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1

  一、“走近圆明园”

  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板书“圆明园”)。(自读后齐读)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出现了圆明园里美丽的景色,以及奇珍异宝。

  生:我眼前出现了英法联军抢劫、毁坏圆明园的情景。

  生:在我的眼前圆明园是残垣断壁。

  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近圆明园)课前我们已经走近圆明园——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生:我很生气,英法联军太可恶了,竟然把圆明园珍藏的宝物抢的抢,砸的砸,毁的毁,多可惜呀。

  生:圆明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被毁灭了,最后只化作一片灰烬,我愤怒!我想,如果有可能应该修复它。

  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 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师:课件(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这是——

  生:圆明园的废墟。

  师: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然而却只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这种感受带到歌中读一读。

  生:(低沉、缓慢)“圆明园里,囊暗姆纾匮实亟彩鲎拧桓龉爬系墓适拢徊辛舻闹纯嗟厥樾醋拧桓龉业某苋琛!?br>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打开书,齐读课文第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提示学生读时注意文化”一词)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没等该生说完,学生都笑了。)

  生:毁灭怎么能说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应该把“毁灭” 去掉,这样说:“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

  生:词语重复了,应该简洁:“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同学们表示同意,听课老师面露微笑。)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

  有……还有……”)

  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异宝。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

  生:可能800年吧。(学生又七嘴八舌猜1000年、1200年等。)

  生:我估计怎么也得两千多年吧。

  师:你很会说话,“两千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

  生:在2000年4月,北京保利集团以将近4000万港元将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买回,使他们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教师趁机选择几幅名画和几件珍宝让学生目睹感受,学生流露惊奇神色。然后让学生带着感受读第四自然段。)

  生:我了解到圆明园中有许多小园。我对海宴堂最了解。在海宴堂门前的水池内,有12只生肖铜像……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近春园组成,此还有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

  生:好像5200多亩,350公顷。

  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看看我们这个大会堂,大概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大会堂?

  生:起码800个。(学生纷纷猜测1000、1500多个等)

  生: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

  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上,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国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数不胜数……(学生依次说出)

  生: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馆、艺术馆”。(让全体学生读这句话)

  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到,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引领学生注意体会那些连接词,读出一种自豪感。学生读。)

  师:继续谈——

  生:圆明园著名的景点就有40处呢。这40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比如有“平湖秋月”,有“西峰秀色”,有“曲院风荷”

  生:圆明园中有“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

  生:圆明园中不仅有“映水兰香”,还有“南屏晚钟”。

  师: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的名称,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莱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

  生:光读这20景的名称就需要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我看得一个月。

  师: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

  生:“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

  生:“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

  生:“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醒≡竦囟烈欢痢?br>  生:“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黄金,施以脂粉。……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生:“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的剪影。”

  师:好,我们再一齐读读雨果的话——

  生:“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师:书中概括地说——

  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人读,美读课文2-4段。)

  师:把书上概括圆明园的两句话也用“是……也是……”连起来变成一句话。

  生: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

  生: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

  生:其实就是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句话。(即:“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那么,圆明园所拥有的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生:我想是结晶。(生也有说是智慧、创造的等等)

  生:是文化!(在互相议论中,学生脱口而出。)

  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价值不可估量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

  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学生朗读时语气各有不同)

  (二) 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然而(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

  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师:结果——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朗读,并再次注意体会“不可估量”一词。)

  师:英法联军是怎么做的?浏览第5段,用书上的词语概括概括。

  生:英法联军是“统统掠走”,“任意毁坏”,“放火焚烧”。

  师:“统统”掠走,是怎么“掠”?

  生:要能拿的,就全部拿走,一个也不留。

  生:就是能抢就抢,拿不动的就用车运。总之片甲不留!

  师:有没有查到资料的,举个例子说说?(学生没有说的)那好,我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

  生: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把感情带到课文中再朗读这句话。

  生:“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学生个个表情严肃)

  师: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熏是怎么“毁”?

  生:不走就砸,摔。拿不走也不中国留着,都给弄坏。

  生:我知道他们用枪捣毁大镜子,把上好的花瓶瓷器等随便往地下一扔……(教师再次出示资料,学生——)

  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师:有感受吗?(学生纷纷点头)好,再带着感受朗读这句话。

  生:“……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提示学生朗读“破坏”“毁掉”时,要表现出一种无奈、气愤、痛心的语气。)

  生: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答72小时)

  :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答:4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320分钟是多少半分钟?(学生回答640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全体静默,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答感觉长)

  生:会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生:圆明园本来是在北京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所以,可以想象出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师:那就把感受带到课文中再读!

  生:“1860年,10月6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

  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了。

  师:很好,你把这句最后的“还”换成“都”更准确了。(练说其他句略)正是(放映李大钊的诗句)——

  生:“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深沉地朗读李大钊的诗句)

  师: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默读雨果的文章,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

  生:“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生:“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回过头来读全篇课文!(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教师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

  师: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指着课题问)

  生:这样宏伟的建筑毁于一旦,我只有难过呀!

  生:留给我的是愤恨!

