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颜值担当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杨修之死》

微信扫码分享

《杨修之死》(精选16篇)

《杨修之死》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哼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词读音。

  2.让学生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①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修卖弄聪明:破字――忌;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吴质事件――愈恶;教植出门――怒;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②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杨修之死》 篇2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杨修之死》 篇3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4、  能用辩证的观点区分小说与史实中的曹操。

  5、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本书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称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大家说说这本书是?提到《三国演义》,你能想起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呢?今天呢,我们一起来研读出自其中的一个故事——《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三国演义》或者作者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们吗?

  2、本文的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谁能向大家说一说?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说说杨修因犯何罪被杀?概述事情经过。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不会被杀?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文中写了几次“犯忌”之事?哪几部分写的?

  (研读第4-9小节)根据表格概括事件。

  事件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探讨死因。

  请同学们依据曹操、杨修在上述事件及“鸡肋事件”中的各自表现,讨论一下,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

  1、性格决定命运:杨修的性格决定了自身悲惨的命运。

  2、环境决定命运:杨修侍奉的主子——曹操,他的性格决定必杀杨修无疑。

  3、立场决定命运:杨修扶持曹植,而曹丕为世子,翦除异己,巩固政权。

  (五)概括形象:

  从同学们论述的杨修死因中,其实我们已经窥知了曹操、杨修两人鲜明的个性,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六)课外研究:

  曹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奸雄的形象,这与作者的政治倾向有关(“拥刘反曹”),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这样呢?

  (提供资料)

  鲁迅先生这样品析过曹操: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而已集》

  《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也品析过曹操:

  “其实曹操也未必多想杀人。他原本是非常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

  “曹操虽然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易中天《品三国》

  那就请同学们也来品析一下曹操——《我也品曹操》,请完成一个不少于400字的小练笔。

  要求:依据一定的情节或者细节,品析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也可以从历史角度;还可以将两者对比品析。

  (七)课堂小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

  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

  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八、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恃才放旷                      虚伪奸诈

  杨修   卖弄聪明               曹操  残暴多疑

  轻率大意                      心胸狭窄

《杨修之死》 篇4

  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 :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 忌之

  (2)一盒酥 恶之

  (3)杀近侍 愈恶之

  (4)告发丕 愈恶之

  (5)斩门吏 大怒

  (6)作教 杀心

  (7)鸡肋 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 忌之

  恃才戏主 一盒酥 恶之

  杨修 恃才伤主 杀近侍 愈恶之

  (恃才故旷) 告发丕 愈恶之曹操(奸雄)

  恃才干政 斩门吏 大怒

  作教 杀心

  恃才乱军 鸡肋 杀

《杨修之死》 篇5

  备课组初三学科语文执笔课题

  18杨修之死教时安排1教时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 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 “但”、“即”的不同用法。2. 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情感态度方面1.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的人物性格,联系时代环境理解人物的命运遭遇。能力方面1.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 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要点:

  1、在辩论中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2、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

  3、检查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音义的掌握情况,学习一些通假字              竞赛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 辩 论占40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前半节

  任务: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一

  准

  备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解释加点字词)

  适庖官进鸡汤( )

  数犯曹操之忌( )( )

  人皆不晓其意( )

  丕如其意( )

  植然其言( )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疏通

  文字

  障碍

  第二节

  任务: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二 竞 赛

  (一) 复 述

  (二) 必 答

  (三) 抢答

  四辩论 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

  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

  “梦中杀人”;②“簏 中物”;③“斩

  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 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 )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③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

  (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

  ②操因疑修zèn( ) 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 )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

  (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

  “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 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 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

  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训练口头

  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三总结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原因

  ┌───────┴───────┐

  杨修                     曹操

  ┌──┴──┐                 ┌─┴─┐

  恃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明

  └──┬──┘                  └─┬─┘

  内因                          外因

  │                              │

  (男)恃才放旷,终于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教学后记:   

《杨修之死》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简介作品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重点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故事。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黄盖、夏侯惇等众多人物形象,其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广远。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感情。)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2、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情节以及作者。

  (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等。)

  3、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介绍有关杨修的资料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诈败( )食讫( )

  麾军( )夏侯惇( ) 潛害( )绰刀(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不如其意(  )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第___回,作者____,名本,号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杨修因何事而被杀?

