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精选13篇)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1

  地点:扬中市实验小学五(10)班

  班级:扬中市实验小学五(10)班

  执教:张思益

  活动名称:扬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周

  一、复习旧知,朗读旧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黄鹤楼送别》,打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师: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觉得此时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此时都很难过。

  生: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

  师: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师:(指小黑板)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齐读。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你能领悟孟夫子这番话的深远含义吗?他是要告诉李白什么呢?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的深情,多么的深刻呀,还想再读吗?

  生:想!

  师:老师读旁白,一、二组同学读李白的话,三、四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

  (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无奈这样的良辰美景却要分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他得走了。他们挥手道别。白帆随着江风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而李白一直就这样久久地站着,久久地站着,全神贯注地看着帆船驶向天边,最后只见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仍不肯离开,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都托付给江水,好陪着帆船,伴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名诗,理解诗意

  师: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生看黑板齐读)

  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的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师:“之广陵”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是到,往,去的意思。

  师:“故人”指谁?生:指孟浩然。

  师:也就是李白的——?

  生:朋友、知己。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师: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生说)

  师:能背诵这首诗了吗?

  生:能!

  师:先自己练一练。

  (指名背,一起背)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送别诗,谁来诵读一下。

  (一生读)

  师:这首诗你制成了几张书签?

  生:三张。

  师:老师给点时间你,将这三张书签现在就分送给你的三个友人,让他们分享你的资料,和你一起积累,与你一同成长。

  (生离座欣喜地送出书签,收到书签的学生惊喜,全班学生目光相随。)

  师:还有谁来诵读收集的送别诗。

  (生读)

  师:你制作了几张书签?

  生:一张。

  师:啊——?

  生:因为我的朋友不多。

  师:老师支持一下你,因为朋友不在多,而贵于精。但我很想看看,谁那么荣幸,能做你唯一的知己。

  (生送出书签,师笑。)

  师:拿到书签的同学们,你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张薄薄的书签,更是一份真诚的心,一份真挚的情呀。我觉得它一定很沉。请妥善珍藏好这张书签,珍惜这一份可贵的友情。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故人或你的兄长、老师。

  (生写)

  (生送书签)

  师:此时,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很可怜,(摊开两只手)因为,我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如也!(师故意尴尬地笑)

  (听课老师也会心一笑)

  (学生立刻明白意思,有学生送上书签)

  师:谢谢,谢谢你们,虽然这友情来得迟了些,来得勉强了些,但我还是很感动,还是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表达的珍贵的友情。

  (后排听课的老师中,有几位开心地向我轻挥他们手中的书签,因为他们也收获到了友情。)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2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80

  国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 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 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 .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4

  作者:陆凤娟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作者 陆凤娟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李  白     孟浩然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出示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       “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       “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补充资料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  (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       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链接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       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       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  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

  引导想像说话

  教师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5

  一、近义词。

  迷蒙( ) 有意( ) 敬仰( )

  结识( ) 友谊( ) 依然(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洒( ) 绵( ) 炙( ) 孤( )

  酒( ) 锦( ) 灸( ) 狐( )

  三、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

  , 。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课文二、三自然段写“话别”。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两人间的深厚友情,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饯行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依依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帐悯。

  五、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古诗文中还有许多送别诗,请写出四句。

  , 。

  , 。

  , 。

  , 。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6

  “江边黄鹤古时楼”──唐朝诗人和黄鹤楼

  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名天下的黄鹤楼。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经变迁,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遭火灾焚毁的。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可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袆(hui灰)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店主人仍旧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主人送上西瓜。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墙壁上飞了下来。这样就招徕许多酒客,每天在千人以上。几个月之后,酒店主人达几百万。他用钱酬谢吕洞宾,吕洞宾不要。店主人就修建了这座楼,以示感谢。

