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散步》说课

《散步》说课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散步》说课

微信扫码分享

《散步》说课(精选13篇)

《散步》说课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 ,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 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十)、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 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爱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散步》说课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 ,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 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十)、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 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word下载

《散步》说课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word下载

《散步》说课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word下载

《散步》说课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爱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散步》说课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 ,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 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十)、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 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word下载

《散步》说课 篇7

  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  汪茂吾  邮编  243100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第一课(《散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笔者在带领学生解读此文时,一致发现文中有一处用词欠妥。

  为了准确地解析,请看该文倒数第二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细心体会,不难发现上文中“我想拆散一家人”中的“拆散”一词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对“拆散”解释为“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并举了“拆散婚姻”和“拆散联盟”为例。可见就词义的感情色彩而言,这是一个贬义词。而文中作者的本意显然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想把一家人暂时分成两路走而“各得其所”。这种尊老爱幼的想法不用说是褒义的,而“拆散”一词用在此则违背了语境的要求,显得极不相称,如改成中性词“分开”就避免了这种尴尬。

  据此,笔者以为把“我想拆散一家人”改成“我想分开一家人”,就比较符合语境,且更能体现“我”的这种想法的本意。以上系笔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愿与作者商榷。

  本文已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03年第10期。

《散步》说课 篇8

  《散步》教学片断:

  师:(极有人情味地读课文)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读得特慢),稳稳地(读得特稳),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是怎样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想好了你就说。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

  生2:我是这样想的:“慢慢地”、“稳稳地”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生3:我是这样想的:我为了让母亲、儿子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生4:我孝敬母亲,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如果飞快地背过去,好像有厌烦的意味。

  生5: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想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环,老师一副惋惜的表情)

  师: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的精彩发言,先听老师唱两句歌吧。(老师重复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来,让我们一起唱两遍吧!(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师: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等。

  (学生发言异常活跃)

  [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片断,紧紧扣住文中最能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去谈两个词语所表现的意境,在教学中强调“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注重了学生全体。同时,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已有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畅所欲言、自信表达的热情。有效的师生互动,真正达到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条件的目标。

  [同行评说]

  《散步》一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教师在教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注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的丰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

  “不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这里的“大家”既包括全体学生,也包括教师自己,它体现了互动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关系,使教师真正做到了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良好“伙伴”,从而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另外,师生的互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在看似无疑之处设疑,让学生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让学生形成新的情感认识,从而在有效的互动教学中触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散步》说课 篇9

  散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从生活小事和细节表现的亲情;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和睦尽一份力;  

  3、学会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学生请家长阅读课文,谈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  

  2、过渡:同学们,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温暖的家。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时会干些什么呢?  

  3、是啊,一家人在一起,无论干什么都是其乐融融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家,和他们一起去散散步。  

  4、揭题、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散步的有哪些人?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又是如何解决的?  

  三、           深入研讨

  1、跳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选择在春天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又是怎么解决的?  

  2、交流:(1)谁来说说我出去散步的原因(为了母亲,体会“熬”字)  

  (2)初春的景色很美,空气很清新,我最希望母亲能出去走走,她却不愿意,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劝说母亲?(学生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劝说母亲)  

  (3)教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单纯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也包含了我对生命的礼赞,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4)齐读句子: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5)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家人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子?  

  四、体验反思:

  1、同学们,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应走进作品,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个人物,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用“如果我是……我会……”的句式练习说话)  

  我们选择的只是一条路吗?我们还选择了什么?  

  2、人生要面临的选择很多,不只是走大路、走小路的问题。有时,无论怎样的选择,都是痛苦的,但我觉得这又是幸福的。文中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子,“我”委屈了儿子,母亲却决定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正因如此,才有了那温馨感人的一幕——  

  出示句子:到了一处,我蹲下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你能读懂些什么?  

  (2)    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3)    为什么说他们背上背得就是整个世界?  

  3、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老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在一个家庭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作者有一双慧眼,从散步这件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这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一首欢快的亲情曲,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五、            指导实践  

  1、引导实践:其实,亲情它也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只是时光如流水把许多记忆冲淡了,只要我们用真心去体会,肯定是能感受到那浓浓的亲情的。能否讲一段你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老师曾经在电视中看到一段短片,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一起来看看。)  

  2、你觉得你们家里谁最辛苦?作为家中的年幼一辈,你该做些什么?  

  3、小结:亲情不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也不单是深夜里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也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是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感悟。它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再过几天,就是11月24日,就是感恩节了,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六、            总结作业:  

  1、学生总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从思想、能力、写作等方面均可)  

  2、家的温馨和睦靠大家,愿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爱住进我们的家!(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散步》说课 篇10

  教学设想: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隽永,玲珑剔透、蕴籍丰富的亲情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一起散步,却于小小的一次散步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或许是久居繁华的灯红酒绿的都市,很少看到全家老小一同散步的情形,或许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很少看见全家老小外出时和谐相处的情形。因此,每每看到这篇散文,总觉得有些东西触动我的心灵,总会引起我们的向往和思考,就算看百遍也不厌倦,仍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于是,面向七年级的学生教学《散步》,首先是朗读,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教学目标:

  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

  二、   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欣赏精美隽永语言;

  三、   体会亲情之美,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出来散步,却并不多见。你和全家人一同散步过么?能否说说全家人一同散步的故事?(几个人一起?在哪散步?开心么?)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表达。

  师: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的散步故事,在孩子们看来确实很有意思。那么,在成年人看来,散步是否也很有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同当代作家莫怀戚一起散步去!

