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冬天》阅读答案

《冬天》阅读答案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冬天》阅读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冬天》阅读答案(通用12篇)

《冬天》阅读答案 篇1

  说起冬天你会想到什么?寒风?冰霜?还是想这偏《冬天》的作者朱自清一样,想到食物?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冬天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冬天阅读材料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有删节)

冬天阅读题目

  15.通读全文,补全作者记忆中的三幅画面。(4分)

  画面

  人物

  场景

  事件

  第一幅

  ①

  围坐在洋炉前

  吃白水煮豆腐

  第二幅

  朋友三人

  在西湖船上

  ②

  第三幅

  母子三个

  ③

  ④

  16.从第①段划线语句中你读出什么内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17.文章题为“冬天”,写的却是自己与父亲兄弟、朋友、妻儿的往事,是不是文不对题?请结合内容和中心谈谈你的理解。(100—150字)(7分)

冬天阅读答案

  15.①父亲与我们哥儿三个②赏月吟诗③并排坐在厨房方窗前④微笑着迎接我

  评分:4分。每空1分

  16.内容:破旧的老屋,点着灯却依旧昏暗的晚上。(屋子旧且昏暗)

  用意:与下文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温暖舒适形成对比(反衬出下文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温暖舒适)。

  评分:共4分。每点2分。

  17.共7分

  不是(1分)。

  因为这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并且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作者笔下的冬天是寒冷寂寞的,如“父亲说晚上冷”,赏月时“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台州“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2分)正是这些故事中的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使他感到“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2分)语言表达(1分)

《冬天》阅读答案 篇2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冬天》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你我》 )

  《冬天》阅读题目:

  1、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描述三幅画面的内容。

  第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是否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情感而无话可说呢?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文章题目叫“冬天”,而文中却无一个描写冬天的语句,根据文章内容及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笔下的家庭、朋友之间的情感平淡而真挚。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请根据文中的一个画面,简要写出你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平淡而真挚情感的一个生活画面。(字数不得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参考答案:

  1、第一幅:冬天,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白水煮豆腐。

  第二幅:静静的冬夜,与友人泛舟西湖。

  第三幅:我和妻儿在台州城里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意思对即可)

  2、①豆腐虽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却能使我们驱走冬天的寒意,更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爱,使作者回忆那温馨的天伦之乐。

  ②写出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温馨包围着作者,也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爱及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3、这里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

  4、作用:点明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的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①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

  ②作者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以冬天为背景,更能衬托出亲情、友情的温馨。

  5、要求: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语句通顺,表意清楚,能体现亲情或友情。视上述四条要求酌情给分。但超过字数不给分。

《冬天》阅读答案 篇3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冬天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冬天阅读材料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冬天阅读题目

  11.文章主要写了故乡冬天的哪些事?请加以简要概述。(6分)

  答:

  12. 第⑥段,作者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不惜笔墨,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 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3分)

  答:

  (2) 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3分)

  答:

  14. 有人说“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朱自清也说“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你从文中的哪些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和“幸福”?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温暖”“幸福”的感受理解。(8分)

  答:

冬天阅读答案

  11.【参考答案】上槅子;拆帐铺草;升火取暖;冬天的菜肴;冬天做的游戏;雪天折腊梅花、天竺果;舂粉子。(一个1分,满6个就给全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回答该类题,先阅读有关语段,整体感知内容;在逐层概括层意。

  12. ①写家乡冬天吃的菜,那么细致、活灵活现,可见家乡在作者头脑中的印象之深;②冬天吃的菜只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对家乡冬天菜的美好回忆揭示了作者深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③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家乡冬天的“暖和”与幸福感。(一点2分,写出2点即可)

  13.答案

  (1)在一片白色的天地,点缀着明黄的梅花和鲜红的天竺果。作者用简短的语句,抓住景物的颜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颜色鲜艳,对比鲜明的生意盎然的雪景图。

