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8跳水

18跳水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18跳水

微信扫码分享

18跳水(精选14篇)

18跳水 篇1

  跳  水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我们都知道,万物之间都有联系,比如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什么事物的发生发展肯定不是它自己的主观意愿。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完成课后表格。

  板书设计 :

  6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水手

  教学反思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中,通过课后的习题提示,学生基本上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深入理解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与推动, 

18跳水 篇2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他为什么、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说明:这个板书设计 采用图解形式、比较形象直观,力求将出事地点、人物、方位、路线标出,使学生一目了然。特别是走上横木的危险,和脱险,表现得比较具体、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18跳水 篇3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18跳水 篇4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18跳水 篇5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说明:这个板书设计 采用图解形式、比较形象直观,力求将出事地点、人物、方位、路线标出,使学生一目了然。特别是走上横木的危险,和跳水脱险,表现得比较具体、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18跳水 篇6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18跳水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明白遇事应先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渗透生命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最后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啊!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2.板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跳水?为什么会跳水?得救没有?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初读情况。

  (1)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写字指导:“模、唬、瞄”均属左合右分型,书写时右部要上下靠紧,对正,并与左旁靠拢。“撕”,左中右结构,不可写得太宽,中间的“其”适当缩窄,两边向中间靠紧,同时各部分的笔画注意互相穿插避让。“帆、摔、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摔”右边比较复杂,注意不要多笔少画。

  (2)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3.交流初读收获。

  三、抓联系,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几个角色?角色和角色间发生了什么关系?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故事梗概。

  4.疏通文理:联系课文,结合板书,说说这个故事分几个阶段进行?(据此给课文分段)

  第一阶段:水手拿猴子取乐。(第1自然段)

  第二阶段:猴子戏弄孩子,拿起帽子。(第2、3自然段)

  第三阶段:孩子追猴子,追到了桅杆顶端。(第4自然段)

  第四阶段: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第5、6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抓住联系,理清脉络。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读“水手逗猴子”这部分,其他同学圈画与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的句子。

  2.交流点拨。

  (1)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因为船正返航,水手们才会如此悠闲自在地拿猴子取乐寻开心。)

  (2)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正因为“风平浪静”天气好,水手才有闲心逗猴子,船长才敢叫孩子往海里跳。)

  (3)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的“放肆”才导致后面事情的发生。)

  相机理解“显然”并练习造句。

  用“显然”造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设计接句小游戏: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也可用学生说,教师接,必须用“显然”这个词,看谁接得好。

  例:

  ①小明拿着试卷,垂头丧气地走进了家门,显然(    )。

  ②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前排的一位大胡子叔叔两眼瞪得圆圆的,嘴张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显然。

  3.小结:正是这种环境、条件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事情,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2—4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想想孩子的情绪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圈画相关词句。

  2.交流汇报。

  孩子情绪变化的几个阶段: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从“哭笑不得”“眼巴巴”体会到由于猴子的戏弄和水手在一旁“大笑”,使孩子感到十分尴尬。)

  (2)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很生气,一心想制服猴子。)

  引导想象:此时,气极了的孩子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不能让水手们在一旁看我的笑话。)

  (3)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此时孩子已气愤到极点,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没有考虑后果有多严重。)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读出孩子心情的变化。

  3.体会处境的危险。

  (1)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出示课文插图灯片,引导学生体会情况的危急。)

  (2)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3)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的词语?(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火烧眉毛、十万火急、生死攸关)

  4.议一议:对孩子的这种冒险行为能谈谈你的看法吗?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学习第5、6节:

  1.有感情地读第5节。(指导读出船长坚定、沉着的语气。)

  2.在危急关头,船长是如何做的?联系他的做法,想想在当时的情形下,船长是怎样想的?

  3.讨论: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其他办法可能有:(1)让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2)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3)架设云梯救小孩……

  分析各种办法的可行性,让学生明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其他方法既费时又不一定安全。船长借助枪的威慑力逼迫孩子跳水,最安全有效。

  4.出示填空练习:

  这是一位的船长。

  二、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2.你有什么话想对水手或小孩说吗?