  二、诵读

  (一)   自由读。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二)   分角色读。

  数名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1-8段。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字音、停顿、语调等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情感。

  (三)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到:

  1一家人有哪几个?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明确:一家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感受到的。

  明确:一家人散步很高兴,从“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以及描绘春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一家人去散步心情很愉快。从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体会到。

  景物描写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细节描写如: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可见一家人和谐相处,在春意盎然的田野散步,其乐融融。

  三、解读

  (一)   读分歧

  1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矛盾、分歧。“我”一家四口也会有。这次散步有什么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 分歧的解决由谁决定?为什么?

  明确:分歧的解决由我决定,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3分歧最终怎样解决的?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办法?

  明确: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又改变主意了,说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关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孙子开心。

  4 通过这个分歧的解决,你发现这一家四口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沉着果断

  妻子——贤惠

  母亲——慈爱,疼爱孙子,信赖儿子

  孩子——乖巧、聪明活泼

  (二)   鲜花送给谁

  我们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家人里的哪一个?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她鲜花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师集中学生的意见。一般学生都集中在把鲜花送给母亲或“我”。因此教师适时把学生分为两组。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母亲?请你来说说送母亲鲜花的理由。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我”?请你来说说送“我”鲜花的理由。

  归纳学生的理由: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而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我”,所以把鲜花送给母亲。

  “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鲜花应当送给“我”。

  其实,文中的“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四、美读

  (一)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一家四口如此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有过矛盾、分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使分歧顺利解决,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共同点?

  明确:这个共同点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怀有对家人真诚的——关爱。

  (二)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他们之间真诚的关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如: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品析:

  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三)   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思考:

  1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2 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最好。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五、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这一篇《散步》,感受到家庭之美,亲情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否感受到你肩上的责任?

《散步》说课 篇11

  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贮满诗意。作家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欢愉、深沉的真挚感情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创造出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美。其美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形象美 文学作品要获得长留于世的艺术生命,就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散步》,不仅字里行间荡漾着一家三代人互敬互爱思想感情的涟漪,而且以清新精巧的比喻,状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抒之情。作家以质实之美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在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使命感,无形、无声、无色,是“空灵”之物。独获灵感的作者,慧眼捕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使命感的美巧妙地附意于“我背上的”传统美,“她背上的”亲情美。让读者顿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作者使抽象的使命感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神,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抒发了对中年人继往开来的使命感的由衷赞美之情,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

  二、绘画美 诗贵在透出神韵,画重在绘出影像。《散步》虽然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有诗的韵味美,画的色彩美。在《散步》中有这样的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

  读了这段文字,你好像置身于万物复生,生机盎然的春天之中,又好像在品味一幅清新明丽的水彩画,又好像在饱览江南初春的田园风光。这风光,让你乐不思蜀,更让你浮想联翩:“满园春色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新绿,这嫩芽,这春水,昭示着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作家把生命的美感融进绘画之中,因而几多春色,几许诗意,就从一幅立体的、鲜活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散步》说课 篇12

  干国祥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2462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92 时 03 分 04 秒 

  总发贴数: 739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干国祥设计

  【设计总理念】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

  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作文的范文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

  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

  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

  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

  【教学目标 】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  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           )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              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两篇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              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              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              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              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设计意图:真正的作文写作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任务,所以,这时的作业 主要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

  用多媒体演示,详见多媒体。

  2002年4月29日星期一

  但书人间真与善,管他湮没与流传(我的博客)  

  ------------------------------------------------------------

  编辑 2004/03/17 05:09pm IP: 219.144.85.215   

  铁皮鼓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2462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92 时 03 分 04 秒 

  总发贴数: 739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相关附件: (共 39424 字节)

  有一个表似乎没有传上去。  

  但书人间真与善,管他湮没与流传(我的博客)  

  ------------------------------------------------------------

  编辑 删除 2004/03/17 05:11pm IP: 219.144.85.215   

  巴蜀来风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42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四川  

  在线: 39 时 04 分 13 秒 

  总发贴数: 109 篇 

  注册日期: 2004/03/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

  以前也教过这篇文章,我当时重在学生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上,现在能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太少了,在牛奶加面包中长大的孩子对亲情的认识近似于一片荒漠,所以我把这方面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干老师的设计更有深度,值得学习。  

  ------------------------------------------------------------

  编辑 删除 2004/03/17 09:47pm IP: 220.166.73.197   

  东风谷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559 瑞文币 

  存款: 10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  

  在线: 17 时 23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156 篇 

  注册日期: 2003/10/2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于老师的的确是好方法,谢谢你了!!应该用两课时吧?  

  衷心祝愿大家好,开心每一天! 

  东风劲吹,暖意洋洋!! 

  ------------------------------------------------------------

  编辑 删除 2004/04/19 08:45pm IP: 218.15.197.99   

  悠然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176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06 时 37 分 20 秒 

  总发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10/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是的,方法很好,我准备模仿上一节公开课。可是,哪位同仁有这篇课文的朗读?愿能得到各位前辈的帮助。谢谢!  

  ------------------------------------------------------------

  编辑 删除 2004/05/08 01:13pm IP: 222.84.33.38   

《散步》说课 篇13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PGN0220A.TXT/PGN>

  (一)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PGN0220B.TXT/PGN>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出处同“二”第二则)

  《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出处同“二”第一则)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散步》说课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26958118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