  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招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墨客,到这儿吟咏题画。其中以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他们写出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律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就是七言律诗。崔颢(?──754年)生活在盛唐时期,留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但质量却比较高,以《黄鹤楼》为代表作。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读了崔颢的诗赞叹不已。传说他脱口读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诗句,遂搁笔不题。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701—762年)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他也生活在盛唐时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长期的漫游生活所受到的大自然陶冶,使他写出大量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诗篇。他的这些诗,豪迈奔放,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生动轻快。以描绘祖国山川景致著称的大诗人,怎能不写到黄鹤楼呢?当然写过,而且他的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象脸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其中的一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诗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

  和崔颢、李白同时代的孟浩然、王维、贾岛等人,都有吟诵黄鹤楼的诗。象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中唐时期的诗人,韩愈、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也有讴歌黄鹤楼的诗歌。白居易的《芦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就是一首写黄鹤楼的好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白居易(772—846年)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逐步衰落,政治腐败,战祸连年。目睹着腐败动乱的现实,他提倡用诗来描述民生的疾苦,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唐诗有了新的发展。他一生写了许多使权贵为之变色的讽谕诗,象著名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等,就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他也写过不少刻画景物的待,前面引的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就是其中的一首。这诗虽是答谢主人的应酬之作,但没有一般应酬诗的俗气。诗中不仅写了登黄鹤楼所见的迷人景致,还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

  唐朝大诗人中没有写到黄鹤楼的,似乎只有一个杜甫。杜甫(712—770年)生活的时代,比白居易早一些,比李白晚一些。正是唐朝由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也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他的诗艺术性也很强。他自己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写的咏怀古迹的诗,相当出色。象《明妃村》一首,开头一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其中的一个“赴”字,就写出山势婉蜒随水而流的景象。可以想见,杜甫若留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一定会同崔颢的那首交相辉映。

  晚唐诗人中被誉为”小杜”的杜牧,写过涉及黄鹤楼的诗。杜牧为什么被人称为“小杜”呢?杜牧(803—852年)生活在晚唐的多事之秋,统治愈加腐败,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诗人关心民生的疾苦,对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他象杜甫一样,用自己的诗,反映了那个没落时代的历史。同时,他的诗艺术性也相当高,又有自己独创的风格。所有这些,大约就是他被称为“小杜”的原因吧。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抒情的七律和七绝。他通过写景的画面,表达自己豪爽的情思。象著名的《山行》《泊秦淮》《江南春》等等,就是这类作品,读之使人感到余味无穷。他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

  唐诗里写到黄鹤楼的真是不少,而且,还不只唐朝,宋朝以至今天,都有不少诗人写到黄鹤楼。读者有兴致,可以去武昌登临重建的黄鹤楼,那时就可以鉴赏出描写黄鹤楼的诗中,哪一首最好了。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7

  之二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月明、陈志平、徐革、朱保华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8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跟大家聊聊唐代最著名的诗人—李白(师板书:李白)。

  师:我们从低年级起就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诗,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甲背诵《静夜思》。生乙背诵《赠汪伦》。

  师:你真不错!积累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送别诗。

  (师黑板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谁来把诗题读一下?(生读诗题。该生把“黄鹤楼”的“鹤”读成了“鹊”,请另生再读,原生纠正)

  师: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生齐读)

  师:我们以往学诗大部分是读、悟、背,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方法与众不同,作者结合诗意别具匠心地为我们编了个故事。(师板书:黄鹤楼送别。结合以前的基础,揭示“文包诗”,学生读课题)

  二、检查、交流、探索、引导:

  师:昨晚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小黑板呈现课文重要词语)

  远眺   烟雾迷蒙    誉满天下

  友谊   繁花似锦    按捺不住

  凝望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学生陆续举手,师有意提了班级一位举手的后进生,该生读错了三个词语:“谊”读成了“yí”,“捺”读成了“nài”,“脍炙”读错。)

  师:你觉得他哪些词读得很正确。

  生:他把“谊”读成了“yí”,还错了几个音。

  师:注意听,老师是问他哪些词读得准确。(相机找了三个中等学生,都帮其纠正了读音)

  师:谁能把这些词准确地读出来?(一生,读得比较流利,然后把词语齐读一遍)

  师: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自认为读得最出色的内容读给我们听听,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小节。(生表现有些胆怯,短暂无学生举手)

  师:给你们准备一分钟。(时间还没到,一生举手:读了文中李白的话。)

  师:他读得怎样?