  师:那就请你愤恨地表达吧。(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训练)

  生:我很无奈。

  师:那就请你“无奈”地说一说。(同一个句子,读出的是无奈的语气。)

  生:有泪水,有叹息,有无奈,有痛苦……(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并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

  师:最后,请全体同学把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天下所有的人!(学生读略)

  三、“走出圆明园”

  生:(教师再次呈现诗歌并朗读)“圆明园里,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144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出历史的阴影。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

  面对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

  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词条——

  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生: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隘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13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一、聊天导入(5)

  1、我们来聊聊天,就来聊一聊我们国家这几年发生的一些大喜事

  (奥运会成功举办、夺金数目多、神5、神六、神七)神七是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

  刚才我们就奥运、神七问天进行了交流,这些从一个侧面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盛

  导入:可以说,今天的中国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然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的那个年代,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我们中国,就在1860年,10月19日,在中国上空,烟云笼罩,那时正发生着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震惊的事情。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2、出示题目《圆明园的毁灭》。

  二、学习2、3、4自然段,感受圆明园的美(15)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在开篇就在这一句话中用了两个不可估量,让我们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给祖国乃至世界文化造成的巨大损失。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园林,让作者这样说呢?让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园,领略一番它的风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圆明园里都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学生说一说

  (1)建筑宏伟。

  ①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②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③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

  (2)珍贵的历史文物。

  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感受时间之长、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

  出示:课件文物珍宝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四小节。

  (3)圆明园的结构及大。

  ① 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你想,这么大的面积上,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师:可想而之圆明园里所拥有的国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所拥有的国宝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的博馆、艺术馆)

  ②圆明园的景点就有40处,这40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的名称,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莱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

  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蓬莱瑶台”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课件出示)

  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这段话看看雨果是怎样来称赞它的。

  (课件出示雨果的话)

  书中概括地说——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15)

  1、然而(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齐读)

  2、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指导朗读)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他们把这些东西统统拿走,真是很可惜!

  师:那是怎样的破坏?

  生:想怎么破坏就怎么破坏。

  师:想怎么破坏就怎么破坏。想摔——

  生:就摔!

  师:想砸——

  生:就砸!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生: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再次齐读。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专权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 “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一场有计划的更大的暴行便随之开始。这一切都被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给毁灭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

  师:这三天三夜烧掉了什么?

  3、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四、拓展(5)

  同学们,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军舰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枪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又割地又赔款,这难道不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说说你想对这些强盗说什么?对中国人民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3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思品目标

  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及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知道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怎样毁灭了圆明园。

  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写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先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查阅资料:

  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圆明园图片)同学们,你们熟悉这幅图吗?(板书:圆明园)圆明园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资料谈,板书:的毁灭)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西郊。这是一座建筑宏伟的皇家园林,是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耗费巨额资财,前后共用了150年修建而成的。这座中外闻名的园林,竟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后的纵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今天,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重温《圆明园的毁灭》这段历史。

  观察课题,这两个“圆”和“园”的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二、检查字词

  1.出示疑难生字:毁 剔 瑰 烬

  读准字音: 瑰 剔。

  2.出示形近字,理解字义,然后组词。

  剔踢 煌蝗 烬尽 你用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考考同桌。

  3.词语理解

  (1)出示:圆明园 万春园 长春园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举世闻名 不可估量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意

  流连其间 奇珍异宝 烟云笼罩

  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化为灰烬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谁读给大家听?

  (2)重点词语理解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而使透空明晰。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举世闻名:举,全。全世界都知道,形容名望极大。

  (3)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环绕(围绕)宏伟(雄伟)

  估量(估计)奉命(遵命) 任意(随意) 珍贵(宝贵)

  反义词:损失(收获)破坏(建设)

  销毁(保存)精华(糟粕)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想想课文分几部分?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什么?“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一段,为什么用感叹号?怎么读?

  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相信大家通过下节课的学习一定会找到答案。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1题。

  第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板书:损失不可估量)

  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圆明园今日场景的配乐录像)

  看着这些断壁残垣大家有什么感受?谈一谈。(3—5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昔日这座举世闻名、辉煌无比的皇家园林,去倾听它的诉说。

  二、研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看看历经劫难的圆明园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听了它的诉说,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请大家边读边画下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一些批注。(学生自学,教师深入其间,观察、询问、倾听、启发。)

  (在学生认真自学之后,指几名学生说一说。然后,抓住圆明园“诉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

  (一)昔日辉煌

  1.学习2自然段。

  指名朗读,请同学们画出圆明园由哪几部分组成?

  出示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的周围。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众星拱月”的各种园子。

  指名读,指导朗读,想象圆明园的规模宏大。

  出示:圆明三园全景图

  请看,这就是昔日规模宏大、布局精妙的圆明三园。

  出示文字补充材料,说明它的建筑总面积和水域面积。

  师范读2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布局精妙。

  生练读,注意体会。指名读。

  2.学习3自然段。

  轻声读课文,圆明园规模宏大,圆明园的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圆明园内的建筑、景观丰富多彩)

  默读思考:圆明园内丰富多彩的建筑景观,主要有什么特点?批注在旁边。

  同学交流。指名汇报:规模不同 象征不同 创意不同 风格不同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读出来。

  指名读相关句子。

  随机出示

  圆明园中,有……也有……;有象征着……也有象征着……。园中许多景物都是……还有……。园中不仅有……还有……

  指导朗读,完整地体会圆明园中建筑宏伟繁多,风格特点各异,建筑艺术登峰造极。

  师引读(红字)。(启发学生领悟这个自然段先具体后总结、先描写后议论抒情的表达顺序。)

  3.学习4自然段。

  出示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过渡句。说明4自然段要写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

  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一读,画下来。

  出示

  有上自……下至……还有……。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指名读,齐读。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可称作“奇珍异宝”。)

  指导朗读,体会圆明园中历史文物众多且渐渐珍贵无比、价值连城。

  为什么课文结尾将圆明园概括为“园里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全文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辉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把这种自豪骄傲读出来,把这种对祖国的热爱读出来!练习读。

  指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3、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领悟这三个自然段从不同方面记叙的顺序。

  (二)惨遭毁灭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收藏着无数珍贵历史文物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1.学习5自然段。

  出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3000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自由读,谈谈感受。

  再读,体会带点字的意思。从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默读5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出来,然后尝试有感情朗读课文,准备交流。

  (“掠”、“毁”、“烧”。“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暴行,想怎样就怎样。“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很快化为灰烬。)

  外国侵略者掠走的是什么,搬运的又是些什么,任意破坏的是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找出相关内容交流汇报。

  (这一设计仍然以读为主,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情感由刚才对圆明园灿烂文化的热爱过渡到对侵略者的痛恨上来。)

  2.同学们,我们不愿看不忍看又不能不看,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吧!