  (教师补充)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继位后,为免却国家将来出现争夺帝位的内乱,杀杨修是必然的事。

  (三)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

  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则可)

  1.杨修该死吗?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做会招来杀身之祸吗?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做?

  3.杨修之死这件事给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怎样的启示?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四)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侧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请根据课文的描写,说说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杨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请根据《世说新语•容止》中的描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参考)曹操:阴险奸诈、虚伪残暴、心狠手辣、妒贤嫉能

  3.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①读一读曹操的两首诗:

  《观沧海》                  《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4. 讨论:你想如果曹操还活着,看了《三国演义》,他会对罗贯中说一句什么话?

  三、小结:

  1.透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探讨杨修如果生活在今天会有怎样的结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段落,谈谈你的看法。

《杨修之死》 篇7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与罗贯中。

  2、掌握本文的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3、理解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及杨修的死因和启示。

  4、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

  教学重点是目标2、3;难点是目标3、4。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与图片 (5分钟) 

  导语的设计是为了复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从而引出本课。课前音乐的欣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气氛。同时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和历史人物。

  二、            教学步骤:分8块内容,分别是:

  (一)说一说  《三国演义》与作者罗贯中(2分钟)

  (二)做一做注音与解释。(3分钟)

  这些是检查预习情况的。从检查来看,字的读音掌握不够,词语的意思掌握较好。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面较广。

  (三)讲一讲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4分钟)

  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找关键句和概括能力。为后文的研讨曹操、杨修的思想性格做理论准备。

  (四)议一议(10分钟)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3.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

  (五)论一论 (3分钟)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       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以上二个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好的进行个性解读文本。

  (六)析一析(3分钟)曹操、杨修的形象 

  曹操:虚伪奸诈 残忍多疑 嫉贤妒能  老谋深算

  杨修: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卖弄聪明  轻率大意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概括能力以及分析小说的人物刻画的方法,明确人物思想性格。

  (七)谈一谈(3分钟)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联系实际,从小说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指导我们今后的做人原则。

  (八)练一练   (10分钟)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 

  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该环节是学以致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利用课外或第二节课完成。

  三、        结束。 (2分钟)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小结本课。

  呼应开头,放松心情,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课中插入一个视频,是为了学生能感知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有一点,“七步诗”的插入,是个临时发挥,也恰到好处。

  当然,本课也存在着不足,我竭诚地希望大家能够指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何田初中 余能宝

  -11-

  1

《杨修之死》 篇8

  达标训练 1.《杨修之死》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小说家。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分析曹操的性格。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曹操该不该杀杨修?你对杨修被杀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孩子跪坐在椅子上,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他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苗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他睁大着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之后,孩子哽咽地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呀,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1.从文中摘出表现母亲“忽略”孩子的两个句子,写在下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空。文中第五、六段分别写到了母亲和孩子的“笑”。母亲“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孩子的笑则体现了________。3.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呀,真厉害,得了个满分。”你怎样理解母亲“看了看分数”这一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空空的”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题目“忽略”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活中,与小男孩的经历类似的事情,在你身上很可能也发生过,你认为母亲做得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三国演义》  罗贯中  本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2.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3.揭露曹操的虚伪、*诈。曹操肯定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能力提高】1.这四条原因,以第四条的说法较全面且符合小说的叙述,以第二条的说法较为简单、片面,不可取。第一条是直接原因,第三条是次要原因。所以第四条更有说服力。(如果同意第一条、第三条的分析,强调这两方面的原因的重要性,也不为错。)2.此二问答案均不惟一。第一问略。第二问,参考:总的来说,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正常人的心理,这需要从小培养。 【开放探究】1.(1)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里去了。(2)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2.她认为孩子太天真、幼稚  认真和自信3.(1)母亲只关注“分数”,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2)要点:失望、失落等。4.要点:(1)忽略了孩子纯真的童心。(2)忽略了孩子对生命的关爱。5.略

《杨修之死》 篇9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4.评分标准:

  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杨修虽然恃才傲物,但也不至于有被杀的大罪过。有才的人很难容于社会,这是为什么?

