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薄凉之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精选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篇1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重在悟情,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这首诗,我紧扣“隐”字引导学生来领悟诗情。首先,课始揭题,扣住“隐”字,质疑深入。“者”一般是指“人”的意思,那“隐者”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说,隐者就是隐藏起来的人。接着学生的回答质疑:那这些人为什么要隐藏起来,这隐藏起来的人一般又是些什么人?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起来,有学生说是为躲避世事的纷扰,有学生说是喜欢过悠闲安静的生活,有学生说是喜欢大自然,想融入自然,陶冶性情……当说到你所了解的“隐者”时,同学们不由得想起四年级《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到这儿,学生对隐者也大致上有了感观认识。最后,通过理解诗人的三问与童子的三答以及感受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配以插图中深山的云雾飘渺,进一步地感悟隐者性情的高洁。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历来是比较难教的题材,按照老传统就是读诗句,讲诗意,但是新课程标准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诗情。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教学时从复习学过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概括为:一、释诗题;二、知诗人;三、明诗意;四、悟诗情。之后让学生按这四个步骤去学习,最后是交流。上这首诗时,碰巧杨校长进班听了。他的评价是:整体还不错,但有两个建议:(1)因为这首诗内容比较简单,而且是一个整体,所以没必要让学生两句两句说意思,可以放手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多让几个人说,其他的同学也就知道了。(2)感悟诗情应该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在理解诗句这一环节作渗透,而不是单单放在结尾费好大的劲去“攻”。(3)在语文课堂上,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教育两个方面都抓起来。

  我会好好学习的!

  备课,明确目标  课堂,服务目标

  ——《古时两首·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附学生习作一篇:

  寻隐者不遇

  一天清晨,天蒙蒙亮,太阳靠在山头,泛着淡淡的曙光。贾岛背着伞,挎着包袱,急切地赶着路。连续赶了几天路,终于到了隐者的家。这儿的景色真是优美,高大的松树坚韧不拔地立着,像是在守卫着什么,路边的花儿上有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使花儿的颜色显得格外鲜艳。在离房子不远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里有五彩斑斓的卵石,几条小鱼在水草中悠闲自在地玩着捉迷藏……

  这时,一位童子从屋里走出来,拿着一根树枝逗着一只可爱的小狗。贾岛心想:这一定就是那位隐者的徒弟了吧。他快步走上前去,十分礼貌地问:“请问你的师父在吗?”童子回答:“师父上山采药去了,恐怕要很久才会回来。”贾岛听了顿时感到十分失望,但还是很不甘心,他心想:我千里迢迢赶到这儿来,难道要遗憾而归?于是,他又问:“那你的师父在哪里采药呢?”童子用手指着一座山回答道:“师父就在这座山林中采药。”贾岛紧皱的眉头瞬间松了开来,满怀希望地又问:“那你师父在这座山的哪个地方采药呢?”童子慢吞吞地答道:“你看,现在正是云雾最浓的时候,一时之间我也不知道师父会在山的哪一处采药。我看你还是放弃了吧,师父恐怕很晚才能采完药。要不你又什么事告诉我,我替你转达师父。”贾岛朝着童子说的那座山望过去,可不是,远远望去,那座山上白茫茫的一片,洁白的云雾望过去就像是一群群的小绵羊把一个个山头围了个严严实实,根本连一棵树都看不清,更别说什么人了。此时的贾岛怅然若失,垂头丧气地走了。

  在回去的路上,贾岛边走边想:虽然我不能见到这位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我终于领会到了他那如松树般的坚韧和云雾般的高尚纯洁。我应该觉得自己是满载而归,绝非一无所获啊。想到这里,贾岛边走边吟出了一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篇2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执教这节课时,我按照看--读--议--说--演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意境。然后通过结合插图和读一读的方法,进一步感知古诗的内容。由于这篇古诗读起来比较简单,学生能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接着,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抓住“隐”展开热烈的讨论“古诗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我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是基本上都能体会到隐者的高尚之处,最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总觉得这首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讲,太简单没什么好教的。细细研读文本,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感觉意犹未尽。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云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引领学生深入学习: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苦吟诗人”,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等特点。接着从“隐者”入手,联系学生熟悉的“诸葛亮”“姜子牙”等人物,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

