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想 北 平》说 课 稿

《想 北 平》说 课 稿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想 北 平》说 课 稿

微信扫码分享

《想 北 平》说 课 稿(精选4篇)

《想 北 平》说 课 稿 篇1

  华盛虹溪中学     高玉婷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利用课本里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学课外其他读物。作为一名要具有现代理念的语文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能力方法。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到此阶段应该对散文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根据此篇文章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A.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情感、美感的把握  B.培养学生自学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画面中,在散的形中体味神韵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题目是“想北平”,同学们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样想的?北平是怎样的?为什么值得想?这就是同学们应该把握的重点。四、说教法  显示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特点。启发式教学,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五、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一段小散文为学生营造一个思乡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回忆有哪些文人曾抒写过思乡之情,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出课题《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老舍先生我国著名文学大师,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朗读并正音  选择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配套,以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学生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达到把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四)设置“解题”这样一个环境的目的有两点:  1、“北平”二字可以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对象决不是现在的北京,因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时间 才取此名,并结合课文注释“写于1926年”引出写作背景。  2、“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为下文的“捕捉画面”环节作铺垫。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五)捕捉画面  散文一般都通过写景写事写画面来抒发感情。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描写一幅北平风俗画来抒发了作者热烈的思乡情怀。  提问:描绘了哪样一些画面?  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色彩”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景物不是什么名胜古迹而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  A、摸着老城墙。  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C、品味温和的香片茶。  D、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  E、种满花、菜、水果的院落  F、对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  G、与北平血肉相连。  2、学生在找画面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找到前五幅画面,对于后面的两幅画面老师应做适当的补充说明。并提问:为什么老师把后面两种情景也归于平淡细微见绚丽的画面?这个问题在此学生设置一个悬念,放在“情感把握”这一环节之后再回答。  (六)情感把握      这一环节的设置照应了第五个环节,有景有画面必有情感的生发。  1、提问:绚丽动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  明确:动情带泪的思念、眷念。  2、文中有许多直抒胸臆的语句,找出这些语句。  3、找出语句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前面留下的问题:  A、为什么“知之不多”却能体现“绚丽动人”?  B、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动情带泪”?  明确:作者热烈的情怀是因为心灵与之契合,故都赐予他一切。综上所述,作者热烈的情怀都体现在平淡细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  至此,教学目标里的能力训练目标得到完成。  4、用文中的话概括这一特点,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形:每一小的事  神:思念  引出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5、在此基础上引出此文的写作特点:平淡中见绚丽                                                         闲雅中见热烈       至此,  教学难点在此得到突破。

《想 北 平》说 课 稿 篇2

  《想北平》说课稿长兴一中   周立平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  B、 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  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 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  拓展训练——比较法  (1)学习新课文,但同时也要回忆旧课文,并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时时进行比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  (2)自由讨论已学过的三篇课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3)可能出现的情况:  A、相同点(容易回答):对北京深沉的“爱”;以小见大的手法  B、不同点(较难回答):物象选择  感情侧重点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示)  (4)教师点评归纳并适当总结:感情一脉相承,文风各有千秋。  5、 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3)如时间允许,当堂展示优秀短文片断,做到“奇文共欣赏”。