  小结:这则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赞美沉着、果断、机智的船长之余,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最后,老师有三句话想送给同学们:做人要宽容,遇事要冷静,方法要稳妥。

  三﹑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收集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作品读一读。

18跳水 篇8

  学生视角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描写精彩生动、引人人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以课文中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  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通过扩展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内扩展,充实语文小课堂

  1.谈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这件事的记者,你会问谁什么问题?

  3.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说?

  船长:————————————————————

  水手:————————————————————

  孩子:————————————————————

  4.请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

  (利用课文的空白、角色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体验角色、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于改变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课外扩展,走进语文大课堂

  1.形容处境危险、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与大家交流一下。

  2.把你所知道的遇事机智、当机立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课堂练习    ,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5个字。

  舟:一 — 一  一 一    木:一 一 一 — 一

  2.把词语补充完整。

  龇牙咧(    )    心(    )胆战

  四、实践活动

  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

  跳    水

  孩子遇险

  孩子追猴

  猴逗孩子      当机立断      跳水

  父亲举枪       孩子得救

  水手追猴  

18跳水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回忆导入。

  板书:跳水。生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师:你觉得课文哪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小声读课文的3——6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在描写孩子被猴子戏弄时的表情?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2、交流(屏幕相机出示有关语句),找出重点词(板书),并通过朗读来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区别“气急了”和“气极了”。)

  3、再读3——6自然段,勾画孩子的动作并批注。

  师:其实,我们不仅能通过人物的表情来体会他的心情变化,我们还可以从人物的动作来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快找找看你从孩子的哪些动作感受到孩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4、通过孩子的表情和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心情在逐渐变化着,那么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客观原因:猴子、水手。  主观原因:孩子自己。(不冷静)

  师:正因为猴子放肆地戏弄,水手和孩子不冷静的做法,才促使孩子一步步走向了……(生:危险)

  5、孩子最初意识到危险了吗?文中哪个词可以说明?(醒悟)理解“醒悟”。

  师:当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意识到危险,他就感到……(害怕),因为他害怕了,所以他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看到此景,甲板上所有的人都——生:不知所措。正在这时谁出现了?

  6、学习第7自然段。(出示第7自然段)齐读,体会。

  师:当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时,也被吓得不知所措了吗?

  师:那船长是怎么做的?(屏幕突显关键词:立刻、同时喊)

  7、这说明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经验丰富)

  8、再次体会读第7自然段。

  9、学习体会船长的话。(屏幕出示第二句话)

  师:大家看第二次喊话“跳到水里”下面用了个什么词?

  生:不然。

  师:“不然”什么意思?

  师:反过来说就是:如果孩子不跳,就……

  也就是说孩子应该跳到水里,不然……

  师:由此可见,孩子获救的唯一办法就是——生:跳水。

  10、引读第8自然段:听明白父亲的话,孩子只能服从命令,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只听……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师:孩子获救了,故事到这儿,也基本结束了。经历了这样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之后,作为一名水手,你想说些什么呢?又或是作为孩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身为船长你又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人物形象图,创设情境。)

  1、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指名交流。

  3、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不管今后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像船长那样——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四、作业。

  续写:轮船靠岸后,船长、孩子、船员以及那只调皮的猴子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写一写。

18跳水 篇10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复述。让学生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了解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听了闵行区潘老师所上的《跳水》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生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恰当地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了第一课时的讲授。下面就本课的几点成功,表述如下:

  一、 教学整体思路清晰。

  教者对教材理解透彻,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独巨匠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取乐”、“放肆”、等词语以及形容处境危险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层次的复述课文。通过创设情景、分析理解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深刻知道孩子身陷险境。创设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故事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发言,自信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自主精神。

  二、 感悟文本,加深情感体验。

  潘老师的语言非常精练而又充满柔情,学生在激情语言的感染下,采用体会读,感情读,教师范读等形式,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情感,学生把自己置于课文情境之中,与作者一同去观察,一同去感受“平静、高兴、着急、紧张、害怕……”的心情,有效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语言。

  在朗读“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腿不由得发起抖来。”这一段时,进行了品读之后,潘老师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加深了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三、 巧设情境,锤练语言,培养语言能力。

