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微信扫码分享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精选17篇)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

  《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柱着、洋槐、耐心、 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柱着、洋槐、耐心、 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1976年1月8日对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周恩来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政府总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高尚的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爱戴。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送别周总理的灵车,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感人一幕。(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情景剧。)

  2.作者目睹这感人的场面,写成了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十里长街送总理》。(板书:十里长街送总理)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有关总理的事迹资料,并简单谈谈对总理的印象。

  4.老师简单小结。通过教师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插图,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在最使你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3.组词练习

  拄(    ) 槐(    )耐(    ) 挽(    )饰(    )

  柱(    ) 魁(    )奈(    ) 晚(    )蚀(    )

  腮(    ) 洲(    ) 陪(    )倍(    )部(    )

  鳃(    ) 州(    ) 培(    )赔(    )剖(    )

  检(    ) 验(    ) 阅(    ) 矫(    )骄(    )

  捡(    ) 脸(    ) 悦(    )娇(    )侨(    )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讨论,课文的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几个意思。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加以指导。

  (1)灵车到来前,人们等灵车。(1)

  (2)灵车到来时,人们望着灵车想念总理。(2—3)

  (3)灵车过去了,人们不肯离去。(4)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配乐课文朗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气氛,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2.学生轻声读第一段课文,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什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灵车到来前人们等灵车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感情。板书:等灵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之情?边读边在书中勾画。

  (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动脑、动手的习惯。)

  3.学生学习后,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两旁”、“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些都说明在长安街等灵车的人非常多,而三个“都”说明人们都为悼念总理而来。在阴冷的天气里,这么多的人来送别总理,说明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尊敬。(板书:崇敬,爱戴)

  (2)“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老奶奶年岁那么大了,行动不便,拄着拐杖来长安街送总理,可见她非常尊敬总理。“焦急”是说老奶奶盼望早点见到总理灵车。“耐心”是说老奶奶无论等多久,也要等到总理的灵车。“焦急而又耐心”表达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板书:焦急,耐心)

  (3)“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样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挤下”,“踮着”等词语反映了青年夫妇、红领巾深切怀念总理的心情。

  (板书:怀念)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理解,相互补充,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4.教师小结: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代表了长安街两旁的所有人,他们“焦急而耐心”的心情代表了所有人的心情。

  5.朗读练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2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深入理会课文内容,从送总理的情景描写中,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崇敬、怀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

  从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中,体会人们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总理相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景录象、录音等)

  教学过程 :

  (播放哀乐)

  一、渲染气氛、引入情境。

  1、            课件展示,引人新课。

  2、            释题。

  3、            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配课文朗诵。

  思考:看了这场           的送别,我的心       。

  二、学习“等灵车”部分。

  1、            师引言。

  2、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

  在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课文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

  3、            小组汇报。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三、学习“送灵车”部分

  1、            师引言。

  2、            播放第二自然段的配乐朗诵。

  3、            在这段文字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            有感情地读句子。

  5、            课件展示一组图片,拓宽意境,激发依恋之情。

  (1)、投影出示周总理的有关图片,师加以指导。

  (2)、有感情的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追灵车”部分。

  1、            出示课文图片,师配乐范读。

  2、            这一段写人们在干什么?你体会了什么?

  3、            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            人们焦急而耐心地等灵车,不约而同地望灵车,依依不舍地送灵车,说明了什么?

  2、            质疑、解疑。(快速阅读课文,学习小组讨论)

  六、作业 。

  1、            任选课文中的一幅插图,写一段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再显录像。

  八、板书设计 。

  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焦急耐心

  送灵车不约而同崇敬、爱戴、怀念

  追灵车难舍难分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3

  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和一些句子的浅层意思。

  2、感知内容,理顺思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启发回答:《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直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本课的生字词: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挽幛。

  3、学生互相提示书写易错的字

  槐:易丢撇折点

  饰:左面不是“布”,也不是“市”。

  4、区分同音、形近字,口头组词:

  柱州陪检矫

  拄洲培捡骄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强壮而有力。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板书: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投影出示句子)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2)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4)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5)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2)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附:板书设计 

