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通用14篇)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智慧。

  语文课需要智力挑战吗?语文课不是重朗读,重感悟吗?”正是这种对语文教学肤浅的理解,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浑浑噩噩地度过。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诫我们:“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固然,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是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居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一、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有时也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教学方式有时稍作改变也能提升课堂的挑战性。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强调教学要扎扎实实为先。他上课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测预习,听写生字新词。屏幕上出现如下文字,要求学生写出相关词语:

  王冕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母亲没办法,只得(dān wù)他的前程,让正在私塾读书的王冕辍学,到(gé bì)秦家去放牛,挣点钱(tiē bǔ)家用。母亲还让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她(qiān guà)。

  王冕一边读书一边替秦家放牛,过了几年。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在阳光下缀着(jīng yíng)的雨水,美丽极了。于是他就试着画起荷花,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ɡāo shǒu)。

  长大后的王冕依然(xiào jìnɡ)母亲,还在春光(míng mèi)的日子,用牛车(zài)着母亲到村上湖边游玩。

  学生马上动手,不久完成了十个词语,完成的打开书校对。全部正确的举手,全班五十多位学生,有三十多位举起了手——全部正确。×老师请学生订正了错误后,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老师改变了听写生字词的方式,把本课的生字词放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加大了难度,而学生通过努力也是完全能够完成的。更为巧妙的是老师编写的这段文章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听写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

  二、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梳理课文,理解课文‘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方法。”对也许还算不上训练有素的五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这样的目标一定会有些玄,有些晕,但是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会从感性地读故事一样读课文,渐渐地转变为知性地解读课文,知道课堂的目标,不是“阅读”,而是“学会阅读”。但是任何作为解读工具的语文知识,永远只有在活生生的、成功的解读过程中,才能被领略、被体味,进而被理解与掌握。作为解读《少年王冕》的策略,×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不写了几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样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学生的回答虽稍有出入,但还是能基本找到:“没写8岁、9岁、15岁和16岁;略写了7岁、11岁、12岁、13岁、17岁和18岁;详写了10岁和14岁。”×老师问:“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学生略微讨论,认为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

  在课文解读完毕后,黑板上出现了少年王冕的年谱。×老师再一次回到开始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就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作。

  三、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主要不是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带来的挑战。教师要使知识本身的魅力散发出来,离不开文本细读的功夫。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带领学生开始了文本细读,或者说语言揣摩的旅程。教学第二自然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一段教学×老师着重让学生揣摩“闷得慌”。×老师出示课后习题4,问学生王冕说的是不是谎言的时候,学生齐刷刷回答,是谎言。×老师问为何是谎言,学生回答是王冕想到学堂读书,但孝敬母亲,骗她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一个学生表示异议,但×老师追问之后,这个学生还是认为王冕也仍然是想到学堂去读书,不过这个学生读出了,因为母亲处境艰难,王冕心里一定很难受。

  于是,×老师先是说:“王冕的假话说得并不高明,他不想到学堂去,但为什么还要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学生还是未明了,×老师又修改了一下课文的标点——课文编辑因为未解原意,本是点错了标点。原文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老师修改后的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然后让学生琢磨,这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慢慢地悟得,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在学堂是真闷得慌,因为这几年,“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老师让学生补充一下:“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然后,又追问:“王冕为什么要说‘带几本书去读’?”学生渐渐领悟:因为前面母亲说“不是我想耽误你”,只能让你辍学;现在王冕如此懂事地说:“娘,我带几本书去读,耽误不了的。”理解之后,学生再读课文。这时候,我们发现,学生的朗读,情感渐渐充沛,没有任何朗读指导,朗读自然到位。好的朗读,不是拿腔捏调的用外面的感情加在词语上,而是依据语句本来的意思与情感,本真地用声音来表现出来。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惊奇之思。看似无思的地方,其实存在着思的可能——问题只在老师。×老师对“闷得慌”的细读,发现了文本的“惊奇”,并通过教学把“惊奇”带给了学生。学生对“闷得慌”的揣摩玩味,渐渐品尝到咬开核桃的艰难过程与最终芬香,语文课散发出了知识魅力的芬芳。