  播放电影中英法联军抢掠、焚烧圆明园时的一段录像。

  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师介绍补充资料《圆明园之火》)同学们,我们的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强盗烧毁了。

  指导朗读,深刻体会侵略者的野蛮、贪婪、暴戾恣睢和中国人的愤恨、痛惜与无奈。

  3. 在1860年中国的土地上,侵略者为什么竟敢如此胡作非为,为什么中国军队不进行抵抗?为什么侵略者敢于销毁罪证?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小结: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守军望风而逃,留守者自杀,留居者避匿……致使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深刻地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起小学生不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远大志向。)

  4.将1、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领悟课文首尾照应的关系。

  (三)问题探究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应重在写“毁灭”,为什么却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默读课文,边读边揣摩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运用对比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文本从课题看,应重在写“毁灭”,但实际上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从而使毁灭更让人触目惊心,让人无限惋惜,这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三、真情表达

  出示圆明园的废墟图:现在你站在这片废墟前,你心中想的是什么?有人要重建圆明园,你有什么看法?

  (在这两个问题的争论中,让孩子们真正的去关爱我们的祖国,达到真正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目的。)

  1.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内心都无法平静,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吧!

  2.指名读自己所写内容,生欣赏、评价。

  3.教师小结,升华情感: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但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四、布置作业。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二、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三、学习用具

  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基础设备

  四、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大声的说出这是什么地方?

  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答)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课题。 (齐读)

  (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请同学看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 5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

  (生答第三段,总结为建筑。生答第四段,总结为文物。详细讲解三四段)

  检测:生回答第三段。(总结为建筑,板书)一起来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此时你有什么感受,(生答自豪骄傲震惊等)带着你的感受再读第三段。法国作家雨果也对圆明园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出示课件)

  在第三段中出现了一些关联词,默读,谈感受,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用一些关联词。

  圆明园中有这么多宏伟而精美的建筑,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慨“漫步园内------” 谈感受,再读

  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 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 (第四段)

  (1)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那些文物?

  (2) 理解“上自——下至”

  从先秦到清代,你知道有多少年吗?(2500)

  (3) 这2500多年中,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生猜测)

  (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

  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还有的珍宝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等)

  (4)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xx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啊!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啊!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 (价值连城)

  (5) 所以,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三) 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是啊,这就是圆明园,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可如今,我们却再也看不到它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出示图片) 因为圆明园被彻底的毁灭了。

  (补充课题) 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中,哪些字眼深深的刺痛了你的心? 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和体会。

  生回答,并带着体会读这一段。

  (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1)“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走?

  (2)“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里有两段资料,是一位当年参加掠夺的士兵写下的。 (让生小声朗读这段话)

  (出示资料: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吧!

  3、同学们,不仅如此,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用火烧。大火-(齐读)

  4、 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吧!

  (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此时此刻,我们还能称他们为军人吗?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强盗),面对着这群强盗,面对着这熊熊大火,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来吧!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这座世界上最美的园林,竟然在大火中化成了灰烬。难道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 (生读不可估量)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 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 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样的损失也是可以估量的吗? (生再次读)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法联军的贪婪残暴,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同学们,面对这断壁残垣,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小练笔)

  (出示图片,并配乐《二泉映月》,学生写话) (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

  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当堂检测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教学反思

  教研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学习完第5自然段后,学生纷纷表示对英法联军的愤怒恨,与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结合结合教研课题,学运用。我们在设计上加入了小练笔:学习了课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具体过程:

  指导:

  1 审题:一点 片段即可

  2 选材:让我们回顾全文,想一想可以从哪些点选择抒发感受的内容呢?(辉煌、毁灭、强国……)

  3 说一说(同学之间交流做些提示)

  例:看了……我想了很多,但让我最深的就是……(辉煌谈自豪、毁灭惋惜及对侵略者的憎恨、强国谈决心)

  4、写(机动)

  经过细致的指导,学生写的很快,大部分同学写的还是比较好的。

  当然,整个过程还是有些问题如第3自然段的处理,应该再分出写层次来指导就更好了。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与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又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作者融情于字里行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情,体会这爱恨交织的情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教学环节】

  一、走近圆明园,以情启真情

  透过“圆明园”这三个字,让学生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为下文做好铺垫。

  二、走进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可估量”,通过悟、读课文,圈画语句,发挥想象,感受圆明园的美丽,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

  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没有了什么?”这一矛盾的变化,让学生的情感也经历爱恨交织的过程。激发他们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让学生心情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三、走出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

  呼应上课伊始,再看“圆明园”,他又化做了什么?让孩子在思考中得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化”这一体会。从而升华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也许还会有许多的不足,也请各位多多指点。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圆明浩劫

  1、谈话引出课题,读课题。初读课文。

  2、提问引入第五自然段:读了这篇文章,你心里有什么滋味,有什么感受?

