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

微信扫码分享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精选4篇)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 篇1

  叶老师到我们学校上课,也许是因为老师的领导来上课吧,学生比较拘谨,害怕说错话。但今天在叶老师的逐步引导和鼓励下,学生渐渐地忘记了平时的约束,渐渐放开了,融入了教学的情景中。

  一、课堂气氛

  1、课前的律动游戏。

  课前跟着小鸭做律动,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虽然跟教师比较陌生,但是有了动感的音乐和可爱的卡通人物,学生都兴奋地跟着做起了动作,脸上洋溢着快乐。

  2、课前的师生熟悉。

  先是看投影上教师的名字称呼教师,“名字就是给人叫的。”尽管学生不敢叫教师的名字,但是“这个老师亲和”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

  接着的“男教师和女教师有什么不同?”的谈话简单,学生可以围绕主题放开说,可以消除学生对男教师的某些可能存在的偏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3、批评隐含在表扬中。

  比如初读部分,教师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齐读完了全文。教师评语:“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团结,刚才老师请大家自己读,大家非要齐心协力一起读完。”在表扬声中把学生不认真倾听教师的要求的淡淡批评隐含在其中。足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原来课堂上可以出错。

  4、游戏调节学生大脑。

  观察同学换座位的游戏,与课文“观察”的主题相关,又调节了紧张疲劳的大脑,使学生完全放松了心情,师生关系达到完全和谐。

  二、问题粗放型,过程细腻型的教学设计

  好的预设是成功的一半。这堂课预设的环节清晰简洁,但对每个细节的考虑非常周到详尽。

  抓住课文的题眼“有趣”开展探究,用“课文的哪些地方你感觉很有趣?”和“作者为什么会进行这么一次有趣的观察?”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脉络清晰,简洁明快。

  但是叶老师十分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问题粗放型,过程细腻型。对学生提到的每一句话,根据句子的不同特点,或找重点词语说自己的想法,或引导学生读出疑问、感叹语气。这是教师的硬功夫,上课的精彩全在这里面。 学生迟疑了,有亲切的鼓励;学生说错了,有耐心的引导;学生说得精彩,有最真诚的赞美。一个“蔓”的读音,教师从学生的朗读错误引开来,说它的音,说“蔓儿 “的词义,并有图片的展示。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蔓延”这个词中的读音,极易出错,但是及其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不厌其烦地耐心矫正,在后面的朗读中学生都掌握了。

  针对开始出现的学生不注意倾听的问题,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思考后,教师就会习惯性地问:“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什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还有一些很深的领悟:原来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这么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原来二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可以这么好;原来教师应该这么有耐心这么从容地去引导学生;原来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前后映衬、融为一体,无法割裂的……

  听名家上一堂课,胜自己摸索几年课。

  补记:今天叶帅(此“帅”乃mm眼中的“帅”)突然大驾光临我校,以为又搞什么检查了。等到发现叶帅只是想重新体验小学教师的感觉时,我不由得偷着乐开了!^_^ 在这以前我只听过叶老师的一堂课——《写广告词》习作指导,距离现在有十多年了,至今记忆犹新。

  可惜今天没有来得及准备相机,要不大家也可以目睹叶帅的上课风采了啦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 篇2

  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18课《一次有趣的观察》。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试着让孩子们合作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在孩子们分组合作之前,给孩子们提出了合作学习要完成的三个任务。1、小组认读生字;2、解决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评一下小组成员谁的问题提得有研究价值,对于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给一面红旗,剩下的则画一个三角);3、试着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这个任务有些难了,不过,看孩子们的吧,能完成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开始合作了,孩子们兴趣很高。以前,我大都是让他们合作完成生字的认读,这次我把学习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都交给他们了,这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很快,大部分小组进入学习状态,个个拿着小字卡,像模像样地互相提问,遇到认读不好的成员,他们会使出浑身的本事解决同伴生字的认读问题。二十多分钟过去了,我让孩子们坐好,这回轮到我出场了。

  先检查了孩子们生字的认读情况,从abcd四个组中,各叫起一个小组,嘿嘿!这算是抽样检查吧。除一个小组的两个孩子组词稍书慢一点外,其他孩子认读比较顺利。接下来,我了解一下都有多少人提出的问题得红旗了,举手的孩子不足全班的四分之一。这些小家伙们,已经有了自己判断能力,他们完全说得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得红旗,什么样的问题不可以得红旗。记得在学习第16课《邮票齿孔的故事》时,有孩子刚提出:邮票打孔是谁发明时,下面便“啊”声一片,因为,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阿切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提问题的孩子不好意思地坐了下来。是呀,如果把课文读完,这就不是问题了。学习第17课《画风》的时候,也有孩子提出:他们为什么画风?这个看似问题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既然不是问题,自然也就不用花时间去研究它了。在孩子们的提问中,帮助他们提炼问题,也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了。

