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精选14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1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

  1、研读第5~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⑥:“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⑦: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

  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研读第17~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⑥: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⑦: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三、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

  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四、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教师提问:《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2、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五、总结升华

  提问: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2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3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延伸拓展,联系实际谈体会。

  [教学步骤 ]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矗子的劝说艺术

  1,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教师提问: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3)学生齐读17~2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东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4)教师总结: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

  成果展示: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教师提问:《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盲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总结升华

  1.提问: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大多联系美伊战争来谈;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鼓励。

  2.模拟对话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激情发育,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五、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六、布置作业

  1.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品评《墨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2.课外阅读史怀译的《敬畏生命》,了解其见解;并与《墨子•非攻》作比较,看看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⑵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目标

  ⑶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析──背诵。

  2、设疑──点拨──释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生字:

  械(xiè)轩(xuān)舆(yǔ)犀兕(xī sì)鼋(yuán)罨(tuó)鲋(fù)梓(zī)褊楠(pián nán)多音字:

  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见我于王(xiàn)禽滑厘(gǔ)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学生自由朗读。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⑴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⑵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见公输盘(拜见)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请说之(解释)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为与此同类(类别)子墨子闻之(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⑶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胡不见我于王?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成果展示:

  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13~16)(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公输盘“服”楚王曰:“善”公输盘诎楚王曰“善”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以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进一步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揣摩人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3、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法学法:

  以读促思、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

  二、自主读文,温习旧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

  1、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分析第一回合:墨子战胜公输盘的策略

  问题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不说”)

  问题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问题③墨子怎样给予公输盘致命一击的?(学生讨论)

  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师生归纳明确)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分析第二回合:墨子怎样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的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小组讨论完成)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合作完成)

  明确:墨子劝说楚王,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现实设喻而问,诱导楚王沿着他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得出“必为有切疾矣”的结论。继而一楚国相类比,得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的结论,环环相扣,致使楚王不得不成“善”。

  3、学生齐读17~22段。

  分析第三回合:墨子胜利已成定局,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墨子怎样做的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问题②:“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反映了公输怎样的心理状态?

  问题③: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问题④: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问: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歹心,墨子沉着应对。“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4、教师总结:

  大家一定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吧,墨子就是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四、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生找画文中描写墨子言行的有关语句,自主发言,说说墨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归纳: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热爱和平

  次要分析出公输盘的阴险狡诈和楚王的虚荣、野心勃勃。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墨子与公输盘和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师生交流)

  2.口语表达训练。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激发学生想象,充分 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学生激情发言。

  六、课堂小结

  学习《公输》我们了解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感受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领略了墨子雄辩的口才和巧妙的劝说艺术,反思现实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依然有战争的发生,让我们呼唤和平热爱和平,做一个和平的使者。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写一段简明的话,说说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再次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6

  一. 知识积累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公输盘 郢 蔽舆 犀兕 鼋鼍 诎 2. 填空题。《墨子》一书一般认为是                。墨子名    ,     时期     家,   家的创始人。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起于齐             (2)吾义固不杀人(3)然,胡不已乎(4)墨子之守圉留有余(5)子墨子九距之(6)公输盘诎。 4. 翻译句子。(1)愿藉子杀之(2)杀所不足而争有余。(3)虽杀臣,不能绝也。 二. 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5~8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胃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否既已言之王吴。”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富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糜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之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离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圄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5. 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宋何罪之有?    (2)胡不见我于王?    (3)必为有窃疾矣。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6. 墨子是怎样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7. 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8. 试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 链接课外    阅读选文,回答  10~18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 文章选自《            》,作者相传是           ,他是         时期的人。10.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间:    (2)鄙:11.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12.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________。13. 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曰:“未可。”可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    a. 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 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 写曹刿的军事才能15. 第二段曹刿的言行,表现曹刿(    )    a. 忠军报国思想    b. 深谋远虑并协助鲁庄公指挥作战    c. 冲锋陷阵的精神    d.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16.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    a. 曹刿论述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b. 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 论述作战要*勇气    d. 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17. 下列句子加点的“于”同“战于长勺”中的“于”意思相同的是(    )    a. 苛政猛于虎也    b.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 余将告于莅事者    d.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肉食者谋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    a.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b. 辍耕之垄上    c. 登轼而望之d.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公 输》一. 知识积累  l. 略  2. 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翟、春秋战国、思想、墨。3. (1)出发(2)坚持合宜的道理、情理。(3)既然这样,停止(4)抵挡(5)拒(6)折服4. 略 二. 强化阅读  5. (1)宋国有什么罪?(2)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3)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4)  虽是这样,公输盘(已经)为我造了云梯,一定能攻取宋国。6. 首先会见公输盘指出攻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  紧接着拜见楚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第三步与公输盘演习。7、8略 三. 链接课外9. 曹刿论战  左丘明  春秋10. (1)参与(2)鄙陋(目光短浅)11. 作战的对象  战争的性质12. 取信于民13.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4. c15. d16. a 17. b18. d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二、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一前390),姓墨名翟(di),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见公输盘”到“吾请无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四、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1)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2)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请献十余: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5)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6)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需要设计的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