  等灵车

  十里长街送总理 望灵车 无限悲痛

  送总理 无限怀念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4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xx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讲,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是非常“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赞美的语言,但为什么几个同学朗读的语调反而低沉,声音反而轻了呢?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1) 总理与人们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5)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对这二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作业 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5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xx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讲,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是非常“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赞美的语言,但为什么几个同学朗读的语调反而低沉,声音反而轻了呢?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1) 总理与人们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5)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对这二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作业 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6

  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和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进一步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6个生字,10个生词,并会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即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上送总理的情景,然后再细致理解人们是怎样送别总理的。

  教学难点 :

  1.怎样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细致理解人们送总理时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录像带:人们在长安街送总理的实录。

  主要板书计划:

  送(无比崇敬、无比热爱、无比沉痛、)

  等灵车时 总的概括 人多

  个个悲痛

  具体叙述 老奶奶

  年轻夫妇

  红领巾

  灵车到来时 时间 夜幕降临

  灵车 庄严、肃穆

  人们 心情:无比悲痛

  的表 神态:不约而同 站着

  现 动作:摘下帽 望着 哭泣

  联想:怀念

  灵车开走时 动作:追站着站着

  心情:希望希望

  作业 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词语、体会思想感情、用词造句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一些故事。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弄清文章结构。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前谈话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亿万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灵车,场面十分感人。

  二、教师板书课题:十里长街送总理

  审题:课题主要意思是“送总理”,“长街”指北京的长安街,“十里”写街长,实际写人多。题目的意思:当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在这里送别总理。

  三、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体会当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1.划出不认识的字。

  2.利用拼音字典认读。

  3.读生词。

  4.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佩着灵车拄着洋槐焦急妻子哭泣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

  2.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槐”、“妻”、“矫”,在字形上应注意。

  3.理解词语。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可亲。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四个自然段)

  六、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的意思,再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七、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词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一、学生通读全文

  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写等灵车,又讲迎灵车,最后讲送灵车。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导学生根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灵车到来之前,长安街上的场面;第二层:人们等待灵车时的动作,神态。

  2.理解第一层意思,指导朗读。

  ①课文的第一句交待了什么?(天色、天气:灰蒙蒙,又阴又冷。)写天气和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衬托出人们的悲痛心情。)读这一句时要轻、速度可放慢些。

  ②第二句交待了什么?(人很多。)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人很多?(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概括路长人多。)

  ③读第三句,你能体会出人们的什么心情?

  从“都”字用三次,人们佩戴一致,动作一致,反映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也是一致的,不约而同地前来送别敬爱的周总理。

  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3.学习第二层,指导朗读。

  (1)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人?

  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反映他们怎样的心情?

  这三句话写出人们等待灵车时的焦急,迫切希望最后看一眼总理的灵车,盼灵车快来。但他们热爱总理,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4.指名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归纳段意: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待总理灵车。

  5.放等灵车部分录像,让学生体会。

  6.再读、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并参看教材插图。

  思考:①灵车是什么时候来的?灵车是怎样装饰的?②人们眼望灵车,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自学准备后讨论。

  ①灵车是在“夜幕”降临时来到的。灵车的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佩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②“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个句子真切地描绘了课文插图的情景。

  “无声的指挥”是什么意思?“不约而同”怎么理解?

  这是反映总理的灵车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使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的一致行动。这句话表现了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③“就在这十里长街上……”写了作者的联想。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这些人民群众,所以联想自然。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概括段意:

  人们眼望总理灵车,想念总理。

  4.放这部分录像。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

  一、读前两部分内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指名背诵前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边读边划出表达人们心情和神态的语句。

  心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神态:“面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

  2.指导朗读。这段课文表达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深情,朗读时,语气要深沉些,速度缓慢些。这样更能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3.练习朗读。概括段意:灵车已经远去,人们久久不能离开。

  4.放这部分录像。

  四、放完整录像片

  五、指导造句

  六、总结全文

  课文记叙人们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做课后第3题填空练习。

  3.造句。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7

  佚名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真实具体地记述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其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具体讲了灵车到来之时,人们眼望灵车想念总理的悲痛场面。教学中我根据这两段课文内容的特点,或紧扣关键词,或巧设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紧扣“不约而同”这一关键词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学生自读完这一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出示“不约而同”,指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没有约定而行动一致)