  四、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老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课堂纵横捭阖,常常让学生思接千载。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王冕学画的场景,先是那段著名的景物描写:“一天,正值黄梅季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学生读了,读得不错,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基本入境了。×老师问:“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学生回答:“因为这是王冕学画的机会。”×老师指正说:“应该说是契机。还有吗?”这时候,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因为这是王冕人生中重要的时刻,而且,这景物也象征了王冕的那种精神。”这是×老师所不曾期望获得的回答,因为这个回答实在是太敏锐了,虽然孩子的语言,有些地方还有些稚嫩。×老师出示幻灯,把这个孩子的发言推广成全班学生的共识:“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是王冕人格的写照: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接着,×老师让学生巩固这一段,分两层。第一层,理解景物描写的顺序,因为×老师对表示方位的词语用颜色标示了,学生齐刷刷地回答,这是按“从上到下(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请学生读一读:“按这个顺序,读时眼前要有风景。”学生读了,还可以。但×老师提高了要求:“这一段文字的精妙,可不是因为方位顺序,而是景物之美。唯有读出景物之美,才能体会少年王冕勃勃向上的精神。”于是再读,这次×老师将关于景物的语句作了标示,并示范了朗读。效果,果然有些不同。×老师再一次强调:“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不仅是王冕学画的契机,而且还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更是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人格写照,所以要详写,要写得生动、细致、传神。”

  ……

  课快要结束了,×老师问:“王冕的精神是什么呢?”学生说:“自强不息。”×老师指正:“不对!是八个字:孝敬母亲,自强不息。孝敬母亲在先,自强不息在后,只因为对母亲的孝敬,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自强不息!这是儒家的观点,课文忠实地照这个样子来写。”这时,×老师作了最后的提升,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水到渠成。×老师问:“课文选自哪里?”学生说:“吴敬梓《儒林外史》。”×老师说:“《儒林外史》是写读书人丧失儒家精神本质的书。古代读书人也可称儒生,儒家的标准是君子,在《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已经不像君子,非常糟糕。整本书似乎只有一个人还以标准的君子,或者作者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对,他就是王冕。什么是儒家的君子?请看这三段文字。”×老师用幻灯片出示:

  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老师重点标注了“孝”、“自强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及三个“君子”。学生对这三句文言能够理解多少?这并不重要,因为他总得有一个初次接触。在王冕人生为背景下,这三句话(他们背诵过《爱莲说》)并不难感受其意义。×老师说:“原来,放在整部《儒林外史》中,荷花还有另一种意思啊,再读一读,这象征了儒家精神的荷花。”学生再读那段著名的景物描写,感受又有了新的提升。

  ×老师对《少年王冕》中景物描写的教学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典小说中的风景往往不只是风景,它可能还是心情,情节,人格。《少年王冕》中的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这两个作用有了充分的感知。结课时引入《论语》《易传》《爱莲说》中的名句,进一步提升了王冕的形象,让王冕真真切切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王冕退学放牛的事,感受王冕对母亲的孝顺。

  2、想象王冕买书、读书和刻苦学画的过程,感受他的勤奋、执着。

  3、欣赏文中的一段美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写词语:耽误、晶莹、贴补、高手、孝敬、明媚、牵挂、隔壁。

  2、课文主要写了王冕少年时的哪些故事?(板书:退学读书、刻苦学画)

  二、感受王冕的孝顺。

  1、少年王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读课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就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一点你的感受。

  2、先来交流王冕退学放牛的这件事。引出句子:“王冕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3、王冕是不是真的讨厌学校,不想去读书了吗?从何看出?

  4、关注王冕母亲的话。王冕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告诉小王冕什么了?

  (1)“耽误”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说不是我要耽误你?

  (2)“年成不好”意味着什么?“这几年的年成不好”又意味着什么?(引: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她的日子有多么苦,没有人能想象得出。更何况连老天爷都不帮助她!)这句话只有七个字,却却包含了多少的辛酸和无奈啊!谁来读读这七个字?

  (3)“这点钱”和“这些钱”有什么区别?(母亲白天在田里辛勤劳动,晚上还要做针线活。可是能挣到的钱实在太少了!不要说供小王冕读书,甚至连饭也快吃不饱了!)读这句话。

  (4)去掉“实在”这个词行不行?(一个女人只能用她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真的是无能为力了!)读。

  (5)王冕母亲的话不长,但却字字含泪,句句辛酸。

  5、再读小王冕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引读:

  (1)小王冕听着母亲的话,仿佛看到了家庭中遭受天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所以他说——

  (2)小王冕想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他决心为母亲分忧,所以面对母亲的愧疚,他只能露出快活的笑容说——

  6、王冕的母亲也并不是狠心要儿子回家来挣钱,她也实在是无可奈何。课文第二小节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母子俩的对话。(分角色读)

  7、读了这段话,小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8、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出了王冕的孝顺懂事?

  (1)舍不得。(要知道放牛娃的王冕这年才十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他需要营养,可是他却把这仅有的一点腌鱼腊肉给了母亲!)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一开始,王冕挣的钱也并不多,可他想到的却是母亲,母亲!他从来没有忘记年轻守寡的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他要用自己的一切来回报母亲。)读。

  三、交流:王冕勤学刻苦。

  1、“舍不得”

  (第1个是舍不得,是孝顺,第2个舍不得是对读书的渴望,十一二岁的小孩,是多么渴望读书啊!)齐读这句话。

  2、引出第5节的最后一句“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读出王冕的决心?

