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半截蜡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半截蜡烛》教案(通用13篇)

《半截蜡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法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一)伯诺德夫人:

  (1)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处理就都是允许的。】

  (2)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

  (3)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4)揣测心理: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指导朗读这句话。)

  (5)尝试表演,评价。

  (二)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1)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2)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3)尝试表演,评价。

  (三)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 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了,楼上黑”、“我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说是 “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烛”,避免怀疑;动作上,她“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一副极困的样子让人可信;神态上,“宝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纯洁无瑕,顿生怜悯之心。)

  (2)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尝试表演,评价。

  (四)德国军人:(略)

  四、小组组合表演

  五、拓展想象: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想象: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半截蜡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案 篇3

  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1.      了解话剧的形式和特点。

  2.      能依据对话和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5.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二合作交流

  1.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2.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3.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6,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三、品读体验

  1.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2.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3.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半截蜡烛》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本班级共有37人,学生聪明好学、活泼,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且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开展学习,动手能力强,大胆,敢想敢说,集体荣辱感强。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短小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若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若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若德夫人、杰克、杰奎林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3.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读记本课的“解释”等词语,并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旁白。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 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怎么没人表扬我呀?说明(老师读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读时的旁白一样吗?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七、课堂练习、

  一、读课文,联生活费上下文完成以下习题。

  1、以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是涂音,打“√”。

  反而( r ěr)   暴露(l  lu)   厉声喝(hē  h)道   即(j  j)时

  2、文中“代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是(    )句,将它改成陈述句:

  3、“蜡烛的秘密”假如暴露,会有什么后果?(      )[多选]

  a、情报站会遭破坏  b、屋里漆黑一片  c、伯诺德一家五口将被杀害

  4、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        、        、        的品质。

  a、镇定  b、勇敢 c、沉着   d、机智  e、机警 f、顽强

  二、基础知识。

  1、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先将下列字母重新排列,再写出相应的大写字母。

  e    q   i    d   r    j   l    n

  大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不能重复。

  (1)(      )一趟     (2)(      )一遍     (3)(      )一把

  (4)(      )一眼     (5)(      )一句     (6)(      )一遭

  3、先补充成语,再按要求分类。(10分)

  神机(    )算    自私自(    )   斗志(    )扬

  阴(    )诡计    滔滔不(    )   (    )头丧气

  舍(    )为人    口若(    )河

  ①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字成词并按要求分类

  喜上(      )(      )飞色舞  横(      )怒目 双(      )紧锁

  愁(      )苦脸 (      )开眼笑 扬(      )吐气 双(      )倒竖

  表喜悦之情:          、             表得意之态:          、          

  喻忧愁之神:          、             发怒的样子:          、

  八、布置作业、

  1. 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2. 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3.仿照剧本的文学特点,尝试写一个短小的剧本。内容自拟。

  九、相关资料:《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十、自问自答:关于半截蜡烛的问题中的“它”是什么意思?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加双引号的"它"指的是,所在句子的描写说明了。1.烛光   , 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恐惧

  2.请在这段话中画出一处描写人物的动作或神态或语文或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环境险恶,内心恐惧,无助。

《半截蜡烛》教案 篇5

  一、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朗读字词:烛芯  摇曳  厄运  伯诺德  杰奎琳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件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把德国法西斯赶出自己的祖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次次地骗过了德军。知道为什么吗?

  (半截蜡烛说明蜡烛是燃烧过的,且又摆在显眼的桌上,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4、为了保护情报,诺德夫人一家不计任何代价。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看看诺德夫人一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是如何与敌人展开周旋,最终取得胜利的。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自己小声阅读第3小节,虽然情报藏得十分巧妙,可是一天晚上,伯诺德一家仍然没有逃过德军的搜查,而且他们遇到了一个严重的危机,是什么?

  (三个德军闯了进来,把放在显眼位置的蜡烛点燃了。)

  2、这场危机化解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暂时化解了)

  3、讨论“危机过去了。”

  (1)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追问:假如你伯诺德夫人,你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重点强调哪个词?为什么?

  a“亮”  b“这盏灯”   c“瞧”   d“先生们”

  小结:虽然你们的语气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伯诺德夫人的想法。

  (巧妙地吹灭蜡烛,不让德军怀疑。保住这半截蜡烛)

  (2)追问:此时此刻,能让这蜡烛燃烧下去吗?为什么?这蜡烛就是什么?

  (机关、炸弹)

  (3)再仔细朗读这段话,看看还有哪些词语能读出伯诺德夫人的镇静,机智?

