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通用15篇)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 ,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2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  王林琳 

  评析: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  吴忠豪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返回本页页首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返回本页页首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三、执教教师简介                            返回本页页首  

  王林琳,女,26岁,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近年来,多次在市级教学教研活动中作观摩教学。1998年4月,在华东地区六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智烧敌舰》,1998年11月,在沪粤江浙s版教材研讨会上执教《荔枝》,均获好评。1997年6月,获上海市s版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一等奖。1999年6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选拔赛特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林琳撰写的教学设计《当炸弹爆炸的时候——风智烧敌舰》等4 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上。她设计的《科里亚的木匣》等教案,被收录到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质课教案评点》。王林琳曾被评为长宁区先进工作者,长宁区优秀青年人才,长宁区优秀青年教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3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 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三、执教教师简介

  王林琳,女,26 岁,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近年来,多次在市级教学教研活动中作观摩教学。1998年4月,在华东地区六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智烧敌舰》,1998年11月,在沪粤江浙s版教材研讨会上执教《荔枝》,均获好评。1997年6月,获上海市s版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一等奖。1999年6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选拔赛特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林琳撰写的教学设计《当炸弹爆炸的时候——风智烧敌舰》等4 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上。她设计的《科里亚的木匣》等教案,被收录到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质课教案评点》。王林琳曾被评为长宁区先进工作者,长宁区优秀青年人才,长宁区优秀青年教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4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音       形状      气势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战马   浩浩荡荡

  潮过后   平静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5

  之五

  作者:澧水道小学 李宝霞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

  观潮

  潮来前

  声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形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6

  一.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 薄雾(bó báo)

  余波(bō pō) 风号浪吼(háo hào)

  二. 写近义词.

  霎时( ) 昂首( ) 颤动( )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 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四.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色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 调节室内的光线 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 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 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六.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航天飞机

  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 他一会儿俯(fǔ)冲,一会儿爬高,一会儿翻筋(jīn)斗,觉得很得意.

  突然一声呼啸(xiào),一个庞(páng)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他三角形的翅(chì)膀(bǎng),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无影无踪(zōng)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 怎么飞得这样快呢 "

  他找到智(zhì)慧(huì)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bīn)到帕(pà)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bì)把卫星捞(lāo)回机舱(cāng),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便开导他说:"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拌擞(sǒu)起精神,把已经放下的起落架收了起来,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

  1. 用适当的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句意保持不变.

  (1)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 )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

  (2)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 ),你也有你的长处.

  (3)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抖擞( )起精神.

  2. 按要求圈划.

  (1)用""画出具体表现飞机"很得意"的词句.

  (2)用""画出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句子, 并填空:

  ( )的翅膀 ( )的脑袋 ( )的机尾

  3. 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1)一段话中,能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请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按"总—分"关系给这段话分层,在层末用"|"标明.

  (3)航天飞机的作用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薄雾(bó√báo)

  余波(bō√pō)风号浪吼(háo√hào)

  二. 写近义词.

  霎时(忽然) 昂首(抬头) 颤动(抖动)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山人海)

  (2)形容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

  (3) 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风平浪静)

  四.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色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风号浪吼.

  六.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2)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1)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5)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3)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航天飞机

  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他一会儿俯(fǔ)冲,一会儿爬高,一会儿翻筋(jīn)斗,觉得很得意.

  突然一声呼啸(xiào),一个庞(páng)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他三角形的翅(chì)膀(bǎng),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无影无踪 (zōng)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 怎么飞得这样快呢 "

  他找到智(zhì)慧(huì)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bīn)到帕(pà)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bì)把卫星捞(lāo)回机舱(cāng),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便开导他说:"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拌擞(sǒu)起精神,把已经放下的起落架收了起来,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

  1. 用适当的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句意保持不变.

  (1)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可能)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

  (2)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优点),你也有你的长处.

  (3) 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抖擞(振作)起精神.

  2. 按要求圈划.

  (1)用"__"画出具体表现飞机"很得意"的词句.

  (2) 用"__"画出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句子,并填空:

  (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3. 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1) 一段话中,能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请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按"总—分"关系给这段话分层,在层末用"|"标明.

  (3) 航天飞机的作用主要有在太空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以及把出了毛病的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维修.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7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 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004-03-16]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二、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音乐录音带、词语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潮”。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3.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4.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三)再读全文。

  全班齐读课文。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0

  教学目的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quot;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三、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整体感知。

  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

  2.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雷霆A 、ting B.tin( )。②杨诚斋A、zai B.zhai( )

  ③艨艟 A、mongtong B.mengchong④如履平地 A、lu B.lu..( )

  ⑤倏尔 A、shu3 B.shu1( )⑥一舸无迹 A、ge B.ke( )

  ⑦善泅 A、qiu2 Bqiu3( ) ⑧僦赁A、jiu1 nin B.jiu Knin( )

  ⑨罗绮 A、qi2 B.qi3…( )⑩鲸波 A、qiong B.jing( )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方其远出海门 A.当……时B.才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A.城市B.城墙

  ③倏尔黄烟四起 A.忽然B.迅速

  ④皆披发文身 A.画着文彩B.花纹

  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A.江岸B.江的干流

  ⑤珠翠罗绮溢目 A.映眼B.满眼

  五、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

  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

  (备学生)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

  3.学生熟读课文。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字词教学,除生字外,还要注意"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教学。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注解把文章译成白话文。

