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精选16篇)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1

  余映潮教例评析

  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 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 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 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

  [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2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的: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

  4、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  竹筛shāi   觅食m    渊博yuān bó

  鼎沸 dǐngfèi  绣像 xi ù  锡箔bó 签赏jiàn shǎng脑髓nǎo 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  单是……就   蜈蚣、斑蝥(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多角度写景   3融情入景   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 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3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 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4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   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      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      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

  [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5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也读过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还常随母亲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影响。16岁时去学堂读书,后又去日本留学,积极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与旧势力、旧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后来,他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密切联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他又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光辉的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朝花夕拾》是1927年编成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回忆了他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往事。笔调优美,感情深沉,记叙挥洒自如。

  三步自读

  一、泛读。

  正音

  确凿(zuò) 畦(qí) 椹(shèn) 蛉(líng)

  蝥(máo) 珊瑚(shān hú) 攒(cuán)

  敛(liǎn) 髓(suǐ) 罕(hǎn) 觅(mì)

  秕(bǐ) 系(jì) 绳 筛(shāi) 朔(shuò)

  渊(yuān) 蜕(tuì) 鼎(dǐng) 窦(dòu)

  厥(jué) 柚(yòu) 倜傥(tì tǎng ) 叵(pǒ)

  拗(ǎo) 盔(kuī) 箔(bó)

  课文注释中必掌握的词语

  确凿 菜畦 长吟 轻捷 攒 机关 敛 罗汉 鉴赏 人迹罕至 书塾 无从 方正 东方朔 宿儒 对课同窗 戒尺 人声鼎沸 绣像 影写 绅士

  补充释词

  1.纳凉:乘凉。纳,享受。

  2.毕竟:到底。

  3.牌位:指神主、灵位或其他题着名字作祭祀对象的木牌。

  4.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

  二、速读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精读。

  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写作意图,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1.第9自然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第9段是过渡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迁移、生活变化,没有过渡前后两部分就连贯不起来。本段不但是结构上的过渡,也是思想感情的过渡。全段五句话。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让人惧怕和压恶的。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这种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绝然不同的态度,正是我们理解全文的钥匙。

  2.作者为什么喜爱百草园?

  ①阅读第二自然段,概括一下这段写了什么?再看看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这段写了热天百草园草木葱茏,色彩斑斓,昆虫鸣唱,生机盎然的景象,表明这里能给孩子们无限趣味。作者用了以下方法:A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强调园中最不起眼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那么显眼的地方自不必说了,这样写突出了整个园子的乐趣,给人总的强烈的印象。B每种景物的特点都用准确的语言形容描绘出来。对好看的景物描绘颜色:如“碧绿”显得菜长得旺盛。“紫红”写桑椹成熟,令人眼馋;描写形状:“如“肥胖”是黄蜂的特征。“缠络着”是两种藤树的生态;描写动态:如“伏”、“窜”等。对好听的就描写声音:如“低唱”、“弹琴”写出油蛉和蟋蟀和谐的叫声。对好玩的就写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如斑蝥从后窍喷雾,象人形的何首乌根吃了可以成仙。对好吃的就写味道:如覆盆子“又酸又甜”。准确描绘景物特征使人印象真切,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好看、好听、好玩、好吃,充满乐趣。C无论是写颜色、形状,还是写动作、声音,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写。如“碧绿”和“紫红”,“伏”和“窜”,“肥胖”和“轻捷”,“长吟”和“低唱”,“高大的”树上和“断砖”底下等等。这样对比不但给人印象鲜明、强烈,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式各样,丰富多采,远远超过实写的十四种,的确乐趣“无限”。D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对小昆虫产生亲切感。“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不但颜色美丽,而且很珍贵。总之,鲁迅用了多种手法写百草园的景物,寄情于草木虫鸟,是为了表达对那段生活的喜爱。

  ②阅读第7段,说说鲁迅对冬天百草园的感情。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字有转折的意思,强调雪天是有趣味的。这趣味从捕鸟可以看出。鲁迅用了9个动词把捕鸟时准确的动作、紧张的心情全写出来了,连回忆时的愉快心情,也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

  ③第4-6段和第8段写长妈妈讲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这些和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关系?

  这两段是插叙,是对热天“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做解释,对冬天捕鸟做补充说明。长妈妈的故事优美动听,闰土父亲教捕鸟经验丰富、耐心诚恳,这些都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妈妈和闰土父亲是鲁迅童年崇敬、佩服的、对鲁迅有很深影响的两位劳动人民形象。插叙这两段虽不是实写百草园的景物,但揭示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另一原因。

  ④联系“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说说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这句回忆时的话,是对百草园的客观评价。因为,百草园尽管在孩子们的眼里是美的,但毕竟不是风景胜地,而是以野草多而有名的。句中又强调它是“我的乐园”,暗示我们,它的乐趣不在于景物。读完第一部分更可以看出百草园成为乐园的原因是:那里有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生活;在那里能学做人,长本领。

  3.作者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

  先要看看鲁迅回忆三味书屋生活,主要写了几件事?再看看每件事想说明什么?

  ①“怪哉”虫的事,说明在三味书屋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压抑学生的求知欲。②去后园的事,说明在三味书屋“只要读书”,不准玩,没有正当的娱乐,枯燥无聊。③师生读书的场面,除喧闹可笑之外,还说明三点:A学生读的都是《论语》、《尚书》、《易经》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B读时不懂书上的意思,不知该在哪里停顿,有的句子还心不在焉地念错了。C读几句应付一下先生也就算了。以上说明在三味书屋是只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是腐朽、落后的,严重地压抑、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还要明白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不是由于自己不爱学习。鲁迅当年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热爱老师,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第11段)。他爱读书,读的书多,成绩也好,得到老师喜爱(第16段)。第22段“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不是说没有读书,是说鲁迅并没有成为那些书的俘虏。而一本本绣像实质是对旧教育反抗,是对自由活泼的生活的追求。

  4.鲁迅当年已46岁,为什么要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段生活?