  生:很流利!(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另一生指出了他的一处添字错误。)

  师:那你把这句话读一遍给他听听。

  师:谁还想展示一下,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一女生读了第一节,将“锦”读成了“绵”。师相机板书“繁花似锦”,请生正音,相机补充与之形似的字:棉、绵,并引导理解“繁花似锦”意思)

  一生读了第四节。

  师:读得如此流利,说明你昨晚预习得特别认真,连一个三类字“伫”都读得非常准确。(板书:伫立)

  师:什么叫“伫立”?

  生:长时间地站着。

  男女齐读这一节。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想读就自告奋勇,想展示的自己站起来。  (有些学生听不懂一下子站起了十几个同学,教师笑了。)

  师:只能让一个人来读。(指名一男生,该生读得很流利)

  师:站着的同学能关于抓住机会,老师奖励你们一次朗读的机会,将刚才“仇胜”读的内容一齐读一遍。(站着的学生读最后一节)

  师:响亮的声音,更是自信的声音,谢谢你们。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是不是在预习中遇到了阅读障碍?说出来我们一起帮你。

  一生举手,很不流利地读了第二节。(教师相机出示第二节)

  师:谁来帮帮他?

  第一个学生没读通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个学生勉强读正确,但不流利。第三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教师与同学掌声鼓励,并请她谈了一下预习经验。

  师范读一次,集体齐读一次,再请当初那位读得吃力的学生读。

  师:瞧!这就是进步,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呀!看来在预习上我们还得下功夫。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谁把它们找出来?

  生1:仰望,远眺。

  师:这两个词都表示看,那它们的位置能互换?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说得含糊不清。(师提示学生应结合句意去区别_

  生2:“仰望”是向上看,“远眺”是向远处看。

  师:对,它们看的方向不同,文中还有一个表示看的词,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先找到?

  生3:“凝视”。(读成了“疑视”,集体正音)

  师:这是怎样地看?

  生4:聚精会神地看。

  师:我们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两个字的,四个字的,甚至更多。

  学生:眺望、俯视、瞧、盯…引导说出四个字“东张西望”。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表示“看”的词语。

  师:下面请大家将文中带有“看”的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四节。

  师: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读全文,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并结合黑板上的分段提纲给课文分段。

  一、黄鹤楼话别

  二、吟诗作别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

  师:结合提纲,你是怎么分段的?

  生1:第一段:1-4节,第二段:5节。

  生2:第一段:1-3节,第二段,4-5节。

  师:到底哪一种更加合理呢?第一段应抓住一个“话”字,他们的谈话从哪结束的?

  生:第3节。

  师:哪一种方法更合理些?

  生:1-3节和4-5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整体朗读课文,谁来读李白、孟浩然的话?(生指两生分角色读,其他同学站起来读剩余内容。学生读书,师边听边观察)

  师:95%的同学精神抖擞,读得特别投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将让你受益终身,全体请坐。

  师:课文读到现在,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作业内容:课文叙述了年轻的       为自己的好友        饯行的事,描写了黄鹤楼         、       的阳春美景,抒发了李白送别友人时      之情。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一生填空,师书写。

  师: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表达准确即可,下面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能否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呢?文中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深情厚谊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预习课文,我们下节课交流。

  三、当堂达标:

  《补充习题》第四题

  真实、灵动的第一课时

  ---听宋瑛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有感

  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与老师们交谈,他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而今天宋老师为我们作了引领,让第一课时活了起来,让目标在无痕中达成。