  在巡视孩子们合作学习时,我看了几个小组讨论第3个问题的情况。一个小组只是把课文分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很正确。我让他们简单地写一写每一段的意思,因时间关系,没能检查他们最后写的是什么。转到另一个小组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在那里一个劲地写,而旁边的孩子不停地说着。看他们的分段情况,嗯,不错,也是分了三个部分,同上一个组一样,只是他的段意写得太长了。在第二节课点评他们小组的段意时,告诉他们,他们第一段那么长的文字,用两个字就可以代替:怀疑。是呀,课文中的“我”正是对大人的话有所怀疑,才决定自己亲自动手试试看。当我问起第二段可以用两个什么样的字代替时,下面有孩子说道:观察。不错,正是观察,而且是非常认真的观察。说到第三段时,不用我说,他们很快地说出“结论”,自己的结论,也说明“我”相信了大人们的话。

  最后,我与孩子们一起评出几个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并给他们发了扁豆、芸豆、豇豆的种子,并告诉他们,他们可以把这些豆子种在教室里,有六个小组可以在班上种豆儿了。后面的事就是让他们观察,写(画)出观察日记,并证实课文中讲的“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嘿嘿!课文中讲的,我也不相信呢,自己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的。我知道,我知道,有时候自己眼睛看到的也不是真的,但至少在种豆儿这个事儿上是真实的。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学习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理清课文的思路。

  3、学习观察的方法,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经验导入,整体感知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到自然中观察的发现(指名交流,相机指导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一定的目的,观察要细心,耐心)。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文章,(师生共同板书:一次有趣的观察。)这篇文章有趣在哪里?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心思考,小作者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先后观察了几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学生交流已经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学习学习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熟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生生交流读懂的问题和读不懂的问题。

  四、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我听到了什么问题?

  2、我是怎么做的?

  3、我看到了一些什么?

  4、我观察到的结果是什么?

  5、结论: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有许多新发展。

  五、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六、课后实践,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

  同学们在课下可养花种草,并进行观察,培养兴趣。

  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实验

  观察一:发现小芽长出来。

  观察二:故意让豆蔓儿向左绕,结果豆蔓仍然向右绕。

  观察三:连续观察,详细观察四个小时,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身边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一朵朵桃花画面。

  生欣赏,师:“这是什么?美吗?”

  你们知道桃花一共有多少花瓣吗?导出“观察”一词。

  师生共同书写“观察”。

  2、你们平时对什么事物进行过仔细的观察吗?

  生自由说:

  今天,有一位朋友带着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好吗?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读书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识记生字:蔓、缠、竟

  ①读生字②交流识记生字

  3、理解字词: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究竟:结束

  偷偷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

  4、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接着我们来观察扁豆的生长。

  出示课件:扁豆的生长图

  5、同学们,你们知道扁豆是怎样长的吗?

  文中的“我”听大人说过呢!课文中是哪里讲到的呢?

  指名说并读第1自然段。

  6、课件出示句子:这是真的吗?

  谁来读,读出疑问的的语气,多让学生读。

  师:说明作者一定要自己观察观察

  三、学习2——3自然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理解词语:绕、缠、奇怪、决心、抖(生可以演示理解)

  2、“我”为了观察扁豆的生长过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奇怪,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指导读句子“第二天竹竿的右边。”

  4、作者明明让蔓儿向左缠,面它偷偷地向右长,你们觉得奇怪吗?让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读句子“我很奇怪究竟。”

  5、自由读第3自然段,划出作者的观察过程。

  6、指名说说作者的观察过程。师板书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7、师小结:扁豆就是通过“蔓儿”的抖动,缠绕“慢”地向上生长。你们明白了“扁豆的生长”吗?你们觉得它的生长怎么样?

  有趣,你们喜欢吗?

  8、谁能带着喜欢的心情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通过小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扁豆的生长过程。谁来说说小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观察”

  10、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我”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师板书: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我”观察:仔细。

  指导读,生齐读第3自然段。

  11、作者通过自己实验、观察,终于明白了什么?

  指名说。

  出示句子:我终于爬的。

  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写好观察日记。

  板书:

  一次有趣的观察

  半小时    做记号

  生长   两个小时   紧盯着仔细

  有趣   每隔1小时   还注意到观察

  四小时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关注细节,融为一体——听叶老师《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感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26678118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