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狼》学习要点

《狼》学习要点

漫游诗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狼》学习要点

微信扫码分享

《狼》学习要点(精选12篇)

《狼》学习要点 篇1

  《狼》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作者蒲松龄,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生活的贫寒,仕途的凄凉,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下层群众,深入社会生活,看到种种不平之事,激起了忿忿不平之感,同时积累了素材,为他的小说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聊斋志异》是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关于《聊斋志异》书名

  首先看“斋”,是书房的意思。“聊斋”是“聊天的书房”。“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奇特怪异、与众不同的意思。这本书的名字连起来可以是“在我的叫‘聊斋’的书房里记述奇特怪异的故事”。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注意解词;试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一、字

  1、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èi) 少时(shǎo)

  2、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解释加红的字

  缀行甚远 缀: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其下 奔倚: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顷刻:一会儿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意: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多少

  三、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四、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1、《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屠惧” “投以骨”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

  4、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五、语言训练

  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两狼合伙用计暗算屠户而又被屠户分别杀死的情节吗?要把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描述清楚。

  例:两只狼看到屠户靠着柴垛拿着刀面对着它们,它们有点胆怯了,不敢往前走,只是瞪着眼睛看着屠户。不一会,一只狼突然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很久,眼睛好像闭上,神情还很悠闲,它有点得意,好像在盘算着成功后怎样与伙伴分食屠户。突然屠户一声大叫,狼一睁眼,说时迟,那时快,“咯嚓”一刀下去,狼已被劈成两半,屠户刚想走,忽然想起另一只狼呢,他转过柴垛后,发现另一只正在柴垛后挖洞,看来想要两面夹击呀,身子已经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上去一刀砍断狼的大腿,又杀死了它。

  测试

  1、选出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缀行(zhuì) 困窘(jiǒng) B、苫蔽(zhàn) 眈眈(dān)

  C、假寐(mèi) 尻尾(kāo) D、少时(shǎo) 狡黠(xiá)

  2、下列句子,加红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句是( )

  A、担中肉尽 B、恐前后受其敌

  C、狼不敢前 D、狼亦黠矣

  3、翻译下面句子,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

  B、一只狼循小路去了,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

  C、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条狗坐在(屠户)面前

  D、一只狼径直走到一条狗面前坐下来

  4、选出与“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意义相同的两项(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屠夫积极抵御狼,直到最后杀死狼。

  B、屠夫利用田野柴草堆这个有利的环境,转而积极防御,直到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说明了狼的狡诈,想制造假象迷惑屠夫。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夫不再迁就退让,转而做出与狼斗争的正确抉择。

  参考答案

  解析

  1、B

  解析:“苫”应该读shàn。

  2、C

  解析:前,方位名词,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上前。

  3、A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对重点词语的把握。这句话中,“径”是径直的意思,“犬”在这里作状语,像犬一样。

  4、BD

  解析:例句中的“止”是“只”的意思,AC两句中的“止”是“停下、停止”的意思。

  5、D

  解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从整体上把握。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屠夫借助柴草堆,与两只狼形成对峙,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狼》一文节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B、蒲松龄,清代人,别号青莲居士,而唐朝李白,号柳泉居士。

  C、《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论。

  解析:文学常识靠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可以有以下三种具体的方法:

  1.通过对所记叙的事件的了解,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通过分段、分层,综合段落大意或层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3.通过对文中能直接提示中心或揭示主旨的语句的理解,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正确答案:A项中的“长篇”应为“短篇”;B项中的“青莲居士”与“柳泉居士”应换位;D项中的“御狼”与“惧狼”应换位。答案为C。

  2、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场主积薪(xīn)其中,苫(zhān)蔽成丘

  B、屠仍奔倚(yǐ)其中,弛(chí)担持刀

  C、目似瞑(míng),意暇(xiá)甚

  D、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解析:要准确把握文言生词的读音,一要靠平时的积累,二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正确答案:A中的“苫”应该读shàn。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通“只”)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C、顾野有麦场(看见) D、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E、屠自后断其股(屁股) F、而顷刻两毙(一会儿)

  解析:对文言文中词语词义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首先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依据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其常用义项。其次,还要弄清是否存在词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的现象。其中词类活用就是指所解释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如A项中的“止”是通假字,B项中“故”是一字多义,D项中“犬”是词类活用,E项中“股”是古今异义。这些都是学习古诗文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正确解答:E项中“股”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应解释为“大腿”,而非“屁股”,“屁股”应是文中“尻”字的意思,因此,答案应为E。

