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分桃子》教学案例

《分桃子》教学案例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分桃子》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分桃子》教学案例(精选17篇)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

  案例: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看图,弄清已知条件,能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能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加法进行计算。

  教学实录:

  一、师导入:

  看到这幅图,你都想知道那些问题,那些问题不明白?

  二、新授

  师:大猴和小猴开展了劳动竞赛,看谁摘得多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然后想一想,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比一比谁的想法好。

  生先试算再交流:

  生1:我认为大猴摘的多。

  师:为什么你认为大猴摘的多?

  生1:因为大猴摘了3筐,每筐12个,而小猴只采了6个。

  师:说得有道理,谁能把它说得更清楚一些?

  生2:因为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就可以用12×3=36,而小猴采了6个,36比6大,所以大猴采得多?

  师:好!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用12×3?

  生2:因为大猴摘了3筐,每筐12个,一共是3个12,所以用12×3。

  师:小朋友们,他回答得好不好?——表扬!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为大猴和小猴做了一次裁判,大家有没有想一想,要知道它们谁摘的多,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大猴摘了多少个,小猴摘了多少个。

  师:那么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呢?

  (生都积极举手要求回答)

  生:30个。

  师:你是怎样想,怎样算得?

  生:我用36-6=30

  师:36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生:36表示大猴摘的个数,6表示小猴摘的个数。

  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要求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首先要知道哪些?

  生1:首先要知道大猴摘多少个,小猴摘多少个。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那么图上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呢?请小朋友再仔细看图,再来告诉老师。

  生1:图上告诉我们小猴摘6个,但是大猴没有,只是告诉我们摘了3筐,每筐12个。

  师:小朋友观察很仔细,既然这样,大家想一想,在这道题目中要求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必须先算出什么?请大家拿出作业本,自己来列式算一算。

  生1板演,其余在作业本上练习:

  生1板书:

  12×3=36(个)

  36—6=30(个)

  师请生1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先要算大猴摘多少个,再算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

  师请几位学生复述。

  师:那么谁摘的少呢?

  生齐:小猴

  师:少多少?

  生齐:30

  师:什么也是30?

  生1:因为小猴比大猴少摘多少个就是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

  师:小朋友们真棒,下面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其它问题吗?

  生1:大猴和小猴一共摘了多少个?

  师:求大猴和小猴一共摘了多少个,先要知道哪些?先要算什么?

  请小朋友们和同桌说一说再列式计算。(略)

  师:刚才我们已经裁判出大猴摘得多,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谁摘的快。大家先想一想,要说出你的理由。

  生先与同桌交流:

  生1: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摘得多。

  生2: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摘了3筐,而小猴1筐多不满。

  生3: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和小猴是一起去,一起回来的,用的时间一样,大猴比小猴摘得多,所以我认为大猴摘的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谁的说法更合理?

  生齐:生3

  师:是啊!同样的时间里面,谁摘的多,速度肯定快了。就象我们做口算,同样5分钟时间,有的同学做了40题,有的同学做了20题,你认为谁快呢?

  生齐:做40题的同学。

  分析:

  本片断通过做“裁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思维的结果)。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生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发展能力,教师则通过创设情境和利用语言进行必要的引导。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和含义。

  教具准备:cai、小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小熊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一起庆祝。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招待大家。

  二、引探过程

  1、小猴分桃

  (1)、观察画面,猜一猜2只小猴会怎么分8个桃子?可以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看你能想到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方法,课件显示。

  (3)、总结4种分法,提问: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2、游戏:分铅笔

  (1)、出示10支铅笔,要分给两个同学,而且要求他们分到的一样多,应该怎么分?

  (2)、学生展示后小结:像刚才分铅笔这样,每个人分到的都同样多,我们就把这种分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3)、出示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会怎样?(隐含余数的思想。)

  3、巩固练习:判断几组图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说说你的想法。

  4、小兔分胡萝卜

  (1)、4只小兔分萝卜,分得不公平,吵起来了。那怎样才能使4只小兔平均分24个胡萝卜呢?

  (2)、小组同学讨论讨论,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摆一摆。

  (3)、指名上台边说边摆,展示分的过程。

  (4)、小组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平均分的情况?

