关系想: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需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③要求“剩下多少套”又应该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④根据这一数量关系想,要求剩下多少套,又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⑤题目中哪两个条件,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求出“已经做了多少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让学生看着图完整地把分析过程叙述一遍。

  (3)要求学生看着板书完整地把分析过程叙述一遍。

  (4)再要求学生看着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把分析过程叙述一遍。

  二,列式计算。

  (1)设问:分步计算应该分几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每一步的算式怎么列式的?

  根据学生答问,老师完成分步计算的板书。

  (2)如果列综合算式该怎样列?学生板演综合算式并完成计算。

  (3)说明:今后列式时如果没有特别要求,只要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计算就可以了。

  四,引导检验。

  (1)说明并介绍几种检验方法。(复算、估算、代换法)

  (2)启发学生把得数看作已知条件,把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看作问题,编出(口述)不同的应用题。并选择一题让学生计算。(一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说明:应用题的检验有几种方法,实际检验时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就行了。

  五,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一边设问,一边逐条出示步骤。

  总结第(1)条时,说明审题的两种方法;总结第(3)条时说明无特殊要求可任选分步式或综合式;总结第(4)条时说明检验的几种方法。

  (2)把解题步骤齐读一遍。

  3.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要求用画图的方法审题,分步列式计算,用逆解法检验)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要法语用摘录法审题,列综合式计算,用检查法检验)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4)书面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第3、4题。

  4.全课小结  (略)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9

  (2)应用题②

  教学目标 :

  1.学会借助线段图分析归一、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

  2.巩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归一、归结应用题。

  3.培养学生灵活地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初步的比较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三步计算的归一、归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的归一应用题的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复习引入

  (1)学生独立解答下面各题:

  ①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②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2)学生解答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线段图和对应的数量关系式:

  (3)将复习题①中的第三个条件“现在有35条船”改成“现在增加了15条船”揭示例2。

  2.新课展开

  第一环节,教学例2。

  一,读题、审题。

  学生读题后设问:

  (1)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例题和复习题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例2的第三个条件变了,在图上应该怎样改变呢?

  二,分析数量关系。

  (1)引导学生看图并设问。

  ①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用什么数量关系解答?(和复习题①的数量关系相同。)

  ②根据数量关系能直接求出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吗?

  ③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你可以怎样想?

  独立思考后同桌同学交流。

  (2)让学生指着图说一说这一题的分析推理过程。

  (3)隐去线段图,让学生看并指着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复述分析推理过程。

  三,列式计算并验算。

  (1)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分步解答。

  (2)看书集体交流。

  (3)让学生在课本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4)让学生指着综合算式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检验?

  (6)根据数量关系比一比,例1与复习题在解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例1与复习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复习题所求问题所需的两个条件,一个直接给出,另一个没有直接给出,用两步计算,而例2所求问题所需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用三步计算。)

  四,讨论第二种解法。

  (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

  ①现在每天的收入和原来比,谁多?为什么?

  ②现在每天的收入就是哪两部分的和?

  ③要求现在每天收入多少元,还可以怎样想?

  (2)讨论。分四人小组讨论。

  (3)试一试。在课本上先分步后列综合算式解答。

  (4)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

  五,同步练习。

  (1)让学生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而后指名说解题思路,评价矫正。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将改编后的应用题叙述完整并出示,再解答,练习后反馈矫正。然后将此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教学例3。

  一,将复习题②中的第三个条件“现在每天修15米”改成“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揭示例3。

  二读题、审题。   (1)指名学生读题。

  (2)学生自己画出线段图板演:

  (3)想一想:工人们修同一条路,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用的天数比10天多还是少?

