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摆脱失落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微信扫码分享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6篇)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

  第一课时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后议论:

  师:大家看一看,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生:共有8句话。

  师:再想一想,每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讲作者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讲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第三句讲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讲小丘平地都是绿的,第五句讲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讲小丘像中国画,第七句讲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讲骏马和大牛的感受。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一学生举手)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他别的都讲得很对,就是第八句我觉得不太适合。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有感受。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怎么说好呢

  生:应该说是在那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的表现。

  生:我看说骏马和大牛的表现也不确切,骏马和大牛怎么会像人一样表现呢应该说是作者对在那种境界里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的联想。

  师:这样说很好,很确切。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就是刚才同学们讲的。(板书: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骏马和大牛)

  现在,我们再来一句一句地仔细研究一下。你们先说一说,课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儿的草原

  生:是指陈巴尔虎旗的草原。

  生:我查过1974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集,陈巴尔虎旗在黑龙江省,并不在内蒙古自治区。

  师:你很用心。不过后来又划归内蒙古了。作者以前到过内蒙古没有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一句的“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过内蒙古,但他并没有看到过草原,所以他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谁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有关语句

  (生读:“那里的天……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好。你们看,作者是从哪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

  生: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是从这两个大方面来写草原的。

  师:好。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板书:清鲜、明朗)

  师:你说得很好。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想一想,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

  生: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

  师:到底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呢

  生: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

  师:你们理解得不错。作者看到这么可爱的天,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他很愉快,总想高声唱上一曲。

  师:你们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生:当然有。“五一”节那天,我跟爸爸去登云门山,在山顶上看着远处蜿蜒在绿色大地上的河,看着那漫山遍野的梨花、苹果花,看着青州城那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楼房,觉得胸膛格外宽广了,精神也格外高昂了,情不自禁地仰起头向着远方大声唱起来。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一连几天阴雨,闷在家里,使人心里格外烦躁,有时我气得用拳头捶桌子。老师,这是不是就叫触景生情呢

  师:你说得很对。人的心情也受环境影响的。现在,我们再看天底下的草原,又是什么特点

  生: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它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都是绿的。

  师:“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板书:一碧千里)

  生:就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都是绿色的。

  师:“一碧”呢

  生:就是一片碧绿。碧,就是青绿色。

  生:就是一派碧绿。

  师:“一派碧绿”比“一片碧绿”确切些。“片”这个量词所指的范围不如“派”大。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很广阔,无边无际的意思。

  生:我看到一本书上有“夜茫茫”这个词语。这里的“茫茫”,我看与“夜茫茫”就有相同的意思,除了无边无际,我体会还有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

  生:上一句讲过,因为天空非常晴朗。

  师:对。人们一提到草原,除了绿草之外,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还会想到羊群、马群、帐篷、牧人,还有天上的苍鹰、白云……

  师:是的。在这里,作者把羊群比作什么无边的绿毯又比喻什么

  生: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而无边的绿毯比喻无边的草原。(板书:绿毯、大白花)

  师:作者除了写羊群,又特别写了草原上的小丘。作者把线条柔美的小丘又比作什么

  生:比作了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板书:中国画)

  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同学们,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张中国画。你们看画面上的山,有没有用墨线勾边画框、描出轮廓它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

  生: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没有“捆绑感”。

  生:中国画叫人看了,就会想到春天田野里流动着的透明水气,很自然,很流畅,很轻便,……不是轻便,是很轻……

  师:是很轻盈,对吗

  生:对啦,是很轻盈。

  师:你们讲得很好。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中国画是用什么颜料画成的。

  生:用水墨,用很淡的颜色画成的。

  师:知道“渲染”是什么意思了吧!就是用水墨和淡的色彩画画,这样可以加强绘画的艺术效果。草原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只有绿色来画成的中国国画,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翠色欲流”的“欲”,在这里就是“将要”的意思。这些小丘渐渐地伸向远方。一直跟天边连接起来。作者用了“轻轻地流入云际”来描绘。同学们想一想,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板书:流入)

  生:小丘虽然不会流动,但它起起伏伏,像缓缓的波浪,远远望去,会给人流动的感觉。

  生:我看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小丘“翠色欲流”,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溪流一样,所以用了“流”字。

  师:讲得很好。小丘本来是不动的,是静止的,用了一个“流”字,那会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静止的小丘就变成活动的小丘了,好像有了生命了。

  生:整个草原有动有静,更有生气了,有活力了。

  师:很好。上边这六句话写了草原的特色,给我们的印象很鲜明,使我们这些没到过草原的人,读过之后也犹如身临其境了。现在,我来引读一下:这次,“我”看到了什么那里的天怎样“我”有怎样的感受在天底下又怎样草原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又怎样羊群的情况呢线条柔美的小丘呢

  (学生随着提示引导,依次读课文有关语句)

  师: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述,大家在本子上画一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指名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大家看这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得怎样

