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会 议

会 议

安乐窝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会 议

微信扫码分享

会 议(通用12篇)

会 议 篇1

  “同志们,现在流行一种狂犬病,这种病危害很大。县委已经下达命令,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断绝狂犬病的根源,因此……”

  “王镇长,电话!”

  “同志们,你们先讨论一下。”王镇长站起身来朝办公室走去。办公室与会议室仅一墙之隔,王镇长的声音透过墙壁传入会议室:“喂,我王镇长……哦,是荀副县长……什么?为了发展我县经济,你已计划让政府拨款开一家狗肉酒楼……要号召我镇群众大力养狗……”

  “同志们,”王镇长坐定后会议继续进行,“虽然狗得了狂犬病对我们危害很大,但并不是所有的狗都有狂犬病,所以,我认为只需……”

  “王镇长,电话!”

  “喂,我王镇长……哦,是朱县长……什么?为了使狂犬病早些绝迹,我们应该尽快行动……”

  王镇长回到座位上继续说:“同志们,大家都知道狂犬病的传染非常厉害,一旦人被有狂犬病的狗咬伤,就会被传染,被传染的狗又去咬别的狗和人。所以,尽管现在还只是少数的狗有狂犬病,但我们……”

  “王镇长,电话!”

  王镇长犹豫了一会儿,才慢腾腾地朝办公室走去。

  “喂……是荀副县长……你事先不知道朱县长已经下了通知,为了遵从上级的命令,一切照朱县长说的办……”

  王镇长迈着轻快的步伐刚推开会议室的门。“王镇长,电话,朱县长打来的!”王镇长打了个哆嗦,只得走向办公室。

  “喂,朱县长,荀……啥?荀副县长的观点很正确,为了听取同志们的建议,就照荀副县长说的办……”

  好一会儿,王镇长才推开会议室的门,会议室异常的静。“大家还坐着干啥?”王镇长阴沉着脸。

  “那……今天的会议……关于狗的问题……”有人小声问道。

  “狗的问题?”王镇长有些冒火,“狗有啥问题?我看人才有问题!该杀的就杀,该养的就养。散会!”

  --------------------------------------------

  黄 克 庭 点 评

  这是一篇以剪材得当、情节洗炼见长的小小说。

  作者设计了一个最能演绎主人公精神风貌的会议现场,让“唯上是从”的“王镇长”在认真传达、贯彻(履行职责)“上级指示”中逐渐进入“两难”境地,从而折射出官僚作风的丑陋与危害,令人回味。

  瞧,杀狗--有不容置疑的理由;养狗--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是天下道理全被有权者占了!难怪为官者总是那么正义凛然。

  作者将矛盾冲突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会议、同一人物上,正是对“客观”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作品的最后一段,为这篇小说增色不少。它既表明了“王镇长”不是饭桶(智商并不低),也避免了作品的浅薄性。

  我国的官员不但绝对数比任何一个国家多,而且官民比率也是最高的(素质也肯定不错),但为何有些事仍办不好呢?或许“唯上是从”、“长官意志”正是阻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源。

会 议 篇2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体会到毛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把几个方面的意思像层层剥笋一样,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其实,毛主席在讲其中一个方面的时候,同样把意思讲得非常清楚、准确和全面,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比如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深入地想一想,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默读,思考,讨论。)

  生:我觉得这段话就是围绕一个意思来说的:我们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

  师:那么毛主席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他是怎样一层一层讲清楚的呢?

  生:这段话共有6句。我着重说说前两句。第一句讲我们如果有了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的原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第二句讲不管什么人向我们指出都行,革命队伍内部的人也好,党外人士也好,敌人也好,都可以指出我们的缺点。

  师:谁接着说下去?

  生:我来接着说。第3、4句话是说我们虚心听取批评的前提,就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第5句话是举了“精兵简政”的例子,再次说明我们愿意采纳任何人的意见。到第6句话,毛主席总结提出了我们的队伍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师:这6句话,围绕“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展开,层次非常清楚。

  生:我还发现毛主席用了好几组关联词语,让意思表达非常完整和严密。

  师:在第3自然段中,毛主席用了哪些关联词语呢?请同学们把这些关联词语标出来。

  (学生默读,标注关联词。)

  生:我发现毛主席用了这些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

  师:同学们,抓住这些关联词语,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注意体会这段话议论的严密。

  (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毛主席的整篇演讲词中,像这样一句一句联系紧密的还有哪些地方呢?请大家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用心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生:我发现第2自然段围绕“怎样看待生和死的问题”,也是一句一句联系得非常紧密。请大家看一看,第1句话总说“人死的意义有不同”,第2句是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死的意义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第3句就说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最后指出张思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师:你体会得非常好。我们一起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心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严密。

  (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句子联系紧密的段落?

  生:我还发现第4自然段后半部分句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第一句讲我们要努力奋斗,第二句讲要奋斗就会有死人的事情发生,第三句讲只要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第四句讲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一句讲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生:我觉得这几句话之间不仅联系非常紧密,道理也讲得非常全面。毛主席先说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马上用“但是”一转,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接着用“不过”一转,说“我们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思维真是严密啊!