  (5)、刚才我们讨论的平均分都是有具体数量,可以一个一个分的。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没法数,却也要平均分的情况。比如:3个小朋友平均分一瓶可乐,那又要怎么分呢?(试一试)。

  三、引探实践

  1、分松果

  (1)、出示26个松果图,如果每只松鼠分3个,猜一猜,来了几只松鼠?

  (2)、拿出学具纸,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找出正确答案。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4)、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表示,但都是将它们5个分一份,一共可以分成5份,也就说明来了5只小松鼠。不过最后还有1个剩下的,也就是多余的。

  2、小动物分组

  (1)、回忆一下,小熊都邀请了哪些伙伴来过生日?

  (2)、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每组的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要平均分,可以怎么分?独立思考。

  (3)、小组内交流。可以用12个三角形代替小动物摆一摆、分一分。

  (4)、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四、引探小结。

  五、教学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册,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学习内容,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引探教学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趣味导入,而且一直以小熊过生日、请客这一条线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轴,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节奏感,同时,学生的积极性高,又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

  在探究新知部分,首先安排的是小猴分桃。在这里,我激励学生先猜一猜两只小猴可能会怎么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意识,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我在倾听孩子们想法的同时,又抓住了恰当的机会进行情感教育。然后再通过说一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同样多”、“一样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分铅笔的游戏,将10支铅笔分给2个人,要求每个人分到的同样多,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多”的思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含义。当然,“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多,所以我并没有用固定的语言进行表述,而是用同样多、一样多等词语来代替。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将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将数学知识纵向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组图形的分法是平均分,哪组不是,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能让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更有主动性。

  之后,我设计的是小兔分萝卜,用小兔的争吵声来吸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部分比前面稍加难度,分的份数增加到了4份。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边交流边摆学具,并指名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有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值得说明的是在组织学生“平均分”时,我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思考,实践,这样,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进一步将活动延伸,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现象,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在这个时候,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认识没有具体数量的平均分的方法,比如几个人分1瓶饮料、分豆子、分米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引探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童话故事里“动中学、学中乐”的过程,既发挥了引与探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引探实践。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孕伏题,也就是为今后学习做准备的题,通过“分松果”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另一种等分的现象:“已知有26果,每只小松鼠分到的都是5个,猜一猜,来了几只小松鼠?”学生将图画纸上的26果,借助于“圈一圈”、“划一划”等方法,将外部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第二种分法的表象。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的思想。二是开放题,也就是具有一定思考性、方法答案有开放的题。“将整堂课出现的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数量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分、摆学具来寻找答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在一点上,而是放开了去,形成了本堂课的又一个讨论表现的高潮。

  最后,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师生一起融入到小动物的游戏场景中,愉快地结束了课堂教学。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3

  一、学生

  分析

  (10分) 由于我校处于乡村小镇,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况且我们的班额大(54人),很难做到一节课照顾上每个孩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我们的教材画面直观、色彩斑斓,有许多课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才能创设出很好的教学情境,而我们学校的教学设备却根本达不到。因此平时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环境中,积极地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以使学生能有更好地发展。

  二、教材

  分析

  (10分) 在学生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鉴于学生受口算除法的定势影响会导致错误的算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地把十位分不完的情况放在开始,先让学生探究48÷3,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竖式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48÷2,这样学生的竖式书写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并通过小组交流加深竖式书写的算理,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

  目标

  (10分)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

  策略

  (30分) 《分桃子》一课是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教学时,我注重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 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五、教学

  过程

  (30分)

  五、教学

  过程

  (30分)

  五、教学

  过程

  (30分) 一、沟通旧知。同学们,你们会分桃子吗?猴妈妈有48个桃子,准备每个篮子放10个,猜一猜,拿4个篮子够吗?

  1、指名用竖式板演:6÷3,18÷6,其余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2、口算:48÷4 480÷4

  指名任选一题说出口算过程。

  刚才同学们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了得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师:智慧老人看大家这么认真,他可高兴了!他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图。(出示情境图)。

  师:小猴子想吃桃子,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有两只调皮可爱的猴子,想分掉48个桃子;为了公平,这两只猴子必须分得一样多,也就是必须平均分。)

  (1)、提出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提出:4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该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8÷2

  (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它。我们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可以摆小棒,可以在练习本上计算,可以……)

  (3)请学生说过程。

  (每只小猴先分到2捆,又分到4根,也就是24根;口算,先算40÷2=20,再算8÷2=4,最后20+4=24;列竖式…… )

