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兰亭集序》译文

《兰亭集序》译文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兰亭集序》译文

微信扫码分享

《兰亭集序》译文(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译文 篇1

  兰 亭 集 序 作者:王羲之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2002/09/10

《兰亭集序》译文 篇2

  一、说明课题,介绍作者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

  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

  或因寄所托     相如因持璧却立    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叙时人     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     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词义,总结:

  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它是一篇骈文。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  《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五、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比较两个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学生讨论。

  王羲之对生命的理解还是很执著的,不是像老庄那样无视生死,麻木不仁。

  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长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终会令人厌倦呢?

  王羲之面对优美的山水,心里生发的是对生命的痛感,这就有了壮美。深切的痛感带来壮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曹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自己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思考者,超越了痛与悲。

  六、比较作品真实与审美意义上的差别:普希金《别离》

  当幸福的最后一刻来到时,

  当我面对深渊念泪惊醒,

  颤抖着,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轻轻一吻——

  是的,我全记得,我的心在悸动,

  但是我压下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我说过:“并非永恒的别离,

  如今把全部欢乐带往远方。

  而痛苦将淹没在梦幻里,

  我们会忘忧,致命的苦闷和忧伤

  不会来拜访隐士栖息的幽居。

  诗神将前来平息我的忧悒,

  我会心宽——安详的友谊的目光,

  将驱散我心头冰凉阴暗的郁结。”

  可是我对爱情和心灵多么无知!

  一时接着一时,一天跟着一天逝去,

  但是并没有给痛苦带来安慰,

  也没有送来可以浇愁的忘忧之杯。

  啊,亲爱的,你到处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忧郁,并暗暗地悲伤。

  无论青山外的白日是否发光,

  也无论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爱的朋友,我总在寻找你,

  在梦乡里你使我浮想联翩,

  朦胧中唯有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唤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听到你的声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间,

  他们的高声谈话我却听不见。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冰冷的眼神竟无法将他们辨认!

  啊,竖琴,你和我一起伤心,

  我的痛苦灵魂的难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声调万事俱备其凄怆,

  唯有爱情的声音你没有遗忘!

  啊,忠实的朋友,和我一起忧愁,

  请用你随意的低吟曼唱

  倾诉我心中的忧郁,

  让那些郁寡欢的姑娘

  在你铮铮的琴声下叹息。

《兰亭集序》译文 篇3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二、学习过程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修禊   兰渚    激湍     流觞    游目骋怀    晤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蕲      曾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夫人之相与                          虽趣舍万殊

  当其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三、反思总结

  学生诵读课文,总结各段主要内容

  四、当堂检测

  1、指出通假字并翻译。

  虽趣舍万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今义。

  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 修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期

  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致

  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                  颇有野致

  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④临

  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次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某所,而母立于兹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晤言一室之内

  2、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这娱,信可乐也。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古人生死观,为理解文中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打基础。

  二、预习内容

  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二、学习过程

  诵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三、反思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四、当堂检测

  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观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只有一次的生命?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骨鲠称                  b.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 而羲之竟不顾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兰亭集序>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1、注音1、     hái 

  癸guǐ丑    修禊xì   兰渚zhu    激tuān湍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晤wu言    趣舍万殊qu  齐彭殇shāng   会kuài稽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i    蕲 qi      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全、都                         少长咸集         全、都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列坐其次           它的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热闹                  亦足以畅叙幽情     用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

  信可乐也         确实                     取诸怀抱           之于

  夫人之相与       夫为发语词                  虽趣舍万殊      同“取”

  当其欣于所遇      对于                 向之所欣              以前

  或因寄所托        凭借                 曾不知老之将至          竟然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到                  感慨系之矣         代词,这

  修短随化           寿命长             喻之于怀             明白

  终期于尽           注定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

  四、当堂检测

  1、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                 

  2、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 ①        修

  乃重修岳阳楼   维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高       内修政理   修治

  茂林修竹    高                     修禊事也        举行

  ②期

  终期于尽   注定                     度已失期   期限

  不期修古    期望                    行有期年   一整年

  ③致

  其致一也     情致                  颇有野致     情致

  以致臣节     表达,尽                   致市民,聚万货    招致

  ④临

  临文嗟悼      面对                  把酒临风    面对

  曹公已临其境     到达               哀临三日     到场

  ⑤次                     

  列坐其次    旁边                    引次江北    驻扎

  破军次之    第二等的                   贤能不待次而举   次序,引申为资历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所以兴怀 表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东西|人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吾知所以拒子矣     表原因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数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全,整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样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当其欣于所遇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及其所之既倦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二、学习过程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 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这种雅致的景色是“乐”的重要方面,而优美的景色又容易触发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发了作者的“痛”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目”应为“认为、品评”)

  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

  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6、 (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兰亭集序》译文 篇4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文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译文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链接: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5、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梳理探究: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a级)