  2、课文里讲哪些人没有约定而行动一致?(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选取的人物很有代表性,老人、青年、小孩,其实他们就代表了全国人民)

  3、他们的哪些行为一致呢?(引导学生找出“站直”、“摘下”、“望着”等动词,体会人们对总理的哀悼之情)

  4、他们的行动一致到什么程度?(重点理解“好象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5、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哀悼之情)

  6、指导学生带着对总理的爱戴及失去总理后悲痛的心情读这一段内容。

  这样,抓住关键词,牵一“词”而动全“段”,步步深入,环环紧扣,避免了提许多琐碎的问题,教学效果很好。

  抓住“想”字,巧设练习,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用引读法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人们眼望灵车时所想到的。

  师: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生接……)

  师:陪着毛主席——(生接……)

  师: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生接……)

  师:看到他——(生接……)

  师:然而今天——(生接……)

  2、人们想到了这些,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出示练习:

  我想到了_______。(联系学过的课文《温暖》)

  我想到了_______。(联系学过的课文《周总理的睡衣》)

  我想到了_______。(联系学过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

  这样设计,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写周总理的课文进行发散性思维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升华,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8

  之二

  佚名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文文章,课文记叙的是千千万万人都知道的事件,即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课题暗点了文章的中心,也照有照显的情感色彩。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敬爱与关怀周总理的思想情感。

  2、 能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昨连段成篇的。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级第二段。

  教学重点:

  能概括段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教学难点 :

  能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想象首都人民送总理的悲壮场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1、谈话导入  

  同学们,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医院病逝了,噩耗传来,举国悲痛,人们都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佩戴黑纱,在11日请清晨,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2订在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向入宝山公蓄途经的长安街两侧,等待着总理的灵车。含着巨大的悲痛与总理最后告别,今天,我们就记下当时那难忘场面后一篇课文。

  2、提示课起。板书:22、十里长街送总理。

  提问:送,送行、送别。都是什么意思?

  (不舍分离、不放心、友情深双都活着。)

  提问:你从课题中的“送”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周总理虽然逝世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首都人民多么希望仍然像过送总理出国访问那样来“送”。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怀念总理之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是按什么顺写的,可以分成几段?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按灵车到来的时间顺序写的,可分成三段)到来前(清晨)―――到来时(夜幕降临)–––––远去(夜色苍茫)

  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

  4、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要求尽量有感情。思考:这一段深课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几层意思?为什么这么分?层与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可分为三层意思(1)天气阴冷;(2)总写人多;(3)分别写了老、中、青三祖代表人物。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仔细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练习有感情朗读。

  (3)找出描写天气和人和人多的词语,谈体会并说说应该怎样读。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表现出人们的心情沉重,用压仰的语气读。写人多的词:挤满、不见头、不见尾、说明周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人发群众不顾天气阴冷,不约而同地来到长安街上送别总理。)

  (4)第4句中有一个共同的的字是什么?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是个“都”字,说明人们的动作一致,心情一致,表达了人的无限热爱周总理、 怀念周总理的心情。)

  (5)为什么说人的即焦急,又耐心、这不是互相矛盾吗?(“焦急”表达了人们恨不得马上看见总理的心情,“耐心”表现了时间再久,也要等下去的心情,共同表达了人民群众与总理决别时的深刻情感。)

  板书:心悲痛

  (6)有感情地朗读读第一段,总结段意:

  人们怀悲痛的心情,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

  5、学习第二段。

  师:首都万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央泪雨与衷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到来了,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按不同内容分层。

  (第一层:人们看到的;第二层:人们的心情;第三层;人们想到的。)

  (2)指名第一层:人们看到什么?