  三,分析数量关系。

  (1)引导学生讨论:要求“现在几天修完”应该怎样想?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指名学生根据线段图和题目完整复述解题思路。

  四,列式计算并检验。

  (1)让学生分步解答,看书核对。

  (2)让学生在课本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3)想一想:这一题应该怎样检验?(让学生做在书上,再讨论。)

  (4)根据数量关系比一比,例3与复习题②在解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五,同步练习。

  (1)把复习题②的问题改成“可以提前几天修完?”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反馈矫正。

  (2)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第1、2题。先让学生解答后再评讲。

  3.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第6至10题。

  4.全课小结  (略)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10

  第五课时 练习内容: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的巩固练习。(练习十三第6—10题。) 练习要求:通过解答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及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三第6题) 1.4×0.5    0.25-0.18    0.5÷0.25  7.6+2.4    0.64÷16      0.17×0.4 1.5÷0.3    1.2×0.4      0.16+0.64 2.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小王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20个,15天完成任务。 实际每天加工30个。 ①这批零件多少个?         20×15=300(个) ②实际几天完成任务?       20×15÷30=20(天) ③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几个? 30-20=10(个) ④计划比实际多用多少天?   20-10=10(天)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弄清题意。    练习十三第8题:红星小学帮助公园种草坪。原计划每天种27.9平方米,5天种完。实际只用4天半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种多少平方米? (1) 生独立弄清题意。 (2) 题中的“4天半”等于多少天? (4.5天)   (3) 要求“实际每天种多少平方米”就是求什么?(实际的工效,也就是用工作总量(27.9×5)除以工作时间(4.5天)。) (4) 如果把问题改为“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种多少平方米”该怎样解答?(也就是把实际每天种的减去计划每天种的) 练习十三第9题:洗衣机厂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结果提前2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照这样的速度,全年可生产洗衣机多少台? (1) 生独立弄清题意。   (2)“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和“提前2个月就完成了任务”是什么意思?(本来计划12个月生产16800台洗衣机的,结果10个月就完成了)   (3)“照这样的速度”是怎样的速度?(10个月生产16800台洗衣机)    练习十三第7题 (1)生弄清题意。 (2)从问题开始分析:       ①要求“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必须要知道什么?(总共要制作多少教具和实际每天做多少教具)   ②这两个条件都已知吗?(已知要制作4500套教具,实际每天做的没有直接告诉)   ③你打算怎样做这道题?   (3)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   ①由后两个已知条件,你们可以算出什么?(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②算出的结果再和第一个条件4500套一起又可以算出什么?(实际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4)练习十三第7题的第(2)小题:如果把第二个已知条件改成“计划15天做完”该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分别从问题和条件开始,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三第7、8题。 学生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1.练习十三第 9、10题。 2.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练习十三第19题。  

  第六课时 练习内容:混合练习。(练习十三第11—18题。) 练习要求:使学生能正确地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练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练习十三第11题:先按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    ,然后列综合算式。      5         0.68                  0.61        1.75           -                                 +                      1.2        9.08                   ÷                    -     0.4                                           3.2            ×                                ÷