  1926年,鲁迅由于坚持在文化领域同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及其帮凶进行斗争,受到北洋军阀的通缉和迫害。为了避开这些,并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他从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不久就发现厦门一样弥漫着封建主义的毒气。厦大校长还在提倡复古尊孔,学校一片腐败现象,很使他失望。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五篇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的总题目陆续发表。“重提”清末社会的往事,流露的却是由现实斗争激发出的反封建主义的毫情。

  5.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回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的腐败,含蓄地表现了他反对封建主义的决心。

  知识检测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系2.攒3.凿4.间

  二、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解释。

  三、听写下列词语。

  确凿 菜畦 轻捷 臃肿 脑髓 陌生 乘凉 鉴赏 人迹罕至 缘由 渊博 毕竟 人声鼎沸

  四、填空。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 在树叶里 , 的黄蜂 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 的 的 一带,就有 。油蛉在这里 ,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 ;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 ,便会 ,从 喷出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木莲有 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 的,吃了 ,我于是 拔它起来, 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如果 ,还可以摘到 ,象 的小球,又 又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五、下面一段话中的加黑字是否可以和括号中的词语换一下,为什么?

  扫开一块雪,(显)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架)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扔)些秕谷,棒上(拴)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拽),便罩住了。

  深入探求

  回忆性的散文应以记叙往事为主,但旧事重提总有缘由,所以也往往有“重提”的感慨。而鲁迅的感慨又常是含蓄的。请你找出“重提”的语言,领会其含义。

  第1段介绍百草园时说:“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中“早已”、“连……也……”等词除了表明离开园子时间久远外,还流露了一种遗憾之情,给全文的回忆定下了留恋的基调。对百草园的留恋实际上是对当时厦门污浊社会的不满。

  第6段,除了“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是照应第3段外,全是抒发旧重提的感慨。“觉得做人之险”是鲁迅在当时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是想整治社会中的“美女蛇”。“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的遗憾,是针对着鲁迅在厦门时身边还有“美女蛇”而发的感慨。那么,为什么又说“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呢?这句中的“赤练蛇和美女蛇”是相传的、故事中的蛇,因故事带点儿迷信色彩,当然决不会真有的。鲁迅此处也含蓄地告诉我们:他极想得到“飞蜈蚣”,决不是因为见到了故事中的蛇。那么重提此事的目的也就清楚了。

  文章结尾提到大本的绣像时,鲁迅感慨道:“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说他的同窗随地位的升高,越接近统治者越不会珍惜这本绣像的。而鲁迅却十分痛惜,痛惜绣像,痛惜做指甲戏、画画儿那种不受封建教育束缚的生活。这种感慨是记叙的自然延伸,并和开头对百草园的留恋相呼应,首尾情调一致。

  不难看出,鲁迅重提旧事是在追寻童年生活的美。而追寻中又有一种伤感。这伤感不仅是因岁月流逝,童年不可复得,而且还由于对美的强烈追求,也含蓄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

  (赵家琏)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6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重点难点: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七、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八、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活动延伸:

  1、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2、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3、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

  4、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  竹筛shāi   觅食m    渊博yuān bó

  鼎沸 dǐngfèi  绣像 xi ù  锡箔bó 签赏jiàn shǎng脑髓nǎo 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  单是……就   蜈蚣、斑蝥(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多角度写景   3融情入景   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 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8

  姓名:周树人

  生卒年月:18819-193610

  历史地位:思想家、文学家

  籍    贯:浙江绍兴

  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者生平轶事

  1881年9月25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为生活而四处奔波。这又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因为上天赐予我们一个精灵,让他去遍尝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代表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儿女,述说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他,就是周树人,我们更习惯于称他鲁迅先生。

  古老的江南水乡——绍兴,有幸成为了鲁迅先生的故乡。读书、做官、兴宗耀祖或许是所有绍兴人的集体梦想,周家也不例外。先生的祖父名叫周福清,考中了进士,在朝中为官。父亲周伯宣虽屡试不中,却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鲁迅先生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7岁入私塾,12岁入三味书屋,在学习“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的同时,还博览“杂”书,如《西游记》、《山海经》、《荡寇志》、《茶经》、《释草小记》等,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场突出其来的灾难改变了少年鲁迅的生活。1893年,先生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而被捕入狱,父亲连惊带吓一病不起,家道由此中落。鲁迅前几日还是少爷身,现在却成了落难者和乞食客。在世态炎凉中,他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这个社会,弄明白了什么是生活。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来到南京,就读于南京水师学堂,次年转入矿路学堂学习矿业。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缘自西方的新知识、新思想。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维新论的报刊、书籍,从此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种子埋在了青年鲁迅的心里。

