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契合伴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在这么大的一间教师里上课有这么多老师听课你一定想说些什么?谁说的好我就把苹果送给谁?

  师:选两人 悄悄的把苹果都分给他们。

  问:我想请你们猜猜,他们俩各有几个苹果?

  引出课题:分苹果

  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1 .小组合作(卡片苹果)

  2.老师提要求

  (1)四人一组,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其他同学说怎样分.

  (2)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列出算式

  3.小组汇报分苹果的情况

  4.小组讨论

  (1)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

  9+1=10 1+9=10 10-1=9 10-9=1

  (2)把10个苹果分成8和2,你想到什么算式?

  ……

  (3)你们还能想到什么算式?

  10-0=10  10+0=10  0+10=10  10-10=0

  三、轻松一刻

  活动一

  拍手歌:如同学们,我问你,1和几组成10?

  活动二:拿着樱桃卡片找朋友,樱桃数量凑成10,同时说出两道加法算式。

  四、巩固练习:(小猫钓鱼)

  完成书上的练习,巩固10的减法。

  五、猜老师的电话号码

  小组比赛;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把得数排列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

  六、作业 把家长的电话也编成加减法给同学或老师猜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40—41页,1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苹果若干、小苹果图、苹果树、小刺猬运苹果图。

  学具准备:每生10根小棒(或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动中思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果子成熟的季节,小刺猬的苹果园大丰收,长满了苹果。小刺猬高兴极了,摘了10个苹果奖赏自己,它想分两天吃完,有几种分法?小朋友愿不愿帮帮它?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创设了故事情境,通过语言铺陈渲染,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并且让学生从小剌猬的角度去分苹果,激发其求知欲,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1、分苹果

  师(出示实物):请看这10个苹果分两天吃完,可以怎么分?(请一小朋友上来分)

  你能把刚才分的过程说出来吗?你能不能再提个数学问题?会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算式。略)

  你还能提出其它的数学问题吗?会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算式。略)

  师:真了不起,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还会解答,老师奖你们一人一颗智慧星。

  2、分学具。

  师:除了这一种分法,还有没有其它的分法?请小朋友用学具代表苹果分一分,并提出问题试着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想到什么说什么。比比谁的分法最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算式,并整理板书如下:

  ①9+1=10 ②8+2=10 ③7+3=10 ④6+4=10 ⑤5+5=10

  1+9=10 2+8=10 3+7=10 4+6=10 10-5=5

  10-1=9 10-2=8 10-3=7 10-4=6

  10-9=1 10-8=2 10-7=3 10-6=4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这么多方法。

  3、师:看这组算式(第①组)有哪些数字?(1、9、10)也就是1和9合起来凑成10。同样的方法得出(2、8) (3、7) (4、6) (5、5)。

  学生完成40页练习:

  1

  2

  3

  4

  5

  9

  + =10

  10

  10 — =

  (评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教学时,教师没有过多生硬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设计了形式多样如“分苹果”、“分学具”等实践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宽松氛围,给足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听一听、填一填等活动,亲历10的加、减法算理。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了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二、课间游戏,玩中学

  师:合起来是十的数有这么多,咱们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呢?老师这里有一首《凑十歌》想不想学?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9凑1,8凑2,7凑3来6凑4,两5相凑就满10。

  (评析: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创造性地编出了游戏儿歌——《凑十歌》。孩子们在民主、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记住了10的分解与组成。)

  三、课中游戏,乐中悟

  1、分完了果子,老师带你们去果园的智慧宫里走走,看看热闹不热闹?老师先探探路,看看前面有什么?引出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说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再往智慧宫里走走,还有什么?原来有一棵苹果树(每个苹果上有一道口算题),长满了苹果,谁答对了,苹果就送给谁。(练一练第2题)

  3、智慧宫里真热闹,它的小主人来了,瞧,它准备去干什么呢?(往小兔家送苹果)教育学生:好东西要与好朋友一起来分享。

  师:小刺猬正上台阶呢,总共有10级台阶,它爬到了第1级上,还有几级呢?你会算吗?生说:10-1=9(一组喊加油,一组说算式)。师:小刺猬爬上第2、3、4……级呢?