  生:羊群、小丘都画上了,但小丘画得不好。他把小丘画成连绵起伏的大山了,叫人看了,失去了书上那种“轻轻流入云际”的味道。

  生:书上说天空是那么明朗,他却画上了几朵白云。当然,晴朗的天空也会有白云,既然书上说是“那么明朗”,就应该是没有一丝云。什么东西也不画,才能使人感到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师:讲得很有道理。同桌互换过来,评点评点,提提意见,看看画面是不是符合课文原意。(互换看完)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听我再慢慢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你们可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象。(老师读,学生听)

  师:你们再琢磨一下,用怎样的语调就能读出草原的美丽。自己试着读几遍。(学生朗读)

  师: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读第七句)“惊叹”是什么意思(板书:惊叹)

  生:就是吃惊感叹。当时作者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一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真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美丽的地方!”

  师:为什么说又叫人感到舒服呢(板书:舒服)

  生:我想,一方面这地方美丽,使人忘掉了疲劳和愁苦;另一方面,这儿天高地阔,一切又都那么自然、舒展、宁静,所以叫人从心理上感到舒服。

  师:好。“久立四望”和“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又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久立四望”说明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所陶醉,看不够;“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说明作者非常赞美草原的美丽。

  师:说得很好。再讲一讲“奇丽”这个词的意思。

  生:“奇丽”就是非常美丽。

  生:我看应讲成奇妙美丽。因为在作者看来,草原这地方有些希奇巧妙,所以他自然就会产生写一首奇妙美丽的小诗来赞美它的念头。

  师:你们钻研得很好。我觉得,你们这两种讲法都可取。再想一想,在这句话中“惊叹”和“舒服”、“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用什么关联词语连接(板书: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

  生:“惊叹”和“舒服”也好,“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也好,它们好像不分大小,好像是兄弟姐妹。

  师:再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说一说。

  生:我看它们在句中起的作用相同,只是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感受。

  师:说得很好。它们之间谁也不修饰限制谁,谁也不受谁限制修饰,这种关系就叫并列关系。也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兄弟姐妹关系。“既……又”就是它们之间的关联词语。

  师:大家再一起读读最后一句。(学生读)在这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静立不动,这不是真实的

  生:这是真实的。是骏马和大牛会有的样子。

  师:它们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也真实吧(板书:回味、乐趣)

  生:这不是真实的。因为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回味什么无限的乐趣。

  师: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作者是说“好像”,并不是说“就是”在回味着乐趣。

  师:那“好像”说明了什么呢

  生:“好像”说明是作者想象的。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觉得骏马和大牛也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对啦。这一句看来是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感受的。想一想,你有过这种感受没有

  生:上学期,我第一次获得“三好学生”奖章时,简直高兴极了。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什么也快乐。听见小鸟叫,觉得它在为我唱赞歌,看见树枝摇动,觉得它在为我鼓掌。整整一天,我觉得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在朝我笑。

  师:看来,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还有很多同学有这种感受,课后可以相互讲一讲。现在我再来引读一下:这种境界,使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在这种境界中,作者对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是怎么联想的(学生随着提示,依次读七、八句)

  师:请你们再闭上眼睛,听我朗读有关作者感受这两句,自己边听边想象。(老师读,学生听)

  师:(默读全段)大家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生: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写草原景色的特点。第二层写作者在这种境界中的感受。

  师:讲得很好。请大家看着板书,先简要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然后再按顺序详细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由述说)

  (述说之后,让学生熟读几遍,接着自己试背,最后指名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评析

  潍坊市教研室 刘恩德

  看了张英武老师的《〈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坚持学习语文跟认识事物相结合,坚持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片断》展示的是张老师教学《草原》第一段的具体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回合。在第一个回合中,张老师针对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实际,把教学的起点确定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所以,一开始,他便让学生谈这一段中8句话的意思。语言文字都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学生知道了8句话的意思,也就初步认识了这一段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但是,学生这时的认识还是浅层次的。

  因此,在第二个回合中,张老师不但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语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具体地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出示中国画,启发学生对“渲染”、“流入云际”等词语的理解;在学生理解前6句话和后两句话的意思之后,分别让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的环境和事物,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对课文内容产生了真切感;在理解第二句和第八句中作者的感受时,先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变自己的感受,引发了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学生深入领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还有,他根据教学的需要,穿插安排了读、说、听、画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综观这一回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深刻的,扎实的,但还有待于系统和概括。这一任务是在第三回合中完成的。张老师在学生默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了本段大意,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进一步升华。由于学生弄清了各个句子的意思及其之间的联系,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深刻,这就为完成教材规定的背诵作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重视教给方法,加强段的初步训练。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2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并放录音)

  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老师板书:高歌一曲 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老师板书: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感受草原的美丽。

  第二课时:深入品读,感受草原的热情和深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3)说说课文都描写出了哪些地点?