  “脸色苍白” (孩子十分害怕紧张,为了保护孩子,让孩子镇定下来,必须镇定)

  “急忙” (快,蜡烛短必须抓紧时间,也说明反应迅速,应对及时)    

  “轻轻” (沉下心来,不能让德军怀疑)

  (4)短短的一句话,让你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伯诺德夫人呢?

  (机智、勇敢、果断、镇定、临危不惧、爱国……)

  4、讨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文字)

  7、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第五节

  1、教师导读: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德军很快又把蜡烛点燃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你们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语言文字具体说一说。

  (情势的危急、杰克的镇静机智)抓住重点词句练习朗读。

  (1)   体会情势的危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厉声喝道”  “厄运” “斗争的最后时刻”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   体会杰克的镇静机智:

  “慢慢地站起来” (试探着,尽量不引起德军的怀疑。)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

  “从容” “生了火” “默默” “坐待着”

  (虽然此刻再去搬柴已无济于事了,但为了不让德军怀疑,杰克只能这么做了。)

  追问:他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他会想什么呢?

  (想对策、等待奇迹出现、准备于敌人斗争……)

  3、此时此刻,空气似乎凝结了一般,而我们简直不能呼吸,快要窒息了一般!就在杰克即将化解危机的时刻,又被德军阻止了。危机仍然没有解除啊!

  4、朗读第五节。

  四、精读第六节

  1、蜡烛最后熄灭了吗?情报被德军发现了吗?指名朗读第六节。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第六节大意。

  (杰奎琳借口上楼睡觉,巧妙地转移了蜡烛,保住了情报。)

  3、杰奎琳是怎么对德国人说的?什么是“娇声”?为什么用“娇声”的语气?

  4、杰奎琳除了说话很镇定,还从哪里能体会她的镇定?(“道过晚安”)

  5、她刚才还吓得脸色苍白,这会为什么又这么快变得“镇定”了?

  (妈妈和哥哥给她勇气,树立了榜样……)

  6、分角色朗读6、7小节。

  五、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1、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她竟然镇定机智地躲过一劫,化解了危机,既保住了情报,又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战胜了德军。

  思考: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之功吗?

  (应该是全家人的功劳,妈妈的勇敢影响了儿女,使他们也变得更加坚强镇定。还为保住情报争取了时间。当哥哥的计划失败时,没有露出丝毫蛛丝马迹,也更增添了德军的信任度。……)

  2、课文的结尾很有意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之后什么话都没有交代便自然结尾了,同学们设想一下,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她心里会怎么想?杰克和伯诺德夫人心里又会怎么想?

  总结: 诺德夫人一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与敌人展开了激烈而紧张的周旋,最终不仅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啊。

  六、作业设计(出示)

  根据课文的内容改编成剧本。

  板书设计:

  23         半截蜡烛

  点燃      吹熄      重新点燃      熄灭

  (相关成语)

  镇定自若  临危不惧   化险为夷   如释重负

  胆战心惊  心慌意乱   穷凶极恶   如狼似虎

《半截蜡烛》教案 篇6

  课题

  6半截蜡烛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沉着、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总结读题质疑情况。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㈠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课文围绕“半截蜡烛”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思考围绕课题提出的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㈡检查预习效果

  1、出示生字词

  半截  许诺  熄灭  厨房  烛芯  楼梯  嘛

  指名逐词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3、想想课文围绕“半截蜡烛”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并说分段理由。

  三、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

  截:着重帮助学生练好贯穿整个字的斜钩。

  诺 熄  嘛  梯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用钢笔描红 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二.教学课文:

  入境品读。

  1、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的。“半截蜡烛”有多长呢?

  (比划)一节蜡烛大概有这么长,那么,半截蜡烛只有它的一半。就在这么半截蜡烛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呢!究竟是怎样的秘密?(绝密情报)

  是啊,就在这样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呀!

  2、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

  3、看来,这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是伯诺德一家三口关注的焦点,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板书:周旋)

  导学引路。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d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3)接读第七节。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置作业:

  ⑴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和同学们合作讲故事演一演。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情报 (绝密)     

  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镇定、机智)  爱国

  女儿端走  (成功)

  课后反思

《半截蜡烛》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自由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要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2、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曾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了一个什么样的绝妙主意?