《狼》学习要点 篇2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作者蒲松龄,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生活的贫寒,仕途的凄凉,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下层群众,深入社会生活,看到种种不平之事,激起了忿忿不平之感,同时积累了素材,为他的小说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聊斋志异》是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关于《聊斋志异》书名

  首先看“斋”,是书房的意思。“聊斋”是“聊天的书房”。“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奇特怪异、与众不同的意思。这本书的名字连起来可以是“在我的叫‘聊斋’的书房里记述奇特怪异的故事”。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注意解词;试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一、字

  1、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kāo)

  寐(mèi)   少时(shǎo)

  2、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解释加红的字

  缀行甚远        缀: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其下      奔倚:跑过去倚*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顷刻:一会儿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意: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多少

  三、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四、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1、《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屠惧”  “投以骨”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

  4、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五、语言训练

  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两狼合伙用计暗算屠户而又被屠户分别杀死的情节吗?要把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描述清楚。

  例:两只狼看到屠户*着柴垛拿着刀面对着它们,它们有点胆怯了,不敢往前走,只是瞪着眼睛看着屠户。不一会,一只狼突然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很久,眼睛好像闭上,神情还很悠闲,它有点得意,好像在盘算着成功后怎样与伙伴分食屠户。突然屠户一声大叫,狼一睁眼,说时迟,那时快,“咯嚓”一刀下去,狼已被劈成两半,屠户刚想走,忽然想起另一只狼呢,他转过柴垛后,发现另一只正在柴垛后挖洞,看来想要两面夹击呀,身子已经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上去一刀砍断狼的大腿,又杀死了它。 测试

  1、选出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缀行(zhuì)  困窘(jiǒng)   b、苫蔽(zhàn)  眈眈(dān)

  c、假寐(mèi)  *尾(kāo)    d、少时(shǎo)  狡黠(xiá)

  2、下列句子,加红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句是( )

  a、担中肉尽     b、恐前后受其敌

  c、狼不敢前     d、狼亦黠矣

  3、翻译下面句子,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

  b、一只狼循小路去了,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

  c、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条狗坐在(屠户)面前

  d、一只狼径直走到一条狗面前坐下来

  4、选出与“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意义相同的两项(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身已半入,止露*尾。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屠夫积极抵御狼,直到最后杀死狼。

  b、屠夫利用田野柴草堆这个有利的环境,转而积极防御,直到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说明了狼的狡诈,想制造假象迷惑屠夫。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夫不再迁就退让,转而做出与狼斗争的正确抉择。

  参考答案

  解析

  1、b

  解析:“苫”应该读shàn。

  2、c

  解析:前,方位名词,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上前。

  3、a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对重点词语的把握。这句话中,“径”是径直的意思,“犬”在这里作状语,像犬一样。

  4、bd

  解析:例句中的“止”是“只”的意思,ac两句中的“止”是“停下、停止”的意思。

  5、d

  解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从整体上把握。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屠夫借助柴草堆,与两只狼形成对峙,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狼》一文节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b、蒲松龄,清代人,别号青莲居士,而唐朝李白,号柳泉居士。

  c、《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论。

  解析:文学常识*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可以有以下三种具体的方法:

  1.通过对所记叙的事件的了解,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通过分段、分层,综合段落大意或层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3.通过对文中能直接提示中心或揭示主旨的语句的理解,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正确答案:a项中的“长篇”应为“短篇”;b项中的“青莲居士”与“柳泉居士”应换位;d项中的“御狼”与“惧狼”应换位。答案为c。

  2、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场主积薪(xīn)其中,苫(zhān)蔽成丘

  b、屠仍奔倚(yǐ)其中,弛(chí)担持刀

  c、目似瞑(míng),意暇(xiá)甚

  d、身已半入,止露*(kāo)尾

  解析:要准确把握文言生词的读音,一要*平时的积累,二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正确答案:a中的“苫”应该读shàn。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通“只”)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c、顾野有麦场(看见)    d、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e、屠自后断其股(屁股)   f、而顷刻两毙(一会儿)

  解析:对文言文中词语词义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首先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依据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其常用义项。其次,还要弄清是否存在词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的现象。其中词类活用就是指所解释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如a项中的“止”是通假字,b项中“故”是一字多义,d项中“犬”是词类活用,e项中“股”是古今异义。这些都是学习古诗文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正确解答:e项中“股”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应解释为“大腿”,而非“屁股”,“屁股”应是文中“*”字的意思,因此,答案应为e。

《狼》学习要点 篇3

  (2003-04-26 11:25:04)

  刘芳扬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知识引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

  1.知识导入  。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 ,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 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抄一遍课文。

《狼》学习要点 篇4

  关于教材:

  1、教学课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3、教学目标 :

  1、  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积累成语。

  4、教学重点:

  1、  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5、教学内容:

  1、  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  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  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  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  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  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 “……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 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 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                    形势紧急   “屠大窘”   

  地点:途中  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      天时地利

  人                                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            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    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狼》学习要点 篇5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里有《狼三则》,都表现了狼的奸诈狡猾这一主题,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龄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机智的屠夫战胜两只狡猾奸诈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对以狼为代表的恶势力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阐释自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课时: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小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阐明文本寓意)

  学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时在PPT上播放狼的图片,边看边请学生回答对狼的印象如何?(奸诈,狡猾,团队合作,聪明,若有学生回答出聪明等词,教师可以引导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狼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聪明还是人聪明)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缀,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释下列文言词的含义

  缀,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盖,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重点在于解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每组派一个代表朗读)教师课文评价并指导,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听录音。

  (四)文本研习

  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在前面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简练,概括全面)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教师再进行讲解。

  2.深入思考,进行探究

  问题一:默读课文,并划出文中写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这两只狼的哪些特点。

  贪婪:“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问题二:文中除了写狼,还写了屠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夫的?请在课本中圈出屠夫与狼搏斗的动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个的屠夫。

  通过动作描写,第3段的“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转视”“断”等动词,“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时机,转视表明屠夫的谨慎、小心。

  问题三:(1)两只狡猾贪婪的狼被屠夫“毙之”,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2)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尽管狼很狡猾凶残,玩弄阴谋,但在与人的斗争中,只会自食其果,因为人有着狼没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这里只是嘲讽的狼吗?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恶势力。面对这样的恶势力,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问题四:作为一个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画蛇添足?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结构上(先叙述后议论)和本文相似?

  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式,在《聊斋志异》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叙述后蒲松龄都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了,上学期学过的《伤仲永》,和这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类似,都是先叙事后议论,不仅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格式,只不过蒲松龄做了一些调整。

  3.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中的其他两则

  (2)参看电影《狼图腾》,深入思考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狼,并写成一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3)展开想象力,把本文改编成白话文;同时将两者进行对比,初步领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

  五板书设计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狼》学习要点 篇6

  关于教材:

  1、教学课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3、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积累成语。

  4、教学重点:

  1、  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5、教学内容:

  1、  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  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  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  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  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  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 “……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 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                    形势紧急   “屠大窘”  

  地点:途中  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      天时地利

  人                                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            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    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狼》学习要点 篇7

  授课人:刘磊(新华中学)

  地点:初一.一班

  时间:2004年3月17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

  生1:引狼入室

  生2:狼子野心

  生3:狼烟四起

  生4:狼吞虎咽

  生5:狼子野心

  生6:狼狈为奸

  生7:狼狈不堪

  师: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

  生1:狡猾

  生2:残忍

  生3:凶暴

  师:对,我国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看一看我们人,也就是屠夫在如此狡猾的狼的面前有时如何做的呢?大家把书翻到210页,看看蒲松龄时何许人也?

  生: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本篇文章节选自《聊斋志异》,它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艺术成就很高。

  师:好,同学们用笔把这段文学常识画出来。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学好它吗?(学生思考)我们先从古人那里看看有什么启示,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好文言文的要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要读,就要读的“响亮”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步:认读。(教师板书)要求是:“字正腔圆”,(教师板书)吐字清楚,速度放慢,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为了能够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结合课下注释,并拿起笔圈画出你认为容易读错或者其他同学容易读错的字。

  生:(开始默读,拿起笔来圈画……)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那些字是我们应该注意把握的?

  生1:我认为有:缀、窘、薪、苫、这几个字。

  生2:还应该有:眈 、瞑、暇、 隧。

  生3:还应该有:寐、黠、尻。               

  师:(打出投影)大家看看,这是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加上增添的一些字词。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字词……)

  师:好,完全正确,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来气读一遍文章。

  生:(齐读文章……)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能够大家我们第一步的要求了。“字正腔圆”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初步要求,要读的再好一些呢?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义有一个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译读。通(其)解(其)惑(教师板书),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的注释来翻译文章,同时用笔勾画出不懂得生字词或者句子。

  生:(开始默读翻译文章……)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刚才大家在自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开始大声地讨论,教师巡回察看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好,现在大家在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古人说“学则须疑,疑源于思,思然后能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1:“屠自后断起股”的“股”字是屁股的意思吗?(学生笑)

  师:先前有一个字是屁股的意思,是什么?

  生:尻

  师:对,那么这个“股”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老师,我知道,是大腿的意思!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里面没有注释的呀?

