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微信扫码分享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通用16篇)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文简说: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2

  一、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研读重点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学生朗读本段,找出最能体现画面美的词语。

  2.指导学生发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体会画面的美。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体会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纯朴乡情。

  4.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研读重点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引导探究,怎样才能读好本段?

  2.生通过默读思考,同伴交流所得,学会抓住“总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互相礼让,敬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3.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搭石”,从而走进淳朴的民情,感受美好的民风。】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指导联系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搭石”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升华情感,感悟普通“搭石”中所蕴含着的崇高的人性美,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内或课外完成

  2.抄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反思:《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寻找文章的美”、“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我本着采用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感、把教学重点放在体味“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我回味自己的教学,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虽然在教学设计时自己尽量考虑周全,但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语言不够自然流畅,学生谈体会时引导不够到位,还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多多交流,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另外,还犯了一个教学生涯一来最低级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一行人”的“行”读错音,这充分说明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视野也不够开阔,外出听课的学习机会太少,今后应多向他人学习,补己之短,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相对应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我首先从内容、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向各位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搭石》这篇课文。《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鉴于以上解读,我对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词,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搭石”所反映出的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下面我对教学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作一个简单的阐述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

  一、启发情感,揭示课题

  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漂亮石头,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说,有一位作家叫刘章,他的家乡有一种石头,叫“搭石”。他认为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你猜那石头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猜测,“光滑的”“色彩鲜艳的”“形状各异的”等等。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给足时间学生读书,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基础上用卡片对相关“问题字”检查与矫正:随机理解“汛期”“谴责”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3、读完课文后交流:

  你发现作者眼中那道美丽的风景线究竟是些什么石头?对,这些搭石只不过是些极普通的石头。为什么这些极普通的石头却是作者眼中“美丽的风景线”呢?

  解决这个问题,既是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矛盾点、冲突点,还是学生的兴趣点,这三点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中,作为深入文本的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个定向,学生的思考有了一个定向,不枝枝蔓蔓,干脆、干净。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下,学生更能够潜心涵泳于文本之深处。于是就可以顺势进行“诵读体悟,解决疑问”一环了。

  三、诵读体悟,解决疑问

  这时候学生必然会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如: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几个来回,知道满意了才肯离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踢踏的声音,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本课的关键。深入品味这些关键句,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味的语感。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的充分,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主要*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主要*读,这一阶段的读,不但要读得充分、还要引导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把课文读透了,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读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这故乡的小路,也联结这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

  我一直坚持语文课不能因为人文性而丢了工具性特点,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课文的生字和新词。

  由于已进行了充分的诵读,学生跟生字和新词已进行了多次见面,读已不是问题,对生字的字型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既促使学生更仔细地把握字型,掌握生字新词同时也符合儿童注意力发展。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经典句子的深入体悟,第二课时便可以回归到整体,采用多种形式,如复述、抄写经典句子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语感。如果班级基础扎实的话,还可以教学设计语言的实践作业,把积累的语言、语感运用到写作或说话中去。

  老师们可以从感觉到,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这四个步骤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我教学设计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4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比如:

  秋凉在即,人们早早地将精心挑选的搭石摆放好,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比如: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第五段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四、以“写美”留住美

  发现了美,感知了美,就要把这种美倾注于笔端,永存在心间。因此在本节课的末尾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感悟美。

  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5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字词,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1、复习生字词,纠正读音。

  2、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3、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

  二、走进文本,初识搭石,激发寻美情感。

  1、打开书本,去仔细地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2、①、交流: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

  ②、“什么是搭石?”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

  ③、你走过搭石吗?如果你在上面走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聚焦中心句:对,这就是有趣的搭石,它——“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4、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板书“小小搭石寻常景”)可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生活中,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去细细寻找,精心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感受风景这边独好:

  1、谈话,传递读文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静静地默读课文,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画面。

  2、反馈: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

  ①、(预设画面: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随机板书:细细摆放为他人)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

  3、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

  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

  ①、◆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师: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搭石上的美?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重点体会乡亲们是怎么走的。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

  ◇指名读,随机点评,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导读中心句: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

  ①、谈话,导入:

  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②、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多媒体课件展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③、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假如——。

