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 者: 唐 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 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 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 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

  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

  1,四年级组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考分析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些同学在进行体育锻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列式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么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2、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你们能够象这样再说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说的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算等号左右两边的得数分别是多少)

  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板书:省略号)

  4、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从中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学生发现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本子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回答。

  5、大家都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我们一般都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个规律该怎样表示呢?板书:a+b=b+a。(学生读一遍)

  6、教师指着板书指出: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也就是说: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7、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8、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观察比较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回答。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问:谁会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28+(17+23)

  请大家把这两题的答案算出来。

  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28+(17+23)

  (2)枚举归纳。

  课件出示 :算一算,下面的 里能填上等号吗?

  分4组每组计算一道。交流得数。

  通过计算下面的 里能填上等号吗?

  板书:(45+25)+13 = 45+(25+13)

  (36+18)+22= 36+(18+22)

  问:象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很多。(板书:省略号)

  2、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这些等式,并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媒体出示:①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

  (2)问:如果用a、b、c 表示三个加数,你能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 (a+b)+c= a+(b+c) 读一遍。

  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师指着板书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律。加法的这些运算律在学习中经常能运用到。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课件)

  (2)让学生说说每一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指名解答。

  2、书本翻到58页 ,第二题,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直接在书上填一填。

  3、多媒体出示4道题,男生做第一组,女生做第二组。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4、第5题:连一连,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课件演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教材p56-5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     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 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2、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

  (2)媒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自由说)

  (3)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

  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28+1717+28)

  (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是加法交换律,就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如果有学生说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就及时指出,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的结论,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数目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请学生根据这个等式完成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二题。

  2、在列举中验证规律

  象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越多越好。开始: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三题。

  谁愿意来交流。

  提问:你写了几个?说说看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

  有没有比她多的 。

  提问:指着板书,你们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能说到加数不变,交换位置,结果是一样的就行。

  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老师给你时间你还能写吗?

  能写几个?无数个,写不完,用省略号表示(板书……)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很多,写不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规律。(四人一组讨论,然后交流。)用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术法。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很长,又比较难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

  需要合作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搜集信息。

  估计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请同学起来交流:

  如果没说到: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板书:a+b=b+a。

  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的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用手势比划)“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了加法交换律。

  5.看第二个问题,谁能马上列出算式,17+23,马上说出不同的算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再自备本上做,计算出结果。

  交流:估计又学生列式28+17+23=68(人),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数)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板书:(28+17)+23(人)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估计有学生有列式28+(17+23)追问:这样列式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

  如果还出现其他算式基本上都归为两种思路,先算跳绳的人数或先算女生的人数。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生一起说,师板书:(28+17)+23=28+(17+23)

  提问:它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不符合,加数的位置没变)

  提问:加数的位置没变,那究竟加数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相加的顺序不同)

  引导学生一起说出: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再来看这样两组算式:算一算,下面的ο 里能填上等号吗?汇报前置性作业第四题。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如果有学生直接回答结果是一样的,教师添上= 请学生分组验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那现在老师来写个算式(28+46)+27=你能按照上面三个等式的规律写出等号后面的吗?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五题。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要点: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和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的结果是一样的 。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吗?板书……

  3、揭示加法结合律

  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

  小组讨论:(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提问: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你能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吗?这里的a,表示?b表示?c表示?

  板书:(a+b)+c=a+(b+c)

  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例如:

  9+7想:

  =9+(1+6)

  =(9+1)+6

  =10+6

  =16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加法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说给同桌听听。  

  师:第一题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第二、三题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道等式,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交换加数48和25的位置,再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所以在一道加法算式中,有时我们也可以同时应用两种运算律。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以上填空题。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能这么填写。  

  师:第三、四两道算式 ,我们都可以有两种填法,一种是只用加法的结合律,一种是同时使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场比赛,老师这有4道题,每组做一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快。   

  (1)38+76+24                    (3)(88+45)+12   

  (2)38+(76+24)                  (4)45+(88+12)   

  师:对于这样的比赛结果,你有什么话想说?

  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哪道题计算更简便些?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每组两道算式中的第二道算式相对来说比较快,因为我们在计算时第一步都可以凑整,计算的结果是10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了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连一连。想一想,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和是100。

  师:我们在找的时候,是先看个位上的数是几,然后再看哪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和它可以凑十,因为凑十是凑整的基础。例如75的个位上是5和25的个位上5可以凑十,然后再看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否得九。7+2得9,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两个数相加的和就是100。在今后的计算中,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在计算之前先观察一下,看看能否运用我们所学过的运算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先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有助于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5、游戏:谈话:我们班有60位学生,那么老师就是班级中61号,老师想和班级中的9、19、29、39、49、59号交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和他们交朋友?(凑整,简便)

  6、你想和班级中哪几号同学交朋友?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17+23=23+17                 =68(人)    =68(人)

  学生汇报的算式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参考书中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这样定义的:“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意三个数相加,不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数的顺序不同,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

  从这段文字中,我可以理解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其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是计算顺序改变,还是计算结果改变,其本质是计算的结果没有发生改变。事实上,在简便计算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经常是同时使用的。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课堂上并不是非常的重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间的区别。由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偏差,学生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56+72+28= 56+(72 +28,填空。呈现了以下的题目: + + = +( + )其实,题目的本意是要求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来填写,由于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本质区别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错综复杂起来:答案一、12 +13 +14=14 +(12 +13 )答案二、12 +13 +14=13 +(12 +14)答案三、12 +13 +14=12 +(13+14 )。从这些答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想当然的认为,这个算式中的所有加数都是可以随便交换的,我想怎么交换就怎么交换,反正最后的和是不变的。当然从教参大范畴的定义来说也是无伤大雅的,但是作为我们初学加法的运算定律,这样模糊的教学是有欠妥当的。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弥补,而不是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1、 用一句话描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师把学生口述的写在黑板上。

  2、 用你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师板书在相应的文字下面。

  3、 观察,说说你的新发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认识到加法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并没有改变加数的位置。

  通过以上环节的比较,学生清楚地明白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之间的区别。从而更正了它们之前的错觉。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5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片断一:

  师:谈话:天气渐渐凉了,我们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炼比赛了,冬锻炼比赛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的训练呢。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

  【反思】

  从课堂的引入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冬季锻炼比赛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提出了很多加法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片断二: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它们的结果怎么样?那你能用一个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吗?(等号)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反思】

  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4846118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