  一、开放的学路,让模式灵动起来。

  教者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导入后检查预习,让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与困惑,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练读,读正确,读通顺,水到渠成地读懂课文大意,再设计达标题,再让学生通读全文,检查是否读正确,从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样避免了对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地处理,结果出现越位,错位,僵化的现象,而是,灵活运用模式,放手让学生阅读,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中,在展示收获与困惑中,在教师的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有效指点中,达到读得文通字顺,字正腔圆,最终使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达到课虽分,理不断,思不断,情不断的效果。

  二、真实的展现,让目标无痕达成。

  1、展现学习生字词。教者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让其它学生指出正误。面对学生对:“脍炙人口、捺、谊”等读不正确时,,师一个不放过的指点、纠正,并让生教生,直到学生读正确为止,并对进步的学生给予适时鼓励性评价。

  师:昨晚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小黑板呈现课文重要词语)

  远眺   烟雾迷蒙    誉满天下

  友谊   繁花似锦    按捺不住

  凝望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学生陆续举手,师有意提了班级一位举手的后进生,该生读错了三个词语:“谊”读成了“yí”,“捺”读成了“nài”,“脍炙”读错。)

  师:你觉得他哪些词读得很正确。

  生:他把“谊”读成了“yí”,还错了几个音。

  师:注意听,老师是问他哪些词读得准确。(相机找了三个中等学生,都帮其纠正了读音)

  师:谁能把这些词准确地读出来?(一生,读得比较流利,然后把词语齐读一遍)

  2、展示预习中收获。读课文最棒的语句,教者打破原有文章顺序,让学生在展示自己预习收获,指导性读每段中重点句:

  师: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自认为读得最出色的内容读给我们听听,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小节。(生表现有些胆怯,短暂无学生举手)

  师:给你们准备一分钟。(时间还没到,一生举手:读了文中李白的话。)

  师:他读得怎样?

  生:很流利!(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另一生指出了他的一处添字错误。)

  师:那你把这句话读一遍给他听听。

  师:谁还想展示一下,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一女生读了第一节,将“锦”读成了“绵”。师相机板书“繁花似锦”,请生正音,相机补充与之形似的字:棉、绵,并引导理解“繁花似锦”意思,并说把这种美带到句中来读出来。)

  生:读出“繁花似锦”的美。

  一生读了第四节。

  师:读得如此流利,说明你昨晚预习得特别认真,连一个三类字“伫”都读得非常准确。(板书:伫立)

  师:什么叫“伫立”?

  生:长时间地站着。

  男女齐读这一节。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想读就自告奋勇,想展示的自己站起来。  (有些学生听不懂一下子站起了十几个同学,教师笑了。)

  ……

  3、展现学习中困惑。在预习中有许多困惑,在展现中师生共同解决,针对具体问题,重点学习,体现“三讲”、“三不讲”。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是不是在预习中遇到了阅读障碍?说出来我们一起帮你。

  一生举手,很不流利地读了第二节。(教师相机出示第二节)

  师:谁来帮帮他?

  第一个学生没读通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个学生勉强读正确,但不流利。第三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教师与同学掌声鼓励,并请她谈了一下预习经验。

  师范读一次,集体齐读一次,再请当初那位读得吃力的学生读。

  师:瞧!这就是进步,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呀!看来在预习上我们还得下功夫。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谁把它们找出来?

  生1:仰望,远眺。

  师:这两个词都表示看,那它们的位置能互换?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说得含糊不清。(师提示学生应结合句意去区别_

  生2:“仰望”是向上看,“远眺”是向远处看。

  师:对,它们看的方向不同,文中还有一个表示看的词,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先找到?

  生3:“凝视”。(读成了“疑视”,集体正音)

  师:这是怎样地看?

