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孔乙己 教学设计

孔乙己 教学设计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孔乙己 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孔乙己 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1

  同学们好!

  导入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

  讲课: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划出本文描写人物的句子。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对,就是孔乙己,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是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课文都用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找一位同学来读句子。你读的这个句子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板书: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吧,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教师读)这句肖像描写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为什么孔乙己会“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回夹些伤痕”呢?  这位同学答得很有见解,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劳动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短短的23个字活画出一个贫困不得志而且经常挨打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4、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孔乙己的肖像?“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是为什么?他这么极力争辩又说明什么呢?对!孔乙己还有死要面子的特征,他想清白做人但事实上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孔乙己生活在矛盾之中而又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 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5、还有没有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自己站起来读一下。是第几段?对,第四段写短衣帮酒客嘲笑孔乙己,人们先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屑置辩?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是呀,他会想那还用问吗,我当然认识字,还认识不少呢,要不然敢穿长衫吗?你们懂什么呀!  人们接着又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些灰色”。这又是为什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所谓“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做官,古代很多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和心愿就是考取功名,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旦考上便意味着飞黄腾达,鸡犬升天,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比如我们知道的范进和这篇文章中一直没露面却心狠手辣作威作福的“丁举人”,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酒店的人们毫无顾忌的嘲笑,无疑戳痛了孔乙己内心深处的伤疤。所以“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几句生动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内心活动:先是表现出读书人的高傲,后来却是反映他难以掩饰的、不可名状的苦痛。

  6、人物描写的方法还有那些?(板书:动作)课文哪些地方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哪些动作描写最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好我们来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句子。“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9文大钱。”作者用这个“排”字,有何用意?表现了孔己己当时怎样的心态呢?这位同学说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有道理,这也是比较通行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同学们说得真好,眼看要展开一场辩论会。我觉得呀他并不是在炫耀自己。为什么呢?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板书),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的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分,例如: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分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同学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请记住:发表你的意见,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可以用个小黑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这是《阿Q正传》中的一个句子,写阿Q从城里发财回来到酒店喝酒,动词“仍”表现什么?这可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炫耀”了。

  7、我们来看课文第二次写孔乙己掏钱喝酒的细节。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句。这里为什么用“摸”呢?对,他已经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了,可他仍然用最后四文钱喝酒,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对孔乙己这样的人有什么态度?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用鲁迅的话就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呀。(板书)。那么孔乙己为什么会如此悲惨?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待会儿选代表说说本组讨论的结果。

  同学们说出了各自的意见,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热衷功名,一心向上爬,在八股文中耗尽了自己的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间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只有当人们触及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才立刻颓唐不安。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他以“君子固穷”安慰自己,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而打他的就是通过科举爬上去的凶恶残酷的丁举人。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潦倒终生的原因。作者用无情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和教育制度。(板书:科举)而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就是揭露封建社会制度。(板书:封建社会)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8、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呢?为什么?对,并不矛盾,“大约”在这里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作者只能估计孔乙己死了,而那时的孔乙己已经被打折了腿,他又不会营生,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不会活下去,所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9、下面同学们再仔细的默读一遍课文,再次想象一下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课文默读完了,谁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谁能替这位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下面我给大家提问一个问题,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注意体味作者对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批判。”对这句话该怎么理解?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众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呢?对,从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中可以看出来,能不能读一下原句?还有没有其它的句子?这些短衣帮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这说明什么?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孔乙己是不幸的?没有,他们只是为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对孔乙己的笑?掌柜的笑是怎样的一种笑?大家再读一下课文原句。说得对,掌柜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小结:今天我们讲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作品所描写的那黑暗冷酷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本文以简洁、单纯的构思和凝练、精粹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科举践踏人生、毁灭人性的罪恶。希望同学们课下再仔细品读,用心体会。

  好,下课。谢谢。

  板书:            孔乙己

  鲁迅

  孔     肖像:穷困、懒惰、经常挨打                            

  乙           死要面子                       

  己     动作:“排”、“摸”                            

  ↓

  科举 → 封建社会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2

  孔乙己

  从容说课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导入  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练习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 的国民性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3

  孔乙己

  教学目标 :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  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

  孔乙己

  鲁迅

  丁举人、何家

  吊  打

  取笑          没有进学      取笑

  酒客      孔乙己   穷得快要讨饭       掌柜的

  被打折了腿

  哄  笑

  “我”、孩子们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方法的指导。

  2.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内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理解文中描写短衣帮、掌柜以及多次写到“笑”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课前印发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3.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4.文中描写了短衣帮、掌柜等人物,这一些对突出小说的主题有何作用?文中多次写到这些人的哄笑声有何作用?