  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①、谈话,指导想象: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出示作业纸,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②、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走出文本,透过搭石,感悟诗人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①、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也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

  ②、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延伸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

  1、教师谈话:

  是的,美文《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诗欣赏(课件出示)。

  2、总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附:板书设计: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

  细细摆放为他人。

  协调有序走搭石,

  谦让敬老见真情!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6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 读通句子,正音。

  ⑵ 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 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 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 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 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 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 指名读:

  正音:伏。

  ⑵ 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 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 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小溪间的搭石,你们可知道?(老师一边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一边介绍美景,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作者刘章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他将把我们带到他的家乡认识搭石,并引领我们通过平凡的搭石感受到人性的美。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整理预习成果,对照要求自评。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等,没解决的提出请教;已解决的提醒注意。

  (cai 出示: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便于学生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组内互相检查,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

  2、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引导学生提出学有困难的字词,难点在“涨”和“间”是多音字,“俩”跟“两”有区别,要提醒学生读准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朗读和评价的要求:读正确、流利。若学生将“一行人”读作了“ yí háng rén ”,应暂停在这一段,引导学生反复读,指几名读“ yí xíng rén ”的学生和读“ yí háng rén ”的学生辩论,联系上下文根据意思判断读音为“ yí xíng rén ”。

  (师不要越俎代庖,若学生能统一认识,进入第5环节;若学生不能统一认识,则进入第4环节。)

  4、师:大家对搭石,对课文的了解还不够)小组内分段轮读课文,讨论:

  围绕“搭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5、师:大家对搭石,对课文的认识较深入。文中哪里集中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边读边标记相关词句,表明“我已明白什么是‘搭石’了。”

  2、全班交流,互为补充纠正。

  3、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此段,边读边想象;如果是自己过搭石,什么情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此段,描述自己想象的内容。

  (捕捉学生发言中让人感觉到美的词句加以品味。)

  5、小结:

  下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从更多的地方感受到美!

  四、课堂练习

  1、近义词:

  间隔──距离  谴责──指责  必须──一定  协调──和谐

  2、反义词:

  懒惰──勤快

  3、多音字:

  涨、间。

  4、听写词语: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第一自然段,明白什么是搭石了。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什么是搭石。板书简笔画“口”。)

  师小结:自深山中凿磨而出,从江河中冲刷而来,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搭石,构成了人间最美最美的风景。

  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这篇课文美极了!美在哪里?(在“口”中标记“?”)这节课让我们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和感受美的心灵走进课文2至5自然段。

  二、指导品读,举一反三

  1、自由读课文,划出“文中哪些让我们感到美”的地方:

  出示阅读要求:

  ⑴ 抓重点词句品位、想象,感受美;

  ⑵ 通过有感情的读、说,表现美。

  (“不动笔墨不读书”录下自己的感受,练读练说。)

  2、学生首先提出哪段美,就先示范学哪段:

  (孩子的认知程度、经验储备等是良莠不齐的,因此在开放的课堂上,老师也无法预测学生会首选哪段文字汇报。)

  如:示范品读第二段(这一段中“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可以统领学习2至4自然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生动刻画出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去掉这些词语与原文对比,指导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些词语传递的生活画面,感受原文描写的生动和文中蕴涵的人性美。

  再如:示范品读第三段(这一段描绘的是看得见的具体的“美”,而二、四段则侧重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师读,生闭眼,抓住关键的词句,边听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结合“紧走搭石慢过桥”指导学生想象假如是自己过搭石呢?哪怕掉进水里也是一种情趣。

  又如:示范品读第四段(这一段用“如果”和“假如”引出了两幅和谐的画面,侧重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抓住“理所当然的事”让学生谈谈自己把什么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乡亲们把什么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师小结:当一个人把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看得像早起必须刷牙、洗脸、吃早点一样的理所当然时,心灵的美好就会从眼神里、行动中流淌出来。通过读,想象山里纯朴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的画面。鼓励学生也用上“如果”和“假如”说说自己想像到的和谐画面,如“帮抱小孩的妇女接过孩子,提起行理过搭石”的情景等。

  三、小结方法,自主品析

  1、师生共同小结第x段的学习方法。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标强调三个维度,更为注重“过程与方法”。因而,其他段落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出示“三把学习的金钥匙”,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⑴ 我知道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⑵ 我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体会到了美;

