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8寓言三则

18寓言三则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18寓言三则

微信扫码分享

18寓言三则(精选14篇)

18寓言三则 篇1

  教学目标:

  1、会以10个生字,写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后让学生查字典来理解“寓”字。认识新词“寓言”。

  2、导入:本课共有两则寓言,这节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

  二、初读感知

  1、理解“揠”和“株”的意思,并解题。

  2、自由读,要求:画出文中的生词,读通寓言。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寓言 焦急 喘气 一大截

  4、说说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学生读课文,自己先说说

  ②小组内说说,班内汇报

  三、研读感悟

  1、反复读,多种形式读。

  2、小组思考、讨论:

  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那个人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

  4、联系课文谈体会,联系生活扑鼻谈体会。

  四、写字指导。

  1、学生读生字表中前5个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2、小组互相交流记字的方法。

  3、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

  五、巩固识字

  1、读一读

  焦点 喘息 看守 守则 守纪律 守时

  逃窜 抱头鼠窜 相撞 撞钟 此地 在此 锄草

  2、做“读读想想”中的前两句

  六、说说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读《揠苗助长》,简单说说意思。

  3、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自读感悟

  1、读读寓言,想想寓言写了什么故事。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①看小黑板读 ②同桌指读 ③放到文中去读

  3、检查读寓言,说说寓言写了什么故事。

  三、研读感悟

  1、这个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3、结合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在生活中你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四、指导写字

  1、读田字格中后4个字

  2、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结构及书写特点,小组交流

  3、大组汇报,互相补充。

  4、指导书写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词

  守(    ) 丢(    ) 肥(    )

  村(    ) 曲(    ) 吧(    )

  2、一字组多词

  费(    )(    )(    )

  算(    )(    )(    )

  3、记下你今天积累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六、课堂总结:说说你的收获吧!

18寓言三则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8寓言三则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2、难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出示“寓言两则”,查字典解释词意。

  二、 教学《揠苗助长》

  (一)、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习《揠苗助长》

  1、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2、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 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的?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3、讨论

  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4、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如果要你把这个寓言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你会怎么讲?讲寓言比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

  3、练写,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二、 教学《守株待兔》

  1、 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4、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板书设计:

18寓言三则 篇4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 ‘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是,寓言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设计动因:该拿出一节怎样的语文课?这是每一位公开课执教者必须面对的第一问题。深邃的还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还是带给他人思考的?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两个字:真实。我以为:只有那种就连暴露出的问题也是真实的问题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那种彻头彻尾一览无余的教学设计,才是真实的教学设计;只有那种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才是真实的语文课。语文教育、语文课堂、语文训练……正走在返朴归真的路上。

  课文选择:为何选择本课?不得不承认,选题对公开课尤为重要。通常名师们也深谙其道,常用“临时选定某课……”这类说法来唬人。我如果这样回答:想尝试未曾执教过的三年级、教学进度就该这儿、想挑战新的教学风格……那绝对是掩人耳目。真实的原因是:简单。与同为第3单元首课的《自然之道》(四下)《杨氏之子》(五下)《古诗三首》(12册)相比,本课实在是简单多了:从篇幅上讲,仅有167个字;从语言上讲,明白晓畅;从内容上讲,童叟皆知。

  文本解读:教师自身对文本能做出怎样的解读?寓言毕竟是故事,故事属于口头表达的范畴,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浅显易懂,不必为了解读而解读,更不能随意“创新”甚至“恶搞”;但对寓言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或者说这种文本,教师有必要积累相关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寓”,寄托; “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陈伯吹在《漫谈寓言》中是这样写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讽喻的意义蕴藏在故事之中,让人们在故事的情节里记取它的涵义(主题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这样的格式写成的;而我国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写在故事后面,但有确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补牢》的背景,就是《战国策· 楚策四》一文;《南辕北辙》的背景,就是《战国策·魏策四》一文。

