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4古诗两首

微信扫码分享

4古诗两首(精选15篇)

4古诗两首 篇1

  以前的资源:

  《春晓》教学实录:

  《春雨》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育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案1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背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放大的诗文,写好“随”“啼”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了。瞧,小树吐出了嫩芽,花儿露出了笑脸。听,春雨淅淅沥沥,鸟儿叫声清脆。多美好的春天啊!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表达对春天喜爱的诗。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教学《春雨》

  1、读课题。

  教师简介:原诗八句,这儿节选了其中的前四句。

  2、出示放大的诗文。

  ⑴范读。

  ⑵领读。

  3、看图导读,学习生字。

  (出示挂图)

  ⑴指导看图说春雨的特点。

  ⑵自由读诗句。

  划出生字。

  ⑶出示生字卡片。

  认读。

  想办法自己记字形

  ⑷分句理解。

  自学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

  指名试说诗句大意。

  ⑸指导反复练读诗句。

  重点指导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赞美的感情。

  4、指导生字书写。

  重点写好:

  随:范写,学生观察说注意之处,红笔描,书空,描红。

  乃:注意笔顺。

  5、熟读背诵。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填空:

  《春雨》的作者是,写的是(季节)的雨,作者在诗里夸春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春雨》

  2、说说这首诗谁写的,夸春雨怎样?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认读:晓,解题。

  2、师范读,领读一遍。

  3、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⑴出示挂图。

  按“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说图意。

  ⑵指名读诗句。

  ⑶学习生字。

  a、卡片出示,读准字音。

  b、析字形,说字意。

  ⑷分角理解。

  第一句:重点“晓”与课题的区别。

  第二句:重点,“啼鸟”

  第三句:第四句连起来讲。

  4、总结。

  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5、熟读成诵。

  ①掌握节奏,韵律韵脚字加点)。

  ②试读。

  ③试背。

  6、课堂作业。

  ⑴抄写生字(先描红)

  ⑵抄写《春晓》

  第三课时

  一、朗诵课文。

  1、指名朗诵。

  2、齐诵。

  二、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见练习册)

  2、“找朋友”

  ⑴组词:

  春:随:觉:

  时:眠:啼:

  ⑵根据意思写诗句。

  (见练习册)

  3、默写两首古诗

  三、发展练习。

  1、表演《春晓》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意思。

  (结合图意)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与春天有关的古诗?

  四、总结。

  1、完成练习册发展题。

  2、从课外书上自学一首以上古诗。

  板书设计:

  ㈠

  知时发生

  春雨好雨

  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㈡

  ,想

  。听爱春

  春晓,听

  。想惜春

4古诗两首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不见九州同。

  王师(  )中原日,家祭(  )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

4古诗两首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吟诵中感受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1.指导学生书写田字格里的生字。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运用多媒体或生字卡片巩固生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出不懂的问题。

  2.    教师示范,学生板演,进行评价然后描红,最后练习、巩固。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手段:

  1.通过自学、小组合作,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型:识字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二、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三、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四、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五、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六、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学习课型:讲读课文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绝句》。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古诗两首 篇4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501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4古诗两首 篇5

  古诗两首教案及相关资料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4、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读题。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访: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第三声。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偏假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看图理解诗意,练习背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怎样的情景。

  2、结合诗句说说整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指导。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指导完成课后练习3第(1)题。

  六、指导写话

  看图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先分小组说一说,再写下来。

  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指名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二、学习古诗《所见》

  1、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2、观察课文插图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指名简单说说,鼓励指导。

  3、出示小黑板:古诗“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4、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三读法”来自学一下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5、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6、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7、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

  8、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9、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齐读——指名读10、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骑、振

  四、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完成课后第3题。

  3、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教后记:

  

4古诗两首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想象并描述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录音机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学过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

  3、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回忆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同桌说,指名说,教师深化。

  5、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感情。

  听录音。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价,再读。

  齐读。

  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签”、“徘徊 ”、“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学生自由练读,体会感情。

  指名读。

  联系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

  2、正确书写。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的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4古诗两首 篇7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4古诗两首 篇8

  课题

  21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学习古诗《锄禾》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一、指导看图 二、讲读诗句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1.出示古诗图文。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1.观察生字,说说你记住生字的方法。 2.师范写“禾、粒、辛、苦”。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1.练习背。2.指名背。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学生交流。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指名说。 3.背诵表演古诗。 1.认读生字,观察记忆。2.生描红、临写。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内容。1.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2.学生积累成语: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1.理解: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2.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1.同桌背。2.齐背。1.观察生字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2.生描红、仿写。

  板

  书

  设

  计21.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4古诗两首 篇9

  12、△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4古诗两首 篇10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

  3、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有关春天的课件、收集有关诗人及诗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 生字教学

  三、 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画出朗读节奏。

  四、 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

  五、 再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提出问题。

  六、 检查读诗情况。

  1、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1) 串讲诗意

  竹林外开着两三枝鲜艳的桃花,

  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

  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2) 这幅画上画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

  画家画得都是春天来临是的景物。

  (3) 这么美的春天该怎么读?

  轻快、生机勃勃

  2、把诗中的内容画出来。

  七、 背诵古诗。

  八、 总结。

  九、 作业。

  1、抄写、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解题

  1、简介作者

  唐朝诗人,有“小杜”之称,“大杜”只杜甫,他的诗歌能描绘出景物的特点,有景有情,充满诗情画意。

  2、导入:

  昨天我们刚学会了苏轼写的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写的春天,看看江南的春美在哪?