  (4)分析竖式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列竖式的方法,顺势引导学生说出过程。

  学生独立尝试中我认为大部分的学生竖式计算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在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过程中,老师应该特别把错例举出,再利用错例引导学生观察, 思考,讨论,在这样的修改过程后,最后呈现出正确的算式,我觉得这样更水到渠成,也更能加深学生对除法竖式计算更深刻的理解。

  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

  (因为40÷2=20,把2写在十位上, 8÷2=4,把4写在个位是,2×24=48,所以48÷2=24。)

  教师板书竖式。

  2、情境延伸,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这两只小猴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办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是再贴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引导学生列式。

  (2)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边分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跟军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学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在纸上画一画。)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分的过程,你在怎样列出竖式的,并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发言。

  学生汇报过程。

  这里老师特别要注意学生对十位上的余数,是如何分析的,如果学生没有写下来,或在表述上不明确,老师要注意引导发现。

  3、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十位)

  师: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师: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啦 ?谁能说说?

  六、教后

  反思

  (10分)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分一分”等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在教学《分桃子》这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理解“平均分”这一过程。

  我以小学生喜欢的故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在“分一分”和“试一试”这两道题中,我再一次让学生用学具代替题目中的物品进行具体地分一分,自主探索要怎样分才合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如学生倾听的习惯还没养成,作为教师的我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还需不断学习。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4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 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5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2—33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体会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景,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新单元的学习.

  2.引导学生从"小猴分桃子"的情景人手,安排"分一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与求知欲.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小组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创新,勇争第一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

  ◇教学突破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图片(或小棒)引

  导学生亲自动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平均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

  个用语,不能用固定的语言表述,可以用"同样多","一样多"等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来代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实物:若干糖果;若干纸圆片(或小棒).

  2.图片:"分桃子"的主题教学主题图.

  ◇学生准备

  若干纸圆片(或小棒).

  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提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出示教学挂图,安排活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方法.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体验平均分

  的过程.

  5.总结本课内容,指导学生练习.

  1.思考问题,在情景中进入新课.

  2.观看教学挂图,参与活动,体会学习

  的乐趣.

  3.分组操作学具,动手操作,积极讨论,

  交流学习方法.

  4.完成练习,体验和掌握平均分.

  5.巩固知识,完成练习.

  一,设置场景,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我们班上有多少名同学呀

  2.拿出准备好的糖果,引导提问:老师这里有50颗糖果,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分呢 3.组织学生把糖果分给大家. 4.谈话引入新课,提示今天学习的内容

  1.齐声回答:50名(假设).

  2.思考后,兴高采烈的回答:每一位同学一颗.

  3.很高兴地领糖果.

  4.认真听讲,仔细想想分糖果的细节,与分糖果有关.

  二,创设情景,解决实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分桃子"的主题图,制造问题:

  两只小猴子到小熊家作客,小熊拿出8个桃子招待小猴子,请同学们想一想,每只小猴子能吃到几个桃子呢

  2.提示学生用手中的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说怎么分.

  3.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第32页"分一分"的内容,讨论解决小猫,小狗遇到的问题,听取全班汇报.

  4.指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完成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1—3题,在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1.认真观看主题图,思考老师的提问.

  2.认真动手操作,举手回答,说出各种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用小圆片摆一摆,在小组内交流方法,由代表汇报结果.

  4.积极参加活动,采取连一连,圈一圈或摆一摆的方式完成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三,解决新问题,完成思考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并引入新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每次平均分东西以后,都正好将东西分完呢

  结合教材第33页第4题的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分气球的活动.

  请学生思考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

  向学生解释"一半"的概念,指导学生完成第33页第5题.

  总结本课内容.

  思考老师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寻求得到正确的讲解.

  利用小圆片进行分气球,发现在每人分得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剩余的气球.

  齐声回答,并了解到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剩余的情况.

  认真听讲,了解到"一半"就是平分成两份,解决疑问后,完成练习题.

  回顾本课知识,初步了解平均分.

