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精选15篇)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1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江西省峡江中学 林安 331409

  邹忌,齐人,以善鼓琴为齐王所知,“见王三月而受相印”。他不仅琴技高,劝谏之术更高。《邹忌讽齐王纳谏》说了两件事: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寥寥数语中,并无讽王纳谏的字句,只轻轻一点“王之蔽甚矣”便停住,此一停,远比长篇大论更有醒悟作用,让齐王顿悟“善”,何等含蓄蕴藉,何等简洁峻峭!可谓惜墨如金。

  通观全文,作者说理每一层俱三叠。变中不变,不变中变,如迂回九曲,引人入胜,可谓“三叠九曲”。第一段孰美之问答。问其妻、妾、客三人,答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不若君之美”。问法三,答法三。

  第二段暮寝自思。想出“美我之故”乃“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看破人情,因小悟大,于闺房小语中参出微理,窥破千古臣谄,君蔽的根源。由此引出第三段邹忌入朝自述,讽王蔽甚。邹忌现身说法,由已及王,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方面推出“王之蔽甚矣”,入情入理。

  第四段下令受谏也分三叠。首先赏分三等:上赏、中赏、下赏。进谏也分三阶段:“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全文自首自尾,俱用三叠法,言简意赅,可谓劝谏文中佳品。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2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        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                  ——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 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黄燕亚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梅洪建  an li(网友来稿)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3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zhāo)服衣冠(guān)(kuī)

  (jī)(cháo)于齐 (jiàn)

  ()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 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媒体设计

  投影仪(可将有关的词句知识,制做胶片,在教学中适时展示给学生;也可将教师设计的问题、练习、补充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1、投影显示《陆贾说汉高祖》,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陆生时时前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怿。……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选自《史记》

  汉高祖之所以“不怿”,是因为陆生说汉高祖时采用        的方式。而《勾践灭吴》中第一段写到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是因为文种进谏时采用       的方式。(备选答案:①直言规劝  ②委婉规劝)

  2、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

  (此导语 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生共同订正后,请学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再共同解答。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①、让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 、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达标检测

  1、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A、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妻、妾、客的不实赞美中悟出了道理。

  B、写邹忌和徐公比美的自惭心理。

  C、写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及其原因。

  D、写邹忌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

  ②、我们如果把这一段翻译出来,古今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古今汉语的差别很大。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光看字形,现阶段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 、曰、孰、吾。

  B、大多数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如“修”、“服”、“谓”、“公”、“君”等字就是意义不同。

  C、在语法方向,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D、“客从外来”、“与坐谈”是现代语法,不是古代语法。

  2、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附板书设计 

  邹          内涵:委婉规劝                   (是什么)     

  忌          

  讽          原因:王之蔽甚矣                 (为什么)

  齐

  王          方式:设喻(类比)               (怎么办)

  讷

  谏          效果:善……战胜于朝廷           (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投影仪投影四道小题,请4名同学填充。

  (1)、暮寝而思之,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 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四、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邹忌:                           齐威王: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明智果断、大胆改革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教学后记

  1、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多读多背,并且教师要具体指导。

  2、要让学生积累有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得扎实些。

  3、此课篇幅不长,语言也比较浅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且要拓展阅读和加强读写联系的训练。

  4、教学设计未涉及到对情节、语言、选材等写作特色的分析,是一个遗漏。

  教学资料(略)

  教案设计者:  衡阳市二七二厂子弟中学    曾文瑜    邮编:421004 

  联系电话:        手机:13875750442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6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7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了解《战国策》。

  三、教学难点: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初读课文:

  1、解题: 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简介《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4、生字:

  昳yì   窥kuī  间进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四)朗读课文指导。

  第一自然段: 

  1、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2、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第二自然段:

  3、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话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缓慢的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真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纵横”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4、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第三、四自然段:

  5、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要略作停顿。

  6、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五)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六、小结:《战国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七、布置作业:排演课本剧。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国别史

  《战国策》     历史散文总集

  汉代刘向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初步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工具书翻译第一、二段。

  三、教学难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三分钟说话练习。

  2、导入:师: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串讲第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有:通“又”,还有。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甚:极点。

  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不相信(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又问他:“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丽);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求。”

  (二)分析第一段:

  1、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2、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三)串讲第二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地方:土地,方圆。

  如今齐国的国土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得太厉害了。”

  (四)分析第二段:

  1、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2、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教师: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六、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散文,我们知道以小见大是重要的写作方法。朱自清通过小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这“小”中的“大”,仅仅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吗?还得—— (用心想)。 战国时齐国的大臣邹忌也经历了一件小事,他深入思考,连睡觉都在想,他也想出了“大” 。