  师:是啊,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确实非常严密。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这个片段。

会 议 篇3

  聚焦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

  【背景材料】

  XX年9月20日至22日,第65届联大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约14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3天的时间内审议了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评估差距,商讨如何在XX年实现全部目标。会上通过一份成果文件,获得约400多亿美元的资金,承诺改善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并强调尽管存在困难,千年发展目标仍然可能实现。

  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21日下午乘专机抵达纽约,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和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以及20多场多边和双边活动。

  【理论分析】

  【政治生活】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当前各国发展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各自在和平与发展领域面临的挑战。因此,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维护和平环境。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就难有人民的安居乐业;没有世界的和平稳定,就难有人类的发展进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都应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本次会议讨论在未来5年内大幅消除世界各地贫困、饥饿和疾病的途径,体现联合国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宗旨。

  4.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成立后,每当世界面对严峻挑战,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联合国寄予期望。实践证明,联合国是全球多边外交的核心,要推动各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没有其他机制比联合国更合适,联合国作为全球行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不可替代。

  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忠实履行自己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近年来,无论在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促进国际、区域合作,还是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方面,中国都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

  6.中国是负责的大国。此次会议是中国主要领导人,连续第三年出席联合国会议,显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联合国和国际事务的重视和参与。

  【生活与哲学】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次会议是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以及全球性问题进一步显现的情况下举行的。

  2.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总理此行有三个目的,一是支持发展,支持千年目标。二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将始终不渝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介绍中国的情况。三是,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

  3.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各国政府在消除全球贫困人口、普及小学教育、抗击艾滋病和疟疾、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等8项目标方面表达了准备加速采取行动的集体政治意愿。此次会议是自十年前千年首脑会议以来有关全球发展问题的最重要国际会议,它的闭幕同时也宣告各国开始了到XX年最后期限的最后五年的冲刺阶段。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过去的10年里,国际社会在执行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全球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将有望按期实现,但其他多项目标距离实现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儿童和产妇死亡率两项目标的进展严重滞后。

  5.矛盾的观点。与会各国在共同目标上有合作的渴望,在在细枝末节上还有分歧所在。

  6.抓主要矛盾。国际社会要把帮助非洲发展和脱贫作为主攻方向,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扶持力度。发展中国家要把通过发展消除贫困作为中心任务,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会 议 篇4

  ★课标要求

  掌握华盛顿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各种原因;《四国条约》及其影响;《五国条约》对各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不同安排;该协定在国际裁军的地位、主要作用与影响;山东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其评价;《九国公约》的名义内容和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理解:《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分别对美、英、日等国的影响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各自用心和说明的问题。

  3、了解: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实质与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与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对美、英、日三国的不同影响及《五国条约》中各国在条约规定比例背后的得与失。

  2、问题探究:透过华盛顿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地位的个性表现,归纳它们的共性,揭示它们的实质与局限。

  3、本质揭示:从客观结果与主观目的辩证关系,揭示《五国条约》的历史局限性;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系方法,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认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的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2、认识到《五国条约》仅仅限制了海军方面的竞争,但随着其他领域争夺的加剧,它已毫无意义。

  3、中国人民的抗争对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能缓和帝国主义矛盾,但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4、通过对华盛顿会议条约的讲解,认识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主要介绍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以及会议的发起者、东亚问题的关键问题等基础知识。还介绍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议上的第一轮较量,废除英日同盟,签订《四国条约》;

  (2)介绍了帝国主义海军大国之间在裁减海军军备问题上的争斗与妥协及其结果《五国条约》;

  (3)介绍了中国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与结果;介绍了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最后介绍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并作了简要评价。

  本课引文部分首先介绍了巴黎和会留下的遗缺,然后介绍了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以及这种新格局带来的新的矛盾。引文在总体上说明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直接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1919年的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关系,并就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作出了一些决定,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一战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前,这里曾是英、俄、法、德、美、日等国争夺的焦点;战后,德国战败,退出了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暂时对亚太地区无力顾及。于是,美、英、日三国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角,再加上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捞到便益,便想在亚太地区争得应有的地位。

  那么怎样协调好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激化了美日矛盾,这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最主要原因;

  日本借一战之机独占了中国若干年,势力扩张不少,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置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因此,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尖锐,成为这次会议召开的根本原因。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一次大战期间,日本趁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战,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1915年日本政府诱迫袁世凯接受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6年袁世凯死后,日本先后扶持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作为它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日本的势力迅速扩大。1920~1923年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占日本出口总数的47%。1920年下半年,日本海 外投资的90%都在中国;中国的外国投资总额当中,日本约占一半,其中东北地区的外国投资总额,日本即占了70%以上。日本不仅竭力想把英、美资本从东北地区排挤出去,还想扩大在华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投资,有独霸中国之势。一次大战后,日美、日英之间争夺中国的斗争日益尖锐。

  (2)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碰壁使它把外交注意力转到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而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发起者美国的主观目的上看:由于英法的阻挠,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野心未能实现,实际上近乎一无所获。美国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决定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谋求点实实在在的利益。那就是要全力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但美国又不想通过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设想了勾结英国通过国际会议来加以实现的计划。

  (3)缓解英、美、日三国战争结束后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

  大力扩建海军,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持殖民统治、争夺海上霸权的重要手段。英国历来十分重视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它一贯坚持所谓“两强标准”,一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保持了海军的优势。1919年,英国有各类舰只737艘,总吨数2 309 000吨;美国有各类舰只595艘,总吨数1 468 000吨;日本有各类舰只192艘,总吨数820 000吨。