  在矿路学堂中,鲁迅先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可他的学业是最为出色的。每次考试总是很早交卷,成绩却往往是优。矿路学堂规定:在每月月考中成绩优秀者可获得一个三等奖章,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换发一个二等奖章,依此类推发头等奖章、金质奖章。而后者最为难得,在全班同学眼中如同摘星揽月一般,而鲁迅先生是惟一获得这项殊荣的人。得到金质奖章之后,他并没有拿着它四处炫耀,而是变卖成买书钱,以期获得更多的知识。参见钮岱峰《鲁迅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先生在他年轻时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凡事都要从脚下做起,踏踏实实;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知识,不断提高、完善自己。1901年,鲁迅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东渡留学日本。7年的留学涯改变了鲁迅先生的一生。那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落败之际,晚清政府的昏聩无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以及日本人的嘲笑歧视,令鲁迅先生真正懂得了“弱国寡民”的含义。大清学生初到日本时,拖着自以为“国粹”的大辫子,被日本国那些自视甚高者称作“支那猪”。有骨气的青年人纷纷要求剪掉这条象征着耻辱的辫子,却受到清政府派来的学监的严辞拒绝。鲁迅先生不管那一套,甘冒被除名的危险,毅然上街去剪了辫子,还拍了“断发照”作为留念,以表达自己同旧传统的决裂。

  从东京的弘文学院到仙台的医科专门学院再到《域外小说集》的出版,鲁迅先生一直在苦苦

  探寻着富国强民的道路。最终,他选择了文学:“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自此,先生就走上了一条思想启蒙的救国道路。

  1909年,鲁迅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先后在浙江两所学堂担任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先生应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在教育部任职。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并没能持续多久,袁世凯上台后大搞恐怖统治,捕杀革命党人,先生迫于时局躲在绍兴会馆里抄古碑,读佛经,以此向专治的统治者做无声的反抗。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先生迎来了他第一个创作高峰:1918年4月《狂人日记》、8月《孔乙己》、1919年4月《药》、1921年1月《故乡》、12月《阿Q正传》……同时,积极参与争取自由平等民主的斗争。女师大学生风潮中,他坚决站在学生们一边,与同学们并肩作战,反抗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残酷迫害。而在随后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五卅”运动、与“学衡派”的论战中,鲁迅先生都显示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他撰写的许多篇文章像匕首、投枪,直指反动派的要害,因此也受到当局的迫害,不得不南下避难。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鲁迅先生担任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为此而撰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略》也成为日后从事学术研究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27年先生来到上海,从此开始了职业文人的生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上海,是当时的革命中心,又是各种势力纠缠斗法的“道场”,先生身处其间,自然免不了与那些“御用文人”打笔仗。这期间,先生作了大量的杂文,编成《三闲集》、《二心集》、《集外集》等出版,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音符。

  鲁迅先生笔锋所指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令人痛心的国民性问题,鲁迅同样感到痛心疾首。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而对于国民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质,鲁迅也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剖析。有人曾写道:“……我看,全中国人的大半好比一只熟苹果,外面尽管红是红,绿是绿,青是青的,饱满得很,而且颇惹喜欢哩!按其实,其心早已烂得只剩一包脓了。……偏偏有这个鲁迅,看准了,把这只苹果心里烂出来的脏东西,使劲一刀挖了出来共同欣赏。从此鲁迅,你个鲁迅……真真鲁迅……”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走到了自己人生之路的尽头,带着人生的凄风苦雨,在启明星升起的凌晨离开了人间。先生在遗嘱中写道:“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是,人们怎么能够就这样轻易地忘掉自己民族最优秀的精灵呢?

  如何评价鲁迅?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吗?鲁迅先生死后,当时左派文人的主将王瑶曾写过一篇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长文,文中说:

  “把鲁迅先生仅只是视为一个文人是污辱了鲁迅,至少也是不了解鲁迅……鲁迅从来没有单纯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文学家,别人当然也不应该这样了解他;虽然在中国新文学的成长中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必然地占着极重要的地位的。”

  那么,如何全面地认识鲁迅?也许以下的文字大致可以反映他的全貌:

  一,鲁迅的青年气。

  对于鲁迅先生的死,我们觉得是死了一位青年,一位勇敢的斗士。二,鲁迅的思想。他的思想影响于我们的太大;我们有许多思想,自己觉得仿佛是自己的,但却是受鲁迅思想的影响而来的。三,鲁迅的人格。他既忠实又勤勉。四,因鲁迅之死而想到中国人才之少。在鲁迅50岁的时候,他曾自己开过一个著译书籍的清单,在一度清理之后,他不禁感到自己工作的空虚。他尚且还自认空虚,我们应该怎样呢?——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工作!参见《清华人看鲁迅》,黄延复,《南方周末》200151。

  必记名言

  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有的。

  4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5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6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7我们应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又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

  8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  

  9人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个意义。  

  10凡活着而且生长者,总有希望的前途。  

  11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12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风险。

  1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4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母亲,却总是恳切地希望,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

  附1:鲁迅自传

  鲁迅,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

  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了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外,及编辑的不算,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记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一九三四年)

  注:鲁迅曾于1925年、1930年及1934年写过三份自传,本书收录的是1934年写的一篇。

  附2:鲁迅琐事

  (一)

  鲁迅先生8岁的时候,妹妹端生仅仅出生10个月就夭折了。妹妹病重的时候,鲁迅一个人在墙角偷偷地抹眼泪。母亲问他为什么哭,鲁迅回答:“是为了妹妹的病。”

  (二)

  鲁迅8岁时的一天,父亲和族里的长辈在一起玩麻将,鲁迅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伯父见他

  一副很关心的样子,就笑着问:“你希望谁赢呢?”鲁迅脱口而出:“大家都赢!”

  (三)

  1926年鲁迅先生离开了北京,去厦门大学教书。

  厦门有一种树叫作相思树。有一天,鲁迅先生在住处附近看见一只猪正在吃相思树的叶子。他心里想:相思树的叶子,不管有没有人珍惜,怎样也不该给猪白吃了去。他顺手拿起一根杆子作为武器,要把猪撵走。

  猪正吃得起劲,不肯放弃到嘴的美食,即使躲着杆子,却仍然围着相思树转来转去。鲁迅先

  生的倔脾气上来了,也非要把猪撵走才甘心。就这样,一人一猪在相思树旁开始了“战斗”。刚好一个同事来找鲁迅先生,见到这个有趣的场面,不禁大笑起来:

  “哈哈哈,……鲁迅先生,你怎么同猪决斗起来了?”

