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精选16篇)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童趣》通过回忆童稚时代的几个趣事,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告诉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感悟,从中获得物外之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中的“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

  [典题例析]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      )察(       )秋毫          必(       )细(        )察其纹理    故(      )时有物外之趣(     )     私(      )拟作群鹤舞(     )于空中     则或(         )千或百        昂(       )首观(       )之 

  果(        )如鹤唳(         )云端

  参考答案: 清楚    观察    一定    细心    所以    乐趣    私下   飞舞  有的   抬起    观看   果然   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以丛草为林(       ) (       )

  (5)方出神(       )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9、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训练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以丛草为林(            )      心之所向(    )

  二虫尽为所吞(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物外之趣(    )

  常蹲其身(        )      怡然称快(     )

  必细察其纹理(       )       果然鹤也(          )

  二、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5、(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6、一日,见二(             )虫斗(                 )草间。

  7、常蹲其身,使(            )与台齐。

  三、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四、简答。

  11、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2、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邑(    )人大姓文不识           与其(     )佣作而不求偿

  时人畏服之如是(          )     邑人曰:“穷〔     〕矣!”

  14、解释文中画“——   ”线的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15、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①                                                                             

  ②                                                                           《童趣》训练一

  一、填空  《闲情记趣》   清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鸣叫(4)把  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4、拔山倒树:使山动摇,使树倒下,形容气势极大。5—9(略)

  《童趣》训练二

  1、当作  被  因此  2、主谓之间、可不译  它,指蚊子  的   3、自己的  它的   4、的样子  是  5、我  6、只  于7、之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 11、略12、略  13、同乡  他、指文不识   如此、像这样  穷尽  14、(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全部通读一遍  (2)先生停下来听我说,请您再谈谈前面的观点  15、(1)勤学无烛,穿壁引光读书 (2)与人佣作不求偿,愿读遍主人书。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2

  昌乐县教研室 高雪山

  教学目标 :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 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导读、品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数:1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图像可以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 进一步激发情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  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 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尊重读者的劳动, 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①字音 童稚[zhì] 拟[ní]作 鹤[hè]

  凹 凸[āo tū ] 庞[páng]然大物,

  拨[bá ]山倒树, 癞虾蟆[lài há ma]

  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二)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三)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 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 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主动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风声鹤唳”教师可提醒。)(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③徐喷以烟……怏(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展示文章)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特点)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说明

  昌乐县教研室 高雪山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童趣》一课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 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  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 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一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 ,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4

  浙江宁波北仑长江中学 王静波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 教学目标 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  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  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 之强jiang 鹤唳li云端 ……

  [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如:使之/冲烟/而飞鸣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 徐喷以烟”“ 冲烟”等语义……)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成雷 群鹤舞于空中

  冲烟飞鸣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二虫斗草间 二兽斗林间 怡然自得

  癞虾蟆 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已基本能当堂成诵。]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 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四 、教后随记

  浅谈《童趣》朗读层次的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6

  童趣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你有美好的童年吗?童年的生活是否还历历在目?今天我就带你走进童年时代,我想会勾起你们许多美好的回忆……说说你童年的趣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二、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3、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5、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一)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 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段?

  2、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4、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5、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二)互动释疑: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如:*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四、背诵比赛,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赛,限时背诵课文。

  注意语音停顿,节奏分明。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五、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1、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a、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b、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3、总结: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7

  教学建议:

  一.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二.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三.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四.作者和作品: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五.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8

  学习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重难点点拨:

  1. 正音解词: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蛤蟆(há ma)

  2. 读好停顿,注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自主学习】

  1、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2、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4、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1.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 (看)作青云白鹤观 (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 (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之:昂首观之 (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 (助词,的)心之所向 (主谓间,取独。)驱之别院 (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 (因为)以丛草为林 (当作,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以:徐喷以烟 (用)以丛草为林 (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 (代词,指所观察之物)蹲其身 (代词,指自己)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语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3.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群蚊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变成鹤了;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此高兴得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看,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低陷的部分当成沟壑,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仔细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东西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导、学、练

