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微信扫码分享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通用13篇)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1

  敬亭山位于宣城县城北郊5公里处。原名昭亭山、查山,属黄山、九华山支脉,海拔286米。唐宋以来即是名胜之地。山顶有石刻“云根”二字,相传为李白所题。山间云雾缭绕,茂林修竹,松涛阵阵,溪水潺潺,景色非常秀丽。

  敬亭山声名大振是在南朝杰出诗人谢朓前去游览,并写了《游敬亭山》的名诗之后。后人取该诗中“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一句的诗意,在山上翠云庵前建了云齐阁,各地游客纷纷沓至而来,在此饮酒赋诗,正如刘禹锡所写:“宣城谢朓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后来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苏轼、汤显祖、施闰章等名士相继来此游历赋诗,敬亭山名声益显。李白在宣城时一再登临敬亭山,登高望远,流连忘返,留下许多诗篇,盛赞那里的山色溪景。著名绝句《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更使此山名闻天下。后人在山上建有闲云庵,是取“孤云独去闲”的诗意而命名。民国28年(1939)新四军军长陈毅经过宣城时,也到敬亭山留诗凭吊李白、谢朓:“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随着岁月的流逝,敬亭山的亭、阁、庵、寺多已圮没,现存者尚有双塔和古昭亭石坊可供游览。双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各七级,四方形,高20余米,砖砌、仿木结构,塔身砌有佛像、阑额、圆拱门等,塔内嵌藏苏轼楷书《观音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石刻。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山林建设,敬亭山面貌一新,尤其在春夏之间,山坡上梨花如雪,茶树如茵,青松翠竹,蔚成奇观,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独坐敬亭山⑴

  【唐】 李 白

  众鸟高飞尽⑵,

  孤云独去闲⑶。

  相看两不厌⑷,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⑵ 尽:没有了。

  ⑶ 闲:悠闲。

  ⑷ 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2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有关山的小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体会一下,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境内,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人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都在这里当过太守,这两位都是李白心仪的诗坛前辈,特别是小谢,更是一再于诗中提及。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或者是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或者是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了。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似乎还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时的李白真可谓是“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了。那么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众鸟”,还是无知觉的“孤云”,总之是世间一切能动弹的全都厌弃了李白,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声鸟鸣,没有丝毫动静,在这种清幽宁静之中,李白在想什么?有没有反思,或者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呢?他没有,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这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鸟也好,无云也罢,都奈何不了我一丝半毫!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这是在写自己的孤独,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或者如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所称道的那样,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3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诗人与山独坐,直呼其名──“敬亭”。敬亭啊,我独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语。而李白也灵犀一点,一样地心领神会。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这种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诗人。真是知己相逢,心照不宣,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语,只是长久地对坐,彼此凝望,意会神交。畅快处,不辨“敬亭”不辨李白。又哪有什么厌倦与满足可言呢?

  当文本在胸后,我便有了底气,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理念的思索。

  一、感受诗歌的意象

  “意”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意象”,则是“情”与“景”两者的合二而一。读《独坐敬亭山》,意象翩翩,浮于眼前:

  众鸟、孤云、敬亭山,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

  二、咀嚼诗歌,捕捉诗眼

  诗歌的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题目中有“独”,诗句里句句藏“独”显“独”。解“独”悟“独”,大有嚼头。

  三、体验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独坐敬亭山》前两句的“尽”与“闲”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中的人山对视,脉脉含情,看似写山的“有情”实际是表现人世的“无情”。短短 20字,诗人那孤寂无奈之情就在那静谧的场景中显露无遗。

  四、品味诗歌的韵律

  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诗的音乐性必须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深切的体悟。《独坐敬亭山》“读”占鳌头,在通读,深读,精读,在了解读,理解读,感悟读上得花力气琢磨。

  纲举目张,这之后教学设计文字稿,便如此地于独坐中酝酿而生了。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及课外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受到心灵的陶冶。

  3、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学生齐读诗题。

  3、教师简介敬亭山。

  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通读诗句,读通读顺。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3、再读全诗,自由质疑。

  三、解“独”、悟“独”,“坐”出孤寂

  1、解“独”进入情景:

  解“独”:逐句找“独”,分句朗读。

  2、悟“独”感受孤独:

  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四、析“看”想象,释放孤寂

  1、相看想象: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2、人山对话: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3、组织交流:

  通过创设一个连续语境来展开组织交流。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4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1、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2、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什么区别?