  七、布置作业:p152、一。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2、威王受蔽

  由小及大     宫妇左右→私王     设喻巧妙

  家事喻国事    朝廷大臣→畏王     入情入理

  四境之内→求王     态度诚恳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认识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用语的特点。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三)串讲第三段:

  王曰:“善。”

  齐威王说:“好!”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书面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庭院里好像闹市一样;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以后,不时地有人偶然进谏;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的了。

  (四)串讲第四段: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五)分析第三、四段:

  1、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鉴赏品位: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三思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三比               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                                      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小      -------------------------- ------       大

  家事     --------------------  ---------       国事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文言积累:

  1、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还有。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①皆朝于齐:动词,朝拜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②孰视之:通“熟”,仔细

  吾与徐公孰美: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3、古今异义:

  ①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②私:古:偏爱。今:自私。

  ③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④左右:古:本课指侍卫人员。今:⑴表示方位 ⑵动词,控制,掌握。

  ⑤谤讥:古:批评议论。今:诽谤,恶意中伤。

  4、词性活用: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认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②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句式:

  ①吾孰与徐公美:与……孰……的句式变形,介词结构后置,理解为:与……相比,谁更……

  ②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现象。原语序是:不信自。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状语后置,于朝廷战胜,在朝廷上战胜。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小结:

  1、类比。

  2、邹忌的讽谏为什么能成功

  多谋忠臣                                    贤明君主

  头脑冷静                                     有智慧

  目光敏锐                                     有气度

  有自知之明        说                 听    有魄力

  善于观察分析事理                                从谏如流

  邹 忌                                      齐威王

  3、中心思想: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事作比喻劝告齐王治理国家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听取全国臣民的意见,以利于国家的政治革新,使别国畏服。文中通过邹忌讽谏齐王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如果有了缺点错误,就要欢迎别人批评指出,并且及时改正,这样才能进步。

  七、练习:

  八、布置作业:p153.四

  九、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3、威王除蔽: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三令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无可进者

  4、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8

  解题:讽谏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

  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孙茜 

  [教学过程和方法]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 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 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黄燕亚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        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                  ——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 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黄燕亚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10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 )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

  2.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 朝:cháo朝廷、朝堂

  b.时时而间进 间:jià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 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d.期年之后 期:jī一周(年)

  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4.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8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6.对加黑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7.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9.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群臣莫对:

  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

  _________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

  ______________

  (4)子以我为不信:

  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黑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11.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虎求百兽而食之

  天帝使我长百兽

  子无敢食我也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12.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c 6.c 7.a 8.d 9.(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10.b 11.b 12.b

  二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邹忌(zōu) 丽(yǐ) 朝服衣冠(guàn)

  b.孰与(shú) 弗如(fú ) 入朝(cháo)

  c.窥镜(kuì)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暮寝(qīn)

  2.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上书谏寡人者

  乃所大树百而书之曰

  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a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12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13

  班级           姓名          

  复习内容: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复习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复习重点:

  1、词类活用:朝,美,面,闻等。

  2、古今异义:地方 ,左右,讽,谤讥等。

  3、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考点过关:

  一、文学文体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               》,由西汉       编订。“讽”的意思是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昳丽(    )   朝服衣冠(    )    窥镜(    )    孰与(    )    

  弗如(    )    谤讥(    )       寡人(    )    间进(    )

  期年(    )    进谏(    )

  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或划线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     )     (     )(     )(     )(     )    (     )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     )               (     )

  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

  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

  (     )

  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     )      (     )    (     )  (     )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     )(     )(     )       (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     )  (     )(     )(            )        (    )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                 )

  之蔽甚矣!”

  (     )(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     )(     )          (        )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

  (     )(     )(     )(              )

  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     )(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              ,                   。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              ;             ,

  。

  3、文中侧面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               。

  4、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的句子是:                      。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                        ,

  ,                  。

  6、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类比,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的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

  六、连接中考

  (一)湖北襄樊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5、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二)天津市:

  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9、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七、课堂检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                  》 。(l 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闻寡人之耳者  (          )  (2)时时而间进(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            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

  6、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7、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14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 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 ①小结知识要点

  (五)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七、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篇15

  建湖县上冈实验初中  张荣芳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重点:1、文言常识。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难点: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3、译句。(老师抽查)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明确:刘向   国别体 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闯关二: (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 得2分)20 1、解释文题: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3、分析人物形象:(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明确:供你参考: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2、解释加点的词:4分①暮寝而思之(            )②今齐地方千里(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3、翻译句子:4分(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王之蔽甚矣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 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6、附加题: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仅供参考: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五、布置作业:(见学案)板书: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1节):三问、三思↓ (2节) 三比   ↑(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                             ↓                              类比                       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教学设计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会读书”—“知人论世读经典”中的第二篇文言课文。故本课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知识、方法和要求。具体设计: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4063117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