  (2)通过动作描写,加以恰当地使用拟声词,形象地描绘出了踩碓的过程和乐趣。富有生活情趣。

  14场景如:①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亲情、多暖融融的一幕!②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闲适而温馨。③阴天下雪,喝咸菜汤。——汤热气腾腾,再大的雪也不冷。④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色彩鲜艳,生机勃勃。⑤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象声词,闹中现愉悦,无限兴奋,无限开心。理解感受略(场景2分,赏析2分,自己感受4分)

《冬天》阅读答案 篇4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命运,但并不一定改变命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北方的冬天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北方的冬天

  ①没有雪,似乎就不是冬天。南方的冬天,除了山区,一般城市里是不见雪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见过雪。有的人去过人造的冰窟,大夏天的,一张门票几十块钱。那叫雪吗?混杂着煤灰一样的杂质,了无生机。看得人太多了,踩的人太多了,雪就没了形状,没了精髓。逗人玩呢。 ②看雪还是要去北方。进入冬天,雪就成了北方惟一的风景。城市里白雪皑皑,山野上苍茫一片,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尤其是在林区,倘若大雪遮天蔽日地下上几天几夜,清早忽然起来,顺着窗户霜花的缝隙,猛地发现雪停了,世间万般寂静,无声无息。连鸟叫都没有--那么冷的天,鸟如何抵挡得了。 ③若是孩子,心里就乐了。孩子们要结伴去上学;他们穿得像熊似的出门,路上的雪太厚,厚度和他们的个子几乎一般高,一不小心,掉进雪里,却没什么恐惧。孩子,都希望自己满头满脸都是雪,跟白胡子老人似的。

  ……无风,说不上有阳光,天却是晴的,抬头望去,干枯的枝头都挂着雪,像棉花糖,孩子们的小拳头捶在树干上,雪受到惊吓,都纷纷扬扬地落了,如柳絮飘飞。孩子们笑着,松开了小手,手舞足蹈,声音惊着了寂静的林区,树上的雪都矜持不住,更洋洋洒洒。

  ④孩子们拣近道儿,穿越林区,到附近的小学去读书。到下午下学时,路上的雪已经被踩实了,或者正午灿烂的阳光使雪发生了一点变化,下午气温又降时,雪变结实了,变硬了,如给大地铺了厚厚的地板。

  ……

  ⑤那是内蒙古小兴安岭的冬天。我曾经在那里生活、读书。经历过那样的冬天,后来不管到哪里,都找不到冬天的感觉了。即便有一点,又总觉得意犹未尽,不够味儿。比如兰州和济南的冬天属于干冷,也下一点雪,却很短暂,又及时地消融;又不会完全消融,夜晚彻底地结冰,到了次日一早,满街都是冰溜子,车不敢跑,似乎胆子都吓破了,但车祸也多。而广州或者深圳呢,雪是见不到的,仿佛那是另外世界的风物;一般都艳阳高照。正如此时,阳台外面,暖阳懒洋洋的,把脸探出去,真舒服。老人和孩子最适合在这样的阳光下徜徉。但遇到冷空气降临时,真冷,是阴冷,或湿冷;屋里屋外一样冷。没有温差。若想外面冷,赶紧钻到屋里取暖,若不借助空调什么,你就太失望了。所以在南方过冬,原则上没问题,但有一月左右,你是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比北方难受多了。

  ⑥北方的冬天总归是有雪的,尤其是农村,外面大雪飘飘,如梦如痴,城里的亲戚回到乡下,和爹妈兄弟姐妹们坐在热炕头上,孩子们则见缝插针地躺了坐了。旺火上煮上热茶,烧上烈酒,炖上一大锅猪排骨--其他调料都不要,有点盐就够。一大口烈酒下肚,胃都滚了;不喝酒的喝茶,东北人唠嗑,西北人喧话,都一个意思,再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和偶尔门开时捎进来的雪花--好极了。

  北方的冬天阅读题:

  16.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17.选文第②段描写了北方冬天雪后怎样风景?(3分)