  初见草原——路上——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交流初读情况。

  三、指导品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的句子填词语:“这是( )的草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放手深入品读,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的句子填词语:“这是( )的草原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六、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牢记生字新词。

  3、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4

  [题旨说明]

  1.第一题,是熟悉课文内容的练习,同时包含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所学词语练习。

  2.第二题,是比喻句的练习,要弄清楚“本体”、“喻体”,但不能出现术语。

  3.第3题,是语言积累的练习。

  【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那么……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下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句子: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 比作______________)

  三、把“一碧千里”一类的词语找出来,摘抄积累;再把课外读到的写下来。

  课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读到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指导]

  1.组织指导自我评价:积累的词语有多少,为什么能有这么多。

  2.进行小组互评,重点是:①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②背诵的情况。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5

  【支玉恒西安公开课】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又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生:文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什么?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什么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在这句话里往前看,有一个词就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你把这个字再加上当时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中国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什么飘了过来?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师:对,会是领会,把你的心意领会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两心相连,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们都知道了。你说这个“会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护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师:你该这么说,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是不是?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这两句能不能调换,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她引用了课文上的一些具体词语,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点得很准。有一个缺点,她只引用了课文的词语,如果她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她认为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把那种情感读出来,就可以省好多话,同学们也明白了确实是这样,你能这么做吗?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师:她忘了说两个很重要的结论。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谁还有补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你说的也很对,但是你说人家读错了是不对的。她没有读前面的兴奋的句子,只读了后面陶醉的句子。你刚才是给她补读了前面兴奋的句子。你们两个加起来,答案就很完整了。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对了,(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对,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开阔”)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6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7

  师:昨天同学们给我介绍了南宁的美景,让我感到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今天我也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家,到北国内蒙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看看。那里——,不好意思我也没去过,咱们还是随着语言大师老舍一起去那里感受一番吧!

  板书课题:草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读边思考,自由读书吧。

  投影出示:

  提示

  1 请划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

  2 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词语。

  板书:勾勒渲染襟飘带舞

  师:谁来划了别的词语。

  生:我还划了翠色欲流。

  师: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生:就是很浓很浓的颜色要流下来的意思。

  师:很浓很浓的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明白了吗?

  生:我想问问低吟?

  师:谁来告诉他?

  生: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低吟就是小声的吟诵。

  师:还有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迂回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谁能解释一下,远远望见一条带子,弯弯曲曲就是——

  生:迂回。

  生:不明白小丘。

  师:谁来告诉他?

  生:就是小小的山。

  师:谁还有?

  生:我还想知道绮丽。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绮丽就是奇妙美丽。

  师:谁还有?

  生:我不懂鄂温克

  生:鄂温克是内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

  师:还有谁?

  生:我想问一下洒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潇洒。

  生:就是不拘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其实通过读课文你也可以理解这个词。

  生:就是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师:就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里写了草原的什么,谁来看看你的看法?

  生:写了草原风景和风情。

  师:人呢?

  生:非常热情。

  生:介绍了风景怡人的风情,还有热情待客的草原人。

  生:广阔的草原,和热情的人,

  师:老师补充一下还有蒙古人。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景色怡人,非常的美,还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

  板书

  师: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我们骑上奔驰的竣马,快快去寻找美丽的景色吧!快点,你认为哪里景色最美?

  生找。

  生:我认为这句最美“那些小丘……”

  师:读完了吗?注意一个句子要读到最后。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漂亮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谁还有?

  生:“绿毯……”

  师:谁还找到了好句子?

  生:我认为我的句子比他们的都好“那里的天……”

  师:比他们的都美呀,和他感受一样的同学有吗?

  生:我的句子最棒“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师:有跟他一样吗?没有和你一样的。

  生:没关系。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吗?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比唱得好。咱们看一下阅读提示。

  投影出示:

  阅读提示

  1 你欣赏的句子描写了草原的什么美?它让你想象到了哪些景象?

  2 这些句子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

  师:课文说,我们说是不是好句子一读就知道,下面我们就按课文的描写顺序读一下。谁来读一读草原上的天。

  生读。

  师:感觉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好,让我感受到天空的感受,空气的新鲜,不过我也想读一读。

  师:好,你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生:我觉得刚刚那位同学读得太好了。我也让全班同学这样读一读,如果不同很可惜。

  师:好,大家觉得可以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天底下谁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你来说?

  生:他读得不够好,有位同学读得更好,希望他读一下。

  师:好,咱们看看他推荐得怎么样?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真是慧眼识英雄。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请读会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已经看到了那种美妙的景色,我才能读出这么美的感觉。

  师:大家想不想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啊!

  生:想!

