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精选15篇)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

  诗词意境高远,感情丰富、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含蓄,具有较强的韵律美,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朗诵和品读古诗词,可以培养小学生丰富的语感、形象的思维、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就《泊船瓜洲》的教学,谈一谈高段古诗教学的体会。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重点抓住“情”这一元素,挖掘古诗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孩子们抓住这首诗中的关键词“间”“还”“绿”这三个字来探究、感悟;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通过读古诗整体感知、探究诗词领悟诗情、感情朗诵深化诗境、分层练习拓展情感这四个层面进行教学。

  一、整体感知,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泊船瓜洲》这首诗孩子们在很久前就已经能够背诵了,所以我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直接让孩子们背诵这首诗,并根据孩子们对所查阅的资料了解诗人、感受诗的情感,抓住“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来领悟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整体的把握奠定学习全诗的感情基调。

  二、探究讨论,领悟诗情。

  在抓关键词品读古诗,挖掘这首诗的情感上,我运用自己当场绘制的简笔画,重点设计了几个探究的问题。

  1.由一个“间”字引出第一个问题:诗人所在的瓜洲与他的故乡南京是近还是远?为什么?要求学生先自己读诗寻求解答,然后进行讨论。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部分的孩子都觉得近,他们说:“是近的,因为诗中出现了‘一水’‘只’‘数重’等表示近的词语”。少数孩子觉得远,他们就说:“你看,有长江相隔,还要翻过几座大山,当时又没有火车,能不远吗!”。 “你们想一想,诗人要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我在旁边启发孩子。“思念家乡的感情”孩子们马上就能够说出来。这时就有少数学生若有所悟,大胆的说:“本来是远的,由于诗人十分的思念家乡,所以就觉得很近了。”所有的孩子这时都恍然大悟,家乡虽然远在千里,心里却似近在咫尺,感叹诗人的用词准确,而且情感真切。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孩子们就能够把“一水间”“只”“数”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读得十分的充分。通过这样的探究和自己的言语实践,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已经内化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2.品读“绿”字,感悟“江南岸”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流传,诗中的思乡之情是其一,“绿”字的推敲与活用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反复研究最终使用“绿”字,我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了贾岛推敲“僧敲月下门”中“推”和“敲”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王安石对“绿”字的活用,也能够增加孩子们的文化积累。在品读 “绿”字的时候,孩子们纷纷用“到”“入”“满”“染”等字进行朗读,区别各自的好处,孩子们通过讨论,认为“染”字比较好。这时我又运用课件出示一张江南春景的图片,图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并引导孩子们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这时候,孩子们都纷纷说:“用绿字好。”

  我又乘机提出:“为什么好呢?”孩子们的回答十分精彩:

  “因为这样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还能够让我们看到绿油油的田野。”

  “因为这一个绿字,使江南景色显得更加有生气,生机勃勃的样子。”

  “用上绿字,可以让我们想象到绿树、绿草、绿油油的田野,给了我们一个立体的画面。”

  “江南这么美,难怪如此的思念家乡。”

  最后我小结:“诗人用这一个绿字,让整首诗生动起来,我们能够从中见形、见色、见情、见生机,更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那份真挚的思念家乡的感情,所以他说——”

  “明月何时照我还。”孩子们就有感情的对上了这句诗。

  这时,我又引导孩子:“‘春风又绿江南岸’,除了这一个‘绿’字,还与什么地方能够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一番讨论以后,孩子们并没有发觉。我又提示孩子们:“如果‘江南’岸改为‘江两岸’好吗?”

  由于有了前一次对“近”和“远”的探究,孩子们马上就体会到了,春风并不只是吹绿江南岸,这样写也是突出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咏叹和探究,孩子们对诗人表现的思乡之情感受的更加深刻了,读得的也更有感情了。

  3.感受读诗的节奏,领悟诗人想还家而又不能回的无奈之情。

  接下来我深情的范读了全诗,并把“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明月何时”之间的节奏读得比较紧凑,而把“照我还”读得舒缓而又惆怅。我又问孩子们,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在这里,我又不失时机的对王安石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虽然是第二次上京,但是前途并不明朗,心中不免无限的惆怅之情进行了介绍。孩子们在进一步了解了诗人的创作环境和心境以后,都能够理解到前面读得快是因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后面读得慢是因为自己的无奈和对国家的担忧,对这首诗流露的感情体会得更深了。还有什么比读更能够表达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呢?接下来,孩子们尽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拓展背诵,深化诗境,感受诗文化的魅力。