  讨论问题,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

  第一课时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还重点学习了课文第一二小节,由于这两天考试,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我出两个题目来考考大家?1)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要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2)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曾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了一个什么样的绝妙主意?就这样几次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2、谁来读一读课文一、二两小节。

  二、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然而,一天晚上,这绝妙的主意却经受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因为谁也没想到德国军官会在晚上来搜查,并且还点燃了桌上的蜡烛。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7小节,看看如何用简洁的语句把这一过程描述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1名同学说说,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边小结边板书(集体回答):围绕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敌人乘着夜色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的小屋,并顺手——引说: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板:点燃)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说:吹熄,(板:吹熄)可是敌人又——引说:重新点燃,(板:重新点燃)杰克借外出搬柴的机会想——引说:把蜡烛端走,(板:端走)敌人却一把——引说:夺回,(板:夺回)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杰奎琳终于成功地把蜡烛——引说:拿上楼。(板:拿上楼)

  5.故事一波三折(画上连接线),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仔细默读课文3-7小节完成这样的题目。教师巡视。 

  三、品读第三节。

  1.夜幕降临,危险也接踵而来,随着敌人的突然闯入,原本绝妙的主意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却成了致命的危险。蜡烛被点燃了,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出示句段)

  指1名学生读。 强调“急忙”一词。齐读“伯诺德夫人知道——引读:万一……结束。师再次引读:秘密就会——,情报站就会——,同时也意味着——。”

  2.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3.尝试填空:伯诺德夫人         地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究竟是怎么说这句话的?(不露声色若无其事)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伯诺德夫人想法设法要转移德军的注意力)一齐再读这句话,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

  4、接着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的,你又注意了哪个词?(“轻轻”下加点)。让我们再读好这段话。(指出示的段落,齐读)

  5、品读“似乎”,老师故意读漏“似乎”能去掉吗?(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谁来接着读课文第四小节。

  四、品读第五节。

  过渡:播放钟声,渲染紧张气氛

  1、老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怎么做的?指名读课文。

  (强调“厄运”再读“万一蜡烛)

  2.杰克接着是怎么做的?同样是从容镇定的,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朗读来表现他的从容镇定。

  3.请同学们练读第五小节。怎样才能读好

  (从气氛的紧张,德军的凶恶,杰克的镇定等来评析)

  4.杰克的从容镇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再次体会体会。

  5、此时的小屋是怎样的气氛?(出示投影-蜡烛一段文字),此时的半截蜡烛就像什么?越来越短的蜡烛像一把利剑悬在伯诺德一家的头上,从“似乎”一词,你读出了什么?齐读(钟声渲染)

  五、品读六、七小节。

  1.蜡烛越烧越短,厄运一步步逼近,我们不禁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担忧。但是故事的最终结局却是“峰回路转”,令人意想不到。同学们,杰奎琳的努力为什么能成功呢?大家先自己读课文六、七两小节,想一想,看看能够找到几点理由。(出示投影)

  2.指名回答,相机评价:她的要求自然合理。她摆出娇弱的姿态,娇声请求,让人怜爱。插入发问:如果杰奎琳不是这样从容镇定,哪怕露出一点点破绽,那结果就会怎样?(齐读第三小节的一句话)

  3.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体会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男生读少校的话,女生读杰奎琳的话,老师来读旁白。

  五、想象特写镜头,总结全文。

  1.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板书),值得我们去领会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出示: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齐读。

  2.总结:特写镜头不一样,但突出的都是紧张的气氛,这样就能更好地衬托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记住那些在二战中无数反法西斯的英雄们!

  板书:                    半截蜡烛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   ╱         ╲  ╱    ╲  