  师:我们来看,天底下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何等壮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草原上真是绿草千里,那草原上的羊群谁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说说。

  生:我好像看到了羊群,飞来飞去,就像一朵大花一样。

  生:因为小丘是非常矮的山坡,所以用飞比较好。

  师:课文里怎么说的。

  生:一会……一会……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画面。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把草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一读,想象一下草原的美。读一读,想象一下。

  生读。

  出示两幅画。

  师:这是老师画的两幅画,献丑了。大家比较一下两幅画。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因为第一幅画羊群感觉像小河一样。

  生:我觉得第二幅比第一幅画,小丘画得很矮,显出小丘的线条很柔美。

  师:你能用手势表现一下柔美吗?

  生:第一幅美,第二幅显不出有羊有牛,就像一群群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可惜我画的图上没有骏马啊!

  生:喜欢第二幅,小丘没有用黑色勾边。

  师:看来我画得非常不成功。让同学们看到了骏马小河。大家看看第一幅图。这里用什么颜色?第二幅我用了渲染的手法,绿色显得画面新鲜柔美。看来第二幅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来读给大家听。

  师读。

  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没有把小丘柔美的线条读出来。我来给你示范读一下。

  生读。

  全场鼓掌。

  师:你也可以当个小老师了。你是怎样把柔美读出来的呢?

  生:柔美就像波浪一样,有波浪起伏的感觉。我是这样读的。刚才最后一句没太读好。

  师:那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轻轻流入云际,有流的感觉吗?

  生:有。看不见一点杂色,就像绿色的海洋在流动。

  师:谁还能把柔美读一读。

  生:我觉得我得读得比他更好。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不错,还有吗?

  生:刚才那个同学没有把柔美读出来。我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还有比他更好的吗?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而且他没读出波浪。我觉得应该全班示范一下。

  全班齐读。

  师:大家比老师读得好。面对这样的景象,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呢?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听着,听着,我们感觉到作者——

  生:陶醉了。

  师:陶醉在这(板书陶醉)草原上无边的美景中。我们再读一遍,看陶醉了没有。

  全班读。

  师:无边的美景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和印象,甚至联想到大牛和骏马在回味草原的乐趣,你能想象一下大牛和骏马回味什么乐趣?

  生:我觉得小牛和骏马在回味小时玩水的乐趣。

  生:在回味着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什么景色?

  生:宽阔的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草原上的乐趣是——

  生:无限的,说也说不完。

  师:让我们拿起书美美的读一遍,尽情地游览草原那美丽无边的景色吧!

  放音乐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读要比唱得好。我想通过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差不多背下来了吧,我们来试试好吗?

  生:好。

  生背。

  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羊群,那些小丘

  师:我看美丽的草原都给大家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想变成一头牛,躺在美丽的草原上。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鸟,那样我会飞到蒙古大草原去。

  ……

  师:希望大家能继续领略草原的美景。这节课就上到这

  结束。

  【教材说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生:(相互看)没有!

  师:想了解草原吗?

  生:想!(高兴地说)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

  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学习

  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

  (学生微闭双眼)

  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板书:天空、明朗、可爱)

  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地、一碧千里)

  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板书:小丘)

  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板书:马、牛、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

  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

  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

  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激qing地朗读课文)

  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比赛,个个力争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看来,每位同学都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现在,再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

  (学生默读课文,小声议论。)

  生1: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天空。

  生2: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小丘。

  生3: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羊群。

  生4、生5、生6……

  (同学们争着说自己最留恋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别人,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次机会,自由结合,相互讨论,把你们喜欢的部分设计成一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

  (学生非常高兴,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组汇报:

  1组:游览后,我们觉得草原景色太美了,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清新,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想给大家高歌一曲《蓝蓝的天空》(接着)唱起了歌曲。

  2组:我们知道了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3组:我们知道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找出了与“碧”有关的词语: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毯,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4组:我们知道了那只有草原才具有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我们就画了一幅“只有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那都是绿的,这些深浅起伏的就是柔美的小丘,洁白的羊群不正像无边绿毯上的白色大花吗?(展示图画)

  5组:草原的景色让我们看也看不够,我们像作者那样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6组:如果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接着深情背诵)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美妙的草原风景图。看来,同学们都陶醉于这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绘。(看板书,连线),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了草原的天: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滴,小丘柔美,羊群似花,这样的迷人境界(板书:景色迷人)让人留恋,令人陶醉。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大声背诵这一段,看谁背得快。)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学生动笔写片断)

  师:现在进行课堂交流,有勇气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读。

  生1: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这里是“牡丹之乡”,也是“武术之乡”。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牡丹是花中之王,有人说,牡丹象征着富贵,所以,我们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象征着菏泽逐步走向富裕。每年都有五洲四海的朋友来看牡丹,观看花会上的表演。我们曹州武术学校的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朋友,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生2:大家肯定对大蒜有所了解。你知道“大蒜之乡”在哪儿吗?大家肯定有过耳闻──山东金乡。进入金乡境内,一块“中华蒜都”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等大蒜丰收时,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忙了起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蒜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物,它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大蒜之乡”金乡随时欢迎你们来参观。