  5.在那样的年代,孔乙己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能否避免?为什么?

  6.作者对文中的人物所持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四、联想扩思。

  1.在学习过的文章中,有哪些人物形象也像孔乙己一样体现着自身性格的矛盾?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为执法者但徇情枉法。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饥寒交迫急需火柴但一根也不肯动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明知天热感到胆怯但仍坚持出车。

  《杨修之死》中曹操口头称赞杨修但最终杀害杨修。

  《小橘灯》中小姑娘小小年纪遭遇不幸但成熟机警。

  2.小结: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亦然。抓住矛盾进行分析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会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人、看待事,走向全面深刻,做一个理性而不偏激、深刻而不肤浅的人。

  【创意说明】

  《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对于这样一篇“讲点”丰富的课文,该怎样教?本课的教学设计作出了一点尝试:

  一、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科学渗透素质教育。本课教学在带领学生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解读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另外,教学收束时,更进一步由学法指导拓展到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令学生有“别有洞天”之感。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5

  孔乙己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            二辩            三辩

  第④节          第⑥节          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    不屑置辩        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                            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㈠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胡裕树《现代汉语》P433-P434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6

  5  孔乙己

  从容说课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导入  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练习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 的国民性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内容及步骤:

  一、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xx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朗读课文

  要求:

  1、圈点批画出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3、①字词:

  咸亨(hēng)酒店 砚(yàn) 附和(hè) 羼(chān)

  蘸(zhàn) 舀(yǎo) 打折(shé)了 绽(zhàn)出

  ②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 tá ng)——精神萎靡不振。

  4、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三、分析课文

  (一)快速阅读,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

  第二部分又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层:

  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

  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②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③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侧重于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

  第二层(10—11节)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

  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第三层(12—13节)交待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二)社会环境分析 

  思考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思考)

  3、“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

  1、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衣服 地点: 方式:

  长衫 柜里 坐喝

  鲜明的阶级对立

  短衣 柜外 站喝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3、开头两段从容地勾画了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然后再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可以先把与后面的故事有关的地点、人物交代清楚,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故事,可以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的不平等,人心的自私,预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可以用冰凉的气氛为前奏,使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显得哄然而起,行文更有波澜。

  朗读第2、3节。思考:

  1、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2、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3、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三)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

  “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2、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外貌分析:

  “身材很高大”----具有谋生条件

  “青白脸色”----营养不良,贫困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 ----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风烛残年

  穿长衫  站着喝酒----地位低下、自视清高

  长衫又脏又破-----懒惰  轻视劳动 

  满口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3、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4、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5、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6、思考: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7、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8、“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9、第11段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10、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看课文找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与文中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动作、语言方面有什么变化?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11、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1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结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看以下语句,分析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名家点评]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四、概括中心思想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的对象。②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只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③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④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向了死路。 

  2、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孔乙己的“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3、归纳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小说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五、欣赏本文写作技巧

  1、精巧的布局: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2、巧妙运用对比。

  (一)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

  (二)通过科举制度的获胜者和失败者的对比描写,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三)通过孩子和大人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从而揭示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变得冷漠。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一个字注音。

  咸享(    ) 羼(    )水 颓(    )唐 阔绰(    )

  舀(    )出 拭(    )擦 蘸(    )酒 门槛(    )

  二、判断下列词语解释的正确与否,用“√、×”表示。

  1. 不屑置辩:不值得去辩解。(    )

  2. 颓唐:精神萎靡,情绪低落。(    )

  3.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

  4. 阔绰:宽裕。(    )

  5.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

  6. 无聊:没有话说。(    )

  三、根据原文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最恰当的词。

  1. 只有穿长衫的,才    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2. 孔乙己    出九文大钱。

  3.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    住。

  4. 孔乙己    出四文大钱。

  5.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    上了一层灰色。

  四、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    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孔乙己到店,    可以笑几声,    至今还记得。

  a. 就 如果 就 那么 b. 便 只要 就 因此

  c. 也 只有 才 所以 d. 就 只要 才 因此

  五、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②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③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从全文的情节发展看,它属于(    )。

  a. 开端 b. 发展 c. 高潮 d. 结局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所记叙的主要内容                               。

  3、孔乙己被打折腿的直接原因是             ,而根本原因是              。

  4、联系全文可以看出 , 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             ,而且也摧残了他的            。               

  5、店里喝酒的人和掌柜对孔乙己的态度是            ,这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             。

