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2.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三、订正字音:

  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

  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

  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段。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归纳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三、拓展延伸:

  交流学完本文后的感想?写一篇歌颂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练》二三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激情昂扬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两个时间:1949年10月1日  20xx年8月8日

  看到这两个数字,同学们知道这两天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这是两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日子。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有一个令我们耻辱的日子:1931.9.1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好多东北人流亡在外。下面请大家看几张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松花江上》音乐背景下,幻灯片显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

  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日本侵略者太残忍了,我们不能忘怀这段历史;当时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腐败,经济的落后;我们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故土。九一八事变十年后,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当中,有个名叫端木蕻良的作家,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走进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三、检查预习

  炽痛(chì)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

  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斑斓(lán)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文章,这些字词都认识吗?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别的字词不会读的吗?

  四、感知探究

  (一)整体感知作者发出的誓言

  1、听誓言

  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也掌握了生字,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朗读来触摸文章的语言,希望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要明确作者面对十年未归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

  2、品誓言

  透过这些文字,我相信大家肯定被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感染了。尤其是他发出的铮铮誓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同学们,“誓言”这个词怎么理解呢?

  (宣誓时说的话。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许下的诺言。)

  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誓言,比如少先队入队仪式上,大家肯定面对队旗宣誓过,这就是誓言。通俗一点,当你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时,也曾对老师许下过诺言,保证以后一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了。此时,你的语气一般都比较……(坚定)

  那文章中作者发出的誓言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读誓言

  同学们找的很好。读这些语句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必须)

  先指名读,然后一起用坚定的语气朗读作者发出的铮铮誓言。

  (二)讨论探究

  任何人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的。那么,端木蕻良的家乡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呢?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景物的句子。

  用“这是的土地”说一句话。

  美丽的土地。文中写到了白桦林……

  富饶的土地。文中写到了高粱、豆粒、煤块。

  生机勃勃的土地。文中写到了山雕、鹿群、马儿在跑着。

  这的确是一片让人难忘的土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景物呢?是不是可以删除其中的一些?

  不可以,这些景物都是这片黑土地上独有的。

  这些景物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

  一连串的景物描写,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自豪的。)

  学生齐声朗读。

  除了这些语句描写家乡的景物外,文中还有别的地方描写家乡的景物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在春天……多么丰饶。)

  也用“的一片土地”来概括一下,并说出理由。

  美丽的土地。文章写了春天的景色,如土壤、河流、原野等等。

  丰饶的土地。文章写到了秋天“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稻禾的香气,碾着新谷的场院等等。

  朗读这些语句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喜悦的。)

  这些都是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作者的记忆中除了这些景物描写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活动呢?

  (文中写到了曾经在故乡的土地上印下脚印,说明了作者那时在故乡土地上的劳动。还写到了捉蚱蜢。)

  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曾经的劳动,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分角色朗读(活动、春天、秋天)一定要读出喜悦的感情

  通过文本的朗读,我们了解了关东原野那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就是这片土地,被日本侵略者疯狂虐杀。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来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那颗诚挚的爱国之情。

  (二)总结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品读赏析

  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六、延伸拓展

  近代以来,除了端木蕻良这样爱国爱家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统一而抛头颅、洒热血。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首诗,题目是《我爱这土地》。这是诗人艾青在1938年面对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肆意践踏的时候写的。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希望同学们今天在学过这篇课文后能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努力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九一八”已成为过去,它是中国历的耻辱。同学们,作为年轻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强大则国家强大”,请大家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布置作业

  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4

  9.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hóng炽痛chì胸膛喷涌泛滥làn白桦林嗥鸣háo山涧斑斓lán碾nián丰饶污秽huì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问题讨论: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八:欣赏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九:布置作业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

  3、    情境导入  

  4、    导语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5、    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6、    整体感知

  7、    范读

  8、    学生自读

  9、    品读精彩语句

  10、       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11、       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2、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3、       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4、       明确该词的本意;

  15、       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1、“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2、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7

  导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过程与态度目标

  1.   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

  2.   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导学思路

  由于学生均没有课文中所写的那种故土沦丧,四处流浪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导学过程中首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联想,唤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创造必要的条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映东北沦陷时期百姓逃难时的电影片断及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

  2.导师解说:194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面开始了侵华战争。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本文作者正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整体感悟

  1.在导师指导下,给课文第一部分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注上拼音,并给课文标出节奏和重音,以方便朗诵。

  2.导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3.学生按所提示的方法对课文第二部分词语的读音、词义、节奏、重音等进行标注,并练习朗读。

  4.全体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感悟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5.请几位同学说说离别故乡和亲人的情景与感受。师生一起朗诵江淹《别赋》片断和毛泽东《到韶山》、《挥手从兹去》等描写离别的诗词,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离别之情的感悟,找到感悟理解课文的最佳结合点。

  三、学习探究

  1、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1)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自主阅读思考,并在课堂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悟。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明确:

  课文第一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呼告、排比、比喻等手法,讴歌了故乡的美丽和丰饶,抒发了深沉热烈的赤子之情。

  2、   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探讨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与写法,明确:

  课文第二部分表达作者要报效故土,为她的解放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相同,都是在直接抒情中穿插进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运用呼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拓展阅读

  阅读孙犁的《老家》一文,完成练习

  老    家

  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新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12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了,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果树成行。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寒暄   解嘲   萦绕   桑梓   情节

  2、解释“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的含义。

  3、作者说“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为什么?