  生3:我的家乡在哈尔滨,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春天,柳树刚发芽,为春天添了一份新绿;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为夏天添加了浓浓的绿;秋天,树木的叶子大都黄了,松柏还穿着绿衣裳;冬天大雪纷飞,树枝变成了银条,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请到我们家乡冰城来,我们热烈地欢迎您!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当你们走进蒙古包的时候,你们会觉得,内蒙古草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摘自:《中小学探究教学200例》)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鄂温克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题旨说明]

  1.第一题,是熟悉课文内容的练习,同时包含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所学词语练习。

  2.第二题,是比喻句的练习,要弄清楚“本体”、“喻体”,但不能出现术语。

  3.第3题,是语言积累的练习。

  【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那么……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下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句子: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 比作______________)

  三、把“一碧千里”一类的词语找出来,摘抄积累;再把课外读到的写下来。

  课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读到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指导]

  1.组织指导自我评价:积累的词语有多少,为什么能有这么多。

  2.进行小组互评,重点是:①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②背诵的情况。

  《草原》说课设计之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草原》说课设计之二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qing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qing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qing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全文,知道课文写的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草原美景,另一部分是蒙汉情深。

  2、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描写的生动画面。

  【教具】录音磁带、投影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课题

  1、放音乐《赛马》。

  2、提问:

  你听懂了什么?

  3、揭题:

  1、草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4、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美景蒙汉情深

  三、指导学生自读第一段

  1、提出要求,板书: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2、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这句话,即如何才能有自己的见解。

  四、读后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习

  1、“这次,我见到了草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3、导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6、“这种境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⑴这句诗是讲人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

  ⑵练习用“既……又……”说话。

  7、“在这种境界里……无限乐趣”。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五、当小导游

  1、让学生看一段草原的录象。

  2、根据录象试着当小导游。

  六、总结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激qing导入

  1、课前播放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问:你听出了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草原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3、欣赏草原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

  抽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

  (景色美 民族风情)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找出课文中主要描写草原美的段落。

  2、草原景色美,美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上记号。

  3、抽生回答。

  4、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这些景物美的?

  ⑴ 天:“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比茫茫。”

  ⑶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⑷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分别找出并读出,抓住重点词理解,结合课件,图文并茂;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感情朗读。)

  5、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作者有什么感受?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为什么惊叹?为什么久立四望?为什么又想低吟小诗?)

  骏马和大牛真的不动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吗?

  6、感情朗读。

  7、草原上的景美,人更美,草原上的蒙古同胞多么热情好客呀!

  ⑴ 以四人小组学习读读写蒙古同胞热情好客的段落。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画出相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 汇报交流,小结。

  ⑶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 提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② 满含深情地再次朗读。

  8、小结本课内容。

  四、课外延伸,思想教育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正如《爱我中华》这首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2

  一、教材分析:

  1、课题课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草原》

  2、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按作者进入草原后所经历的事情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草原景美人更美,作者非凡的文笔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本册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而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本课不仅起着继续培养学生理解品味句子的能力而且要注意阅读速度的训练,同时继续巩固小学阶段所安排的其它重点训练项目。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内容的编排,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借助文字,展开想象,再现情景感受草原之美和“蒙汉情深”,而品味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比喻、拟人的妙用则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借助想象,入情入境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及文章的语言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感受蒙汉两族人民间的深刻情意。

  三、教法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论是教或学,只要掌握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篇课文文笔清新,语言优美,在教学时要抓住一个“美”字真正体现“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感受美,欣赏美,领悟美,进而去表现美,这也是我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此外,我还采用读议法、表演法并配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打开心窗,放飞想象,受到美的熏陶,并陶冶良好的情操。

  四、教具准备:

  草原风光美不胜收,可是大多数同学却没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过,所以在上课之初我将展示草原风光片并配以胡松华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吸引学生的视听,让学生入情入境,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五、教学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得到个性化的自主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篇文章的整体设计将分以下两个环节进行。

  (一)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赏景析文

  (二)师生互动,体情悟道,内外沟通

  下面就具体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赏景析文

  《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因素,我将在教学中融入美育,使课堂教学按照美的规律运做起来,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所以本节课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创设情景,自主表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迷人的草原风光并配以胡松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通过这样的视听感受,心神一下子进入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我将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去感受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

  风光片播放完了,眼前的画面停止了,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却还在流动,他们嘴里感叹不已,眼中流露出无限向往,心中充溢着对美的深切感慨。此时此刻学生的头脑就像急待点燃的火把,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刚才足不出户就欣赏了草原的迷人风光,那现在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刚才的所见所感。”一针催化剂,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站起来就可能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们的描述中可能会有绚丽的色彩,动人的声音,为了使语言美起来,他们还可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尽管学生的语言是经过揣摩加工的,是饱含感情的,但他们已不能再现出风景的美,然而学生却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了情境再现,搜集信息,整合语言,勇敢表达,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意识。