  ⑶ 我有感情的读,你听我能表现美。

  2、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3、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纹,相荡则成涟漪。”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无论前面的学习学生是否谈及第五段中的美,最后要点明第五段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

  5、师小结:

  希望大家也学做默默奉献的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敬老”(总结学生发言时提炼板书的词语,画一颗大大的心将这些内容圈起来)。愿你我善良的人性美光辉构筑起和谐中国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四、课外拓展,即兴练笔

  我们带着发现美的慧眼,感受美的心灵走入的课堂。(板书上的问号不擦。)我们仍要带着捕捉美的慧眼,体验美的心灵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本不算起眼的事物却蕴涵着美,我们也来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8

  《搭石》教案

  程碧静

  教材简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二,设计特色:

  以"美"作为全文的主线,以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三,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四,设计流程:

  课前铺垫:出示作者刘章的简介,自读,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激情导入——感知美

  1,点击课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教师深情地引入:

  这个小山村就是刘章的家乡,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作者难忘的还是家乡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家乡人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3,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板书课题,读题.

  (课堂伊始,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萦绕于教室之间,为整堂课奠定了"和谐"的基调,黑板上的简笔画,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也帮助他们理解"搭石"的含义.)

  ,初步感知——寻找美

  1,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发现,欣赏它的美.

  2,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

  精心摆放搭石 老人调整石块 一行人走搭石

  同时过溪,招手礼让 偶遇老人,背负过溪

  学生每寻到一处美,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的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品读体味——欣赏美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一)第一自然段——乡村秋景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并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乡村秋景图.在书上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3,指导朗读.

  (二)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第2自然段——摆搭石的老人;

  第3自然段——行人走搭石;

  第4自然段——理所当然的事(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选择地读一读.

  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

  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5,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

  随机板书:勤劳,和谐,谦让,尊老.

  6,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精读部分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情味,在畅所欲言中品味自然的美,品味村民们和谐的人性美.这种设计给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能让学生充分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对文本的多维解读中,达到相互学习,深入理解.)

  (三)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课件再次出示几幅画面.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在学生对文中所流露出的人性美有了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来理解句子,句子含义就自然出来了.)

  ,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随机板书:友善美,团结美,奉献美,无私美,敬业美……

  ,超越文本——传播美

  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美"作为全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五,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搭石》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回顾本课,自始至终,我的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1,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强.本课我紧紧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读好课文,同时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加强说的训练.

  2,读中感悟,感悟中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以提高.

  3,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和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4, 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了解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体会人物的品质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在总结全文,体会写法时,揭示"美从留心观察中来,美从用心体会中来,"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皆文章.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怎样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9

  21、搭石

  教学设想: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开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穿插的表演和情境对话,也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服务,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一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根据板书,感悟许多“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和诗句,使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拖鞋绾裤、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刘章爷爷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静静地躺在溪水中的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2、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很了不起,那好,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师:读书,这可是个好办法。

  (二)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弄明白搭石是什么?

  2、出示词语: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   猛涨   平衡    平稳   绾裤    间隔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 多音字  zhǎnɡ   涨潮     涨价

  zhànɡ  涨红红了脸    泡涨  

  jiàn  间隔  间断   间接

  jiān  中间  房间

  xíng  一行人      háng 银行

  tiáo 协调有序      diào调动

  4.读句子 

  (1) 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

  (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5. 学生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搭石?人们怎么走搭石?

  (三)理解课文

  1.解决“什么是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用石头塔成的桥。)

  如果没有搭石,乡亲们以是怎样过河的呢?用课文的句子详说说。

  随机理解:汛期、拖鞋绾裤(谁可以上来表演一下呢?)

  是啊!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什么?

  可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就必须使用搭石,让我们再读什么是搭石?

  过渡:了解了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谁能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一句话来回答。(“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 搭石怎么走?这又是一幅怎样的风景?

  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什么是俗语?

  师:紧走怎么走?为什么要紧走?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

  指名读,小组合作读,男女合作读。(前面的……后面的……)

  随机点评,(预设评语:你走得轻快而平稳,真棒。

  我能感受到你们小组走得真默契。

  你读得有声有色,谁能说这不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呢?