  美国首先向英国提出了挑战。美国政府提出了几个造舰计划。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三年造舰计划,规定要建造137艘军舰,其中包括10艘主力舰、6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计划完成后,美国海军就可以达到和英国同样的水平。后来,由于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上述计划未能全部完成。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部于1918年又向国会提出第二个三年造舰计划,目的是要超过英国海军。英国对这个计划十分不满。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英美两国为此在会外举行了所谓“巴黎的海战”的谈判,英国方面要求美国放弃新的造舰计划,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否则英国就不支持美国在德国问题和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美国为了换取英国的支持,联合英国共同对付日本,表示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并放弃新的海军计划。但这种利用的关系结束后,于1921年,美国又制定了一个新的三年造舰计划,打算增造3艘主力舰;海军军费也从1914年的13 600万美元增至1921年的43 300万美元。

  日本也不甘落后。1920年,日本国会审核 批准了一项造舰计划:到1927年,帝国将拥有一支包括25艘主力舰的海军舰队。1921年,日本正在建造和计划建造的军舰共145艘,海军军费也从1917年的8 500万美元增加到24 500万美元,占到整个国家预算的1/3。

  而无限制的军备竞赛使它们精疲力竭。财政状况十分困乏的英国,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劳合•乔治认为,使海军力量与其他国家达成形式上的均等,比长期进行军备竞赛要好一些;1920年3月,海军大臣隆格 在下院声明,英国将放弃两强标准的政策。1921年,日本的众议员尾崎行雄也有过限制军备的动议。财力雄厚的美国,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也有缓和军备竞赛的要求。虽然美国军舰的吨位将接近英日两国军舰吨位的总和,但是,美国还来不及训练足够数量的海军指挥人员,也缺少完善的海军基地,此外,吨位过大的舰只通不过巴拿马运河,这对美国的海军建设也是一个限制。

  (4)平息巴黎和会后形成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 。

  巴黎和会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反帝怒潮始终激荡,这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火,来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这既需要帝国主义一起来协商新的侵略策略、制定新的规则,也需要把中国拉进来对中国进行安抚和欺骗。所以召开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会议是完全必要的。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21年11月;

  (2)参会国: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

  3、《四国条约》的签订:

  (1)目的:拆散英日同盟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 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 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 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续约为10年。美国要想在亚太地区与日本争霸,就必要拆散英日同盟。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2)签订:1921年11月,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3)内容:

  ①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②上述权利受到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

  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4)影响:

  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英日同盟,消除了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②对英国:保证了它的既得利益,也平衡了英国与日、美的关系,但是同盟解散后,使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将会受到日、美的双重压力。

  ③对日本:今后的侵略行动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通使日本第一次处在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它所获得的绝大多数既得利益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承认。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签订《五国条约》

  1、时间:1922年2月

  2、名称:《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

  3、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以及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但没有对其他舰种进行限制。

  《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单位:万吨)

  美 英 日 法 意

  主力舰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1 6 6

  所占比例 5:5:3:1.75:1.75

  【名词解释】

  主力舰:旧时指海上作战的主力战舰,包括战列舰和巡洋舰。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过去曾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巡洋舰(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巡洋舰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 力。现代巡洋舰排水量一般在0.8万吨~3万吨,装备有导弹、火炮、鱼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舰可携带直升机。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舰的地位日渐衰落。在现代战争中巡洋舰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它们的作用完全被驱逐舰代替。世界最的现代巡洋舰有三级: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前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以及苏联光荣级导弹巡洋舰。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航 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舰队中的其它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给。一般航母舰队会配备1~2艘潜艇,护卫舰,驱逐舰以及补给舰。驱逐舰或航母上搭载反潜直升机、预警机、电子侦察机等。依靠航空母舰舰队,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航空母舰按其所担负的任务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按其舰载机性能又分为固定翼飞机航空母舰和直升机航空 母舰,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传统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在内的各种飞机,而后者则只能起降直升机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飞机。某些国家的海军还有一种外观类似的舰船,称作“两栖攻击舰”,也能搭乘和起降军用直升机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机。按吨位分,有超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9万吨以上,只有梅友军有此类航母,美军核动力航母均为超级航母)、大型航空母舰(6—9万吨)、中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6万吨)和小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万吨以下);按动力分,有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和核动力航空母舰。21世纪初,世界上一共有11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阿根廷、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国、英国和美国以及日本、韩国。世界各国海军一共有数十艘在使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的航空母舰,其它国家的航空母舰比美国的都小得多。

  4、对主要国家的影响:

  (1)对美国: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取得了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也限制了日本的海军扩张;

  (2)对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标志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结束。

  受一战的影响,英国这个拥有全球性海军霸权的国家,其经济遭到惨重打击,根本无力继续维持其特有的“两强战略”(即其海军实力要达到世界上排名第二和第三海军强国的实力的总和),面对美、日等新兴的海军强国,甚至连世界第一都难以维持。为此,英国不得不希望进行全球性的海军军备谈判,妄图通过谈判来达到其继续维持世界第一海军的目的。毕竟,战后的英国不可能去试图寻求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因为这是无法取胜的。而美国也希望能够限制英国的海洋霸权,这从前一段时间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上就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干脆地拒绝了其中的第二条: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海自由,在和平时期及战时均然。使美国认为英国是一个比德国军国主义更可恶的海洋霸权,是“全球专政”的国家。结果签订《五国条约》,损失最重的就是英国,而美国则名正言顺地获得了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实力和权利。

  (3)对日本:有得有失。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这使它比较强的海军扩张能力受到抑制,难以自由地发挥,甚至于还要被迫进行适当的约束。但它在海军基地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受到束缚,使它在新加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占有优势、限制了美英向西太平洋扩张,保证一旦发生战争,日本海军能够在太平洋上取得主动。