  2、合作探究,赏析语言

  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也参与其中,有感情地背诵出课文第一段,学生听后,两相比较谁优谁劣,不言而喻,学生在感受到这种差距后可能心里首先会愧疚,自责,继而涌起无穷的动力会产生:“我也要写出这样的好句子”的想法,至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我将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自己品味后和组员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赏析语言,进入学生讨论范围的句子可能会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等,学生可能会体会到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色彩鲜明清新秀丽,它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学生还可能会展开想像,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无论如何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更学会了倾听,接纳,欣赏,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和力,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3、虚拟角色,师生互动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观众含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理解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和合作式。我将在这一环节中,与学生互换角色,向“小老师们”质疑,寻求帮助。长期的师道尊严早已在一定程度上闭塞了学生的言路。为了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快速地入情入境,在确信学生完成了第二个教学层次的学习任务后,我将故作焦急地说:“唉呀,各位大师们都已经大彻大悟了,可我还有几点疑问,还要请你们多多赐教呀!“真诚的求助,诙谐的语言,搞笑的动作,一下子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乐善好施的本性,自然而然地进入虚拟的教师角色,他们会满眼热情,一脸期待地望着我这个“大学生”心里却积极快速地整合着刚才合作交流所获得的信息,我话峰一转迅速质疑“文中的渲染,勾勒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问题一出可谓是一方呼唤,八方响应,可能有的同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帮我解释,还可能有的同学会搬来字典或其参考书去见证他的答案的正确性,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可能到黑板前寥寥几笔,把两 者的区别形象地展示给我,不管怎样我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对于他们的热心帮助,我都将回报以诚挚的谢意,无限的感激,甚至可以将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我会说;“谢谢,谢谢,面对既热情又聪明的你们我可真是有点自叹不如呀!”凡此种种无疑都是对学生的极力肯定,学生听后眼睛会更有神,笑容会更灿烂,思维会更活跃,表达欲望会更强烈,必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解疑过程中,我还将适时地提出问题,如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个人风采,使 其个性得到张扬,心智逐步健全。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在愉悦交往中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他们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室成为创造性传递的最好场所。

  4、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读可以:显形,激趣,动情,启智,育人。”

  可以变乏味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本步骤中我将引导学生识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之见于书,入于耳,发于心,出于口,口,眼、耳、脑,并用,以达到建立语感而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而产生情思共鸣的目的。

  (二)师生互动,体情悟道,沟通内外

  语文教学应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更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感受文中的人性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一次次健康的心理教育,逐步形成其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鉴于此,本课有以下几个层次组成。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当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真情,也可以激发其情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上课之初,我巧设如下情境:“各位好,我们朝阳旅游行社开发一条新郑至内蒙古的旅游专线,因为拓展业务的需求,特招小小导游员3名,如果您有意可参加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的面试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下内蒙古草原的迷人风光”。此语一出,群情激越,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个充满了趣味挑战的活动吸引住,开始回忆梳理上节课的知识,经过加工再创造就成为他的导游词,然后娓娓到来,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上来,当然为了下个教学程序的需要,我只录用1至2名导游员。

  2、以趣促读,以说助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将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趁热打铁,以“时间仓促,未完成招聘任务”为由,决定给学生准备时间进行第二次面试机会,不过这次将测试题目变为介绍内蒙古风情,那些在第一轮面试失败的同学会有一种绝处逢生之感,必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融合修整,激情介绍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了解内蒙古的民族风情,让学生在协作竞争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

  3、整合信息,体会深情

  至此,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但他们所获取的信息还处于游离状态,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还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状态。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将在此环节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化零为整,体会深情,我会问“蒙古人民是在什么样的日子里会这样的表现,学生一语道破是在欢迎贵宾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概括出作者一行在第2~5自然段中依次经历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可能会概括为“热情的远迎,激情的相见,盛情的款待,深情的话别。”这样学生不难发现课文着力表现的是蒙古同胞的热情、淳朴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而对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则是水到渠成。

  4、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写作时笔墨过于分散,不能很好地围绕所确立的中心组织材料,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这样问:“你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动手划,动口说,学生自己找,组内议,全班谈,进一步加深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斜阳”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逐步明白只有围绕所确立的中心选材,组材,才能有力地表现中心。当然还可以借助一些表现手法,如本课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生动形象,鼓励 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借鉴本课的写作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以读促解,升华情感

  要想让学生把作者的认识转化成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就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正是所谓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体现蒙汉两 族人民深情厚谊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入情入景,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

  6、拓展视野,共享资料

  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求知欲望和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特点,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充分开采身边的信息资源,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使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分析,比较,选择,培养了学生搜集事整合信息的能力,全班交流进一步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当然,一堂好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将鼓励学生继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

  至此,本节课的六个教学层次全部结束。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的基本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正确估计学生,扶中有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控究,小组合作,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学习的无限乐趣,成功的快感,及合作中竞争的妙处,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探 究能力,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14、草     原

