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只识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教学过程:

  一、以诗揭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会背这首诗吗?(出示诗题:游子吟),集体背诵。

  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根据回答板书:孟郊,学习生字:孟,读准字音)

  3、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母亲的恩情》,认真读好课文,你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习生字:恩,注意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2、圈画出本课生字词,标明自然段序号。

  3、在课文中画出与答案有关的句子。

  三、课堂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课文检查生字词。

  2、简要回答思考题。

  四、精读课文。

  1、孟郊为什么要写《游子吟》这首诗呢?

  学生 自读(1—3)段,思考:孟郊的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2、出示句子: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1)、理解“出远门”就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缝补”,就是缝新衣,补旧衣,为儿子出远门正做着准备。

  (2)、从哪里看出母亲忙得很辛苦呢?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理解“深”在这儿表示什么意思?从“还”看出什么?“一针针一线线”和“一针一线”比较,谁用得好?

  从这里你能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用课件放大课文插图:母亲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从图上看出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4)、此时,她一手引着线,一手捏这着衣襟边儿,正在凝神思考,她在想什么呢?读上面的句子。思考:从她这种想法中,你又能感觉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3、师小结:是呀,俗话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要远行,母亲怎么舍得,怎么不牵挂呢?她要把对儿的思念,牵挂,缝在那细密的针脚里。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有感情朗读上面句子。

  4、母亲又是怎么把思念牵挂说出来的呢?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5、指导看图: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母子作最后的告别。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舍不得郊儿,郊儿也舍不得母亲?读句子,理解母亲话语中的思念和牵挂。

  看郊儿的动作、神情,体会郊儿舍不得离开母亲。

  6、师:这是一个不忍离别的场景,这是一场母子情深的感人离别。

  7、看第三幅插图、读第三段。说说看到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理解“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8、师:孟郊看着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的小草,他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他想到了谁?他怎么想的?读句子:“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比较: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哪句好?体会反问句所起的强调作用。

  10、孟郊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你能替他说吗?

  享受着母爱的孩子,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11、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得意味深长。

  12、读诗《游子吟》,理解“意恐,三春晖”。

  13、读最后一段,从哪些地方读出孟郊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

  理解:“铭记”,抓住:“50岁,写成了,著名”,想象孟郊从十几岁到50岁,这么多年来,一直牢记着母亲的恩情最终写成了小诗《游子吟》,体会孟郊不忘母亲养育之恩。

  14、再读《游子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展示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与学生在一年级所学的《咏华山》类似,属于文包诗类。教学中 ,应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提供的几幅插图,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增强对诗句的感受,从而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

  生: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

  生:“忙着”一词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你说得真好,谁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生:我忙着做作业。

  生:妈妈忙着上班。

  生:小鸡忙着找虫子吃。

  生:中午,值日生忙着扫地。

  师:还有哪句话感动了你?

  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话感动了我,母亲缝得多认真呀!

  师:你体会得很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生:应该把一针针一线线重读,读出母亲的恩情。

  (反复读这个句子,在读中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孟郊的爱。)

  师:通过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妈妈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齐读课文第一小节,再次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生: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师:好,划出湿润一词,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生:孟郊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没有流出来。

  师:是呀!母亲的恩情深深打动了孟郊的心,他的眼睛湿润了,你觉得此时的孟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妈妈,你辛苦了!”

  生:“妈妈,我又让你操心了。”

  生:“妈妈,我会早点回来报答你的。”

  [教学反思]: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知要付出多少的爱。在这个片段中,师给学生自由的表达空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从“一针针”“一线线”“忙着”,体会母亲为儿子日夜操劳的辛苦,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当然,从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抓住“湿润”,让学生站在孟郊的立场上体会母亲的恩情,在练说中让学生学会感受伟大的母爱。同时也为孩子们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相信学生也会把对自己父母的爱回报体现在行动上的。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思想】  

  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中利用多种形式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另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和文中人物一同去感受生活,一同受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识记生字、感悟朗读以及情境表演等环节中,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和伙伴合作交流,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引领学学生领悟课文的思想。整个课堂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这一理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步感悟《游子吟》的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

  生:齐读课题。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充满感情地读。)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这三个感人的画面(课件出示三幅插图),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分别是——

  生看图齐说:深夜缝补,清早送别,吟诗感恩。

  师:孟郊不忘母亲深夜缝补的辛劳,清早送别的牵挂,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出示古诗,生齐读)

  二、图文诗对应,感悟母亲的恩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幅插图)

  师:再仔细地观察这幅图,从什么地方看出母亲深夜缝补的辛劳?她缝得怎么样?