  在海军军备谈判期间,日本代表则坚持要求英美日之间的比例应为10∶10∶7。日本认为,进攻舰队对迎击舰队必须保持50%以上的优势兵力,而防守舰队则必须对敌国的舰队保持相当于该舰队70%以上的兵力。美国坚决反对日本的要求,并对它施加压力,宣称要是日本继续坚持下去,那末日本每造一艘军舰,美国就造四艘。日本只好就范,表示同意接受美国提出的比例,但又提出了两个交换条件:一是承认日本原来在中国的利益,二是美国不得在太平洋上建筑海军基地。美国基本上满足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其实日本对这个协定从来就没有真正执行过,一直在海 军扩军方面我行我素。

  总之,有人戏称,《五国条约》签订后,各主要大国的心态是欢欣鼓舞的美国、郁闷失落的英国、态度勉强的日本、不太在乎的法国和意大利。

  5、整体评价:

  (1)《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具有暂时缓和主要大国之间海军军备竞赛的作用。

  (2)条约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能发挥阻止战争的作用。

  除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对其他舰种没有任何限制。而其中的巡洋舰和潜水艇都是具有强大攻击性的海军武器。再加上在海军基地方面又给了日本极大的让步;特别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以至于日本根本就没有遵守条约的限制,一直在埋头扩大航空母舰的规模,也没有受到有效的制裁。因此,不能遏制侵略行为的发生。

  三、中国山东问题:

  1、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1)由来:

  ①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袁世凯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③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谈判——华盛顿会议:

  中国代表提出在会议上讨论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日本反对,要求中日双方在会外“直接谈判”。

  巴黎和会没有解决山东问题,而这次会议上,为什么中国还要把解决山东问题当作主要争取实现的目标。这是由于中国意识到,这次会议的国际背景与巴黎和会有很大不同,出于遏制日本的长远考虑,英美有可能在不损害它们利益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支持中国的要求,至少能阻止日本的过分要求。所以,仍把解决山东问题作为会议争取实现的目标。

  日本要求在会外进行“直接谈判”,主要是害怕英美在会上干涉和压制日本,而英美对日本的主张加以妥协,这仅是一个形式上的让步。英美坚持要有它们的观察员列席会议,这实际上保证了它们有机会对会议进行干预,确保了会议的走向基本上可以按照它们的意图发展。

  (3)解决: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1922年2月)

  根据条约,日本将山东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特权。

  (4)评价 :

  ①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修正;

  ②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取得的少有的重大外交成果。

  【合作探究】为什么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的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提示: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

  ②美英与日本矛盾。

  教师也要指出:这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产生尖锐矛盾的特定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并不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情况下的产物。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仍然处于“弱国无外交”的地位。

  2、《九国公约》的签订:

  (1)时间:1922年2月

  (2)名称:《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3)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4)实质: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虚伪的,实际上是使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这一阴险的侵华政策,以九国公约的方式得到确认。

  (5)影响:

  对美国:又一个外交胜利,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还由此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对日本:又一个外交失败,它在中国的扩张不得不受到这个公约的极大限制。

  对中国:又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回答: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这些条款是否能够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其中的哪些条款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侵略中国而安排的?

  参考答案:这些条款不能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也不能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的完整。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侵害中国主权的行为比比皆是。严重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国之中国──租界依然存在,外国在中国领土上的驻军一个也没有减少,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等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特权一项也没有废除。所以,“尊重”也好,“给予中国机会”也好,都是虚伪的说教。而真正的目的在于第3、4两款。帝国主义想在前两款对中国欺骗的基础上,诱使中国接受帝国主义共同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华盛顿体系的构成: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条约》、《解决山东问 题悬案条约》和《九国公约》所构成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称之为华盛顿体系。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其评价:

  (1)凡——华体系的构成: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则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它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建了一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它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只能暂时地缓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虽然日本被迫归还了中国的山东,但并不等于日本放弃了灭亡中国的计划,相反,由于中国在这次会议上极大地利用了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获取了不少外交 成果,更激起了日本对中国的仇视和报复之心。此后日本抓住种种机会,不断制造事端,寻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矛盾越来越激化。

  加之,日本在这次会议上受尽了美国的气,从此怀恨在心。此后埋头扩军,到30年代,利用欧洲注意力集中在德国身上、美国集中精力医治经济危机的创伤、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的机会,一再突破华盛顿体系,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华盛顿体系彻底打破。而这一行动突破了美国妥协的底线,招致美国的全面制裁,这种制裁逼得日本无路可退,被迫贸然发动对美国的袭击,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资料回放】名人对凡——华体系的评价

  列宁曾评论道:“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

  日本出席会议的代表抱怨道:“这哪里是什么谈判,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

  ★教学小结:

  华盛顿会议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学习中,要把握三个主题,即英日同盟、海军军备和中国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是的赢家:①拆散英日同盟;②美国海军力 量与英国并驾齐驱;③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④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日本、英国和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日本:①英日同盟被拆散;②海军力量受遏制;③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英国:丧失了海军强国地位;

  中国:虽争回了部分权利如山东主权,但是的受害国,《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复到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使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案提示:巴黎和会仅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等地区的矛盾,而在亚太地区的矛盾,特别是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随着欧洲等地区矛盾的缓和显得日益尖锐起来。此外,帝国主义战胜国在一战后开始的海军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这些都使帝国主义国家觉得有必要再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加以协调和解决。而美国由于在巴黎和会上一无所获,决心在亚太地区寻求外交突破,所以,倡导召开了这次会议。

  由于美国主导了这次会议,所以美国收获颇多。比如在《四国条约》方面,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重大障碍。又如在《五国条约》方面,美国一方面取得了与英国海军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制约了自己的最危险的竞争对手日本海军,可谓是一箭双雕。再如在中国问题方面,成功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而使自己多年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以实现,从这一政策中,使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大经济优势,争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可以说华盛顿会议是美国外交在亚太地区的全面胜利。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不能维持长久的世界和平?