  6、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 

  a. 尖锐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b. 尖锐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c. 尖锐地揭露丁举人的凶残本质

  d. 尖锐地揭露封建制度吃人的罪恶 

  7、“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段文字属于         描写,作用是:                                    。

  【试题答案】

  一、hēng   chān   tuí  chuò    yǎo    shì   zhàn    kǎn

  二、1.√ 2.√ 3.√ 4.× 5.√ 6.×

  三、1.踱 2.排 3.罩 4.摸 5.笼

  四、c

  五、1. c 

  2. 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

  3. 偷书;封建科举制度的摧残。

  4. 思想;肉体。

  5. 嘲弄;冷酷无情。

  6. b

  7. 自然环境。交代时令、渲染寒冷、凄凉的气氛,为孔乙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励志故事】

  马克•吐温年轻时就在一家报社工作。六个月以后,总编辑叫他明天不必再来了。马克吐温就问为什么,总编辑说:「因为你太懒。」马克•吐温听了笑着回答:「你要经过六个月的时间才发现我懒,可是我却在进报社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8

  5、孔乙己鲁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2、能力目标:(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教学设想1、  学习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自我介绍相关鲁迅的思想状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的效果。2、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小说写作方法。3、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学生对主人公当时的生活背景不够了解,所以本文以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     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许多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二、文体与作者:1、文体: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3)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3、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与《范进中举》一样)。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一形象——没落的腐朽文人。四、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以第四段为讲解重点)1、肖像(1)外貌p29、p33,孔乙己为何不脱去长衫呢?明确:因为他思想深处铭刻着那个时代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使得他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即使处在穷极潦倒下也不正视现实。(2)“手”的特写——“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满手是泥”……明确:或爱慕虚荣,或自命清高,或鄙视劳动,或心地善良。这一双用来偷东西的手;一双用来写服辩的手;一双用来走路(走向死亡)的手。2、神态p293、语言与动作p29,p344、细节描写——写“茴”字——迂腐不堪。五、对于孔乙己的描写,我们还有几个地方应注意?(以第五段为讲解重点)提问:这段讲了那些内容,属于叙述顺序中的哪一种?明确:插叙:身份,境况,脾气。六、小结,作业:今天,我们大致认识了孔乙己此人,那么小说还有另外两在要素:环境与情节,今天的作业:根据文中交代一画一张咸享酒店的平面图。 第三课时一、小说的人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借助当时典型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所生活的年代与环境。1、文章哪些段落交代了这些内容?明确:第1——3段。2、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是?明确:1919年向前推20多年,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1898年左右),那是封建社会末期,政府腐朽、无能,社会动荡不安。3、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明确:鲁镇——浙江绍兴小镇。      地点——咸享酒店      人物:短衣帮——取笑                     我——不耐烦            长衫——“踱”目中无人             小孩“茴”            掌柜——虚伪、势利

  曲尺柜台南北灶 间库房账桌酒坛酒座间

  4、那么“我”对这里的感觉如何呢?明确:单调、无聊、教人活泼不得。5、从作者对咸享酒店的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大部分人生活贫困,少数人享受,人与人之间十分冷漠,气氛十分压抑,生活毫无生气。6、文章前三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并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二、通过对当时的环境与孔乙己人物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来探讨一下“孔乙己”这一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1、人物:孔乙己(1)时代的落伍者:当时现代文明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许多工作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革,但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却依旧束缚着许多人的身心。“孔乙己”是徘徊在旧秩序之中的读书人。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变革大潮中所以……(2)性格:a、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身穿破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自命不凡);半个秀才也捞不到(颓唐)b、好吃懒做。c、心地善良。2、是什么原因造就这一人物的?明确:首先: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笑”——一面是客人无聊的逗笑取乐,一面是孔乙己的灾难、痛苦和不幸,由笑声写悲,这个社会悲剧更加深沉哀痛。其次:封建的科举制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对比《范进中举》,区别今天的学习)。三、归纳主题: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文章通过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封建教育的罪恶。更主要的是,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四、作业:文章除了有生动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还有精彩的语言与独特的细节描写,从文中找出。第四课时一、听力测试:家,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风避雨,抵挡冷雪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以便房子里新鲜空气的流通。在这所房子里走来走去的是许许多多欢乐的笑声。1、学生复述。2、仿写一句话“家,是……”二、分析《孔乙己》的语言:1、“排”与“摸”:前者摆阔,后者生活更加贫困,不同环境下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动作表现出来。2、“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一个“走”字,原本用于脚的动作,而孔乙己腿断了,还要“走”(爬)来喝酒,其做人的尊严荡然无存。3、“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没亲眼见到,只可用“大约”,“的确”是作者从这冷酷的社会推测出来的,不会营生,又断了腿,加上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应该没有活的可能了。三、塑造人物不仅有直接、间接描写,还可通过环境来衬托,更可巧设“道具”1、“粉板”第一次:由粉板体现了孔乙己性格中的可取之处,唤起读者同情。第二次:他的信用遭到了质疑,好“品行”丧失了。第三次:诠释着白色的悲哀,一生的价值竟倒你了十九枚铜板。              ——这是孔乙己一生悲凉和炎凉世态的见证。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许多相扣的线索;如:穿长衫——穿破夹袄;站着喝——“坐孔乙己”着喝四、小结:应该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由社会与他个人共同造成的,他在鲁镇是寂寞的,是别人取笑的对象,而他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残忍。五、作业:1、预习《一厘米》;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一、            作者与时代背景(见前)二、            小说三要素。(见前)三、            孔乙己的个人资料。(见前)四、            环境——酒店格局图(见前)五、            道具的用处。(见前) 反思:这是一篇经典的小说,从文章是我们可是学到许多的知识点。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机会,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所蕴含的意图。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9