  癸丑(   )修禊(   ) 流觞(  )  形骸(   )  彭殇(    )游目骋怀(   )  感慨系之(   )   趣(  )舍    激湍 (  )会稽(  )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b级)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_____通____   悟言一室之内  ____通____

  趣舍万殊   ____通______

  (二)课文朗读,分清结构

  第一次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分组齐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组边听边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为段落探究做准备。

  3、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c级)

  ————————————————————————————————————

  (三)课文内容探究

  探究第一、二段.(d级)

  朗读第一、二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1、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分析用法

  暮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湍:____________________。次:__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当堂背诵第一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总结:王实甫《西厢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

  5、翻译下列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探究第三段。(d级)

  1、齐读第三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终期于尽:

  3、探究下列词和句子的含义。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4、教师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5、集体朗读这一段。

  探究第四段。(d级)

  1、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

  临文嗟叹        一死生为虚妄  齐彭殇为妄作             殇:   

  3、 翻译下列句子。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4、 集体朗读第四段。

  5、教师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难点探讨:(d级)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随堂练习:

  1.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b级)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2、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c级)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3.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今人也可以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新的理解,并且有的还不止一种理解。请仿照示例,从“诗”“挣”“舒”“劣”这四个会意字中任选两个进行重新“会意”,每个字只写出一种理解。(c级)

  示例:选 ⑴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⑵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答:

  ⑴

  ⑵

  4、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d级)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5、默写: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写出文中谈“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译文 篇6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目标

  《兰亭集序》体现了魏晋时期散文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文章文风清淡,语言静雅,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根据课文的文言文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与讲授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研读文言文的思维方法。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六、说教学过程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兰亭集序》译文 篇7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兰亭集序》译文 篇8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癸(ku)丑 修禊(al) 流殇fallozls) 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 管弦(d加) 虚诞(dbo) 趣舍万殊

  D.悲夫(fo) 锋镝(df) 瓮牖(…加) 度长挈( )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 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兰亭集序》译文 篇9

  一、课文悟读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

  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我认为不可用“悲观”“消极”简单概括,应进一步具体分析。“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二、亮点探究

  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探究学习: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探究学习:“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三、选题设计

  “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作出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及《乐毅论》《黄庭经》等。

  (3)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

  (4)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

  (5)写出赏析论文。

  参读书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3)《启功丛稿》,中华书局。

  摘自《语文学习通讯》XX年8月

《兰亭集序》译文 篇10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   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        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

  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

  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生:(鼓掌)

  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

  生:(齐声)应该。

  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            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  (精彩片段)    师生互动  疏通文意

  1、           学生朗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

  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

  女生:(鼓掌)

  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

  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 ,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

  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

  生:(有人跃跃欲试)

  师:(鼓励)不要怕出错,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说错话的机会,想想看,从小到大,有谁给过你这种机会?好,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了。

  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试着为我们翻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这句话。

  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师:(补充)这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所以”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找找看,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种用法?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

  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

  (对高中生来讲, 文言文的知识点既难懂又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教学片段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课堂中,既有学生向学生提问,又有老师向学生提问;既有学生回答学生,又有老师回答学生;既有解决新问题,又有复习旧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点的,并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一般方法。)

  三 (精彩片段) 精雕细琢  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

  女生:(大声齐读)

  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

  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                      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                     师 :怎么写?

  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出示相关画面)作者仅仅用了16个铿锵悦耳的字眼就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                         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

  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生:他们流觞曲水,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胜,仍然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生: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当年的兰亭盛会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其诗意人生。

  师:(忘情地)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接下来,作者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生:“信可乐也”

  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大家说,文章写的美不美?

  生:美。

  师:美在哪里?                      生:景色写得美。

  生:天气写得美。

  师:还有呢?                        生:人物美。生:活动美,也就是风流美。

  师:语言美不美?                    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生:优美。                          生:节奏感强。

  生:清新。                          生:朴素易懂。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          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

  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

  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乐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精练优美

  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朴素清新

  (赏析美文,就要营造一种学习美文的氛围。本教学片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性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兰亭集会的场地,让学生入情入景,幻化为集会主人,设想当时的情景,谈论自己的看法,从而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           鉴赏第二段(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   (静)

  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      (躁)

  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痛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四: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师:如果说文章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概括,那么第三段又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呢?

  生:(在段落中找)  “悲”。

  师:那么作者么悲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悲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第三段。注意自学古文的方法,概括一下有几个步骤?

  生:(七嘴八舌)

  师:(总结)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加强背诵。

  2、课外拓展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下课铃响)

《兰亭集序》译文 篇11

  夕-颜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作者邮箱:

  [1]

《兰亭集序》译文 篇12

  夕-颜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 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  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 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 :(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 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 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作者邮箱:

  [1]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兰亭集序》译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7438117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