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

  25 杜甫诗三首

  山东省寿光市王高一中   刘广福

  ☆目标聚焦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

  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

  举目纵观傲视群山。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

  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

  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

  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三)背译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

  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设计选题,课外探究。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请分析。

  研究方法:

  ①搜集关于《春望》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资料等。

  ②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背景资料等。

  ③仔细研读这首诗,获得自己的感悟。

  ④参阅各方面的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

  推荐书目:

  《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词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版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理解词语,复述课文

  ◆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

  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

  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军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自我选题,推荐作业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

  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名师点评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    孙辉)

  这是一堂较为典型的和谐教学的示范课。教师对作者和作品驾轻就熟,了然于心,对课文的赏析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其实用心良苦。教师非常巧妙地由“出入无完裙”切入,引导学生逐层认识到战争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官吏带来的巨大恐惧,给作为诗人的杜甫带来的严重的身心创痛,由此串起整个故事情节。在激活练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揣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试图从中寻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沉淀积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同学们的掌声正是对这种崇高精神的赞美与肯定。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符合和谐教学的模式,更体现了时代追求的创新精神。石壕吏固然有着凶恶的嘴脸,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换位思考,透过其凶恶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下层小官吏的无奈恐惧。诗歌一方面揭露了兵荒马乱、酷吏横征暴敛、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忍辱负重、慨然赴国的高尚情怀。“天意须君会,人间有好诗”。战乱固然使诗人写出了大量光照千古的诗篇,但战争对诗人灵与肉的摧残,对千百万生灵的涂炭,作为人民的诗人,其心灵又是何等的伤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宁可不要这一段历史,也不愿我们的人民经历战火,颠沛流离。这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气魄。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2

  【目标聚焦】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

  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

  举目纵观傲视群山。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

  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

  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

  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三、背译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

  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设计选题,课外探究〗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请分析。

  研究方法:

  ⑴搜集关于《春望》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资料等。

  ⑵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背景资料等。

  ⑶仔细研读这首诗,获得自己的感悟。

  ⑷参阅各方面的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

  推荐书目:

  《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词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版。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理解词语,复述课文。

  〖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

  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

  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 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军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自我选题,推荐作业〗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

  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名师点评】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 孙辉)

  这是一堂较为典型的和谐教学的示范课。教师对作者和作品驾轻就熟,了然于心,对课文的赏析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其实用心良苦。教师非常巧妙地由“出入无完裙”切入,引导学生逐层认识到战争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官吏带来的巨大恐惧,给作为诗人的杜甫带来的严重的身心创痛,由此串起整个故事情节。在激活练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揣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试图从中寻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沉淀积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同学们的掌声正是对这种崇高精神的赞美与肯定。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符合和谐教学的模式,更体现了时代追求的创新精神。石壕吏固然有着凶恶的嘴脸,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换位思考,透过其凶恶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下层小官吏的无奈恐惧。诗歌一方面揭露了兵荒马乱、酷吏横征暴敛、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忍辱负重、慨然赴国的高尚情怀。“天意须君会,人间有好诗”。战乱固然使诗人写出了大量光照千古的诗篇,但战争对诗人灵与肉的摧残,对千百万生灵的涂炭,作为人民的诗人,其心灵又是何等的伤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宁可不要这一段历史,也不愿我们的人民经历战火,颠沛流离。这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气魄。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3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6、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的感受与收获。

  三、阅读赏析《春望》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创新学习,能力升级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2、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3、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五、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石壕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

  四、创新实践、能力升级:

  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六、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4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涵泳背诵。2.理解诗歌主题。3.把握诗作风格。【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2)自由朗读。(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4)齐读全诗。(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昼犹昏。“割”字提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4.自由背诵。

  第二课时一、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第四板块:感受情怀(屏显)。1.这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出来的?补充背景。(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2)《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约757)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的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目睹一片萧条、破败的长安城,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3)《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成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2.讨论明确。(1)《望岳》。抒写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思想抱负。(2)《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3)《石壕吏》。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3.带着诗人的感情去读每一首诗,要读得入情入境。指生读,再指生读,齐读。二、整合总结1.辨析比较。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内容、诗人关注的焦点(自我抱负——国家、百姓命运)、语言风格(豪迈激昂——沉郁悲怆——沉郁顿挫)等。2.由学生的有关辨析比较内容作结。“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诗人在年轻的时候抱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志向。年轻时候的诗作就充满了昂扬的气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使诗人更多地看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也时时地为国而担忧,他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心与时代、国家的命运息息相通。他的诗歌由前期的豁达开放而变得沉郁顿挫,充满了深深的抑郁,但他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彪炳千秋,永放光芒。3.背诵比赛。三、课下作业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资料宝藏】1.古诗库杜甫诗全集    2.杜甫图片以及《春望》书法作品   3.杜甫一生及其伟大诗篇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 邺 戍 妪 咽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6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老妇出门(    ) 老(    )力虽(    ) 如闻泣幽(    )不胜簪(    ) 决(    )2.填空。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造化神秀(聚集)b.家书万金(值,相当)c.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迁移过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答案:1.kān  yù  shuāi  zàn  zì  2.①杜工部集 杜甫 泰山华山 衡山 ②五言 叙事 3.c 4.b(一)1.唐 杜甫 2.战争 3.残破凄凉 4.见“要点详析”(二)1.七言绝句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对比 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4.a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9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0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    )  决眦(    )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______

  (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dài  zì  zān  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四、钟:聚集;  眦:眼角;  书:信;  抵:值;  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

  六、1.(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1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

  《望岳》

  1. 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4.逐句分析。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5.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仰望

  《春望》赏析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2. 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整体感知: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石壕吏》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头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2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很熟悉了,那位同学介绍一下?

