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夏感》教学设计

《夏感》教学设计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夏感》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夏感》教学设计(通用18篇)

《夏感》教学设计 篇1

  第13课:《夏 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解:

  《夏感》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精妙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从中可以领略到梁衡散文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文章最早被收录入梁衡的第一部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中,随后被编入多种文集,列入新课标中国学生阅读工程必读篇目中。

  二、作者及作品: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海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三、感知课文内容,将各段所写内容理出来。

  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紧张、热烈、急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下边二、三、四段的内容都是它的具体描述。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这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想像方面的东西。

  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句。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用农民劳作来烘托紧张的旋律。

  二、三、四完成了对“紧张、热烈、急促”这夏季总体特点的描述后,作者在最后以春秋天来作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自己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表达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热爱和赞美。

  四、品味精彩语句,感受美的享受。

  本文有许多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语言细致生动,富有韵致,既有书卷气,又有阳刚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

  五、小结:

  仔细品味,作者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山水散文写作高手,用短短的六百六十字的篇幅,就分别从乡野的景物、.农民的劳动生活、夏天的旋律和色彩、古人对季节的描写等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他热情赞美夏天,其实是热情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赞美普通劳动者。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东西。

  六:作业:

  1、选作资料上的习题,巩固所写知识。

  2、查找几首写夏天的诗: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结构分析:

  夏感采用(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中多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二、写作分析:

  《夏感》的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开始,作者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样一个句子,将夏天的特点概述性的提出来,然后围绕着这些特点就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首先写了夏季的自然景色,采取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将长草、林带、蜂蝶、蝉、太阳、麦浪、热风、麦香味等实物诉诸我们的听觉和嗅觉,再借助于幻觉,将茵茵绿草的勃发比喻成炉上逐渐沸腾的水,将翻滚的麦浪比成在海浪涌动的一艘艘舰船。突出了夏季蓬勃的生命力,勾勒出夏景的宏观。“烦人的蝉儿” ,显示着夏的热力,传达着夏的喧闹,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浮动的热风,“飘过田野”, 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 昭示着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的笔触也水到渠成的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接下来,作者从夏季的色彩中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是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 “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本文的中心句由此导出。接下来又用大特写镜头棉苗、高梁、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展现给我们: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突出的仍然是“ 热烈、急促、紧张”这一特点。

  前边只是夏的表层景观,人才是夏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从侧面写出了夏的紧张旋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心理”, 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

  最后作者从很少有人赞扬夏天的现象别出心裁地表达了自己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表达热爱和赞美的深情。

  三、练习辅导: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四、小结: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

  1、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2、背诵全文。

《夏感》教学设计 篇2

  《夏感》教学设计

  象山荔港学校  程予东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

  2、从炼字、修辞、句式角度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火热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言说情绪

  同学们,夏天的尾音不响,秋天的兴味正浓,老师推测大家对夏天的感情该是还在的,喜欢不喜欢夏?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自由言说)。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梁衡《夏感》。(ppt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明情探缘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可以依照行文的顺序找出关键词,以“因为这是一个---------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这是一个旋律紧张、热烈、急促的夏。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

  这是一个迸发旺盛活力的夏。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

  这是一个生命交替旺盛的夏。

  这是一个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夏。

  这是一个黄金的夏。

  三、研读赏析  品咂情语

  1、在这诸多的原因里,作者赞美并描绘夏包括几个语段?你们能根据描写的内容从对象上分分类吗?

  明确:2-4段,夏天的景和人两个方面。

  2、现在我们一起赏析写人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①首先听老师初读本段,同学们大胆评点,要勇于言说,表明自我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思我在。

  ②交流怎样的阅读才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紧张气息?才可以读出散文的情调来?