  3、王冕为什么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呢?

  4、看图。这幅图中最美的是什么?

  (1)书上是怎么描写荷花的?你能把这份美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吗?

  (2)把荷花放到青山绿水中,会显得更加美丽。你能把这份美告诉大家吗?读。

  (3)小结:原来不是生活中没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平常的事物都会呈现出美来。

  2、我们都被这美景感动了,王冕也不禁看得入了迷。他说(引读。)随后转念又想:(引读。)

  3、交流:“起初画得不好……买他的画。”谈谈感受。

  4、王冕最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你知道什么叫高手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个高手?

  (1)争先恐后地买他的画。

  (2)竟拿钱来买。

  5、这些年里,王冕就这样勤奋刻苦地学画荷花,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呢?

  (1)早上,王冕牵着牛出门了,来到七泖湖边……

  (2)有一天,放牛的小伙伴来到正在画画的王冕身边……

  (3)画着画着,纸用完了,毛笔用秃了,颜料用没有,可攒的钱还不够买这些东西……

  (4)想象说话。

  (5)交流。

  6、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

  长大后的王冕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会告诉我们这一切,而且,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范进中举。相信你读了后会对古代的人和事有更多的了解。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3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王冕是元末明初的一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么伟大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一定与众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少年王冕。(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从王冕的7岁一直描写到十七八岁,那么课文主要通过哪两件事来写王冕的?指名回答。(板书:辍学放牛 学画荷花)

  二、品读细节,深化感悟

  1、品读“辍学放牛”(2—4自然段)

  过渡:中国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大痛,王冕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其中一大痛——早年丧父,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10岁那年,母亲让王冕去放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2—4小节,想想从这一部分文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划下关键语句,并在旁边用词语、短句作批注。(生自由朗读、圈划)

  师: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圈划,你对王冕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没写完的不要紧,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认真听,就是你学习的过程。

  预设:

  a.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生: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王冕的孝顺懂事。

  师:你找得真准,谈的体会也很到位。(板书:孝顺母亲)

  (2)师:王冕说这段话,是事出有因的,请看(课件出示):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得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指名朗读)

  (3)师:这是母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一段话。有个词语说得好: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心灵的诠释。我们先来看看母亲说的话,读一读,思考:你觉得母亲说话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吗?(无奈、伤心、愧疚、自责……)

  师:母亲的伤心无奈,透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是”、“实在”、“只好”,指名试读)

  (4)师:是啊,作为母亲,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成才,但凡王冕的母亲有一点办法的话,她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母亲不让王冕继续上学呢?(引导抓住“年成不好”“这点钱”)

  “年成不好”,什么叫“年成不好”?古时候的收入全靠田里的庄稼,而如果庄稼欠收,那生活自然不好,更何况是一连“几年”的时间。

  (5)师引导学生朗读:

  伤心难过的母亲,只好对王冕说——

  生活所迫的无奈,母亲不得不对王冕说——

  满心的愧疚,但又别无他法,母亲不得不对王冕说——

  师:面对母亲的一番话,王冕又是怎么说的呢?

  (1)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指名读)

  (2)师:王冕是真的闷得慌,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3)师:既然王冕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吗?

  (4)师:假如你是王冕,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呢?请你读出来。(反复指名朗读)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b.出示: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1)理解“一一答应”,答应什么?(答应处处小心,答应早出晚归,答应……)认识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

  (2)师:虽然秦家待王冕不薄(每天供应两顿饭,早上还给两个点心钱),虽然王冕一一答应了母亲提出的各种要求,但母亲依然非常舍不得王冕,这在母亲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了。你找到了吗?(“理理衣服”“含着眼泪”及母亲的话语)

  (3)师:生活所迫,不得不辍学,这让母亲觉得愧对孩子,可王冕却表现得异常懂事,这对母亲来说,是多大的安慰啊!谁来读好这段话?

  c.出示: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他总舍不得吃……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

  (1)指名读。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们一定感慨万千。这段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谈谈你的体会。

  (2)预设:“陪伴”——白天放牛可能很累,晚上需要早点休息,可他却去陪伴母亲。你知道王冕是怎样陪伴母亲的吗?(晚上回到家,王冕就和母亲说说一天的见闻;母亲做饭,王冕就帮助做做家务;母亲在灯下缝补衣服,王冕就读书给母亲听。)

  两个“舍不得”——舍不得吃腌鱼腊肉,都留给母亲(孝敬母亲);舍不得花一分点心钱,都是为买书学习(勤奋好学)。师总结:一个“舍不得吃”让我们看到了孝敬母亲的王冕,一个“舍不得花”又让我们看到了勤奋好学的王冕。两个“舍不得”带给我们多少启发和思考啊,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细细品味。

  生齐读。

  (3)师引导感悟:王冕在这三四年里做的事情,其实不仅是“放牛”,更是“读书”。“放牛”仅仅是谋生,而“读书”却是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了。

  2、品读“学画荷花”(5、6自然段)

  过渡:王冕最终成为元代有名的画家和诗人。可你们知道吗,王冕能学画也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5、6自然段,看看是什么原因促使王冕去刻苦学画?