  提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主要是由于它仅仅暂时地缓和了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了暂时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和平将不复存在。

  ⊙学习延伸:

  1、(材料略)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我国山东的意图如何?

  参考答案: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企图将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据为己有,为了达到此目的,日本正在寻求英国的外交支持。

  2、后来巴黎和会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这一问题的前后结局如何?

  参考答案:在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等国为了避免日本在解决欧洲问题上制造麻烦,决定用当时与自己利害关系还不大的亚太地区的利益暂时来安抚一下日本,所以当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对山东的要求之后,英法给予明确的支持,而当时美国的注意力,放在了谋求对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权,不愿因一个具体的外交问题引起与英法日等国的纠纷,基本上默认了日本的要求。它们共同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结果,使日本占有山东的目标得以实现。

  3、以上材料表明,当时英国与日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维持了多久?

  参考答案:以上材料表明,当时英日两国属于同盟关系,即英日同盟。

  但是,随着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逐渐成为亚太地区主宰的美国,极力反对这个同盟,英国也不愿意再让日本借这个同盟谋取私利,而自己却获利不多,甚至于有牺牲自己利益的危险。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这个维持了近20年之久的同盟,被迫解散。

会 议 篇5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俄国全面电气化计划;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内容、作用;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1936苏联宪法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难点:

  新经济政策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读书指导法、幻灯

  (五)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导入  新课] 由于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严重地破环了俄国经济。旧的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情况,使得这一任务的完成碰到重重困难。但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个贫穷落后的苏维埃国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变成了工业化强国。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开展的呢?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板)

  1.原因:(板)

  (1)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环(板)

  (P66小一)在这种情况下,苏俄面临着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最急迫的任务,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2)旧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板)

  1918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P67注),到1921年,已经不适应新情况,必须加以调整,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俄罗斯电气化计划的制订(板)

  列宁非常重视现化化大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对苏俄来讲,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因此,它准备用10—15年执行俄罗斯全国电气化远景计划,以便全国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板)

  1921.3,俄共(布)决定逐步取消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实施新经济政策。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它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不同?

  (P67注 大一、二)(学生回答基础上,指简表 讲解)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什么积极作用呢?

  (P67大三)

  二、苏联的成立(板)

  十月革命胜利后,使俄国领土上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他们纷纷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在粉碎国内外的敌人进攻之后,各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加强。随着俄罗斯全国电气化远景计划实施的开始,各苏维埃共和国为了把力量团结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和加强国防,迫切要求组成一个国家联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成立了。苏联是何时建立的?(1922)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自愿、平等)它的全称是什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加入到苏联的有哪四个国家?(俄、外高加索、乌克兰、白俄)(P67大四回答)

  指明:苏联、苏俄、沙俄是指不同时期的俄国,沙俄(1547——1917)、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

  苏联建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相继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1.一五、二五计划的实行?(板)

  (P68大二)两个五年计划分别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它们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暂时的牺牲,掀起了社会主义竞赛运动,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取得巨大成就。

  2.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板)

  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成大型工矿企业6000个,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为苏联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苏联的农艺仍是小农经济,生产落后,如何把众多的小生产者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改造农业,使它适应工业化国家的需求呢?苏联共(布)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四、农业集体化方针及成就:(板)

  (P20大一)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是什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在集体化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有些组织者出现过火行为,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运动经历了失误、挫折和尖锐的阶级斗争。1930.3苏联决定纠正过火行为,使集体化运动得到继续发展。到1937年,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产的93%,耕地面积达99%。

  五、1936年苏联宪法(板)

  为了把苏联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了苏联宪法,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认定,社会主义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被铲除。因而,把新宪法的颁布看成是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新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苏社建的巨大成就,它的颁布,是苏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巩固小结]

  涉及问题多,但主要内容可以围绕六个年代来考虑:

  1921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1922苏联建立;1928一五计划;1933二五计划;1936新宪法,标志苏联建成社会主义;1937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六)板书设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七)作业 :

会 议 篇6

  摘要:

  新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实践   设计意图

  正文:

  新的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文是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初二旧教材一节的教学如何体现新教学理念整理出来的一个个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经过和意义,重点分析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长征中战斗的激烈,红军生活的艰辛和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长征中的战役学生普遍比较熟悉,不用过多讲述,讲清经过的重要线路和地点即可。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  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

  授课过程                                          设计意图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122第一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学生: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教师: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多媒体显示)请看一段录像《长征》(播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老师:长征过程中是什么事件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学生:是遵义会议。

  老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撤消“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后,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的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因而,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学生:(比较)

  教师:比较了这两次重要的会议后,我们再看看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军事行为及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进行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教师:从哪些事实来说明长征取得了胜利?

  师生:(共同完成)

  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四次会师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红二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教师:(幻灯片呈现上述内容)

  教师:红军长征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学生:(讲故事)

  教师:是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请同学们结合书本来说一说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教师:(多媒体显示上述内容)问: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你不能理解的?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教师:(多媒体显示)“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周恩来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是播种机”?