《想 北 平》说 课 稿 篇3

  《想平》说稿长兴中学   徐俊丽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因为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就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就怕显不出她的完美和个性……今天面对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真是深有同感,因为作为现代文学“京派”作家的典型代表的老舍来写北平,多少有些让人望而生畏  ……  一.说教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课文第四单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读物。  第三册中的散文更侧重于文学性的欣赏和个性化的解读。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话北京,在情感和风格上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知识目标:课文中如何用衬托来体现对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标: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教学重点:  1.  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2.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学法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主要手段可概括为:  体验性默读  “知人论世”  多形式朗读  用原句解读  讨论互动  三.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1.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2.处读课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检查预习提出的问题:“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问较为直观浅显,学生较容易回答,可个别提问。  4—6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一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预习第二问。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音,受方言影响,学生在朗读儿话韵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儿话韵却特别能表现情味,不容忽视。   学生讲,教师板书:                安静闲雅           写 什 么       布局合理  (4—6节)                     贴近自然                                                           3.研读课文4—6节,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衬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联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衬北的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4. 回答“为什么会这么写”的问题  设计讨论题:  (1)你觉得老舍偏心吗?(导向作者表达上的主观性)  知道学生找文中的字词句来证明老舍的“偏心”  “据我看”、“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在我的经验中”、“还不愧杀”这些“偏心”的语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他的“偏心”?(稍停)集中在哪几个段落可以看出来?(学生教容易找到,在课文的前三段中)  1—3节,正是作者的解释。  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讨论老舍的“偏心”  学生自由发言:  子不嫌母丑(第二段中以母亲作类比  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话简洁概括?  因为这是“我的北平”,这就为作者的主观作了最好的解释。  (2)课文还有另一个明显的特点——选的景和物都是最最平常的,为什么独选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导向作者的平民主义)  “草花儿”是强调它的普通;  菜中强调“带泥点的韭菜”;  “带着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来解读作者的平民气质:  “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气质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谈泊。  (引出作者介绍)  老舍,现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馆》 以北京为背景的历史画卷,京味十足  《骆驼祥子》 关注平民,关注底层   因此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5.  课堂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  因为普通,所以众口咸宜;因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说的那种“你不讲别人也知道,你讲了别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没意思了。  6.布置作业: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字数:300字 附:板书                                                                 想   北   平                                                        老舍             衬     安静闲适                   布局合理        主观色彩(“偏心”)            托     贴近自然                                   普通家常        平民色彩

《想 北 平》说 课 稿 篇4

  《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  高秀梅一、教材地位分析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内文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属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比较。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   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2)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  (3)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2)   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凸现老舍这篇散文的个性色彩,在教学中可以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较阅读。因此,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也应该设置为又一个教学重点。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  1、指导美读。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对比分析。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训练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的运用。3、课堂协作讨论。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六、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预习:  1、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2、思考: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样的特征?  课前预习的布置除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也让学生明白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讨论,归纳才会更有效果。  (一)导入  情境导入法——“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对故国之恋的最好诠释。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导美读  诵读的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题:  1、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  诵读过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举荐一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这种情感是直抒胸臆,浓烈,一泻而出,无须掩饰。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挚着眷恋。  学生还可以在4——7节中概括写景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与“四大历史故都”(特别是巴黎)的对比,写出北平整体环境的“复杂又有边际”,院落布置的“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这一步骤让学生充分活动,自渎自答,相互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探讨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  (三)与《故都的秋》对比阅读,分析情感与写法上的异同。《想北平》属读本上的延伸性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一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内学习的方法独立解决同题材文章;二开拓学生视野,增加文字积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也使本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加鲜明。  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讨论要点如下:  相同点:  (1)   都选取寻常景物,抛开风景名胜,表达一个文人的平民意识;  (2)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烘托故都风物;  (3)   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点:  (1)对故都的热爱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从血脉中流出的充满血泪的“骨肉情”,一个是凄凉之景与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点不同。《故都的秋》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特征的秋槐、秋蝉、秋果、秋雨等来写,欣赏秋的姿态与色彩;本文则  是信手拈来,选取“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所有景致“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而且对于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体悟也更深厚了。“心有感于事物,叙事状物以表心意。”这是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读语言文字中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语言  鉴赏抒情散文,品味语言是基础。体会情感,赏析艺术手法都要与品味语言始终相随。在上步骤的分析中其实已经完成了部分语句的感悟。这里再单提出来,以使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散文的美未必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你认为本文哪几处写的具有“动人光彩”,找出来,品味其语言。  估计语段:  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与北平之爱作类比;  第6节——“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叶上的泥点……进了城还带一层白霜。”  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样的文字鼓舞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甚至背诵下来。学生大致可得出平实、生动,看似平常语却那样贴切、形象。这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所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五、总结与拓展  回顾教学主要内容(情感、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再次突出重点难点。  结语: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的心灵归宿总是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 附:板书设计 脉络              感情   手法      引子:我的北平(1) 整体感觉:安适   热烈    类比       我爱北平(2-3)  城市布置:匀调   眷恋   以情驭景想北平  老舍      故都风俗画(4-7) 花多菜多果子多   闲雅   对比烘托       结句:真想北平(8) 接近大自然     思念   板书设计理由:重点难点清楚,让学生明白文章脉络,写景特点,感情主旨。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想 北 平》说 课 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31938119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