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微信扫码分享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精选13篇)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1

  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 颜浩

  端木蕻良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这个创作群体包括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除了端木外,还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和李辉英等人。他们以集体的姿态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思维和群体意识,给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开辟了抗日文学的先河,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把作家的情感与东北的茂草和高粱交织在一起,将日寇的暴行、人民的屈辱和铁蹄下的杭争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出来,呈现出了苍凉悲壮的时代风格和强悍粗犷的艺术特色。除此之外,他们还怀着淡淡的忧愁和哀伤回忆起那片魂牵梦绕的破碎家园,字里行间渗透了对故乡山水和民众深切真挚的眷恋,并进而对民族的命运和人生的遭际展开了深入的内省和反思。因此怀乡的主题在东北作家群的笔下,不太可能有牧歌式的悠然和童话般的静谧。东北的长白山和黑土地,是作为国仇家恨的历史见证而存在的,它必然要承载起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土地的誓言》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韵味的怀乡作品,它是远离故土的游子以全部的热情和思索吟唱的一曲大地之歌。

  在中国现代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端木A蕻良这样,将土地看成自己的命脉和根基。正如他在《土地的誓言》中宣称的那样:“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东北本来就是满族的发源和聚居之地,作为一个满族作家,端木对于养育了祖辈的土地,始终怀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感和宗教意识。在他看来,“我活着好像是专门为了写出土地的历史而来的”。因此,我们阅读端木的小说或散文,常常感觉似乎直接触摸到了雄浑而广裹的东北大地,在聆听着昂扬而悲恰的呐喊,感受着每一个地之子心灵忧伤的悸动,因而往往能够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作家一起来到他生长的地方,回首那些悲喜交织的“关于土地的故事”。

  在端木的笔下,故土的山水风光都以诗化的语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如数家珍地描绘着著名的兴安岭上“摇曳着银光的白桦”“性情刚烈的落叶松”“通体漆黑的棒棒鸡”和令人垂涎的山珍之首“飞龙肉”①。那里还有他念兹在兹的万里草原,“草原上野花随着星辰转换,室女座当令的时候,粉蒸玉琢的大朵的山芍药到处开;天琴星当令的时候,野婴粟花开了;狮子座当令的时候,金针花开了”②。我们还看见了冰雪初融的早春开河的盛况,“郁闷的河水,迸出砰然的碎响,像烧红的滚动着的玻璃熔液似的,翻花向前地滚去”。湿润的春风一下子把什么都招呼了出来,“初生的柳叶儿像刚剥开的豆瓣似的挂在梢枝上”,在墙头岩缝上窜出的草芽“娇嫩的像刚洗过澡的少女皮肤似的”。韭菜冒嘴了,小白菜分瓣了,“给春风爆干了的树枝,有时发出干裂的声音倒落下来,冰化成的涧水渐渐地从悬崖上流下来,冻裂的土崖子坍塌了,盘错的老树根子在半空电悬着。风从东方传来,树枝向西方摇晃,银色春天的声音在空中袅袅的互相磕碰”。在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旷野上,有着细嫩腰肢和温柔笑脸的金枝姐在愉快认真地摘着野菜。好一幅典型的东北初春图!不过,在这样让人醉然的景致中,作家也没有忘了加上了一句:“田里到处都是人,土匪不能活动了,这时我们怕给绑票绑去的阴影,在我母亲的眼前消散开去。”③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沉重的忧虑就随之迅速地弥漫开来,提醒着每一个阅读者,这是一片丰饶美丽然而饱经忧患的土地。