  吹熄           端走     拿上

  从容镇定  机智勇敢

《半截蜡烛》教案 篇8

  一、读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突出半截)师:这蜡烛不长,只有半截。生读(突出蜡烛)师:你强调了蜡烛,这可是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齐读。二、复习,整体感知,拎出主线师:读了这个课题,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伯诺德夫人四处藏情报的画面。师:在战争年代,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与德国强盗斗争,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德国军官枪过蜡烛,点燃了蜡烛的画面。.师:这半截蜡烛系着他们以一家的性命,情况多么危急。生述(略)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和敌人周旋的画面,那么,你们听到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它划出来。生读课文,划句子。师:伯诺德夫人说了什么?生答略杰克说了什么?      生答略杰奎琳说了什么?     生答略三、学习第三小节师:我们首先来看伯诺德夫人的话。(出示)谁来说一说?生1说。师:你说得很准确,也很清楚,一个标点,一个标点,都说出来了。谁再来说。(略)四、学习第四小节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又一场更大的危机降临了。(课件显示:蜡焰摇曳,时间嘀嗒嘀哒响起) (略)五、学习第五小节(课件:时间嘀嗒嘀哒声音继续响着)师:此时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钟的声音不断在耳边回荡着、回荡着。突然,小女儿杰奎林说话了(出示)师:谁来说一说 (生1说)你再来。(生2说)师:杰奎林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娇声)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对谁会娇声地说呢?生:我会对我的爸爸妈妈说。生:我会对我的爷爷奶奶说。生:我对我的亲朋好友、长辈们说。师:可是,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杰奎林怎么能对这残忍的、凶狠的、杀人不眨眼的德国人说呢?生:我知道了,杰奎林故意这样说,是为了让德国人喜欢她,不怀疑她。生:杰奎林非常聪明,她是用自己的天真来骗德国人的。同时她也非常勇敢。师:谁来娇声地说一说?(生1、生2说)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也想娇声地说一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我说得怎样?生纷纷:老师,你说错了,是一盏灯。师(惊讶地):她心里明明想的是那半截蜡烛,怎么说成一盏灯了呢?生:她不能说半截蜡烛,因为一说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生:因为妈妈想把蜡烛吹熄,哥哥想把蜡烛拿走,如果她还说半截蜡烛的话,德国军官可能会想他们一家怎么都要着蜡烛呢?莫非这蜡烛理由不可告人的秘密。师(领悟状):哦,原来是这样。杰奎林是多么了不起的小女孩呀!我们一起娇声地说一说。生齐说。六、拓展师: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过了一会儿,三个德国军官终于离开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此时此刻的蜡烛。(课件:一盏熄灭了的蜡烛)闭起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又浮现哪些画面呢?请你用笔把他写下来,给“半截蜡烛”这个真实的故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半截蜡烛》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实物——半截蜡烛。完成说话练习:这是半截           的蜡烛。

  2、出示课题:19 半截蜡烛

  二、初步感受课文:

  1、过渡: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这半截不起眼的蜡烛藏有                    ,关系到                  

  关系到                              。

  2、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3、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4、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

  三、精读重点段落:

  过渡: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1)从“急忙”你看出什么?

  “轻轻”呢?

  (2)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3)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她担心:                           。

  情急之下,           的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过渡: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2、大儿子杰克的表现

  (1)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2)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3)出示: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已经没有必要,杰克面对          的危险,心想:                            。于是,他        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        坐着,等着                             。     

  师述: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4)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          的东西,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           。伯诺德夫人的心                 ,她似乎感到                                              。

  (5)我们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这节!

  3、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

  过渡: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分角色朗读。

  这个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

  过渡: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

  (2)再读她说的话。读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四、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过渡: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

  1、出示: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心想:             。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杰克心想:                   。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杰奎琳心想:                 。

  2、总结: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3、拓展: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其实,我们也有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能够刻画好人物的心理,敞开他们的心灵。下面请看某位同学写的《第一次播音》(片段),看看播音前的“我”:

  今天就第一次播音了。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不知怎么搞的,我忽然紧张起来。呀,这里真静啊,静得仿佛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能读好吗?千万要读好啊!”

  (1)轻声读,评价一下这段话。

  (2)小练笔:

  要求:1、题目自拟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如课文中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的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半截蜡烛》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B案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半截蜡烛》教案 篇11

  《半截蜡烛》教学后记

  薛元荣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片段一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伯诺德夫人一家也的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沉思片刻)母亲的贡献最大。是母亲想出了这个绝妙的注意,是母亲巧妙地吹熄半截蜡烛,尽管危机没有过去,是母亲的镇定、机智影响了孩子,才有了杰克和杰奎琳的第二、第三次的化解危机。

  生:我觉得是杰奎琳起到了关键作用。

  似乎很少有学生说到杰克,我出示这样一段文字: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

  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师:读读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厄运即将到来,我为他们一家担心、害怕、难过。

  生:我体会到了灾难即将降临。

  生:杰克真了不起。他“默默地坐待着”,等待的可是生命危险!他还那么从容,我真佩服他。

  师:看来,是一家三口共同化解了危机。

  正当我想结束这一片段时,有学生提出来,说,给予杰奎琳机会的是德军少校,因为他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怎么理解德军少校的“仁慈”。

  师:德军到伯诺德夫人家干什么?

  生:搜查。

  师:显然不是来看望杰奎琳的。他们是怎么进来的?进来以后做了些什么?找出有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圈圈划划)

  生:“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闯进”足以说明他们的本质——强盗。

  生:“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对一个孩子是这样的态度,少校也没有制止部下的野蛮言行,少校为什么从容部下肆无忌惮,少校本人不会“仁慈”。

  生:“……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恶狼的眼睛有一双是少校的。

  师:那么少校为什么会“仁慈”呢?