  4、小朋友真棒,智慧宫里的问题都难不倒大家。现在我们来进行手指游戏。

  师:我出9 。生:我出1。师:9+1=10。生:1+9=10。师:10-9=1。生:10-1=9。(同桌之间练习)

  (评析: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能把巩固知识的练习巧妙地溶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思辨,不仅实现巩固10的加减法,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摘苹果与小刺猬送苹果的游戏,又一次使全体同学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学习状态,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掀起高潮,每个小朋友都想试一试。学生在意扰未尽的情绪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对下次数学课的期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树自信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认为自己表现得非常棒的小朋友用小手自豪地拍拍自己的胸脯,认为自己表现得非常出色的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大拇指。

  你认为老师表现得怎样?认为老师表现得好的小朋友请举起你的小手。

  (评析:在课堂结束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畅谈收获,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以梳理。同时引导学生“评一评”、“夸一夸”等评价形式,让学生在肯定自我、表扬他人的同时,树立自信,学会鉴赏他人,使其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评: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钻及创造性地重组教材的基础上,执教的“分苹果”具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课伊始,趣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分苹果、分学具,亲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课之中,趣渐浓;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凑十歌、闯智慧宫、找朋友(连线)、摘苹果、小剌猬送苹果、出数等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下课了,学生还舍不得离去(说:“老师这堂课真好玩!”“老师我还想上这样的课”……),课已尽,趣扰存。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3、及时评价,亲切自然。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真诚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或认可,或激励,不足之处委婉地指出。如课中我们时时会听到“小手真巧”、“小朋友真能干”、“真棒!”等等这样及时、恰切的评价,这些激励性语言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除了师生间的评价,还有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努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充分发展。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一年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苹果》,也就是10的加减法。我的说课分为四部分内容。

  一、 说教材

  《分苹果》本课时教学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的关系。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0的加减法,通过游戏学会凑十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操作中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采用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 说教学流程

  我们把本节课分成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老师,你们想和这些老师教朋友吗?如果想和老师教朋友,你们应该怎样做呢?”

  这时,学生会纷纷举手发言。老师便指名两位发言积极的同学到前面来,奖励苹果,以此引出课题:分苹果。

  第二板块:师生合作分苹果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出示10个实物苹果,与学生一起分苹果,要求是把10个苹果分成两份,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一起列出算式.这部分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10的组成以及有关10的加减法.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轻松一刻”活动.活动之一:拍手游戏,教师用手指出示数字后,学生用手指回应教师,手指之和是10。活动之二:“找朋友”学生手中拿樱桃卡片,寻找另一位拿樱桃卡片的同学,樱桃数量之和是10。通过“轻松一刻”使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第四板块: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练习题。

  第五板块;猜电话号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小组合作完成后,得数排列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4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我都表扬了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四、困惑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要一一回答吗?如果回答了,就影响了课程的继续进行;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是否又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怎能样处理较好?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具准备:12个苹果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讲述小熊摘苹果的情景,出示课题:分苹果。

  师:小熊为了庆祝十岁生日,和妈妈一起来到果园中,打算摘一些苹果,分给他的好朋友们,小朋友们,你愿意帮他分一分吗?生略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小熊分苹果。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1)电脑出示12个苹果图,师:小熊家来了4个客人,他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生答略

  (同时,贴出12个苹果,板书贴出“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字条)

  先孩子们独立分,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请学生来板演不同的分法(可能有1个1个分的,2个2个分的,3个3个分的等等)并说一说。

  之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说。教师引导学生能完整地说出平均分这种含义,即: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现在小熊家又来了两个客人,小熊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好朋友,聪明的你,愿意帮帮小熊吗?动手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分完后小组互相说一说,请个别学生说,大家一起说说。(12个苹果,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请学生来板演,并说一说。

  2) 师:刚才我们很热心的帮助小熊,表现非常好!现在张老师也想考考你,有没有信心?

  多媒体课件: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 )盘?(同时贴出相应字条)

  学生动手分,然后互相说一说

  学生板演,大家一起说。教师引导让孩子们体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

  3)小结:从帮小熊分苹果中,我们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以闯关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学生会更感兴趣!)