  本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桃子,知道即使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一半"就是平分成两份.同学们在学习中利用小棒和小圆片,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内容,仔细思考,用小木棒摆一摆,将10个小木棒平均分一分,有多少种分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人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时候,融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善于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6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材分析:《分桃子》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分桃子”过程让学生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方法_-几个几个的分。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在这里不做强求:只要能说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同样多”就可以。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学习“活动化”的理念,注重活动的“内化”与提升。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活动经验构成了学生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不仅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更关注他们在做什么,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怎样实现由实际操作有效的转化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注重“活动内化”。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平均分过程中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

  (通有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明确问题。

  课件展示:(一):周末小猪请好朋友来做客的情境。

  课件演示:来了大小两只猴子,小猪拿出8个桃子。出示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

  学生进行猜测。说出几种可能。

  然后用卡片代替代替桃子来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问题:8个桃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通过猜测的过程,体现出把8个桃子任意分答案的多样性。二年级的学生,如果直接让其复述图意,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不改变情景图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点故事情节,加上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并揭示课题--分桃子】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交流分的结果:

  师:你猜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

  2、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

  师:出示两只猴子一只分到7个桃子,一只猴子分到1个桃子的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两只猴子的表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自然会回答:有的高兴,有的不高兴。

  这时师追问:怎样分2只猴子都满意?同位讨论。

  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择机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怎样分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

  3、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同桌做小猴子分桃子的游戏,要求: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要分的同样多!

  学生活动。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进展,分法的多样性,以便为下一步的提问作到心中有数。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

  【设计意图:让学生扮演角色,更能抓住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关键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来体会平均分的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不过这里,由于所要平均分的数目小,学生刚开始就会用4个4个的分。实际上,学生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最原始的做法是一个一个的分,这里应注意体现。】

  4、老师小结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可以一份1个,一份7个,也可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比如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表示)

  并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通过操作的活动感受到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对于平均分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这时可以把平均分上升为理论,明确告诉学生“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然后,示范怎样用符号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下一步学生完成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的转变做铺垫。】

  5、通过小猫分鱼,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

  出示4只小猫、12条鱼及要求,让学生复述图意,想办法进行平均分,老师制造困难,没有卡片了,怎么体现出分的过程。

  提醒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用符号来代替实物或卡片,把平均分的过程表现出来。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会用圆形、三角形代替,还可能会直接的用文字写出来,也有的可能脱离不了实物,这样也可以,都要给予肯定。因为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这里指导学生完成由操作水平上升为表象水平,只是一个尝试,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小数目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比较的简单,所以这里加深了一点难度,算是一个小的实验。

  无论用什么方法进行的平均分,都要给予肯定。

  然后展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狗分骨头。

  3、出示习题的1、2、3题!

  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很快的知道有几双筷子?

  4、完成习题的第2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独立活动,对于分法不做统一要求,可以是用小棒代替、可以用画圈、连线的方法,这是继前两个操作活动的提升,一个自我提高运用的活动,目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平均分的最佳方法来分物体】

  四、总结。(3分钟左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去欣赏别人的意识。】

  五、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和爸爸、妈妈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7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鉴于学生受口算除法的定势影响会导致错误的算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地把十位分不完的情况放在开始,先让学生探究48÷3,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竖式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48÷2,这样学生的竖式书写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并通过小组交流加深竖式书写的算理,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我校处于郊区,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况且我们的班额大(60人),很难做到一节课照顾上每个孩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我们的教材画面直观、色彩斑斓,有许多课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才能创设出很好的教学情境,而我们学校的教学设备却根本达不到。因此平时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环境中,积极地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以使学生能有更好地发展。

  〖教学设计片段〗

  (一)探究算法

  1. 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每只猴分多少个?学生独立列式。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若有竖式上黑板板演)。

  组1:我们组用的是口算。48除以3把48看成40和8,40除以3每份10个桃,最后还余一篮零8个,合起来是18,18除以3是6,10加6一共是16。

  组2:我们也是口算。不过我们把48看成30和18,30除以3等于10,再用18除以3是6,10加6等于16。

  组3:我们用的是分实物的方法。3个猴子每只先拿1篮,还剩1篮,剩下的1篮和8合起来一共是18个,再每只猴子分6个,因此一共是16个。

  师:同学们,大家的想法可真不少,可老师想听听这个小组用竖式怎样计算,谁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将具体分实物和算式结合起来。先分十位,再分个位,强调商书写的位置。理解“48÷3,先将40÷3,每一份只能得1个10,余下的1个10要和8合起来再除”的算理。

  4.三只小猴刚分完桃子,一只猴子突然想起他出门时忘了收衣服了,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走了。这时剩下了2只猴子,你们猜猜他俩在商量什么呢?