  经过讨论明确:把握句式的特点,本段以短句为主,独词,词语反复,间不容发的紧张。农民夜里不寐的心理揣摩,他们在想什么?怕刮风,担心有云压来,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心理默念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老天。对农民此时心理的补充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企盼,不安。再来看看作者的情感,通过关键词,该松一口气了的该,亦够苦了的亦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农民的体恤、理解,从挑着夏秋两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赞美。

  ③让我们深怀紧张,企盼,赞美的情感来朗读本段。

  综述:对语言的赏析可以集中在炼字、修辞、描写的角度。赏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感受。

  ④下面老师把2-3段的内容交给大家,每个人选择一段,从炼字、修辞、句式等角度来品味。先理解,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读出声来。等下,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理解和朗读入味。

  典型句子一:“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景物逐渐变化的过程,抓住“细”——“厚”、“绿”——“黛”、“烟”——“墙”等词,另外“沸腾”一词突出了夏天的热烈,“凝成”突出了绿色之浓。

  典型句子二: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麦的面积之大,可以涌起一艘艘的舰船。“翻滚”、“扑”说明麦子长势之猛,给人热烈的的感觉,突出了夏的磅礴之势。“烘烤”一词写出了太阳的火热、猛烈。

  典型句子三:“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明确:一个“挑”字,写出了绿叶的饱满、精神;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抓住了瓜秧的特点,无惧前行的生命力。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一句加以品味。

  四、深入探究  鉴赏情艺

  1、作者写夏的色彩是金黄的,却不描写它,而且还写了春之色,秋之色,作者这样安排意图是什么?(感受作者的哲思之美)

  2、你能仿照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式,发挥一下想象来写写夏之色,冬之色吗?可以两两合作完成。(写出自己的特立之思)

  3、苦涩的汗水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但是这却是作者盛赞夏的一个重要原因,你能探究出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用意吗?

  明确: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这里的农民是中原大地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生命如此热烈的投入才润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所以,作者赞美苦涩的汗水就是向往着这种火热的生活,生活的理想就是在这火热里铸就。让我们纵情高歌这生命的华彩,这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乐章!

  五、小试牛刀   秋日私语

  1、请你把目光聚焦在某个环境里,选择具有秋季特色的一些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择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秋韵》为题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2、收集描写夏的古诗词,不少于两首,熟读感知交流。

  板书如下:

  夏感

  紧张、热烈、急促

  气势磅礴              景蓬勃壮美     生命的召唤

  迸发活力

  赞美    色彩金黄

  生命交替              人辛勤忙碌     使命的肩负

  浸于汗水

  黄金之夏

《夏感》教学设计 篇3

  《夏感》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2、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夏感》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作者创作此文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正是一个改革开放,活力奔放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同时也是人们艰苦劳动、自力更生的年代。而文章的教学并不单是传递过去时代的信息,更是为了与时俱进,渗透现今的时代意义,在课堂中需要让旧文焕发出与时文一样的活力气息。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青少年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要奔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夏季”吗?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情境教学法

  六、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新知初探

  1、检查本课的几个比较容易读错的字词

  黛色(    ) 匍匐(    ) (    )  澹澹(   )  磅礴(    ) (    )

  主宰(    )   苦涩(    )   春华秋实(      )    

  2、解释下列词语

  芊芊                                         黛色                 

  灵秀                                         磅礴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作者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二、走进夏新课标第一网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中美感。用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调朗读

  说说“这是一个                 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

  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相应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词语: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三、品味夏

  (一)、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

  1、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为什么是金黄的?

  (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2、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种紧张体现在哪里?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3、夏天的气势磅礴: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二)、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三)、分小组找出二到三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反复品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小组汇报)

  四、情感体验

  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                 的夏天”。

  是的,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情不自禁地被这夏吸引了,感动了,沸腾了。作者写到这里,情感也随之沸腾,他迸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满(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匍匐(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文中提到“遗憾的是,历代文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在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有夏的影子吗?请你写出名句和作者。

  4.“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请你仿照这个句式,写一写“冬之色”。

  六、反馈矫正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七、作业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抒写秋天的赞歌。

《夏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读课文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

  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3、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四、品味语言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展示才华:课堂小作:(片断描写)