  (1)原因:雨后的美景

  (2)师:这到底是怎样的美景呢?指名朗读。

  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3)读了这段文字,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美不胜收、心旷神怡、生机勃勃……)

  (4)雨后的美景不仅让王冕看得入了迷,也深深吸引了我们同学,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感受这大自然的美。

  (5)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

  (因为这一池夏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

  (6)沉醉于美景中的王冕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引读:(王冕)心里想道——随后转念又想——

  出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动手画几笔?”

  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也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一切皆有可能。

  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勤奋、自信)

  师小结:雨后的美景年年有,为什么这次却能深深吸引王冕,使他产生学画的念头呢?这与他多年读书,明白许多道理有关,他学到了更多知识,提高了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他决定自己学着画,“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从此,王冕的人生也就有了根本的转变。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出示:到了十七八岁……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师:你认为母亲因何“心里十分欢喜”?(孝敬;长大;自立……)这欢喜是一种大欢喜。

  2、这篇课文根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改编,《儒林外史》讽刺了读书人丧失儒家的精神本质。古代读书人也可称儒生,儒生的标准是君子。那么,怎样才称得上儒家的君子呢?

  请看这三段文字:

  出示: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这三段话告诉我们符合儒家“君子”的标准:一是孝,二是自强不息,三是洁身自好,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而这三者,王冕都具备了。整本《儒林外史》只有一个人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他就是王冕。

  4、回过头再看作者大篇幅的景色描写,此时你在这景中又看到了什么?(王冕人格的写照,荷花就象征着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

  齐读景色描写,感受王冕高尚的人格魅力。

  5、王冕不仅荷花画得好,他一生喜欢梅花。《墨梅》这首诗就是王冕人生的写照。出示王冕荷花、梅花图,配乐朗诵。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4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突破措施:

  1.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借助多媒体课件。

  3.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相结合,开拓视野,辅助教学。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三、教具准备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少年王冕》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预习内容:(大屏幕显示)

  一、读一读,再抄写

  耽误     晶莹     贴补     高手

  孝敬     明媚     牵挂     隔壁

  二、读课文,做填空

  《少年王冕》一课选自        写的            。文中的王冕是     (朝代)的人,课文主要讲了他               的事。

  三、对课文的预习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和收获,请写在下面:

  《少年王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一、读文悟情,合作探究(大屏幕显示)

  1.默读课文,思考:少年是一段好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的哪些年龄段的生活?

  2.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画出课文相关语句读一读。

  3.读完课文后,你觉得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二、深入探究

  细读课文,交流: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如果王冕很伤心,一幅舍不得的样子,你能理解他吗?可王冕又是怎样做的呢?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少年王冕》课堂检测(大屏幕显示)

  一、再带点的正确读音下画“-”。

  闷(mèn  mēn)       天气闷(mèn  mēn)

  运载(zǎi  zài)     供(gōng  gòng)不起

  诸暨(jì  jǐ)       积攒(zǎn  zàn)

  二、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并写一写自己读文的感悟。

  陪同(    )        孝顺(    )

  积累(    )        抽空(    )

  所填词语主要从两方面写王冕:一是                      ;二是                   。这两方面是他成才的重要基础。

  三、我思考,我发现。

  《少年王冕》选字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你从课文中的少年王冕身上学到了                         的美好品德。

  布置作业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怎样向王冕学习。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板书设计

  王冕  七岁时           

  十岁时           

  十三四岁时       

  十七八岁时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5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心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亲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小径母亲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美好品质。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语言本身所包含的预期、节奏、句式、格调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感悟文字所蕴涵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在意韵。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课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问的重点,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学生在读书时脑海里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可以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画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像,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抓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方法,对课文进行了适当的取舍。教学中块面比较清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教学设计之中也暴露了不少对文本研读不适当之处。例如,教学第二自然段王冕对母亲说的话。其实当时王冕的心情和说话的表情有冲突之处。虽然带着学生不断通过朗读去体会人物的心理冲突,但我发现这样做并没有落到实处,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那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并不适合用在课堂上,课堂上有时还是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的时候,没有给学生考虑的时间,我也没有适时指导,一味强调反而使学生表面上懂,而心里一无所获。教学描写雨后山水景色的一句,对“青一块,紫一块” 一句的教学不够妥当。当问学生“雨后的山为什么是“青一块,紫一块”?”学生一味的只想到山上树木花草的颜色,并没有考虑到雨后云雾的遮挡,而我自己也并未能在课堂上及时之处加以纠正,学生的学习也是是是而非。