  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可以小组讨论,研究)

  提示:(l)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3)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4)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问题的讨论中能积极踊跃,希望同学们发扬。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重点掌握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学生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束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

  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研读段落

  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指点学生理解: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提问: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明确:

  (l)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2)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3)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三、总结、扩展

  布置课后作业 及课文第三部分的自读要求。

  思考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仍然不能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三部分,在写法和材料的组织安排上,与前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3.参照注释,笔译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和思考题。

  二、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作业 中的疑难词句。

  (l)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

  (2)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3)于墨子之守国有余:目,通假字,同“御”。

  (4)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

  (杀)尽(宋的守御者)。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

  小结: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部分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墨子把公输盘的进攻—一击败,使之无计可施。而墨子的防守还绰绰有余。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来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

  何地表示“吾请无攻宋矣”,放弃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终获胜。

  三、小结课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三个回合的斗争,表达了什么思想?

  归纳: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提问: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归纳: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评略得当。其次,本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说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扩展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叙事明理的方法,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8

  17  公  输

  从容说课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先设疑,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公输盘“服” 楚王曰:“善” 公输盘诎 楚王曰“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全面了解墨子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延伸拓展,联系实际谈体会。

  [教学步骤 ]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矗子的劝说艺术

  1,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教师提问: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3)学生齐读17~2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东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4)教师总结: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

  成果展示: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教师提问:《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盲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总结升华

  1.提问: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大多联系美伊战争来谈;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鼓励。

  2.模拟对话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激情发育,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五、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六、布置作业 

  1.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品评《墨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2.课外阅读史怀译的《敬畏生命》,了解其见解;并与《墨子·非攻》作比较,看看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9

  《公输》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二、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一前390),姓墨名翟(di),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见公输盘”到“吾请无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四、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1)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2)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请献十余: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5)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6)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需要设计的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

  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可以小组讨论,研究)

  提示:(l)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3)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4)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问题的讨论中能积极踊跃,希望同学们发扬。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重点掌握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学生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束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

  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研读段落

  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指点学生理解: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提问: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明确:

  (l)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2)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3)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三、总结、扩展

  布置课后作业 及课文第三部分的自读要求。

  思考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仍然不能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三部分,在写法和材料的组织安排上,与前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3.参照注释,笔译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和思考题。

  二、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作业 中的疑难词句。

  (l)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

  (2)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3)于墨子之守国有余:目,通假字,同“御”。

  (4)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

  (杀)尽(宋的守御者)。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

  小结: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部分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墨子把公输盘的进攻—一击败,使之无计可施。而墨子的防守还绰绰有余。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来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

  何地表示“吾请无攻宋矣”,放弃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终获胜。

  三、小结课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三个回合的斗争,表达了什么思想?