  (灵车的样子、装饰、给人一种离肃穆、庄严的感党。)

  (3)指名读第二层,思考:当时人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从“不约而同”眼睁睁”“无声地指挥”等词中体会到总理的灵车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全国人民都深深地爱戴,怀念周总理。)

  师: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心急如焚,然而又没有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眼睁睁”这个词把人的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板书:心欲碎。

  (4)指导朗读,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5)人们望着灵车想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陪毛主席检阅,迎送国际友人,体会到总理工作繁忙辛苦,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说明总理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中间,和人民心连心。)

  师:同在长安街上,同是一个总理,同样的人民群众,产生这样的联想是自然的,回顾当时幸福情景,更曾加了今日的悲痛。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并试背诵。

  (7)总结第二段段意。

  灵车来了,人们眼望灵车,回忆起总理的光辉形象。

  (8)齐读、试背第二段课文。

  6、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心理的词句。谈体会。

  (“牵动”:拉动,好像总理的灵车把人们的心也拉走了,灵车每往前一步,人们的心情就增加一人分悲痛,望着远去的灵车,人们的心都要碎了。)

  (“追着灵奔跑”表现了们对总理的怀念与眷念。想再看上总理最后一眼,悲痛难忍的心情,是时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情况,)板书:心相随

  (2)指导朗读,总结段意:

  灵车远去了,人们久久不肯离去。

  7、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迫总理灵车的实况录相。

  8、总结全文、提问:全文总的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课后练习:

  1、 组词:

  槐( ) 挽( ) 泣( ) 陪( )

  魁( ) 搀( ) 拉( ) 部( )

  2、从下面的词语中找出八组近义词,填在( )里。

  庄严 沉痛 慈祥 等待 庄重 焦急 移动 身躯

  着急 缓慢 悲痛 身体 慈善 缓缓 等候 挪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9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文文章,课文记叙的是千千万万人都知道的事件,即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课题暗点了文章的中心,也照有照显的情感色彩。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敬爱与关怀周总理的思想情感。

  2、 能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3、 能有感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概括段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想象首都人民送总理的悲壮场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医院病逝了,噩耗传来,举国悲痛,人们都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佩戴黑纱,在11日请清晨,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2订在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向入宝山公蓄途经的长安街两侧,等待着总理的灵车。含着巨大的悲痛与总理最后告别,今天,我们就记下当时那难忘场面后一篇课文。

  2、 提示课起。板书:22、十里长街送总理。

  提问:送,送行、送别。都是什么意思?(不舍分离、不放心、友情深双都活着。)

  提问:你从课题中的“送”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周总理虽然逝世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首都人民多么希望仍然像过送总理出国访问那样来“送”。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怀念总理之情。)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 课文是按什么顺写的,可以分成几段?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按灵车到来的时间顺序写的,可分成三段)到来前(清晨)―――到来时(夜幕降临)–––––远去(夜色苍茫)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

  4、 学习第一段。

  (1) 指名朗读,要求尽量有感情。

  思考:这一段深课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几层意思?为什么这么分?层与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可分为三层意思(1)天气阴冷;(2)总写人多;(3)分别写了老、中、青三祖代表人物。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 仔细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练习有感情朗读。

  (3) 找出描写天气和人和人多的词语,谈体会并说说应该怎样读。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表现出人们的心情沉重,用压仰的语气读。写人多的词:挤满、不见头、不见尾、说明周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人发群众不顾天气阴冷,不约而同地来到长安街上送别总理。) 

  (4)第4句中有一个共同的的字是什么?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是个“都”字,说明人们的动作一致,心情一致,表达了人的无限热爱周总理、 .怀念周总理的心情。)

  (5)为什么说人的即焦急,又耐心、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焦急”表达了人们恨不得马 上看见总理的心情,“耐心”表现了时间再久,也要等下去的心情,共同表达了人民 群众与总理决别时的深刻情感。)

  板书:心悲痛

  (6)有感情地朗读读第一段,总结段意: 人们怀悲痛的心情,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

  5、 学习第二段。

  师:首都万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央泪雨与衷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到来了,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

  (1) 默读第二段、按不同内容分层。(第一层:人们看到的;第二层:人们的心情;第三层;人们想到的。)

  (2) 指名第一层:人们看到什么?(灵车的样子、装饰、给人一种离肃穆、庄严的感党。)