  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王冕人物个性的感悟。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更进一步地走入文本深处,甚至连教师本人也因缺乏对文本的理解而显得底气不足,只好在学生的发言中随波逐流,没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受启发:只有细心研读文本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让教师教得应手。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6

  五(2)班

  王猛

  有一天,我闲着没事,就读我们刚发的新书。我读了一阵子,又向后翻了翻看看有没有好读的。正当我翻看时,发现了《少年王冕》这一课。我觉得这篇课文一定很有趣,就读了起来。

  我还记得课文的大意是这样的;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七岁时就没了父亲,可母亲还要做针线供他读书。王冕十岁时就给别人放牛了。姓秦的那家对王冕还挺不错的。从那以后,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回家看母亲。每次秦家煮肉,他都拿给母亲吃。还把秦家给的钱攒着,去买几本就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在树底下看书。

  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很多书,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一天,天下起了大雨,王冕看这些风光很好,想自己画几笔。自从那以后,王冕就学画荷花了。起出画的不好,后来,越画越好,有很多人都争先恐后的买他的画。有了钱后,他就去孝敬母亲了。王冕十八岁时,就和母亲一起独立生活了。

  王冕真是一个孝子啊!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孝顺他的母亲。从小也很求上进,还用他攒的钱去买一些旧书去读。他起初画的画不好,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画的画越好,还有很多人买。

  他这种优秀的品质直的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看了这篇课文,我也应该好好的孝敬我的母亲,为她分担一些家务活。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7

  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好转。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人物精神品质的体会上,同时,进行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的指导上,围绕这些谈谈教学的思路:

  一、板块为线,感受人物

  我把全文分成三个板块进行教学:孝敬母亲、勤奋读书、刻苦学画,以此为线展开对课文的研读,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的句子,然后交流,品读,思路清晰,便于教学

  二、读中感悟,多元解读

  朗读是最主要的手段,在朗读中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从而更好的解读文本,在体会母亲的心情时,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词语读出母亲不同的心情(如无奈、伤心、不忍、疼爱等等),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进行个性朗读,从而有了独特的体验

  三、渗透写法,指导写作

  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特别是刻画人物和写景上更是很好的教材资源,因此,我在教学时时时注重写法的渗透和学法的指导,如:同学们,刻画人物语言描写是最直白的表达方式;刻画人物还可以通过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的一段雨后美景令人陶醉,因此在指导朗读的同时也教给学生细致的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文章写的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还有对“镶、透、洗”的品读,指导写文章时用词要多推敲仔细斟酌,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写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关注学生,适时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细细聆听并及时的给与评价,在学生朗读或是回答后我都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们也很投入积极,如:听着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呀!别着急慢慢读,相信这次你一定会读好的!谁敢和他挑战,比比谁读的更好!……

  五、利用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运动一直是颇受争议的,但是,我觉得可用可不用坚决不用,用了有效果的还是要用。在感受荷花的美丽时,单凭语言文字的朗读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的,因此,我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观赏了大量的雨后荷花荷叶图,学生看了都发出一声声惊叹,这份美丽相信在观赏时已经深深印在了他们的心上,再让他们朗读就很自然的读出了荷花的美,相信这比空洞的解说要有效果的多。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缺点和要改进的地方,一些听课老师也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如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可以先教荷花写景一段,然后顺其自然的教学刻苦学画;一些带点字的出示太早,应该放在学生感悟到之后,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音乐也可以配一些欢快些的效果会更好;交流句子可以选择一处喜欢的地方,否则难度会很大……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看清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一定会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8

  有幸聆听了顾老师教学的《少年王冕》一课,收获良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老师将课文分成了两个个相关的故事——《王冕孝母》、《王冕学画》。

  在《王冕孝母》的故事中,顾老师由点到面,从王冕的那句“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到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以及两个“舍不得”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切地体会到了王冕对母亲的孝顺,同时也不忘学习的精神。最后,请学生用讲故事的方法将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

  第二个故事《王冕学画》中,那一段雨后美景图初看在课文当中显得有些突兀,是否和课文主题脱离呢?我去年在教五年级的时候就有这个困惑。作者写这干什么呢?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和性格互相作用决定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爱美,追求美,在美的事物的刺激下去绘画美,记录美,有了这周边环境的引发,人物的行为才变得真实。课文写的是少年王冕的成长史。从七岁到十七岁,这个少年知识越来越丰富,品德修养越来越高,生活能力越来越强,承担责任的能力越来越强,有一条没有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爱美,追求美,为美好的生活不断努力的生活态度。那么这个环境描写仅仅只是写了他学画的契机吗?顾老师是如何巧妙地处理的呢?