  生:我想他们可能在想,如果48个桃子平均分给我们俩每只分几个?

  5.师板书:4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1只猴子分几个?

  6.探究算法,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1) 学生独立思考。

  (2) 小组交流。

  (3) 学生汇报。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商“4”要写在个位的算理,体会竖式的写法。

  7.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实践应用

  1. 这两个小猴子做完客,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们?完成练一练1。

  2.出示第55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再与同伴交流。最后对学生进行要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实物会分,也会说,可是在用竖式计算时,虽然克服了预料中的错误,但是还有不少学生只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竖式的书写。这就导致了先把商写完,再写分的过程,还有的学生把商写在了被除数的下面,竖式书写错误率达80%。因此在另一班的教学中,我用同样的方法,只是在竖式书写时,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具体分实物,和学生共同探究了竖式书写过程及算理。学生的错误率大大降低,虽然没有做到按时下课,但学生的竖式书写正确率却达80%。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法上要做到扬弃,凡是该学生发现的知识,老师绝不包办,但对于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该给学生讲清楚的要讲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案例点评〗

  1. 教学中,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尽量为学生创设了猴子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而且设想很大胆,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降低了学生受口算定势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教学难度,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具体操作来理解算理,使枯燥的计算课充满了活力。而且体现了团队精神,同学发言代表的是小组的结论,而不是个人,充分地体现了合作,没有使合作流于形式。不足之处是课堂评价体现得不够。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8

  一、情境创设,激qing导入

  师:孩子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过完60岁生日,为了庆祝我们祖国的生日,老师也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宴会,邀请了小动物们来参加,老师为小动物们准备了好多礼物,你想知道老师把礼物都送给谁了吗?(想),请大家看大屏幕?

  师:老师准备了8个又红又大的桃子,要送给调皮的小猴子.看这两个猴子高兴地手舞足蹈的。(课件演示)你能结合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生1:把8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怎么分?

  生2:一共8个桃子,每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

  生3:把8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每个猴子可以分几个桃子?

  师: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分一分吗?

  生:愿意

  师: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桃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活泼的场景,营造出比较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情绪得到发展,形成“我要学”的自我要求、自我促进的学习动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桃子的卡片,把它们分给两个猴子。想一想,它们可能吃到几个桃子?这8个桃子,你可以怎样分?

  两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

  (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师:刚才,同学们把桃子卡片分给了两个猴子。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告诉大家呢?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谁有不同的分法,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能得到老师的倾听奖。

  生:学生汇报各种分法,(师课件演示,电脑板书)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初步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分法,(课件出示7种分法)在这些分法当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能让两只猴子都很满意?为什么?

  预设:生:每个猴子都分4个桃子,因为它们分得同样多

  生:每个猴子都分4个桃

  师:同样多或一样多才会满意。(板书:同样多或一样多,因为它们分得一样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每只猴子分给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才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公平性。

  2.分木棒,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给猴子分桃子大家表现这么好,那么聪明的你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如果老师让你分小棒你会吗?(会),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把桌面上的6根小木棒分成两堆,同桌两名同学互相摆一摆、说一说可以怎么分。(学生合作开始摆学具,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分法?

  生:……

  哪种分法两堆同样多?

  预设:生:3和3

  师:你们做的真好,老师为你们加油!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随意分。

  3、分小鱼,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多种分”的过程。

  师:老师又准备了一些小猫咪最爱吃的小鱼(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1:一共有四只小猫;

  生2:一共有12只小鱼。

  师:同学们可真善于观察呀!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学生思考)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小鱼卡片,小组合作分一分,看看它们能分到几条小鱼。一会儿找同学到前边演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分法,说说每只小猫分到几条鱼。现在开始动手分。(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分法。

  生1:我们小组是……

  生2:我们小组是……

  生3:我们小组是……

  师:虽然以上几种分法最后都得出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分法都是正确的。但是老师希望大家都记住我们今天学到的最简捷,最科学的办法。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结果是统一化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出平均分

  师:刚才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每只小猴都满意的得到4个桃子,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像这样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或一样多的方法,在数学上我们把叫做“平均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平均分。(师板书副标题:平均分)

  4、分骨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师:小猴、小猫都收到了礼物,同学们已经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还知道了平均分的一些方法。可是小狗已经迫不及待了,请大家把课本打到32页看第三题,赶快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吧。(学生活动,师巡视)(圈一圈,连一连,分一分,摆一摆)

  师:谁能说说你用什么方式来分的?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生:学生汇报。(方式自主,每只小狗分到6根骨头。)

  三、课堂练习

  师:孩子们,你们用智慧帮助了老师,可见你们真正理解了平均分,下面老师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同学们看题:

  1.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到33页,独立完成第一题。

  生汇报答案,师课件演示订正(6双)。

  大家做的非常好,老师很满意!

