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画》第一课时

《画》第一课时

挑衅炫耀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画》第一课时

微信扫码分享

《画》第一课时(精选17篇)

《画》第一课时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琅琅上口,充满儿童情趣的谜语诗,它选用山、水、花、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从远、近、季节变化等等各方面不同层次地提示谜底,引人思索,十分有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远、色、……”十一个生字;认识走之儿、竖心旁两个常用偏旁,会写“人”、“火”、“文”、“六”四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当堂成诵。

  2、学会远-近、有-无、去-来三对反义词,并能自己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反义词,培养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素材的习惯。

  4、初步学会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观察方法,初步体会谜语诗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十一个生字并能灵活运用是重点,“火”、“文”、“六”的书写是难点。要通过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教师补充提点,反复练习、书写突破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拼音,情境导入

  1、之前我们认识了许多拼音宝宝来帮助我们读汉字,今天老师把它们请到了小星星上,你能把它们读对吗?

  出示:yuan  se  jin  ting  wu  sheng  chun  hai  ren  lai  jing

  个别读——齐读

  (通过拼音的方法,一方面复习所学的拼音知识,另一方面为生字的读音作准备。)

  2、小朋友们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猜谜语!“有厚也有薄,有长还有方。打开看一看,知识里面藏。”(书)

  还有一个谜语,想猜吗?

  出示课文(无标题)。

  (用猜谜语的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朗读指导

  1、你会读吗?能读给大家听,让大家猜一猜吗?呀!可是我发现有好多生字宝宝躲在这个谜语里呢!碰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问头上的拼音宝宝,也可以问同学,或者举手问老师。)句子读得不通顺怎么办?(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许多小朋友跃跃欲试了,迫不及待想要读一读了,请你把书翻到59页,用手指着读,尤其是平舌音、翘舌音,请你把它读准确!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拼读生字,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给他们遇到问题懂得向周围的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2、现在我要来考考你,你会读了吗?

  生个别读-小火车读-齐读。

  正音、识字:远看  有色   近听   无声   春去   还在   人来   不惊

  3、小朋友们读得真棒!你们猜出来了吗?这是什么?(画)

  你怎么知道是画?

  分析课文。

  4、教师指导朗读——这是一首谜语诗,要把悬念、疑惑的感觉读出来让别人猜。谁再来试试看?

  (学生自由感觉为主,教师稍作提点,读出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力求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

  5、现在我把拼音宝宝去掉了,你还会读吗?

  个别读-齐读

  6、想听老师读吗?读完后请你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诗,和《一去二三里》一样,在每句的第二个字后稍作停顿,会读得更好听。在书上作好停顿的标记。)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吗?

  (从学过的古诗入手,知识迁移,联系学过的方法将课文读出韵味。)

  7、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在这首诗里躲着三对反义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找的时候从前往后找,这样才不会漏掉。(结合课后的我会说。)

  远-近  有-无  去-来

  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反义词有很多很多,只要你留心发现,一定能知道得更多!

  (巩固反义词的概念,从生活中寻找语文元素,体会语文无处不在的乐趣。)

  8、现在你能配着图,把这首有趣的谜语诗背出来吗?

  (看图,巩固所学的内容,当堂成诵,强化记忆。)

  9、你发现了吗,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远到近,从上到下)我们平时观察事物或者描述事物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上到下,这样观察事物才能观察仔细,描述事物时别人才能听得明白。

  (在此初步渗透从远到近,由上到下的观察、描述方法。)

  三、写字

  我们今天不仅要会背、读这首诗歌,还要会写四个字宝宝!

  1、与“八”、“入”比较指导写“人”。先书空,后描、写。

  2、“人”加两点就是“火”,强调“火”的笔顺、先写两点,再写撇捺。书空、描、写。

  3、观察“文”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尤其注意撇捺的位置。书空,描、写。

  4、观察“六”的位置,强调两点的位置、不能太长。书空,描、写。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趣的谜语诗,还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还学会了许多反义词,还学会了写四个汉字,真能干!今天回家请你把这个谜语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猜一猜,再课外收集一个有趣的谜语,明天我们一起玩猜谜语的游戏!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比比谁最像小诗人!