  当然从叙事诗的角度来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教一首诗真不简单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学生们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三顾茅庐》中的诸葛亮,对“隐者”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教后记: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因此,上课时我以贾岛作诗爱推荐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我首先请学生默读古诗,想象当时的情景。为了降低难度,我出示课件:出示古诗,并请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中诗人与童子的对话。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显得有些生硬。要是能注意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去感悟就更好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篇4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篇5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可以说是唐诗的一张名片,诗人贾岛记叙了自己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中的问答形式,既告知了我们“寻”,亦告之了我们“不遇”。通过分析学情,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这首诗已是耳熟能详,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蕴美。在备课过程中,我采用前勾后连的形式,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引荐《推敲》,走近诗人。

  《推敲》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古诗,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所以和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我把课文《推敲》的故事引荐孩子们进行阅读。孩子们对课文有了了解后,我出示了韩愈和梅尧臣的评价。

  唐代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贾岛本人也这样评价自己————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所以,贾岛被称为著名的“苦吟”诗人。这个环节中,我结合文本资源进行调整,既体现了对教材的创新使用,又巧妙地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贾岛。

  二 抓住意象,激发想象。

  在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后,我觉得这只是处于一种表面状态的学习,为了更好的走人诗中,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有过关于诗的描述,他说:每首诗都自成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象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了。古人还说,诗言志。一首诗,代表一个诗人的情怀,没有纯粹的对景或物的描写。

  鉴于对古诗以及古诗教学的理解,在学生对这首诗大意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几种意象——山,童子,松树,白云。展开了这样一段教学情景:

  师:同学们,在这首五言诗中,贾岛描写了四种意象,你能都根据山,童子,松树,白云,来想象一下隐者所居的环境是怎样的。

  生:这儿有着巍巍高山,潺潺溪流淙淙而下。

  生:这儿松树成林,郁郁葱葱,林中百鸟争鸣,犹如仙境。

  生:这儿白云缠绕山间,忽聚忽散。

  生;隐者的童子天真可爱,领着一只斑点小狗看守门户。

  、

  师:隐者居住在这样清幽高雅的环境之中,远离世俗的喧嚣,这儿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汽笛的鸣叫,没有噪音的干扰,没有空气的污染。请结合青山、白云、童子、松树自身的特点,舍身处地的想一下这是一位怎样的隐者?

  生:隐者有青山的性格,坚忍不拔。

  生:由白云我想到,隐者喜欢自由自在,清逸高雅的生活,他喜欢白云的圣洁,不愿沾染生活中的污点。

  生:由童子,我想到隐者一定有着小孩子天真的性格,说话无拘无束,生活简简单单。

  生:松树四季常青,不怕严寒,我想隐者一定有真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

  学生的发言精彩极了。

  师:是啊,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只有理解了古诗中的各种意象,才会走人诗的境界。在这首诗中,由隐者居住的环境我们走入了隐者的内心世界。古人往往借助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怀。所以,隐者的生活也是诗人贾岛向往的生活啊!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一起诵读这首古诗————

  松下问童子,言诗采药去。

  不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假如诗人贾岛真的有这么一位朋友,当他寻而遇时,你能否描述一下贾岛此时的心情。

  生;贾岛虽然没有遇到朋友,但他看到朋友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每天生活的很幸福,所以他无憾而归。

  生:贾岛心中有些失望,因为他太想念自己的朋友了。

  生;贾岛有些抱怨朋友不讲义气,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早些叫我来分享呢?

  生:贾岛心中不愿,他对童子说,我要在这儿借宿一晚,等你师父回来。

  、

  各种版本的说法带给我这位老师无限的喜悦和惊叹。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给你多少精彩!所以说,精心的备课,师生双方的精神都因此而成长啊!