  生:我查的字典,字典里面说“股”是大腿的意思!

  师:好,这位同学对知识是求甚解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以后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借助于文中的注释,并且要注意象这位同叙一样能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解决。

  生3:“前狼止而后狼又止”如何翻译?

  生4:就是前边的狼停止了,而后边的狼又跟上了的意思。

  师:文言文的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的准确,合乎原文,“达”翻译的要通畅,“雅”就是翻译的要美,要有文采,刚才那名同学是按照“信”和“达”的标准翻译的,而翻译的方法有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谁再试一下?

  生5: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怎么翻译?

  生7:就是想要从隧道中钻过去从身后攻击屠户。

  师:正确!

  生8:“意暇甚”的意思应该是说明狼的神情很悠闲,为什么“甚”字要放在最后呢?

  师:那我想问一下,“甚”是什么意思?

  生8:是“很”的意思。

  师:那你想一想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生8:有的,比如说:我高兴得很。

  师:对,那么这个“很”字在这里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生9: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

  师:是的,古文有些语法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旧遗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知识来解决古文里的理解问题。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就叫作“互动法”吧!

  师:好,还有问题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文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从名称上看大家知道“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不是词可以灵活的用?

  生2:应该是词性可以灵活的用。

  师:对,(教师打出投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和认识词类活用的现象)

  师:大家看看文章一共有几段话?

  生:5段。

  师:我们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段意呢?

  生:我看可以分别概括成: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和评狼。

  师:非常好。(教师顺势板书)准备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下面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美读,入韵入境(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读出感情,像讲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去,用你的心跳感受作者的心跳,用你的感情体会主人公的感情。举例来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停顿会有不同的意思。文中的“屠大窘”应该如何读?

  生:屠大窘(大字重读)

  师:你为什么要把“大”字重读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屠夫一个人是斗不过两只狼的,把“大”字重读时强调情况的危急。

  师:看来这名同学对文章的悟性很高呀,同学们再看看第一段如何读?

  (生读了几遍,不理想)

  师:大家想象一下:日已西沉,山路蜿蜒崎岖,西周寂寥无人,寒意彻骨,忽有两狼影紧随,屠心中惧意犹升,形势突变,我们用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再读,读出了味道)

  师: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还要会品。(教师板书:品读,解意体蕴)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文中那些地方反映了狼的性格特点,那些地方反映了屠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察看)

  师:好,我们来说说看。

  生1:我找的反映狼狡猾的。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与前,目似瞑,意暇甚”狼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他们在柴草堆前表现的两人吃惊的默契。同时这只狼是是在迷惑屠户,使他失去警觉,而另外一只狼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生2:我找的是“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我觉得这个也说明了狼的狡猾,因为他们没有贸然的上前把屠夫吃掉,而是跟着他做了很远,等待时机。

  生3:我找的是“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我觉得这里也能反映狼的狡猾。当他们看到屠夫有武器之后,也是不敢贸然上前,而是在想办法,这才出现了后面的他们狡猾的行动。

  生4:我找的是反映狼贪婪的。对屠夫扔下的骨头,他们一方面不客气:吃;一方面“一狼得骨止而一狼仍从”

  生5:我找得是反映屠夫勇敢、果断的。如“屠暴起,以刀辟狼首”如果这时屠夫是犹豫不决,那我想狼一定会把它吃掉的

  生6∶我觉得文章之中首先反映的是屠夫的恐惧、担心。从文章中的“屠惧,投以骨”,但是后来,他发现狼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才被迫御敌。同时这也更加符合正常的情况。人在一开始遇到狼是会害怕的。

  师∶噢,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也就是说蒲松龄这样写更加让人觉得真实。

  生7∶还有这句也是反映屠夫的机智的∶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因为要使让我的话,我想我早就跑了,不会再看看柴草堆后面,或者想到另外一只狼。[众生笑]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那么作者主要是写狼还是屠夫呢?

  (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主要是写的狼,因为文章题目是《狼》,同时文章中也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2:我也认为是写狼的,我补充一点的是,因为老师以前也讲过,文章的题目是题眼,而作者也花了很多的篇幅来写狼。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文章是用很多的篇幅写了狼,但是从文章的结尾来看,虽然狼很狡猾,但是最终还是被屠夫打败了,所以我觉得主要是来写屠夫的。写出了他的勇敢,果断。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我们看,文章越写狼的狡猾,也就越能表现出屠夫的勇敢,也就是我们人的勇敢。那么狼又代表了什么呢?

  生1:狼代表了坏人

  生2:狼代表了恶势力

  生3:狼代表了困难。

  师:好,那位同学能够来总结一下?