  (2)生字组词,造句,看看谁说得好!

  (3)找找生活中的反义词,比比谁找得多!如远——近;高——低。

  (4)课外找一些谜语,给小伙伴猜一猜。

《画》第一课时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画,了解诗中怎样讲山、水、花、鸟的,会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2.学会8个生字,学习新偏旁“土字头、竖心旁。”知道远近、有无、来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会背诵,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训练读、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诗句和画的关系。

  解决办法:使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和画的关系。借助幻灯片演示,帮助学生解疑。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幻灯图了解诗的内容,认识生字词。

  2.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意思。

  3.借助图,多种形式朗读、背诗及课堂内讨论、交流,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背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让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6 画

  (二)指导看图,了解古诗内容:

  1.这是一幅画,看看图上有什么?

  (图上有高山、流水,盛开的花和鸟。)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的呢?

  3.老师范读。

  (三)自选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1.自读。划出生字词,想想字形,读准字音,想想字意。

  2.指名读。找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

  3.齐读。

  (四)图文结合,理解诗句意思。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诗中讲了哪些景物?

  (山、水、画、鸟。)

  2.作者是怎样写山的?读读这句。

  (从远看,山上有颜色。)山上有颜色吗?理解“色”。

  3.出示图,学生观察:(远处的山,一片翠绿,春意盎然,多么美丽呀!诗中的色指绿颜色。)

  4.作者又是怎样写水的?指名读读。设疑:我们知道高山上的流水声应该是什么样的?而课文中怎么写没有声音呢?而且是近听呢?

  同桌、小组讨论、交流。

  (生活中的流水是有哗哗的响声,而作者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色,所以近听都没有声音。)

  作者是怎样看山和听水声的呢?(学生读后在书上划出,板书:远一近,有一无是二组反义词。)

  5.指导朗读这两行。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6.作者是怎样描写花和鸟的呢?

  (1)自读诗,用笔划出。找出另一组反义词。

  (2)指名读读。

  (3)春天过去了,花会凋谢,而诗中的花总是那么鲜艳。为什么?(因为是画上的花。)板书:来——去。鸟为什么不惊呢?(这是只停留画上枝头上的小鸟,是不会受惊,也不会飞走的。)理解“惊”一词(害怕)。

  (4)指导朗读: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7.朗读全诗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诗句:

  (二)图文结合,说说诗句意思:

  1.同桌讨论,小组交流。

  2.交流后说。

  (远看山有颜色,近听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在开着,鸟停在枝头上,人来也不害怕,也不飞走,原来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句,说说句意。说出三组反义词: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1.分析字形。找出 字旁的生字说说结构。

  2.重点指导:声和惊

  声:是上下结构的字,认识“士”字旁,下面是 。写士字旁,第一横长,第二横短。

  惊: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 ”竖心旁,右边是北京的“京”。

  (五)总结进行思想教育:

  1.看图背课文。

  2.作者把这幅春天的画写得有声有色,像真的一样,太美了。像这样美丽的景色,在我们祖国数都数不清,看都看不够。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了,用自己的知识写出祖国更美丽的景色。

  六、布置作业

  1.课后1题第1课时完成。

  2.课后2、3题在第2课时完成。

  七、板书设计

  6  画   

  山  水  花  鸟

《画》第一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1、指导熟读诗句:

  ⑴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 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2、理解诗句:

  ⑴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板书课题:画)

  ⑶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3、朗读古诗:

  ⑴ 师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⑶ 背诵诗文:

  ①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②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③ 指名背诵,齐背。

  4、识字:

  ⑴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①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②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③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④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⑤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5、写字:

  ⑴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 展评。

  6、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学过的生字,会在田字各中写“文”“六”两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创设情境,领会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如:

  ⑴ 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

  ⑵ 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3、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诗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⑴ 出示“远”和“近”两个词,让学生指着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⑵ 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如: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