  实录:

  1.课文中除了写了很多的王冕孝敬母亲的故事之外,还写到哪些事例?读书、学画。

  2.课文中王冕学画这个事例写到非常具体,如果我们把跟学画有关的内容单独提取出来,也可以变成一个独立的故事。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王冕学画》的故事。其他同学跟着默读。读完了,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

  3.读后讨论:

  (1)为什么这个故事开头要写大段的美景?(交代起因)

  没有这场雨,王冕无法发现这么美的景色,也不可能走出学画的第一步。

  这段美景既然这么重要,那就让我们赶紧读一读,把它记在心里吧。

  王冕是个懂事,同时又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如果没有这种美德,他就无法发现雨后的美景,也无法开始作画。在这里,学生明白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王冕通过他的勤奋好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让学生体会王冕和他母亲过着温馨而幸福的日子,这都是王冕的勤奋好学的结果,其实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是告诉学生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整节课就在王冕和他母亲过着幸福的日子中结束,学生的反映也不错。所以我觉得顾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是有所收获的。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9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详案

  [ 作者:毛如德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齐读课题

  根据课题提问:少年是一段好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的哪些年龄段来写的?(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

  2、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少年王冕的几个生活片断,告诉我们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3、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沿着王冕成长的足迹,深入体会课文向我们传递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十岁的王冕。

  (一)速读,边读边思考:在第二段中从哪里看出十岁的王冕孝敬母亲呢?用“——”划出相关的句子。用“﹏﹏﹏”找出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者个别指导。

  (读完后,孩子们在静静的用笔做着批注)

  2、交流。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大家的批注。

  学生: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闷得慌……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你觉得那些词语特别能感受到王冕特别能善解人意。

  贴补。

  齐读: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

  他善解人意,你知道母亲的意识什么吗?

  母亲很无奈,实在供不起。

  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你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呀。

  王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齐读这句话。

  真的闷得慌吗?

  从母亲的话中,王冕听出了什么?母亲说这段话时心里?

  再读王冕的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王冕回话时的动作、神态等知道朗读。

  减轻负担。

  好一个减轻负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冕?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是善意的谎言,是含蓄的理解,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2)请女生来传递母亲的无奈;男生来传递王冕的一片孝心。教师引读眼看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无奈地说——王冕懂事地说——王冕的孝心感动了秦家人,秦家人为这慈母孝子而动容,牵出一头水牛,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但看着自己的儿子毕竟才十岁,心中有万般无奈和不舍,她说道——(引读)

  这些人物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爱儿子,儿子孝母亲,这一片爱不仅感动了秦家人,也感动了我们。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动?

  从此,……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指读。

  你想借助哪几个词来传达王冕的孝心,指导感情朗读。(总舍不得)(包)

  腌鱼腊肉对于家境贫寒的王冕来说,就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

  可是这个十岁的孩子,面对难得的美味,他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

  印度:十岁的王冕看着这眼前难得的腌鱼腊肉,他                 )用。

  结合交流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师引导: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王冕!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句。

  4、总结: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这两个舍不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王冕!

  所以,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三、学习王冕画荷花,体会勤奋好学的精神。

  过渡: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越发孝顺、勤奋。继续用批注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用“  ”划出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2、交流

  出示: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1)他懂得了哪些道理呢?(做人要自信,要积极: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呢?

  有了本事就能更好地孝敬母亲了。

  掌握了画画的一些知识,他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

  (2)是啊,书让王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激发了深沉的美感。

  (a)你看,王冕看得入迷了,他是怎样看的?用投影突出“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因为王冕勤奋好学,所以他学会了如何观察)

  (b)我们觉得此景美,但又无法言传。在善于观察的王冕眼中,那景色可真是——再读,投影突出“白”“黑”“红”“青”“紫”“绿”等词语。(让学生感悟到王冕眼中的景色是五彩缤纷的。谈谈感受:王冕对周围的景色比较敏感也缘于他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

  (c)教师再引:这些静静的景色在博学的王冕眼中却分明活了起来,你看:突出“镶”“透”“照”“洗”等词。(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他为什么能看到如此美妙的、仿佛在和他说话的画的呢?)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冕为什么能发现这美呢?