  训练一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代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5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   )(       )

  ⑸凹者为壑(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明察秋毫:

  鹤唳云端: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轻松课堂】4、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3分)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细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5、各写一个含有下列词的成语:(3分)

  张(      )  昂(      )  素(      )

  6、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以丛草为林(       ) (       )

  (5)方出神(       )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童趣》答案

  【预习感知】1、略 2、注音略。⑴能“僵”,僵硬;⑵鸣叫;⑶愉悦,高兴;⑷碎石;⑸山谷 3、略 4、“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定神细视,以丝草为林”等句;“神定,捉虾蟆……别院” 5、略 6、因此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着。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掀倒“山”压倒“树”地走过来。 一、填空  《闲情记趣》   清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鸣叫(4)把  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五、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9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的说课稿怎么写?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一篇优秀的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优秀说课稿《童趣》

  一、说教材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作者沈复对自己小时候所见到的平常景象、事物进行联想想象,使景象变得美丽奇特,从儿获得一种物外之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者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语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的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读训练。

  二、说教学目标

  《童趣》是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虽说全文只有二百多字,可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是有相当的难度,依据这一学情,我拟用两课时来完成课文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课程目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统一的要求,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汇。

  2、借助工具书,疏通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感受作者纯净的童心和纯粹的心灵,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其中第一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文言语感培养的关键在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朗读法,通过“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趣”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学法

  教学、教学,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在宏观方面,我主要指导学生应通过朗读、翻译、积累和运用来学习文言文,在微观方面,我侧重指导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词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保留法等),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阅读期待,我特地准备了一个教学实物——海螺,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请学生仔细观察海螺的形状、棱角以及上面的一些线条,看完之后请学生说说他们像什么?由此导入课文。这样便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体会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无限乐趣。

  2、介绍作者

  导入课文之后,我便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介绍作者,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生平的主要方面(生辰字号、所处的时代、文学地位以及代表作品等)进行识记。

  3、朗读感知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的学习侧重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师生竞赛朗读法落实课文的字音,在朗读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个别读与集体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相结合。

  4、翻译理解

  在把握字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翻译理解。第一步是翻译,在课文翻译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我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并结合翻译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保留法等,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词语手册》中的字词解释翻译全文。学生翻译完毕后,我先请学生自主质疑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全体师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难,接着再请学生翻译全文,这样便使学生能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是理解,在完成课文翻译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作者小时侯的三件趣事,并针对这一些趣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当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注重朗读,在读中翻译,在读中理解。

  5、体会情趣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翻译理解之后,再加上反复的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相当熟悉了,都知道小时候的作者沈复是一个非常有情趣的人,为了更加深入的挖掘课文的教学资源,我还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课文之后,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此对作者这种情趣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情趣的朗读背诵课文,便水到渠成了。

  五、说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

  1、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着重是围绕课题“童趣”来展开的,主要是一个圆的图画,圆的中间板书课题,圆的四周板书教学过程,以突出形象性、趣味性。

  2、作业设计

  根据课文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我设计的课外作业有两个:一个是背诵课文,一个是以“我的童年趣事”为主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0

  第五课   

  山东省青州市大郇初中  孙继华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并积累。  

  3.品析文章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品析文章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学习方法:  

  1、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2、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二)朗读课文  

  第一次:读出文言味:要求自由朗读,摇头晃脑地读。  

  第二次:读出回忆味: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而又饱含愉悦的感情读。  

  第三次:读出故事味:读得有情有境,有张有弛。  

  第四次:读得滚瓜烂熟:限时抢背。  

  二、译读增“趣”  

  (一)解释词义  

  1、必细察( )其纹理  2、昂(  )首观之 3、项(   )为之强  

  4、果(   )如鹤唳云端 5、以丛草为林(  )6、兴(  )正浓  

  7、方(   )出神  8、驱(  )之别院  

  (二)解释成语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夏蚊成雷:  

  心之所向: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呀然一惊:  

  (三)一词多义  

  1、物外之趣      2、细察其纹理      3、徐喷以烟  

  驱之别院        蹲其身         以丛草为林  

  4、为之怡然称快  

  尽为所吞  

  (四)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联想生“趣”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3.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译文参考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六、积累与运用  

  1.给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项为之。(  ) ②以土凸者为丘。(  )  

  ③盖一癞蟆。(  ) ④鞭数十,之别院。(  )  

  2.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 ②超出事物的本身。( )  

  ③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 ④未染色的帐子。(  )  

  3.你能根据下面句子中数词的使用情况,总结一下这几个句子使用数词的规律吗?  