  鲁迅先生也笑了:

  “老兄,这原因嘛,可不便告诉你……”

  (四)

  东北流亡女作家萧红到了上海以后,一直受到鲁迅先生的关怀。一次,萧红穿了别致的上衣,坐在鲁迅先生家的客厅里谈话。鲁迅先生吸着烟斗,随便地谈着上海的梅雨天气。萧红

  忍不住了,主动问道:

  “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不漂亮?”

  鲁迅先生认真地说:“不太漂亮。”他又接着

  从颜色、式样搭配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萧红惊奇地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呢?”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了……”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鲁迅先生很难回答似的。先生的夫人在一旁笑着说:“周先生什么

  书都看的。”

  (五)

  30年代,一位普通的邮局职员将他翻译的《勇敢的约翰》一书寄给鲁迅,希望鲁迅帮他发表。鲁迅看后认为:“译文认真而且流利。”虽然他明知道在那时的上海一个无名的作家出本书是很困难的,但还是热心地想办法出版这本书。为此鲁迅曾多方设法去找书局。但大的书局都

  不愿意出版这种不赚钱的书,最后还是到一家小书店出版了。由于书店小,经费不足,鲁迅还垫付了230元。此外,鲁迅还承担了这本书的校订、注解、撰写后记,以至于书籍的校对、装帧、纸张的选用等等一系列工作。现在从鲁迅留下来的校稿上还能看到鲁迅当时修改的笔迹和他写的校后记及注解。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想见到鲁迅当时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T2]必诵名段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BT2]作家与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的秋天。这一年的中国,仿佛暴风

  雨来临前的夜晚,空气中都透着一股血腥的味道。为了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邀请,南下担任该校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

  厦门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依山傍海,一派南国风情。但旖旎的风光并不能使先生忘却自己肩头的责任,远离北京,远离激烈的政治斗争,对于以战士自喻的鲁迅先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人生的憾事,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孤独、大寂寞。而这孤独与寂寞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先生记忆的大门,于是就有了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品赏析

  这是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选取了童年生活的两处地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围绕儿时的乐土集中展现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作者行文轻松自如,随意挥洒,铺陈成文。并非依时间顺序“步步为营”,也未拘泥于轶闻趣事之中,而是依照自己略带跳跃性的回忆,于点点滴滴的童年经历中勾勒出一幅“童趣图”。这里有对景物的描写,有对传说的回忆,还有对人物的刻画,林林总总,汇聚在一处,像一串五彩的珠链,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作者的语言也是富于变化的。写景状物时,文字细腻而又有层次;而刻划人物时作者又变换了另一幅笔墨,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外貌、心理特征,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也颇有值得学习之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作者所要着重表现的,而二者之间又安排了一个过渡段,由前者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后者来,使文章显得前后贯通,文气流畅。

  关键知识点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素以揭露、分析“国民性”并对之进行批判闻名。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本文中描写了儿时的天真的生活情趣与枯燥死板的封建教育,笔调亲切。

  补充知识点

  1私塾

  私塾,是中国旧时私人办的学校,为私学之一种。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属于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免缴学费)。

  每个私塾一般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教材及学习年限没有固定的限制。

  私学,中国历代私人办理的学校。西周以前学校由官府办理。春秋时,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

  风,战国时私学大盛。汉以后,私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的老师多由没有考上官的读书人担任。由于他们明白读书与不读书的天壤之别,因此对学生要求一般比较严,但对学生也比较爱护。

  2 难句解析:

  A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见《论语·述而》,大意是:“仁”和我远吗?如果我真心诚意地想达到“仁”,“仁”自然而然就到了。

  B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见《幼学琼林·身体》,大意是,笑话别人缺牙齿,就说狗洞大开。

  C上九,潜龙勿用

  见《周易·乾》,原作“初九,潜龙勿用”。初九为乾卦第一爻,大意是龙在隐潜着等待时机,还不能出来做事。

  D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这是学生读《尚书·禹贡》时念错的句子,原作“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橘柚锡贡”。大意是:那块土地有好有坏;那进贡的东西,有专门用来祭祀的茅草,还有橘子、柚子之类的水果。

  E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清末刘翰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句子。原文作:“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刘翰,江苏武进人,江阴南菁书院学生。这篇赋是颂扬五代后唐李克用父子的。大意是写李克用在喝酒时挥扬着玉如意,风流倜傥,兴致大发,喝了很多酒也不醉。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共10篇。其中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1927年7月,鲁迅添写《小引》和《后记》,将它们结集出版,改名为《朝花夕拾》。第一版由北京未名社1928年9月出版,为鲁迅自己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32年9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都是鲁迅回忆往事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成长道路。它们文笔优美,感情深沉,都是散文中的佳品。除了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和山海经》等作品,还有《范爱农》、《无常》等名篇。

  ——摘自《中学语文现代文导读》(初中版)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9

  【学习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 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 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⑵ 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 <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同学们,当你们度过了金色的童年以后,现在回想起来,一定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不过,你们可曾想过,在封建社会,小朋友们是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的呢,他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二、正课

  1、质疑: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2、质疑: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9自然段)

  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10~24自然段)

  ⑶ 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

  ⑴ 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⑵ 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

  ⑴ 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⑵ 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质疑: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⑴ 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⑵ 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⑶ 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⑷ 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① 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 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 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 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⑸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⑹ 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读3~6自然段)质疑: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读7、8自然段)质疑: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7、(读第9自然段)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8、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9、质疑: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板书

  景物 (美好)

  百草园    故事 (神奇)   乐园 对自然的热爱

  捕鸟 (有趣)

  第二课时

  [nextpage]

  一、预习

  1、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三、正课

  1、质疑: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质疑: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3、质疑:“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4、质疑: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5、质疑: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6、质疑: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并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7、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习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习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

  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习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习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11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习情况如何;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解放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不肯定,可能是小孩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什么会卖?