  你的朗读让我觉得真是——“紧走搭石慢过桥。”

  这样的脚步声很有节奏,像——轻快的音乐。这样的动作步调一致,是那么——协调有序

  后文还有哪句话很美?(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能想象出哪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个别读,全班读)

  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课件出示文章第三自然段)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读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学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啊,“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呀,搭石,怎样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一课。

  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思考: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先有感情地读好它,再体会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二继续学文

  1.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2.. 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朗读感受美。

  3..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谈话,指导想象: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出示作业纸,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4.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 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 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 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延伸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师谈话:

  是的,真情是明媚的阳光,它给人以温暖;真情是盛开的鲜花,它给人以芳香;真情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真情更是熊熊的火炬,它点燃生命的希望。同学们,美文《搭石》让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本文的作者就是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现在,你认为什么是美的?在我们身边也可以找到哪些美的事物?

  1、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如小草、石桥、香樟树、蜜蜂……

  3、小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4、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生活中一种熟悉的小事物,发现它的美,动笔写一写。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

  细细摆放为他人。

  协调有序走搭石,

  谦让敬老见真情!

  附: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根据本文特点,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生字词的教学,先读生字词的音。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巩固。既是对词语的记忆又是对文本的感知,为学生下文的学习作铺垫。最后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课文的一些词语。

  通过自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个学生透透彻彻的把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分层次地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解词,每次读的目的不同:如紧扣“脱鞋绾裤”、“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协调有序”等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家乡人每次过小溪脱鞋绾裤的不方便,通过读明白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朗读“前面的……后面的……”句子,从而进一步理解“协调有序”等词语。

  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和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读中感悟”这一环节,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例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时,应该让学生多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多读,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美丽的画面,在读中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准,在读中感受句子中的动态美。

  教学点评:

  扎扎实实教出语文味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简评   黄丽珍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扎扎实实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这堂课我们正是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备课、上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祝老师

  这堂课的粗浅的看法。

  一、扎扎实实进行字词教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过好字词关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祝老师的字词句的教学,昭示着这样的“语文味”理念:字、词、句是语文材料的基础元素,对于语文学习,生字新词是基础,是根本。祝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齐读,男、女声读,开火车读课文的生字、重点词语,以及多音字,检查预习阅读,摒弃以往的单纯检查生字词的做法,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课文几个难读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如 (1)“ 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样以课文为依托,赋于词语生命的活力,使教学灵动而有效。

  其次,在词语的训练中,祝老师匠心独运,利用当下资源,现场演示“脱鞋绾裤”;学生亲自表演体验“紧走搭石”,感受“协调有序”的节奏关,韵律美。祝老师从词入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品”,在体验中“品”,激活了思维,活化了文字,训练了语言,变单纯的文字为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走搭石的和谐美。

  二、选择恰到好处的教学切入点。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进入课文的角度,这个选择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为主线而铺陈开来,讲了三个方面内容。在这一课时,祝老师打破了常规的教学顺序,别出心裁,选择这幅风景画中最亮丽的一幅“紧走搭石”展开教学,先理解什么是“紧走”,再表演‘紧走’”,最后,通过激活想像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美、节奏美,更好地让学生领悟人们的行为和天然的搭石构成一幅美的风景,为后面学习另外两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以点带面的教学,也构成了一幅语文学习的美好画面。

  三、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深刻体验的重要手段。祝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读出特色。教学两个片断“什么是搭石”和“紧走搭石”的两段话,祝老师采用回环复读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收工,就必须……”通过引读,“每当上工、下工,这样的脚步声很有节奏,像——(生)轻快的音乐。这样的动作步调一致,是那么——(生)协调有序”,最后进行最具有语文性的提炼,变成一首诗,进行创造性的朗读。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提升了感情的层次,体味了语言的魅力。

  供商榷之处:

  1、课题祝老师让学生读了四遍,但都没有明确要求,如果每读一次都有一个目标会不会更有针对性,如读准字音,强调重读等。

  2、学习第一个片断“什么是搭石”,学生找出了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祝老师又直接提出“为什么要平整方正,二尺左右,摆成一排?”我认为能不能让学生自己从这段话中感悟,让学生自己找出这几个词,培养学生品词句,感语文本的能力。