  古诗的教学因该有一个整体性,在教学完这首诗以后,孩子们都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这时我设计让孩子们背诵一些同样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深化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孩子们读到《静夜思》的时候,一个孩子说:“我班的同学还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跳过这支舞呢!”“是啊,我们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可以通过吟诵、歌唱、舞蹈、绘画、书法等许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所以我们因该用真挚的感情来学习古诗、探究古诗,领略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学生读得跟有感情了。

  四、分层设置问题,让每个孩子体验学习古诗的成功。

  在作业的设置上,我注重了古诗教学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自己绘制了《泊船瓜洲》的简笔画,在空白处完成当堂练习。我是这样设计当堂的练习的。

  请你们根据自己学习这首诗的感受,完成其中的一道或者两道题:1.读完这首诗,我会背了,还会写出古诗的诗意,懂得诗人的感情。2.品读完这首古诗,我思潮涌动,对这首诗我有自己独特的感悟。3.品读完这首古诗,我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我的故乡那美景、好人、乐事。

  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氛围,我选了一段古筝曲作为伴奏,孩子们在这样忧伤而又深远的乐曲中尽情地表达。

  通过这样的设计,既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笔能力,又注重了学生不同深度的理解层面;既能够抓住基础知识,又能够深化这首诗的情感因素,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中,我们就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古诗对孩子们心灵的震撼。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2

  设计理念: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诱发乡情

  1.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师生互动。

  2.朗读有关月亮的诗句。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泊船瓜洲(再响亮一些,再读一次),解释“泊”。

  2.课件显示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初读《泊船瓜洲》。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师范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一)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学习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1.找出诗中一、二句的三个地名,并根据诗后面的注释画出三个地名的方位图。

  2.说说钟山与诗人的关系。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一、二句的诗意。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说板书:近)

  师:理解得真好,咱们再来看一段录相,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播放课件)。

  师: 让我们带着王安石的心情来读这两句(生自由练读)。

  师:京口呀,你不远啊!(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呀,你好近哦!(生读)——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山重水叠的家乡,就在眼前,就在心底!(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真的好近好近啊!(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二)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作者在瓜洲望着京口和钟山,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请同学们轻轻读三四句,并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要求,分别由1-4小组讨论)。

  1.细读三四句,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三、四句的诗意。

  2.三四句中作者依托什么景物来表现思乡之情?

  3.“绿”在这里做何解释?从“绿”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从“又”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提问:作者如此思念家乡,怎么不回去看看?

  三.走近作者,读出诗韵

  (播放音乐)景是如此之美,难怪作者是一次次回不能回,想还不能还。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但写出了景之美,更是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面对满目春色的京口、钟山,正是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手示意个别生读)。

  师:面对着荡漾的春水,岸边的柳绿花红,诗人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手意小组读)。

  师:荡漾的春水,柳绿花红,眼前是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诗人切想家而不能回,只好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手示意集体读)。

  师:不知什么时候,一轮明月悄悄地升起,孤独的诗人仰望孤独的明月,情不自禁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手示意个别生读)。

  师:问明月,我心中的万般思念向谁说?哎,诗人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手示意个别生读)。

  师:远方的亲人啊,何时才能再见,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手意小组读)。

  师:啊!家乡的亲人啊!我何时才能回到你们中间,我们一起来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手示意集体读)。

  师:诗人泊船瓜洲,回望一江之隔的京口,回望数山之遥的钟山,面对春风明月,思绪飘悠,思乡之情缠绕绵绵,挥之不散呀,真是斩不断理还乱。哎,还是别再问了。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分句引读。

  师:作者绯徊于瓜洲渡口,回望故乡。不禁吟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春风徐来,柳绿花红,正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明月初生,古渡凄迷,此一别故乡亲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只好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领悟诗境。

  师导读:九百年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泊船长江北岸,古渡瓜洲,回望故乡,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怀乡之作。读——

  3.生齐读古诗。

  五.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课件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近  ◎瓜洲

  ~~~~~~~~~~~~~~~~

  还

  ~~~~~~~~~~~~~~~~

  久  ◎京口  

  △△△ 钟山

  思乡情切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3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4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刚刚才听说你们认识我啊?是这样吗?

  生:是,您在我们二年级的时候给我们上过《葡萄沟》。

  师:(惊喜的)是吗?真是太好了!转眼都过了4年了,你们都长这么大了。那你们觉得老师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但不敢大胆说。

  师:既然如此,我想我们就是老朋友了,大家应该不会再感到陌生了吧!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吧,好吗?