  教师:(多媒体显示)“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

  教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教师: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归纳。

  学生:(归纳)学习了,理解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师:学习了本课书后的内容后,请说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应该是什么?

  学生:(讨论)不怕困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教师:在今天抗击非典的这场战斗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播放歌曲)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运用读书指导法,是为遵循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同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对知识的发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

  播放录像,使课堂生动活泼,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创设具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景,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智力活动。

  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读、议、悟,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从而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通过对比归纳,教师对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教师运用承上启下的提问,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把难点化整为零,同时有意设置阶梯,迁移知识,层层设问,以问助讲、以问促讲,通过阶梯步步登高,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突出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充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训难点,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用归纳的句子,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内容的重温和梳理工作。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小结是为了更直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及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及技巧。

  立足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学生立足教才,面向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进一步发展,实现对知识的深化与情感的升华,起到课断思不断,言尽意无穷的作用。

会 议 篇7

  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做到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XX年12月07日新华网)

  如果对这五个“更加注重”的内涵进行比较分析的话,那么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它四个“更加注重”,其实都是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这个中心任务和最终目的服务的。笔者以为,这个思想在这次会议上显得尤为突出,形成了一个令人期待和倍受鼓舞的亮点。

  本次会议特别鲜明地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而这种理念的提出,再次充分体现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也好,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也好,只能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

  如何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个最终目的的实现?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的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此,笔者稍微归纳一下这次会议重点提出的有关保障民生问题的有关内容,以加深对注重民生这个核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各项工作,等等。

  显而易见,中央在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时,可以说在每一项具体任务中,无一不是围绕“民生”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的。为了保证这些重大民生问题能够得以落实,中央提出: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铺张浪费,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种信息中,人们再次读出了注重民生、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色。对此,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中国一定能够化解各种经济风险,老百姓也一定能够从中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

会 议 篇8

  APEC是亚太区域国家与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xx年APEC会议》阅读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xx年APEC会议》说明文阅读原文

  文段一

  ①20xx年11月11日晚上,APEC领导人欢迎宴会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参加会议的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身着中国特色服装抵达现场时,受到隆重热烈的欢迎。据介绍,此次的APEC领导人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 ,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

  ②“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款式上,融合中国历代经典款式。如立领对襟,明代就已出现,盛行于清;开襟,商代就已出现,盛行于唐宋;连肩袖,是中国最古老的服装结构。面料上,采用传统真丝面料。如宋锦,始于宋代,属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缎,始于明末清初,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纹样上,展示传统纹样的精华。如海水江崖纹,宋代已出现在服装上;万字纹,汉代已应用于服饰上。工艺上,采用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如宋代就已使用的盘扣,盛行于清代的镶滚等。色彩上,选用了故宫红、靛蓝、金棕等厚重大方的传统色调。

  ③“礼”代表的是中国礼仪文化。20xx年APEC会议是一个重要的多边外交场合,规格高、影响大、举世瞩目。领导人服装,既要传达“多元美好、开放包容”的理念,又要符合场合要求、人物身份;既要体现较强的仪式感,又要充分展现领导人的气质和风度。这一系列服装在款式上,既严谨庄重,又包容大气;在纹样上,既寓意吉祥,又华而不炫、贵而不显;在色彩上,既喜庆热烈,又纯正时尚。整体上气势恢宏,仪式感强,表达了中国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之道。

  ④“新”代表的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款式上,如“立领、对开襟”的创新款式更赋有传统正装意味,丰富的层次增添了生动洒脱之感。面料上,如电脑提花机织大大提高了宋锦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少量的羊毛纤维、富于色彩变化的纱线,使其更为挺阔、保暖、鲜亮。纹样上,如海水江崖等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使其更便于传达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美好寓意。剪裁工艺上,中西结合,在表达中国意蕴的前提下,使其更为合体、舒适。

  《20xx年APEC会议》说明文阅读题

  15.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是(只填序号)(3分)

  【甲】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

  【乙】其魂为“中”,其形为“礼”,其根为“新”

  【丙】其形为“中”,其根为“礼”,其魂为“新”

  16.有人说“这套新中装,很多细节既能体现传统,又不完全是‘复制’传统”,请你结合文段一的相关内容,对这句话作出合理的解释。(5分)

  答:

  文段二

  ①织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在中国数千年养蚕缫丝的历史里,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走遍当时的世界。这种前所未见、光彩夺目的织品,令当时的西方世界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无尽的神往。宋锦是丝绸的一种,因其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它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华而不炫、贵而不显,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20xx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宋锦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由于工艺复杂,产量较低,一般不作为衣料使用。而这次领导人却把宋锦这一“非遗”穿在身上,在APEC舞台上盛装亮相。宋锦是如何登上APEC的呢?中国十佳设计师楚艳介绍,按照北京APEC会议组委会要求,此次参加APEC的领导人服装一定要适合国家级礼仪场合,既要严谨庄重,又要包容大气,既要体现较强的仪式感,又要充分展现领导人的气质和风度,宋锦的特征与组委会的要求完全吻合,所以被确定为“新中装”的制作面料。

  17.请结合两个文段的相关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看待20xx年APEC“新中装”选择宋锦作为面料的。(3分)

  答:

  《20xx年APEC会议》说明文参考答案

  15.【甲】 (共3分)