  老师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么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天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5

  古诗教学并不好进行,似乎在我们看来异常浅显的诗句在孩子们的脑中就是不转弯,到了嘴边的东西说出来就是那么困难,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古诗的教学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与背的基础上,此时对诗本身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变得又难上加难了。

  今天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孩子们早已熟记于心,怎样让学生对这种耳熟能详的古诗理解出新意,并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兴趣盎然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课开始,我先让孩子说说关于李白的故事,并对李白生平做了详尽的介绍。然后我让孩子们在古诗的前两句中找找自己理解了哪个字词?他们对“尽”、“孤”、“闲”等字词的表面意思都能理解。

  李怡航同学悟到:李白写天空中鸟都飞走了,只有一朵云孤零零地在飘,这时他就是把云比喻成了自己,在写自己寂寞的心情。

  对于他的回答我大加赞赏,并在此处再次详细强调李白写诗时的背景,同学们似乎理解加深了。

  我导:李白才华横溢,满怀着政治抱负,却一直怀才不遇,满腔愤懑,此时此刻,面对面这样的天,面对这样的云,李白深感                

  学生的答案有:寂寞、孤寂、无奈、伤感……

  我说:诗人李白就是这样,他满腹经论,却全无用武之地,无人能解,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寂寞与孤独,但他依然无视别人的打击,依旧寄情山水,寄情于敬亭山。面对着飞尽的鸟儿,面对着独飘的云朵,让计价依然欣慰的是:(导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李白心中,此时的敬亭山更像谁?

  孩子们回答:像知己、像朋友、像亲人、像母亲……

  作为最亲密的人,看到李白现在的状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孩子们发散思维,想象说话,虽然浅显,但已经能把诗人此时作诗时那种孤廖寂寞的心情参透,并且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能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课外知识运用到语言之中,如说到:敬亭山就像李白七岁时认识的那位大娘,她告诫他,孩子别灰心,拿出铁杵磨成针的信心与勇气,你会成功的……

  古诗教学中,能适当地引导孩子了解诗词背景,运用适度的想象来教学,比直接把诗意给孩子要好得多呢!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6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想象,浮画面;多诵读,悟诗情。

  2、学习《独坐敬亭山》

  a、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b、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c、多想象,浮画面

  让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在大脑中想象诗中的意境。

  d、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自己带着感情读

  ③四人小组读古诗

  ④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⑤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飞尽

  独去闲  孤独寂寞

  两不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再指名读,老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按这些方法学习:

  a 、解题: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c、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板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和、镜、翠、螺

  山光水色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这首词。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大家欣赏。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1)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质疑,互相解决。

  (2) 学生汇报: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4、学生朗读本词,要读出感情。

  (1)在组内读。

  (2)在班上汇报读。

  五、总结升华

  1、进一步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讨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念江南的美丽景色)

  板书

  唐:白居易

  红胜火

  绿如蓝

  怀念江南美景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7

  【教学记录】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 白 李太白)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

  (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⑴ t: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

  ⑵ 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

  (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⑴ 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⑵ 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⑶ 齐读。

  ⑷ 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

  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

  ⑸ 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⑹ 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在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

  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⑴、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⑵、s写,t巡视。

  ⑶、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⑷、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8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9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10

  师:(课前谈话)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我是王自文。先和大家说一件事,在1992年香港的唐诗评选中,评出了十佳,有这么一位诗人,他的好几首诗都获得了奖。大家猜猜会是谁?

  生1:李白。

  生2:杜甫。……

  师:刚才第一位学生说对了。

  生:李白。

  师:(板书李白)李白姓李名白,字——?

  生:字太白。

  师:号谁知道?

  生:好喝酒。

  师:那是爱好的好。

  生:号诗仙。

  师:那是人们对他的赞誉。古人往往有名有字有号,李白号清莲居士,李白写的诗你能想到哪些?

  生:《静夜思》(背诵)

  师:从这首诗你能感觉到的是怎样的诗人?

  生:思念家乡。

  师:那是一位乡愁满怀的诗人。

  生:《赠汪伦》(背诵)

  师:这里又是怎样的诗人?

  生:结交朋友。

  师: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李白的诗有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学完这首诗,我们再来想一想,这儿又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诗人。

  上课开始。

  师:看课文,谁来读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师:谁来说说敬亭山。

  生:敬亭山在安徽省市郊。

  ……

  师:(补充介绍敬亭山)知道了敬亭山,谁再来读读题目。

  生:(读。)

  师:请注意敬亭山前面两字。

  生:(个别读、齐读。)

  师: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

  请大家自己读吧,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自由朗读。)

  生1:(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

  生2:(读。)

  师:别紧张,后两句再读读。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他们两人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女同学读得很有韵味,

  师:你也来读一读。

  生3:(读。)

  师:读诗光读通读顺可不够,还要读出滋味来,怎样更好地读出滋味来,我想还要了解诗的意思。自由地读读,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

  师: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意思吗?我们再请同学来读,从他的朗读中,看他读懂了多少。

  生:(读。)

  师:后面的“敬亭山”声音拉长,我们仿佛隐隐约约看到了敬亭山。

  生:(读。)

  师:读了几遍下来,也许遇到了困难,把你的困难说出来。

  生:“孤云独去闲”是什么意思?