  3、结合重点词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段。

  4、指导朗读。

  圆明辉煌

  1、提问引入二、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我们读这段时会掺杂这么多的感情?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圆明园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园林艺术的精华的呢?

  2、指导读书。厚书薄读,抓住每一段的要点,学会运用点、划、批、注的方法学习。

  3、讨论交流。

  4、指导读书。薄书厚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展开丰富想象,去感受圆明园的美——建筑艺术的瑰宝,园林艺术的精华。

  5、讨论交流。

  6、面对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的辉煌——美丽壮观的圆明园,我们应怀着怎样的心情,以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

  7、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文章用大量篇幅写圆明园以前的辉煌呢?交流后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不可估量”。

  爱圆明更爱祖国

  1、圆明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这建筑艺术的瑰宝,园林艺术的精华,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被一伙强盗放火毁掉。同学们,让我们强忍住泪水,压抑住心中的愤怒与悲伤,来看看我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不可估量的屈辱吧!视频播放。

  2、引入,面对这伙强盗的所作所为,面对这一片残垣断壁,你想说些什么呢?

  3、总结,爱圆明更爱祖国,情感教育。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辉  煌

  (爱)

  建筑艺术的瑰宝

  园林艺术的精华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毁  灭

  (恨)

  爱国深情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

  1、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

  2、记住屈辱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

  学习难点:

  1、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学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学习“昔日景观”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思考:你对昔日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你最喜欢什么?

  2、交流,依据学生交流情况学习课文。

  第二自然段:

  a:点拨:什么叫众星拱月?指名画图。

  b: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a:点拨:你最喜欢什么建筑?你仿佛看到什么?

  b: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a:点拨:什么叫奇珍异宝?

  b:齐读第一自然段。

  3、播放视频,总结填空:

  圆明园是      ,是      ,是     。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毁灭”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点拨: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总结:

  1、为什么把“昔日景观”作为主要内容?

  2、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本设计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颇有人文色彩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在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最终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

  1 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

  2 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句子或部分。

  过程方法目标 :

  1、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说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五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五、说网络环境设计与创设

  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专题网站。

  在主页上,我们将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句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各种与课文内容吻合的图文声像信息,或读、或听……一切都在自读、自悟、自冶中完成。这样的环境真正体现出网络资源的多媒体化。

  在网页的结构上,我们设计了以下几大块:

  学习导航:为学生提供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和学法指导。

  走进圆明园板块包括:

  名园概貌: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

  名园风光:通过圆明园四十景,西洋建筑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至真至善的美。

  历史文物:提供了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遗珍一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夕日的辉煌。

  影音图片:包括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图片,课文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侵略者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

  (以上设计则使学生能较快的把握课文结构与内容)

  同时我还设计了学习提示,经典言语,相关资料等板块,内容包括圆明园的概况介绍、毁灭历史背景、文物流失回归等资源。这样充分利用网络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至真至美、至恶至丑中掀起情感波澜,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我们还开辟了学习交流,为学生会话、创新提供了保障。

  六、说教学过程:

  (一)走近圆明园

  说说初读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

  (二)走进圆明园

  1、看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利用网站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

  (1)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从2——4自然段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通过在第5自然段中抓住词语、句子体会侵略者的野蛮与贪婪。又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侵略者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

  (三)走出圆明园

  1、假设历史,角色扮演:皇帝、大臣、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

  2、出示历史资料,感受体验。

  3、总结,延伸: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中国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读文贵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

  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

  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⑵ 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⑶ 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齐读课题。

  “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

  2、让我们再读课题。

  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

  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

  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

  6、学生自学。

  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

  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

  1、园林的布局宏大:

  (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

  布局。

  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

  指导朗读。

  2、园林的建筑宏伟:

  (有许多美景)板书:

  建筑。

  ⑴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的。

  板书: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对比手法:建筑的风格多。

  ⑵ 老师引导:

  让我们一起回到140多年前,假如,你是这座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漫步园林内,你有着怎样的情感?

  投影: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投影第五段最后一句,指读。

  ⑶ 我们再回到140多年前,走进这人间仙境,你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三段。

  播放录像,这是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圆明园的过去。看后,你最想说什么?

  ⑷ 带着你这些感受,该怎样读好这一段话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回读。)

  3、历史文物的珍贵。还有什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文物。

  ⑴ 据你了解,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数量多。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种类多。

  (喜欢哪个词语,赶快把它记下来。)

  ⑵ 放投影,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

  这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上自(  ),下至(  )。师生对读。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呀!这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早已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大部分不止散落何处?你有什么感受?(惋惜,气愤)

  如果现在再读这句话你会怎样读?投影第一段。

  ⑷ 圆明园浓缩的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投影:读第一段。

  三、体会耻辱,激发情感

  1、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英法联军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你们读读第五段。

  听师范读,(隐去重点词)你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现在你们读,注意将老师没读的词语读清楚。

  此时你眼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散谈,品重点词。)

  此时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是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这座曾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就被几千名外来侵略者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放录像。

  这场大火都烧掉了什么呢?

  (生散谈。)

  你现在又有了怎样的情感?

  (耻辱。)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散谈。)

  3、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毁灭的过程,而用了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的用意何在呀?

  小组讨论。

  4、投影,第一段:

  指读,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什么?