  (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故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

  “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

  (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为何“却是我的乐园”?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乐园”的。

  4、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春、夏、秋季的百草园的?(2~8)写了些什么?

  ⑴先朗读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心句是什么?

  (单是……无限乐趣。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变化?

  “不必说……也不必说……”

  (略写,但很生动)

  记叙的次序和方位怎么样?记叙的对象又有什么区别?

  “不必说”:方位──地面上。次序──由低处到高处。对象──植物。

  “也不必说”:方位──空中。次序──由高处到低处。对象──动物。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是什么语法成分?

  (定语)

  “鸣”是什么用法?

  (动词作形容词用,作状语)

  动词跟名词的搭配有何特点?

  (非常恰切:鸣蝉──长吟;黄蜂──伏;云雀──窜)

  本段着重写的是什么?

  (泥墙跟──无限趣味。紧扣题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点带面,局部代表全局,整个百草园更是──趣味无穷)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趣味?

  (动物,植物,我的活动)

  “低唱”、“弹琴”是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在泥墙跟一带的描写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插写了“我”的动作)

  写这些有什么好处?

  (少年的“我”对大自然里的东西的热爱)

  有什么特点?

  (细腻的动作描写:翻,按,拔,摘)

  你读了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趣?再读一遍。

  ⑵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承上启下。

  ⑶第四、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听长妈妈讲故事和得到的教训)

  ⑷第六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我”的心理活动)

  “觉得做人之险”是他小时候的想法吗?

  (不是,是指1926年的黑暗时代,鲁迅所处环境的险恶)

  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深意?

  (实际上是用“旧事”来讽刺“时事”,向敌人猛投一枪)

  5、冬季的百草园怎么样?

  (比较的无味)

  真的“无味”吗?

  (不下雪就无味,下雪就有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着重写捕鸟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第七自然段写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捕鸟的经过)(动作描写)

  哪些词描写捕鸟的动作?

  (扫开,支起,撒,系,牵着,走到,拉)

  这些动作能否颠倒?

  (不能。因为它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捕鸟是否有趣?

  (再读一遍)

  那么写百草园突出了什么特点?

  (有趣──乐园)

  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润土的父亲)(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劳动者的智慧的崇敬)

  二、学习“三味书屋”部分

  1、朗读这一部分,并思考:这一部分主要是写什么?

  (读书生活)

  2、第九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要去读书了)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

  哪些词句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

  “不知道”表明什么?

  (小孩不懂事)

  “最严厉”表明什么?

  (封建时代书塾令人生畏,对儿童没有吸引力)

  三个“也许”和两个“我的”表现了什么?

  (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正反映了“我”对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

  3、第十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校,环境──竹门,匾,画)

  这些陈设使我们有什么感觉?

  (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冷清)

  突出写这些有何用意呢?

  (这样一个环境,正好和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越是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就越是突出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你觉得那里的学习生活会怎么样?

  (很枯燥,很单调)

  4、第十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老师和我的态度)

  5、第十二──十六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习情况)

  学习方法怎样?

  (极其死板)

  学生向老师提问题,老师是什么态度?

  (很不高兴,有怒色)

  教师的态度说明什么?

  (这是对封建学校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学习方法是极其死板的。)

  学习内容是什么?“只”表现了什么?

  (非常单调)

  学习内容说明什么?

  (无用、乏味、难懂、庸俗)

  6、第十七──二十三自然段写什么?

  (我在学校的表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做些什么?

  (一是到后园里玩,一是画画儿)

  作者写这些是什么意思?

  (对这种学习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描写后园用了哪些动词?

  (爬,折,寻,捉,喂)

  7、为什么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互相映衬,鲜明对比)

  三、讨论

  为什么作者把一个荒凉的园子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鲁迅在这篇有名的散文里,以生花的妙笔,充分地描绘了自然的乐趣,把一个荒凉的普通的百草园写得花团锦簇,有声有色,刻画了天真无邪的儿童心理,所以特别能够吸引人,特别感人。)

  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篇文章里,鲁迅表达了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封建教育的憎恨和批判。)

  【写作训练】

  1、请把“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椹”分别写一段话,要突出“趣”字。每组写一种,集体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

  2、记一次春游或秋游(题目自拟)。

  <td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12

  人们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百草园》的主题的分析,一般都是从该文的题目入手,认为“三味书屋”与“百草园”是对比的,百草园有百味,是“乐园”,是“仙境”;而三味书屋沉闷、窒息、枯燥乏味,是“最严厉的书塾”,像“牢笼”(没有人用这个词,我用“牢笼”一词是取人们所说的禁锢、束缚和摧残的意思)。从而说明该文的主题是“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三味书屋”到底是不是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牢笼”;“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到底存不存在对比,这是理解该文的关键,也是本文所要着重讨论,重新审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三味书屋”几个细节描写谈起

  人们认为三味书屋像“牢笼”的根据无非是这么几点:一、陈设古旧、礼仪陈腐——沉闷的读书环境;二、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严守封建教育的原则,死板的教学方法;三、戒尺和罚跪——简单的教育方式;四、鼎沸的读书声所念的——陈腐的读书内容;五、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沉醉于书经中的迂夫子形象;六、学生“开小差”,到屋后的小园去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做戏、画画——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极差的学习效果。解放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左”的思维定势,一见到有关三味书屋的那几个细节描写,不分清红皂白,毫无疑问,都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对此,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其实,只要我们摘下“有色眼镜”,认真地阅读,冷静而客观地审视那些细节,全面考察该文发表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不难发现,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下面对三味书屋的几个细节描写逐一作点分析。

  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如果问题是所学内容,先生决不至于不回答,如果提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上课时有学生问你麻将的“青一色、一条龙”是怎么回事,你会欣然回答吗?