  师:那是对字句意思的不理解。

  生:“相看两不厌”是对什么这么满足?

  ……

  师:刚才的问题,我们把他归纳一下,一就是对字词的理解的困难,一就是对写法的探究。那么让我们走进敬亭山。

  师:“独”是什么意思?

  生1:孤单。

  生2:单独。

  生3:只有一个人。

  师:谁?

  生:李白。

  师:诗中有没有词说明他是一个人?

  生:“只有”。

  师:什么是“只有”?

  生:只有一样。

  师:那么我们来互相对看,现在,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谁?

  生:只有你。

  师:你去把“只有”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生1:我找到了“飞鸟尽”。(板书)

  生2:我找到了“独去闲”的“独”。 (板书)

  生3:我找到了“相看”。 (板书)

  师:我们从诗中找到了李白是一个人在敬亭山。找到“飞鸟”和“独去闲”的一起站起来,听他们来比一比谁体会得最深。

  生:(比较读。)

  师:季鸟的天空没有一只鸟,“众鸟——”

  学生:(再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完了,你来评一评,

  生:(评价。)

  师:同意吗?我们也来读一读。

  师:还有两句(范读)谁来试试?

  学生:(个别读。)

  师:范读全诗。

  师:(出示图片敬亭山)他一生登过七次。我们知道,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去过无数的地方。现在,他为什么又去了呢?和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诗。

  (读全诗)

  师:为什么?为什么他现在要久久地坐在那儿?

  生:因为他很孤独。

  师:你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了不起。

  生:他在欣赏风景。

  师:他在静静地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在听大自然的声音,他会想到什么呀?让我们从白居易的诗中去想想他此时的想法吧!

  (出示白居易的诗《夜雨》)

  齐读《夜雨》。

  师: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首白居易的诗,正代表了——

  可以感受李白对家人的思念和他的孤寂。

  师:多好,再读一遍。

  生:(再读《夜雨》)

  师:此时李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敬亭山,是什么引起了他如此的孤独呢?想一想《独坐敬亭山》的诗句。

  生:引起李白孤独的是孤云和众鸟。

  师:“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飞云散是大自然常见的事,为什么引起了他如此的孤独?

  生:因为鸟儿云儿都是成群的在一起的,可是李白只有一个人。

  师: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唐朝政府贬官,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生:(再读。)

  师:李白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这样的人山相望,人山相望。李白啊李白,你久久地坐着,你看到了怎样的敬亭山?

  生:敬亭山也很孤独。

  师:同病相怜的敬亭山。

  生:静静的敬亭山。

  师:正如我现在的心情,知音啊。

  生:没有亲人,偶尔只有孤云。

  师:你找到了我,我找到了你。就让我们——

  生:相伴。

  师:同样的山,在李白的眼里,木瓜山又是怎样的山呢?(出示《望木瓜山》)请人来读一读。

  生:(读《望木瓜山》。)

  师:在李白的眼里,木瓜山又是怎样的山?

  生1:生机勃勃的山。

  师:前面两句写了太阳和鸟儿,后面两句注意到了吗?

  生2:我注意到了这儿李白也是写思乡之情。“客心自酸楚”。

  师:愁肠百结啊。

  师:同样的山,木瓜山使他倍添酸楚,而敬亭山呢?

  生:(读《独坐敬亭山》。)

  师:在李白的眼里,敬亭山给他带来——

  生1:安慰。

  生2:关怀。

  师:同样都是孤独,不同的是李白在敬亭山找到了知音。那么李白一直静静地坐在那儿,他会和敬亭山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出示写话材料,伴有古典音乐——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生:(写话练习。)

  师:当天空的鸟越飞越远,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生:如今你我相遇,总算找到了知己。

  师:敬亭山轻轻地对李白说——

  生:李白啊李白,你怎么还不回家?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当天上的云儿越去越远,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当晚霞散去,夕阳西下,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师:你觉得是怎样的一个李白?

  生:孤独。

  师:你怎么去安慰他?

  生:我就是你的亲人。

  生:你有很多的朋友。

  师:还记得《赠汪伦》吗?

  生:(背《赠汪伦》。)

  师:李白你永不孤独,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大声诵读你的诗文。让我们一起来背——

  生:(背《独坐敬亭山》。)

  下课。

  附:

  白居易——《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李白——《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我的看法:上课老师对文本解读很深,上出了深度;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回归了语文的本色。善于用比较学习,以书本为立脚点,尽可能多方位地全面体会语言和人物情感,课末以积极的引领走出了本文比较哀伤的主题,引入材料的运用效率高。可惜的是教师如能更多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更能深入浅出一些,就更好了。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11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 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 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 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 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 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 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 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 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 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 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篇13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资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6573117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