  生:好!

  课堂教学:

  师:前两天大家学习了《梅花魂》一课,其中有这样两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会背吗?

  生:会!(生齐背两句古诗)

  师: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们能背这首诗吗?

  生:(小声)不会。

  师教读两遍古诗,要求学生课后背诵。

  师:在这首古诗中诗人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关于思念家乡的,请大家齐读题目。

  生齐读课题《泊船瓜洲》。

  师:请大家注意在题目中有一个多音字,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生:是“泊”字,在这里读bó,停泊的“泊”;它还有一个读音,读pō,湖泊的“泊”。

  师:太好了,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读音,那就请大家给两个音组上词语再读一读吧!

  生读多音字。

  师:哪位同学知道“泊”字的意思?

  生:停泊、停靠的意思。

  师:很好,那你能给大家说说“泊船瓜洲”的意思吗?

  生:有点困难。

  师:那好,你坐下继续思考。有别的同学能说说吗?

  生:应该是把船停在瓜洲的意思吧?

  师:非常好,语气再肯定一些,把意思再说一遍。

  生:(语气坚定)把船停泊在瓜洲。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你能根据题目在图上标出“瓜洲”吗?

  生迅速在图上标了出来。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有同学对他了解吗,起来为大家介绍介绍。

  生拿出了工具书,但介绍的声音太小。

  师:那老师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轻声的读,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读,练习把字音读准,把诗读熟。

  师:我现在想请两位同学起来读一读,但是这两位同学需要很有勇气,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读,非常容易把字读错,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困难呢?

  生反而举手的非常多。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敢于面对困难,那就请这位男生来读吧!

  (学生都看着老师,那个学生也没有动。老师询问怎么了,有学生告诉老师那是一个女孩子。)

  师:是吗?那非常抱歉,你能原谅老师吗?还是请你来读好吗?

  生大方的点点头,大声地朗读了古诗。

  师:原来真的是一个女生,而且是一个声音好听又很大方的女生,请坐。再请两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又抽了两名学生朗读诗歌。(发现学生普遍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

  师:读得非常好,虽然这首诗歌当中有好几个多音字,但同学们都掌握了按照词语或句子环境给多音字选择读音的方法。但是希望大家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黑板上对多音字的注音练习读流利,注意诗歌的节奏,要是能读出感情来就太好了。开始吧!

  (生再次按照老师的要求联系朗读诗歌,有的读给同桌听)

  指名两名学生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了,可以吗?

  生:可以。

  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愿意像老师这样读吗?

  生:(热烈的)愿意!

  师:那就请你们好好读给你的同桌听吧 ,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有的同学都会背了吧?先自己试一试看会不会背。(学生练习背诵)有哪位同学敢于第一个背给大家听呢?

  几个勇敢的孩子举起了手,指名一位男同学背诵。

  师:真是个勇敢而能干的小伙子,我想会背的肯定不止这几个同学,会背的同学自己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请一个同学起个头,注意节奏。

  生很好的背诵了诗歌。

  师:果然会背了,那刚才没有站起来的同学现在也加入进来一起试一试好吗?

  全班起立一起背诵诗歌。

  师:我们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会背,还要能理解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文注释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试着理解诗句意思,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想老师请教。

  (生独立或合作理解诗句意思,师巡视指导)

  师:看来大家理解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河。

  师:这条河叫什么名字?

  生:长江。

  师:很好,把你刚才的句子再说一遍,说得具体一点。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师:很准确,“间”的意思是什么?

  生:间隔、隔开。

  师:老师建议大家把它写下来,要学会做笔记。哪位同学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呢?

  生:钟山也只隔了几座山而已。

  师:你能说明白钟山和哪里只隔了几座山吗?

  生:瓜洲。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不对,我认为应该是钟山隔京口只有几座山,诗人是在向京口方向望,而且钟山是作者的家乡,他想看到家乡。

  师:说得太好了,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那我们把一二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吧: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和京口也只隔了几座山而已。学了这两句之后,请大家找一找有哪几个地名,把它圈出来,并标在旁边的插图上,标好后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生标注京口、瓜洲、钟山几个地名,师用简笔画表示。

  师:学了这两句我们知道诗人这首诗是在什么地方写的?