  端木蕻良是一个强调文学创作要有“宽度、深度和强度”④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但有着对故土永恒的赞颂和眷恋,他还以土地为重要参照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上,充分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的社会状况和民风民俗的变动。在他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中,他描写了关东大草原上的首富丁家二百年的兴衰史,并借以概括了自清朝中叶以来东北土地被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丁家的祖先不择手段地疯狂掠夺了大量的土地,自己的财富也迅速地膨胀,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但日俄战争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东北的渗透和扩张,丁家日渐势微,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直至陷于破产的境地。比这个故事本身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端木的笔下,无论是占有土地的富户,还是辛苦耕耘的农民,几乎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了以土地为根基的生存态度和生命意识。他们所有的爱与恨、喜与悲、开拓与挣扎、幸福与失意都与这片土地密切相关。这里既是他们降生之地,也是他们埋骨之所。无论他们在何处漂泊,他们的血脉与精神都留在了这里,并且最终要回归到这里,与花草山川、寒冰冬雪融为一体。这种“落叶归根”的观念,其实正是端木自己的土地意识的折射。

  早在南开中学期间,端木就发表了论文《力的文学宣言》,倡导“力的文学”,其中就包括“土地的力”。在他的观念中,这种“力”是美的张扬,是健全人性和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反映。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作品中对故乡纤细而精致的怀念,另一方面他又憧憬着用泪水洗去强加给故乡的“一切的污秽和屈辱”,大声疾呼“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对于端木作品中的“两副笔墨”,以及由此展示出来的“粗、重、大”和“轻、细、小”两种迥异的创作风格,一直是学术界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来源于端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一方面,“大草原的空旷与寂寞、母亲的郁恺、走向没落的士大夫的大家族生活”熏陶了他“细腻与善感的本性”和“彻骨的忧郁”;另一方面,父辈传下来的“莽原子民的奔放、骠悍”又赋予了他堂?吉诃德式的拯救天下苍生的英雄梦⑤。很长时间以来,东北由于地理的偏远和气候的寒冷,形成了豪放粗野的民风。同是东北作家的萧军就曾说过,“我家乡那地方,民风是很闭塞、骠悍的。一般并不崇尚读书。当军官或‘红胡子’(土匪别称)是一般怀有野心的青年所向往的理想。”在几乎所有的东北作家的笔下,我们都能看见那些有着顽强求生意志和冒险精神的“土匪”,他们因为生活的压力被迫铤而走险,但依旧与土地保持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特殊的群体,作家们对他们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不过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以他们为主力的抗日联军成为了捍卫故土、保护家园最坚定、最无畏的力量,也就自然成为了作家们笔下肯定和赞扬的对象。在端木的小说《遥远的风砂》中的“煤黑子”,从烧杀抢掠的土匪变成了抗日的战士,成为了作家讴歌的力与美的化身。此外,在《科尔沁旗草原》中,端木还塑造了一个满身野性的女子水水,也可以作为这种狂放之美的另一种象征。这些不屈服于命运和自然、富于抗争和活力的健全生命,为我们理解东北的人物和文化提供了别样的参照。

  端木曾经自称“性格的本质上有一种繁华的热情”,自己与故乡人民双重的奴隶地位“形成一种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⑥。正如他在《土地的誓言》中表白的那样,“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他热爱那里参天的白桦和金黄的豆粒,他怀念那里高远的夜空和清亮的空气。这片土地养育了端木蕻良,他也永远属于这片土地,关于故乡的点滴记忆,也必然会横亘他的生命。即使在远离家园的异乡,相信在他的梦中,依旧会有萦绕不去的东北土壤的芳香。

  (1)端木蕻良:《在内兴安岭原好森林里》,见《端木蕻良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端木蕻良:《在草原上》,文载同①。

  (3)端木蕻良:《早春》,文载同①。

  (4)端木蕻良:《文学的宽度、深度和强度》,文载同①。

  (5)陈悦:《瑰伟的英雄梦幻与潜抑的生命低语─—端木蕻良小说世勇的精神透视》,见成歌主编《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6)端木蕻良:《我的创作态度》,文载同①。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2

  课    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    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3

  竺可桢中学     雨夜无痕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    知识储备点: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b、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养点:

  a、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b、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c、 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3)    情感体验点:

  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的重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的疑点是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二、教学方法:

  1、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背景回顾法、问题引导法、情感共鸣法、指导 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由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型课文,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把文本与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较阅读,学习文章的表情达意的方法。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情感,教学中要多注意听读、朗读。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对比度非常明显的文章,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总是流于字里行间,这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味,所以,这堂课需要发挥音乐的渲染力和朗读的感召力。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及对比阅读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紧扣教学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体会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以读来体会,以读来加强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上偏重于读,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安排诶一课时,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时间。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是按“音乐导入  ——背景介绍——字词巩固——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音乐导入  :

  我在上课前先播放着《在松花江上》,让学生自己感受:你从歌中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变。这样,能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前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个总体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整个课堂情绪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简介,作者作为东北流亡一族,面对着失去的黑土地,会有怎样的情感,然后再牵涉于题目,理解题义。在音乐的激发下配以背景,使学生不仅有一个情的感知,更有一个文化的熏陶。

  3、字词巩固:

  强调个别难写、易错的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扫除字词障碍,能顺利阅读,更有利于情感抒发和文章理解。

  4、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互动问题用课件打出:

  a)        寻找最感动你的话,大声朗读,让大家都能体会这种感动。

  b)        默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学生明确。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体会、对比后得出结论。

  →更能体现情感的升华。

  c)重点语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一词的情感?→明确:这是作者激愤狂放心情的表现。

  d)文章对故乡称呼的变换。

  “关东大地”用“她”称呼→“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中的“你”→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稳转向激动,情感比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这种修辞手法。

  5、反馈练习: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者情感的侧重点。

  6、归纳总结:

  (1)内容总结

  文章只有两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结构工整,感情强烈。

  (2)方法归纳

  作者用倾诉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读者。在方法上,一是运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三是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六、板书设计 :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4

  [教学目标 ]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2、介绍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快速阅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举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类似的语言进一步分析。

  四、配乐朗诵全文。

  五、扩展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用怎样的形式,举几个例子。

  六、总结(略)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5

  竺可桢中学     雨夜无痕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    知识储备点: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b、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养点:

  a、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b、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c、 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3)    情感体验点:

  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的重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的疑点是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二、教学方法:

  1、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背景回顾法、问题引导法、情感共鸣法、指导 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由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型课文,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把文本与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较阅读,学习文章的表情达意的方法。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情感,教学中要多注意听读、朗读。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对比度非常明显的文章,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总是流于字里行间,这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味,所以,这堂课需要发挥音乐的渲染力和朗读的感召力。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及对比阅读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紧扣教学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体会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以读来体会,以读来加强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上偏重于读,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安排诶一课时,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时间。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是按“音乐导入——背景介绍——字词巩固——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音乐导入:

  我在上课前先播放着《在松花江上》,让学生自己感受:你从歌中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变。这样,能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前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个总体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整个课堂情绪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简介,作者作为东北流亡一族,面对着失去的黑土地,会有怎样的情感,然后再牵涉于题目,理解题义。在音乐的激发下配以背景,使学生不仅有一个情的感知,更有一个文化的熏陶。

  3、字词巩固:

  强调个别难写、易错的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扫除字词障碍,能顺利阅读,更有利于情感抒发和文章理解。

  4、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互动问题用课件打出:

  a)        寻找最感动你的话,大声朗读,让大家都能体会这种感动。

  b)        默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学生明确。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体会、对比后得出结论。

  →更能体现情感的升华。

  c)重点语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一词的情感?→明确:这是作者激愤狂放心情的表现。

  d)文章对故乡称呼的变换。

  “关东大地”用“她”称呼→“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中的“你”→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稳转向激动,情感比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这种修辞手法。

  5、反馈练习: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者情感的侧重点。

  6、归纳总结:

  (1)内容总结

  文章只有两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结构工整,感情强烈。

  (2)方法归纳

  作者用倾诉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读者。在方法上,一是运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三是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六、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6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张振芳  张春梅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音乐结束后,师导入。)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会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老师朗读师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认真听读,不时圈点勾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

  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二)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此环节需要用实例来训练朗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此环节的重点在④,投影在哀婉的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图片。)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美丽和丰饶成为过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头脑中。面对这厚重的土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列宁曾经说过“爱过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些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文天祥的这颗心与端木蕻良对故乡的炽痛之情感将永远激励我!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我想选用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尽管祖国处在黑暗中,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这是对祖国何等坚贞、热烈的爱呀!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同学们,愿你们铭记于心。

  (生齐读投影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过智,少年富则过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7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8

  达标训练

  1.本文写于________十周年,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有长篇小说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等。课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    )  嗥鸣(    )  镐头(    )  田垄(    )  亘古(    )

  辗着(    )  谰(    )语  丰饶(    )  跳跃(    )

  3.根据拼音写全词语并释词义。

  (1)斑lán(    ):________  (2)lán(    )语:________

  (3)怪dàn(    ):________  (4)默qiè(    )________

  (5)污huì(    )________  (6)阻yì(    )________

  4.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出有关句子。

  5.请概括课文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6.仿写句子

  当________的时候,当________的时候,或者当________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开放探究

  松 花 江 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无穷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1.用“‖”将诗歌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2.反复是这首歌词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试分析下列词句反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我的家乡在松花江上”________

  (2)“流浪!”________

  3)“哪年,哪月”________

  (4)“爹娘啊,爹娘啊。”________

  3.下面两段文字都是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画面来展现家乡的丰饶美丽的。试比较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的特点。

  (a)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b)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散文语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诗歌语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4.谁不爱自己的家乡,一提起家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请仿照这首诗歌的开头写一段,写家乡的景、事和人,抒发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

  还有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

  还有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

  还有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九·一八事变  端木蕻良  曹汉文  《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chì  háo  gǎo  lǒng  gèn  niǎn  lán  ráo  yuè

  3.(1)斓  灿烂多彩  (2)谰  没有根据的话  (3)诞  荒诞离奇  (4)契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5)秽  肮脏的东西(6)抑  阻止、抑制

  4.“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和耻辱”

  5.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能力提高

  1.①炽痛  ②泛滥  ③斑斓  ④怪诞

  2.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

  4.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5.“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6.略

  开放探究

  1.我的家在东北……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欢聚在一堂?//

  第一层:忆家乡  第二层:离家乡  第三层:思家乡

  2.反复的作用主要是起强调思想感情的作用。具体分析略。

  3.散文语言一般都很形象、生动、详尽,诗歌语言则显得凝练、简洁。

  4.略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9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  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 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作者邮箱: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10

  课    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    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11

  重庆市巫溪县文职中 小张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了生你、养你的故土,你的心情会怎样?

  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边听老师边讲: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国民政府把解决中日冲突的希望寄予国联,但国联却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国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变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他们多么希望早日能重返故园。于是,他们面对着东北土地发出誓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课题——土地的誓言

  3、质疑:看了课题后,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后补充:(课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能理解成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二、范读课文。

  1、同学们,说了这么久,到底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课文朗读。学生按要求听读。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人家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听完后问:同学们,听完这篇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热爱他们的家乡;我感受到了东北人们十分希望重返故园……)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受。

  1、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自学生字新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2、检查自学情况。

  a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指名注音: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解释词语:炽痛 嗥鸣 斓语 亘古 污秽 默契

  b指名分段朗读,学生评价。

  3、同学们,初读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谁来讲一讲。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句。

  1、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2、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

  问题二: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精读课文,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4)最后让学生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

  2、你积累到了哪些爱国的名言、诗句?能给大家推荐几条吗?

  板书设计 :

  土地的誓言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人称的恰当运用。

  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课后反思: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可在课堂上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得动脑筋。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12

  第9课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  。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篇13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 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37081119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