  (读着王冕眼中的美景,你想起了哪些关于读书、关于勤奋的名言。)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过渡:如此美景,让王冕产生了“人在画图中”的感觉,他想把眼前稍纵即逝的景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于是他立志画荷。你还找到了哪些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出示:自此以后……买他的画。

  (1)、初步感受(或者你特别想读好的词语。)

  (2)补白:起初画得不好,可王冕不            ,他来到池塘边             。荷花盛开的夏天,他   

  ,           ,就这样       

  ,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出示: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孝敬母亲。

  理解“高手”,提升: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

  画荷高手王冕取得成就,得了钱孝敬母亲,他母亲看到这一切会怎么说?(有无必要?)

  四、十七、八岁的王冕

  机会总是垂青与有准备的、刻苦努力的人,练读最后一自然段,圈一圈那些能够看出王冕勤奋、孝敬的词,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欣赏王冕的终身成就。

  1、少年的王冕就这样积极乐观地生活着,他孝敬母亲,他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2、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怀着对生活的爱,刻苦好学,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尤其以画梅花著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研究过兵法,也研究过剑术,还练习过篆刻,正因为他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才成了那个世界的“通才”!然而,他出生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年代,时代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悲剧,他对于时代来说是一个损失。所有这些,都是王冕。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去看名著《儒林外史》吧!

  查找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第一范文www.diyifanwen.com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10

  新课程如同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指出:“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互动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的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的互动,可以充分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育人性,以达到陶冶学生性灵,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目的。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很有实践意义的。

  现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少年王冕》,来谈谈我个人在课堂互动方面的感想。设计教案时我力争体现如下理念: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问题中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二、重视朗读情境的创设,在多样性的朗读感悟中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三、重视思想情感的感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学生情感的互动。

  因此,我主要遵循以上理念来设计这堂课。

  一、在逐层的问题中,实现互动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不应该让教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应该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此时,问题是显得如此重要。

  课文描写少年王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人格魅力:一是他的孝顺母亲,二是他的勤奋好学。对此,我做如下设计:

  在教授这一课的一开始,我是从文本出发,在母亲对王冕说的一段话中,让学生思考母亲当时的心情如何;再让学生感悟面对母亲的决定,王冕是如何回答的;在他的回答中让学生思考王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在这一层层的问题中揭示少年王冕对母亲的孝顺,从这一点出发,再回到文本,让学生找表示王冕孝顺这一方面的语句,从而来更加深入地感悟他的孝顺。另一方面,我以一个贴近学生想象思考的问题:一般的孩子等牛吃饱了你觉得他会做什么?来引出王冕是如何做的,从中你感受到王冕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逐步地感悟王冕的勤奋好学,清晰地呈现少年王冕的形象。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要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二、在多样的朗读中,实现互动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于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光看,光理解,光分析,不读,是不会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的。要学得充实,学得深刻,课堂上多样的读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了多样性的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配合读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感悟文中所要传达的、学生需要理解的感情。如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的不舍与无奈,在读中体会王冕的懂事孝顺,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勤奋好学,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善于观察,在读中体会王冕的自信,等等。因此,整堂课,通过朗读,学生从文本中清晰地感受少年王冕的形象,认识到他的孝顺懂事,体悟到他的勤奋好学,从而对照自己,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敬意,促使自己也向王冕靠拢,达到让学生在这种读的互动中,悟情,品味王冕的人格魅力,达到文本和学生互动的效果。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实现互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因此在对课文情感的深入感悟中,我主要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情景中,人性相通,人情相通,学生内心将有什么样的感受,把文本内容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也就能很好的达到这种情感上的互动了。因此,我在学了课文的内容之后,以:“作为同时少年的你们,此时有什么话想对王冕说”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互动。

  理想课堂是学生的梦想之旅,在这里,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赢得效率;在这里,他们学会朗读,学会感受,不断地生长梦想,满怀激情地与书本拥抱;在这里,他们敞开心灵,放飞梦想,畅所欲言。教学,从互动开始!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重点:感受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小结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已经知道,王冕是元代有名的画家、诗人。伟大的人物其少年时代往往也有他的特别之处。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感受到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走进少年王冕的世界,深入地去体会课文语言文字向我们传递的情感,去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深入读文,交流感受。

  1、提出学习目标(师生交流)。

  指导学生读“孝敬母亲、勤奋好学”,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学生深入地默读课文,重点句子做上记号,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体会。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学生学习交流)

  2、交流阅读感受(老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

  ▲学习王冕孝敬母亲的重点词句。

  ①、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通过问:你为什么读得这样轻松,不慌不忙?或者,你为什么读得这样响亮,充满感情?等这样的问题,学生感悟到王冕安慰、体谅、理解母亲的一片孝心,孝心之中还有好学之心。(板书:弃学放牛、不忘读书)

  ②、交流学习这一句:“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抓重点词“总舍不得”,谈体会,指导感情朗读。(板书:留鱼肉孝母)

  ▲品读王冕勤奋好学的词句。

  ①、学习这一句。“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生读这一句,谈感受。(板书:省钱买书读)

  师引导: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王冕!学生情感朗读这一句。

  师总结提升:舍不得吃好的,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要学习。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来,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学。男、女生分读重点句子。

  过渡: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你又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王冕勤奋好学呢?