  3、最后由于时间关系,那首诗没能美美地读,是一大遗憾。

  连彩虹:教学中若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助、谦让的精神就更好。

  谢志红:1、第一课时的特点明确,把握恰当,揭题处质疑、问答好。2、把“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个片段改为诗的格式进行朗读训练是否恰当?3、在总结时,师问:可见搭石怎样?这一问太难,问题不明确,学生不好回答。

  白锦红:文章改为诗的格式进行朗读设计很好,有韵味。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有文章推荐过这样的设计。

  连彩虹:这样改很好,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如果教学的时间分配合理些,把前面的时间匀些给后面,会更有效果。

  曾丽嫔:这是一堂很“绿色“、很“原生态”的课。这堂课不打埋伏,学生学得真实,教师较得扎实,整堂课朴实。教学中,“读”得好,方式多样。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0

  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

  ----- 苏霍姆林斯基

  对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往往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往往习惯了由老师总结重点,分析难点,学生亦步亦趋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仿佛把这些重点难点解决了,我们的学生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但是,当老师们把这一切大包大揽之时,就等于在学生们还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就将问题的答案抛了出来,那么,这些重点,难点对学生而言还有何可难?疑问又从何而来?

  要知道,正是这些所谓的难点,疑点,才是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生“会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课堂案例]

  在教学课文〈搭石〉后有一则讨论题: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我在初读课文环节,分别让学生朗读了自己认为最“美”的语句。接下来,我出示了上面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了自己喜欢的句子,也让老师感受了一种美。请看屏幕,谁来为大家念一下题目。

  (生读题)

  师:什么叫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生1:(若有所思)就是我们刚才读的优美的句子吧。

  生2:也是这个小村子的景色美,景色美看得见!(师点头)

  师:那什么叫“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呢?

  生1:就是美到我们心里去的(语句)。

  生3:就是山村人们品德美。

  师:你真会总结,其实,看不见的还有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让人能感受到美好,让人能露出会心的微笑。那们现在我们就分组来完成这个谈论题,大家可以用不同的记号找出“具体的美”和“心灵的美”,然后小组同学谈论后,向全班作汇报。

  (生自由活动,过程中,老师巡视给予指导。)

  分组汇报开始。

  生1:我认为这句话写得很美: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恩,的确,你的读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山间小村里别样的风光,这是看得见的美。

  生2:是啊,老师,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喜欢看这篇文章的插图,您看:远处山脚下雾气腾腾,宛如仙境,近处溪水潺潺,绿草如茵,要是我们能生活在这里就好了!

  (此生发言激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议论。)

  生3:老师,我觉得,这幅插图里还有一个人很美,就是这位叔叔。

  师:为什么呢?

  生3:他在搬石头。

  师:他为什么搬石头呢?

  生3:大家看,中间有块石头没有了,肯定是被水充走了。

  师:少了块搭石,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3:所以呀,这个叔叔就主动把搭石再一次码好,这说明,他的心灵特别美,他生怕有人掉到水里。

  师:诸如此类的推想,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呢?

  生4: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知道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说出你的理解,注意抠住重点词句来说。

  生4:踏上几个来回,不是一个来回,说明搭石头的人很认真的在做这个事,确保稳当了才走。

  师:这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这就是----

  生:心灵美!

  生5:大家请看课文的第4自然段: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生5:这就像我们院子里的人,过得很亲热。

  生6:正因为他们谦让,所以才亲热。

  生7:生活在这样的小村里,人们都是笑容满面,亲如一家人。

  师:往往,我们把“亲如一家人”称为和谐友善,那么,这个小村里的人,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

  生:和谐美!

  生8:还有呢: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里,还有一种“理所当然”的看法,找一找。

  生9: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师:你找的很准确,那么,我们又从这些句子当中,体会到一些什么样的美呢?

  生:这里的人尊敬老人,是品德美。

  生:为了方便大家行走,大家都会把搭石看成是份内的事,这也是一种品德美。

  生:难怪人们说山里的人淳朴善良,他们不讲得失,做事不讲报酬,为别人想得多,这也是一种心灵美。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棒!其实,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就会把课文内容读懂,读透,这样学习才有效果!你们把老师带到了这个景美人美的小山村,你们也让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思想火花的“美”!