  生:我看到母亲的背都弯下来了。

  生:我看到了油灯,没有我们现在的灯亮,母亲的眼睛也会花的。

  生:因为光线不好,我好像看到母亲的手指也会被针尖戳到,

  师:课文第一段中有几句话就是写这感人的画面的,轻轻读一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读后交流:

  a、(出示图文)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母亲深夜缝补的辛劳?

  生:我从“夜深了”感受到母亲的辛劳。

  师:“夜深了”说明什么?大概几点了?这个时候我们都睡熟了,可母亲还在干什么?(指图)看,这位母亲看上去年纪怎么样了?她在昏暗的油灯下怎样补着?

  生:母亲看起来有我奶奶那么大了。头发白了。

  生:母亲的眼睛肯定累了,还要经常用手去揉一揉。

  师: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看看她缝补的针脚怎样呢?(缝得仔细、认真)

  (4)师述:时间就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中不知不觉的流逝,此刻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瞧她前倾着身子,依然在为儿子缝补着衣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说话:母亲累得(腰弯了,就捶捶背),(眼花了,就揉揉眼)(手臂酸了,就甩甩手臂)想想看,这件衣服里缝进了妈妈的什么?

  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齐读(读出母亲缝补的认真,读出母亲缝补的仔细,读出了又细又密的针脚)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词句,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是较好得理解词语、培养语感的方法。  

  师:这就是诗中的: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齐读诗句。男女生分开读诗句和课文里相应的句子。

  (5)、小朋友想想看,夜已这么深了,母亲为什么还要这样缝呢?

  师述:民间有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针脚。,边缝边想:(引读课文)

  出示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6)、同学们,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想想母亲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此时母亲想的很多。让学生大胆想象这位慈爱的母亲能想些什么?突出了母亲对孟郊的牵挂,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7)、师:是啊,母亲缝的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可这件衣服里缝进了母亲多少的(     )(生补充)多少的(爱),多少的(牵挂),多少的(担忧),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哪!那么这幅图,我们又可以说:深夜缝补,针针线线含真情)齐读。

  (8)谁能把母亲的这份心思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句,评。齐读

  [设计意图]再一次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孟郊的关爱之情。 

  难怪孟郊在诗中这样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男女生分开读诗句和课文里相应的句子。

  (9)还有哪些句子感动了你?

  出示:母亲忙着缝补衣服。“忙着”写出了什么?指导读好句子。

  过渡:衣服缝好了,第二天清早,母亲把衣服放在孟郊的包袱里。她把儿子送到村外。母子俩真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出示图)

  二、     感悟惜别场景,体会母子情深。

  1(指图)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你们看此时母亲的动作、脸上表情是怎样的?

  2、此时,母亲心里有很多话要跟儿子说,想想看,她可能回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3、出示练习: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外,双手紧紧拉着儿子的手,深情地望着儿子说:郊儿:“天冷了,你要(              );累了你要(          );晚上睡觉时,你要(      );出门在外时,你要(      )

  4、师:这声声叮咛,句句嘱咐就是母亲的恩情哪。此时的母亲不忍儿子离去,她有太多的话要跟儿子说了,但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谁来读好这句话?(轻轻地呼唤。)

  a、指名读,评:读出母亲的嘱托,   读出母亲的牵挂   读出了母子是多么依依不舍啊!  齐读。

  这就是诗中的“意恐迟迟归”,再次朗读前两句诗。

  [设计意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是难点,在理解了一、二段的内容后,学生自然的就能找到哪两句诗表述的是这些内容,学生轻松的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再读

  b、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但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出示练习:

  孟郊的眼睛湿润了,是因为他看到(           ),想到(      )。

  再读句子。

  5、母子分别,母亲放心不下这出门的儿子,儿子又舍不得离开这年迈的母亲,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啊!真是,清早送别,千言万语嘱早归。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6、出示前4句诗。指名读,齐读。