  2.师: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14枝铅笔,2个文具盒,现在同桌之间合作学习,把这14枝铅笔平均放到2个文具盒中,平均每盒放几枝?快快行动吧!

  师:平均每盒放几枝?

  生:平均每盒放7枝。

  师:你怎么想到一个文具盒是放7枝的?

  生:……

  3.师:大家的表现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五环图片)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个图片吗?

  生:五环。

  师:对,现在谁想试试这20个小圆圈,可以拼成几个五环?(出示题卡)你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学生有用圈的方法,有用在下面5个环画在一起的方法。)

  汇报生:展台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前三道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平均分,至于“求一份是多少”和“求分成几份”并不要求学生严格区分,只在具体的分物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含义即可。

  4.排排队,巩固“平均分”

  师:大家表现的都这么出色,我们做一个排排队的小游戏好吗?谁愿意来?(8名学生到前边。)

  (1)请1名学生把这8名同学平均分成2队,集体订正对不对,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再请1名学生把这8名同学平均分成4队,集体订正对不对,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老师再请2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把这10名同学平均分成2队,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分得对不对,是不是平均分。(师演示错误分法,4名和6名)

  (4)学生指出老师的分法不是平均分,并纠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与身边存在"平均分"的事物与现象,既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数学的情感;又从中初步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

  5.9个气球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师:同学们,到底哪个小组是赢家呢?答案马上揭晓:

  师:老师认为第一组回答问题最踊跃,获得发言奖,第四组听课最认真获得倾听奖,第六组活动时合作学习的最好,获得合作奖,第九组在分小鱼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获得探究奖。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把4个小组的组长请到前边来.

  师:一共有9个气球,该怎样平均分给4个人呢?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请我们班的聪明星( )闪亮登场,为四个小组长颁奖.

  生:(平均每人分到2个气球,还剩1个)

  师:最后有剩余,还剩1个气球,但每个人都分到2个,分到的是同样多.

  师:看来平均分除了前面学到的平均分之后刚好分完,还有现在这种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但剩下的个数比份数少,这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有分得“一个不剩”和“还有剩余”两种情况,为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联系实际

  师:在大家的愉快合作下,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我们已经用到了平均分,老师相信大家都是细心的孩子,

  谁能说说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关于平均分的问题:

  五、作业设计

  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和爸爸、妈妈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六、总结

  孩子们,一节课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谁想说说你的收获?

  生1:……

  生2:……

  师:短暂的四十分钟,同学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本领,老师收获了快乐!今后老师还会和你们一起继续留心身边的事物,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一下收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课后回家和爸爸妈妈做平均分游戏。

  板书设计:

  分桃子 (平均分)

  同样多或一样多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结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 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3、有12根筷子,有(  )双。用小棒摆一摆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

  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什么?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

  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什么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0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1

  《分桃子》教学反思

  一、分析教材

  《分桃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分一分与除法”的起始课。“分一分与除法”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

  二、分析学生

  除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必须掌握的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平均分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实际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本课重点:

  通过分一分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并能够用图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一分有剩余情况的处理。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四、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准备运用情境法、启发式、引导式、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法上,我让学生把手、口、眼、脑全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内容。

  五、教学流程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鉴于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准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里,尽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在森林里,住着猴子一家,在这个家庭里,有聪明可爱的猴哥哥和猴弟弟。有一天,他们两个和妈妈一起上山摘桃子,不一会儿就摘了一篮又红又大的桃子。猴妈妈非常高兴,就挑了几个最好的桃子,要分给他们。看一看,有几个桃子?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桃子。

  二、引入游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游戏,所以,我准备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动手、动口、动脑,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游戏一:分桃子(帮猴妈妈分桃子)

  (1) 让学生拿出8张桃子图片,自己分分试试。

  (2)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分法。)

  (3)你认为怎样分最合适呢?