  生:是假仁慈,因为他绝不会想到杰奎琳在保护绝密情报。

  生:一旦少校发现了半截蜡烛的秘密,是绝对不会放过和他的小女儿一样大的杰奎琳的。

  生:也许,就在这一刹那,少校动了恻隐之心。一来,或许他也是被迫侵略法国的;二来,看到了杰奎琳,自然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战争使得自己和女儿无法见面,战争使得杰奎琳生活在恐惧之中。

  反思:战争给德国、法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德、法两国人民都不希望发生的。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愿望。可战争这架机器迫使很多人陷入了流血、逃亡和死亡的泥沼中。少校是“德国强盗”中的一员,是执行者,是战争的奴隶和炮灰,他的“仁慈”未必全部是假仁慈,他也有像杰奎琳这样的一个小女儿,这是他的“父亲情结”闪现,“少校”角色退隐。但是,一旦发现杰奎琳的半截蜡烛的秘密,他的“少校”意识马上复苏,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厄运难免。战争使得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片段二:

  (总结课文)

  师;课文学完了,你想对伯诺德夫人或者杰克或者杰奎琳想说些什么?

  生:伯诺德夫人,我想对你说,你真了不起!机智勇敢,并且,您的儿女在您的培养教育下也是勇敢、镇静。您的心里装着法国。

  生;我想对杰奎琳说,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你保住了情报,保住了情报站,你那么镇定,那么聪明,你用你的幼小、合理的要求——上楼睡觉、有“礼貌”地道晚安机智地保住了秘密。

  生:杰克,你是男子汉,我佩服你。当我读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时,我快哭出来了。杰克你真勇敢、机智,你的机智还表现在危机没有化解后的从容。

  生:法国人民真伟大,伯诺德夫人一家真伟大。这是了不起的一家,这是了不起的民族。因为你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所以你们面对厄运即将到来表现得镇定自若。

  这时有学生提出,“战争让女人走开”,伯诺德夫人参加情报工作还情有可原,虽然她是家庭妇女,可是让两个幼小的儿女也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是不是有些残忍,因为太危险了。至少“战争让儿童走开”。我让学生们读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体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生:她们是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她们的行为是正义的。

  生:伯诺德夫人教育孩子要爱自己的祖国。在战争年代怎么爱国,那就是为把德国强盗赶出去做些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情报的传递工作。

  生:德国法西斯是不会放过任何人的,包括孩子。他们的集中营里也关着很多孩子,他们惨无人道地杀害了很多孩子。

  生:今天和平年代的爱国是好好读书,身陷战争泥潭的法国孩子的爱国是为把德国强盗赶出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战争,无法让爱国的孩子走开。

  反思:战争与孩子是一个问题。《半截蜡烛》里的战争是真实的战争,孩子是真实的孩子。而我们有些反映抗战的影视里的孩子简直是在玩敌人、玩游戏。过去渲染、激发仇恨,今天暗示孩子的是战争真好玩,侵略者真愚蠢。当侵略者踏上法国的土地时,意味着法国人民的尊严面临挑战;面对侵略,除了拿起武器别无选择,要么做亡国奴。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孩子都知道这一点:她们别无选择。

  片段三:

  危机过去了吗?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说,危机当然过去了。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下去呢?

  生:我们能看懂了,可以不写了。

  生:文章要留空白,让读者去回味、思考。

  师:我们把空白来填满好吗?

  (学生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生: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不敢惊呆了,随即恢复了镇定,摸黑走进了卧室,点燃了另一枝蜡烛,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德军看看搜查不到什么,灰溜溜地走了。当大门关紧时,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冲上楼去,三个人紧紧地拥在了一起,眼里满是泪花。二次大战结束后,半截蜡烛的故事传遍了全法国。

  生: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怎么回事?”德国少校狐疑地问。

  杰奎琳娇声地说:“可能我走得太快了,不小心弄灭了。没关系,还有两步就到卧室了。我能找得着火柴。”危机化解了。

  过了一会儿,杰奎琳举着一枝蜡烛问:“先生们,要再亮一点吗?”