  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盖一癞虾蟆。  

  4.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填空  

  ①默写句子。 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拔山倒树而来。  

  ②文学常识。  

  《童趣》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 代文学家。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的要求。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2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童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3

  《童趣》教学设计

  李松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

  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

  一 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 初读课文

  1 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

  2 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

  三 再读课文

  1 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 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 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五 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发挥想象力,告诉我们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六 推荐刊物《科幻世界》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4

  1.关于课文、作者和《浮生六记》

  《童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间人,虽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读过几年书,却终生未进学中举,主要职业是习幕、经商。然而其人灵秀聪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写作本文时作者已46岁。

  《浮生六记》前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为沈复所作,没有争议;尚缺《中山(指琉球)记历》《养生记道》二卷,一般认为“笔墨滞重”,视为伪作。

  从现存的四记和后二记的标题可知全书主要有两大内容: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由于作者受封建礼教浸染不深,书中与妻陈芸相亲相爱的感情溢于言表。陈芸会刺绣,因而“渐通吟咏”,与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妇随(如山水之游、书画之乐、用情伴趣等)。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苏州,家住沧浪亭附近,在吴文化的熏陶下,不仅爱读书,好书画,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经营与鉴赏方面颇具造诣,常在旅游中,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评判名胜古迹,并将大自然的清新之气融入创作之中。总之,作者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关爱他人、体贴妻子,又能师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2.关于本文体裁

  《浮生六记》属明清小品一类,与李渔的《闲情偶记》、张潮的《幽梦影》、余怀的《板桥杂记》、冒襄的《影梅庵忆语》等,同被人们看重。实际上这类小品仍是散文小品,只不过情趣盎然、韵味隽永、文辞简约、篇幅短小罢了。“小品”一词来自佛语,含佛经节本之义,相对于先秦诸子、唐宋散文这些“大品”,这类文章只能叫“小品”。尽管它无法与先秦两汉唐宋散文在思想内涵和历史深度方面相比,但在反映时代思潮、探寻人生真谛方面,同样达到相当的高度,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

  这类小品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的重要一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许多作家,不仅欣赏明清小品,大力宣传,而且亲自实践,如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且一直影响至今。不仅如此,林语堂还在20世纪30年代将《浮生六记》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产生了连作者沈复本人也无法预料的深远影响。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5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的要求。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6

  教学内容是清代作家沈复的《童趣》。因为本文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自己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再加上今天是周末,所以直到上课前10分钟,我才拿起了教材。没有一些上课的思路,于是课堂上干脆放手了。

  第一课时

  一、活跃气氛:

  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

  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

  师:好玩吗?

  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

  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

  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

  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不知道(生笑)

  二、欣赏插图:

  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

  (学生看了几十妙钟)

  生:画了床

  生:画了海浪和竹筏

  生:是床还是海浪?

  生:是床,还有席子啊

  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

  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

  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

  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

  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生:在吹笛子

  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

  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

  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

  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因为古代抽烟的一般都有个烟斗。

  师:到底画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生齐: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搜集字词:

  师:老规矩,读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不懂意思的字词,还要勾画出等会儿质疑的句子。

  (生读课文三分钟,完成了任务的同学开始问老师个别字词的意思)

  师:好,有了同学们的阅读,下面我们合作完成本文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板书:明察秋毫、张目对日、夏蚊成雷、怡然自得、丘壑、凹凸、庞然大物、项为之强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教师追问词语的含义,学生根据书下面得解释都能解决)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癞虾蟆”(读成虾子),应该怎么读?