  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这也是历世发展的规律。

  师:噢,这位同学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的却,特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退缩,因该像文章的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想你一定的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休息!

  师:同学们休息!

《狼》学习要点 篇8

  余映潮  

  〔说明〕在教学研究中,发现不少课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安排比较杂乱,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无序、不透。课中缺乏起主导作用的、起支撑作用的、有训练力度的教学板块。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的每一节中,都必须有一两个相当突出的训练板块,以突出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对学生的训练,以突出教法和学法,以突出教学艺术的实施。为此,特编写了关于《狼》的8种微型教案,以供参考。

  这8种微型教案,共展现了常规手段下的8种教学角度: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品读,写读,听读,练读。这每一种教学角度,实际上就是相关教学过程中的最为突出的、最为重要的教学板块。

  教案一

  一、教学角度:诵读——朗读课文,背读课文。

  二、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字词理解比赛。3.进行朗读训练。4.背读课文。

  三、诵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生自由竞读课文,理解文意。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狼》这一课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写人必写狼,写狼必写人,二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的层次。如开头“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一段,由两层构成,一层写人,一层写狼,朗读时必须在“剩骨”后小停一下。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演读全篇课文。4.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中的情景。5.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6.运用各种形式竞读、竞背课文。

  教案二

  一、教学角度:辨读——对词义进行体会、辨析。

  二、主要教学步骤:1.以带有“狼”的成语导入。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3.边译边读。4.进行对字词的寻读、辨读。

  三、辨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法之一介绍:学习文言字词,方法之一是成语印证法。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根据课文中字词的含义,找出含有此词此义的成语,二者相互进行印证,从而加深理解,扩大积累。2.学法实践,学生分组活动找成语。如:一屠晚归,归心似箭;苫蔽成丘,一丘之貉……3.学法之二介绍:学习文言字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辨析一词多义,也就是将一课中或若干课中的某一个词所有的用法和义项集中,进行词义的体会与辨析。《狼》这一课,对不少的词语进行了重复的运用,如两个“敌”、三个“止”、三个“前”、四个“后”、四个“之”、四个“以”、六个“其”……4.学法实践,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十几组同、近义词。5进行词义理解的分类整理。

  教案三

  一、教学角度:说读——用“说”的方式带动课文的阅读。

  二、主要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要求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2.竞读比赛。或分组,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3.组织讨论,突出“说”的训练。

  三、说读训练实施过程:1.引导学生对课文读出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2.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①阅读提示中说,这个故事表现屠户和狼的斗争,层层相扣,紧张曲折。你能否就“紧张曲折”从课文中举一例说明。②阅读提示中说,故事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③综合课文内容,说说“狼”的狡诈表现在哪里?3.同学们自选问题进行准备,争取发言。4.就以上三个问题组织小小组、小组、全班三个层次的发言。5.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思考要求。6.同学们分小组“创编故事”。7.“添枝加叶”讲故事。

  教案四

  一、教学角度:析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评析。

  二、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就课文的语文常识、字词、情节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比赛。3.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析读”——评点式阅读。

  三、析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读课文中编者写好了的对课文的评点。2.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老师也同样配读课文中的评点。3.教师讲解:我们应学习课文的评点方法,把它运用到阅读中去,就是一种“评点式阅读”的方法。如课文对第一段是这样评点的:“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我们还可以这样评点:“文章开门见山,点出两狼,扣人心弦。”“‘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可从用词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性格特点、故事波澜等各方面对课文的各段进行分析、评点。4.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教师组织交流。5.互读互“评”:一组读,二组评点;二组读,三组评点……读读评评,评评读读。

  教案五

  一、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妙处。

  二、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2.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老师顺势问学生,落实如下三组字词:倚、薪、暇、黠;止、犬、洞、隧;课文练习三的六个“其”。3.读课文。4.品课文。

  三、品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介绍学法:阅读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可以用一种“妙点揣摩法”。所谓“妙点揣摩”,就是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段、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2.教师示范。如:课文妙在写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巨大危险;妙在写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现了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妙在写狼的一走一留,让人担心屠户是否会中计……3.学法实践,学生进行课文妙要列举,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4.组织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整理“妙点”。5.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6.自由背读,课文小结。

  教案六

  一、教学角度:写读——就课文内容写课本剧。

  二、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短的动物卡通录像片。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情节、人物。3.同学们编写课本剧。4.交流与评价。