  二、生字教学。

  三、自由读诗完成任务。

  1、将诗读通读顺。

  2、画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

  五、诗歌教学

  1、找出疑难词句。

  2、讨论。

  3、自由串讲诗意。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

  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

  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

  那许多宏伟的楼阁,笼罩在朦胧烟雨中。

  4、江南春描绘了那些景物?试着画一画。

  5、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热爱江南、热爱春天。

  6、朗读诗歌。

  六、延伸拓展

  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江南春天的诗?

  七、小结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4古诗两首 篇11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 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 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 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 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枝/ 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读,;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 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 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读。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读,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一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 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4古诗两首 篇12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5页至第7页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咏柳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ǒng)柳(liǔ)。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裁:裁剪。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c、齐读。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①扮演耳背的奶奶。②扮演不懂事的小妹妹。③扮演严格的妈妈。

  其中有意设置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4古诗两首 篇13

  作者:yl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42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 板书诗题: 春雨

  2、 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 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 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 不可写成“党字头 ”,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                  ;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1

  第 三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 放录音。

  (2) 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 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 齐背。

  (6) 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 (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 (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说话练习。

  (1) 话题: 春天来了

  (2) 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 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 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4古诗两首 篇14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绝句》)

  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4古诗两首 篇15

  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起头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嫦娥》这首古诗情感绵长幽怨,学生在情感上很难跟进,共鸣。因此,本课目标定位为感受而非感悟,力图借助本诗和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和神奇。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释义、书空等方法认识“乞、霄、烛、晓”等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注意乞不能多横,晓右上部不要多点,霄雨字头要扁。

  2、通过配乐、赛读、引读等途径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体会两首诗中欢乐和孤独的情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3、通过预习、拓展,结合资料袋等手段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4、阅读课前准备的民间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古诗,有感情背诵古诗。难点:领会诗中抒发的情感。课前准备1、    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2、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八单元学情分析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2、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二、初读正音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注意读准诗句中的四个生字。1、指名读,主要正音:乞巧中乞音变,烛翘舌音、屏后鼻音等。   2、你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强调古诗中都含有民间故事)三、学习《嫦娥》过渡:这两首诗中,你觉得哪一首更难懂?让我们先走进《嫦娥》。(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2.小组合作借助插图、注解、民间传说说大意。3.全班交流:谁能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从字、词到句)4、师说意思,学生说诗句。(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嫦娥大概是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二)再读感悟,品味诗情1、了解了诗的大意,你能感受到嫦娥的心情吗?(孤单?寂寞?无尽的思念?)2、是哪些词句为你勾勒出这么样的画面?.3、预设交流点:云母屏风---冰冷的石材,精美迤俪的图案。从中引导感受优裕的物质条件下嫦娥内心的孤寂凄凉。(和自己家装潢的很富丽堂皇,只留下一个人时作对比。)晓星沉---百无聊赖地守侯着星星升起又沉下,无数个不眠夜啊!悔---这是一种怎样的悔恨啊。教师补充:嫦娥飞入月宫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山珍海味,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碧海青天----这词给你一种怎样的联想,从中感受到什么?边交流,边引导学生读好诗句。(三)感情朗读,升华诗境1、师补充有关诗文赏析内容:月宫豪华却寒,仙子无心细看。如今独守广寒,不知后弈冷暖?思念如水澹澹,不分黑夜白天。星星便是泪线,一串联着一串。现在后悔已晚,那叫当初心贪。窃得后弈灵丹,飞天变作神仙。昨夜星河璀璨,满天繁星如眼。遥想银河那端,孤魂涕泪涟涟。此情若能再叙,来生不做神仙。2、生练读。3、师指导朗读。配乐,引导学生边想象情景边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四、回读生字,指导书写1、生字卡片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晓、屏”,注意晓不能多点。3、指导书写整首诗,要求美观、整洁。五、课后练笔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而 “神舟6号”、“嫦娥1号”又把国人的飞天梦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又会演绎出怎样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你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嫦娥》。2、默写《嫦娥》。3、讲关于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4、你会讲《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吗?引出《乞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1、请同学们读课题,根据注释理解题意。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他六岁时就能写诗。但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林杰仅存于世的2首古诗中的一首--《乞巧》3、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4、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感悟诗意。(1)“宵、霄”两字可用查字典来理解字词。“宵”是晚上(拓展成语:通宵达旦等)。“霄”是天空(拓展成语:九霄云外等)。(2)前两句诗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美丽的传说。(3)后两句诗可以联系资料袋来理解。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取智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补充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三、感情朗读,再悟诗情1、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前两行诗吗?教师随机引读:是啊,牛郎和织女一年只相会一次,能不激动吗?一家四口终于相见,多么幸福!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可又无从说起,化作深情对视,多么令人感动啊!2、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你能读好后两行诗吗?3、配乐齐读整首诗。四、默读质疑。《嫦娥》、《乞巧》这两首诗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五、拓展学习。1、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古诗两首。(一)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意思: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二)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意思: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2、说说有关的民间故事。六、指导书写。1、生字卡片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乞、霄”,注意乞不能多横,霄的雨字头稍扁。3、指导书写两首诗,要求书写整洁,格式美观。

[!--temp.footer2--]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