  三 联系前文,大胆仿创。

  积累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课行至此,意犹未尽。我对学生们说:孩子们,在第一课中,我们认识了当代作家刘绍棠先生的老师,在刘绍棠先生上一年级的第一天的时候,他的老师把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变成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刘绍棠的心中整整装了一辈子,记了一辈子,感恩了一辈子。现在,请你也来学学刘绍棠先生的老师,把这首《寻隐者不遇》变成一个动听的故事。

  孩子们兴奋极了,所编的故事又把本课的学习推向了一个高潮,请分享孩子们智慧果实————

  范逸君:、更见松叶青翠欲滴,松枝遒劲,虽时值九月,颜色依然,在瑟瑟秋风中更显其坚忍沧桑之本色。远处,有高峰巍峨耸立于云端,翠峰点点,高不可攀。更有云雾弥漫其间,云深雾绕,似神仙攀云驾到,大有神秘莫测之感。但见飞瀑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般飞驰而下,水声喧腾,雄伟壮观。贾岛不禁心旷神怡,放目望去,不远处炊烟袅袅,松林间立有一所茅屋。屋外有良田,茂竹、以及不闻名之花草,展苞怒放,新鲜夺目,令人羡慕不已!——这位同学全文采用半文言的形式,对于环境的描写细致具体,读后倍感欣慰。

  张永皓:一天,贾岛去深山中寻找一位隐居多年的朋友。贾岛信步而行,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丛林深处,只见那里的山直插云霄,山腰间云雾缭绕。松树清脆欲滴,一条小溪从山上潺潺而下。疏疏朗朗的松林里隐隐约约能看到一所茅屋,贾岛向茅屋走去,一位童子在树下,闲斗蚂蚁,贾岛上前问童子、————这位同学平日作文并不出彩,但今天他做到了文从句顺,合理想象,看到孩子的进步,我感到很高兴。

  刘宇坤——、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活泼可爱的童子,贾岛赶忙迎上去询问:你的师父哪儿去了,我是他的朋友贾岛。童子用稚嫩的目光看着贾岛,答道:原来您就是贾岛先生呀。我常常听师父说起您,不过,今天我师父上山采药去了。贾岛有些失望,急忙再问:那你师父何时归来?童子说:师父平生喜欢逍遥自在,不知何时归来。贾岛心想:虽然未能与故友相聚,但能发现这样的世外桃园,也算我不虚此行了。于是,有感而发,挥笔写下《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位学生巧妙地构思了这首诗的来历,无独有偶,班里好几位同学采取了这样的思路,写出了不同版本的《寻隐者不遇》的来历。

  王浩然:悠悠白云,淙淙溪流,巍巍青山,苍苍松柏,如此高雅之所,弹上一曲听松,更显超群脱俗之雅,大凡文人,有谁不惜在此安度逸年,有何人不想观云飘雾绕的神态。

  贾岛三年不约其友,煞是朝思暮盼,故踏足入路,远奔他乡,受万苦忍千辛,晓行夜宿,风餐渴饮。一路询问,游览万里河山,访名贤纵谈天文地理,好一个潇洒飘逸的浪仙。在游山玩水谈笑自如中,弹指一挥间,那云雾中的石山若引若现,贾岛不由一阵欣然大笑。再望,群山叠嶂,远近山峦高低不一,怪石林立、————有谁会相信这是四年级的孩子所写,四字词语交替使用,足见孩子的积累是多么丰富,面对我的学生,我惊喜万分,又自愧不如!

  刘泉宏:锦鸡报晓天苏亮,透望一人洗漱妆。被枕齐整暗香存,粗茶淡饭几桌上。一伞数粮袱中装,肩背推门上路庄。此人乃僧人贾岛,有友隐山特叙访。

  ————这是刘泉宏同学的开头,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这更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和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作品,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深邃的课堂模式是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型。只有我们做老师的潜下心来走入文本之中,带着思考走进去,就会带着收获走出来。在这样的课型中,我们会因深刻而深邃,因准备充分而左右逢源,因前后勾连而丰满圆晕,因课堂生成而感受幸福。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8298118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