  18. 选文的题目是“北方的冬天”,第③段为什么要写其他地方的冬天?(3分)

  19.选文为什么要写孩子们在雪地上的玩耍和冬天北方人的生活场景?(3分)

  20.选文与《济南的冬天》描写的冬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4分)

  北方的冬天参考答案:

  16.南方的雪混杂着煤灰一样的杂质,了无生机;为下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北方的雪特点做铺垫。

  17.白雪皑皑,山野上苍茫一片 万般寂静,无声无息

  18.把北方的冬天与其他地方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北方冬天时间长,雪结、硬不易融化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北方冬天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19.表现雪给北方孩子带来的乐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温情,抒发了对北方冬天的喜爱与怀念。

  20.示例:本文是抓住北方雪大的特点来写冬天,《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温情的特点来写冬天的。

《冬天》阅读答案 篇5

  2003415,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 ,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03年4月19日 根据实况录像整理

  整理后记: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附: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冬天》阅读答案 篇6

  中班:主题活动《冬天》   宝坻一幼  赵云香

  目标:感知冬季的季节特征

  活动(一)观察:冬天的花草树木

  目标:通过观察,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准备:(1)秋天观察花草树木的经验

  (2)已凋谢的花及枯萎的草坪等的照片。

  过程: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察、讨论冬天的树、草、花与秋天的树、草、花的不同:树叶掉了,小草没了花谢了等。教师简单讲述其原因。

  活动(二)绘画:冬天的树

  目标:会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树干、树枝。

  准备:彩笔;白纸;观察树干、树枝的经验。

  过程:导语:我们观察的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的?(树叶掉了)我们给冬天的树画一张相片吧!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画出树干粗、树枝细的关系,引导孩子回忆树枝 的位置,并进行绘画。

  讲评:请幼儿讲解自己的画,从颜色、线条、形状等多方面评价幼儿作品。评价以肯定为主。

  活动(三):与墙饰互动《冬天到》

  目标:

  1、能把自己理解的冬天表现出来。

  2、喜欢装饰自己班的墙饰

  过程:

  1、讨论:怎样把《好朋友》的墙饰变成“冬天的墙饰”?(下雪、树叶该掉了……)

  2、教师和幼儿一起摘下“朋友树”的叶子,经讨论,收集在蓝猫、淘气的箩筐里。

  教师帮助幼儿把他们的作品《冬天的树》粘贴在墙上。

  教师和幼儿一起剪雪花装饰在天空。

  活动(四):谈话:冬天到了,你怎么知道?

  过程:教师引导幼儿讲出,自己观察到的冬天的现象和自己在冬天的感受。

  活动(五):教育活动:《天冷我不怕》

  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不怕天冷的勇敢品质,及适应天气变化的能力。

  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小白兔和大灰狼》、《狐狸捉小兔》、《老狼几点了》、《红绿灯》等。

  过程:教师在游戏中充当主角、配角,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跑、跳动作,并保障幼儿的安全(提醒幼儿在跑时和同伴离开一定距离) 。

  故事:《天冷我不怕》、《不怕冷的红气球》、《北风爷爷你吹吧》

  过程:1、利用图片,幼儿边看边回答问题。

  2、欣赏故事,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活动(六):随机教育《雪》

  目标:1、感知雪的特性

  2、喜欢玩雪中游戏

  过程:1、在下雪天,教师和幼儿一起摸雪、看雪、踩雪,感知雪的颜色,雪花形状及摸在手里、踩在脚下的感觉。

  2、教师和幼儿一起在雪地中,堆雪人、打雪仗。

  堆雪人》: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工具堆雪人,幼儿寻找雪人眼睛、鼻子、嘴及其他装饰用品,并打扮雪人。

  《打雪仗》:教师和幼儿一起团大、小适中的小雪球打假想敌人(如:墙上的大灰狼等),或和同伴、老师对砸。

  活动(七):常识:《小动物怎样过冬》

  目标:了解动物在寒冷的冬天是怎样过冬的?