  本文启示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请你也另辟思路写一篇《夏感》来体现夏的美。

  示例:夏日数阴

  时近中午,骄阳高照,好象一位醉酒的汉子在发泄着胸中的怒火。山路蜿蜒盘旋,拾级而上,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浓密的树叶挡住了烈日的毒辣。树下一片凉爽。嶙峋的山石,深黛于飘渺中,仿佛一位钟情的少女在脉脉流洒着朦胧之美。

  (走在夏天的树阴下,一片片随风飘落的树叶,拍打在身上的那种轻柔的触感,还有夏季特有的浓密的绿荫下的清凉。)

  提示:

  乡村的夏季(夏季到来,晒场上铺洒着汗水浸黄的谷粒,任凭笑声破碎一生扼守的清白,这是夏季的乡村。柳的风姿在月光下舞蹈出妙蔓轻雅,诱惑成群的莹火虫点缀她紫色的衣裳,这是乡村的夏季。)

  夏季乡村的傍晚(夏季乡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树下,男人们席地而坐,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计划来年的种子,就着激情饱满的话头,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就如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微风拂动下,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他们骑着竹马木牛,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

  夏季乡村的清晨(夏季乡村的清晨,你跟随母亲走进朝阳铺满的田野,看落花生的叶儿们徐徐打开,在温柔的表达中,聆听她们与阳光的对话。听玉米在露珠中拔节,随风动作的红帽子,一个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与土地的结合,就能够品尝汗水的滋味;与土地亲近,就会得到果实最深情的回报。)

  夏季的着装(走在夏天的街道上,一位位拥有美好身段的女同胞们,毫不吝啬的显露出他们雪白的肌肤,“紧身短衣”“超薄迷你裙”,实在是可以为夏季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夏季的稻田

  夏季的菜地

  ……

  六、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八、作业:

  1、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2、修改你的片断并书写好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你的才华和书法

  九、板书设计: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 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  感 紧张、热烈、急促

  梁 衡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赞美 

  教学反思:

《夏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主宰(zǎi):统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什么认为是黄金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一同感受作者笔下的夏季吧)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

  (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如,如,。

  冬之色为,如,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

  板书设计

  紧张夏之景喜爱夏天

  夏

  热烈夏之色赞美夏天

  感

  急促夏之律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亮点:本文描写了夏季的景象,表现出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教学专长:在从教二十多年里,我总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爱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秘诀。

《夏感》教学设计 篇6

  夏   感

  安阳二中  莫小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磅礴、贮、黛色、匍匐、芊芊、轻飞曼舞、闲情逸趣”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过程与方法:

  联想想像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品味赏析语文,感受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的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对夏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走进夏

  1、朗读是开启语文殿堂的金钥匙,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认真思考:

  ①    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②    作者喜欢夏天吗?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

  ③    夏天有哪些值得作者欣赏的地方呢?

  2、美文需要美读,教师配乐范读(钢琴曲《夏日香气》)

  ①    请学生对老师的朗读加以点评,并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朗读脚本?

  ②    方法指导: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文中的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③    学有致用,学生朗读(齐读——个别朗读)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与生命的激情,难怪作者要高声赞美夏天。

  三、品味夏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细细地品味文章的语言。

  1、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你的心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①    方法提示:从用词之美或修辞之美上去体会

  ②    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2、一篇精美的散文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用他那充满激情的妙笔描绘出了气势磅礴、充满生机的夏天,热情地赞美了一群勤劳朴实的农民、读罢全文,令人由衷的叹服。梁衡的文章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魁力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写景的技巧!

  景物描写的方法:按照顺序,写景要有条理;运用修辞,写景要形象;

  斟词炼字,写景要准确传神;动静结合,写景要有神韵;

  点面结合,写景要全面且突出重点;融入感情,写景要言情。

  四、拓展延伸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的卓然不群、令人感动!年轻的我们既需要激情的喧嚣,也需要沉静的思考,让我们在春日融融、夏日炎炎、秋波澹澹、冬雪皑皑中,去领略欣赏美吧!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抒写秋天的赞歌。今天,让我们写一篇《秋感》,老师相信同样精美的文章会在我们之中产生!