  2、出示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

  师生互说反义词,或同桌互说反义词。

  说说生活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反义词。

  3、做游戏:

  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写字

  1、观察“文”与“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学生按笔顺选书空后练写。

  3、展评。

  四、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多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并评议。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山 有──无

  静听水无声。  水

  春去花还在,  花 去──来

  人来鸟不惊。  鸟

《画》第一课时 篇4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  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画》第一课时 篇5

  作者:金姝娟

  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 ,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2003

《画》第一课时 篇6

  教材分析: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本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图文对应,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准备: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的磁带。

  2、学生课前自制的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间:3课时   上课时间:月  日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再读一下。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用一幅画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3、对话平台

  欣赏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二、识字

  1、同学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2、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肋拼音多读几遍。

  4、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忄”两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5、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6、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7、 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三、朗读

  1、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3、 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四、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人、火”,认读,说说这两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4、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5、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五、作业

  回家请教家长,或者在书中查找谜语,下节课开展猜谜语竟赛活动。

  六、巩固训练

  (一)导入

  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把摘到的苹果后面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一个红苹果。

  (用游戏的方式将上节课的生字再现,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二)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三)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四)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先组内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五)游戏

  找朋友: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反义词吗?</p< p>

  (六)拓展

  1、结合课前收集的谜语,举行猜谜语竞赛,评出“猜谜小能手”。

  2、你喜欢这幅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把这幅画画出来吧!

  (七)写字

  1、出示“文、六”这两个要求会写的字。你会读会写吗?(领读,齐读,然后书空。注意“六”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2、这两个字怎样写好看?(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

  3、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评议展示。

  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可视时间和学生情况任选其一,不必面面俱到。

  阅读在线

  出门肥肥胖胖,

  进门瘦瘦长长,

  倚在门旁,

  眼泪千行。

  (雨伞)

  一个小姑娘,

  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荷花)

《画》第一课时 篇7

  【教材简说】

  《画》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整个教材体系中出现的第一篇古诗课文。上好这一课对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文安排了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紧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这样的安排是希望学生能够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引起学生对古诗及祖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读文,让学生喜欢上在阅读中识字学文呢?我仔细进行了思索:古诗教学向来是语文课文教学中比较难的一块内容,但教材却把古诗安排在课文教学的第一位。这样的安排无非是要激起我们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热爱、喜爱汉语。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拼音的动画王国里走出来爱上课文学习呢?我想古诗的深厚内涵、文化背景以及谜语诗的趣味性将是我入手教学的好切入点。但是古诗离我们又有一定的距离,怎样让学生自己喜欢上这么遥远的东西?本单元主要是美的自然景象的熏陶,如果配上人文资源是不是会更好,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教案,并对自己班的学生进行了教学。

  【学生分析】

  1、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发现诗句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了解诗局和画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实际环境结合教材创设情境,尽可能给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触手可及的故事世界。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表演,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3、先扶后放,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

  4、在美读课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目标】

  1、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3、初步感受古诗文化的优美,激发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师:(出示照片)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状元桥吗?对,那就是离我们学校不远的一座桥,我们这个地方就因为这座桥才叫状元镇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座桥叫状元桥吗?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给你们讲讲这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就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很贫困的书生,虽然他家里很贫困但是他读书很用功,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他要去考状元了。因为他平时很努力学习所以他考中了第一名,第一名就是状元呀,书生可高兴了。但是皇帝还想再考一考这个书生是不是真的有文化,于是他把书生叫到宫殿里,给他看了一幅画,要求书生马上根据这幅画写一篇文章。让我们先来看看皇帝给书生看了什么画。(出示画的幻灯片)

  教学开始通过一个结合本地事实的故事创设了能把学生领入课文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对于故事的喜爱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循图说话

  1、看了这幅画,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谁来说说这幅画上都画了些什么?注意你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图画的?

  3、书生要看图写文章,那你能根据这幅图编编儿歌吗?