  [教学反思]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基于解决课后思考题,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突破重难点的能力。

  课堂的重点正是教材内容的浓缩和精华,是众多知识点的核心。掌握了重点,就掌握了最关键的部分,就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明确了重点,就把握了课堂的精髓,就能够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

  然而,课本内容看似复杂,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们只能掌握最主要的部分。与其由老师“灌”给学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先在“田”里走一遍,教师只要适当“点拨”,撒下学习方法的种子,让这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开花,把“我学会了”变换成“我会学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

  1,直接出示重点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我在此环节中,直接出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什么叫“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问题本身,就把学生的思维和阅读引向了重点问题。学生在课本语言进行分析归纳,已经勤于动手把重点语句进行了勾画,小组讨论又为他们的思考提供了支撑,让他们勇于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2,相信学生,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在此环节中,我克服了急噪的毛病,在学生若有所思和表达不完整时,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并将话题逐渐引向重点问题的回答上。例如学生说插图上的叔叔美,是备课时始料未及的,但学生显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我不急不躁,而是慢慢引导,并将话题引向深入。

  所以,请相信学生吧,学生在畅所欲言的环境中,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时刻去研究课文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学生个个都是天才,个个都能找到不同懂得知识点,个个都懂得创造,因为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你的过多禁锢!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1

  教学实录:何楠

  教学评析:赵彦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

  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

  1.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 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

  师: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谁还愿意试一试?

  师: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这个环节仍然是研读交流阶段,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比如学生发现了画面美、声音美、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美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解和琐碎的追问才发现的。在师生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点拨性和激励性的语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的引读时机恰到好处,中间又穿插了教师有情有色的配乐范读,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生:理所当然

  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只有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抓住关键所在.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要把直白的文字转换成丰富的表象,达到知情义的统一,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如果学生既能读懂文字,又能建立表象,这是教学成效的所在。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三、拓展延伸

  师: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 (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

  搭石对年轻人说( )

  搭石对大家说( )

  生: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价值。搭石原本是无生命的,如果给予它的生命,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把搭石赋予人的思维,这个搭石也就成了学生代言者,学生可以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生: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美,通过前面的研读与交流,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而文本的价值关键要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学语文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也要学做人。我们反对把语文上成情感教育课,但语文确实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否则语文教学真是一潭死水了。语文教学要做到认知和体验融为一体,这和思品教学有严格的区别。语文教学在打牢语言基础的前提同时,还要关注情感的升华,加强理解文字和生活的联系。但是生活的拓展不能牵强,也不能没有限度,见好就收才能不失语文教学之本。此环节设计既不附赘,也不僵化。可以说自然得体。

  师:短暂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再一次回味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吧!

  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配乐《爱》)

  全课结束。

  最后处理也很独特。搭石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人们的善美深深的感染了每个学生。最后让学生踏着“搭石”,离开教室,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去表现那种人性美,可谓是独具匠心的设计。

  综述:这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文章,教育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美。文章以一个小山村的搭石为背景,描写了村民的人性美。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的语言富有诗意,评价性的语言富有激励,提问不琐碎,追问不盲目,归纳不牵强。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张驰有度,节奏明快,进展有序。情境美,文字美,语言美、想象美,音乐美,朗读美……构成可整个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2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和我一起随着音乐走进刘章爷爷的家乡!(随着音乐感情导入)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淌的小溪,四季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刘章爷爷曾经为家乡写过一首小诗:(师配乐读)“故乡啊……”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我吗,透过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思乡、念乡、喜爱家乡。

  师:当刘爷爷离开家乡多年之后,他思念的仅仅是家乡的风景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浓浓的思乡情。板书(搭石)。

  二、学生质疑  自读感悟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看着“搭石”这个词,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①什么是搭石?②搭石有什么作用?③为什么要写搭石?

  师:请各位同学读读课文,自己试着解决解决。

  师:你先说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能解决什么叫“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根据水的……搭石”。

  师:出示课件(搭石图片+文字),师介绍搭石,如果没有搭石人们会怎么做?