《夏感》教学设计 篇7

  13.《夏  感》

  【教学目标】

  1.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4.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5.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文章的语言特点

  2.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教学设想】

  1.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古诗《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今天学习的《夏》,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2.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主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作品大都收入9卷本《梁衡文集》中。

  3.词语积累

  贮满(  zhù  )      澹澹( dàn  )      芊芊( qiān )      磅礴( páng  bo  )

  黛色( dài )     匍匐( bú  fú  )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二、研读课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①乡野的景物    ②农民的劳动生活    ③夏天的旋律    ④夏天的色彩    ⑤古人对季节的描写

  2.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4.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旋律”前的三个修饰词“紧张、热烈、急促”,既表明作者意想中的夏天的特点,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

  第二部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实写景象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文学想像。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用农民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第三部分(5-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又以春秋天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不矛盾。前者猜度历代文人的想法,后者表达自己的感情。     夏季是春华秋实之间,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的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的写景进到这里的抒情。对比而言,前四段都偏重写景,此段偏重抒情,景写足了,情自然生出,写景和抒情组合融洽,成为有机整体。

  5.文章以“夏”这题,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

  夏季,暑气炎热无所不在。繁华都市何曾不有炎炎夏季?但作者写作的视野只在乡野,一看乡野外景,二看乡野农人。或许是作者以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以为农人的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6.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如“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再有,本文语言富有书卷气,常常是文白相间,显出语言之美。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

  还有,本文语言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梁衡散文的语言都有男性化风格,不显造作,风格气质自然表现出来。如第二段在描写乡野的几处景物之后,写道:“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也显出梁氏散文语言的男性化风格。

  7.请仿照文中句子,用相同的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写一个句子。

  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稀奇。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

  三、课堂小结

  1.本文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夏感》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然而,梁衡同志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夏感》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杰作。

  2.如果你来写城市之夏,你将选取哪些景物?准备写出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①注意写景方法    ②体味作者感情

  4.历代文人写夏季,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写农民夏天劳作情景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课后小结】

《夏感》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主宰(zǎi):统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什么认为是黄金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一同感受作者笔下的夏季吧)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

  (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如,如,。

  冬之色为,如,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

  板书设计

  紧张夏之景喜爱夏天

  夏

  热烈夏之色赞美夏天

  感

  急促夏之律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亮点:本文描写了夏季的景象,表现出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教学专长:在从教二十多年里,我总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爱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秘诀。

《夏感》教学设计 篇9

  张笑天——《夏感》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新的字词。

  2.了解对比等写景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朗读体会文章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感受语言的魅力,朗读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文章写作意旨的体现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恰当、准确、优美的语言。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先生的散文《夏感》。题目告诉我们,作者喜欢的是夏季,而“感”字,就是来解释为什么的。

  二.整体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填空下列横线。

  夏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夏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

  2.讨论明确夏的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麦收时期农村农民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

  三.精读训练

  1.明确这三个特点在文章中的章节分布。

  2.是否整篇文章都应读的紧张、热烈、急促?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对比的效果。用春之色的柔(女)、秋之色的艳(男)对比夏之色的热烈(齐)。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出热烈的气氛,要有磅礴之气,升腾之气。

  以第四段为例,用朗读来表现紧张、急促。(速度快,停顿短,干脆利落。)

  四.品析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特点。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找出你们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可就词语运用、句式、修辞、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方面评析。

  2.交流讨论。

  实写与虚写,调动各种感官,精彩的比喻、拟人,多处对比,动词的准确使用。

  注意讨论完,落实理解后的朗读,接着进行。

  五.归纳总结全文主旨。

  1.齐读末段。

  2.读、背末段。体会作者文白相间、简朴生动的语言,体会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语言的雅致。

  2.讨论:你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明确:作者的意图是为了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

