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说的甜蜜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精选4篇)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篇1

  语文知识点口诀

  一. 记叙文知识点 备注 时间地点和人物,主要人物中心定 中心:中心思想 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要素要分清

  记叙顺序有四种,顺插倒补看事情 顺插倒补:顺叙 插叙 倒叙 补叙 第一人称以我写,局外人写三人称

  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议抒描和说明 叙议抒描:记叙 议论 抒情描写 人物描写有四种,肖像动作和言心 言心: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环境描写记分明,社会自然要分清

  记叙文体多线索,时空物人和感情 时空物人:时间 空间 事物和人物 抑扬对比和陪衬,象征手法加拟人 抑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 手法:写作手法

  四大体裁有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

  二. 说明文知识点 备注 给人知识说明文,介绍事物阐事理

  基本要求抓特征,多用方法来表意 特征:事物的特征 方法:说明方法 图表数字和举例,诠释分类下定义 画图表 列数字 举例子 作诠释 分类别 还有比较和比方,阅读写作要注意 作比较 打比方 说明顺序只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三)

  修改病句 课标要求: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1、修改病句类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 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①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篇2

  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

  1、有何作用 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课外阅读 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篇3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三)

  字形

  攒 拗 确凿 菜畦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秕谷 倜傥 锡箔 盔甲 衣襟 肿胀 花圃 骊歌 叮嘱 恐惧 讪笑 嫉妒 丑陋 忧郁 瞬息 伫立 幽寂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骇人听闻 来势汹汹 荒草萋萋

  山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宛转 哽住 祈祷 郝叟 懊悔 逼狭 崎岖 阻抑 魄势 坎坷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谰语 九曲连环 回环曲折 绝壁断崖 亦复如是 丛山叠岭

  宰割 筹划 彷徨 仰慕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重荷 愁苦 深邃 踌躇 巴望 锁闭 磐石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踱来踱去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寻欢作乐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篇4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①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 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我”是重要人物;“我”是主人公;“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二人称的。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 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其用法有:“他”;或者用人名;或者指代。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事件时应注意:不得频繁改换;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 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②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0924117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