  (3) 指名读第二层,思考:当时人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从“不约而同”眼睁睁”“无声地指挥”等词中体会到总理的灵车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全国人民都深深地爱戴,怀念周总理。)

  师: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心急如焚,然而又没有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眼睁睁”这个词把人的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板书:心欲碎。

  (4) 指导朗读,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5) 人们望着灵车想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陪毛主席检阅,迎送国际友人,体会到总理工作繁忙辛苦,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说明总理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中间,和人民心连心。)

  师:同在长安街上,同是一个总理,同样的人民群众,产生这样的联想是自然的,回顾当时幸福情景,更曾加了今日的悲痛。

  (6)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并试背诵。

  (7) 总结第二段段意。灵车来了,人们眼望灵车,回忆起总理的光辉形象。 

  (8) 齐读、试背第二段课文。

  6、 学习第三段。

  (1) 自由读第三段,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心理的词句。谈体会。

  (“牵动”:拉动,好像总理的灵车把人们的心也拉走了,灵车每往前一步,人们的心情就增加一人分悲痛,望着远去的灵车,人们的心都要碎了。) (“追着灵奔跑”表现了们对总理的怀念与眷念。想再看上总理最后一眼,悲痛难忍的心情,是时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情况,)

  板书:心相随

  (2) 指导朗读,总结段意:灵车远去了,人们久久不肯离去。

  7、 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迫总理灵车的实况录相。

  8、 总结全文、提问:全文总的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附: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 组词:槐( ) 挽( ) 泣( ) 陪( )魁( ) 搀( ) 拉( ) 部( )

  2、从下面的词语中找出八组近义词,填在( )里。庄严 沉痛 慈祥 等待 庄重 

  焦急 移动 身躯着急 缓慢 悲痛 身体 慈善 缓缓 等候 挪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0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拄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

  教学用具:课文插图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长安街上迎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带。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如《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热爱和怀念周总理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

  2、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借助预习提示和必要的资料,如介绍周总理的光辉业绩、他逝世前后的情况、电影《周恩来》等,使学生的思想较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教学时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感知内容,理顺思路。要指导学生反复自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可以先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理顺课文的思路(①等灵车;②望灵车;③送灵车)。然后让学生质疑,解决字词方面和浅层内容的理解。

  第二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教师可用“你觉得哪些词句充分表现首都人民爱总理的思想感情?”这一提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以下的句子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和品味。

  这篇精读课文,运用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的动态、心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76年1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课文循着“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1

  之六

  佚名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读懂句子含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学好本课的生字新词。

  3、会背诵课文第一段。继续培养学生的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体会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热爱怀念革命领袖,懂得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才会永远怀念他的道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读懂句子含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全心全意大利地为人民服务,深受人民的爱戴。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的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途经长安街,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上街为总理送行,含着巨大的悲痛向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的真实情景(揭题)。

  2、理解题意。

  课题中哪一个词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事情?“十里长街”指出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初步谈感受。

  1、配上哀乐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间相互交流。

  3、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4、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默读课文。

  2、检查、交流。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回答课后习题1的问题,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

  四、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5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段;背诵第一段;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2的第1小题。

  2、再读课文,思考:首都人民“等灵车”的场面是怎么写的?(先总后分)

  3、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3的第(2)小题。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5、背诵指导。

  先总写人多,抓住重点词语“挤满”、“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都--都--都--”;再具体写有代表性的三代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一对年轻夫妇——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2的第2小题。

  2、再读课文,按“望灵车”、“想总理”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两个部分。

  3、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3的第(1)小题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集体朗读。

  三、课堂练习。

  1、概括出第一、二段的段落大意。

  2、书面完成课后习题3的第(1)(2)小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2的第(3)小题。

  2、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3的第(3)小题。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二、再配乐朗读,完成下列填空。

  1、课文记叙了,反映了。

  2、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得最使自己感动?把它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3、质疑问难。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人民无限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三、课堂练习。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参考资料:

  二、关于周总理

  周总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县,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因患癌症病逝,终年78岁。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的灵车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的真实情景。

  四、关于课后题

  第1题:答案见“关于教材理解”