  生:脱鞋挽裤……

  师:由这儿可看出——极不方便,麻烦……(生答)

  师:出示课件介绍刘章爷爷家乡地理特点。

  (可见这小小的搭石已成为村子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已深深融入乡民们的生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再读这段。

  三、精读课文

  师:我们刚才已解决了前两个问题,现在这最关键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老师送大家一句话“读书之法,熟读而精思,循序而渐进”。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自读自画),看“围绕搭石”作者写了哪几道风景?

  师:从刚才同学们静静的读书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确实是在用心去感受。

  师:谁能用“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老师看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看到文字后面的风景。板书:(画面和风景)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弯腰摆放搭石的画面……

  师:摆搭石(板书)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协调有序的画面……

  师:走搭石(板书)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两人相对而行互相谦让对方先行……

  师:让搭石(板书)

  师:刘章爷爷围绕搭石写出了“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三幅画面,让我们赶快走进第一幅画面吧!看看哪些镜头令你感动?

  (一)

  生1:秋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好!令人感动。

  师:小伙子还不到天冷的时候呢,你为啥早早地就摆好搭石?(师走近该生询问)

  生:隔壁李大爷有老寒腿的毛病,如果不赶快搭好,他老人家的腿受凉了可不好!

  师:大哥您呢?(询问另一学生)

  生:村里的娃马上要开学了,不赶紧搭好,娃们上下学可不方便。

  师:说的多好哇,乡亲们一心想着别人令人感动!

  生2:如果别处有搭石,唯独……谴责……这句令人感动。

  师:又不是村里指派的任务,完成了是情理,不完成也不失本分,何必谴责呢?

  生:①在村里,乡亲们都认为应该这样做,理所当然;

  ②人们很勤劳;

  ③为别人着想已成为一种风气。

  师:乡亲们勤劳淳朴的民风令人感动。

  生3:“上了点年岁的人……”(这句令人感动)

  师:出示课件对比两文:上(原)文/下(改)文,少了什么?

  生:少了无论,直到,合适,踏几个来回。

  师:我们读书应该抓关键词,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谈谈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生:细心、善良;仔细认真的老人。

  生:①在岸边低头弯腰仔细翻找,寻找四方平整合适的石头;

  ②看到了一位左换一块块石头右换一块块石头在溪边来来回回的老人;

  ③看到了一位踩在石头上左踏踏,用跺跺,用为把石头踏稳的老人。

  师:这位老人一边做一边会想些什么呢?

  生:①村里老王头卖豆腐……

  ②这要是抱着年幼的孩子站不稳摔一下小孩子可受不起!

  师:好一位善良无私的老人啊!令人感动

  师:这一幕幕令人感动的镜头,家乡那善良淳朴的民风不正是一道感人的风景吗?板(民风淳朴)

  (二)

  师引读:家乡有句俗话……;走搭石既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不然就会掉进水里。在家乡一行人走搭石别有一翻韵律。

  师:出示句子,学生先读读这两句

  师:在坐在每位同学在上学、下学或父母上班、下班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课件出示,说感受(混乱无序、拥挤、自私)

  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相比之下,你发现什么?

  生:乡村的人们走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场面很美。

  师:什么是“协条有序”?生活中你见过协条有序的例子吗?

  生:(动作配合的好,有顺序) 例:(国庆阅兵的队伍、花样游泳、艺术体操)

  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和老师配合着走一趟搭石?

  生:①指这组问:我们现在走在哪儿?(搭石上)

  ②这小小的搭石可不好走啊,走得不好是要掉进水里的,有信心走好吗?(有)

  ③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师读)前面的——,(生读)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速度由慢渐快到越来越快)

  ④让我们继续走进搭石上,女生走在前男生跟在后  师引读……

  ⑤我们仍然……  男生……  师引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声音越来越急促)……踏踏的声音,像……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一切是那么有顺序,配合默契,这就叫“协条有序”。

  师:走搭石场面美,美在哪儿?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出示课件:“绰”字①---------②----------③----------在这个词中应选哪个意思?

  师:再读这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

  师:说得真好,你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在体会,读一读。

  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我们带到画里?大家推荐一下!