  当然,寓意也有创新的时候,最有代表的是钱钟书的散文《读伊索寓言》,选录一个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注: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注:这是钱老爷子的创新)

  ……

  小学阶段明确标示为“寓言”的课文,还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纪昌学射》《扁鹊治病》,学习中会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语有: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东施效颦。初中阶段还会学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现的《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目标设定:面对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语文教育的最大困扰,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一篇又一篇的选文,一本《语文》书与一本《读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同一个文本有时既可以编进语文课本,也可以编进历史、地理……当它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又该做怎样的价值取向呢?同一篇课文,你可以那样上,我可以这样讲,但除了教学方法策略因人而异,是不是都应该朝着同一个目标,以期殊途同归呢?目标不明,往往会乱耕别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标不明的情况下确立的目标,往往是“伪目标”,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伪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无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没准还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离真正的目标越远。”需要说明的是,造成语文教育这一严重问题的根源,不在教师个人,而在课程本身。数学老师从来就不会因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所有的课文都能像本文这样,单从课题中“寓言” 二字就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八九不离十。所有关于“寓言”的课文教学,大都可以确立这样的核心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复述,基本属于技能训练,关键是要训练得充分,时间给足、量要加够,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联系生活。所以,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学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考虑到《亡羊补牢》文本本身的浅显,我想有意淡化对故事本身的教学,侧重对寓言文体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标 3.认识“寓言”。

  过程设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一、检查生字词。

  因为不听(jiē)坊的(quàn)告,养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终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就是我国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补牢。

  了解全班的达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辨析易错的生字词。

  二、认识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书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单单一则“故事”,能不能称其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3.能让养羊人懂得了一个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够得着“寓意”!

  (“亡”“亡羊” “牢”“补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补”还是不“补”,为什么?要“补”最好是什么时候?完整的讲一讲“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4.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

  战国时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帮*臣混在一起,整日寻欢作乐,不理国家政事。大臣庄辛跟他讲,再这样下去国家就就危险了。楚襄王不但不听劝告,反倒把庄辛骂了一通。无奈之下,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

  庄辛才走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楚国北部很多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了南方。这时候,楚襄王赶紧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楚襄王对他说:“都怪我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啊!可如今楚国大势已去,我又能怎样呢?”

  庄辛回答说:“臣听说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根据原文改编)

  (请把这个故事接着讲下去;此时的楚襄王恐怕已经没有了听故事的闲情逸趣,可庄辛为何还要讲故事呢?委婉的讲故事和直接讲道理,听后的效果有什么区别呢?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5.你对寓言有了怎样的认识?作家严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样的?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的东西来;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三、巩固拓展

  没有掌握生字词的,亡羊补牢,及时弥补;掌握了的,抄写严文井的话,送给真正亡羊补牢的同学或者自己。(或者补充一则现代寓言,让其讲给同学听。)

  附课文: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18寓言三则 篇5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回忆学习方法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5、回忆学习寓言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教学《亡羊补牢》

  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⑴ “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⑵ 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⑶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⑷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⑸ 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⑴ 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⑵ 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重点纠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点析形:叼、悔、修。

  重点释义:叼走、街坊、劝告、后悔、从此。

  ⑶ 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⑷ 课文中丢羊的原因与你的猜想相同吗?

  ⑸ 思考:《亡羊补牢》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⑹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3、精读课文,归纳寓意

  ⑴ 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为什么会一再丢羊呢?( 不听劝告)

  ⑵ 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①读书,小组讨论。

  ②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 

  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③ 因势指导朗读。( 读出养羊人开始的无所谓,毫不在意。)(读出他丢羊后的后悔之情。)(要读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⑶ 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4、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⑴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⑵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5、拓展活动

  1、如果你是这个养羊人,经过了这样一件事,你想对我们说什么?

  2、你想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就改不算晚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2、导入: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

  3、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2、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

  比如:“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4、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对,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联系上下文理解: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对,谁来谈一谈?

