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口技》教案设计

《口技》教案设计

安乐窝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口技》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口技》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口技》教案设计 篇1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

  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

  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Chi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

  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

  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

  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

  “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

  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

  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

  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

  的礼物

  五、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

  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

  口技

  林嗣环

  善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十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十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

  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

  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教学设计(A)”)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

  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

  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

  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

  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

  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

  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

  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

  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

  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

  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

  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

  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

  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

  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

  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

  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

  “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

  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马骏)

《口技》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 )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 )③但( )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 )闻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 )儿醒。⑥以为( )妙( )绝( )。

  (答案见课文前讲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一)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检查作业 (二)(三)。

  作业 (二)参考答案:

  如遥闻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妇人惊觉欠伸”的动响和丈夫呓语声,都是低微声音,只有很近才能听见,所以作者省略了“近闻”二字。从“犬吠”到“其夫呓语,”既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从“遥闻……呓语”到“儿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对于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叙述“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之后,用“一时齐发”来点出这五种声音是同时发出的。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轻微地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

  以上是第三段,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    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夹:搀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虽:连词,纵然,即使。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连词。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写口技技艺。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高潮所在。这一段描写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最后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这里是第二个起伏。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开屏风看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

  绝:断,停止,动词。这里指声音中断。之:代指屏风里边。

  这段文字与第一段呼应,印证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以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但末段“撤屏视之”后面还有“一人”。这“一人”不可遗漏不写,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应。

  五、布置作业 (词类活用练习)。

  指出下列加黑的词,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词性: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用讨论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练习省略句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讨论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口技》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要求明确:

  (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

  《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四、布置作业 。

  (一)背诵全文。

  (二)省略句式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课内完成)。

  附 教学建议:

  1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完本课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轮流上台,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口技》一文讲给大家听。(要求有表情)

  2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外指导同学阅读清代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卷二《口技》一篇。

  3 这是一篇学写记叙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如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听相声,记一次故事会等。

《口技》教案设计 篇3

  20《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资料来源:语文出版社主编:黄岳洲《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三册

《口技》教案设计 篇4

  《口技》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口技》教案及反思第二课时,供你参考。

《口技》教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头,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4)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口技》反思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然而,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收获的却是失败,下面以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诠释:

  师:速读全文,进行信息搜索,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生1:“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中的“绝”意思一样。

  师:这一组词中的“绝”是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同义词。

  生2:“宾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对同义词。

  师:有哪位同学懂得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渐渐”的意思。

  师: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请同学们继续找……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下课的钟声敲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一组同义词,课堂气氛煞是沉闷,因为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生生互动,有的只是老师临下课时的草草收场,有的只是学生呆坐那儿被动的听。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首先是读得不够,因为没有充分的朗读,对课文很不熟悉,学生自然找不到同义词,更谈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要进行辨读时,才有章可循,才不会欲速则不达。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有条理性、系统性,记得牢又记得全面。而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很难做到由朗读带辨析,更谈不上由浅入深的知识积累。本节课辨析同义词教学环节,学生连一组同义词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教师没有读懂这种教学方法的要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有问题。

《口技》教案设计 篇5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口技》教案及反思第一课时,希望大家喜欢。

《口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口技》反思

  《口技》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及情感,我将此课的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定位于: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精髓的激情。基于这点,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并把他们串成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空间,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这场表演的精彩,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形容,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现,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灵活、简洁,浅显易懂。将文本的这些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我淡化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译文环节,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评读和赏析中,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首先,立足于文章的结构和场面的描写。本文所表现的声音多,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性强,内容虽复杂,但作者却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全文以时间为序编排故事,由施屏障开始,叙写表演前的准备及即将开始的情形,交代口技表演者及表演的时间、地点、道具以及观众的反应,为下文的表演作渲染和铺垫。主体部分将表演的内容分成由睡到醒,由醒到睡最后火起的三个场面,从整体上看,三个场面层次清晰,逐层推进,最后形成火场百相的高潮,而从个别的场面看也分别逐层推进形成小高潮,一步步紧抓观众的心。整个描写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声音的变化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到大,由疏到密……,虽变化多端,但层次清晰,让人应接不暇,叹为“听”止。最后撤屏声绝,再次交待道具,形成首尾的呼应。

  其次,立足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在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不仅使得全文的结构整齐、严谨,更是一种绝妙的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文中的正面描写可谓是惟妙惟肖,作者用长短参差的语句、配合缓慢相间的节奏绘声绘色地表现着声音的高低起伏,奏出一段抑扬顿挫的旋律。同时配一大量的拟声词,比如“许许”、“呼呼”、“力拉”,传神地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样侧面描写也是恰到好处,在描写的过程中,以简洁的语句巧妙地将观众的反应穿插其中,从“微笑,默叹”到“意少舒”“正坐”,到最后的“变色离席”“两股战战”,不仅突出了口技表演的逼真,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情节的波澜。此外,作者前后多次再现道具的简单,更强调了技艺之“善”。

  另外,文中多次运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表现深夜的寂静。

  通过对文本的众多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课文,感知内容”和“品读文章,感悟情感”两大板块。在前一个板块中,先由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读音、节奏和停顿等常识。然后学生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最后借助工具书,自主地疏通字词,疑难点提出,师生互动,合作完成译文的工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后一个板快中,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理出自己对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篇文章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后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对话。这个环节的安排,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从自己所选择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课堂氛围。而后师生合作扣住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组织学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前面大多学生已经将文本分析的很好,于是对于这些思考题,他们都很快地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

  由于本文中所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还设计了个学以致用的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堂语文课。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将自己作为一个引路者,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导,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生生、师生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点成功。但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在品读的环节,只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同学仍旧没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还有一个长久以来就出现的不足——表达,很多同学他知道意思,但就是无法组织出语言来表达,在这些方面需要努力。

《口技》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口技》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

  五.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 )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

  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

  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

  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

  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

  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

  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

  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

  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三、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 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

  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 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 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4.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

  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

  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

  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

  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

  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Ajue B.jao

  2.曳屋许许声

  Axu Bhu

  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Aji3 Bji1

  4.盆器倾侧

  Aqing3Bqing1

  (二)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妇抚儿乳 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 以为妙绝

  以为妙绝 手有百指

  3.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满坐寂然

  众宾团坐

  (三)选择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A.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C.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附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

  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

  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

  木。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

  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

  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

  也被吵醒。妻子手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

  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哼着哄他睡觉。床上的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呼

  啸如叨地说个不停,就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哄孩子的

  哼哼声,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

  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

  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

  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妻子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有一

  会儿停一会儿。微微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地寻找东西吃,盆碗等器物打

  翻的声音,妻子在梦中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妻子也起来大

  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那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

  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吁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

  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

  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体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

  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

  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

  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

  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

  直科,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

  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本罢了。

《口技》教案设计 篇8

  《口技》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我叫,来自*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 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  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 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       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 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 ?生日蛋糕

  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口技》教案设计 篇9

  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二、教学设想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二:教学过程1、导入:“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2、交流预习所得。(1)字(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3)全文内容摘要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3、梳理课文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作者是怎样硐挚诩颊吒叱家盏模?/div>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6、拓展训练(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7、作业: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口技》教案设计 篇10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口技》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

  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

  (一) 介绍“口技”,导入  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

《口技》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资料来源:语文出版社主编:黄岳洲《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三册

  口  技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九)总结全文。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齁声(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几欲先走:                     4、虽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五、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②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柴草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b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口技》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9313118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