  4.将“大声赞美”换一下,仅仅是赞美吗?你还可以再续写两句。如我更要投身到这个……我要抓住……我要珍惜……(写下来交流)

  黄金不只是夏的颜色,也是时间的颜色。

  板书设计:

  夏感

  感受、感触、感慨、感染、感动、感悟

  六.归纳小结。

  1.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学习本文的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并作业:找出一两首写夏的诗文,和本文比较一下,写出夏的什么特点,有何异同。

  教学后记:

  时间安排还是太紧,最后一段的背诵没能完成。只好临时改为作业。

  学生回答问题的覆盖面不够。

  这次备课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备课一定要广泛搜集资料,真正解读文本。这一课最初我也读不太明白,直到最后搞懂了它是特定时间——麦收,特定地点——农村,特定人群——农民,才真正找到了切入点,找到了感情的出发点。如果老师不能真正解读文本,甚至自己还带着疑问、模糊认识,就去备课,课的设计肯定偏离主题,显得死板、做作;这样去讲课,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抓不住东西。

《夏感》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夏天的特点。

  ②赏析稳重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融入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③学习对比的写作技巧和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

  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感受作者对夏天独特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时光恰如流水,偷偷地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此刻,放眼窗外,已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回想起那些夏日情景:火热的骄阳、裹着热气的风、令人烦躁的蝉声……都已渐行渐远,成为一段段逝去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衡的《夏感》,去重温那夏日的记忆与诗情。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正音释义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黛色dài青黑色

  主宰zǎi主管,统治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澹澹dàndàn水波等荡漾状迸发bèng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匍匐púfú爬行的样子苦涩sè

  2.课外搜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成语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和情感。

  2.本文的标题是“夏感”,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标题的含义。

  明确:夏,夏天。感,就是感觉、感情、感想、感悟、感动、感染等。夏感就是对夏天的感觉或感想,或者是夏天的某些特点感动感染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3.无论我们如何地感怀夏日,都离不了对夏日风情的描绘,从体裁上,本文当时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文章正文前方框里的一段话,试着从文字中搜集有用信息。

  明确:①语言特点:热情洋溢。(情感浓郁丰沛)

  ②描绘景象:大自然的景象;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③内心感受与体验。

  4.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必定要抒发作者的对景物的情感,请你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本文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或是段落。

  明确:课文第五自然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色彩、珍贵)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要“大声赞美”夏季,并称夏季是“黄金的季节”。在这种情感下,请大家集体朗读文章第2-4自然段,归纳这里面所描绘的夏日图景,用最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明确:①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②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③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之夏(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6.在这些图画中,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简洁概括夏季的特点(调动自己的思维)?在作者的感觉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问题一主要启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二:作者对夏天的感觉即是:紧张、热烈、急促。

  7.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由此,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第一段骑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是文章的纲,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夏天的三个特点展开的。这是开门见山式开头,简短有力,直入主题,易于让读者把握本文内容。

  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作者的感觉,然后以具体的图景描绘展开,最后直接抒发情感结束全篇。

  8.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可以作为我们模仿的范本,一起思考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从结构上看,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有条不紊。

  ②从景物描写上看,本文所选景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即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

  ③从表现技法上看,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④从炼字炼句上看,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动词、形容词等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9.写景作文技巧顺口溜

  写景作文须仔细,搜集景色字词句。结构采用总分总,形状色彩描精细。动静感官相结合,想象联想要得体。多用比喻和拟人,遣词造句更美丽。各类情景写一段,情景交融文称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板书设计

  ①总写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②分写夏景:

  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

  ③总结夏情。大声赞美。

《夏感》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2、感知课文

  (1)文章第一段强调出夏天怎样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总括全文对下文有提领作用}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写景来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热爱、情有独钟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探究写法: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体三段展示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1)第二段描写夏季自然景象,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和嗅觉,运用比喻和拟人细腻描写,展示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第三段先以春天和秋天作对比,衬出夏的金*,并指出象征:“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这段描写显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3)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一写劳作辛苦,二写紧张忙碌,烘托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课文末段的抒情有何特点?