  生:——

  师:全班一起读——“清波……”。孩子们水波是在轻轻地荡漾啊!读——

  师:出示幻灯,是啊!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

  师:每当晨光微露,夕阳西下时,读——(省生配乐朗读)

  每当蒙蒙薄雾,彩霞满天时,读——(省生配乐朗读)

  师:这一行人走出了画面美,音乐美,这确实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和谐有序)。

  (三)

  刘章爷爷的家乡不但景美还处处透着一股淳朴善良的民风,乡里乡亲间透着浓浓的人情味。

  师:自读,从哪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人情味?

  生:①我从让对方先行-----看出乡亲们互相谦让;

  ②从道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乡里乡亲们之间的感情很好;

  ③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河-----尊敬老人;

  ④理所当然-----大家相处得感情好,对待别人就跟对待家里人一样好理所应当!

  师:乡里乡亲之间浓浓的人情味难道不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浓浓人情味)

  四、总结升华

  师:(配乐深情感悟)一排排搭石,默默地任人踩,任人踏,它们连接着------也联接着-----,这份美好的情感是家乡人摆搭石的善良美,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和谐美,是两人相对的谦让美,是一老一少走搭石的尊老美。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修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消失了;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初步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汇报预习收获

  1、汇报一类字词。

  2、汇报二类字词。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交流识字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

  暴衡,学生临写,比较。纠正。

  三、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思考:什么是搭石?边读书边找到答案。

  五、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2、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双基教学,把它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学习生字词。

  3、注重学习情况的反馈,一系列有梯度的练习,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教研员评课】

  1、双基教学扎实。

  2、练习题有梯度,但注意题的难易程度。

  3、当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知如何归纳时,老师缺少指导。应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4

  《搭石》教学反思

  根据学校安排,我准备参加兴庆区远程教育优质课的选拔赛,我选定了四年级课文《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 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从背景中升华

  当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搭石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一课,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学《搭石》一课时,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便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请学生分别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解决疑惑,完善认识,升华情感。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随着我的话音落下,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我是值日生,当我想起擦黑板时,发现不知谁已经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也是美!”

  “老师为了我们,经常忘我地工作,就连中午吃饭的时候也在管我们用餐,这种尽职的工作精神就是美!”

  “我班的同学了,我天天给她送作业,给她补课,给她讲学校里发生的事,使她不再寂寞,这种同学间的关心也是美!”

  ……

  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并学习了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5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

  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

  1.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 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

  师: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谁还愿意试一试?

  师: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这个环节仍然是研读交流阶段,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比如学生发现了画面美、声音美、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美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解和琐碎的追问才发现的。在师生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点拨性和激励性的语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的引读时机恰到好处,中间又穿插了教师有情有色的配乐范读,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生:理所当然

  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只有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抓住关键所在.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要把直白的文字转换成丰富的表象,达到知情义的统一,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如果学生既能读懂文字,又能建立表象,这是教学成效的所在。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三、拓展延伸

  师: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 (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

  搭石对年轻人说( )

  搭石对大家说( )

  生: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价值。搭石原本是无生命的,如果给予它的生命,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把搭石赋予人的思维,这个搭石也就成了学生代言者,学生可以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生: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美,通过前面的研读与交流,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而文本的价值关键要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学语文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也要学做人。我们反对把语文上成情感教育课,但语文确实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否则语文教学真是一潭死水了。语文教学要做到认知和体验融为一体,这和思品教学有严格的区别。语文教学在打牢语言基础的前提同时,还要关注情感的升华,加强理解文字和生活的联系。但是生活的拓展不能牵强,也不能没有限度,见好就收才能不失语文教学之本。此环节设计既不附赘,也不僵化。可以说自然得体。

  师:短暂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再一次回味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吧!

  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配乐《爱》)

  全课结束。

  最后处理也很独特。搭石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人们的善美深深的感染了每个学生。最后让学生踏着“搭石”,离开教室,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去表现那种人性美,可谓是独具匠心的设计。

  综述:这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文章,教育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美。文章以一个小山村的搭石为背景,描写了村民的人性美。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的语言富有诗意,评价性的语言富有激励,提问不琐碎,追问不盲目,归纳不牵强。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张驰有度,节奏明快,进展有序。情境美,文字美,语言美、想象美,音乐美,朗读美……构成可整个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查字典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搭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8155118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