  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偶尔用用戒尺,也只是“蒲鞭示辱的意思”。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

  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先生是沉醉于经书中,但不能说他是“迂夫子”。寿洙邻说:“镜吾公不喜八股文,所授止经史纲要,唐宋诗,古文词。”可见寿先生确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鲁迅所尊敬的师长,鲁迅成人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先生,他怎么会撰文嘲讽先生,批判先生呢?周建人曾经强调说:“后人有些文章把寿镜吾先生写成一个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实的。其实,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里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当然,在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现在的《教参》对此已经作了纠正。

  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上课时在外面玩电子游戏机的有之;上课吃瓜籽、巧克力、口香糖的有之;上课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的有之;上课抄诸如“让我一次爱个够”的流行歌曲的有之……如果说过去学生的小动作是对单调乏味、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一种反动的话,那么如今学生的小动作是对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种什么呢?何况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请注意,这一点是人们看作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始终抓住不放而大作文章的,勿需多言,看来是站不住脚的。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因此,这细节是不能作为“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依据的。

  通过以上分析,到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我们说“三味书屋”不是“牢笼”,文章也不存在前后两部分的对比,另外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明,那就是“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比如,百草园里的“赤练蛇”,以及由此引出的“美女蛇”的问题。目前的《教参》认为这细节增添了百草园的情趣,成为“乐园”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增添了百草园的“神话色彩”。从文章的内容看,这种分析是说不通的。文中写道:“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不难看出这细节对表现“乐园”的负作用。“神话色彩”恐怕谈不上,“恐怖色彩”倒是增添了不少。小小年纪去百草园里玩儿,能不提心吊胆?我甚至疑心“我”是否敢“翻开断砖来”,是否敢去拔何首乌的根。这细节对表现“乐园”是很不相宜的。这说明“乐园”也有“不乐”(只是有趣)。再看看三味书屋,在这里,“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文中说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上学时并且和蟋蟀们和覆盆子们“Ade”,那只不过是站 在儿童好玩儿的心理角度所说;文中说三味书屋是“最严厉的书塾”,那也是站在儿童想玩儿的心理角度说的。何况“严”并不等于可怕。所以说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前后两部分也不存在什么对比。

  二、与“夕”时对比,抚慰“我”孤寂而“芜杂”的心情;批判污浊而黑暗的社会现实。

  鲁迅为什么要回忆儿时那桩桩件件新奇而有趣的往事呢?为什么“夕”时却偏要去拾取那早已凋谢而其香如故的朵朵“朝花”呢?这就要看看《百草园》发表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态了。

  1925年,鲁迅在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潮中积极声援学生,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鲁迅又以实际行动参加群众斗争,受到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同年8月他南下厦门大学,9月18日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他“从记忆中抄出”了这篇散文。这时,他“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可以看出,写这篇文章时,鲁迅的处艰境难而危险;心情孤寂而“芜杂”。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道:“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罢……”可以这么说,这儿时的回忆,是鲁迅在“纷扰”的现实中找到的一点“闲静”,他是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抚慰“夕时”(即现实、当时)孤寂而芜杂的心绪,同时针砭时弊的。如果要说对比的话,那么作者就是将美好的童年与“纷扰”、污浊而黑暗的现实对比,而绝不是将同样有趣的“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对比。

  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鲁迅将书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的自白中得到证明:“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眼前一闪烁罢。”这段话告诉我们,鲁迅改书名,就是从童年与现实(“朝”与“夕”)对比的角度考虑的。“夕时”也有“花”,没有“花”也有“草”,鲁迅为什么不屑于去“折”,却说“但我不能够”,而偏偏要去拾“朝花”呢?为什么儿时在故乡的趣事“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呢?原来世事如“流云”,一闪即逝,“不留痕迹”,只有天真纯洁,无忧无虑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才是我心中根深蒂固、永不凋谢的“花”。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鲁迅是将童年与现实对比,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绪,同时也批判黑暗的现实的。

  最后,让我们来归结一下: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我”儿时有趣的生活,它们是“我”心目中的“朝花”;有对比,但不是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对比,而是将美好的童年生活与黑暗的现实对比;因此,鲁迅的这篇散文不是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而是借此来抚慰自己孤寂而“芜杂”的心绪,同时批判那“无生人气”的、污浊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

  三、再补充一笔。

  这篇散文在写了赤练蛇和“美女蛇”之后有这样一段话:“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的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请想想,鲁迅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还想得到“飞蜈蚣”呢?很清楚,传说中的“美女蛇”是没有的,现实生活中的“美女蛇”却是常见的(不是有人要缉拿鲁迅吗?)。这段话虽不是直接刺向敌人的投枪匕首,但批判现实的矛头是很明显的。非常遗憾的是,人们为了将文章的主题往“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上拉,对这么重要的一段微言大义的话,竟一向不予理睬,好像这是一段废话,一处败笔似的,其实,这段话恰恰是鲁迅针砭现实的心迹表露。这,可以说这篇文章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而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又一佐证。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13