  生:瓜洲。

  师:是啊,家乡近在咫尺,但为了自己的事业却不能回去,不知不觉春天又来了,哪为位同学能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生:后面两句的意思是“春风又把长江两岸变绿了,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家乡?”

  师:理解得很好,只是注意其中有一个字,传说诗人在写的时候曾做了九次改动,你们能猜到是哪个字吗?

  生:是“绿”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资料书上知道的。

  师:看来预习对我们很有帮助啊,是的,就是这个字。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王安石可能用过哪些字?

  生猜想,师板书。(到、吹、来、回、拂、过)

  师:据史料记载,可以确定作者曾经用过“到、过、入、满”。我们今天也有同学想到了“到”和“过”,看来也得了一些诗人的精髓了。诗人最后定稿时用了今天的“绿”字,实际上是把一个名词用作了一个动词,在这里要理解为“吹绿”,请大家写一下,并且思考,用这个绿字有什么妙处?可以交流。

  生:这个“绿”字让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师:前面的“春风”我们也能知道春天来了呀。

  生:这个“绿”字不仅让我们知道春天来了,还知道春风一吹,大地慢慢变成了绿色,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使我们觉得江南更美了。

  师:太了不起了,体会得非常深刻。在春风的轻拂下,江南仿佛一夜之间批上了一层新绿,到处都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分外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我们从哪个字看出了作者的想回去?

  生:“还”字。

  师:一个“还”字表现出了诗人想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他能回去吗?

  生:不能。

  师:想“还”却不能“还”,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孤独和惆怅,隔江举目眺望,不觉已是皓月初上,想象出了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现在请全班同学起立,把自己当成那位站在江畔遥望明月,深深思念家乡的诗人一起吟诵《泊船瓜洲》。

  生起立一起吟颂《泊船瓜洲》。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一首思乡的古诗,其实以前也学过一些,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背一背。

  生回忆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枫桥夜泊》、《静夜思》等。

  师:我们在这首诗中了解了“绿”字的巧妙的用法,其实像这样追求用词精准的故事还有很多,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字要大家来选择一下(师出示小黑板: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生思考,交流。师讲关于“推敲”的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词准确的意识。

  师:希望同学们下来后练习默写这首古诗,同时收集更多王安石的作品读一读,背一背。

  (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了,大家都非常的用心,辛苦你们了,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5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6

  一、利用经验、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的学习,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读完后说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通过读本组课文的导语,我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达漂泊在处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生:我还知道了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诗人,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时,通常都会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呢?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静夜思》,诗中主要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表达诗人李白对家乡的思念的。

  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通过传统节日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师: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月亮,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出示课题)读一读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把船停泊在瓜洲。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生:我来给大家读一遍,我觉得第一行诗中的“间”应该读“jiàn”,因为间的意思是间隔。

  生: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所以我认为最后一句的“还”应该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诗句,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生:(读悟,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写出了几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回去,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生:我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在瓜洲看到的江南两岸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我也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读了这句,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

  生:…………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读这句,读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又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生:读这两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绿草丛中蝴蝶飞舞,鸟语花香的画面,让我陶醉不已。(她的想象不仅陶醉了自己,也感染了同学和老师)

  生: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阵春风拂过,小草就冒出新芽,“噌噌”地往上长。让我感受到一种动的美。(从这儿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诗人用那个“绿”字的精妙了)

  生:读着这句诗,我就在脑海里想象,春姑娘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把冬爷爷送走了。她所到之处小草发芽了,花儿盛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更增添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想象出了这么多的画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看看你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生:我看到插图的近处有两只白鹭在振翅飞翔,它们迎着和熙的春风飞回自己的巢穴,诗人看到这一幕感叹道:鸟儿都回家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

  生:看到图上江南两岸的景色,读着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我想到昨天间餐时我们吃的月饼,老师告诉我们快到中秋了,中秋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就想起了我的贵州老家,想起了我和爸爸、妈妈、外婆一起吃月饼的情景。

  师:同学们在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这首诗吧!