  生: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伯诺德夫人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上,幸好,他们围着杰克生的火正在烤火呢。

  反思:虽然也有个别学生认为,熄灭了蜡烛被狡猾的少校发现了问题,伯诺德夫人一家惨遭杀害,但大多数的学生以为不合文章的逻辑,应该不会引起德军的注意。但是,在二战期间,像这样的家庭遭到逮捕乃至杀害的很多。法国人民永远纪念他们。

《半截蜡烛》教案 篇12

  《半截蜡烛》教学杂谈

  【江苏省邳州市教研室 魏 星】

  〖“悟读”教学的策略·还原情境〗

  当前的阅读教学“读风”很盛,有人用“读”占鳌头来描述。虽然读得充分,但是不少课读得质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读,多次重复的读,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

  以形象感悟内涵,是“悟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文学作品是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形象说话的。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手法,如,单独或综合运用语言、音乐、绘画、具体事物、多媒体等等,都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从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乃至全部心灵,悟出文章的真情和真意。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半截蜡烛》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是什么?”学生的感悟是个性化的:“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大家的心。”“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嘀嗒嘀嗒’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越来越紧张。”“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阅读活动强调“寻言以明像”,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过电影”,通过还原语境,探寻到了文本的意义。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潘爱梅】

  〖让儿童感受阅读的乐趣──新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有感·珍视感受,倾听阅读意见〗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间的哀乐、悲苦与伤痛,从而使生活变得丰富、充实,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应用能力。那么如何让儿童感受阅读的乐趣呢?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阅读为中国,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健康的、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对统一的文本、统一的问题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生命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课堂上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触。”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揣摩感受作品的内涵,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使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出示伯诺德夫人的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再三读,并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从“先生们”这个词体会到伯诺德夫人对德军很有礼貌;有的同学说,从“瞧”、“亮”这些词体会到伯诺德夫人想转移德军对那半截蜡烛的注意力。其实,不管学生怎么读都表达了一个意思,伯诺德夫人想转移德军的注意力,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教学描写杰克表现的那段话,让学生默读,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揣摩人物的内心,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你想对杰克说些什么?继而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大家交流时,同学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走进了杰克的心中。杰克的懂事、镇静、机智、勇敢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老师层层深入的指导点拨下,同学们边读边思,边读边体会,已经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陈燕萍】

  〖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重情趣,角色扮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

  古人曾说过:“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津津乐道,而不给学生有训练尝试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在课堂中让学生扮演角色参加表演,活泼生动,富有情趣,它还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的特点、富于想象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使个性充分发挥,如学习《半截蜡烛》一课让学生表演,学生为了演得逼真、到位,必须读好课文,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体会伯诺德一家三口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性格特点。反复练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加、积极活动的状态,入情入景地通过表演将内容表演出来。

  学生多动眼看,多动脑想,多动手操作,多动口说与问,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就会受到熏陶,形成能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朱 成】

  〖透视阅读教学中的“秀”·阅读教学中的“表演秀”〗

  实施课程改革三年来,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或质疑,或朗读,或合作,或实验,或表演……然而在这些令人欣喜的语文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学生为活动而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平平常常”,实质上纯属“作秀”。

  爱活动,爱表演,好胜性强是小学生的天性。为此,我们教师将表演引进了课堂,可是事实上表演效果并尽如人意,在课堂上出现了以下现象:

  1、学生成了“专业演员”: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确实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在表演中获得真切体验,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但有的教师把"表演"看作是一种时髦。于是不看课文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结构,不顾表演难度,把学生当作专业演员,在教室这样的 “舞台”让学生登台献艺,这种表演往往生硬呆板,引来哈哈的笑声。有的课文虽然适合学生去表演,但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表演,才能入境入情。

  2、轻语言训练的表演: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定数量的课文适合学生表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演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应无可指责,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我们身边少量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课堂上又是教师示范性表演,又是学生尝试表演,小组合作表演,整整一节语文课就在表演中结束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学生可能明白了,但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吗?答案不言自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就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巧妙地和德军周旋的?”的问题中导入了新课,接着便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整个表演中师生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顾及文本,更谈不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 朱学军】

  〖操作上力求简易〗

  张庆老师说过:“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然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多媒体类:

  如录音机,展示台,投影,计算机等。

  2、实物类:

  主要是为了教学需要,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件。

  3、活动类:

  为了教学需要,教师安排的活动。有的课堂上,往往是多种手段一齐上,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课上完了,教师,学生累的够呛,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以为,一堂课上,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太多,首先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时甚至会转移学生注意力,影响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简化教学手段,让阅读主宰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宰教师的教学过程,加强语言文字的锤炼,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在运用教学手段时应尽量做到一个“简”字。