  1.注意以下字音:

  庖(páo) 鸡肋(lēi) 惇(dūn) 禀(bǐnɡ)

  主簿(bù) 辕(yuán) 丞(chénɡ)相 恃(shì)

  放旷(kuànɡ) 匙(chí) 褒(bāo)贬(biǎn)

  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迳(jìnɡ)

  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阻当(dǎnɡ同“挡”)

  叱(chì) 麾(huī) 阜(fù) 拈(niān)弓 绰(chāo)

  2.解释字词。

  找出疑难字词加以解释。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准备工作。

  男女生分成小组,进行准备。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第一个观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梳理材料。

  三、布置作业。

  1.回去继续收集、梳理材料。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以下选项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匙(shí) 褒(bāo) 庖(páo) 鸡肋(lèi)

  n.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主簿(pù)

  C.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麾(huì)

  D.拈(niān)弓 阜(bù) 辕(yuán)门 丞(chénɡ)相

  二、解释画线的词语。

  a.适庖官进鸡汤( )

  b.数犯曹操之忌( )( )

  c.人皆不晓其意( )

  d.伺察之( )

  e.佯惊问( )

  f.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杨修之死》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故事情节分析: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杨修之死》 篇11

  教学内容

  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

  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第六件事:唆使曹植立斩邺城门吏,结果又被人告知曹操。“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第七件事:为曹植作咎教十余条,答教又被曹丕派人偷去,告诉了曹操,杨修落了个欺主之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作答)(5分钟)

  1.(男)给下列加黑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鸡肋( )

  (2)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3)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竟取匙与众食qí( )

  (2)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3)延弃弓chāo(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三国演义》中,本文则是插叙。一般来说,记叙文中的插叙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只具有“片断性”;并且大多是交待解释、连带叙述介绍、填补缝隙堵实漏洞的文字,它虽然在客观上能起到说“此”而顾“彼”、勾“前”而联“后”的作用。但主要却是为了交待清楚事情的龙去脉。《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却与其他的插叙有所不同,插叙的部分成了文章的主体。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布置作业

  1.请你谈谈对“杨修之死”的看法。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杨修之死》 篇12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宜昌市实验初中    韩宗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媒体:课件 、 《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方法:(四读法)  

  1、泛读,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2、精读,分析人物性格。  

  3、赏读,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4、延读,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悲壮之情)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样的形象。(师板书课题)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创作了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以三国历史为题材,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因它在思想和艺术水平上的成就都很高,被称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师:《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二、预习检查:1、字词 请学生齐读字词。  2、翻译句子  

  三、泛读,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是杨修之死,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请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朗读课文。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对于曹操杀杨修,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是曹操,你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杀杨修。为什么?  

  曹操杀杨修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杨修因为鸡肋事件被杀,我倒觉得是曹操一时冲动,小题大做,痛失了一个杰出的人才。你们认为呢?  

  2.朗读任务:原来曹操杀杨修是酝酿已久,那么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大家分小组速读课文,完成这样几个任务:(1)组内互讲故事,等会请两位同学来任选一个故事讲一讲。(2)把每个故事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3)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现在请两位同学任选一个讲一讲。请大家欣赏第一个故事,注意曹操的语言和表情。现在哪位同学来概括故事并找出曹操的心理反应?  

  事件                        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改建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生活小事  分食酥饼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宫廷斗争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作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学生探究杨修的死因。(学生各抒己见)  

  这六件事情导致了杨修之死,到底是那些原因导致杨修之死呢?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一是杨修卖弄聪明,违反军纪,被杀是咎由自取..  