  生:深情诵读。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师:诗人这么想念自己的家乡,那他的家乡究竟在哪里呢?(引导学生从那三个地名去探究诗人的家乡,并从中感受到诗人刚离开家乡就想回家的情绪,体会思乡情意之浓)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7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三、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古诗中,一声和二声的音读得长些,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些),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初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六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幻灯片上展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诗人在家乡度过了哪些难忘的时光?并写话,在此基础上师根据学生汇报组织引言:此时,诗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聚,尽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馨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出示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过上述四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感悟、品读的实践点,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环节的教学中对有思维或者言语闪光的学生及时给予言语、掌声等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提示、鼓励他们再动脑思考;环节学习任务告一段落后,有简单的说话、做思考题、背诵等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发言、背诵、做习题等完成得比较好的,要给予积分登记,便于每个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检测成绩统计提供补充和参考的资料。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方案

  1、 课题的选择。

  本人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小学高年级教材比较熟悉。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也教过了不少,但是以前的教学目标设计比较简单,大概就是读熟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至于教学效果,只要学生能背诵默写古诗,能解释诗句意思,回答诗句中心思想就ok了,所以这次试以新课程三维目标来设计三维目标。作为一次尝试而已。

  2、 采用的教学设计模式。

  这节课我采用“学教并重”的模式进行教学组织,1、教师激情导入,剖析课题,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2、学生查找资料(学生能找到资料的途径可能有限,不可能有多大效果),通过读诗,小组讨论,发言交流,跟老师一起归纳总结等系统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3、 选定的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我班学生认知起点比较低,优等生并不多,所以学习目标还是主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这是起码的教学公平。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以“听”的方式进行,这是从一年级开始以来逐年形成的方式,为了改革这种传统方式,所以这节课要注意抓好小组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小组内发表意见,相信坚持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往被动接收式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来。

  4、 编写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诗句深情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师范读古诗

  四、读古诗 (读通)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六、熟读古诗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七、总结全文 (感情升华)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共同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八、课后作业

  默写古诗。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8

  泸县梁才学校 朱梅

  一、利用经验、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的学习,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读完后说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通过读本组课文的导语,我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达漂泊在处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生:我还知道了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诗人,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时,通常都会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呢?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静夜思》,诗中主要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表达诗人李白对家乡的思念的。

  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通过传统节日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师: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月亮,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出示课题)读一读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把船停泊在瓜洲。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生:我来给大家读一遍,我觉得第一行诗中的“间”应该读“jiàn”,因为间的意思是间隔。

  生: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所以我认为最后一句的“还”应该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诗句,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生:(读悟,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写出了几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回去,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生:我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在瓜洲看到的江南两岸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我也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读了这句,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

  生:…………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读这句,读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又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生:读这两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绿草丛中蝴蝶飞舞,鸟语花香的画面,让我陶醉不已。(她的想象不仅陶醉了自己,也感染了同学和老师)

  生: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阵春风拂过,小草就冒出新芽,“噌噌”地往上长。让我感受到一种动的美。(从这儿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诗人用那个“绿”字的精妙了)

  生:读着这句诗,我就在脑海里想象,春姑娘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把冬爷爷送走了。她所到之处小草发芽了,花儿盛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更增添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想象出了这么多的画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看看你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生:我看到插图的近处有两只白鹭在振翅飞翔,它们迎着和熙的春风飞回自己的巢穴,诗人看到这一幕感叹道:鸟儿都回家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

  生:看到图上江南两岸的景色,读着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我想到昨天间餐时我们吃的月饼,老师告诉我们快到中秋了,中秋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就想起了我的贵州老家,想起了我和爸爸、妈妈、外婆一起吃月饼的情景。

  师:同学们在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这首诗吧!

  生:深情诵读。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师:诗人这么想念自己的家乡,那他的家乡究竟在哪里呢?(引导学生从那三个地名去探究诗人的家乡,并从中感受到诗人刚离开家乡就想回家的情绪,体会思乡情意之浓)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9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

  ,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习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习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 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 指名读: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 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说)

  ②好了。老师想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a. “间”是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板画长江,标出瓜洲和京口)。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板画南京、紫金山)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离家乡非常的近。老师想问第二个问题,此时作者身处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d.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绿”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什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念家乡但又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把学过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词语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据说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用了“绿”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只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3)欣赏了江南美景,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绿”字了.(链接江南春图片)

  (4)一个“绿”字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齐读后两句。

  3.启发质疑:学到这儿,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家乡景色美、离家近、离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诗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思念家乡而又不能回的无奈)?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异乡的、跟南京同样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中国台湾有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0xx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读了中学和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为“乡愁诗人”。(幻灯出示作品)

  (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乡愁》,说一说: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

  (3)学生自由读,齐读,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总结: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 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五 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2

  李雅雅 发表

  晋江金井瀛洲小学 李雅雅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敢说、敢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相互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 :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 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 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 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 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 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 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 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 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3

  (课前,学校领导介绍陈老师。)

  课前谈话:

  1 师:认识我吗?听了刚才的介绍,我想考考大家听话是否很认真。

  2、学生回答:你是特级教师;你叫陈金才……

  3、出示教师名片,阅读两分钟,学生补充发言

  4、刚才同学们把听到的信息告诉我了,看到的信息也传递给我了,能不能透过这些信息发现些什么?