  八、教学后记:

  《观潮》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阝是)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

  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

  1. 熟读课文。(A)

  2.完成补充练习。(B)

  3、投影练习显示:(C)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六、说课精要:

  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场面描写十分精彩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南宋时观潮活动不甚了解,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稍作介绍。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循续渐进地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

  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1

  一、           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           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  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           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  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  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  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  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  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  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  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  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  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 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       仅如银线——形     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喻

  近       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 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 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流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2、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能够表现来潮时的壮观画面的录像带;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那么雄伟、壮丽,让人读来赞叹不已。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2《观潮》,里面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更可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钱塘江大潮那雄浑、磅礴的气势。好不好?(齐读课题:《观潮》)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理解得很到位。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大家回家预习了课文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你查到了什么?(生:)有了这些资料,同学们学习起课文就更加游游刃有余了,下面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电脑屏幕上出现第三、四自然段配乐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电脑播放录像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感觉怎样(生:声音大、震耳欲聋;场面很壮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用笔划出并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引导其感受气势大)读得不错。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最后横贯江面”,使人感觉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咱们用激动的心情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生: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比作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感觉很高又很壮观)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我们来分组比赛读读看。

  生:(分组比赛读)

  师:读得真不错。当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能告诉大家?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从这句话又感受到什么呢(生:浪潮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又像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那么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挑战。)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师:谢谢鼓励,轮到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再次为你们喝彩!还喜欢别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是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教室里也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让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样子来。

  生:(齐读该句)

  师:谁愿意把“江面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指名生读

  师:写得多精彩呀!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写的。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听——打”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电脑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输进电脑的括号里。

  师读生边听边打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在电脑的括号里输入相应的字)——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调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电脑播放录像)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听着动情的背诵看着精彩的画面,使人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答出,师马上把词贴在黑板上)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师:反应可真快!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出示电脑上的习题————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一用。现在还有点时间,大家可以自学下课文另两面三刀部分“潮来前,潮过后”或者网上邻居或上网看看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但要求做好记录。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  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 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略)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4

  《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第二十八课答案: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    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5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次有幸听到第三届重庆市语文赛课活动中南岸区的郭蕾老师执教的《观潮》受益非浅,郭老师不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读的兴趣,而且让听课的老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片段赏析一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勾出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老师抓住这个契机,)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学生如临其境地(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老师和蔼地说,)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有点感情。(实事求是地评价。)

  师:你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吗?

  生:(自信地说)能。学生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

  师:他是怎样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的呢?

  生: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

  师:(问读的那个学生)你自己觉得呢?

  生:刚才读得还不够有气势,我相信我还能读得更好。(学生自发地为他的自信喝彩。)

  师:你很自信,那就请你再读一次,我们再欣赏欣赏。(可以看出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学生有表现的欲望,老师就给他提供空间)

  生:(生读)

  师:我也欣赏这句,但我更欣赏他的勇气和自信。

  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声请并茂地读,还带上了动作表演读。(老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掌。)

  (老师很谦虚地问)有没有你欣赏的地方呢?

  生:您的字音很准。

  师:谢谢你,你很有礼貌,对长辈称呼“您”。

  生:老师带上了动作。

  师:做动作有什么好处呢?

  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潮来时的气势越来越凶猛,感觉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生:很直观,让我们加深了理解。

  师:那谁来说说,横贯江面是什么意思?

  生:占满的意思。

  师:你用什么方法理解到的?

  生:从你读到“横贯江面”时做的动作体会到的。

  师:一边观察,一边动脑筋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你们也做做动作读读这句话。老师全面巡视,适时帮助,参与学生的读和评议(学生读得铿锵有力,似乎要把整个江面占满,可以看出学生都理解了),两个学生带上动作读后互相评议对方,老师加入其中一组评议时说:“我欣赏这样的孩子,互相读后纠正,评议,这样能帮助我们把书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滋味,激发了老师读的愿望,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这个读的片段里郭老师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而是从深层次分析,反映了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这样匠心独具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片段欣赏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学生很积极地准备。)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学生自发鼓掌,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就这样在学生竞争着读,男女生比赛读,老师参与其中竞赛,小组比赛读中学生读地主动,读得用绘声绘色,使听课的老师赞不绝口。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在前面分别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回归整体,老师请学生再读一读三段,引导下面的老师们也去观潮。

  (学生再一次带着自己深刻的体会朗读,使听课的老师也感受到潮水一步一步在向我们逼近和潮水滔天的声势。)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现在自己说说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可以看书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还可以跟着老师的画面说。

  (学生自由说,兴趣很高)

  学生一起边看课件画面边说边表演潮来时的景象。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先凭借文字感悟再看课件实实在在地感受,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这节课老师把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对于个人来说,朗读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对于学校的教学来说,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许多知识通过朗读来传达给学生,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本课教学中老师具备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能力,引导学生每次朗读有层次,有目的:一读理解词语,二读体会潮的壮观,三读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创设了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不愿意读到读出了味,读得意由未尽,就这样用读的方式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郭老师就是这样把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带入了语言文字的佳境,领略课文的意味,直到下课,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意犹未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读的魅力。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整体观潮,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

  反思:

  这节课的通过创设情景把读运用得可谓灵活自如,老师能不能创设新的情境,比如设计一个综合运用本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落实“三维”目标,我想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是有好处的。

  (语 文 课 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0326118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