  ②、学习王冕细心观察到的自然美景的相关句子。(课件展示美荷图和相关句子。)“一阵大雨过后……荷叶上的水珠晶莹透露亮。”

  学生自由读书感觉雨后景色的美,指名读这段话。

  师评价引导:真的,好美的自然之景。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假如你也看到这幅美景,你会怎么做呢?

  的确,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感动了王冕,热爱学习的他立志学画荷花。齐读自信而又好学的王冕的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③下定了决心,王冕开始学画。学习重点句子,“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这句话。抓住“三个月”,“精神、形态、颜色”等来谈体会。(板书:立志画荷有成)指导感情朗读。

  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理解“高手”,提升: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

  三、感悟写话

  这里,有一个填空,试试看,谁是描写的高手?

  王冕是画荷花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简直就是真的。

  你们出神入化的想像,你们精彩的描绘,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王冕画荷花的勤奋,感受到了他画的荷花神奇的风姿。来,我们一起读:“起初……”

  王冕卖画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板书:得钱买物敬母。)

  四、谈话总结

  少年的王冕就这样有滋有味地生活着,他这样地孝敬母亲,又是这样地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少年的王冕以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呢?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古人古事呢?老师推荐你们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相信你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

  2、技能: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力: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对策: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悟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一、复习检查

  1、检查读词

  2、检查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少年王冕》,请大家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王冕,知道王冕是一个孝顺、勤奋好学的孩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细细体会,去认识王冕。

  三、学习新课

  1、通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4(王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边默读边勾画批注,然后与同桌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抓住2、4、7自然段从重点字、词、句去体会

  3、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时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雨后的景色引起了王冕的注意,于是,他立志开始学画。这到底是怎样的美景呢?

  (1)读文感受美

  (2)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

  (3)再读本段,完成巩固练习1、2、3、5、6、7

  (4)检查练习

  (5)本段写作顺序是什么?由此引导习作

  4、面对美景,王冕入迷了,从来没有学过画的王冕画的如何呢?

  (1)自渎感悟(6自然段)

  (2)交流

  四、拓展总结

  少年王冕以他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呢?请大家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相信你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耽误晶莹贴补孝敬明媚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②“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1—2 人/次。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指名说。明确: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正课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2、再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做批注。说说王冕在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指名说。感受

  4、读中品味赏析: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4、齐读“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5、读六、七自然段。体会王冕坚持学画的毅力,感受他画荷花的绝妙之处。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24、少年王冕

  孝敬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勤学苦练

  文本解读: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孝敬母亲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勤奋学习、孝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整体构想:

  《少年王冕》第五自然段,把雨后湖面的美丽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湖里的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犹如艺术特写,会让人联想到雨后荷花的样子十分美丽。王冕正是因为看了这美丽的荷花之后才产生了画荷花的愿望,后来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画家。在教学时,可以“荷花美,爱荷花”为主要线索,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学情分析:

  《少年王冕》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先分层理解、再联系全文体会人物特点。十岁时,母亲为生活所迫,让他去放牛,王冕说在学堂“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还说他依旧可以“带几本书去读”等,一个孝顺母亲、热爱学习的小王冕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接着,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学画的经过,从另一方面凸现了他奋发自强的毅力。在品读时,只有联系全文,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其形象真实、丰满起来。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篇14

  一、说教材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课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篇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层次清晰,语言朴实无华,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的原则,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初步走近王冕,感受王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当作重中之重,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四、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整体感受到王冕的“孝敬”和“好学”,但如何寻找文本中独特精妙的表达方法,对文本作多元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可能就难以把握。

  五、说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体验,注意让学生触摸语言,整体感悟,注重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通过诵读把蕴含在文本中的人物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六、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境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课环节中,我就以古诗创设情境,把他们自然而然地引入文本中。

  2、自主探究、读中悟情法

  在教学课文重点时,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由学生自由品读、感悟、交流,以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介绍背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用王冕笔下的梅花图、古诗,顺藤摸瓜引出王冕并简介王冕。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通过自由放声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七岁时”、“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领会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再读课文,走近王冕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主要从整体入手,走近王冕,读中感悟王冕的美好品质》

  (四)、练习书写生字

  有人说“没有书写的语文课不是好课,书写要正确、流畅、美观”所以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7475118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