  潘老师在这节课上始终不忘语言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概括能力。本文所列角色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各角色之间的关系,潘老师让学生按照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找出文中的人物,找出了文本的主线,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

  四、合理板书,思路清晰。

  复述故事内容,对于存有差异的学生来说,有难有易,但是潘老师在课堂的两次复述各有不同,旨在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话,大胆地说出来。第二次复述的时候,潘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将故事的前半部分有了一个清晰的梳理,她请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板书,加上角色的心情。再来复述一下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全班学生都成为学生的主人,这时候,合理的板书给学生作“拐杖”,其实那完整的板书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跳水》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全文3/4是铺垫,只有1/4描写了文章主人公——船长,但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的合情合理,直到船长的儿子陷入绝境,船长才出现。潘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来体会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让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其他任何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才有生还的希望。从而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为下一节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让人意犹未尽。

18跳水 篇11

  山东 李怀源(讲)孙敬东(评)  

  ------------------------------------------------------------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①怎样写的?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习。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

  2.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 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

  讲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 评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教学研究室  

  最新文章:  

  声母Z、C、S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镜泊湖奇观》说课设计 

  《五彩池》迁移练习设计 

  创设情境 整体感悟 激发想像 诱导创新 

18跳水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会用“只要,,,,就,,,,”或“即使,,,,也,,,,”造句。

  3、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4、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重点难点:

  1、会用“只要,,,,就,,,,”或“即使,,,,也,,,,”造句。

  2、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的人物。

  2、板书课题:《23、跳水》。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

  环游世界 风平浪静 放肆 桅杆 龇牙咧嘴 瞄准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

  (3)说说课文大意。

  4、介绍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教师:默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事的课文,我们找找看,哪几小节写事情的起因,哪几小节写事情的经过、,哪几小节写事情的结果。

  (学生交流。参考答案:第1节写事情的起因,第2——5节写事情的经过,第6——7节写事情的结果。)

  2、完成思考题。

  (1)船长的儿子为什么会爬上那么高,那么危险的桅杆横木?

  (2)水手和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具体表现在哪里?

  (3)孩子的父亲为什么要让孩子往海里跳?

  (4)孩子最后为什么要听父亲的话?

  (5)40秒时间长吗?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

  (参考答案:略。小组讨论,教师归纳。)

  3、读句子,思考。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会哭笑不得?)

  (2)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时间太长了?)

  4、读课文,想想船长为什么对孩子发出“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的命令  (参考答案:这是为了救孩子。其实,这也是能救孩子的方法。请学生理解船长的果断和急中生智。)

  5、教师:请大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小结。

  课文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o尼古拉耶维奇o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写一艘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逗弄猴子,猴子又戏弄孩子,结果孩子追猴子不知不觉爬上了桅杆的横木。在紧急关头,孩子的父亲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他脱离了危险。文章以“取乐”引出事情,以“帽子”推动事情发展。

18跳水 篇13

  一、活动目标

  1.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

  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三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三、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

  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

  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2.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从平衡凳上跳下,在平衡凳中间的“游泳池”模仿游泳的动作。当教师说:“休息一会吧!”幼儿游回“池”旁,游戏重新开始。

  3.结束部分:

  游戏“冰雪融化”

  四、活动建议

  1.幼儿在“池内”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

  可以用高度相同的小椅子或台阶代替平衡凳。

18跳水 篇14

  学生视角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描写精彩生动、引人人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以课文中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通过扩展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内扩展,充实语文小课堂

  1.谈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这件事的记者,你会问谁什么问题?

  3.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说?

  船长:————————————————————

  水手:————————————————————

  孩子:————————————————————

  4.请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

  (利用课文的空白、角色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体验角色、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于改变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课外扩展,走进语文大课堂

  1.形容处境危险、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与大家交流一下。

  2.把你所知道的遇事机智、当机立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课堂练习    ,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5个字。

  舟:一 — 一  一 一    木:一 一 一 — 一

  2.把词语补充完整。

  龇牙咧(    )    心(    )胆战

  四、实践活动

  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

  跳    水

  孩子遇险

  孩子追猴    

  猴逗孩子      当机立断      跳水

  父亲举枪       孩子得救

  水手追猴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8跳水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2535117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