  第2题:第一段写送别周总理的人们,他们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在等候总理灵车的到来;第二段写灵车开过来了,人们眼望灵车,向总理默哀、致敬、怀念总理;第三段写灵车开过后,人们追着灵车跑,灵轩远后,人们又静静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第3题:(1)是人们对周总理沉痛悼念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在“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说明了每个人的心情都是同样的悲痛。

  (2)表面上看,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悼念、崇敬周总理这一点上是统一的;“焦急”是老奶奶要急于见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3)因为人们心中无限悲痛,不忍心让周总理的灵车离去。这反映出人们对周总理的沉痛悼念和无限怀念之情。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2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伫立长安街两旁为总理灵车送行的感人场面,反映了人民热爱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课文描写具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教学本课我采用精讲多读,深入情境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一、范读课文,初步感知,引进情境

  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回顾《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内容,体会总理关心清洁工人,爱护普通战士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进一步认识总理爱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思想,因而周总理逝世后举国上下万众悲痛,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由此出示课题。

  接着我范读课文并利用配示,读出感情,感染学生。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儿看出?读后回答使学生了解:(1)课文写周总理逝世后,人们聚集在长安街两旁为总理灵车送行的事;(2)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天灰蒙蒙的”是早晨,“夜幕开始降下来”已到傍晚,“灵车终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了”,说明到了夜里。从中把握课文思路。

  最后归纳:这么多人以无比的悲痛,在“又阴又冷”的天气中站了整整一天,为总理灵车送行,充分表现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为时再出示录像,指导学生观察和叙述内容,通过展现的场面把学生引进情境。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感受情境

  在初步感知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模仿音响朗读,体会语感,并划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再联系句子理解词语,学习字词后,再读课文,体会人们为总理送行的悲痛之情,读出语感,并说出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通过对等灵、望灵车、追灵车等具体内容的梳理,使学生认识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悲痛之情,让学生从中感受情境。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深入情境

  有了前面的基础,再对课文逐段细读,弄懂词语,理解内容,使学生深入情境。

  齐读第一段,思考:长安街两旁怎么样?人们是怎样在等待总理灵车的?在学生朗读解答后,具体分析:(1)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队长人多,“挤满”一词,更具体写出了人多的程度,这么多人排这么长的队来向总理告别,可见人们对总理的爱戴。(2)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是怎样具体描写一位老奶奶年纪大了,拄着拐杖站了一整天,多么希望总理的灵车早点来,再最后看一眼周总理啊,“焦急”正是她急切心情的表现“耐心”一词,是说老奶奶虽然已经疲劳极了,但极不忍离去,还支撑着身子在等待灵车的到来,要亲自送一送总理,说明她对周总理是多么敬重。接着,引导“焦急而耐心”的仅仅是老奶奶吗?不,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和她的儿女,还有一群泪流满面的红领巾,还有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在“焦急”地盼望总理灵车的到来,“耐心”地等待着总理灵车。

  四、精读课文,领悟中心,再现情境

  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总理了解甚少,缺乏当年人们的深刻感受,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起感情的波澜,需进一步精读课文,领悟中心。通过感情朗朗再现情境,第一段着重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切哀悼,把握人们等灵车的焦急而耐心的心态;第二段着重体会人们沉痛的心情,把握人们望灵车时悲泣的场面;第三段着重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思念之情,把握人们追灵车时希望多看一眼总理的愿望。

  通过个别的朗读,集体朗读,开展评议,反馈矫正,读出语言感情,领悟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深厚情意,再现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而感人的情境。

  这篇课文作者以深厚的感情,细腻的语言,通过人们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的具体描写,通过千万人的群体和典型代表人物融为一体的具体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向总理告别的悲痛欲绝的情景和无限思想,教学中,过渡性的语言把握还不够熟练,今后应加强练习。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3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xx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讲,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是非常“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赞美的语言,但为什么几个同学朗读的语调反而低沉,声音反而轻了呢?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1) 总理与人们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5)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对这二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作业 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4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xx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讲,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是非常“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赞美的语言,但为什么几个同学朗读的语调反而低沉,声音反而轻了呢?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1) 总理与人们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5)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对这二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作业 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5