  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师: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你能背过哪些?

  一生:《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一时记不起),师提示:小学学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

  生齐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提示:《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歌吧?

  生齐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去体味战乱中杜甫的忧国思亲之情。(板书:《望岳》和《春望》)请自读《望岳》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读)

  指名二生读。学生读音很准,节奏准确。教师强“夫”的读音。指导:五言诗歌的节奏划分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形式。

  师:读音准,节奏对,但是感情上似乎欠缺点。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来?

  生:豪迈,高昂。

  师:对。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请试着再读两遍。

  指名二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要求:女生齐读1,3,5句,男生齐读2,4,6句,合读7,8句。(学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2分钟的诗句背诵,看谁背得快。(学生背诵2分钟)请同位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学生背)。咱们再齐背一遍吧。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青年诗人杜甫,你来到了泰山脚下,请参考注释,加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美景,抒发涌动在你胸中的豪情。

  (学生吟诵,想象,表达)

  师:谁先来描绘一番?

  一生:泰山怎么样呢?啊,它是如此广大,在整个齐鲁大地上都看得见。我看到巍峨的泰山,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山这么高,把阳光遮住,山南山北一个白天一个黄昏。我一定要登上台上顶峰,那时群山都在我眼下都显得很矮小。

  师:(笑问)那你没看到半山腰的飘荡的云气?

  生:我看到层层云气在山间飘荡,山下的景物若隐若现,很是美丽。

  师:追问,你没看到小鸟?

  生:没看到。

  一生补充:大自然特别喜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了。我看啊看啊,看到缭绕的云气心胸激荡,看鸟儿归巢看得我眼角都快裂开了。

  师:你很注意细节啊。很好,这是细望所见。

  师:整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或者你对哪一句感悟最深?请大声吟诵你喜欢的诗句,在书上做好批注。可以从用词、修辞、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品味赏析。(学生读,批注)

  师:请把你的精彩与同位分享。(学生同位交流)谁来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一生:我最喜欢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虚写,写出了泰山的广阔无边。

  师:对,这是远望所见。

  一生:我特别欣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写作者一直在看啊看的,从早看到晚,看出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师:你欣赏的很到位啊!继续欣赏。

  一生: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的有情义,写出了泰山的美丽。

  一生:我觉得最后两句特别有意义。他要俯视群山,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那种不怕困难的决心。

  师:是啊,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这也是诗人的誓言:一定要攀登上人生的顶峰!所以,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共鸣。你读过的诗歌中,哪些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一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同学们积累的很多呀!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是否与你搜集的相同?有不同的可以记一记。多媒体出示: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学生一分钟读读背背)

  师:我们刚刚领略了杜甫的豪情,(完成板书)美景豪情。岁月悠悠,眨眼间,20年过去。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任用奸相,致使朝政日非,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杜甫正探亲在家,于是全家随着老百姓想西北方向逃亡,刚刚安顿好妻小,就投奔皇帝而去。别人都向荒村逃去,杜甫逆流而上,奔向城市,寻找皇帝。结果在路上南北叛军抓住,押解到长安。因为他官位卑微而未加关押。春天按时来到了长安城,可是,已经物是人非,长安城已经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已经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长安了。据史料记载,当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现在,你是45岁的杜甫,你困据长安城,你在三春时节望到了什么?心里感情怎样?请运用学习《望岳》的方法自学《春望》。

  (学生读诗,描述,感悟)

  师:告诉大家你的学习感悟。

  生:我读到了杜甫的忧虑。从诗中“破“字,我看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地忧虑。

  师:好,景语乃情语。借景抒情。

  生:我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看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师:这也是一个名句。一个“万金“,真实的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对家人的生命的担忧和牵挂。

  生:我觉得诗人忧国忧民,他不为自己考虑,想的是战乱时百姓。

  师:是啊。(完成板书:凄景忧思)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你能背过几句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我们再看一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歌。翻开主题学习《古韵今风翰墨香》39页,《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先自读诗歌一遍,然后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实际上是说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你理解的很好。

  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再次体会诗人的伟大情怀。(播放视频)

  师:唐诗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这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这里有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里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我们走进唐诗,走进经典,享受诗意人生!下课!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 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 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 搔 浑 溅 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 学生小组交流。

  2. 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 破 感时 恨别 抵 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 山河 城春 草木 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 感 搔更短 不胜簪 家书

  3. 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 对比反衬 寓情于景 颔联 触景生情 承上启下

  颈联 思家迫切 引起共鸣 尾联 细节描写 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5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0131118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