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拱手江河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微信扫码分享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精选4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1

  课前预习1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课前预习2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3、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秋怀 )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2

  课前热身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考点、难点、疑点  

  1、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能力层级:e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④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③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④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⑤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⑦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2、疑难突破  

  (1)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着眼于“读懂”诗歌。备考应以“读懂”作为基本点和突破口。对于本课时考点的复习,应注意:全面了解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分类和具体手法的内涵;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其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和借喻、对比与衬托、比喻和比拟等。  

  (2)答题的思路应全面、明确。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的,因而,在答题时,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  

  能力、思维、方法  

  例题:  

  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②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③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3、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秋怀 )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技巧提炼  

  这一类型鉴赏题的解答技巧是:  

  1、明晰答题思路。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  

  2、把握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1、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元代高利贷盛行,利本相等。这支小令以“少债”为喻。这样写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把相思之苦写得具体化。②显示出了相思之苦的沉重。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客为主)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情。  

  5、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3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越王勾践墓 柴 望》赏析

  《越王勾践墓 柴 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首联的意思是,秦望山头,夕阳西下,一片苍茫景象,但是伤心已绝的人谁又有心思去抒写凄凉之情呢? 颔联的意思是,当代人没见过吴国被越国攻破的情景,所以勾践墓附近的百姓还时常传说着当年遭吴凌辱的往事。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复道” 义同《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复道”。 尾联中“中原”和陆游《书愤》“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中原”一样,都是指被金人侵占的黄河流域。“烟树”“渺茫”含有收复难望之义。

  作者介绍: 柴望(一二二二——一二八),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江山(今属浙江)人。理宗嘉熙间为太学上舍生。淳佑六年(一二四六)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上《丙丁龟鉴》,忤时相意,诏下临安狱,临安尹赵与?疏救得免,放归。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宋亡,与弟随亨、元亨、元彪遁迹江湖,称柴氏四隐。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九。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等,已佚。后人辑为《秋堂集》二卷,收入《柴氏四隐集》。事见《柴氏四隐集》附录里人苏幼安所撰墓志及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二。柴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秋堂集》(简称秋堂集)。编为一卷。

  简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之况国人皆知,将这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景况联系在一起,这样构思,颇为巧妙。首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加上“自”、“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凉之情是何等强烈。颔联吊古伤今,虽然“犹传”勾践“霸越乡”,可是今人却不见“亡吴事”,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难以重见的哀愁涌上诗人的心头。颈联即景抒情,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诗人难道写的仅仅就是这些吗?那“高台望”到的汴京故宫,那想象中不久后的临安凤阙,不也都是这样的吗?尾联和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望中原”时所表达的悲愤、沉痛的情感是一样的,恢复中原无望的惆怅也是一样的。

  2、 《初见嵩山》赏析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作者介绍: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赏析: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味,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注释 :⑴“风细”句:微风吹动杨柳,杨柳轻轻飘拂。斜斜:无风时柳枝垂直,风吹动柳枝更倾斜了。 ⑵超然台:密州北城有台,名超然台,苏轼让人修葺一新,经常登临游玩,并且写了《超然台记》那篇有名的散文。超然台故址在今山东诸城。望:一作看。 ⑶“半壕春水”等二句:写细雨蒙蒙中密州城内美丽的景色。大意说:绕城的“护城河”里不很满的水在春风中泛着微波,城里到处开满绚丽的花朵,千家万户在云雾细雨中暗下来了。 壕:指绕城的水沟,俗称“护城河”。⑷“寒食后”等二句:寒食过后,每逢酒醒了便叹息不绝。 寒食:节名。我国民间习俗,寒食后两天是清明节。咨嗟:叹息。 ⑸“休对故人”句:这几天不要对朋友谈起思念家乡的事情。故国:指故乡。 ⑹新火:古代风俗,寒食节这天是不烧火的,节后再点的火称为新火。 ⑺诗酒趁年华:趁着现在年纪不老纵情赋诗饮酒。

  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人(今江苏常州)。生於雍正五年,卒於嘉庆十九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六年(1772),称母病辞官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书院,潜心读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中国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闽浙总督李侍尧邀请赵翼入幕商研;当时中国台湾镇总兵柴大纪欲从嘉义突围内渡。赵翼恐弃守城池易引发连锁反应,力劝闽督封还此旨;不久,乾隆命钦差大臣福康安率兵援台,遂能与守台官兵裏应外合。

  长于文学与史学,其诗名闻於全国,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赏析: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6、 《农家望晴》赏析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作者介绍: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赏析: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农谚。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自然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近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此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人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人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此诗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绝体小,意象须集中,须使人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读者却不难感到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就在不言之中。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4

  当堂训练1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当堂训练2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0894117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