  用春秋和夏对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6)“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课堂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六、作业:

  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板书设计:夏感

  梁衡

  总括紧张、热烈、急促(提领)

  夏之景蓬勃的生命力(修辞、感官)

  写景夏之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对比)

  夏之旋律劳作辛苦、紧张忙碌(烘托)

  抒情大声赞美(对比、欲扬先抑)

  七、教学反思:

《夏感》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2、感知课文

  (1)文章第一段强调出夏天怎样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总括全文对下文有提领作用}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写景来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热爱、情有独钟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探究写法: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体三段展示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1)第二段描写夏季自然景象,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和嗅觉,运用比喻和拟人细腻描写,展示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第三段先以春天和秋天作对比,衬出夏的金*,并指出象征:“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这段描写显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3)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一写劳作辛苦,二写紧张忙碌,烘托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课文末段的抒情有何特点?

  用春秋和夏对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6)“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课堂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六、作业:

  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板书设计:夏感

  梁衡

  总括紧张、热烈、急促(提领)

  夏之景蓬勃的生命力(修辞、感官)

  写景夏之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对比)

  夏之旋律劳作辛苦、紧张忙碌(烘托)

  抒情大声赞美(对比、欲扬先抑)

  七、教学反思:

《夏感》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二、解题。

  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四、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1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夏感》教学设计 篇14

  《夏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看一看,这是什么季节?(夏季)  

  2、你们能够来说一些描写夏天的诗句吗?(学生自由发言)  

  3、师:我们发现大家知道的夏天的诗句并不多。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春的百花齐放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而夏永远带给人一种炎热干燥苦闷压抑的感觉。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不步他人后尘,热情歌颂赞美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笔下的《夏》。去领略一番夏的别样风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  

  2、文章的标题是“夏感”,何为“夏感”?(对夏天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课文,思考:夏天带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受?(或者说夏天在作者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填空: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  

  ——追问:你从哪些语段中感受到这种“热烈、紧张、急促”?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的?  

  三、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1、过渡: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作者抓住夏天所特有的景物来突出夏的特点。  

  2、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喜爱、赞美。  

  3、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夏独特的魅力。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大屏幕:作者简介:1946年生于山西  

  现任: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师:梁衡的官位很高  

  大屏幕: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梁衡很谦虚  

  •梁衡待人诚恳  

  •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  

  •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关注百姓的人,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人类伟大的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篇幅不长(总共六百六十字)、语言浅显,但又不失韵味,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人合作探究: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品味词语、品味修辞等)  

  2、讨论后全班交流(推荐代表:一个朗读,一个分析)  

  3、总结: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一定要注意炼字。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夏天的诗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与我们课文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意境上不同)  

  生1:都写得很美。  

  生2:也许梁衡是个积极向上,喜欢轰轰烈烈的生活的人,而高骈是个闲情逸致的人。  

  生3:山亭少了一种紧张、热烈、急促。  

  师:都说得很好!梁衡写了很多的内容来表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除了他所写的这些内容,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有夏天特点的景观和劳动场景来吗?  

  (大屏幕:除课文写到的以外,你还能说出夏天的哪些景物来吗?)  

  生1:夏天有荷花。  

  生2:夏天有蛙声、有萤火虫。  

  2、请大家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在作者的文中未涉及到的但你们想到的夏季所特有的景色,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六、课堂总结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相信只要同学们都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就一定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不易被人察觉的美,感受到别样的风情。  

《夏感》教学设计 篇15

  《夏感》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  董雪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 夏天总体特点

  • 夏天的自然景物

  • 夏天的色彩

  • 夏天的旋律

  •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研读课文

  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1.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

  •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那么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试分析写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                紧张 急促 热烈

  •        自然景物               普通劳动者

  •                  热爱  赞美

  •                     向往 

《夏感》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夏天总体特点

  •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研读课文

  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1.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那么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试分析写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夏感》教学设计 篇17