  16. 示例:这句话是说“新中装”的制作在传承中有创新。款式上对传统服装结构进行创新,采用立领、对开襟;面料上在传统真丝面料基础上,加入羊毛纤维和纱线,并进行电脑提花,美观实用兼顾;纹样上对传统纹样进行了创新设计;工艺上中西结合。(共5分。每个要点1分)

  17.示例:

  (1)宋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体现中国传统文明。

  (2)宋锦能体现较强的仪式感,适应国家级礼仪场合。

  (3)宋锦庄重大气,能充分展现领导人的气质和风度。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会 议 篇9

  摘要:

  新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实践   设计意图

  正文:

  新的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文是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初二旧教材“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一节的教学如何体现新教学理念整理出来的一个个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经过和意义,重点分析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长征中战斗的激烈,红军生活的艰辛和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长征中的战役学生普遍比较熟悉,不用过多讲述,讲清经过的重要线路和地点即可。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  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

  授课过程                                          设计意图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122第一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学生: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教师: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多媒体显示)请看一段录像《长征》(播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老师:长征过程中是什么事件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学生:是遵义会议。

  老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撤消“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后,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的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因而,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学生:(比较)

  教师:比较了这两次重要的会议后,我们再看看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军事行为及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进行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教师:从哪些事实来说明长征取得了胜利?

  师生:(共同完成)

  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四次会师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红二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教师:(幻灯片呈现上述内容)

  教师:红军长征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学生:(讲故事)

  教师:是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请同学们结合书本来说一说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教师:(多媒体显示上述内容)问: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你不能理解的?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教师:(多媒体显示)“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周恩来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是播种机”?

  教师:(多媒体显示)“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

  教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教师: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归纳。

  学生:(归纳)学习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理解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师:学习了本课书后的内容后,请说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应该是什么?

  学生:(讨论)不怕困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教师:在今天抗击非典的这场战斗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播放歌曲)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运用读书指导法,是为遵循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同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对知识的发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

  播放录像,使课堂生动活泼,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创设具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景,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智力活动。

  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读、议、悟,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从而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通过对比归纳,教师对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教师运用承上启下的提问,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把难点化整为零,同时有意设置阶梯,迁移知识,层层设问,以问助讲、以问促讲,通过阶梯步步登高,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突出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充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训难点,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用归纳的句子,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内容的重温和梳理工作。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小结是为了更直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及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及技巧。

  立足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学生立足教才,面向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进一步发展,实现对知识的深化与情感的升华,起到课断思不断,言尽意无穷的作用。

会 议 篇10

  历史选修三:第二单元第三课

  第三课 华盛顿会议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美日矛盾

  2.《四国条约》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1.《五国条约》的内容

  2.《五国条约》的结果

  三、中国山东问题

  1.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

  2.《九国公约》

  重点:华盛顿体系签定的条约

  难点: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导入新课】

  通过凡尔赛会议,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巩固了日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优势,而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失败。而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又使美国十分不甘心,因此在美国的主持下,又召开了一个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奠定秩序的华盛顿体系。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美日矛盾

  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可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从而引出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然后教师可适时指出,参加会议的九个国家均在东亚地区有利害关系,日、美等列强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美国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签署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一旦这种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就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

  条约还规定:在本条约批准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四国条约》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它以体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垄断资本家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一大障碍。舆论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取得的一项重大胜利,因为它以四国条约的形势葬送了英日同盟。这样也使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现状暂时固定下来。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1.《五国条约》的内容

  拆散英日同盟以后,美国又首先提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方案。由于战后英国经济实力的削弱,无力与发了战争横财的美国竞争,所以英国首先被迫同意美国的建议。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代表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了五国海军力量的比例,其中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美英各为525000吨,日本为315000吨,法、意各为175000吨。这就是常说的5∶5∶3∶1.75∶1.75的比例;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35000吨的主力舰。作为对日本同意确定主力舰吨位比例的补偿,条约还判定了禁止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建筑新的海军基地。

  2.《五国条约》的结果

  此条约使英国被迫承认英美两国主力舰吨位相等的原则,这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胜利,意味着英国海上优势开始丧失。虽然条约使日本扩充海军的计划受到限制,但使其在太平洋仍占有利地位。谁这个条约宣称努力维持一般和平并减轻军备竞赛所带来的重担,事实上只是暂时解决了海军实力的分配问题,这更有利于美国。在妥协背后,孕育着新的冲突。

  三、中国山东问题

  1.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

  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中国问题。中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各国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由于巴黎和会没有解决中国提出的要求,反而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美日矛盾也因争夺山东而尖锐起来,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就是企图压制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上作出让步。

  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是北洋政府派出的;孙中山领导的广州政府拒绝派代表参加。当时中国不少人士认为华盛顿会议是美国倡议召开的,并邀请中国参加,将是一个有利的机会。他们比较幼稚地认为美国可以帮助他们解除英、日等国强加于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挽救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日本应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从而使日本在山东仍保留不少权益。尽管如此,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是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美、英的压力也是日本被迫让步的一个因素。但是对中国的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日本最初予以拒绝。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本才被迫声明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次要条款。

  2.《九国公约》

  随着山东问题的解决。1922年2月6日,出席会议的九国代表签订《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它在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但并没有任何实际保证。当日本代表质问“行政之完整”的涵义时,美国代表回答:这只适用于“中国本部”18省,它不影响过去已经许给各国“合法”的利益和特权。这就是说,日本在满、蒙的利益,英国在西藏的地位仍继续保持。公约的核心是肯定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为美国排挤日本与英国在华势力、加紧在中国进行扩张和夺取霸权提供了条件。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实际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隐含着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至此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课后研讨】