  一、个人尝试(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 学生看题,说题意。

  2、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动手实践。

  3、 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 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分析题目。

  2、 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 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 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 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3、 鼓励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 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2、思考:还可以怎么排?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

  3、 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 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教后感:

  首先,能较好的理解教材,操作突出;其次,针对问题解决做到了算法多样化;并能较好的突出算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比我想象的好一些!

  不足:如果可以个性化的处理教材效果会更好,比如可以把第1课时和本节课并作一课时,感觉就不会那么单调了,效果会更好!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装傻,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多一点空间给学生,从而也不会认为的降低难度,可以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另外,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适当的家大课堂的作业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与同学密切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前准备

  电脑软件、实物投影、以及师生操作用的苹果图片、小圆片、小棒等.

  教学设计

  一、探究新知.

  1、准备:教师设计一组电脑动画,组成一个小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小朋友去红红家里做客,妈妈端来一些苹果,请同学们数一数,妈妈端来几个苹果?旁边有几个盘子?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请学们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吧.

  小组交流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3、第二次分苹果.

  师:如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几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怎样分?

  学生讨论并动手试分一下.

  教学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4、对比讨论:

  对这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教学点评:通过对比小结,渗透除法的含义,突出两种分法的共性:“平均分”.

  这些苹果你还可以怎样分?

  教学点评:在组织平均分的同时,不规定统一的方法,有学生自主来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教学点评: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尝试练习

  1、(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袋.

  (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袋,还剩个.

  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把结果填在方格内.

  教学点评: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拓展

  1、(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个篮子.

  (2)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个松果.

  可以让学生圈一圈,把结果填在方格内.

  教学点评:两种不同分法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于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同时可以了解一下学生的思维水平.

  2、需要只小兔才能运走?

  学生可以边动手操作边讨论.

  教学点评: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发散提高.

  同伴对说游戏:还可以怎么排?

  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探索不同的排法.

  教学点评: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平均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分东西的有关知识.

  教学点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苹果”的情境及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知道“平均分”有两种办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苹果图片、磁力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同学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两只小猴子,大家都开动了脑筋,而且办法很多,相信同学们今天会有更优秀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探索新知

  (一)我想把这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而且要求每个盘子里的苹果一样多,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1) 学生动手操作

  2)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 到教室前的磁力板上演示分的过程

  2、师:如果每盘放两个,可以放几盘呢?

  (1)学生动手操作

  (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到教室前的磁力板上演示分的过程

  3、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小组合作试一试

  4、小组汇报

  (二)(边说边出示挂图)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小熊到院子里收苹果,可采下苹果才发现不知该怎样拿回家了?每个袋子里只能放两个苹果,小熊需要多少个袋子呢?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找到答案。

  (1) 学生动手操作

  (2) 指名说答案并演示过程

  三、课堂作业设计

  今年大丰收,不但小熊来收苹果了,小松鼠和小白兔也来收获自己种的食物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请同学们大开书35页。

  1、生独立完成2、3小题

  2、指名说答案讲理由

  四、思维训练

  一共有多少人?

  1、同学们看看第4题,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谁可以根据你看到的内容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这个班的学生还可以怎样排,而且每排的人数同样多?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并到黑板前演示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8

  (教科书第34页到第35页)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学具准备

  苹果图片、小棒、挂图、写着题目的小黑板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知

  出示小熊的挂图,师:今天,小熊过生日想请小动物们吃苹果,(出示苹果图片12个)小朋友们快来帮小熊分苹果吧!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一、出示小黑板:小熊准备了四个盘子,想想平均每个盘子能放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2、利用学具分一分,并汇报结果。

  二、出示小黑板;

  1、 如果准备了三个盘子呢?

  2、 如果准备了六个盘子呢?

  3、 如果准备了二个盘子呢?