  引出“平均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个人得到的一样多,或者说是同样多。

  2、游戏二:小猫分鱼

  让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具小棒代替骨头,在小组内亲自动手分一分,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分的具体方法:可以一次一条,也可以一次2条。体现分法策略的多样性。

  3、游戏三:分骨头

  刚才,我们用小棒代替小鱼,那如果没有其他东西代替,可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通过分一分、连一连的方法来进行平均分。

  4、游戏四:小蜜蜂,飞呀飞

  让10个同学扮做作小蜜蜂,每次飞走一半,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半”的具体含义。

  三、课后延伸:

  谈话,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去体验,学习更多的分一分的知识。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个分一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包括:1、分物体时出现不同情况;2、理解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正好分完;有剩余。

  新课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实实在在的,生动丰富的活动中感知,才能帮助他们体验平均分,进而在脑海中建立起等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体会除法的意义。

  一、故事吸引,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我根据主题图从童话故事“猴宝宝分桃子”导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提出问题“小猴吉吉和利利他们可能吃到几个桃子呢?”激发学生思维。并以此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孩子们都沉浸在故事中,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情境。

  二、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体会了“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了对“平均分”的体验和感悟,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把“分一分”的第2 题变一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宝宝家可能请来了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活动、合作的空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并要求学生回去之后找找生活中 “平均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四、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形成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咱们准备好上课了吗?”“咱们就按志晟说的‘可能请来4 只小猫’,请你用小棒代替鱼分一分。”……老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有 “如果请来24只猫,只有12条鱼,我有办法。把每条鱼切成一半,每只猫都分得了半条。”、“请来48只猫,只有12条鱼,每只猫分到四分之一条”的精彩话语。

  “把12条鱼。分给3只猫,每只分得一样多。”有一个小女孩要求扮演小猴上台分一分,结果分了好久也没分出来,分来分去,总有一只小猫分的不一样,原来小鱼都粘到一块去了。“如果不是磁铁把小鱼粘到了一块,相信你也是聪明的小猴。”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

  本节课中,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和每一项教学活动,抓住有利时机,渗透爱劳动、爱运动、敬老等品德教育,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既鼓励了表现好的学生,又保护了表现差的学生的自尊心,把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系统工程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角落。

  五、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预设”与“生成”,是教师行为生成转变的结果。正确目标的预设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我抓住“被除数是12,除数和商不唯一”的特点,把书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小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爸爸它们钓了12条鱼,要给每只小猫分得一样多。可能请来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设两种情况引导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请来几只小猫”的话音未落,志晟就说:“可能请来4只。”这是意外的教学资源,我便放手交给孩子们,把学生的资源变成教学资源,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目标。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2

  课题说明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  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结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 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3、有12根筷子,有(   )双。用小棒摆一摆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

  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什么?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

  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什么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板书:

  分一分

  8

  4       4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12

  3     3    3   3

  18

  6      6       6

  教学反思: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小熊过生日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3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规范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首位能整除)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及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4篮桃子图和8个桃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花果山桃园大丰收,猴王摘来了一些桃想奖赏给猴儿们,可猴儿们平时表现都不错呀,怎么分呢?于是猴王想,先考考猴儿们,谁回答对了我的问题就把桃先给它,这可把猴儿们愣住了!同学们想不想帮助小猴子啊!(想)

  2、看桃子卡片口算。(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送给他)

  (1)15×3=   36÷3=   26×2=   86÷2=   62÷2=   

  48÷4=   24×2=   70÷7=    84÷2=  96÷3=  

  (其中84÷2=  96÷3= 要说出想的过程)

  (2)  2 )8     (请一生上台书写,回忆以前竖式的书写格式。)

  3、出示情境图。

  师:猴王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桃子,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例题(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师:该怎样列算式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48÷2=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解决48÷2=     

  师:48÷2你们会算吗?我们可以用桃子来分一分。(请学生分桃子。)

  1、交流分的方法:请学生上台分桃子,边分边说。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每人分得多少个?