  (1)学生按要求在课本上做,指2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是怎样想的。 (2)综合算式:0.4×[(5-0.68)÷1.2            [9.08-(0.61+1.75)]÷3.2 2.练习十三第12题。 (1)3.6与2.8的差乘以0.3与0.5的和,积是多少? (2)10.5减去5.6与3.2的和,所得的差除以6.8,商是多少? (3)1.32与0.24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6.48,商是多少?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只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对括号的使用。指3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l.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练习十三第14题: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用两种方法解答) (1) 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 (2) 一种方法是:先求出“再耕13.6公顷棉田”要多少天,再加上耕6.8公顷棉田”所用的4天。 另一种方法是:先求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再去除一共要耕地的公顷数。  2.指导学生学会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补充问题。   练习十三第17题:新风服装厂用一批布料裁制套装。按原设计剪裁方法可裁成120套,平均每套用布2.75米。实际剪裁时多裁出了5套,                          ? (1)生分小组讨论。 (2)老师猜学生的讨论结果  ①实际裁了多少套?为什么?      ②这批布一共几米?为什么? ③实际每套用布几米?为什么? 练习十三第16题:发电厂原来发电1万千瓦·时用煤4.5吨。改进设备后,发电1万千瓦·时少用煤0.5吨。原来发电5.6万千瓦·时所用的煤,现在可以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1)“千瓦·时”什么意思? (2) 要求现在可以发电多少万千瓦·时,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来发5.6万千瓦·时需用多少煤和实际发电1万千瓦·时需用多少煤) (3) 该怎么解答? 2.生列式解答刚才讲解的几道题。 三、攻破难题 1.练习十三第20题:百货商店运来300双球鞋,分别装在2个木箱和6个纸箱里。如果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球鞋一样多,想一想: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球鞋? 分析与解:本题关键是求出一个纸箱(或木箱)可以装多少双鞋。用代换的方法进行思考,因为2个指向于1个木箱装的同样多,所以2个木箱和4个纸箱装的同样多。这样2个木箱和6个纸箱装的鞋数就于10个纸箱装的同样多。用300除以10就可以求出1个纸箱可以装鞋30双,由此可以求出一个木箱装60是双鞋。 四、作业 练习十三13、15、18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行程问题(一)( “准备题”、例3,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能通过画线段图或实际演示,理解什么是“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形成空间表象。 2.弄通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3.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应用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4. 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弄通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的变化,并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行程问题中的“相遇求路程”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答: (1)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3分钟走多少米?    (2)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6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读题列出算式并说出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提问:这两题研究的是什么? 2.揭题:以前研究的行程应用题,是指一个物体、一个人的运动情况,今天我们根据这个数量关系研究两个物体或两个人运动的一种情况。(板书:应用题) 二、尝试 1.出示准备题: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李诚每分钟走60米,张华每分钟走70 米。 (1)读题看线段图,汇报你知道了什么?(回答:这题是两个人同时出发,对着而行;是两个人共同走这段路程的。)     60米60米      70米 70米       张华                    李诚                      390米 (2)边看演示边说明:象这样两个人对着而行,我们叫它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 (3)看多媒体或实物演示:汇报你发现了什么?(1分钟,张华走了60米,李诚走了70米;2分钟张华走了120米,李诚走了140米,两人的路程和是260米,两人还距离130米;两人走3分钟分别走了180米、210米,两人间的距离变成了0米。 问:说明了什么?(说明走完了全程,也就相遇了。) (4)学生打开书p.58页,根据“准备题”的条件填空,并回答:出发3分钟过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2.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每分65米                  每分70米  小强                                      小丽                        ?米 (1)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及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2)指名边指线段图边说解题思路,使学生看到两人相遇时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 第一种:小强4分走的路程+小丽4分走的路程 第二种:(小强每分走的路程+小丽每分走的路程)×4 (3)独立列式解答     65×4+70×4      (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追问:65×4、70×4各表示什么?  (65+70)表示什么? (65+70)×4又表示什么? (4)比较两种算式之间的联系。 (5)做一做第1题: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志明每分走54米                       小龙每分走52米 口答:  ①相遇时,志明行的米数列式为(  )×(  )=(  )米。 ②52×5表示(         )。 ③两地的总路程:(  )×(  )+(  )+(  )=(  )米或(           )×4=(   )米。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 速  度   ×  时  间 = 路  程 (两人速度的和)  (相遇时间) 三、应用     1.练习十四第1题     2.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1)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如乙车先开出1小时,甲车才出发,再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如果甲车先开出1小时,乙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铁路长多少千米? 四、体验 1.谈谈你的收获? 2.教师指明: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解答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五、作业 练习十四第2题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行程问题(二)(复习题和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四的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 2.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较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思考方法。学会根据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3.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相遇关系式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各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投影出示: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读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2.导入:     (1)引导学生把这题所求问题变为条件,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出示改编后的例6,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二、尝试   1.教学例6,读题理解题后解答。   (1)这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相距路程,两人速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相遇时间)   2.演示自制投影片。   第一次演示: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1)小东走了多少米?(50米),小英走了多少米?(40米)   (2)两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时间?(1分)为什么只用了1分钟?(因为他俩是同时出发)   (4)这时两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第二次演示: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现在小东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 (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 (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  3.