  5、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的毁灭警示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希望课下大家展开学习和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有……也有……还有……

  建筑:不可估量

  文物:不仅有……还有……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8

  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

  这是“注提实验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由读通课文到初步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2、奠定情感基调,以情促读,从读中体悟语感。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中,我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定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定为教学的一个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二、注重迁移,选择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文路,察感情,受感染,可以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我在新授前,凭借课题、插图,让学生感其情,激发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半扶半放到大胆放手的方法: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繁华,以便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新授中我采用此法。

  3、以读代讲法: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训练。再说本文所叙的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差,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运用。

  4、以练促读法:根据高年级语文教学"读、讲、练"结合的特点。在剖析重点段后,我出示课后思考、练习,学生练习之后,再读课文,仔细体会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因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提(质疑)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运用"观察法"、"感情朗读法",体会中心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

  四、训练思维,优化程序

  第一环节,揭题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设计思路:

  1、指导学生书写“圆明园” 。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2、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帮强盗给毁灭了。(继续书写课题:的毁灭)再读课题。

  3、读完课题,我发现同学们的表情变了,再不是课前那样活泼可爱、笑眯眯的了。为什么读了课题,我们的表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设计理由: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的方法。

  设计思路:

  1、让学生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做上记号是自己读书思考的痕迹,有意识指导学生读书做上不同记号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设计理由: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第三环节,初步悟情,直奔情感宣泄处。

  设计思路:

  1、同学们在读完课文后,心里是什么滋味?请你用一句话告诉我,把你心里的感受说出来?

  2、读到哪一段最让你痛恨、愤怒,由学生初读文章的情感直奔第五自然段。

  3、齐读、指名读。

  4、从文中文字“掠、搬、毁、烧”来想象英法联军侵略的嘴脸。(读书方法:把书由薄读厚,想象画面。)学生自由读

  设计理由:课文朗读,我没有从技巧上指导,因为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正因为学生有了这种情感,再加上老师在情感的“煽风点火”,这时让学生直奔第五自然段水到渠成,这里正是他们情感的宣泄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四环节,寻求恨因,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会激起每一个中国人那么大的恨?请大家到课文2、3、4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1、学生默读2、3、4自然段。(读书方法:把书由厚读薄,归纳中心)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通过理解“众星拱月”词意来体会圆明园的面积之大,设计之巧妙。

  3、讲读第三自然段。

  (1)、本段有几句话,老师应该找几个同学来读。

  (2)、走进圆明园,园内有些什么?

  板书:有……也有……

  有……也有……还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3)、假若要写尽园内所有景观,你认为还要多少个“有”?能在文章中找到理由吗?

  师: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最后一句。

  (4)、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第三自然段?学生齐读

  (5)师:然而,可惜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天――1860年10月6日,端起书,再次读第五自然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

  5、略读第四自然段。(教学方法同上)

  板书:上自……下至……

  设计理由: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教师就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五环节,历史再现,激荡情感。

  设计思路:

  1、师;就是这样一座园林艺术瑰宝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精华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这两帮强盗无情地烧毁了。(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片段)

  2、后面定格,出示: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师:同学们呀,这场大火烧掉了一切的一切,所以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

  板书:没有了……也没有了……

  没有了……也没有了……还没有了……还没有了……

  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

  没有了上自……也没有了下至……

  3、师: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几根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因此我们说圆明园的毁灭,它损失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拿起书,齐读第一段。

  设计理由: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画面的突然定格,一句“这把火烧毁了什么”必将激发学生所有情感的外泄,每个人不同的文本感悟在这里得到升华。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一切都没有了,剩下的是对国人的一阵阵叹息、深思。

  第六环节,悬念设疑,激发爱国情感,引领深读文本。

  师:同学们,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一种损失吗?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希望大家进一步深读课文,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说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的还有什么?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始终以情为线,以读为轴,这里有师生的交流之情,有生与本的感悟之情,有迸发的爱国之情,当这所有的情在课堂激荡时,我们的教师活了,学生活了,文本活了,这就是生命,我们母语的生命,我们语文课堂的生命!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及其带来的损失,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重点进行写作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解说:同学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夺我珍宝,毁我园林。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去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师:通过预习,请同学们说一说圆明园是___。

  二、探讨新知

  圆明园的毁灭可以说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把书翻开,自由读课文。

  老师发现同学读得非常认真,那“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计算不出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能结合课文具体事实谈谈吗?

  1、第二自然段:

  看课件了解圆明园的布局,解决“众星拱月”的意思,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宏大。

  小结:

  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这么大的园林,被毁了你说损失大不大。

  2、第三自然段:

  ⑴ (听音乐看课件欣赏圆明园的美丽景观)解决“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的意思。

  ⑵ 指导朗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⑶ 引导学生想象:

  园中还会有哪些美景?

  小结:这么美,这么大的园林,真可谓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第四自然段:

  自由畅谈,通过课件欣赏园中的部分收藏(历史文物,奇珍异宝)。

  小结:

  园中有这么多宝物,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回读2、3、4自然段:

  师: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博大精深的园林,那里有山,有水,有花得鸟语,有寻常闹市,也有稀世珍宝。下面请一位同学回读2、3、4自然段,你说作我们的小导游,让我们一边听一边欣赏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5、第五自然段:

  师:圆明园太精美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却被那三天三夜的无情大火毁之一炬。同学们,让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下来,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⑴ 画词。

  ⑵ (看课件圆明园毁灭的画面)谈体会。

  ⑶ 带点儿词语强调重读。

  ⑷ 教师请现在想表达内心激愤之情的同学站起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此时我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回想当年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却被那无情的大火吞没了。因此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而今的圆明园,那里水干了,鱼没了,没了买卖街,也不再喧哗了。只有那几根石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柱在诉说什么吗?