  生4:聚精会神地看。

  师:我们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两个字的,四个字的,甚至更多。

  学生:眺望、俯视、瞧、盯…引导说出四个字“东张西望”。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表示“看”的词语。

  师:下面请大家将文中带有“看”的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四节。

  4、展示整体,检查是否达标。

  教者在展现学生困惑或收获后,让学生练读,并根据读段意让学生分段,分角色朗读。

  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兴趣盎然。

  教者教态自然,鼓励激趣不留痕迹,让学生兴趣盎然,并引领学生的目标迈进,如:

  响亮的声音,更是自信的声音,谢谢你们。

  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把“繁花似锦”这种美带到句中来读出来。

  95%的同学精神抖擞,读得特别投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将让你受益终身。

  当然本堂课也有许多商榷的地方:如在导入上有点繁锁。在训练字词时,有训而未练之感。在交流障碍时,没有放开,还可能有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困惑,但老师给的机会比较少,有的困惑提出不一定是一堂课能解决的,又正好是下堂课预习的重点。在当堂达标环节应有更多的时间和内容,让真正达标。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9

  一、扣文眼,轻轻走进惜别之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一读课题。(生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一读。(生再次读题)课文讲谁送谁?

  生:李白送孟浩然。(板书:李白  孟浩然)

  师:(深情地)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生:依依惜别。

  师:同意吗?

  生:同意。

  【教师用简洁又富有诗意的语言营造了与课文意境一致的“磁场”,这既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师: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师边说边板书:依依惜别)

  师:“依依惜别” 就是说他们——

  生:感情很深,不忍心分别。

  生:依依不舍。

  生:难舍难分。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

  师:(轻轻地)难舍难分,建议要读慢些。

  (生再读,读出了意味)

  【词语的朗读是建立在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理解这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这样的词语朗读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蕴和认知基础。】

  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谊。谁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看大屏幕,齐读红色的字。(生读“藏”)

  师:“藏”的是什么?

  生: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从“有意”知道了他们故意不提离别的事。

  生:从“不去触动”知道了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知道了,他们故意做别的事。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对吗?

  生:是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故意拖延分别的时间。

  师:是啊,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弱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唯有将这份离别之情深深地藏在——

  生:心底!

  师:越藏越——

  生:深!

  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啊!谁来读出这一份情谊?(读得较为深情)

  【这部分的教学从关键词语“藏”入手,层层剥笋,学生的理解“拾级而上”。若没有这样的过程性铺垫,学生是难以理解“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的。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的处理是巧妙的。】

  师: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做什么呢?

  生: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吟诗作对。

  生: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交谈,欣赏景色。

  生:也许他们会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生接)藏”啊!谁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这份不舍,读出这份离情?(再指名读,读得动情)

  【引导学生将此时此刻两人的表现与平时做比较,突出了“别情别意”,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与品味。】

  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情厚谊

  师: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师: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读)

  师:很多同学举起了手,别着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默读这一段话,用心触摸每个字、词,相信这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更多的收获。在你有所体会的词下面点上着重号。(生默读并动笔)

  【教学如赏景,走了一段得停下来回味回味。课堂上同样需要学生的静思默想,需要学生仔细地反复思考。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没有急于让已举手的学生谈体会,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读,用笔圈圈“关键词语”,这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其中的内在涵蕴,力求通过自己的品悟有所得,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这样的安排正是教者的智慧所在。】

  师:会读书的同学能够从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不仅读懂李白的话,更读懂李白的心。说说你从哪儿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敬仰?

  生:从六个“您”知道了李白很尊敬孟浩然。

  师:是的。一连用了六个“您”,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

  生:从“孟夫子”这个词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因为“夫子”是古代对有声望,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师:你有学问,我能称你“夫子”吗?(该生为女生)

  生:(会意一笑)不能。“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生:我从“敬仰”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

  生:我从“请”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我从“兄长、老师”知道了李白敬仰孟浩然。

  师: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

  生:兄长!

  师:就是他的——

  生:老师!