  学生发言:

  我认为车上的朋友不对,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体会寓意: (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车:辕辙

  南辕北辙-----想往南方去,却往北方走。

  好马 好把式 盘缠多 

18寓言三则 篇6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 ──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 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 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 交流板书:原因  做法  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 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 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 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 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 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 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 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 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 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 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 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 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  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  苗  助  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  拔  高  ────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             /        

  \           错           /         

  \         │         /            

  \       │       /              

  急于求成 , 事与愿违

  道理:

  按 事 物 规 律 办 事

18寓言三则 篇7

  学情分析: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学习完这篇课文大家就会知道了。(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让学生体会总结)

  2、注意寓言的“寓”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

  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不要轻易给学生评价,通过后面的学习,针对性的指导。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自我介绍

  3、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二)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读书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教师总结:蕴涵着深刻含义的短小的故事叫作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分层教学

  部分学生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解释:

  守——守候。

  根据图画理解: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讨论理解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 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延伸课文。

  你有什么想对这个种田人说的吗?

  板书设计

  守        株        待        兔

  守侯        树桩       等待

18寓言三则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说说喜欢的原因。

  2、小结揭题:寓言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还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都非常的喜欢。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纪昌学射》。

  3.读准“昌”的字音,记住“昌”的字形,注意与“冒”的区别。

  4.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猜课文有可能写什么?(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

  3.你们猜想的问题文中都写出来了吗?能否用上几句话连起来简单的说一说?

  随机板书:练眼力——————开弓、放箭——————百发百中(理解百发百中)

  小结:用几句简单的话说出“谁怎么样地干什么,结果怎样”,这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现在你又有什么疑问呢?(梳理问题: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纪昌是怎样练眼力的?)

  三、抓重点词句,研读文本

  (一)、感受纪昌苦练精神

  1.纪昌是怎样练眼力的呢?请默读课文地2、3两个自然段,划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句一: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1)读句子,说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主要抓躺、睁大、注视、两年等词体会纪昌学射的认真、刻苦,很有恒心与毅力)再指导感情朗读。

  2)情景模拟:师拿起一支笔左右快速来回摆动,让学生当纪昌练看。

  3)采访学生:此刻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再读:咱们站着只看了一会儿就不能忍受,而纪昌躺下一看就是两年呢。不管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从未放弃从未退缩。这真是一个( )的纪昌(多指几个学生接说)。再带着感受齐读句子。

  5)引读:结果怎样?两年以后,——生接读。理解“相当到家”的意思,并抓“就是、也不会”加以读出来。

  句二: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默读句子,说说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纪昌,你是怎么体会出的?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引读结果的句子:据说纪昌这样又练了三年,结果——生读句子(抓“竟然”读出惊讶、不可思议之情)。

  3.创设情景,复述练“看”

  1)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纪昌会怎么说呢?飞卫又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互练。

  2)师生互演:师演飞卫,引导学生说出纪昌是怎样练看,结果怎样,并提醒学生注意说话时人物的心情。

  (二)感受飞卫为师的高明

  1.采访飞卫:为什么让纪昌先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2.采访纪昌:飞卫师傅仅仅是在教你学射箭吗?

  四、体会寓意,拓展延伸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 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并在此基础上自然道出寓意并出示。

  3、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只要我们打好基础,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中间,就会出现很多个“纪昌”、“飞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讲这个寓言故事。

  六、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练眼力—开弓、放箭—百发百中

  基本功:恒心毅力

  第二课时《扁鹊治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请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2、再请学生说一说还了解到的有关扁鹊的情况。

  板书:扁鹊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板书:扁鹊治病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学习字词,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边读边思考:本文主人公除了扁鹊还有谁?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

  2、认读生字词:

  扁鹊 理睬 肠胃 敷烫

  几剂 汤药 骨髓 无能为力

  强调“睬、髓”是平舌音,“肠”读成 cháng,注意是翘舌后鼻音, “烫”和“汤”都是后鼻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说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讲述了:扁鹊几次见蔡桓公,指出他有病,要为他医治,但蔡桓公就是不相信,以至于小病变成大病,最后无药可治,蔡桓公死去的故事。)

  生回答,师板书:蔡恒公 扁鹊

  小结:抓住文中的主人公,将他们之间发生的事用几句简单的话连起来,这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

  5、质疑:神医扁鹊是怎么劝告蔡恒公的?蔡恒公为什么就是不相信扁鹊?