  通过指导看图说话,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语言组织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给予字音和语句上的指导。

  三、认读生字,初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我们回到故事里,书生只看了几眼这幅画,就拿起大笔“刷、刷、刷”写下一首诗,皇帝看了直叫“这不仅是首诗,还是一个谜语,用词还很有意思,好好好,真好呀!”,你们想不想看看书生到底写了什么诗让皇帝这样连说三个好呀。(出示古诗正文)

  1、请小朋友先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让学生自读文章,同时圈圈点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的习惯。

  2、(出示生字卡片)请谁来当当小老师教小朋友们这些字要怎么读,读时要注意什么。

  由“小老师”来教学生读生字,教师仅是在一边指点小老师的遗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且生教生的形式也充分引起了学生听、读的积极性,同时培养的学生的自学自教能力。

  3、既然都能读好这些字了,那么谁能来读读这首古代人写的古诗?

  4、学生自评正音:重点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理解诗意:读了这首诗我真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你们先说还是我先说?(学生质疑)

  ⑴ 书生是怎样来写“山”、“水”、“花”、“鸟”这些景物的

  ⑵ “山有色”,那山会是什么颜色?

  ⑶ 流水回发出哗哗的声音,为什么书生却说走近流水仍然听不到声音呢?

  ⑷ 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⑸ 鸟儿为什么看到人来也不惊飞,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

  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并让他们自己通过读诗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2、范读:这么美的画,这么美的诗,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你们注意到老师读的停顿和重音了吗?(板书停顿、重音处)

  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通过范读给学生的朗读指明方向。

  多形式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组合读。

  3、听你们读着读着,我脑袋里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情,皇帝不是说这也是一个谜语,我已经知道这个谜底是什么了,你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根据生答板书:画)为什么是这个谜底是画?

  4、找出反义词:我们明白了皇帝说这首诗是谜语的原因,但是他还说了一句话,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说用词也很有意思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教师走来走去口中念念有词,好象在思考。学生若答不出来教师可以装作无意地念念“远”“近”这些词,再找不到就装作自己找到原因,点明一组,让学生找出其他组。

  五、拓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看图背诵,同桌背诵。

  2、拓展升华:小朋友,你们说这首诗好不好呀?为什么好?这么短的时间做出这么好的诗,这个书生真不愧为第一名,皇帝可高兴了,就马上封他为“状元”,还在他的家乡造了座状元桥。这就是我们这座状元桥的由来。其实我们古代的中国人是很有才华的,历史上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谜语诗,不信,我就念两首给你们猜一猜。

  风        鹅       雨

  解落三秋叶,   头戴小红帽,   千条线,

  能开二月花。   身穿大白袍。   万条线,

  过江千尺浪,   走路摇摇摆,   落在水里看不见

  入竹万竿斜。   游泳稳又快。

  六、总结本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听了一个故事,学习了一首谜语诗,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文化是非常有意思,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谜语诗,下课你们自己去找一找,看谁找的谜语诗能难得到别人。

  【板书设计】

  画

  山    远看/山有色, 

  水    近听/水无声。

  画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课后反思】

  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故事情境中快乐学习,在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中体会成功。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能在触手可及的故事中体会汉语的魅力,激起他们对于古诗的热爱。这也是符合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给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学生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自己教自己,教师只是提点他们学习。另外,我如果能用课件表现故事,将会更加有趣,效果会更好;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我应该要在别的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再让他读,真正让他掌握,再让他自信地坐下。

《画》第一课时 篇8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观察图画导入  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 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 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

《画》第一课时 篇9

  师:今天我们来学的一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画。

  师:为什么猜它是画呢?请说说你们的理由?

  一部分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举手了,还有一部分孩子被呆住了。

  师:我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理由。过会儿,我们来进行交流。(我在黑板上照着书上画了一幅画)

  (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

  交流:说理由:

  生a:昨天我预习过,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d: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e: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生f: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这和我们平时遇到的不一样。

  师:是呀!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那如果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遇到的情况,远远的看山,山有没有颜色呢?