  在选用教学手段时,还应注意操作上要力求简易。笔者以为简易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力相适应。如有的教师在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时,不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喜欢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课本剧,但往往却事与愿违。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半截蜡烛》时,找来一位学生扮演军官,想让学生把当时紧张的气氛再现出来。由于学生的表演不到位,没有把紧张的气氛呈现出来,反而逗得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反而破坏了之前好不容易创设的课堂情境。显然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操作自身的难度,结果注定是失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活动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先问问自已:这些活动有没有必要开展,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是否能达到活动要求前面那位教师完全可以播放一小段相关的影视资料,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去表演。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心小学 朱一萍】

  〖让合作学习焕发出生命活力·合作前指导学生明确目标,规则〗

  “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可见在小学生语文中培养其合作能力多么重要与紧迫。走进当今的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

  可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而且也不会合作;经常会出现“搭车现象”,即个别同学积极参与,其他同学袖手旁观;教师指导抓不住重点,师生间不能有效地互动;课堂讨论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渐渐地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形式上是合作,而效果并不理想。如何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让合作学习焕发出生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学生难以受益。在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我在教《半截蜡烛》这一课时,把全文分成三个片段,以组成导演团研读剧本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一开始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导演团确定选择研读哪个片段。

  2、各个小导演各自先研读课本,找出剧本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想想该怎么演,为什么。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内容。

  3、导演团交流各自意见,达成小组意见。

  4、导演团派代表“执导”,并交代了合作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也顺利,有序了。

  【江苏省姜堰市梁徐中心小学 蒋 华】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妙用反问语言,拨正思维方向〗

  语言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自觉、自由地走进教材,融入生活,往往会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充满个性,充满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地训练自己的语言,形成富有个性的课堂语言艺术。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教师的语言,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诚然,在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内涵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运用自己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有些见解极具创造性。但不能否认,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有时的想法难免会出现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语言稍有不当,就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这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把尴尬消于无形,把思维方向拨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半截蜡烛》的时候,我问:“伯诺德夫人一家得救,你们认为应该感谢谁呢?”其他的学生都说得有理有据,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应该感谢那个德国少校。”并且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这样的答案肯定是错的,可应该怎么办呢?我反问了一句:“照这样说,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是对的了?”那个学生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重新埋下头研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 钟美琴】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培养想象力,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展开想象,引导求异思维〗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语文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为此,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开始以下尝试。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注意因文而异,凭借课文中某一重点,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想象训练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得到提升的目的。例如《半截蜡烛》一课,文章围绕对母子三人的动作、语言、神情的刻画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母子三人的内心活动,启发学生想象:面对中尉重新点燃蜡烛,儿子杰克在慢慢站起来之前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在结束课文时,再让学生填空。

  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通过回答、交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 乔建军】

  〖新基础教育中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巧借错误,因势利导〗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动态生成”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不断生成新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既是由教学活动所固有的全部生动性和丰富性所决定,又是在教师的教学艺术驾驭下而产生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从如下四个方面去实践、研究的: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有动态生成,强调过程的生成和资源的生成。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必然会遭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如果直接纠正或否决,也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给全体学生带来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错误信息,作巧妙的引导和利用,使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真正达到纠误匡谬之目的。现摘引两个教学片段如下:

  案例2:五年级新教材《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课文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1:读了课文,课文给我的感觉是:紧张

  生2:读了课文,课文给我的感觉是:心惊肉跳

  生3:读了课文,课文给我的感觉是:有惊无险

  生4:读了课文,课文给我的感觉是:化险为夷

  师:随机板书,说:“有惊无险和化险为夷包含着两个不同的观点,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谈谈感受。”

  生:读句谈感受。

  师小结:所有这些语句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来体现险、来渲染紧张的感觉,所以,这个故事不是有惊无险,而是──

  生5:有惊有险。

  师:不仅是有惊有险,也是又惊又险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出现了信息反馈的偏差:把“妙计”说成“诡计”;把惊心动魄的场面说成“有惊无险”。但是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这些错误的资源,而是恰如其分地利用错误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议一议,读一读中让学生自己取体验,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出错,我们要更仔细地去听,去思考,去沉着应对,哪怕是一个可笑的错误。这样的错误资源也许蕴涵着又一个新的知识点,也许又是一个激励学生的兴奋点,也许是一个将学习推向高潮的中国。

  让我们好好去把握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的资源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演教案剧”,不再是守着预定的计划不放,而是随时去捕捉学生的资源,努力把每一个学生的资源发掘出来,变成全班的资源,真正形成“师—生”“生—生”的交互式活动。让生命之花在课堂开放。

《半截蜡烛》教案 篇13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看到“半截蜡烛”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要想知道这些答案,你就读一读课文《半截蜡烛》吧!

