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通用7篇)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XX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19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19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篇3

  说 课  稿

  心舞睛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四、学法及依据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三、新课教学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理想实验-----探究过程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75页(1)(2)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七、板书设计 略八、教学预测: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19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19年奥运会即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篇6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b、过程和方法

  ①在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

  ③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首先明确运动与力的关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学生理解并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以及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做实验来加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在全市高生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可以采用演绎推理法、讲授法、自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指导

  从本节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但认识不够深刻。在高中阶段重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学生首先需要温故而知新,然后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观看相关视频、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等途径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采用观察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先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知道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这样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通过讨论不少学生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结论,这正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到的结论。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光靠直觉和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他所犯的错误与当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有关,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他在物理问题上犯了些错误,但他却被恩格斯称为是最博学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伟人的过错。

  2、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不少学生还存在疑问,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怎样去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不少学生会提出通过实验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种研究思路,这正是伽利略物理学家确立的新的研究法——实验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家大都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研究上。

  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为了体现出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可以创设情境,重温初中物理中做过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小车为什么运动距离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来。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让学生设想小车不受摩擦力时结果如何,再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有利于使学生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为是理想实验,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过多媒体动画将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呈现出来,这样做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3、惯性定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的结晶

  接下来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通过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绍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理,课本做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介绍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可让学生观察冰壶比赛的视频剪辑,可以看到,冰壶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壶的撞击才改变原来的状态。还可以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中吃食物的视频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惯性与质量

  惯性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本中用了比较形象的语言——“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来描述惯性。学物理并不是闭门造车,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师生可以共同列举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惯性实验来认识惯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即物体质量不同,从静止达到某一速度或从某一速度达到静止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载的汽车比满载时容易启动,用球拍很容易将乒乓球挡回,面网球因质量比乒乓球大却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挡回,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其惯性越大。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生活实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

  5、知识巩固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后作业。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学生课后可以阅读本节后面的sts栏目中关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介绍,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黑板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书简结精练,注重色彩搭配,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整齐优美的板书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19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18983118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