  三、写读训练实施过程:1.说明:编课本剧,是一种改写训练,就是将带有情节性、故事性的课文用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2.介绍有关“台词”“舞台说明”的知识。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台词要简练、生动、个性化。舞台说明写在剧本的开端、结尾和故事情节展开的对话里。它的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上下场以及对人物表演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的要求等等。舞台说明不能过少,特别是对人物动作、表情的要求,一定要恰切而适当地安排在对话之中。3.同学们进行编写。全班若分为四个小组,则两个组的内容要以“狼”为主角,两个组的内容要以“屠户”为主角。4.组内交流,评选。5.全班交流。

  教案七

  一、教学角度:听读——听不同方式的朗读,听记有关的资料。

  二、主要教学步骤:1.学生读课文。2.听读,学读。3.听讲析,作记录。4.检查学习效果。

  三、听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出层次,学生听读、学读。2.听对课文第四段的配乐朗读,学生跟读。3.听老师对第五段的不同语气的朗读,学生竞读。4.听(两遍)课文分析的录音,学生作听音笔记:蒲松龄通过对两只恶狼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着力揭露了狼的凶残而又虚弱、狡诈而又愚蠢的特点。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凡写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狼的本性。请看:“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胆怯,并在伺机而动;“径去”“犬坐”——狼在变换手法,制造危机;“目似瞑,意暇甚”——伪装轻松善良;“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攻。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完全没有写狼对屠户进行正面进攻,在作者看来,阴险狡诈比穷凶极恶更可怕、更可恨,因此他极力写狼的狡诈。狼越是狡诈,屠户的胜利也就越有意义。5.学生以“《狼》中之‘狼’”为题发表看法。

  教案八

  一、教学角度:练读——进行有力度的课堂书面练习。

  二、主要教学步骤:1.熟读课文。2.同学们自编课内百字小练习,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测。3.再读课文。4.教师发课堂智能练习。学生做练习,教师组织评讲。

  三、《狼》课堂智能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解释词义。

  1.一狼得骨止(  )    止(  )有剩骨

  2.盖以诱敌(  )     恐前后受其敌(  )

  3.一狼洞其(  )中    以攻其(  )后

  4.目似瞑,意(  )暇甚  意(  )将隧入以攻其后

  5.变诈几何(  )哉    顷刻(  )两毙

  第二层次练习——理解句义。

  6.将文中的议论段写为现代文。            。

  第三层次练习——语段阅读。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解释下面的字词。

  ①方     ②薪     ③尻     ④股 

  8.选出加点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  )

  a.犬坐于前

  前狼

  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

  c.久之

  毙之

  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

  9.指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一犬(   )坐于前

  ②一狼洞(   )其中

  ③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④又数刀(   )毙之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选出下面说得正确的项。

  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  )

  b.文中三个“其”的含义分别是指:屠户、积薪、前狼。(  )

  c.文中三个“以”的含义都是“用”。(  )

  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暴,突然的意思。(  )

  e.“目似瞑,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  )

  f.文中“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  )

  g.此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

  h.此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答案为:adfgh)(  )

《狼》学习要点 篇9

  余映潮教例评析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预习要求:孰读课文,看注释

  教读这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学生提问比赛。(10分钟)

  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

  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人”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

  二、学生分析比赛。(15分钟)

  学生中有好、中、差三个层次。设计三个问题供分析:

  1、《狼》故事情节 (差等生)

  2、狼之黠 (中等生)

  3、《狼》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 ? (优等生)

  同学们自由选择,先笔写五分钟发言提纲,再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要鼓励、表扬勇于向难度大的问题“进攻”的差学生。

  三、学生背诵比赛。(10分钟)

  要求最多10分钟背完全文。成绩差而背诵快的,得表扬。

  四、学生做练习比赛。(10分钟)

  练习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第一层次练习。

  解释词义:

  ①一狼得骨止 止有剩骨

  ②狼不敢前 恐前后受其敌

  ③一狼洞其中 以攻其后

  第二层次练习。

  ①解释词义: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人

  ②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顷刻两毙

  第三层次练习

  ①写出含加点词的成语。

  积薪其中( )

  并驱如故( )

  前狼假寐( )

  弛担持刀( )

  ②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要求:

  第一、二层次练习为必做题,第三层次练习为选做题,选得多而做得正确的,发小奖品。

  [评析]

  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

  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动、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好学生也因教学标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动力。

  赛问、赛讲、赛背、赛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竞争性、激励性,课堂教学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紧凑的教学结构,有助于从根本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被成功地诱发,集中思维能量,运足个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发起“进攻”,意志、自信等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这样的设计思想适用于语文教材中很多精美的短篇。

《狼》学习要点 篇10

  词语解释

  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缀行:短语。紧跟着走。缀: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并驱如故:短语。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苫蔽成丘:用草席遮盖成小山形状。苫:草席。蔽:遮蔽。