  天空  空气                      蒙                            热情的远迎

  地,小丘       景美         汉            人美        激情的相见

  羊群                               情                            盛情的款待

  深                            深情的话别

  板书简明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七、新课程理念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体现:

  我设计本课的基本理念就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的理念也很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让学生介绍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时,设置小小导游员面试活动,创设了情景交融的氛围,也形成了一个教学情意场,让学生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此外,在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运用赞赏性语言、眼神、神态和学生交流,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激励效果。

  再有,建立评价机制,体现“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的导向,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小组互评,学生互评,合作探究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成果,使评价具有个性化,多元化,人文化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切实地领悟到:赞可夫的话;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高度有效,”因此,我相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定能使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3

  一、导课

  1、播放阿日布杰演唱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广泛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2、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辽阔、美丽、富有)

  2、学生介绍陈巴尔虎旗的情况。

  陈巴尔虎旗牧场,方圆几百里,那儿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

  三、初读,理清课文线索

  1、默读。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分组读议各段内容,概括五段段意(可以小标题形式)。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 联欢话别。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1、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空、空气、天底下、小丘、羊群……)

  出示投影:这是(   )的草原。_______________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

  学生a:这是(美丽)的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什么是“翠色欲流”?说明什么?

  学生b:这是(碧绿)的草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学生c:这是(广阔)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学生d:这是(令人欣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学习e:这是(令人惊叹)的草原。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出示投影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比较说明“清鲜、明朗的景色是什么样?练习朗读。

  学生a:草原的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

  学习b: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

  学生c: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2)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空气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3、想象感受

  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4、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

  5、指导背诵。

  1)(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师)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2)想想按什么顺序背?记住那些关键词帮助记忆?

  3)试背。

  五、探讨学习第2-5自然段

  1、默读,小组讨论。

  出示:这是(    )的草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学、汇报

  学生a:这是(热情)的草原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好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学生b:以上的句子也说明这是(美丽)的草原人。

  学生c:这是(能歌善舞)的草原人。

  学生d:这是(多才多艺)的草原人。

  学生f:这是(好客)的草原人。

  学生分别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并朗读。

  3、你们看到这样的草原,这样的草原人,想做点什么?

  出示:看到(    )的草原。  看到(    )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a:看到(翠色欲流)的草原。 看到(襟飘带舞)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个把这幅美景画下来。

  学习b:………   学生c:………  ………

  4、拓展

  出示:假如我是(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a:假如我是(蒙古人),我会说:“…………”

  学生b:假如我是(一名游人),我会说:“…………”

  学生c:假如我是(一名摄影师),我会说:“…………”

  学生d:假如我是(一朵草原上的小花),我会说:“…………”

  六、解读诗句,提示主题“民族团结”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惜别之情。

  3、从文中找出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读一读。

  4、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的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5、再读诗句,并朗读“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七、作业

  《草原》一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老舍爷爷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有“三”美:除了景色美、人情美外,还有语言美!请同学们将文中的优美句子找出来品读、摘抄,这可是老舍爷爷送给你们的又一美餐哪,愿意做美食家吗?

  附:阅读材料

  我国沙漠约有63.7万平方千米,分布于东经75°—125°、北纬35°~50°之间。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的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面积约33.7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策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主要自然特征是:流动沙丘占绝对优势,为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高大,形态复杂;风沙危害严重;水资源较其他沙漠地区丰富。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部,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它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中部为德左索腾艾里松沙漠,分布在三个泉子干谷以南;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在三个泉子干谷以北,称阔布北一阿克库姆沙漠。其中固定、半固定沙丘占整个沙漠面积的97%,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植物资源相对丰富。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合黎山、龙首山以北,弱水(黑河下游)东岸古鲁乃湖以东,雅布赖山以西,拐子湖以南,面积4.4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沙漠(有的文献称第二大),也是一个以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我国其他沙漠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在高大沙山之间的低地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泊(海子),总数达144个之多。

  腾格里沙漠位于阿拉善高原东南部,介于贺兰山与雅布赖山之间,面积3.67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四大沙漠。过去人们认为这里是一片茫茫的流沙,好似渺无边际的天空一样,“天”在蒙语里读作“腾格里”,因此它被称为腾格里沙漠。其实,它无论在面积,还是在沙丘高度上,都要比巴丹吉林沙漠逊色。

  此外,毛乌素沙漠(意即“不好的水”)、科尔沁沙地、小腾格里沙地、库姆塔格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布齐沙漠、呼伦贝尔沙地、乌珠穆沁沙地等也都是我国的著名沙漠。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5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草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其任务是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景美和人美,从而体会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2、本文写的是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谊。文中通过对草原美景的描绘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场面,让学生体会蒙汉之间的情谊。

  (二)学生情况:

  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上课比较喜欢“沉默”,而且有35%的学生不会听课,听课时总是做其他事情,如把书翻来翻去、把笔分解玩等一些不尽人意的动作。但通过几周的训练,上课时终于看见有人举手回答问题了,交流的时候,全班表现得兴趣浓厚。对于这节课,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草原景美的了解深刻,导致他们有种很想去看看草原的冲动。所以课中我主要抓住人情美的五个场面来让学生研读、交流,以文中五个场面为依托,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人情美,从而感受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技术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包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感悟人情美的五个场面。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人情美的五个场面,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大团结的感情。

  教学流程示意图:

  课前重温风光美----3分钟

  ↓

  直接导入----------1分钟

  ↓

  感受洒脱美--------6分钟

  ↓

  感受人情美-------20分钟

  ↓

  升华中心----------1分钟

  ↓

  拓展延伸---------10分钟

  ↓

  总结、再现景美----2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重温“风光美”

  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永不落的太阳》,学生边听歌边欣赏草原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听歌,欣赏图片,使学生对草原美景回味无穷,从而产生要走进大草原的冲动。】

  二、直接导入

  老师:是啊,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多美的草原啊。大家想不想继续走进草原呢?

  学生:想。

  老师:好,现在让我们再次跟随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内蒙古的大草原。

  三、“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出示课件:“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到小鸟。”

  2、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洒脱”,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洒脱”?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洒脱之美,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辽阔,从而促进他们对草原产生好感。】

  四、研读感悟,感受“人情美”

  1、出示课件: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

  2、课文围绕“热情好客”写了几方面内容?

  (1)、学生思考。

  (2)、学生到黑板上写自己找到的内容。(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出示课件:请你们找出表现“热情好客场面”的语句,体会怎样把场面写具体。

  (1)、学生交流。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体会五个场面。(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4)、指导朗读。

  (5)、小结。

  4、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理解。

  (2)、根据情境体会蒙汉情深。

  【设计意图:文章中蒙汉的深厚情谊都蕴含在字里行间,通过研读、感悟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领悟蒙古族热情好客的五个场面,才能深入体会到两族之间的情谊】

  五、整体回顾,升华中心。

  是啊,这一幅幅美好的场景,反映出了浓浓的深厚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情谊。

  板书:蒙汉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六、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被糟蹋的草原图片)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未来的草原会是什么样的?请拿起笔写一写“未来的草原”。

  【设计意图:草原还是原生态的美,而当学生看到被糟蹋的草原时,学生会很难过,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对草原未来建设的热情,让他们更深地爱着草原】

  七、回味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了解到草原人民的热情豪放,体会到了蒙

  汉两族的深情厚谊,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设计意图:对美景、优美歌声的欣赏,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草原,爱上了草原人】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完成课堂作业中的第16课的练习。

  板书设计: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人情美 →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深入,对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感受较深。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6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近义词】

  天涯──天际  惊叹──赞叹  柔美──优美  清鲜──新鲜

  洒脱──潇洒  疾驰──奔驰  奇丽──秀丽  明朗──晴朗

  柔美──柔和  奇丽──瑰丽  无限──无穷  洒脱──潇洒   

  羞涩──害羞

  【反义词】

  低吟──高唱  静立──奔驰  团结──分裂  羞涩──大方

  洒脱──拘谨  明朗──阴沉  迂回──径直

  【翠色欲流】   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洒脱】  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迂回】  回旋,环绕。

  【一碧千里】  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蒙古包】  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奶豆腐】  一种用牛、马、羊奶制成的食品,形似豆腐。

  【襟飘带舞】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鄂温克】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黑龙江省。

  【话斜阳】  在夕阳照耀下话别。

  【何忍别】  怎么能马上就分别。

  【云际】  云彩的边际,这里指天边。

  【奶茶】  搀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

  【羞涩】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

  【骏马】  好马,跑得快的马。

  【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羞涩】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洒脱】  无拘无束,行动自如。

  【迂回】  有点曲折,不呈直线。

  【茫茫】  朦胧的样子。

  【渲染】

  ⑴ 这件事,用不着这么渲染。你这样做,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了。

  ⑵ 要想学好国画,就要知道渲染是什么。

  【翠色欲流】

  ⑴ 平山堂前方,是一片翠色欲流的竹林。

  ⑵ 湘江的夏天,整座山都是翠色欲流的。

  【境界】

  ⑴ 山洞内的奇特的景象,是我生平从未经历过的境界。

  ⑵ 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回味】

  ⑴ 他极口称赞上海,经常在回味那些有趣的事。

  ⑵ 我总是回味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洒脱】

  ⑴ 在大草原上骑马,是一件洒脱的事!

  【迂回】

  ⑴ 漓江的水很清澈,水流很缓,平稳地在山峰中间迂回。

  【羞涩】

  ⑴ 在陌生的众人面前,她羞涩而默默地坐着。

  ⑵ 很多女孩子都很羞涩。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8106117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