  【学生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初一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正处于由童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的阶段,既有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又有对青年时期的憧憬,本文所描绘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应该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其次,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散文的一般规律,学习散文的一般方法都有所了解,这篇文章在内容上不存在很大难度,可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上,同时培养他们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建议】

  这是开学的第一篇课文,应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来教授和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引起共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在对课文主体的理解上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不宜做统一规定。这篇文章是传统课文,教学上应以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到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文中简洁质朴而包含感情的语言,可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会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大有裨益。

  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在教学本课时,若能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不错。学习两相比照的文章结构。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方法1:

  ⑴ 学生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⑵ 介绍《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散文集,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⑶ 解题: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鲁迅12~17岁读书的私塾。

  注:此种方法是为了一般以旧带新,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2、方法2:

  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最难忘的事情,活跃气氛,创设情景。

  (教师可以参与讨论)

  二、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记叙了那些事情?

  (输理文章层次)

  18:在百草园的生活

  9:过渡 告别百草园

  10~24: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2、重点研读:

  主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体会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学生思考、讨论不必强求答案。

  (为课堂的进行做铺垫)

  ⑴ 学生默读(1~8段),用一个词概括百草园在“我”心中的地位?

  (“乐园”)

  ⑵ 思考“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与“乐园”是否矛盾?

  (不矛盾 似乎确凿──大人的眼光,乐园──小孩的眼光)

  ⑶ 学生齐读第2段:

  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

  菜畦 石井栏 皂荚 桑椹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② 作者的描写是以什么为序?

  不必说……也不必说   整 体    植物→动物

  |     (静→动)

  |    由低→高 高→低

  ↓

  单是(突出强调)    局 部    动物→植物

  (动→静)

  ③ 作者在百草园中是如何玩耍的呢?如何描写与他玩耍的事物呢?

  看(视)  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椹  (色)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形)

  听     细蛉低唱    蟋蟀弹琴 (声)

  挖(触)  遇见蜈蚣    按斑蝥

  臃肿

  拔何首乌

  莲房一样的果实(形)

  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形)

  摘覆盆子

  又酸又甜(味)

  ④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过渡,问:在百草园中除了以上游戏,还可以做什么?

  (听长妈妈讲故事,冬天捉鸟)

  ⑤ 请你用一个词概括“我”在百草园的生活。

  (轻松、自由、无忧无虑)

  ⑥ “我”为什么离开了百草园,原因肯定吗?第9段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检查相关知识落实情况

  二、正课

  1、学生朗读10~24段。

  2、教师简介三味书屋。

  3、学生找出对先生描写的词语:

  师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先生?

  (学生自由发言)(和蔼 方正 质朴 博学)

  师问:你对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答案:和蔼 开始严厉 后来就可以)

  不用戒尺 只瞪眼睛 有些迂腐 不愿回答“怪哉”的问题,读书入神的神态、动作

  师问:“我”对先生的态度是什么?

  恭敬。

  4、师问:“我”在三味书屋中除了读书,还可以做什么?

  (溜到花园去玩 偷着画画 读书的乐趣)

  5、你觉得作者是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

  引出本文中心。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6、教师总结: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快乐,学会享受不同阶段的快乐。

  三、学生质疑

  四、教学反馈

  布置学生讨论:

  1、你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2、模仿第二段,描写你童年的一个“乐园”。

  3、通过对神态描写,刻画一位老师。

  【案例推荐】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

  教师引导: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

  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中自创的戏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

  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

  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湖北 杨红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1)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应用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络(  )  渊博(  )  确凿(  )  纳凉(  )

  秕谷(  )  珊瑚(  )  菜畦(  )  倜傥(  )

  2、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

  人声 dǐng 沸( )  无人 jiàn 赏( )  骨 suǐ( )

  yōngzhǒng(  )  竹 shāi( ) 收 liǎn( )

  3、文学常识填空:

  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体裁_________,这种文体的最重要特点是 ,文中的“我”指__________。

  ⑵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___________,作者用“朝花夕拾”为这本集子取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浙江__________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选自散文诗集《    》的散文《    》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的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a、碧绿 高大 光滑 紫红

  b、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c、紫红 高大 光滑 碧绿

  d、紫红 光滑 高大 碧绿

  2、对“不必说……与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4、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______,后写______,再写______;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______,再写______;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中的哪句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6、仿写“不必说……与不必说……单是”。

  三、拓展延伸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旋涡( )( )  掉( )  围( )  瓦( )

  2、贾平凹曾写过另一篇文章《丑石》,写一块大石头平时没人注意,人们干各种活都因其丑而不屑用它,后来一位科学家发现了它,认定是一块陨石,便找人把它运到省城,成了一个科研的成品。丑石和这只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3、珍珠的形成过程给这只贝带来了什么?起初是什么?后来是什么?

  4、“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为什么“可怜”,又为什么“可敬”?