  二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三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杀修真正原因是什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有一首诗可以说是对杨修之死因的最好的评价。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聪明杨德祖,世代系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1)写曹操兵败班师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特别是曹操,他的一句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让人感觉到他的一种霸气。其实我们班有不少同学是历史通,那么在历史上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  

  (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而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精兵法,善诗歌。曹杀修也有更深层的原因,杨修是一位文人,他的许多朋友都被曹操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孔融、祢衡等),杨修的父亲杨彪与曹也有矛盾,因此杨修认为曹杀己是早晚的事。他也更恃才放旷、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终于被杀。)<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所以大家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六、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这样看来,杨修确实才华横溢,却并非是一个聪明人。但历史上也不乏既具文采,又深受君主器重的才子。清代的纪晓岚就是其中一位。请阅读这则材料,说说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君主最忌讳的也是功高盖主。纪晓岚却能够在宫廷争斗中游刃有余,我想他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之人。  

  七、思考探究:  

  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曹操因为他的才而赏识重用他,也因为他的才而杀了他。这样一个对比可能让我们感慨良多。那么如果杨修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锋芒不可不露,但也不可太露,更不可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因为毕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八、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①我眼中的曹操      ②曹操——奸人也?英雄也?      ③ 一代枭雄曹操   

  ④读《三国》看曹操         ⑤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评曹操的用人原则  

《杨修之死》 篇13

  《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4.评分标准:

  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杨修虽然恃才傲物,但也不至于有被杀的大罪过。有才的人很难容于社会,这是为什么?

  1.注意以下字音:

  庖(páo)     鸡肋(lēi)    惇(dūn)      禀(bǐnɡ)

  主簿(bù)    辕(yuán)    丞(chénɡ)相   恃(shì)

  放旷(kuànɡ) 匙(chí)     褒(bāo)贬(biǎn)

  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迳(jìnɡ)

  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阻当(dǎnɡ同“挡”)

  叱(chì)     麾(huī)     阜(fù)   拈(niān)弓   绰(chāo)

  2.解释字词。

  找出疑难字词加以解释。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准备工作。

  男女生分成小组,进行准备。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第一个观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梳理材料。

  三、布置作业。

  1.回去继续收集、梳理材料。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以下选项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匙(shí)     褒(bāo)     庖(páo)      鸡肋(lèi)

  n.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主簿(pù)

  c.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麾(huì)

  d.拈(niān)弓  阜(bù)      辕(yuán)门   丞(chénɡ)相

  二、解释画线的词语。

  a.适庖官进鸡汤(    )

  b.数犯曹操之忌(    )(    )

  c.人皆不晓其意(    )

  d.伺察之(    )

  e.佯惊问(    )

  f.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

  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第六件事:唆使曹植立斩邺城门吏,结果又被人告知曹操。“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第七件事:为曹植作咎教十余条,答教又被曹丕派人偷去,告诉了曹操,杨修落了个欺主之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作答)(5分钟)

  1.(男)给下列加黑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鸡肋(    )

  (2)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3)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竟取匙与众食qí(    )

  (2)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3)延弃弓chāo(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三国演义》中,本文则是插叙。一般来说,记叙文中的插叙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只具有“片断性”;并且大多是交待解释、连带叙述介绍、填补缝隙堵实漏洞的文字,它虽然在客观上能起到说“此”而顾“彼”、勾“前”而联“后”的作用。但主要却是为了交待清楚事情的龙去脉。《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却与其他的插叙有所不同,插叙的部分成了文章的主体。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布置作业

  1.请你谈谈对“杨修之死”的看法。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三个通假字,其中“当”通_______、“分”通________、“付”通______。

  3.学完课文,请你试着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c  二、a.恰逢  b.屡次  忌讳  c.了解  d.守候  e.假装  f.只要  就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身死因才误”  2.“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3.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学生可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杨修之死》 篇14

