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通用16篇)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

  1、本课可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想象场景,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积累拓展”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收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材料,如《开国大典》等电影,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供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上述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可扣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又如“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可扣住“两股红流”、“流去”,“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把游行队伍比成“两股红流”,并说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注意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还要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朗读。

  3、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学时,主要从二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读、想后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本课的生字较多,“擎”应读“qíng”, 不要读成“jìng”;“钮”、“聂”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诞”,应读“dàn”,不要误读为“yān”。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擎”、“瞻”。这两个字笔画数较多,可以从字意入手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摆法,教师也要指导,让学生不仅能写这两个字,而且能写好这两个字。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典礼”、“电钮”、“观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布置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庄严”、“欢呼”、“四面八方”,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

  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道题提出了读的要求,并要求学生想想课文的记叙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以下的归纳供参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an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an门广场。

  第二题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们的心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三题是背诵、抄写,可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完成背诵、抄写任务。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2

  1、读拼音,写汉字:    diǎn lǐ

  (  )xié shāng

  (  )   huì jí

  (  ) xuān bù

  (  ) diàn niǔ

  (  )zhān yǎng

  (  )  qí zhì

  (  ) xuǎn jǔ

  (  )  lǐng xiù

  (  )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2、用修改符号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⑴ 天an门广厂估计可以融纳30万的群众队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生旗的时候,礼炮想起来。起出是全场素静,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想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阅兵试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词语的意思:

  ⑴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只奔(走向)会场。

  “直奔”的意思是________,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_____  

  ___________的心情。

  ⑵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投向”的意思是________,比“朝着”更能表现_______

  _________的心情。

  ⑶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红流”指_______,“流”比“走”更能表现_________

  _____。

  4、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重新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  )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  )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  )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  ) 主席台设在天an门城楼上。

  (  ) 接着升国旗。

  (  )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  )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3

  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休会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生:这个声音可能也通过无线电波,传到了国外,国外的华侨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也会高兴得流眼泪的。

  【教学收获】

  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解放,迎来了新生,此时此刻,人们脸上的兴奋,人们心中的激动,是再怎样描述也不过分的。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

  【发表评论】

  这一个个典型的画面,是学生在语言的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它带学生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丰富内涵的同时,开掘和提高了精神境界。这样,学生就能较好的体会理解我们国家获得解放后全国人民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了。(评论人:王晓英)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4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我能写出下列汉语拼音的汉字朋友

  diǎn     lǐ              huì      jí               dàn  shēng          diàn   niǔ

  yíng   fēng  zhāo   zhǎn                  xú     xú   shàng shēng        pái    shān   dǎo    hǎi 

  二、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掌声  (   )地前进  掣着(   )

  (   )的城楼  (   )地鼓掌  提着(   )

  (   )的声音  (   )地挥手  舞着(   )

  (   )地宣告  (   )地高呼  探着(   )

  三、我能选词填空

  走向  直奔

  1、早晨,我们背着书包(   )学校。

  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   )会场。

  朝着  投向

  1、王老师坐在主席台上,(   )观众点头微笑。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   )主席台。

  仰望  看望  瞻仰

  1、我们(   )天空,寻找着那颗运行的卫星。

  2、我们到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遗容。

  3、我到医院(   )生病的老师。

  四、我能理解句子意思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的意思是________,反映了人民群众的_____感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投向”可以换成________,但“投向”更能反映人们______ 

  毛主席的心情。

  3、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探着”的意思是_______,表达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______。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去。

  “红流”是比喻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流”是

  _________的意思。

  五、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英文或古典文学。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子等各种符号,标明书的重要之处,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句:

  不但……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第四自然段分为两层。

  4、把具体介绍毛主席认真读书的句子用“──”画出。

  5、概括毛主席认真读书的方法是(   )和(   )。

  6、短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5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

  5、再写天an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3、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4、天an门的布置。画出天an门的示意图。

  5、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an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6、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⑴ 写天an门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⑵ 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⑶ 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

  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

  2、阅兵式。

  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点词语: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

  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

  八、找出你认为最为感到的句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这庄严的声音……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6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 “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从能力方面讲,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情感方面讲,五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地要求自主、独立与成功。

  “阅读叙事性文章,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是新课标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些相关要求,同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副、委、协、宾、泽、奏、诞、钮、瞻、拂、骑、嗓、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是新知识,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训练重点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既是本文重要的写作特色,又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此外,课文写的是五十年代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同时借助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的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读——找——换——想——读”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 表情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导入能奠定一堂课的基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首先我会以“跳绳”为话题,请同学们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提示学生可以先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再说单个同学的跳绳,也可以先说单个同学的跳绳,再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等学生进行交流后,引出什么是场面描写——“同学们刚才说的跳绳就是场面描写,单个‘跳绳’的描写是场面描写的‘点’, 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是场面描写的‘面’,场面描写的特点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盛大的场面《开国大典》。”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把抽象的场面描写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口头作文的实践中明白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特点是什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引出新课教学,并为突出教学重点做准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场面。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小环节: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难写的字:瞻、嗓。