  下面是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十里长街送总理》语文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叙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第二课时要学的第二、三段是课文抒发感情的焦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方面:1、读中体会人民群众怀念、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并体会随着时间迁移这种感情的升级;2、通过读表现这种思想感情;3、抓“不约而同”、“慈祥”的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为第三课时这两个词的造句作铺垫。

  (二)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读为突破口开展训练。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同学读的积极性,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读好,我采用了以下手段:1、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2、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不约而同”、“牵动”这两个词的意思,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意思、表现、程度等方面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想说些什么?”从而懂得“牵动”这一词语的丰富内涵;3、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删、换词句加强比较朗读,促进体悟;引导学生归纳一段的学法,造成迁移。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通过复习第一段内容,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2、学习第二段

  (1)放录像,看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2)自由轻声读第二节,用“--”划出写灵车到来的句子,用“”划出人们的表现。(这一题目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为进一步读讲作准备) (3)思考: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4)品词句,入意境通过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表现、程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学习法,互相启发,激发学习积极性。

  (5)质疑:为什么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识水平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

  (6)读,表现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读出失去总理的悲痛。 读中加强评价。

  (7)学习第3节

  a、望着灵车,人们想到了什么呢? 先自由读,然后师生接读。

  b、比较句子,品味感情。

  把第一句的两个“多少”换成“很多”,体会看到周总理的自豪、幸福,并读出这种感情。

  c、理解“慈祥”的意思。为了帮助理解,挂出周总理像,讨论慈祥的含义。

  d、激发学生想象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有一定了解,引导他们回忆,有助于更好地入情入境。)

  e、练习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段

  (1)总结学法,即理思路→品词句→读出感情(教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理思路,找出写人们心情的句子和人们表现的句子。

  (3)品味“牵动”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的话,你想说些什么?(通过激发学生想象,理解“牵动”的丰富内涵)

  比较两句句子删去最后一句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和原句比较,体会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现实的心情。

  (4)指导朗读,背诵

  4、简要小结,完成板书

  5、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背出来。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6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xx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讲,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是非常“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赞美的语言,但为什么几个同学朗读的语调反而低沉,声音反而轻了呢?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1) 总理与人们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5)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对这二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作业 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17

  之一

  作者:陈育红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

  2、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复习导入  :

  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可回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手术之后》等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讲述《周总理的睡衣》、《一束鲜花》等故事,感受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3、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4、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xx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

  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二)放录音,看录像。

  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

  (三)释题:(出示课题)

  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

  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

  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

  (四)学习第一段:

  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

  2、交流: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

  (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

  (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

  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

  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

  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

  4、你还读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

  5、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归纳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完成作业 上(1、2、3题)

  3、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第二、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一段,进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肃穆,长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万的人缠着黑纱、佩着白花,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他们带着泪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总理灵车的到来。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人们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夜幕开始降下来,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按“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3)学生交流,边朗读边体会。

  重点体会: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写人们看到总理灵车一致的举动,从而间接写出人们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热爱。

  “眼睁睁”写出了人们望着灵车缓缓前行,想留却留不住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态,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希望灵车停下,多看一眼总理。

  “顾不得”既反映了人们十分珍惜这一去不返的历史时刻,又表现了人们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浑然不觉。

  (4)试着设计一道填空题,加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例如人们的身体——,眼睛———,泪水——,都是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们——;长时间的等待不算什么,人们——;满面的泪水顾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这长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众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讲,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是非常“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赞美的语言,但为什么几个同学朗读的语调反而低沉,声音反而轻了呢?

  (6)是啊!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今天总理却已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这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7)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1) 总理与人们心连心。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人们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读课文,在读中找句子,圈词语,说理由,反复读,悟感情。

  (3)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表达了人们不忍与总理永别,希望多看总理一眼,希望总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4)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5)灵车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对这二行动,你是怎么体会人们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4、小结学法,总结全文。

  5.作业 :

  作业 本第4题。划出课文中使用“反复”的句子,体会人民送总理的心情,知道反复的作用,仿写一句话。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教案-《十里长街送总理》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2757117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