  (有些学生读为“虾”,少数学生读为“蛤”)

  师:有句话叫说什么东西想吃天鹅肉?―――癞蛤蟆。(生笑)

  师: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格宝(方言),也叫做蟾蜍。

  师:还有一句,“项为之强”(读成强壮的强),应该怎么读?

  生:项为之强(学生还是读成了强壮的强)

  师:这么整齐?(生笑)

  一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读成僵硬的僵,书下面有解释。

  师:恩,刚才这两个我们读错的词语,就是我们在《论语十则》中遇到过的?――(生:通假字)同学们学文言文应该注意书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思考。这与《论语》中哪些字的用法是一样的?(说、女)

  四、走进文本:

  师:结合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插图中到底画的什么?

  生:应该是一个孩子在床上吹烟气。

  师:理由呢?

  生:文中有这句话“徐喷以烟”

  师: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

  师:熏蚊子还是熏天上的白鹤?

  生:熏蚊子,画中的白鹤应该是孩子想象的。

  师:理由?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师:“私拟作”什么意思?

  生:自己把它当作

  师:好,那个孩子是谁?

  生:应该是作者。(有些孩子不同意)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呢?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交待事情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生:余)

  师:对,“余”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第一人称代词。

  板书:熏夏蚊―――鹤唳云端

  生:老师,课文中还有事情为什么没有画出来?

  师:还有事情么?什么事情?

  生:看两只虫子在打架。

  师:只有两只虫子?

  生:还有一个庞然大物―――癞蛤蟆。

  师: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生:和虫子相比,它应该是非常大的。

  师: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

  生:土墙处的草丛

  师:作者又是怎么“拟作”的?

  生:当成了林兽丘壑

  板书:观草丛―――林兽丘壑。

  师: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非常好玩。

  师:理由?

  (生快速找出: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师:要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呢?

  生:物外之趣

  师:什么意思?

  生: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师:怎么会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呢?

  生:因为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了另外的东西来玩,非常有趣。(板书:物外之趣)

  师:很好,既然文中没有插图,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如自己画一画。(生快速地拿出了草稿纸)

  第二课时

  一、点评学生作品:

  (教师找了几幅好的作品,每展示一幅画,学生笑声一片。)

  点评生一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把孩子画得这么大?

  生:和虫子相比,就该把人物画大一些。

  点评生二的作品:

  师:你画的孩子,怎么感觉像在跳舞啊?(生笑)

  另一生说:没有画出观看的味道来。

  点评生三的作品:

  师:为什么你把花台画得这么漂亮?

  生:先画的花台,没有时间画人了。

  师:呵呵,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抓住重点嘛,这幅画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

  生:人和动物

  点评生四的作品:

  师:画面中的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妩媚啊?(生狂笑)

  生:不是女孩子,应该是清代的一个小男孩。

  师:恩,书上介绍了作者是清代的沈复,注意朝代。

  二、再读课文:

  师:上堂课我们完成了字词和内容,如果现在再读的话应该?

  生:读出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愉快、安逸的那种。

  师:好,齐读课文,再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质疑。

  (生齐读课文,思考了2分钟后)

  三、探究文本:

  师:好,同学们针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容、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写一件事情或者不写三件事情?(对)

  生:写多了就罗嗦了。

  师:那就写一件事情好了,简洁明了。(生沉默)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照天下和地上各自选了一件事情来写的。

  师:你是说文章从事情发生的位置来写的。那如果写第三件事情的话就该写哪里了?

  生齐:水中

  师:呵呵,对,来个海陆空面面俱到,可惜作者没这么写。

  生:我觉得两件事情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你看作者说自己张目对日,于是后面先写空中的事物;作者又说自己明察秋毫,说明他观察很仔细,于是后面又写了草丛中的事物。

  师:前面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后面一个)

  师:好,后面一位是从文章的前后结构来分析的,前后对应啊。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智慧的思考。(鼓掌)

  师: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考?(生沉默)

  (师指着板书提示:你看两件事情的具体位置)

  生:应该是从屋内写到院子。

  师:对,由内到外,继续鼓励他们的有智慧的思考吧。(鼓掌)那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啊?