  孔乙己

  教学目的: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 :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研读与精读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预读

  1、激趣谈话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   

  ⑴注音:

  颓唐      附和     分辩      不屑     咸亨     砚      荤菜     羼水     拭      蘸     

  惋惜      阔绰     舀水      涨红     绽出     哄笑    间或   着了慌  打折      门槛  

  ⑵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以上内容必须涉及:①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②哄笑所揭示的社会环境,

  ③精妙传神的动词。

  四、形象分析

  话题8:我——孔乙己,我觉得他是——的一个人。

  ——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品行好,质朴、善良。

  话题9:小说中还写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他们?

  ——丁举人:同样是读书人,读的“圣贤”书,却倚权仗势,残忍无道。

  掌柜:自私冷酷,毫无同情心。

  酒客: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第三课时

  五、主题归纳

  话题10:在下列几种对本文主题的看法中,你赞同哪一种?还有新的看法吗?

  ①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②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的保守僵化、毫无觉悟和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③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他们遵从固有心态、习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

  六、扩展讨论

  话题11:你能为孔乙己指一条生路吗?(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话题1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有。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

  七、精段阅读          (第4段)    从下列方面品析:

  ①层次      ②描写方法     ③标点     ④词义     ⑤句义     ⑥照应     ⑦学生自命一题

  八、全文小结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服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10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小说反映的现实生活。

  3.体会语言的精练、深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语言的精练和深刻。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小黑板等。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入  :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与死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这两种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一目了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看看课文主人公孔乙己,人们对他的生与死是怎样的看法,他的生死与社会有什么联系?(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补充鲁迅的作品。

  要求:记住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出示课件l。)

  《孔乙己》是鲁迅在他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一篇,发表于1918年冬。中国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与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要求:了解背景。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1.掌握字词。

  2.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3.假如孑L乙己和丁举人一样爬了上去,请你想像一下他会是一副什么姿态呢?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三、合作学习   。

  1.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班内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

  1.给加点的字注音。(找一位同学回答,如回答有误,其他同学纠正。)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2.学生讨论: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他活着的价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进行分析。)   

  明确:(1)外貌、语言、动作分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他的外貌描写揭示他的不幸遭遇,服饰的细节写出了他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特性,作者通过一件破衣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前后外貌对比更突出了这一点。)

  要求:学生仿照上例进行语言、动作分析。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封建统治阶级让百姓麻木不仁。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是劣质的,只值得奚落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和孔乙己同样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只知道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明确:(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3.丁举人和孑L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明确:(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4.“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这句话写的是孔乙己的价值,再读课文思考: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社会原因:社会制度使民众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摧残将他送上死路。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五、研读赏析

  阅读孔乙己的第二次出场,让我们再次感受其命运的悲惨;讨论并完成下列题目。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句中“摸”能换成“排”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4。)

  明确:(动作的对比,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

  (“摸”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得严实,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精神肉体受摧残之深。已经没有“排”的炫耀之心和力气。)

  2.作者描写孔乙己的方法有    、    、

  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3.写酒客和掌柜的笑的作用是    。

  明确:(突出当时人们的麻木,点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4.两次写“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用是    。

  明确:(说明孔乙己之所以让人惦记是因为他欠了十九个钱,辛辣地揭露了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有价值的残酷现实。)

  (体会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结尾一句“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表明没有亲见,只是一种猜测,“的确”是猜测后的结果,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六、梳理巩固