  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2、3两段,用“——”划出扁鹊劝告蔡恒公的句子,用“~~~~~”划出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句子,并想想怎样读好这些语句。

  2、交流反馈。

  3、指导朗读句子,体会扁鹊与蔡桓公不同人物特点。

  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而又担心,蔡桓公的态度要有变化)

  如: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4、创设情景,模拟对话

  分别让学生扮演扁鹊、蔡桓公及其大臣,进行直接对话。

  5、采访扁鹊、蔡桓公

  蔡桓公,扁鹊一次次来给你治病,为什么你会不相信他呢?

  扁鹊,蔡桓公不相信你,不理睬你,你为什么还会三番五次地劝他,为他治病呢? 

  6、说一说,你怎样看待蔡恒公和扁鹊这两个人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蔡桓公:不听劝告 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扁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令人尊重……

  7、过渡:又过了十几天,扁鹊看到了蔡恒公,他为什么就跑了呢?

  出示句子: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里,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了。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读这一段话。

  派去的人听了回去向蔡桓公汇报了扁鹊掉头就跑的原因,当蔡桓公听了后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8、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此时的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不久蔡桓公病死了。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尊重医生,有病及早医治。讳疾忌医才让蔡桓公丧失了生命)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第六笔是捺。

  2、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和扁鹊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扁鹊、蔡桓公,我想对你们说》。

  3、推荐几本适合学生看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请治)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皮肉之间不高兴不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病死

  (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18寓言三则 篇9

  24、寓言两则教材说明:这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主要讲的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 9个生字,绿线内2 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3、 有条理的口述课文中的故事。4、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 板书:寓言     读准字音。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一种文体,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有时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耐人寻味)2、 今天,老师带来二篇“寓言故事”(补充课题),你们想学吗?二、 教学第一则《揠苗助长》: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检查预习:揠苗助长   宋国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巴望    一大截3、 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4、 “纳闷”是什么意思?(因为心里疑惑而发闷)5、 课文中是谁纳闷呢?再读课文,交流(儿子)6、 宋国农夫的儿子为什么“纳闷”?(因为儿子对父亲讲的话产生了疑惑,所以“纳闷”起来。7、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父亲回到家里究竟讲了一些什么话?是怎么讲的?这些话为什么会引起儿子的“纳闷”?8、 小小组讨论,交流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父亲为什么这么高兴?从哪看出他高兴?结合成语“兴致勃勃”(禾苗都长了一大截,父亲自然高兴)▲父亲说:“真把我累坏!”究竟是干什么的?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怎么不累坏了?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结合理解成语“筋疲力尽”▲ 父亲还说:“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半天里就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可能吗?9、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舍得花力气。(1)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理解“巴望”)扣住“天天”(2)他为禾苗不见长高而焦急。扣住“一点儿也没有”10、 儿子既然“纳闷”,为什么不立即下田探望,而要等到“第二天”?(天已经黑了,来不及,只好等到第二天)。11、 怎么知道天已黑了?(前面已有交待,这位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12、 儿子下田探看,结果怎样?(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13、 怎么会?禾苗不是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14、 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1)回到课题“揠苗助长”,这一做法本身是错误的,可笑的。(“揠”,拔的意思)(2)这一做法急于求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自食恶果。15、 我们从这一结果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三、 指导书写:1、 出示生字,指导书写2、 学生描红临写四、 作业:1、 朗读课文2、 抄写词语3、 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一、 教学第二则《鹬蚌相争》:1、 解释课题:“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2、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检查自学: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能把这两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4、 学生自读,个生读,开火车读。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5、同桌试着读一读。