  生:应该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我们一句一句分析怎么铺垫的?“余忆童稚时”?

  生:交待了文章的主人公,说明本文是作者的回忆。

  生:“张目对日”和“明察秋毫”是在为后面的两件事情作铺垫。

  生:“见藐小之物比细察纹理”说明作者有个仔细观察的习惯。

  师:最后一句应该抓住这个词“故”,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先给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总结。

  师: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最好这样说:总领全文(板书)好,继续质疑。

  生:文章为什么不在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你读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结束了,有什么感觉?

  生:好想读下去,到底他把癞蛤蟆赶到另外的院子里又干什么。

  师:呵呵,作者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啊,这样好不好?

  生:不写完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象,回味无穷啊。

  师:说得很好,那到底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密啊。

  师:呵呵,总结的段落可以不写啊,写多了还有可能重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生笑)

  生: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来玩,怎么不想象成乌鸦?他们都是黑色的。(生笑)

  师:我觉得可以想象成乌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事情的特点来回答。

  生:可能在作者心中,玩白鹤比玩乌鸦更有趣。

  生:我觉得白鹤比乌鸦更像蚊子,这样想象更自然一些。

  师:你的意思是说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吗?(生点头),我们想象一下白鹤和蚊子有哪些相似?

  生:白鹤和蚊子的嘴巴都非常尖,腿都很长。(生笑)

  师:同意,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心中的喜好来写,这种由此及彼的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想象,就叫做:联想(板书)

  生: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小动物想象写成大动物?(生准备回答)

  师:我强调一下,这个问题问的时候应该把“想象”换成“联想”。作者的想法应该与自己个性有关系。

  生:因为作者在家里玩,很想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玩,于是就联想成了外面的“鹤”与“野兽”。

  师:说实话,老师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一问一答太有价值了,帮助我们弄清了作者的很多想法。我们应该怎么感激他们?(鼓掌)

  (掌声后,我发现没有同学质疑了)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愿意和小沈复一起玩吗?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观察。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思考,想象十分丰富。

  师: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喜欢观察喜欢思考的同学啊,同学们可要多和他们一起玩哦。(生笑),小沈复身上还有没有同学们没有找出的性格啊?

  生:我认为他很有爱心。因为他最后把癞蛤蟆赶走了。要是我就把癞蛤蟆打死,干扰了我观察的雅兴。(生笑)

  师:啊?哪些同学支持把癞蛤蟆打死?(少数男同学高高举手)看来我们班上有同学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哦。(生笑)

  师:不管怎样,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回答,说出了我们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我们应该――(老师还没说完,教室已经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么有趣的故事写成文言文?这么难懂。

  一生站了起来:作者是清朝的人,写的当然是文言文。

  师:难懂吗?(生齐:不难)你看老师没有讲字词的含义,你们都明白了文章的内容。当然,古代人就些古文吧,我们现代人还是要写―――――(齐)现代文

  四、小结反思:

  师:今天上课,同学们的积极超出了我的想象,告诉你们,本老师根本没有备课哦,(生:啊?)呵呵,看来童年的确很有趣,带动了同学们这么积极的思考。你们的童年即将过去,童年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说关键词

  生:有趣。(生笑)

  师:除了有趣呢?

  生:难忘

  师:有趣自然难忘,有没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

  一生:不幸。

  (其他同学都好奇地看着她,这个同学在日记里面说起了小时候由于外公外婆重男轻女,爸爸和妈妈闹了矛盾离了婚。我害怕她的回答影响了同学们的情绪,没有让她起来讲原因,更何况她爸妈离婚很多同学都知道。)

  师:老师很欣赏你刚才的回答,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啊,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自然童年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样,正是因为童年的很多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让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走向了成熟。

  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思考,才让老师今天汗流浃背。孩子们看着穿着t恤的我,狂笑不已。

  下课,我提高了嗓门!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5课《童趣》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09520118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