  他们的过冬方式与人有什么不同?

  准备:《冬天的动物》图片、常识资料:动物过冬

  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讲一讲它们在干什么?讲解“冬眠”的动物:熊、蛇、青蛙及在冬天脱毛的动物等。

  2、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各种小动物过冬的资料:图片、文字。将它们充实在《冬天到》墙饰中。

  1、教师和幼儿再次讨论小动物怎样过冬。

《冬天》阅读答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感受作者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

  2. 了解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蒙太奇的手法;

  说明:

  学生曾经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在《背影》里,我们看见了一个如何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老父亲形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父爱”;而作者耿光怡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撷取了生活中三个画面,从朱自清惯常写的父爱,扩展到友爱、情爱。在感受亲情美好的同时,揭示了友情的绵长。全文像一部无声的电影,亦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质朴、自然的情感,通过三个镜头——亲情、友情和爱情,一一展现出作者文字里的深厚情韵。

  因此,课堂里可以细细品味作者赏析中的三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在寂寞山城中,因为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的情景,最后感悟出:浓浓的情,可以驱散冬天的寒意,化解冬天的冰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把握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摇出了”三幅画面,全面地对《冬天》一文进行赏析。

  2. 难点:朱自清《冬天》一文采用了“摄影艺术手法”,那么,《〈冬天〉赏析》一文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摄影艺术手法”呢?

  说明:

  这是一篇赏析的文章,针对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赏析一篇文章,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一定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细节进行品读,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如《〈冬天〉赏析》一文是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亦渗透了蒙太奇的手法。什么是蒙太奇的手法,它是如何表现的,可结合课文后的“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渗透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进入情境

  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著名散文家。我们读过朱自清的不少文章,你最欣赏哪一篇?请用两三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

  2.这些文章反映的是人间浓浓的情,让我们感到了丝丝暖意和温馨。即使是寒冬,作者《冬天》也不寒冷,反而觉得很温暖。

  3.如果你不信,或感到好奇,就请大家一起走进耿光秋的《冬天》赏析一文,看看耿光怡是如何在美好画面里带给读者一股股无形的力量,揭示亲情的美好,友情的绵长。

  自由发言,谈自己感触最深的,最喜欢的、最欣赏的文章及其理由。

  从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情境中。

  朗读课文——《冬天》,

  初步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初步感受冬天里的亲情、友情、爱情。

  2.在自由朗读后,有五分钟的自学安排:(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难写的字形。

  (2)圈划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2(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如:觑着眼睛qù,氤氲yīnyūn

  (2) 如:“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家庭中融融的亲情,无疑给童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又如:“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一个特写镜头,把对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跃然纸上。

  朱自清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他的散文里一股股清风拂面、绿茶弥香的清新之感。

  积累词句,仿句练习

  对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进行圈划、品读后仿写,可仿内容,也可仿句式。

  如: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

  那么,在冬天里,自己家里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做些描绘。

  作为九年级学生,仿句题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在阅读中渗透对句子的锤炼,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再读课文——《〈冬天〉的赏析》,深入感知

  1.第一幅画面中写道“豆腐”,除了作者谈到的有摄影艺术的再现效果外,还有什么用意?

  2.第二幅画面中写道“一弯明月”时,作者谈到“在艺术创意上玩出一种佳境,你能体会这是怎样的一种佳境?

  3.第三幅画面中为什么要写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是如何赏析的?

  4. 读了作者的赏析后,也来谈谈你读了《冬天》一文后对冬天有什么新的感受。

  1.“豆腐”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是作者心灵上的亮点,代表着一种童年的深刻记忆,是一种亲情的温暖唤起。

  2.用月色之美来烘托平和、温馨的朋友情。

  3.寂寞山城中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理解,进而逐步掌握这样的写法,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新的知识点

  请学生阅读课后知识点,思考什么叫蒙太奇手法?