  生1:黑黑的,看不清楚。

  师:看不清楚什么颜色,那等于是没有颜色,现在,我们来改编这首诗,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

  远看山——

  生齐:无色(孩子真的挺聪明,几乎是齐声回答)

  师:走近听,听水的声音,听见了吗?近听水——

  生齐:有声

  师:春去花——

  生:不在

  师:人来鸟——

  学生回答不上来了,有的说人来鸟害怕,有的说人来鸟飞走……

  师:你看老师也改变其中一个字,人来鸟受惊。受惊就是害怕。学生鼓掌了!

  师:那得给这首诗取个题目呀?

  有的说《新画》,有的说《风景》,有的说《景色》……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字

  大家陷入沉思,你看我,我看你,摸着头,不知该取什么是好?

  师:我们也用一个字行吗?

  有个孩子喊出来——景

  师:你们觉怎么样?

  孩子们齐声说道:好!

  画 景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受惊。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画》第一课时 篇10

  教育学院 李晶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观察图画导入  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 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 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

  ◆[2004

《画》第一课时 篇11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  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画》第一课时 篇12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 “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 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 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 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 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 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 抽读卡片。

  (2) 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画》第一课时 篇13

  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李莉

  《画》是浙教社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  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画》第一课时 篇14

  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 ,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画》第一课时 篇15

  师: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

  生:背(各自在背)。

  师:对,同学们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生:各自回答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师:(师出示画)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大家仔细看一看,山是什么颜色?

  生(齐):黄色。

  师: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生(齐):看不清楚。

  师: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

  生1:因为这是“画”

  师: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听到了吗?

  生(齐):没有。

  师:如果到溪边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

  听复到。

  师: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生2:叮叮咚咚

  师: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

  生3:因为那是画!

  师:看课本,这首诗的前两句,有两个反义词,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

  师:圈好了吗?

  生(齐):圈好了。

  师:好,李小丹,你找的反义词是哪两个词呢?

  生(李小丹):远,近。

  师:非常好。那么,表示动作的又是哪两个词呢?

  生5:看,听。

  师:大家做一做看和听的动作。

  (生模仿)

  师:诗里面看什么,听什么来。

  生5:看山(的颜色)、听水(的声音)。

  师:对,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各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师:大家看我的手势,朗读。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

  生(齐):(跟着老师手势)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师:大家说一说,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生(齐)春节。(杂乱)桃花,梨花……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生(齐):不开。

  师: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

  生:(齐)画!

  师:(从讲桌下拿出鸟笼,出示小鸟)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生:害怕了

  师:对,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生: “惊”

  师:对,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

  生:形声字

  师:(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

  生:不惊。

  师:为什么不惊?

  生:是画。

  师: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生:去,来。

  师: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大近一起读一读这两句。

  生:(看老师手势朗读后两句,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我们一起,再朗读一遍全文。

  生:朗读全文。

  师:好,大家试着背诵一下全文。

  生:背诵全文。

  师: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

  生:画

  师:这首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下课铃响)

《画》第一课时 篇16

  [教学内容]

  《画》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诵读”中的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人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老师如若引导不当,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课堂上把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本节课开课的猜谜语游戏,识字过程中的开火车、猜字的游戏等等,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2.学生在学习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第一课时 篇1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会认5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放大的插图及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读准生字“色、春”和要求会认的字“近、声、惊”的音。

  随生字“画、听、春”的学习,认识偏旁(凶字框)、“口”(口字旁)和(春字头)。

  指导写字。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偏旁识记字形,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写好字。注意“画”字上面的部分与不能离得太远;“听”字的口字旁要写得略靠上;“春”字中(春字头)的(撇)和(捺)要舒展些,盖住下面的“日”。

  (三)朗读、背诵指导

  本课是韵文形式的谜语,诗句节奏鲜明,讲究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可让学生边读每一行诗边看图,通过读和看图,体会诗中的“山、水、花、鸟”有什么特点,从而猜出谜底。然后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读出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读一读。要求读的每一组词意思都是相对的,学生可以在读中巩固所学生字词。

  (五)扩展活动

  自己作一幅山水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画》第一课时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7008118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