  有人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体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思路: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加剧。其次,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也是削弱凡尔赛体系的重要因素。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所以一定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正如巴黎和会没有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一样,华盛顿会议也未能解决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本的不满预示着美、日矛盾必然激化和英、日分歧的扩大。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也决定了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

  【本课小结】

  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是美国为遏制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缓和海军军备竞赛而倡议召开的国际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华盛顿体系。由此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在重新瓜分世界基础上的暂时妥协,从而维护了二十年的世界和平,为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毕竟建立在大国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带有强权色彩,如未能将民族自决权原则广泛应用到欧洲以外的地区,任意宰割战败国等,为新的世界动荡埋下了隐患。

会 议 篇11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教学实践和设计意图

  摘要:

  新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实践   设计意图

  正文:

  新的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文是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初二旧教材“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一节的教学如何体现新教学理念整理出来的一个个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经过和意义,重点分析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长征中战斗的激烈,红军生活的艰辛和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长征中的战役学生普遍比较熟悉,不用过多讲述,讲清经过的重要线路和地点即可。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  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

  授课过程                                          设计意图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122第一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学生: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教师: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多媒体显示)请看一段录像《长征》(播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老师:长征过程中是什么事件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学生:是遵义会议。

  老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撤消“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后,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的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因而,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学生:(比较)

  教师:比较了这两次重要的会议后,我们再看看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军事行为及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进行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教师:从哪些事实来说明长征取得了胜利?

  师生:(共同完成)

  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四次会师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红二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教师:(幻灯片呈现上述内容)

  教师:红军长征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学生:(讲故事)

  教师:是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请同学们结合书本来说一说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教师:(多媒体显示上述内容)问: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你不能理解的?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教师:(多媒体显示)“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周恩来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是播种机”?

  教师:(多媒体显示)“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

  教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教师: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归纳。

  学生:(归纳)学习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理解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师:学习了本课书后的内容后,请说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应该是什么?

  学生:(讨论)不怕困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教师:在今天抗击非典的这场战斗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播放歌曲)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运用读书指导法,是为遵循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同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对知识的发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

  播放录像,使课堂生动活泼,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创设具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景,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智力活动。

  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读、议、悟,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从而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通过对比归纳,教师对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教师运用承上启下的提问,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把难点化整为零,同时有意设置阶梯,迁移知识,层层设问,以问助讲、以问促讲,通过阶梯步步登高,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突出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充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训难点,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用归纳的句子,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内容的重温和梳理工作。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小结是为了更直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及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及技巧。

  立足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学生立足教才,面向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进一步发展,实现对知识的深化与情感的升华,起到课断思不断,言尽意无穷的作用。

会 议 篇12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俄国全面电气化计划;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内容、作用;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1936苏联宪法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难点:

  新经济政策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读书指导法、幻灯

  (五)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导入  新课] 由于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严重地破环了俄国经济。旧的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情况,使得这一任务的完成碰到重重困难。但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个贫穷落后的苏维埃国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变成了工业化强国。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开展的呢?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板)

  1.原因:(板)

  (1)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环(板)

  (P66小一)在这种情况下,苏俄面临着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最急迫的任务,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2)旧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板)

  1918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P67注),到1921年,已经不适应新情况,必须加以调整,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俄罗斯电气化计划的制订(板)

  列宁非常重视现化化大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对苏俄来讲,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因此,它准备用10—15年执行俄罗斯全国电气化远景计划,以便全国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板)

  1921.3,俄共(布)决定逐步取消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实施新经济政策。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它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不同?

  (P67注 大一、二)(学生回答基础上,指简表 讲解)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什么积极作用呢?

  (P67大三)

  二、苏联的成立(板)

  十月革命胜利后,使俄国领土上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他们纷纷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在粉碎国内外的敌人进攻之后,各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加强。随着俄罗斯全国电气化远景计划实施的开始,各苏维埃共和国为了把力量团结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和加强国防,迫切要求组成一个国家联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成立了。苏联是何时建立的?(1922)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自愿、平等)它的全称是什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加入到苏联的有哪四个国家?(俄、外高加索、乌克兰、白俄)(P67大四回答)

  指明:苏联、苏俄、沙俄是指不同时期的俄国,沙俄(1547——1917)、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

  苏联建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相继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1.一五、二五计划的实行?(板)

  (P68大二)两个五年计划分别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它们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暂时的牺牲,掀起了社会主义竞赛运动,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取得巨大成就。

  2.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板)

  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成大型工矿企业6000个,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为苏联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苏联的农艺仍是小农经济,生产落后,如何把众多的小生产者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改造农业,使它适应工业化国家的需求呢?苏联共(布)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四、农业集体化方针及成就:(板)

  (P20大一)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是什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在集体化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有些组织者出现过火行为,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运动经历了失误、挫折和尖锐的阶级斗争。1930.3苏联决定纠正过火行为,使集体化运动得到继续发展。到1937年,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产的93%,耕地面积达99%。

  五、1936年苏联宪法(板)

  为了把苏联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了苏联宪法,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认定,社会主义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被铲除。因而,把新宪法的颁布看成是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新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苏社建的巨大成就,它的颁布,是苏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巩固小结]

  涉及问题多,但主要内容可以围绕六个年代来考虑:

  1921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1922苏联建立;1928一五计划;1933二五计划;1936新宪法,标志苏联建成社会主义;1937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六)板书设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七)作业 :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会 议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6159117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