  7、过渡:孟郊告别了母亲,满怀着母亲的希望和恩情上路了,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5

  一、揭题导入,巩固反馈

  1、听写词语,反馈易错字,集中纠正。

  湿润    恩情    注视    报答    永远

  2、读词卡

  抚摸    慈爱    铭记    著名    沐浴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

  3、齐读课文

  [巩固反馈环节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并运用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交流展示,练读古诗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2、师配乐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古诗。

  4、师生齐读古诗。

  [指导学生先读古诗,在学生读准、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想要去理解古诗,为学习文章作铺垫,从而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三、互动探究,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

  2、这个小故事里还讲了孟郊创作《游子吟》的原因,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看谁能结合插图,对照文中的语句把诗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找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

  4、学生齐读1-3自然段。

  四、精讲点拨,感悟文本

  1、精读1、2自然段,体会母亲的“恩情”,学习前四句诗。

  1)出示前四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分组交流:说说你读懂了这四句诗吗?你从故事中的哪儿读懂的?读后你想说什么?

  3)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有关句子。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2)“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

  (3)从“一针针一线线”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4)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孟郊,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深夜里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缝衣裳的情景,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

  [在“我想说”这一动机的导引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语感。]

  4)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自己体会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1)引导交流体会。

  (2)出示多媒体画面(送别)。

  (3)出示句子: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指名读,是啊,母子马上就要分别了,母亲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对儿子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4)出示句子: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自由读,思考当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5)指导齐读前四句诗。

  [凭借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体会。]

  2、精读第3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小草太阳图),指名学生说图意。

  2)出示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3)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两句诗?

  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

  2)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齐读《游子吟》。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自由背诵。

  4)指名背。师生共同纠正。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母亲的恩情》通过叙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缝衣、天明送别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阳光辉而触景生情,联想起母亲的关怀之意,进而引出他50岁时写的《游子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听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齐读课题)

  2、每当读到这个课题啊,李老师总会想起这么一句话,想听一听说一说吗?

  3、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情深。

  4、是啊,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永远不会忘记的就是我们的母亲。

  二、新授

  (一) 第一小节

  1、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老母亲。[出示“深夜缝衣图”]

  2、图上的这位老母亲是谁?她正在干什么?自己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这幅图,说一说。

  评价语:

  (1)这位老母亲是  ,她正在  。

  (2)谁也想来说一说?

  3、孟郊的母亲是怎样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呢?请你再读读第一小节,再看看图。

  评价语:

  (1)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你们看,它的针脚怎么样啊?(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盼儿早归,怕儿着凉)

  (2)劳母亲只能借着这么微弱的光缝补衣服。

  (3)时间已经这么晚了,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却还守在昏暗的油灯前为儿子缝补着衣服,多么辛苦啊!

  (4)一针针一线线,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啊!

  3、母亲边缝补着衣服,边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课文,再看看插图,想一想。

  评价语:

  (1)期盼着儿子早日回家。

  (2)是啊,母亲相信只要她把衣服的针脚做得密些,再密些,她的郊儿一定会早早回家。

  (3)儿子要出远门了,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一定要把衣服缝补得牢些,不让儿子在外受冻。

  (4)希望儿子出门在外一切平安顺利。

  4、一针针一线线,饱含着母亲浓浓的爱,一针针一线线,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期盼,盼儿平安,盼儿早归,谁想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练读—个别读—齐读)

  评价语:

  (1)一针针一线线。

  (2)浓浓的母爱。

  (3)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母亲在油灯下不辞辛苦缝补衣服的身影。

  (4)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二) 第二小节

  1、不知不觉,天亮了!熬了一夜的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瞧,母子俩正依依惜别呢!(停顿5秒)请你自己读读第二小节,想一想:临别时,孟郊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2、今天啊,李老师就来做一做这位老母亲,和同学们把这离别的场景表演出来。

  (1)儿啊,你一定要早日归来啊!

  (2)孩子,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3)郊儿,一人在外要注意冷暖,天凉记得加衣裳!

