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通用7篇)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国*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 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 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 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 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 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 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 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反思,附课件:

  教学反思: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处理的比较成功的。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认为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教材编者是有明确意图的。意图在哪里呢?就在单元提示,课前提示以及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到教学要求,并结合我班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如果不能从教材本身寻找确定目标,则课堂要么是面面俱到,要么是无的放矢,不能做到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

  2 充分的将课文内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整堂课的课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在五十七年后的亨特看来还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是在尝试、坚持中成长、成熟、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对“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成功”的生活哲理有更深的体验,我在复述课文、朗读品味的环节中也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诱导的。在“表达感受”环节中,我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具体、充分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巨大魅力。

  3 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中美两国教育方法存大的差异: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家长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与莫顿、亨特父亲的方法不同,也许是搬梯子,也许是打110、119,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美国十分注重鼓励孩子自主、尝试、创造,这也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今领跑全球的根本原因。反观我国解放后的教育,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连钱学森先生逝世前也感到十分遗憾。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开始诱导学生尝试、创新,尽管效果不一定很好,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我同时也想让孩子们理解父母亲,他们有时候让你自立,比如洗衣服、做饭、独自出门都是爱你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课多有不周敬请评委及各位嘉宾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国x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 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 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 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 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 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 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 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反思,附课件:

  教学反思: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处理的比较成功的。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认为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教材编者是有明确意图的。意图在哪里呢?就在单元提示,课前提示以及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到教学要求,并结合我班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如果不能从教材本身寻找确定目标,则课堂要么是面面俱到,要么是无的放矢,不能做到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

  2 充分的将课文内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整堂课的课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在五十七年后的亨特看来还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是在尝试、坚持中成长、成熟、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对“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成功”的生活哲理有更深的体验,我在复述课文、朗读品味的环节中也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诱导的。在“表达感受”环节中,我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具体、充分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巨大魅力。

  3 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中美两国教育方法存大的差异: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家长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与莫顿、亨特父亲的方法不同,也许是搬梯子,也许是打110、119,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美国十分注重鼓励孩子自主、尝试、创造,这也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今领跑全球的根本原因。反观我国解放后的教育,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连钱学森先生逝世前也感到十分遗憾。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开始诱导学生尝试、创新,尽管效果不一定很好,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我同时也想让孩子们理解父母亲,他们有时候让你自立,比如洗衣服、做饭、独自出门都是爱你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课多有不周敬请评委及各位嘉宾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 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 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 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 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 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 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 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反思,附课件:

  教学反思: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处理的比较成功的。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认为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教材编者是有明确意图的。意图在哪里呢?就在单元提示,课前提示以及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到教学要求,并结合我班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如果不能从教材本身寻找确定目标,则课堂要么是面面俱到,要么是无的放矢,不能做到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

  2 充分的将课文内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整堂课的课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在五十七年后的亨特看来还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是在尝试、坚持中成长、成熟、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对“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成功”的生活哲理有更深的体验,我在复述课文、朗读品味的环节中也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诱导的。在“表达感受”环节中,我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具体、充分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巨大魅力。

  3 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中美两国教育方法存大的差异: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家长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与莫顿、亨特父亲的方法不同,也许是搬梯子,也许是打110、119,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美国十分注重鼓励孩子自主、尝试、创造,这也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今领跑全球的根本原因。反观我国解放后的教育,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连钱学森先生逝世前也感到十分遗憾。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开始诱导学生尝试、创新,尽管效果不一定很好,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我同时也想让孩子们理解父母亲,他们有时候让你自立,比如洗衣服、做饭、独自出门都是爱你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课多有不周敬请评委及各位嘉宾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4

  下面是七年级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仅供参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我。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 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 迂回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 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 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 20米高; 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 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 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 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 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伙伴约“我”爬山

  爬上崖顶,“我”不敢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父亲指导“我”成功下崖

  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6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

  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略)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7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记叙文,故事情节简单,学生易懂,因此很多问题学生可以尝试解决。“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尝试教学的精髓,在本课当中我将按如下步骤实施尝试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得到对课文初步的整体感知:人生的征途困难是存在的,但是要充满信心,掌握方法,将困难化整为零,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其次,培养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最后,课后练笔,记叙自己处理困难的一次经历。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口头复述的能力,培养多角度阅读的习惯。

  2、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从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尝试活动: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4分钟之内看完,(看到哪是哪,目的是形成一种竞争,提高默读的效果)并尽量获得较多的课本信息,复述故事情节,提出复述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目的是提高复述的技能,规范说话的方式)

  2、   理解下列词语:训诫  迂回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提示学生注意课下的注释,这是学生自读课文获取信息的一个途径)

  三、尝试分析 

  出示尝试题

  1、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2、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四、尝试多角度阅读课文

  出示尝试探讨题

  1、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2、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五、尝试表演

  1、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六、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七、课后题

  预习《生命,生命》(重在朗读,感受散文的魅力,体会生命的意义)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331811191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