  杨  修  之  死

  一.导入

  假如有人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哪一朝、哪一代最为人们所熟知?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既不是巍巍大汉,也不是赫赫盛唐,而是本应该鲜为人知的一个小小的时间段——三国。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历时不过70余年,其中既无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期盼的“天下归心”的局面,更无王粲在《七哀诗》中所向往的“文景之治”;所有的只是战火纷飞,龙蛇混杂,纷纷攘攘的一片。

  相信罗贯中先生从来没有想过:他写下的这一本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二、入题

  1、《三国演义》及作者介绍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

  3、杨修介绍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三、研读课文

  问1:杨修因什么而死?“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分析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从而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并且重点分析杨修参与家族统治的纷争导致的最终的结果。)

  曹操:阴险残忍 、 机变狡诈、虚伪 、善于权术,自私自利、残暴、率性、不安、多疑

  杨修:恃才放旷、  毫无心机、疏放不羁、张扬个性

  问2: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在于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后人诗曰: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它是“三分实,七分虚”,作者站在“拥刘反曹”的立场上赋予了杨修更多的正义之气,给了曹操更多的反面的评价。事实上,对杨修之死,《三国志》记载:“太祖既虑终始有变,以杨修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可见,主要的缘由还是因为杨修参与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鸡肋”事件只是他杀杨修的一个借口而已。

  然而我们知道,杨修的性格应该说是造成他死亡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从杨修身上又得到了怎样的认识呢?请从为人处事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五、作业

  1、历史上的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2、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3.观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杨修之死》 篇15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随着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文中找出并写在下面:

  2、  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3、  曹操自称”梦中好杀人”是确有其事,还是另有原因?

  4.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5.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

  6.对于杨修之死,有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杨修自己,有人认为因在曹操,请说说你的观点:

  [课外美文赏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文中的”玄德”指的是            ,“关、张”分别指的是          

  两人,文中曹操所说话中隐含一则成语,即        

  2.刘玄德志在天下,为何却甘愿在下处后园种菜?

  3.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个性?

  4.其实曹操对天下英雄心中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玄德来品评?玄德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5.当曹操指出“近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本段可谓是曹操与玄德的一次没有兵刃的交火,在这次交锋中孰胜孰负,说说你的看法:

  7.文段中曹操把天下英雄比做是“龙”,我们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写出三个有“龙”字的成语:

  8.读了本文后,你认为玄德和杨修二人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片段作文练习]

  用现代汉语改写文中的一件事,要发挥想像,运用过去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

  参考答案:

  [课内语段精读]

  1、甚忌之——而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操大怒——操见了大怒2、因为他发现杨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而曹操本就老*巨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3、不是,只是因为他不信任别人,生怕别人加害于他,不喜欢别人在他入睡时*他太近而编的一个借口。4、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将门吏杀了出城去。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5、发现杨修为曹植准备了“答教十余条”后,因为杨修已介入了曹操二子争做太子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曹操所忌讳且不允许的。6、杨修:恃才放旷、不拘小节,不会审时度势,一味卖弄,更不懂得曹操的个性,屡犯曹操之忌,所以招之杀身之祸。曹操:老*巨滑、心狠手辣,绝不允许别人猜中他的心思,更不愿别人插手他家里的立位矛盾,所以必杀杨修。

  [课外美文赏读] 1.刘备 关羽  张飞   望梅止渴2.为防备曹操识破而被曹操所害。3.不是,只是为了试探刘备,表现曹操的老*巨滑。4.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才略过人,将来是否会变成他的对手。不是,刘备是故意装拙,骗过曹操,好让曹操不对他起疑心。5.刘备十分惊慌而筷子落地,但并非他所说的是因为打雷的原因,而是被曹操一语道破,可见刘备反应极快,心计更胜曹操一筹。6.刘备胜,曹操败了。因为曹操被刘备的假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7.龙马精神   龙腾虎跃  龙盘虎踞  画龙点睛

《杨修之死》 篇16

  作者:阿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5-5-31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 ②操因疑修zèn( ) 害曹丕。③延弃弓cao( ) 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 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

  “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杨修之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1196118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