  (4)娘身体硬朗着呢!只盼着你能早些回来!

  评价语:

  (1)早日回到母亲身边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

  (2)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我操劳的见证。

  (3)母亲不辞辛苦,青丝变成了白发,人老了,背驼了,这都是为我操劳的啊!

  3、多么感人的场面,谁能来动情地读好第二小节? (个别——齐读)

  评价语:

  (1)声声叮咛!

  (2)真是千叮咛万嘱咐!

  (3)儿行千里母担忧!

  (三) 第三小节

  1、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太阳出来了,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着图说一说!

  评价语:

  (1)小草正生机勃勃地生长。

  (2)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

  (3)多么旺盛的小草啊!

  2、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

  评价语:

  (1)母亲的爱就像阳光一样的温暖。

  (2)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份恩情我们无论怎样都回报不了。

  (3)小草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阳光的照射!

  3、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原本柔弱的我们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三小节?

  4、没有太阳无私地播洒阳光,就没有小草生机勃勃地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三小节。

  (四)古诗

  1、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   ,就在他  ,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师生合作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3、《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你从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母亲的恩情?可以再读读课文来说一说。

  评价语: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穿的衣服,是慈祥的老母亲连夜缝补起来的。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老母亲担心儿子一去很久才能归来,特意将衣服的针脚缝得又细又密。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太阳对小草的恩情,是小草永远也报答不了的;母亲对我们的恩情,也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

  4、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首《游子吟》?

  (五)拓展升华

  1、孟郊直到50岁,对母亲的恩情仍念念不忘,相信在小朋友的记忆里,也一定有和妈妈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谁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一下?

  评价语:

  (1)你真是一个体贴妈妈的好孩子。

  (2)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你有一颗感恩的心。

  2、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妈妈,还有谁也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教育之恩?

  3、是的,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人为付出了深深的爱,他们的恩情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报答不了的。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小诗《游子吟》。(齐背)

  三、总结全文

  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从今天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7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的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使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要围绕“诗”与“文”的联系来进行教学。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8

  作者:潘娜    转贴自:潘娜blog    点击数:328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一

  作者:潘娜 文章出处:潘娜blog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 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作者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2.(板书:母亲的恩情)恩,读酣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3.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4.范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寸草 永远 恩情 孟郊 沐浴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 )( )( ) 丰( )( )( )’

  亨( )( )( ) 芋( )( )( )

  辛( )( )( ) 寸( )( )( )

  2.读读词语,练写生字词。

  3.读《游子吟》,想想它的意思。

  4.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恩情 抚摸 永远 报答 迟到

  2.读读词语。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注意正音:前鼻音的字有“润、恩”,后鼻音的字有“情、光、铭、名”,“慈”是平舌音。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母亲的关爱和孟郊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四、五自然段,写《游子吟》的由来)

  2.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仔细观察课题旁边的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大意:桌上,放着针线匾和一盏油灯。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2)她是谁?她为什么要缝补衣裳?具体情况怎样呢?请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她是孟郊的母亲。孟郊要出远门了,她正在忙着为儿子缝补寝裳)

  (3)文章怎么写她“忙”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忙着 深夜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夜深 忙 想)

  (4)引导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及孟郊的感受。

  (板书:清早 送 望 说)

  (5)自由地轻轻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孟郊看到太阳出来之后的什么情景联想到自己什么。学生回答。

  ①指名读太阳出来后孟郊见到的景物。(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指名读孟郊的联想,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③研究反问句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板书:日出:景 小草 太阳 情 自己 母亲)

  (6)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质疑,教者解疑。

  3.轻轻吟诵《游子吟》,看看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提示:‘‘意恐”是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谁言”是“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春晖”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大意:儿子就要出远门了,慈爱的母亲双手飞针走线,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啊,母亲,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我就像那小草,做子女的怎能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3)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50岁写成《游子吟》)

  (板书:铭记50岁写成)

  4.再次吟诵《游子吟》,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布置作业

  1.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背诵《游子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课文,深化课文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游子吟》。

  2.请几个同学说说《游子吟》的意思。发现理解有误的,相机纠正。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什么意思?