  师:谁来读李白的话,读出李白对“兄长、老师”这份尊敬。(读得真切)

  【这个环节紧紧抓住李白对孟浩然的称呼,使学生的思维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在“点”的理解上逐步深入,而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任意发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形散神也散”的自流状态。】

  师: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

  生:敬仰孟夫子的人品、诗篇。

  师: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写了不少好诗,其中有一首《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吟诵,谁来背一背?(生背得急促)

  师:慢点,吟诗要慢点,才能吟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再背,吟出了韵味)

  师:像这样清新优美的诗还有很多,诗圣杜甫称赞孟浩然的作品——

  出示引读:清诗句句尽堪传

  师:就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可以千古流传。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生:誉满天下!

  师:李白不仅敬慕他的诗篇,更敬仰他的——

  生:人品!

  师:李白还曾经写过一首赞美孟浩然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自由读一读,结合注释,想一想,李白敬仰孟夫子什么样的人品?

  生:敬仰孟浩然胸怀磊落,飘逸洒脱的人品。

  生:敬仰孟浩然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的人品。

  生:敬仰孟浩然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人品。

  师:就是这样一位风流潇洒、不羡权贵,有着高洁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引读《赠孟浩然》)

  师:其实,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他们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一对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

  生:知己!

  师: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着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读得动容)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谁还想读?(读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

  【课文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仅仅只写了一句话,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较大难度,教师适时适度地补充了诗圣杜甫对孟浩然诗的夸赞,补充了李白的《赠孟浩然》,使学生对“敬仰之情”具体化、立体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读出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我们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深深的敬仰,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从李白的话中体会到李白不忍孟浩然离去。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何日才能再见面”,李白不忍心让孟浩然走,他怕孟浩然这一走,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师:是啊,在交通便利的现代,今天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面,而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这一别极有可能——

  生:数月不能见。

  生:数年不能相见。

  生:一辈子再也不能相见!

  师:是啊。这一别也许就是永别,带着这种感受,你再读一读李白的最后一句话。(读出了离情)

  师:我听到了一份淡淡的伤感。(师范读后齐读)今天,您就要顺江……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生:不,还有深深的情。

  生:还有他们深厚的友谊。

  生: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

  生:还有李白深情的留恋。

  师:一切的一切,尽在这酒中。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李白的话。(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

  师对一生:一只手不够尊敬。(生领会)

  师又对一生:这是捧,再高一点。(生微笑领会)

  师对全体:面对着你的兄长、老师、知己,你会深情地说——

  (生举杯齐读)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名楼,引出课文题目。

  1.由学校楼文化说起,介绍黄鹤楼相关资料。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3.说说“饯行”的意思。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欣赏古诗。

  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听录音(出示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指名交流。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提问:读懂了什么?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男女生配合朗读。(诗文对照)

  四.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找出中心词 “依依惜别”,说说词语的意思。

  2.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无声胜有声,赏景藏情→不舍)

  (2)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③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④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③感情朗读。

  (4)分角色表演。

  过渡: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愿深长。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①生自由组对表演。

  ②学生上台表演。

  (5)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生读课文片段)

  师: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试试看。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师: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4、第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激动不已,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3)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五、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出示几首送别诗,分组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点击数:114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教学设计]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ⅰ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ⅰ、ⅱ由课堂所余时间而定]

  转载自仪征漫网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12

  《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5

  华薇 发表

  2、以“课文是如何写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呢?”来统领教学。在学生自读感悟后,学习课文的第2、3、4节。主要的教学抓手是引导学

  生品词析句。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涵咏中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情的深情厚意,分别时那份浓浓的不舍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段不同的写作角度,即分别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

  情的。尤其是第四节的情景交融,值得品评,那随风飘荡的杨柳,那点点的沙鸥,绝非闲笔——它们似乎也被感染,而和孟浩然“依依惜别”

  。这情景交融才引来李白的诗兴大发。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8280117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