  6、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引导学生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鹬与河蚌的神情。)7、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8、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9、表演寓言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a、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b、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c、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二、延伸

  1、“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补充阅读《驴子和冰》古时候,有一只累极了的驴子,连走回自己的驴圈的力气都没有了。那是在冬天,非常寒冷,所有的街道都覆满了冰雪。“我要在这儿停下了。”驴子说着,躺在地上。一只饥饿的小燕子拍着翅膀飞到他旁边,细声对他耳语:“驴子,你不是在街道上,而是在结了冰的湖上,可要小心啊!”驴子累坏了,他不理会这忠告。他打了个大大的呵欠,就睡着了。他身体的温度一点一点把冰融化掉,最后,咔哒一声,冰裂碎了。当他落进水里,才骇得惊醒过来。等他在冰水中游过来时,他想早知如此,就该听从那友善的燕子的忠告作者:[意大利]达·芬奇阅读短文,思考:1、  从哪里看出驴子很累?2、驴子没有理会这忠告,“这忠告”指的是(                         )。3、“早知如此”中“如此”指什么事?4、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8寓言三则 篇10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一)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第四册学过《刻舟求剑》)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学生试读课文,正音。

  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ùzé yàjiāo

  寓言 二则 揠苗助长 焦急

  jīn píchuǎn fèi jié

  筋疲力尽 喘气 白费 一截

  (三)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zhǎ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二)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2.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3.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4.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四)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一)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朗读第2、3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朗读第4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二)背诵课文。

  1.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一)《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一)读读写写课后练习2。

  (二)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  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 ) 财( ) 筝( )

  寓( ) 则( ) 筋( )

  病( ) 唱( ) 贡( )

  疲( ) 喘( ) 费( )

  戴( ) 字( ) 珠( )

  截( ) 守( ) 株( )

  究( ) 童( ) 助( )

  窜( ) 撞( ) 锄( )

  板书设计 

  (吴葆城)

18寓言三则 篇11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智子疑邻①

  宋②有富人,天雨墙坏③。其子曰:“不筑④,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⑤。暮⑥而果⑦大亡⑧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①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题目是编者加的。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

  ②〔宋〕指宋国。

  ③〔坏〕毁坏。

  ④〔筑〕修补。

  ⑤〔亦云〕也这样说。

  ⑥〔暮〕晚上。

  ⑦〔果〕果然。

  ⑧〔亡〕丢失。

  塞翁失马①

  近塞上②之人有善术者③,马无故亡④而入胡。人皆吊⑤之,其父曰:“此何遽⑥不为福乎?”居⑦数月,其马将⑧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⒀独以跛⒁之故,父子相保⒂。

  ①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题目是编者加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等编著。塞(sài),边塞。

  ②〔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③〔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④〔亡〕逃跑。

  ⑤〔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⑥〔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⑦〔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⑧〔将〕带领。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壮〕壮年男子。

  ⑾〔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⑿〔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⒀〔此〕此人,这个人。

  ⒁〔跛(bǒ)〕瘸腿。

  ⒂〔保〕保全。

  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横线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

  4此何遽不为福乎

  5居数月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7死者十九

18寓言三则 篇12

  30  寓言四则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              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     ②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三、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四、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18寓言三则 篇13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在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③,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浓烟和烟囱①

  严文井 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烟囱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自吹自擂。而浓烟则不一样,他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飞去。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

  “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也不动,木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②板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觉得惭愧么?”

  烟囱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完全是妒忌我。但炉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变万化,你看我越变越壮大……”

  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腾空。他一边飞舞一边扩散,色彩越变越淡,声音也越来越微弱。飞升呀,飞升呀,他不断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

  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排除新的浓烟。

18寓言三则 篇14

  教材简说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 )”跟“串( )”、“锄( )”跟“助( )”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 )”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 ”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

  “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为他不懂得禾苗生长靠自己力量的规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拔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8寓言三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5293117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