  (啊,母亲,我就像一棵小草,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怎么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得”还是“报不得”?(报不得)

  4.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1)教师讲忙有两个意思:①事情多,没空闲。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都忙着干活。提问:句中的“忙着”的“忙”是什么意思?(急速地做)

  (2)口头回答:母亲忙着干什么?(给孟郊缝补衣裳)蜜蜂忙着干什么?(在花丛中采蜜)

  (3)各自练习造句,相互交流。

  (4)当众交流,师生评述。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岁那年写《游子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母亲恩情的品质。

  2.回忆学过的写尊敬长辈的课文。(《陈毅探母》、《奶奶的白发》……)

  3.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光辉,所以我们对长辈要——。

  三、布置作业

  1.用“忙着”写一句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啊!

  板书设计:

  母亲 铭记 孟郊

  (的) (50岁写成)

  夜深: 忙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想 游子身上衣。

  清早: 送 临行密密缝,

  望 意恐迟迟归。

  说 谁言寸草心,

  恩情 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情————自己 母亲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9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第一课时 (简)

  (一)质疑,导入新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之情,从而产生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2,练习用忙着写一句话.

  3,背诵《游子吟》.

  二,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下面我来选几个生字考考你们怎么样

  ①出示:针,根,寸,读你能从字音上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抚摸:你能从字形上猜猜它的意思吗

  寸,永: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②出示生字词,集体读一遍.

  2,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围绕着《游子吟》这首诗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的题目叫《母亲的恩情》.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做法呢 自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你想说什么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加,出示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抓住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②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导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多么感人啊!

  ②指导读,读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心,想念,盼望.(指名读,齐读)

  2,刚才,我们体会了母亲对孟郊的那种爱护,关心的情感.那孟郊对母亲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分组学习:找一找描写孟郊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交流汇报.

  (1)出示

  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以不住地这个词看出什么 (孟郊向母亲保证,一定会早点儿回来,不让母亲担心)他看到母亲的白发,眼睛就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启发想像,感受母亲无私的爱)

  (2)出示图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读课文

  ①他看到了什么 (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②抚摸着自己的衣服,他想到了什么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十分肯定(指名读).】

  ③出示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2)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 (50岁时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式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

  (4)谁想来吟诵这首诗 (指名读诗句)

  (5)这首诗很好懂,前面的文章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弄懂了.

  (出示:意恐迟迟归)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6)出示诗歌的最后一句,什么意思 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

  (7)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三)扩展--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1,孟郊从母亲为自己缝衣服这样的小事中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可同学体会到了母亲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了吗

  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母亲.

  2,看,我们每位同学的妈妈都那么伟大.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没有朋友,没有兄妹,但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回报吗

  (不是,也许我们就是为母亲做得再多,也无法和母亲为我们付出的相提并论,但我们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孝敬母亲,让她少为我们操心.)

  3,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话:母亲忙着为孟郊缝补衣裳.你能不能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说说母亲忙着为你做什么.

  4,练一练,抒发真情.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呢

  (四)板书设计

  9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反思老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的总结,为了下一次更好地讲课,下面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反思一: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化而成的一个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描述了母亲在孟郊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情景。后半部分引出诗歌,介绍了《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语言渲染,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感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就连星星都已经--困得眨眼,可是母亲却不顾疲倦,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是多么疼爱啊!请学生更加深情地朗读。接着,老师进一步渲染: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油灯的光线是那么的微弱,母亲缝得眼睛都酸了,可是,母亲却还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更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情境表演,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一下母亲对孩子的牵挂、难舍和担心。但是,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母亲的牵挂!

  三、联系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阳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每说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我就追问: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母亲的恩情对我们孩子来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像孟郊这样的大诗人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在他50岁那年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反思二: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3

  一、 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孟(mènɡ mèn) 寸(chùn cùn) 

  缝(fénɡ fén ) 迟(chí cí )

  二、看拼音,再组词。

  fǔ mō ēn qínɡ bào dá yǒnɡ yuǎn

  三、比一比,再组词。

  恩 根 迟 补

  思 很 远 被

  四、读读词语,再写下来。

  湿润 恩情 抚摸 慈爱 注视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五、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1、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2、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六、默写《游子吟》加标点。

  七、说说《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4888118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