  学生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麻木不仁          笑声中出场          人情冷漠

  好吃懒做          笑声中死去          社会黑暗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11

  5、孔乙己

  ――鲁迅

  一、教学目的:

  1、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体会全文精巧含蓄的布局。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设想: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三、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四、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五、全面感知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

  拭(shì) 蘸(zhàn) 惋惜(wǎn) 阔绰(chuò)

  舀水(yǎo) 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打折(shé) 门槛(kǎ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

  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3、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4、段落分析: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不复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第二课时

  一、探究性学习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2、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穿长衫)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好喝懒做)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傲但又_______的人。(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偶有偷窃)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从不拖欠酒钱)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屡遭冷遇)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想和人交流)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4、深入探因(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5、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二、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三、归纳本文的中心: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四、归纳本文写作手法

  (1)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 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3) 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五、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颓唐  附和 阔绰 涨红   绽出

  2、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    颓唐    君子固穷

  答案与提示: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个人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是他个人的好逸恶劳,死读诗书,迂腐不化,懒惰好偷,等等。

  ◆个性练习设计

  1、文中哪一段最能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答案与提示:第九段。

  2、文章中谁最有可能想起了孔乙己?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掌柜。因为他老是忘不了孔乙己还欠他19个钱。

  3、孔乙己最大的精神伤疤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没有功名,被人讥笑。

  4、谈谈你自己对孔乙己的评价。

  答案与提示:没有标准的评价,但要客观全面,防止偏激和绝对化。

  ◆课堂测试题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孔乙己》作者鲁迅 ,选自小说集《 呐喊》,本文深刻地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 和 封建文化教育 的战斗檄文。

  (二)、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1、不屑置辩:(  B   )

  A、不愿意 B、认为不值得 C、形容轻视 D、不琐碎

  2、君子固穷(  A   )

  A、安守 B、牢固 C、坚定

  (三)、“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掌柜说了多次,它表明(   A  )

  (A) 掌柜自私冷漠,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

  (B) 掌柜后悔当初没有向孔乙己索回欠款。

  (C) 掌柜感到寂寞,期盼孔乙己来店供己取乐。

  (D) 掌柜意识到孔乙己已经死去。

  (四)、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理解最准确的是(D )

  A、因为我没有见他再来,又没有见他死,所以只能估计。

  B、因为终于没有见,所以肯定他是死了。

  C、“大约”和“的确”说法矛盾,所以孔乙己生死难料。

  D、“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六、教学后记: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12

  《孔乙己》

  鲁 迅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

  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

  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拭(shì)蘸(zhàn4)   惋惜(wǎn3)  阔绰(chuò)  舀水(yaǒ)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aá) 打折(shé) 门槛(kǎ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3.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大概情况的作用。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

  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阿长与山海经入选自短篇小说集中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入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小呐喊入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铜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正课

  1.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2.提问: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

  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

  2)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3.提问:小说写“我”一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有3种作用。

  (1)‘我”一12 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瑰的意味。

  4.提问: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穿长衫的服农认掌柜的和小伙计都是孔乙己身边的人,同时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

  四小结

  课文的前3段是小说的开端,它介绍了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展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五、作业 。

  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依这个字的读音,再组3个词

  1.附和

  2.间或( )

  3.打折

  4.单调

  5.监督

  6.好喝懒做

  二、教人活泼不得”中“教”字正确的读音和解释是〔〕

  A.jiāo传授  B.(jiào )教育  C.jiāo)让  D.(jiào)使

  三、简答: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喝酒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阅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三、正课

  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讨论并归纳: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椎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桔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③“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来说: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不恨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3.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简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

  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讨论并归纳: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讨论并归纳:有几种说法。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至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二、D

  三、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

  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13

  孔乙己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 砚(yàn) 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 打折(shé)了 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 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                             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九、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五、学生朗读第7、8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1)整理写出孔乙己的性格分析提要。

  (2)预习下文,着重理解第9节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学生朗读第11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五、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七、师生共同归纳欣赏本文精巧的布局明确要点: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八、布置作业

  回答“揣摩•运用四和五”及“积累•联想七”。

孔乙己 教学设计 篇14

  孔乙己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 砚(yàn) 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 打折(shé)了 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 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                             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九、布置作业 :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五、学生朗读第7、8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

  (1)整理写出孔乙己的性格分析提要。

  (2)预习下文,着重理解第9节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学生朗读第11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五、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七、师生共同归纳欣赏本文精巧的布局明确要点: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八、布置作业 

  回答“揣摩·运用四和五”及“积累·联想七”。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孔乙己 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4999117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