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精选4篇)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1

  莫晖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三、布置作业 

  熟读这五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并讨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可怜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如果写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但是,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这里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零,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所以诗人说“似曾相识”。但是,这里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光,以及随时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3.学生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绘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作者的人生渴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比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204-211页。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各首诗词的意境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还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突破

  1.制作课件,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节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第二节课前,让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内容,预习苏轼的《江城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3.第三节课前,让学生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学生准备

  1.第一节课前,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语的考究。

  2.第二节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背诵学过的两首词,预习下面的两首词。

  3.第三节课前,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回顾诗词常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蕴美、音韵美。

  4.分析作者用词的精炼和考究。

  学生活动

  1.巩固旧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诗词名家以及代表作品。

  3.感受作品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4.学习诗词的用语,注意在习作中运用。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分析诗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三、组织讨论,总结回顾(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

  4.回顾两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两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诗词。

  4.回顾三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三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本课总结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所选的几篇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板书设计

  诗词五首

  望江南  温庭筠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武陵春  李清照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选的都是名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比较高,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词语注音。

  脉脉(    )舴艋(    )

  答案与提示:mò    mò    zé    měng

  2.解释句中加粗的字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

  也拟泛轻舟。

  答案与提示:姑且,暂且;定将;打算。

  3.体会《望江南》的写作特色。

  答案与提示:温词多“密丽”之作,此词的风格却较为疏淡。作者没有一字写女主人公的容貌服饰,而专作心态、心绪描写,景物的构置也完全服从于映衬心态、烘托心绪的需要,因而与作者的其他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

  4.《破阵子》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答案与提示: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个性练习设计

  1.根据温庭筠的《望江南》,画一幅图画。

  2.《武陵春》中“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与提示:“闻说”二句宕开一笔,“也拟”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3.《破阵子》中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答案与提示: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却“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4.写一篇3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3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 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约  客

  如梦令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本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得知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时喜极而泣的心情,刻画出作者急欲归乡,兴奋欲狂的形象。可见诗人的赤诚的爱国之心。

  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

  上阕由怀古到叹今,四句话写尽了近五十年来的惨痛的历史和自己的无限悲愤,完全借山水来表达。

  下阕紧承上阕,表达了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二、问题研讨

  1.“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2.反复诵读《滁州西涧》,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3.反复诵读《约客》,体会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4.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李清照的词,并用你那漂亮有力的字把它们抄录下来,然后,分析鉴赏一下李清照的词的特点。

  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论词强调音律,崇尚典雅、情致,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词慷慨,与其平常词风不同。

  5.仔细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下阕,理解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

  6.归纳这五首诗词的作者、生活的朝代、诗歌的体裁、出处、主题和写作特点。

  题  目 作  者 朝代 体裁 出  处 主  题 写作

  特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唐 七律 《杜工部集》 收复失地,

  无比欣喜 爽朗、

  明快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七绝 《韦苏州集》 恬静幽邃,

  淡淡感伤 烘托、

  衬托

  约  客 赵师秀 南宋 七绝 《清苑斋集》 约客不至,

  集虑不安 字简、

  意深

  如梦令 李清照 南宋 词 《漱玉词》 雨后花残,

  多愁伤感 婉约、

  细腻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南宋 词 《稼轩长短句》 北方沦陷,

  极度哀愁 豪放、

  慷慨

  三、名句鉴赏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四、靓点点击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 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装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2.《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以色(绿、红)代物(叶、花),又用俗词(肥瘦)形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验活动

  1.请阅读辛弃疾报国有心、请缨无路、无限悲愤的《破阵子》,然后联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研讨一下辛弃疾词的特点。

  2.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李清照早年和她四十四岁以后的词,比较她前后两个阶段词的特点,从而了解其思想及性格特点。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练习全解

  一、反复诵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不同的心情,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的喜悦心情,这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可看出,高兴得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想象着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乡。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则是辛弃疾在江西造口抚今追昔,想象着金人当年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忠于南来坚决抗金的决心,这从“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句可以看出。

  2.想象《滁州西涧》描绘的画面,并说说所配插图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很平常的景色: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鹤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这给我们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诗的寄寓是作者对那些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情,这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还似乎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却不动声色地蕴藉着自己的心迹。

  3.《约客》和《如梦令》反映了诗人怎样不同的心境?

  《约客》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诗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的粗体字词。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歌:歌唱。青春:春天。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怜:爱。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枝叶繁茂,花儿凋零。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可惜。

  三、背诵课文。

  本课编选了唐宋五位作者的作品,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同学们可以在背诵中多角度地领略唐宋诗词的精粹,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填空。

  (1)白日放歌须纵酒,         。  (2)春潮带雨晚来急,         。

  (3)黄梅时节家家雨,         。  (4)有约不来过夜半,         。

  (5)知否?知否?         。   (6)         ,毕竟东流去。

  2.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字词。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想象一下《滁州西涧》描绘的画面,并说说本诗所配的插图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4.《约客》和《如梦令》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阅读实践

  (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此诗选自             ,作者是       代的             。

  6.解释粗体字词的含义。

  (1)涕泪                     (2)却看            

  (3)漫卷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二)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8.反复诵读,说说本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9.理解“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一诗句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

  1.(1)青春作伴好还乡(2)野渡无人舟自横(3)青草池塘处处蛙(4)闲散棋子落灯花(5)应是绿肥红瘦(6)青山遮不住

  2.(1)歌:歌唱。青春:春天。(2)怜:爱。(3)绿肥红瘦:枝叶繁茂,花儿凋零。(4)可怜:可惜。

  3.略。

  4.《约客》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少女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作者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5.《杜工部集》  唐  杜甫

  6.(1)眼泪。(2)还、再。(3)随便。

  7.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了蓟北的喜悦心情,这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可以看出:高兴得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想象着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乡。

  8.上阕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阕着重写作者南渡前在汴梁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9.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1895118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