  2、说说题目《开国大典》中的“开”是什么意思,并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说说课资料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此后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3、欣赏影片,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4、采用影片与文本结合的方法,请学生说说作者围绕这件事主要写了哪些场面?请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把“宣布成立、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读公告、群众游行、升国旗、阅兵仪式”填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

  由于五年的学生已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及强烈的自主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初读课文后,一起认读生字新词,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较难写的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通过欣赏影片和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史料的了解,学生能够在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通过上黑板写板书实践操作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重点。

  (三)研读“大会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写作特点。

  本文重点描写了“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四个大场面,但重点是写了“大会盛况”中的“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所以这节课我重点研读这几个小场面,以第一个小场面和第二个小场面为例:

  1、研读场面“宣布成立”

  (1)体会五个“一齐”的思想感情。

  首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小场面的“点”与“面”是什么,然后我会提问:“在首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中,你认为哪些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首先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要背诵的第七自然段,然后由重点段的重点词(两个“一齐”)出发,请学生换词(一起)对比着读书体会,从而领悟首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再提问:“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一齐’,体现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使学生的目光转移到其他自然段前后联系体会中国人民对毛主席、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进行教学。结合教法中的“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和学法中的“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2)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两个词的意思体会毛主席的声音传得远,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然后提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全国哪些地方?人们有哪些举动?”从而体会全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

  (3)指导朗读,要求背诵。

  根据课后要求,我首先通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句子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且要求学生会背诵,这样做到了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2、研读场面“升国旗”

  如同研读第一个小场面,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小场面的“点”与“面”是什么,使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特点,再次突出教学重点,然后让学生找重点词,抓住这些重点词中的“站”,说说它传神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前收集的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具体资料体会“站”的意义。最后由我概括性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最后学生写话(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

  这个过程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先抓住“站”联系上下文谈感悟,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再以“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为话题设身处地写感受。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从内心感悟中国人民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3、运用学法,自读“宣读公告”

  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抓住场面中的面“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体会首都人民无比热爱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4、回读体会场面描写的写法特点

  回读“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三个小场面,再一次体会场面描写的写作特点,即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四)首尾呼应,课时呼应,顺利结课。

  首先做这堂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用“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 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场面描写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个学法体会“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三个大场面的思想情感及写法特点,并学写场面“跳绳比赛”。

  场面“跳绳”是这堂课的导入语,结课运用场面“跳绳比赛”做到了本课时的首尾呼应,使学生对描写这个场面不再陌生;由第一课时“会场盛况”中小场面的教学过渡到第二课时其他大场面的教学,做到了课时间的呼应,也提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奠定基础。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开国大典

  会场布置  →  大会盛况  →  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                       

  宣布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公告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 ,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附:板书设计 ◆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8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瞻、拂、嗓、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我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或文字资料。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协、宾、泽、瞻、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能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通过读课题,我知道“开”和“典”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开国大典”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小提示:我能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还能完成以下练习。)

  1、我能用“__”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2、我要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争取把它写正确、端正、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1、我要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

  2、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        )         (        )        (         )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                    )

  2、  选字填空。

  拂   佛    飘(   )  仿(   )    纽  扭   (   )扣   电(   )

  暴   爆   (  )动  (   )发    防  妨  (   )碍(   )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2、我要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我要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典礼”,感受“大典”。

  (小提示: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我要选择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1、我要快速读第二部分,和同学一起理清“ 典礼”的过程:

  、           、                      。

  2、我要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填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____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___投向主席台。”从所填的词语体会到群众的_______及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所填的词语表达了全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这声音还会传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填的词语体会到人民群众_______的心情。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1.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思考总结: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感情朗读,积累拓展。

  1、我要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然后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后,我要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9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0xx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0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宣告。“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指传遍了全中国。毛泽东的宣告,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了,因此他们无比激动,他们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沉浸在无比的欢欣鼓舞之中;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人民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讲的是在两个半钟头的检阅过程中,广场上人们欢喜和激动的情景。他们知道,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的苦难史结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新中国的主人,因此无比兴奋和喜悦。他们用欢呼和鼓掌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但几乎喊哑了嗓子、拍麻了手掌,仍然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欢喜和激动。这表明,人们热烈情绪的高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两股红流”,指分头向东西两个方向行进的、“擎着灯”“舞着火把”的游行队伍,“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光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成为一座和人民群众一样有了光明前途的城市。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1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游行”的段落,进一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句子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子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板块二: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群众游行。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4)

  句子四: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①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②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③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迁移运用,学写场面。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作者简介:

  张农,女,34岁,研究生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在武汉市育才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曾被授予全国课题先进个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江岸区“有影响高水平”人才、“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执教《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国结》等课获得省、市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编写鄂教版教材教参、读本。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获全国、省、市级奖,十余篇案例、教学设计在教学期刊上发表或收录于专业参考书籍。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2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上课伊始,我用简短的语言把上节课的内容交代了一下后就直入本课,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接着进行第二个环节品读文本,解决问题。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这也正是”三步”的体现。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 ,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我搜集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材料,如,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阅兵式,让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所感受,真正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接着我顺学而导进行第四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运用本课学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场面。最后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搜集毛主席的资料,向学生推荐两个网站。

  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在给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时,时间稍微短了些。此外,在最后总结场面描写方法时,显得有些着急了,学生练笔时间也不够充分。板书也不够精炼。我想,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继续努力钻研,让问题引导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放射出更美的光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结合香港友谊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点评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一齐、欢呼、欢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再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但课堂中出意两次小小的意外(ppt上打错了两个字),打乱了思绪,不够镇定、冷静,导致对教材的处理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未能体现朗读的层次性。“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本次公开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3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⑵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教师:

  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an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三、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四、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一、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二、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三、小结

  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六、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课后,我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同时我还发现朗读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读得有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少不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极有帮助,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还正确读写,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故事梗概。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内容、重难点分析及教学媒体的应用〗

  1、《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描述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因为事情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精点及新课标的精神,正确的“导”;图文有机会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时应用等。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当时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产生共鸣。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给学生听,在有感情朗读的感染下,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摄影记者,用你们手中的摄影机捕捉开国大典一些精彩场面,选好你要抓拍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拍这些镜头。这样激qing导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

  二、自读感知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边选择感兴趣的镜头,画一画,读一读来体会。围绕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小组内交流,疑难的共同探究,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

  三、品读悟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拍的场景反复感情朗读,畅所欲语。教师可抓住重点词句相机引导。如:“他们一大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与“走向”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又如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投向”与“朝着,看着”相比较,如此点拨、比较,学生就不难理解前者表现人民群众急迫、兴奋的心情,后者则包含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讲,师适当引导,又结合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的场面以及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场面,激发学生探究激学的欲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

  1、总结迁移:

  学生已经拍摄了这么多的画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画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简单说一说开国大典的场面,再写下来。然后模仿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断(场面描写)。这样读写结合,同步发展了智能。

  2、拓展延伸:

  师可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思考完成。当你们捧起这些画面,你们心情怎样?打算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为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6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或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三、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

  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其次,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在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然后让学生介绍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前两天,刘老师来我们学校听课,在听完我上的这节课后,刘老师进行了评课。本来我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因为按照自己的备课,教学内容都完成了,可是听完刘老师的评课,我才真正地认识到其实这样的一堂课是失败的。在这节课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字词教学的环节中,我对一些易 

  错字,平、翘舌音等字的处理不到位,强调的不够,我总认为学生到了高年级字词的处理可以轻描淡写,现在才明白字词的薄弱是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的主要原因。

  二、照着教材教,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所以也不能充分地

  把握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其实还是一种灌输性地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牵着学生走,这样的教学学生学的累,老师教得也累。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我没有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急于求成,直接把自己的想法抛给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是成了一个摆设。

  这节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其实是很常态的一节课,因为有人听课,所以我想呈现一节较完整的课,但在每一个环节处理的过程中都是草草了之。事后我又重新上了一遍这节课,在课前,我把刘老师提出的及我自己认识到的问题加以注意,重新备课。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如在导入部分我还是采用了第一次上课时用的导语,但却和后面的内容联系上,没有让这次的导语成了一个空架子,在让学生说每一部分的内容时,我们一起来回忆今年的阅兵场面,找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再理清课文顺序。这次我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读书。这节课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轻松,这种轻松并不是因为上过一次的原因,而是一种心灵上的舒畅。这节课学生能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还有什么能比这种变化让人高兴呢?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或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三、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这次“欢呼”是在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时候发出的欢呼,这里的 “一齐”可以说大家都一起欢呼,说明大家的心是一致的,无比激动。还可引申问,是不是只有在场的人才欢呼呢?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欢呼,这里表达出全国各族人民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人们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30万人激动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个“欢呼”,是在毛主席宣读“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公告时,人们发出的欢呼。为什么用“热烈的欢呼”呢?说说热烈是什么意思,比一比,用不用热烈一样吗?反映了什么呢?表达出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个“欢呼”是人们观看阅兵式的一个个雄伟的场面而发出的。“不断”是指一阵接一阵,也体现出阅兵式的场面一个比一个壮观。表达出人民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时,还要抓住“齐步行进”、“一字形”、“整整齐齐”、“完全一致”这些词,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步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22987118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