  4、文章末尾“但是,新的正起突起,旧的终归消失”是什么意思?

  五、仿写训练

  由仿写到独创是学习作文的必由之路。仿得多了,也就“熟”了,“熟”了也就“巧”了。“仿”不是照抄,而是仿照着样子学习写作。一是仿内容的创意,二是仿结构的技巧,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要求:认真阅读和揣摩课文第一部分“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和第二部分“在故乡的土地上,……留着我的手印”这两段文字,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进行仿写练习。写完后在小组内传阅、交流、评点、修改,再选优在全班交流,课后将优秀仿写习作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内的“语文学习园地”内供同学欣赏。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8

  课    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    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0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炽痛(    )(a.zhì  b.chì)

  2.嗥鸣(    )(a.háo  b.áo)

  3.怪诞(    )(a.yá  b.dàn)

  4.默契(    )(a.qá   b.qì)

  二、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

  a.喷涌  珠丝马迹  缠绕  红熟

  b.谰语  班谰  亘古  申吟

  c.丰绕  飘扬过海  泛烂  桨液

  d.镐头  土穰  蚱蜢  原野

  三、下列句子朗读不太顺口,请稍加修改,使之通顺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土地黑黑的,红玉的脸庞,眼睛似黑玉,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

  五、阅读分析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训练

  请用抒情的文字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字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b  二、c

  三、“土地黑黑的”改成“黑色的土地”,“眼睛似黑玉”改成“黑玉的眼睛”

  四、1.拟人  2.比喻  3.反复

  五、1.“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3.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  4.从全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1

  重庆市巫溪县文职中 小张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了生你、养你的故土,你的心情会怎样?

  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边听老师边讲: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国民政府把解决中日冲突的希望寄予国联,但国联却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国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变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他们多么希望早日能重返故园。于是,他们面对着东北土地发出誓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课题——土地的誓言

  3、质疑:看了课题后,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后补充:(课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能理解成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二、范读课文。

  1、同学们,说了这么久,到底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课文朗读。学生按要求听读。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人家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听完后问:同学们,听完这篇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热爱他们的家乡;我感受到了东北人们十分希望重返故园……)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受。

  1、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自学生字新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2、检查自学情况。

  a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指名注音: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解释词语:炽痛 嗥鸣 斓语 亘古 污秽 默契

  b指名分段朗读,学生评价。

  3、同学们,初读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谁来讲一讲。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句。

  1、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2、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

  问题二: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精读课文,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4)最后让学生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

  2、你积累到了哪些爱国的名言、诗句?能给大家推荐几条吗?

  板书设计 :

  土地的誓言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人称的恰当运用。

  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课后反思: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可在课堂上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得动脑筋。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2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

  9.18,9.18,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出示课件一:课题

  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

  出示课件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深入探究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课件三:

  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速读]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学生大声朗读这部分文字。(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读语句)[选读]

  出示课件四:品读赏析

  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你以“这是一块(    )的土地”的形式来说自己的看法并找出文章中语句作为依据。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师根据回答总结明确:赞美、热爱、自豪、思念……的语气

  分组朗读,每组推举一名最好的同学来读。[荐读][配乐读]

  师针对朗读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出示课件五:朗读比较

  想一想,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本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想起无数的脚印,埋葬过欢笑的田垄,稻颗上的蚱蜢,沉重的镐头;我闻到了土壤的香气,稻禾的香气;我听到了欢喜的声音,劳动的声音;我想起了浅浅的河流,烟雨似的柳条,清亮透明的天空,银线似的蛛丝,拉粮的粮车,到处飞的麻雀,碾着新谷的场院……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小组讨论回答,在讨论过程中,师提示:内容、结构、修辞手法、感情表达等方面

  师根据具体回答情况评价

  通过同学们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课本的原话确实运用得恰如其分,那么我们用什么样语气和语速才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呢?请同学们试着读一下。[试读]

  学生读了之后,互相评价。

  学生试着总结语气:亲切、依恋、缓慢、低沉……

  齐读这一部分语句。[齐读]

  2、面对故乡的土地,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在作者的笔下,这片土地是那样的富饶、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生机,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却遭受着从来没有过的蹂躏与践踏,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奇成为过去,美丽和充满活力也只能留在回忆中。(擦去板书)现在这片土地上满目萧索,一片凄凉。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哀号声不绝于耳,更不用说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示课件五:各种图片资料)

  谁无父母,谁无妻儿,面对同胞惨遭杀戮,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作家,端木蕻良面对家乡的土地,究竟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结尾。”

  师生齐读。[齐读]

  同学们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作者满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点评。

  现在就让我们用坚定的、充满激情的语调来读下面两句话。

  出示课件六:选取两长句进行配乐朗读

  (如果时间够用,可再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在那一刻,作者犹如一只失去方向的鸟儿,在寻找自己的枝头。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如此的诤诤誓言。最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一位诗人所发出的誓言。

  出示课件七:《我爱这土地》。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3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  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一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悟一悟  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五、品一品  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写一写  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句式一:“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七、想一想  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

  十、布置作业 :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设计意图:延伸拓展课内知识,同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附:结束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板书设计 :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产     丰饶    思恋家乡

  关东沃野

  景色     美丽    热爱祖国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 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6

  课    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    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2950117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