  5、结尾处,“孩子们重新去沙滩找它”,“它”指代什么?孩子们为什么“重新”去找“它”?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应用

  1、chán luò yuān bó què záo nà liáng bǐ gǔ shān hú cài qí tì tǎng

  2、鼎 鉴 臃肿 筛 髓 敛

  3、《朝花夕拾》 散文 形散神聚 鲁迅

  《旧事重提》 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

  鲁迅 周树人 豫才 绍兴 文学家 史学家 革命家 《野草》 《风筝》

  二、阅读理解

  1、b

  2、b

  3、b

  4、植物、动物、植物、整体、局部 、味觉 、听觉(触觉)

  5、有无限趣味。

  6、仿写略。

  三、拓展延伸

  1、xuàn wō niè lǒng lì

  2、相同之处:由最初的无人理解,到后来被发现其价值,受到重视。不同之处丑石本身具有科研价值,而贝则经历了苦痛才形成了珍珠,当人们发现珍珠时它却破碎消失了。

  3、起初是内在的折磨和人们的鄙弃,后来是人们的理解和敬佩。

  4、可怜是指它遭受了别的贝体验不到的苦痛。

  可敬是指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制造了灿烂璀璨的珍珠。

  5、那只贝。因为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制造了灿烂璀璨的珍珠,令孩子们同情和敬佩。

  【资料链接】

  程树榛《追寻伟人的足迹》(《中国校园文学》2002年第3期)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14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六、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七、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八、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 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15

  身着长衫,瘦得教人担心,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胡须。这是人们描绘中的鲁迅先生。在众多资料中,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神色凝重、言辞犀利的伟人。于是,鲁迅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令人敬而远之的,包括他的文章。即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散文,自我从教以来,只敢浅谈而不敢亲近。

  最初的转变来自于2019年许鞍华导演拍摄的电影《黄金时代》。电影反映的是作家萧红的一生。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一位憎恶黑暗犹如魔鬼,站在最前列的顽强战士,而萧红在那个旗帜鲜明、战火纷飞的时代实在是个另类的作家。她不愿为了乱世中国家救亡而写作,只专注于自己的个人创作。但那样一个在当时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不被重视,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作家,却是鲁迅家中的常客,得到鲁迅的青睐。这让我十分疑惑,这不是我印象中的大义凛然的战斗者的形象。再看电影中一个场景:鲁迅先生半躺在躺椅上,萧红穿一件红衣服,询问先生的意见。这个片段安排在鲁迅逝世、萧红即将启程去香港、前途未卜之时。明明是悲伤的回忆,明明是孤苦流离的人生,画面却偏偏斑斓明媚,鲁迅先生话语亲切而温暖,那一刻我突然哽咽,为萧红,为鲁迅先生。也许真的是我不够了解,是我无知浅薄了吧。

  而开学后的第一课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面对似乎确实是熟悉的作家、作品,我知道我应该重新再来。

  于是重拾课本,重新备课,重新认识。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主要谈一谈我平时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两点内容。

  当头一棒便是钱理群教授口中的那句“神来之笔”。钱教授所说的“神来之笔”指的是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情之所至,就会出现了不合常规的句法或表现手法。那句“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只是把它做为一个过渡句,从来一笔带过,却不知真金在此!真正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该打!

  我从不知那“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还有那个“Ade”有这么些奥妙在其中。我认为那句只是个过渡,从百草园转到三味书屋而已,那个“Ade”只是鲁迅先生的一个类似耍酷的一笔,犹如现在年轻人的告别:“我走了,Good-bye”一般。

  钱理群教授的分析如醍醐灌顶般令我豁然开朗。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的亲密亲近,失去乐园的沮丧,对未来的恐惧,以及成年后的鲁迅对这一“灾变”的愤激与无奈,尽在其中。这样的“神来之笔”必须抓住!抓住这一句,就抓住了全篇文章的“神”之所在!以这句为突破口,拎住它,就拎起了全篇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从文章开头开始分析文章的惯性思维,以这一句作为教学的起点,带领学生走进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么三味书屋呢?文章中显在与潜在的对照中,三味书屋无疑都处于劣势,那么在本课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就出现了:我们该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感情呢?

  语言是和人的心灵、人的精神境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萧红写出了她对鲁迅先生的直观感受:“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萧红的直觉把握:对亲人,对朋友,他是一个卸下了盔甲,毫无机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真诚的人。这样的鲁迅先生又怎会对他的启蒙老师严苛呢?我想任何人对于童年的回忆,无论快乐与否,往往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有迹可循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们找到这些“踪迹”。

  既然去三味书屋是去读书,我们就从读书谈起。

  “读书”在“三味书屋”这一板块中贯穿始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在这“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最初的“就只读书”时的怨愤、不满,到“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作者的描述中多了些调侃,少了些抱怨;多了些温馨,少了些不平。乃至到描写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童年鲁迅正在用他充满好奇的眼睛观察着老师,“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是童年鲁迅记忆中终身难忘的瞬间,也许正是这懵懂间他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老师教书方法也许令孩子厌恶,学习的内容的确枯燥无味,但从鲁迅笔下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和幽默。

  从他询问“怪哉”开始,从他观察老师读书的一刻,从他渐渐温厚亲切地描绘中,我们领悟到了鲁迅先生对知识的追求,对私塾先生的最终认可,对童年生活的怀想。至此,对于鲁迅先生的童年以及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应有了一个较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篇我们读“熟”了,教“熟”了的文章,其中仍有许多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对于自己的浅薄无知我实在汗颜。拜读了钱理群教授研究鲁迅先生的系列文章之后,我恍若觉得自己是花果山中的一只猴子,自觉在此山中生活多年,一山一水早已了然于胸,一草一木都不过是熟悉的风景。谁知这一天,来了位美猴王,带领群猴,“呯”一声,穿过了那道水帘,石破天惊,才发现那“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才是真正的美景啊!

  看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任重而道远啊!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篇16

  开发区中学自主学习学案   七年级   语文 (学科)

  课前预习(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自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自学任务(相信自己,我能行)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2、认识这些字词吗?标上拼音。

  确凿(  )  菜畦(    )  皂荚树(     ) 桑葚(     )  油蛉(     )斑蝥(     )

  脊梁(    )缠络(    )  攒(     )     脑髓(     )

  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把你的想法大胆的写出来。

  4、细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主学习学案.rar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5391117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