  学生畅谈感想,体会。

  四、课堂延伸

  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五、布置作业

  师:建与不建都有道理,同意重建圆明园的同学课后画一张圆明园未来的蓝图,下节课讨论,交流,同意不建圆明园的同学可以组织成小组,宣传今天的故事,让我们后人永记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博物馆”,“艺术馆”

  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圆,是圆满,完美的意思;明,则意在闻名,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词: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仇恨。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为基础,组织多元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提供的有效信息,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互助,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抽象的文字介绍变得生动、可感,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够利用的资源太少,我在学生预习前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好奇心提前告知部分信息并要求所有的学生利用极少的资料书及向老师、家长、社会收集有关资料。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要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布置了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教学时,又创设了一个情景,以“最近有专家提出要重建圆明园,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你觉得呢?”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根据学生掌握的资料就此问题展开长达8分钟的讨论,培养了学生获取、整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的作业就是针对上面的问题进一步收集资料,以书面形式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报告本小组讨论结果并详细阐述重建与否的根据。这不仅有效的延伸了课堂,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颓败,结合课前提出的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入求知的高潮,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图片和教师对圆明园毁灭过程的渲染,把学生带向了另一个高潮,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进一步得到强化。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没有仔细考虑学生接受的能力,没有周全考虑课堂新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机动时间,整节课要完全按照设计意图上完需要超时10分钟,使这节课显得结构不完整。

  二、课文中的“举世闻名”一词的意思,在备课时搞丢了,上课时学生说到该词语时也没有强调。对新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引导不够,主要是因为备课时考虑不周密引起的,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引导。

  三、语言表述不够准确、精炼。

  解决措施:

  一、根据本学区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争取更大程度地备好学生、教材(校本教材、社会教材、校本教材),在学生注意有效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学活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以期延长学生的有效注意,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效能。

  二、多看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及点评,将其内化、整合为自身能力。注重平时收集资料,达到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上课而收集资料。

  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多看新闻、演讲及规范的泛读等。

  总之,需要加强自身文化、道德修养,与时俱进,重视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密切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并顺利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象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赞颂的无比仇恨。根据课文的目标,结合学校“三a”教学模式的要求,我设计了教案,在学校上了一节“三a”研讨课。课后组里的老师又一起进行了评课。下面就老师的评课和自己授课的感受反思如下:

  一、自学导航设计细致到位。《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富,尤其是重点段昔日的辉煌,涉及内容非常多。因此,细致、指导性较强的自学导航,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学起来也得心应手。本节课,我把学生们分成三个组:诵读感悟组,材料补充组,想象体验组。第一组都都在相应的自学导航,如:诵读感悟组,抓住最能体现景物特点的词来读。如金壁辉煌的殿堂,加点的词重读,要读得舒缓、流畅,感悟圆明园昔日的美。材料补充组抓住某一点进行补充,语言要简洁准确……

  二、展示丰富多样。由于自学导航设计的细致清楚,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得充分。所以学后的展示效果也很好,有有感情地朗读,有对某些内容进行补充,有根据文中的景物进行合理的想象……精彩的语言屡屡闪现。

  三、讲解未能画龙点睛。也许是课文的内容太多,也许是学生汇报得太尽兴了。老师在讲授方面就略显单薄,尤其是重点段落处理的有些草率。其实,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还是讨论交流都是片面的,这里老师就把学生的这些散落的珠子穿起来,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四、启示

  1、授课的内容应以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定,而不是以听课老师的感受来安排。

  2、自学、讨论、展示要在平时加强训练,让学生会学习。

  3、处理教材时要敢于联欢会,与目标无关的,与重点无关的要勇于舍弃,减少无效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学习时注意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一、我能写出下列汉语拼音的汉字朋友

  gū  liàng   sǔn  shī   diàn  táng   huī  jìn    hóng wěi    jǔ   shì     wén  míng   líng    lóng     tì      tòu    tíng    tái     lóu     gé   tiān   nán     hǎi     běi 

  二、我能做出正确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上“√”,错误的画上“×”)

  1、“损”:左右结构,部首是“扌”,音序是“s”。( )

  2、“宏”:半包围结构,部首是“_”,音序是“h”。( )

  3、“举”:独体字,没有部首。( )

  4、“销”:部首是“金”,除部首外要查“7”画。( )

  三、我能写出下列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

  宏伟___(   )  珍贵___(   )  估量___(   )

  仿照___(   )  瑰宝___(   )  环绕___(   )

  反义词:

  损失___(   )  建设___(   )  精华___(   )

  热闹___(   )  宏伟___(   )

  四、我能按提示填空

  1、圆明园____建筑宏伟,____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

  的____,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____,各种____。所以,

  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

  2、课文通过写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_____的热

  爱和对______的仇恨。围绕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______,二是_______。这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激起了人们热

  爱祖国和仇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五、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圆明园

  北京的西北郊,有一片废墟,在那里,原来有一座古典园林──圆明园。

  圆明园方圆连绵20里,园中有庄严宏伟的殿堂 也有玲珑精巧的亭台楼阁 曲径长廊 还有 颐和园 昆明湖 北海 长廊 白塔 无数个风景点 真算得上是步移景异 幽雅迷人 园中收藏有不计其的珍贵历史文物 各朝代的名人字画 金银祭祀礼器       珍珠宝 应有尽有 它是闻名中外的艺术馆和博物馆 