  5、学生回答:你有电脑;特级教师上课很厉害;你很谦虚,名片中名字写得很大,校长、特级教师等字写得很小;很有才华,名字中有个“才”字;喜欢白色和蓝色。

  6、教师总结:看名片,就是一种阅读。(板书:阅读)你们刚才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读懂了字面上的信息;二、看出了背后的意思,字里的意思。(板书:字面、字里),我们读书,不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读懂字里的意思。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读课题

  3、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4、这节课该怎么学?要完成哪些任务?

  5、学生回答:理解意思;理解诗人感情(师:也算理解);读好(师:而且这个读要放在理解前面):把诗句意思联起来想(师:这是理解方法);读懂;会用。(板书:读好、理解)

  二、读好

  1、自由读两遍,注意带点的字

  2、个人读(师:他一个字都没读错,每个字都很响亮)

  3、个人读(师:你是不是全班读得最好的?啊,还有更好的)

  4、齐读(师:象他这样,读得很有韵味)

  5、快速背下来。(一分钟)

  6、学生背诵(师:谁的手举得高,谁更自信)

  7、总结:刚才我们完成的是第一个任务“读”,同学们不但会读,还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

  三、理解

  1、教师示范解释:泊船瓜舟

  2、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划下不懂词语。

  3、学生提出问题

  ① 一水间(提示:“间”是什么?“水”是什么?)

  ② 春风为什么又绿江南岸?

  ③ “照我还”是什么意思?(提示:照?什么照?还?还哪里?)

  4、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意思。

  5、现在还有什么疑问?

  6、慢慢读一遍,读完之后,请你告诉我,你还知道了什么?

  7、再读一遍,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回答:

  ① 思乡的感情。(从哪里知道?)

  ② 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解决“水”的疑惑)

  ③ 瓜洲跟南京的紫金山只隔着几座山。(是瓜洲还是京口呢?)

  ④ 知道江南现在是春天。

  ⑤ 知道诗人很久没回家了,从“又”字看出,又过了几个春天了。

  ⑥ 作者离家乡很远。(“远还是不远,赞成远的举手。”举手寥寥无几。教师画示意图说明。)

  ⑦ 我奇怪,作者离家乡不远啊,为什么不回去呢?还那么思念?(这位同学很会学习,我们应该向他那样,读的过程中要读出问题。)

  8、深入分析

  ①读第一句,这两句话就写了一个意思,是什么?(板书:近)

  ②读三四句,这两句又写出另一个意思。(引导:不是一般思念,是急切思念。)(板书:急)

  ③连起来读,读出什么?有问题吗?(引导:这么近,又这么急切回去……)

  ④学生质疑:不是很近吗?为什么那么急着回去?

  9、课外拓展,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① 快速阅读

  ② 提问:离家多久了?(刚从家出来。)

  ③ 去做官为什么还想着回家呢?(上次做官,很多人反对他,这次肯定又有人反对他,所以此次离家充满了忧虑。)

  ④ 王安石遥望家乡,对着天上的明月说:春风啊,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大地,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其实他内心是在说——怎么回来?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⑤ 师总结:这种改革家的路子是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忧虑。

  ⑥ 再读这首诗,应该怎么读?(学生再读,语气自然下沉)

  ⑦ 师范读。

  四、总结

  读好没有?理解没有?感情理解没有?这都是你们自己完成的,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水平真高。

  总评:在这节课上,老师着力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很多方面都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如学习目标的制定: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读好、理解”的目标;在“读好”环节,安排了十分钟初读、背诵,然后又有分句读、读出问题、拓展材料读,读出忧患,读出伤情;在“理解”环节,老师没做任何一句解释,先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读,让学生说读完后知道了什么?在老师到位的点拨中,学生基本理解了诗的内容。

  其次,教师对教材挖掘深刻、独到。《泊船瓜洲》一般的理解是,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但教者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得出不一样的见解——表现作者离乡的忧患心情。并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很好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4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泊: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送进去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学生将想象与现实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 )。(旺、闹、浓)

  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7349118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