  11月10日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能力为目标,主要设为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三个欣赏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了解可以如何去赏析一篇文章。在每个环节又适当地补充文学知识,以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如我在讲到文字美时,用梁衡自己的话“文学是追求以最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震撼读者的东西。……追求艺术,就会精致、长久”作小结,讲到角度美时,也延用他的话“不能把手中的典型看作是平常的一滴水,而要当作一把多棱镜,要小心地调整角度,细细地把玩。只有把这个典型(多棱镜)调整到某一个最佳角度时,镜中所折射出的阳光才会放出最奇异的色彩”作小结,而讲到情感美时,我用茅盾《风景谈》中的“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的伟大者,如果你当它是风景,那便 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的最伟大者”来印证。最后,我则选用曹正之的“歌唱夏天,也就是歌唱热爱生命的人,只要你热爱生命,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也将如温情的春天、潇洒的秋天一样,一样壮丽,一样迷人”来结束全文。不管效果如何,我至少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学会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了。我想如果能坚持长久,并且学生能够常回头看这些句子,应该会对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有所帮助。

  在课堂组织上,由于对文字美赏析时纠缠过多,未能理清思路,导致耗时过长,第三环节不能按时完成,最后是下午借课补全。

  此外,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改进。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能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活动,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小组长的阐述体现出一定的成效性。但从课堂观察来看,有几个学生未能真正投入到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去,有一种旁观的态度,这个有待于期中考试后通过个别谈话来了解情况,再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夏感》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夏天的特点。

  ②赏析稳重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融入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③学习对比的写作技巧和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

  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感受作者对夏天独特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时光恰如流水,偷偷地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此刻,放眼窗外,已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回想起那些夏日情景:火热的骄阳、裹着热气的风、令人烦躁的蝉声……都已渐行渐远,成为一段段逝去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衡的《夏感》,去重温那夏日的记忆与诗情。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正音释义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黛色dài青黑色

  主宰zǎi主管,统治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澹澹dàndàn水波等荡漾状迸发bèng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匍匐púfú爬行的样子苦涩sè

  2.课外搜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成语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和情感。

  2.本文的标题是“夏感”,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标题的含义。

  明确:夏,夏天。感,就是感觉、感情、感想、感悟、感动、感染等。夏感就是对夏天的感觉或感想,或者是夏天的某些特点感动感染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3.无论我们如何地感怀夏日,都离不了对夏日风情的描绘,从体裁上,本文当时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文章正文前方框里的一段话,试着从文字中搜集有用信息。

  明确:①语言特点:热情洋溢。(情感浓郁丰沛)

  ②描绘景象:大自然的景象;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③内心感受与体验。

  4.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必定要抒发作者的对景物的情感,请你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本文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或是段落。

  明确:课文第五自然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色彩、珍贵)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要“大声赞美”夏季,并称夏季是“黄金的季节”。在这种情感下,请大家集体朗读文章第2-4自然段,归纳这里面所描绘的夏日图景,用最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明确:①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②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③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之夏(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6.在这些图画中,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简洁概括夏季的特点(调动自己的思维)?在作者的感觉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问题一主要启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二:作者对夏天的感觉即是:紧张、热烈、急促。

  7.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由此,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第一段骑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是文章的纲,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夏天的三个特点展开的。这是开门见山式开头,简短有力,直入主题,易于让读者把握本文内容。

  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作者的感觉,然后以具体的图景描绘展开,最后直接抒发情感结束全篇。

  8.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可以作为我们模仿的范本,一起思考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从结构上看,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有条不紊。

  ②从景物描写上看,本文所选景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即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

  ③从表现技法上看,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④从炼字炼句上看,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动词、形容词等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9.写景作文技巧顺口溜

  写景作文须仔细,搜集景色字词句。结构采用总分总,形状色彩描精细。动静感官相结合,想象联想要得体。多用比喻和拟人,遣词造句更美丽。各类情景写一段,情景交融文称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板书设计

  ①总写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②分写夏景:

  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

  ③总结夏情。大声赞美。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夏感》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2180117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