  1860年,英法侵略者不满足他们入侵中国后所得的利益,再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清朝皇帝带领贵族大臣逃到热河一带避难去了。侵略者来去无阻,直闯到了圆明园。从10月6日开始,他们打开园中的仓库,将各种绫罗绸锻,金银翡翠抢走。法军司令孟托指着各种古董珍宝,无耻宣称这些东西全归他所有;有个叫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金花盆,盆中有一株约30厘米的黄金树,树上挂着红玉做核的蓝宝石果子,加上其它珍宝,共装了七大筐,他统统占为已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高2米的金塔和其它宝物,找了七个士兵,替他运回兵营──园内的宝贝能拿的都被抢走。不能搬走的都被炮车碾碎。这样野蛮的掠过,整整进行了一个星期!为了掩盖他们的强盗行径,10月18日,丧心病狂的侵略者3500人在园中到处放火。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就这样成了一片废墟。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屈辱史:政府无能,国家弱小,就要被人欺负。我们不能忘记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要发奋图强,振兴中国,决不让圆明园的历史在中国重演。

  1、给短问的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2、下面这段话是原问的一部分,应作为第(  )自然段。

  可是,我国千万劳动人民精心创造的这座建筑精华,却“被欧洲文明者”彻底焚毁了。

  3、联系短文,解释词语:

  废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掩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欺辱──(   )  振奋──(   )  绵延──(   )

  5、将“我们不能忘记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文章内容填空: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屈辱史是:_______________

  _____。只有_________才不会让圆明园的历史在我国重演。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北京西北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它过去是一座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残垣断壁、一片灰烬。

  本文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训练重点是"写文章要有中心"这篇课文流露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强烈仇恨。根据本教材的育人点、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我把“通过语言文字的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学习写文章要有中心”作为本课的重难点,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宏伟”、“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大纲“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文理结合、教书育人的要求。”

  【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文路,察感情,受感染,可以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我在新授前,凭借插图,让学生感其情,激发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半扶半放到大胆放手的方法:

  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繁华,以便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新授中我采用此法。

  3、以读代讲法:

  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训练。再说本文所叙的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差,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运用。

  4、以练促读法:

  根据高年级语文教学“读、讲、练”结合的特点。在剖析重点段后,我出示课后思考、练习,学生练习之后,再读课文,仔细体会感情。

  5、教具准备:

  影仪、挂图、小黑板、生字卡片。

  【说学法】

  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因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提(质疑)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运用“观察法”、“感情朗读法”,体会中心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准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圆明园当年的景观,完成课后思考练习1。

  第二课时:剖析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段,想象圆明园当年的美丽景色,体会忠思想。

  第三课时:复述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指导背诵,并进行片断训练。

  这里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旧课

  这节课开始,我在听写词语后,鼓励学生说说圆明园当年的景观。我试机板书(建筑宏伟、博物馆)这样既复习了旧课,又为理解新课打下基础。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想象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2、选择课文的中心思想:

  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方向,提示本课时教与学的内容。为了使目标意识化,我指名读目标。

  三、剖析重点段,展开思维,概括中心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1、观察是学生习作的开端:

  我让学生观察圆明园被毁后的插图,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什么体会。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进行小结: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化为灰烬,这都是侵略者一手造成的。这时学生的情感变化了,为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默读第三部分,讨论:

  文中是用哪三个字来说帝国主义侵略者毁掉圆明园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掠、毁、烧,再让学生讨论:侵略者是怎样掠,怎样毁,怎样烧的?并划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接着,我用投影仪出示课后思考练习2②的句子,启发学生讨论:如果去掉带点的词行吗?学生这时不难回答出原因。然后我让学生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之情。朗读这一段。最后我及时小结刚才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

  3、用投影出示思考练习2①的句子: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我准备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读全文,说说损失了么?找出最能说明损失大的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第二、三两部分的内容之后,估计学生会找出答案。在学生回答后,我再小结并板书(化为灰烬)。

  四、回归整体,提出疑难

  课堂教学要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剖析重点段后,为了回归整体,我先用投影出示本课的三种中心思想,让学生选择。这样做,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下节课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打下基础。然后,我让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从读中回归整体。俗话说:会质疑才是会学习。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我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释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总结升华

  总结旨在巩固,贵在升华。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祖国受到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化为灰烬。希望同学们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达到意犹未尽的作用。

  到这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全部完成了。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孙红果

  一 、教学目标 :

  1、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注意两个“圆”字不同,“毁”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展标。

  下面我们细读课文,重点学习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抒发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者的憎恨。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什么?

  2、再读,比较用两个“不可估量”比用一个感觉怎样?

  3、回读体会。读出惋惜之情。

  五、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大家思考: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课件:圆明园平面图。观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4、出示课件:圆明园示意图。理解“众星拱月”

  5、相机板书:    布局    众星拱月

  6、回读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清楚。读出布局美。

  六、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用笔画一画这一部分可以分成几层,想想每一层分别写的什么?

  2、学习第一层。

  (1)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指名朗读,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景观?