  眈眈相向:短语。瞪眼注视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向:对着他(屠户)。

  径去:短语。径直走开。径:径直。去:离开。

  犬坐:像狗似的蹲坐。犬:狗,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意暇甚:短语,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态。暇:空闲,这里是悠闲的意思。

  

    蒲松龄  

  一屠[屠:动词作名词,“屠夫”、“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止:同“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缀:本义为连结,文中是“紧跟”的意思。]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之:代词“它”(指骨头)。],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受其敌:受到它们(指两狼)的攻击。]。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积薪:堆积柴禾。薪,柴。]其中,苫蔽成丘[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盖、遮蔽。丘,小土山。]。屠乃[乃:于是,就。]奔倚其下,驰[驰(chí):放下、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眈眈(dān):注视的样子。]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瞑(míng):闭眼。],意暇[暇:空闲,悠闲。]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此处省略介词“于”,即“洞(于)其中”,意为“在那(指柴堆)中间洞”。]其中,意将隧[隧(suì):名词用为洞词,“钻洞”的意思。]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kāo):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盖:副词,意为“原来”。]以诱敌。

  狼亦黠[黠(xiá):狡猾。]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哉?止增笑[笑:名词,“笑料”。]耳。

《狼》学习要点 篇11

  执教襄阳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卞先红

  评析襄阳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林豪

  教学要点:

  因势利导,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领会文章主旨。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个有关“狼”的成语?

  生①:狼心狗肺、狼狈为奸

  生②:狼吞虎咽

  生③:狼烟四起

  生④:狼子野心

  师:狼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齐答):狡猾、贪婪、阴险……

  师:的确,狼历来就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板书课题)

  〔点评:由学生熟悉的成语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齐读)“蒲松龄简介”)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停顿。

  (师范读完毕后投影展示生字)

  师:谁能把这些生字准确地读一遍?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ān)蔽(bì)    弛(chí)   眈(dān)     暝(míng)   隧(suì)         黠(xiá)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谁能指出这位同学读得不理想的地方。

  生①:“其一/犬坐/于前”他读成了“其一犬/坐于前”,停顿有误。

  生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他的停顿也错了,读成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生③:“仍(réng)”他读成了“rén”。

  师:以上这几位同学听得都很认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边读边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五幅图,准备根据画面复述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课文复述一遍?

  (生①复述故事。)

  师:你复述得真好!

  生②:老师,我能比她复述得更好。

  师:你这么自信,请你复述一遍吧!

  生②声情并茂地复述。(全班热烈鼓掌)

  〔点评:生动的复述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学习文言文注重字词解释的传统做法。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还给了学生。〕

  师:确实很好!通过他们的复述,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请大家分组学习。

  要求:1、第一大组学习一二自然段,第二大组学习三自然段,第三大组学习四自然段。

  2、从字、词、句入手,疏通文意。

  3、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及狼和屠户的心理。

  (讨论学习十分钟后,交流学习情况)

  第一组汇报

  生①:我们小组解决了以下问题(投影展示)

  1、“缀行甚远”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贪婪)

  2、“一屠晚归”中的“屠”是理解为“屠户”好,还是“屠夫”好?(用“屠户”更确切。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二者都有“以屠宰牲畜为业的人”但“屠夫”更注重的是引申义,而“屠户”则更注重本义。)

  生②:我们小组补充一个问题(投影展示)

  为什么屠户一开始不把骨头全部扔给狼?(我们认为屠户这样做是对狼抱有幻想)

  生③:我认为屠户这样做,是因为想拖延时间,想出对付狼的办法。(鼓掌)

  生④: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投影展示)

  狼遇到屠户,为什么不一下子就把他吃掉?

  生⑤:我认为狼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狼一开始抱着试探心理,也表现了狼的狡诈。

  第二组汇报

  生①: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是描写屠户心理的句子。

  2、“窘”与前文的“惧”都是在写屠户的心理,而且“窘”比“惧”的意思更进一层。

  生②: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投影展示):为什么屠户这时候才采取行动?

  生③:因为屠户现在才明白,狼的主要目的是吃自己。

  生④:因为屠户比较善良,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他不想杀害生命。(鼓掌)

  生⑤:通过讨论我们小组明白了:(投影展示)狼的表现是“眈眈相向”。这也表现了狼的狡猾、阴险。

  第三组汇报

  生①: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暴起”中的“暴”应该重读,因为从这个字最能看出屠户的果断。

  2、狼没有一起进攻,而准备前后夹击,也表现了狼的狡猾。

  生②: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投影展示)屠户为什么这时候才杀狼?