归纳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走的时间是相同的。 (2)小东和小英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 (3)如果小东和小英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提问:是不是呢?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东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钟。    提问: (1)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 (2)讨论:是怎样得来的?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同时出发1分钟就走90米,270米里有3个90米,所以两人同时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钟,也就是这题求的相遇时间。 (2)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270米是路程,90米是速度,3分钟是时间,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时间。 4.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5.完成做一做:(p.60页) (1)  根据图示讨论解题思路。 (2)独立解答。 三、应用 a组:     1.完成练习十四5题。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6题。(1)读题再画出线段图;(2)指名说解题思路(3)列式解答。 b组:  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27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   改变条件出示:   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说解题思路。     ①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②如果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车相遇?     思考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解题思路。几小时后两     ③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答以上这三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时间这类题,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时间,如不直接告诉我们,根据题意求出来,再按数量关系式解答。     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1)(65+70)×4=540    (2)540÷(65+70)=4   (3)540÷65-70=65    (4)540÷70—65=70.  (5)540-65×4=70×4    (6)540—70×4=65×4 四、体验 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练习十四7、8题。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应用题的综合练习(练习十四9~15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行程问题中同时同地方反向行驶、同时同地同向行驶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四第9题 32.52-(6+9.728÷3.2)×1.5   [49.84-(51.17-12.56)÷27]÷4.7  (18-12.4)×[(53.73-17.49)÷0.6]  2.在解答相对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时,速度和相遇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四第12题:李峰家在学校东面,照红家在学校西面,两人同时离校回家。李峰每分行80米,赵红每分行70米。经过4分,两人同时到家。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⑴ 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 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每分70米   每分80米               赵红               学校                       李峰                         ?米 ⑶ 提问:是不是相遇问题?(不是)但是数量关系与相遇问题是否相似? ⑷ 解答方法是否相同? ⑸ 生解答后,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13题: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青岛开往上海。甲船每小时行35.6千米,乙船每小时行43.2千米。经过8小时,两船相距多少千米? ⑴ 生读题,弄清题意,并试着画线段图。 师板书:每小时36.5千米           ?千米 甲船       每小时43.2千米 乙船      ○                                 ○    青岛                               上海 ⑵ 生分析数量关系后提问: 第一种思路: ① 乙船每小时比甲船多行多少千米? ② 行了几小时? ③ 怎样求两船相距多少千米? 第二种思路: ① 甲船8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② 乙船8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③ 怎样求两船相距多少千米? ⑶ 生解答,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10、11题 四、攻破难题  1.练习十四第16题:某县举行长跑比赛,运动员跑到离起点5千米处要返回到起跑点。领先的运动员每分跑320米,最后的运动员每分跑305米。起跑后多少分这两个运动员相遇?相遇时离返回点有多少米? 分析与解:如果领先的运动员是从图中所示的返回点的右侧5千米处起跑,那么这道题就和学过的相遇问题是一样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相遇时两人跑过的路程恰好是5千米的2倍。 需先求相遇时间:5000×2÷(320+305)=16(分) 再求相遇时领先的运动员跑了多少米:320×16=5120(米) 最后求先于是离返回点有多少米:5120-5000=120(米) 2练习十四第17题:一辆汽车和一辆拖拉机同时从甲城出发开往乙城。汽车每小时行49千米,拖拉机每小时行35千米。出发后6小时,汽车先到达乙城。再过几小时拖拉机才能到达? 分析与解: 要先求出汽车到达乙城时,拖拉机还离乙城多少千米,再求经过几小时拖拉机才能到达乙城。 (49×6-35×6)÷35=2.4(时) 或(49-35)×6÷35=2.4(时) 3.思考题: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通过大桥时每分行900米,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通过看书上的图弄清,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车头走过的路程(也就是车速乘以时间)应该等于桥长加车长。 900×3-2400=300(米) 五、作业 练习十四14、15题。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篇11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1)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

  1.认识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括号的作用,并认识中括号。

  3.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知道四则混合运算中商是循环小数或小数位数较多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初步掌握判断能简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正确简算。

  6.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  )或者只有(  ),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  ),又有(  ),要先做(  )后做(  )。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2.新课展开。

  一,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二,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三,教学例3。

  (1)板书:3.6÷1.2+0.5×5,然后设问:

  ①这道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用“和、差、积、商”回答)

  ②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回答第③问时,启发并告诉学生:要用中括号[ ]。

  ④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边设问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2)让学生计算以上4题。由4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练习本上。做好后反馈矫正。

  提醒学生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小数位数较多或多个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用约等于),再进行计算。

  (3)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练习。

  这样设计,主要是精心设计了一级设问,培养学生根据运算顺序的需要使用括号的能力。精心设计的板书,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3.巩固练习

  (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    )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    )级运算,后做第(    )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十第4题。

  (3)书面作业 。练习第十第1、2题。

  4.全课小结。  (略)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87362117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