  (3)再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

  (4)相机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5)说说自己的理解。抓“金碧辉煌”、“玲珑剔透”。

  (6)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和山乡村野。”比较表达效果。

  (7)相机板书: 景观   多而优美

  (8)出示课件原句,回读体会用词的形象,有条理。读出喜爱之请。

  (a指名读。b教师范读。c赛读。)

  3、学习第二层。过渡语:我们再往下读,看看课文的第二层主要写的什么。

  (1)出示课件:“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2)指名朗读。

  (3)再读,想想课文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4)听读“园中有许多景物。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武陵春色、海宁的安澜园,蓬莱瑶台、苏州的狮子林,还有西洋景观。”比较表达效果。

  (5)自由朗读,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有条理。

  (6)出示课件:图片a平湖秋月、b雷峰夕照、c安澜园、d狮子林、e蓬莱瑶台、f武陵春色、g西洋景观

  (7)看后有什么感觉?   相机板书:    爱

  (8)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这些美丽的景物,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语:那么读了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说。我们来看下面一层。

  4、学习第三层

  (1)出示课件:“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2)读读,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这句话,共同体会一下这种美妙的感觉。

  5、引导背诵。

  (让我们把这么优美的语言积累起来,把圆明园的美景常留心间。)

  (1)教师引导: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出示课件(背诵提示):

  “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建造的。如————、————,————,————等。还有很多景物是————建造的,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3)练习背诵。

  七、学习第四部分,分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课件:“学习提示:a先读读,看看这一部分写了什么?b画出重点词语。c再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2、汇报。抓“上自……下至”、两个“最”字。

  3、相机板书:       文物    多而珍贵

  4、回读体会。

  5、引导背诵。

  过渡语:圆明园真美呀!它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建造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看看主要写了什么。

  八、学习第五部分。

  1、速读。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思考:侵略者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造的圆明园的?找出重点词。

  2、相机板书:                  掠

  毁

  烧

  3、朗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4、出示课件:“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5、相机板书:      凡是      统统

  实在     任意

  三千多名    三天     

  6、回读,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7、出示课件:被毁灭的图片。(四幅)

  8、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相机板书:          恨

  9、有感情地回读第5自然段。带着憎恨之情读出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

  出示课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作业 :讨论:你同意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吗?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一、整体回顾,交流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相信同学们对圆明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书中的话来告诉大家吗?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出示课件: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你能把这两句话用(“是……也是……”)这个关联词连起来吗?

  生:连接句子并朗读。

  师: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读完2、3、4段你就会明白的。

  (反思: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对圆明园的评价,顺势抓住一个语言训练点,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再次整体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二、再现景观,增强自豪感

  师:默读2、3、4段,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圆明园的?生: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的珍贵文物

  师:谁来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布局?

  生:指读第二自然段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课件)“星”指的是谁?“月”指的又是谁?

  生:回答

  师: 理解的非常正确,同学们不仅读书了,而且思考了。

  师 :一副多么美的图画啊。置身在圆明园中是怎样的感受呢?用书中的句子回答。指导朗读。

  师:圆明园中到底有哪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和中外风景名胜呢?生:答,师板书(有---也有----)

  师:你想不想漫步在昔日的圆明园,进入那幻想的境界?(课件配乐欣赏美景图片),如此多的美景,一定有你最喜欢的一处,在你最喜欢的一处,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方法——作旁批。

  生:学生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交流方式:读句子——说感受——训朗读——练背诵

  师:是啊,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中,包罗了江南美景和北国风光,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园中融会了中西建筑的精华。圆明园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美)板书

  师: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圆明园就在咱中国,你有什么感受?你对圆明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骄傲 自豪 热爱)(板书:爱)你能带着骄傲自豪的心情把对圆明园的热爱告诉大家吗?指板书,引导背诵。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里收藏的文物跨越朝代众多,年代久远。(上自……下至板书)师引读,所以-----------

  (反思:第二至四自然段是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我并没有把这三个自然段平分秋色,而是抓住重中之重。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众星拱月的布局,理解星、月指的各是什么,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的美。但是,教学中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还不到位。第三自然段的教学除了通过伴随着优雅的古曲欣赏图片、通过朗读感受圆明园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但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既发展了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掌握了作旁批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重点段落的语言积累,采用抓关联词引读的方法,在本段教学也有所体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简单处理,以读代讲。整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产生了对圆明园的无比热爱之情,激发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了解毁灭经过,升华主题

  师:这样的艺术宝库,这样的万园之园,后来怎样了呢?

  师:默读第5段,现在你是什么心情?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现在的心情是“恨”。交流自己想说的话。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无耻的强盗?

  生:(侵入------闯--------掠--------烧)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到底都做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凡是-------------统统----任意)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说对凡是、统统、任意这几个词的体会,理解用词的准确性。

  师:引读,为了销毁罪证,------------------化成了灰烬。

  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片段来再现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野蛮行径。圆明园的一切还有吗?没有了。指板书添加“没”字。读出来。圆明园被彻底的毁灭了。

  师:看到这一切你想说什么?写一写。

  生:练笔,写一写圆明园被毁灭后的感受。交流。

  师:一场大火给圆明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文化)这句话可以再简单一些的,(出示对比句子)哪句好,为什么?

  生: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太巨大了,不只是祖国文化的毁灭,更是对世界文化的摧残与践踏。

  师 :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如此巨大,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

  生:心痛(师板书 痛)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有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吗?讲一讲。

  生:体会这种反衬的写作方法对中心的理解所起的作用。

  (反思:本环节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及清政府的憎恨之情。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观看一段视频及圆明园被毁灭之后的断壁残垣,让学生体会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再写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来表达对二者的憎恨。此时的情感由刚才的“爱”,一下子变成现在的“恨”。从情感的反差和笔墨的多少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但是,我感觉,对于离学生久远的历史,在激发学生感情的方法上,还有待仔细研究。)

  四、拓展延伸,激发爱国情

  师:圆明园被毁灭,原因何在?

  生:英法联军的无耻、霸道、野蛮和清朝政府的懦弱无能。

  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落后就要挨打。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反思: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无耻、霸道、野蛮及清朝政府的懦弱无能的憎恨之情还未散去之时,教师用悲愤激昂的结束语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7636118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