  生③:屠户开始以为可以摆脱狼。也说明屠户是迫不得已才杀狼。

  师: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通过学习,我们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现在请大家再来看黑板上的五幅画面,谁能概括本文写了屠户与狼之间的几件事?

  生①:我认为有四件事: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生②:我认为有三件事:遇狼——避狼——杀狼

  生③:他们都是从屠户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思路,我从狼的角度把这个故事分成了四个层次:遇屠——追屠——诱屠——被杀(热烈鼓掌)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能从新的角度看问题!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就选择一种最易于接受的观点。(板书归纳)

  遇

  惧

  屠                           狼

  御

  杀

  〔点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研讨环节,学生们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一至四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谁能翻译本段?

  (生①通译全段)

  (生②再次翻译本段)

  师:本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①:寓言告诉我们,遇到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不要害怕,要敢于和他们作斗争。

  生②:举个例子吧,如果在街上有个坏人向你要钱,你若给了他,下次他还会向你要。因此,我们要坚决拒绝,并及时报警。(全班鼓掌)

  生③:遇到恶势力,要当机立断,决不手软。

  (师再次强调寓意,板书: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多媒体展示寓意)

  师:请大家齐读寓意。.

  (多媒体展示板书,教师小结全文)

  师:请同学们对照本文,再来阅读一篇有关狼的文章《感恩狼》,看看两文中的狼有何区别和联系?

  (生快速阅读《感恩狼》后,交流阅读情况)

  生①:《感恩狼》中的狼知恩图报;《狼》中的狼恩将仇报。

  生②:狼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所以,看问题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才会客观、正确。

  生③:大家都听说过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和人一样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鼓掌)

  生④:狼对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亚就有因为捕杀狼而导致野兔破坏草原的例子。所以,我们不能滥捕滥杀狼。

  师: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能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后继续努力。下课。

  评析:这节课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们的学生观有了彻底的改变。过去我们讲究集体,忽略个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基本上是老师领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现在《课程标准》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是个体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带着新教材走向不同的学生,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会真正爱学语文。例如,这节课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互相之间提问题。还有,我们以前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要么是一个学生说了算,要么是教师说了算,而这节课教师一直在倾听每个学生的感受,允许理解的多向,答案的多元,不断给学生鼓励和掌声。因为阅读是一种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我,教师只是帮助学生阅读。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新的意义,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学习过程是可设计的,又是不可设计的,教学中常常会有不可预料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现象,所以不能拿一个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语文教学只有在这种“模糊”与“精确”中同时展开,才有可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精神。

  2.合作性。本节课,学生们的回答多次赢得了听课教师和学生们的掌声。究其原因,是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教学的最精彩部分就是集体交流。这是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会产生碰撞;在交流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在交流中,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释放出学习的潜力,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3.探究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就要体现在能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学习的资源。本节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考习惯,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向更高的层面拓展,力求摸索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如: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狼》学习要点 篇12

  课    题

  《狼》

  课    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

  2、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2、思考与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点

  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

  2、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难点及关键点

  1、  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

  2、  思考与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自主学习

  学法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具或课件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 案 补 充

  一、 导入  我的自白:

  今天我们课上有幸请到了一位神秘嘉宾,它是谁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它的自白。

  二 了解狼。

  我的档案:

  狼这个动物我们说熟悉也很熟悉,那么对它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

  三 辩证地看待狼。

  我的烦恼:虽说生物界的狼英勇无比,可是绝大数人还是会“谈狼色变”,对狼充满恐惧与厌恶。

  请联系我们的生活以及课本的相关内容谈谈狼到底得到了人们哪些不公正的对待了呢?

  你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呢?

  比一比: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也有这样的主题迥异的两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篇文学作品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篇文学作品中还分别写出了狼的哪些其他特点?

  那么为何同样是写同一种动物,不同的作家会写出不同的形象,给人不同的感受呢?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给大家作了下面的总结: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因此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种现象,看待某一个事物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要辩证地思考问题。

  四 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

  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然而今天人们却将它的形象转变成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的新形象。

  如今,不仅企业要以狼作为形象代言,连学校校长都要将它作为学生的偶像。下面这则新闻报道,你读完之后有何感想,你同意那位校长的观点吗?为什么?

  大家可以参考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补充资料。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五、作业布置

  “狼百科我来编”

  当你们看到那厚厚的充满知识的百科全书,心中一定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之感吧,其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深奥的知识也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所以留给大家的作业是编一本班级“狼百科全书”。

  每人参与编写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狼》学习要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8370951193416.html