  (要分得又对又快,先分什么后分什么,指出一般可先分整篮,再分单个。)

  2、交流口算方法: 40÷2=20   8÷2=4     20+4=24

  3、尝试写竖式。

  谈话:如果做题都用实物分一分,那太麻烦了,而且我们以后还会学更大的数的除法,经常是不能直接口算出答案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列竖式来计算)前面我们复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出现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你们会不会写竖式呢?大家想一想,分桃子用了两次,写竖式时要分几步来写,大家试一试,写出竖式。同桌两个人可以讨论,不会写,也可以看课本第54页。

  展示同学在试写竖式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竖式,进行评讲。(为了不乱,又让人看得清楚,写竖式时,一般都采用逐位除的方法。)

  4、师结合分桃子,规范竖式写法。

  因为先分整篮,所以先把4平均分两成2份,得到2,商在什么位上?(十位)为什么?(表示2个十)下面算2乘2得4,4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4篮桃子),4减4得0,因为还没分完,这里不写0,整篮的分完了,就要分单个的,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落下来放在这里除,把8个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所以商4,写在什么位上?(个位),2乘4得8,8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8个桃子),8减8得0,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5、师生共读算理。

  6、照样子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遍。

  7、写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48÷4  69÷3  86÷2的竖式。

  2.算式门诊。有两只淘气的小猴子他们是这样做的,请判断是否正确。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略)。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一分“,并体会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难点: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

  关键: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分一分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或小棒)20个(根)。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打扮的漂亮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了,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都有谁呢?(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伙伴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大家,看看都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帮助小熊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分给伙伴们,好吗?

  2、揭示课题:分一分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摆一摆。

  小熊先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请同学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成两堆。

  2.说一说。

  (1) 学生边分边口述操作过程,教师巡视。

  (2)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看谁分得多?

  (3)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1 2 3 4

  8

  7 6 5 4

  3.想一想,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小猴都满意?说说你的想法。

  4.引导小结:都分4个。两只小猴就分得一样多。像这样分得同样多,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平均分”。

  5.分一分:放手让学生分,着重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两只小猴喜滋滋地抱着桃子到一边去了,该给小猫分鱼了。

  1)12条鱼分给4只小猫吃,要想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几条呢?

  想一想怎样给小猫分鱼比较快一些?(用学具代替小鱼来分、连线、圈一圈)

  可把小狗急坏了,汪汪地叫了起来。我们赶紧帮小熊给小狗分骨头吧。

  3)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用你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6、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

  1)把6块糖分成2堆;

  2)把12本书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分得4本;

  3)30块饼干6个人平均分。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数一数有几支筷子。

  这些筷子有几双呢?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2.引导学生看图,数一数,说图意。 汇报答案。

  3.看到这些圆环你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数一数有多少个圆环?

  这些圆环可以拼出几个五环图?集体订正。

  4.请学生观察图,叙述图意。

  这次分气球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答案,同时大屏幕显示连线或者画圈的方法。

  剩下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均分一定是全部分完吗?如果分不完,分到什么情况就不能再分了?

  师小结:分不完就是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必须小于份数。

  5.请学生看图,数一数蜜蜂有多少只,结合给出的条件,说说图意。

  “飞走一半”是什么意思?

  请用铅笔圈出飞走的和剩下的,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五、课堂总结。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5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5以内的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 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课堂授课时,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另外,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从两个教学班的授课结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结合本课教学实录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2、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三、学生创新反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

  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研究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问题中,二班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种分鱼的方法:鱼缸里的小鱼有红、黄、灰3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鱼有4条,我把其中的4代表四只小猫,而3种颜色代表每只猫分到的鱼,这样就会快把他们平均分开了。说实话,在学生说鱼的颜色之前,我根本没有注意12条鱼的不同之处。是学生的细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的教学更充实,更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多么重要。

  四、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学生体验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把分鱼的不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6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3、18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3、18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节课有两次比较。其一: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扮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分桃子》教学案例 篇17

  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 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 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 总结全课。

  师:今天同学们帮助小猴解决了分东西的难题,小猴谢谢大家!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从中学到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桃子

  1和7 2和6 3和5 4和4

  同样多 一样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从两个教学班的授课结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结合本课教学实录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2、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三、学生创新反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

  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研究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问题中,二班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种分鱼的方法:鱼缸里的小鱼有红、黄、灰3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鱼有4条,我把其中的4代表四只小猫,而3种颜色代表每只猫分到的鱼,这样就会快把他们平均分开了。说实话,在学生说鱼的颜色之前,我根本没有注意12 条鱼的不同之处。是学生的细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的教学更充实,更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多么重要。

  四、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学生体验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把分鱼的不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分桃子》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89980117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