  见课后知识点

  又一种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赏析,读懂了才能有所领悟,领悟了才能巧妙地娴熟地运用。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请学生再捕捉一些《冬天》一文中课堂里没有分析过,却在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词与句子,细细品味。

  2.“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此句如何体会?

  1.如:“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一句中“养”字妙极!妙在它的动感十足,写活了豆腐在沸水中的样态。

  又如:“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句中“觑着”一词尤其传神。这个细节与著名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效。

  2.映射出在世事惨淡的背景下作者对亲情的依恋和珍惜。同时,这些句子是在造势,为下文作铺垫。

  郁达夫曾经赞赏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应倡导:经典的作品是要让学生自己不断品味、反复咀嚼,才会读出其中的味道。

《冬天》阅读答案 篇8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 “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 ,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03年4月19日 根据实况录像整理

  整理后记:(李镇西)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附:

  冬 天

  朱 自 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朱自清散文》)

《冬天》阅读答案 篇9

  《冬天》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冬天发声的一些故事情节,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吧!下面就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冬天》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冬天》阅读原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冬天》阅读题目

  15.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①父子四人围坐 “洋炉子”边吃水煮豆腐

  ②

  ③

  16.结合内容简要说说文章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情趣。(4分)

  答:

  17.作者心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冬天?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冬天》阅读答案

  15.②和两个朋友月夜西湖泛舟 ③母子三人在窗边等我回家

  评分:本题共4分,每点2分

  16.孩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孩子的贪吃、可爱与父亲对孩子温柔的爱,构成了一副其乐融融的温情画面。父子情,父子爱浓缩在这幅温情的图画之中。

  评分:本题共4分,两个要点,每点2分

  17.答案要点:

  寒冷而温暖的冬天。

  在这寒冷的冬天中,有父亲给我们捞豆腐时所表达出浓浓的父爱、有和S君P君一起看月光时充满诗意的友情,有妻子对我的爱和一家人的天伦之乐。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让人感到“即使真冬天也不冷”。

《冬天》阅读答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冬天的认识。

  2、能按意愿独自设计画面,大胆作画。

  3、增强对冬季周围事物关注。

  活动重点: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冬天的认识。

  活动难点:

  能画出冬天里景物、人物的特征,色彩合适。

  活动准备:

  油画棒、画纸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引出主题。(指向目标1)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你看到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讨论,教师简单小结。

  2、提出绘画主题,引导幼儿思考。(指向目标2、3)

  “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幅‘冬天’的画”,你会画一些什么呢?”幼儿个别说一说,互相说一说。

  3、提出作画要求,幼儿自主作画教师观察引导。(指向目标1、2、3)

  “请小朋友画出景物、人物在冬天里的样子,要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冬天,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尽量不要和别人一样。”

  幼儿作画,教师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涂上适当的色彩,进一步表现冬天特征。

  活动结束:

  (指向目标3)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或找一找自己喜欢的作品,说说原因。

《冬天》阅读答案 篇11

  我教《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 “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 ,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1] [2] 下一页  

《冬天》阅读答案 篇12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冬 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 天

  朱自清

  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①着眼睛,从氤氲②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

  ⑵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⑶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摘自《朱自清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注释]①觑:(qū)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注意地看)。②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中第⑴段中对父亲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

  2、“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读着这一描写,你能联想到自然界中怎样的相似情景?

  答:

  3、第⑵段文字中“外边虽老是冬天”照应了此段中哪个语句?作者为什么觉得“家里却老是春天”?

  答:

  4、品读第⑵段文字,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感觉“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答:

  1、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

  2、相似情景的联想不止一种。例如:联想到雏鸟巴望着鸟妈妈衔来虫子喂食的情景。

  3、照应了“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觉得“家里却老是春天”的原因是家里有妻儿的守望,有温馨的爱。

  4、台州是个冷清空寂的小城,在这里,我们一家四人却享有暖融融的亲情;天地万物也似乎全都不存在了,我的心里只有这个温暖的家。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冬天》阅读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99707117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