  读了课文《半截蜡烛》,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课文主要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课文是怎么来写的呢?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至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一个半截蜡烛中。

  第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四至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整篇课文始终让我们关注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强烈的心理活动。这是课文着墨比较多的地方,也是课文的重点所在。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要把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那感受会更深。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现在,我们就去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品味课文是怎么描写的。

  课文精彩片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了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欣赏】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在继续燃烧、逐渐变短,秘密将会暴露,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厄运也会随之而来……

  面对这样的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呢?

  这一段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伸手端起”,写出了杰克正试图化解危险“。一个“厉声喝道”,表明了杰克的努力失败了。接着课文写出了杰克失败后虽然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但依然“从容”生火,有力地表现了杰克的机智与镇静。紧接着一句对蜡烛的特写,以及对夫人当时紧张心情的描写,“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进一步写出了屋内气氛愈加紧张,伯诺德夫人一家将难逃厄运。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及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的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当有感染力。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心理描写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那什么是心理描写呢?

  像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的一种方法,就叫做心理描写。它是对人物整个精神世界的直接透视,能较好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为写好人物服务。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片段:

  我感到很疼,直疼到心。嘴上我却不敢说,憎恨和痛苦的激浪只能在心中奔涌。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放声大哭起来。似乎泪水能洗去我心里的愁云,好象哭声能述说我心里的委屈。汗水和泪水顺着我的脸流了下来,把背心弄湿了一大片。我觉得很热,好像喘不过气来似的。同时,还有一种比热更难忍受的闷使我窒息,我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看继母的脸,我分明看出她那愤怒的脸上还含有几分得意的神情。我被激怒了,把头扭向了一边,目光转到了床上后妈的已四岁还不会说话的小弟弟,他正安闲地玩着他的大飞机、小汽车……

  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是一种羡慕还是妒嫉的感情我也说不清。小弟弟四岁了,可还不会说话,刚学会迈步,他有这么大的缺点为什么不挨打?而我仅仅一次期末考试考得不好,就落得如此下场……只怪我没有亲妈……

  这里通过“我”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我”对继母极端偏心自己的孩子的愤怒,和对自己失去母爱的悲伤,让人一读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就是心理描写所获得的效果。

  当然,在进行心理描写时,要注意结合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不能写得不协调。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在危急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解除了危机。你能说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地解除危机吗?

  (提示:可以把杰奎琳的方法与伯诺德夫人、杰克的方法作比较,再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2、课文题目《半截蜡烛》,你觉得用这样的题目好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这“半截蜡烛”是一个关键,它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课文情节就是围绕这“半截蜡烛”来展开的。因此,用“半截蜡烛”作题目一下子就把焦点展示给了读者,很吸引人。)

  附:

  课后练习4提示:

  当少校点燃蜡烛时,伯诺德夫人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吹灭蜡烛。

  当伯诺德夫人失败后,杰克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端起蜡烛,准备到柴房里搬些柴来,生个火。

  当杰克失败后,杰奎琳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娇声地请求军官让她拿着蜡烛去上楼睡觉。

  五、万花筒

  词语提示:

  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从容:不慌不忙。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

  【题解】

  在有些人看来,半截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本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重要的战争息息相关,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它展开的。

  【结构分析】

  课文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1、2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的人物以及他们所进行的秘密工作,然后点明与故事密切相关的一个细节,即伯诺德夫人藏情报的方法。

  第3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故事的开端是有一天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家,并且点燃了那半截蜡烛,眼看秘密有可能泄露,伯诺德夫人心生一计,以油灯换蜡烛,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第4、5自然段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想拿走蜡烛,还是未能成功。

  第6、7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借上楼睡觉取走了蜡烛。故事的结局是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由,征得了德国军官的同意,顺利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

  【语意理解】

  由于蜡烛摆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人们总是以为,秘密的东西会藏在最不容易让人发现的地方,对眼前的东西反而忽视了。伯诺德夫人正是利用这一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骗过了敌人一次次的搜查。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是对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其实德军并不知道半截蜡烛的秘密,但因为蜡烛越烧越短,伯诺德夫人心理越来越紧张,因此以为德军已经怀疑蜡烛有秘密。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杰奎琳虽然是小女孩,但在最危急的关头却镇定自若,用“娇声”的话语巧妙地骗过了德军,在蜡烛即将熄灭的那一刻,保住了秘密,也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

  【写作特色】

  一波三折的情节。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方面是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另一方面是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受挫,加上课文这样的描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更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化险为夷,都使人松了一口气。这一惊险的情节,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相一致。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半截蜡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7097117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