  归纳: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提问: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归纳: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评略得当。其次,本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说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扩展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叙事明理的方法,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10

  从容说课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先设疑,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公输盘“服”  楚王曰:“善”  公输盘诎 楚王曰“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全面了解墨子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延伸拓展,联系实际谈体会。

  [教学步骤 ]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矗子的劝说艺术

  1,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教师提问: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3)学生齐读17~2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东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4)教师总结: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

  成果展示: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教师提问:《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盲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总结升华 

  1.提问: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大多联系美伊战争来谈;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鼓励。

  2.模拟对话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激情发育,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五、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六、布置作业  

  1.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品评《墨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2.课外阅读史怀译的《敬畏生命》,了解其见解;并与《墨子•非攻》作比较,看看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11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12

  一、导入  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兄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 起于鲁 至于郢 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自由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①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吾义固不杀人 来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

  ②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③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学生自由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

  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段落。

  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简单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

  必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四、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五、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六、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

  ①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于墨子之守舆有余公输盘讪

  ③注意见个句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尽可能熟读成诵。

  七、学生散读全文

  八、讨论: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 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九、小结课文

  十、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13

  教学课题:公输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 

  1、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2、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文章所寓含的道理。 

  3、能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去研习课文。先设疑(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接着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理解记忆并背诵重点,最后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析——背诵 

  2、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班,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谈到墨家学,你还想到那一家?(儒家,创始人孔子,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分别著有〈〈论语〉〉〈〈孟子〉〉〈〈荀子〉〉一书;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三、研习课文 

  (一)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背诵课文,学生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3)重点词句释疑:1、实词、虚词。2、通假字。3、句子翻译。 

  (4)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从文中找出答案 ,了解战争的性质(不义) 

  表明事情起因的句子——————  结果的句子—————— 

  2、思考:楚王是怎样放弃攻宋的呢?用一句话概括事情的经过和内容。 

  明确: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 

  (二)品析文章 

  (1)思考讨论: 

  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2)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指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从哪两个方面? 

  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语言和行动 

  (3)各抒己见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1、墨子巧妙、锋利的言辞 (批驳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2、写作特点: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3、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给予我们的启示(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己的想法。 

  (4)问题: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文章着力刻画公输有什么作用? 

  3、墨子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讲究策略、实力强) 

  (四)`理解记忆 

  文章先诱使对方说出正确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行为与观点相悖谬,使之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劝阻公输、楚王的段落) 

  (五)拓展   

  学习《公输》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 

  教学案例:公输 

  国龙奎 

  山东寿光羊口镇杨庄初中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

  德育点:了解墨子通过止楚攻宋实现其政治主张(非攻)的奋斗精神,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知识点: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能力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

  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①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②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绘画,即按照课文内容绘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课前活动】

  分角色朗渎课文,仔细体味,揣摩语气。

  【教学方法】

  导学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导言:有一个成语叫“班门弄斧”,其中的“班”指的是鲁班。我们知道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概说文意。

  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放映幻灯片)

  翟(dí) 盘(bān) 侮(wǔ) 郢(yǐng) 见(xiàn) 舆(yú) 褐(hè) 犀(xī)兕(sì) 鼋(yuán)鼍(tuó) 鲋(fù) 姬(pián) 诎(qū) 圉(yù) 滑(gǔ)

  2、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 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胡不已乎?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胡不见我于王?

  ――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四、自主学习

  1、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群策群力,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

  2、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3、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服),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

  第二部分(“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必取宋”),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

  第三部分(“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五、课文导读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①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②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③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④请献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⑤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⑥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⑦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2、互动解决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公输盘的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宋何罪之有?

  ②夫子何命焉为?

  ③胡不见我于王?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学生默读第二部分,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①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②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③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④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2、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研读段落

  1、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2、点拨: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3、推敲: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

  ――①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②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③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4、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四、课堂小结

  文章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墨子以理折服楚王,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显出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三部分在写法和材料的组织安排上与前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3.参照注释,笔译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 检查背诵

  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二、导读课文

  1、学生默读第三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作业 中的疑难词句。

  ①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

  ②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假字,同“御”。

  ④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2、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

  3、点拨: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部分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把公输盘的进攻—一击败,使之无计可施。而墨子的防守还绰绰有余。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4、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宋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何地表示“吾请无攻宋矣”,放弃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终获胜。

  三、互动归纳

  1、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三个回合的斗争,表达了什么思想?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2、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详略得当。其次,本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说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叙事明理的方法,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或课本剧(表演)。

  2、以“最贵是和平”为题进行小型演讲。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九年级下册语文《公输》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7765118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