  4、 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上问题,并进行解答、交流方法。

  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订正。

  三、交流探索

  师:从帮小熊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

  {对于知识可以进行一定的概括,让学生更一目了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轻松,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一、 个人尝试(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 学生看题,说题意。

  2、 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动手实践。

  3、 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 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并请个别学生尝试分析题目。

  2、 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 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 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 小组合作:编一题简单的应用题。

  3、 小组展示应用题,集体修正,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4、 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 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列式计算)

  2、 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

  3、 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 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9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大班数学游戏《分苹果》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幼儿最熟悉。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幼儿来主动的探讨和数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分苹果”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两数之间的多大小”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数数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数数,可能要求会比较的底,但是在对数与数之间的多大小来理解。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数数,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分苹果”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自己来数数;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每排五个的基本特征.这里,我准备卡纸水果,首先,我将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小朋友就会按五个五个来数,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20个苹果跟15个犁来进行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

  活动准备:

  1.一张图,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苹果贴贴纸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数”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让幼儿过来进行比较苹果跟犁多几个,犁跟西红柿多几个,。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数数再讨论,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20个苹果跟15个梨多,就是20比15多,也就是20比15大,依次说苹果和梨,梨和西红柿的大小关系.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对水果的兴趣进行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案励幼儿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1

  《分苹果》教学反思

  1、 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分苹果》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王玉蓉

  本课是有关10的加,减法的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学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他们的数感.因此,为了能使这节课更加生动和富有真实情境感,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通过让学生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的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交流分的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使自己分的方法最多,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应该怎样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有序的分苹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要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们在设计时,先由老师扶着写出两组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余的几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然后汇报,教师板书.最后让学生读算式,读10的组成,做练习的第1,2题,使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但是, 由于自己在让学生分苹果时,反复重复了分的过程以及将组成和算式分开来完成,耽误了时间,后面的练习未能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将知识融为一体,按知识体系创新地设计教学环节;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游戏性,生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苹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但是我加入了玩手指游戏,以及很有意思的flash,增加了很浓的趣味性。但是遗憾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时间展示出来。由于前面的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汇报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而恰好后面的内容才是整节课出彩的地方。难过!

  今天是教学开放日,很多家长都有来听课,学生的反映都很好,思维很活跃,思考问题都很积极,回答问题很踊跃,连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都很积极,让我很想尽情的让他们说,让他们尽情的展现自己。但是同时也意味着我被学生领着走了,整节课学习的内容很少,节奏不紧凑。

  反思这节课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在小组活动中应减少一半的时间,在之后的汇报中应该点到为止,而不是让学生永无止境似的发现。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后面的练习,毕竟那里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提个疑问:10分成两堆。能不能分成0和10?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2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分苹果(数学课本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种初步理解得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设计理念: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教学流程:

  课前2分钟

  讲教学故事:如树上本来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 2加3等与5。

  (教学反思:以数学故事作为课设常规,让学生通过讲教学故事,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渗透加减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谜语:小动物胡子翘 见了小鱼眯眯笑柄 老鼠一见就跑掉

  (教学反思:借助一个充满趣味的谜语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体验发现

  1、在活动中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列数学算式?和同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看到4条金色的鱼,6条红色的鱼,4加6等于10,5条吹泡泡的鱼,5条没吹泡泡的鱼5 加5等于10等问题,只要学生说出的有道理教师都给以肯定。当学生未能发现减法算式时,教师适时点拨,猜一猜小猫可以钓到几条鱼?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拘泥于教材。)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 每个同学动手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

  (2)小组交流:小组长进行调控,比一比看哪个组合同学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法,小组长负责填写学习卡

  (3)个别小组汇报操作过程

  (教学反思: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策略,发、再让小组交流分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三、巩固深化、应用探索

  1、摸球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摸球,让其他同学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球,可以怎样列算式。

  2、猜数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摆棋子,另一个人说加减法算式。

  3、摘礼物游戏:摘圣诞礼物与同学一起分享,共同完成礼物的算式。

  (教学反思: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既让学生强化10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也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活动中放手让小组长组织学习活动,既可以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带动学习较慢的学生,逐渐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总结延伸

  师:把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

  (教学反思: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不能完整地叙述),及学生入学不久的情况,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回顾,逐步养成懂得梳理知识的能力。)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苹果》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21939118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